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鱼吃大鳝-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衙役们松了口气,忍痛加快赶路的速度。
  马车位置有限,端静和宣凝一起,靠两条腿跑。
  沿路风景不好,她只好冲着宣凝看。
  宣凝一开始还能装作不在意,可是久了,宣冲都挤眉弄眼地暗示自己,再不能装作没看到。他扭过头去,佯作生气地问:“你不能看别的吗?”
  端静说:“不能。别的没你好看。”其实,这是两句话,两个意思。不能是指宣净,别的是指宣净以外的人与物。
  宣凝心花怒放,严肃绷紧的双颊都压抑不住奔放抽搐的嘴角。
  端静再看他,他就偷偷回望端静。
  她看他,他看她,她看他,他看她……然后,南兰县就到了。
  南兰县的木牌坊饱经风雨,早已腐朽不堪,“兰”还有些模样,“南”却仅剩头上的小“十”,下半身不翼而飞。
  几个衙役见他们驻步不走,心里打鼓,扶着夹木板的胳膊,毕恭毕敬地过来:“此处就是南兰县。远近驰名,远近驰名。”
  是穷得“远近驰名”吧。
  宛氏下车,如水的目光在木牌坊上轻轻一转,就落回了宣统的脸上。
  对方正看着他,眼中隐含歉疚。千娇百媚、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转眼沦为农妇,她纵不怪,他心难安。
  宣凝倒是豁达得多,或许是端静表现出的生命力太过顽强,让他完全想不出这世上有什么地方是她活不下去、活不好的。
  果然,端静扫了眼牌坊,记住了县名,就一马当先地往里进。
  原以为来路荒凉,谁知道更荒凉的在尽头。
  街道空无一人,两边的屋舍忽出忽进,忽大忽小,忽正忽斜,排列得漫不经心,好似谁打乱过却没有整好。行了数丈,仍不见人,偶闻几声犬吠,不及辩明方向,便隐没在这些如鬼屋般幽静的旧屋后。
  宣净沉不住气:“这是鬼村吗?”
  衙役们吓了一跳:“当然不是,千万不能这么说!万一开罪了他们……”
  宣净问:“开罪了谁?”
  衙役们不约而同地闭了嘴。
  宣净扯着嗓子喊:“嫂子!”
  端静瞬间出现在他们中间。
  衙役们:“……”
  南兰县原本是南兰村,村人擅长编织柳条,在岭西一带小有名气。后来,岭西与沧澜在边境产生摩擦,沧澜悍然出兵,拿下了岭西边陲三城,使边境退至南兰村。
  为了防范沧澜,南兰由村升县,修筑城墙。然而,不等城墙完工,沧澜便派人偷袭。一夜之间,村民被屠杀殆尽。
  为免岭西再遭劫难,岭西总督向皇帝陈情,放弃已丢失的三城,与沧澜和谈。沧澜应允。
  考虑到南兰县四面空旷,易攻难守,总督干脆将城防回缩。自此,南兰县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丢了不心疼、捡来还碍眼的存在。
  听完衙役的解释,宣府众人脸色奇差无比。
  宣冲吃惊地问宣统:“真的假的?沧澜小国竟然吞了我们三座城池?”
  宣统叹气:“平福、原州、归苏三城,一向是各族混居之地,不受朝廷辖制。三城丢失,皇上虽然愤怒,却不心疼。彼时,国库空虚,朝中大臣不想破财,都暗暗支持岭西总督的提议。只是,屠县之事却是头一回听说。”
  宣冲说:“怪不得县里一点人气都没有。”
  衙役说:“据说南兰县被屠之后,那些冤魂就一直在县内徘徊,不肯下地府。总督和知府请过好几批和尚道士来这里念经超度,都是无功而返。”
  端静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叫无功而返?难道这里还闹鬼?”
  与她说话,衙役有些发憷,立刻放低了姿态:“谁说不是呢。选定城防之前,总督也考虑过南兰县,还派了一支军队来此驻扎,谁知没多久,这支军队就失踪了。总督不信邪,又派了几支,全都不翼而飞。这才有了南兰县闹鬼的传闻。为了超度冤魂,总督将衡山、泰山、华山、普陀山、五台山有名气的出家人都请了个遍,可最后,到这里的人还是不断地失踪。”
  端静说:“所以,我们很快也会失踪咯?”
  不管内心多么期盼,衙役们都不会傻得说出来。
  他们统统表示宣家吉人自有天相,一定会逢凶化吉。
  事到如今,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被流放的人,非赦不能离开。从今往后,宣府世世代代都要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宣府几个大老爷们还在纠结,女眷们已经开始关心起民生大事。
  “我们在哪里落脚?”
  “附近可有市集?”
  “县衙在何处?”
  “……”
  七嘴八舌的,问得衙役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才说清楚。
  南兰名为县,实为村。因而没有县长,只有保正,且手下人数稀缺,只有七十来户,正经说起来,也就是个大保长。
  这七十来户有的是当地恶棍,被送到这里改造,有的是当年屠杀中逃过一劫的本地人,不忍离乡,还有的和宣府一样,是被流放的。他们都住在新街,离此不远。
  流放到此的人都可以从保正那里领差事。
  种地、建屋、打铁、经商都可。本金可以预支,等有了收入再还上。
  听衙役一番解说,宛氏等人都放下心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后的日子也许艰苦,却不是过不下去。
  衙役将他们送到新街,介绍给了保正。
  保正是当地人,年过花甲,依旧精神矍铄,看人时,双目炯炯有神,精光外露。不过,他对宣府众人十分客气,登记完毕后,立刻安排住所。
  他说:“这里的新屋都是几个工匠建好了准备卖的,我也不好擅自分配。倒有几间旧屋,已是无主之物,你们若不嫌弃,暂且住下,等以后建了新房再换。”流放的人,多是抄了家的,自然不能指望身上还有财物。因此他说得很委婉。
  宛氏手里捏着廖辉临走前给宣统的银票,心里倒有几分底气:“那就有劳你带我们瞧一瞧。”
  衙役见保正与他们接上了头,纷纷表示要回去复命。
  保正看天色将晚,苦劝他们留下来歇息一晚,都被无情地拒绝了。看着他们匆匆离去对的脚步,保正感动地说:“多么尽忠职守啊。”
  宣府众人:“……”知道真相的我们,大牙都快笑得掉下来。

  ☆、路上不太平(十)

  保正先领着他们看旧屋。
  端静一听“房”啊“屋”的就激动,脚步不自觉地轻盈起来,几个跨步,就从最后跑到最前,连保正都越过去。
  保正原本怕她走错路,谁知每次转弯的时候,她好似背后长了眼睛,不等保正出口提醒,就自发地转了回来。
  铺着稀疏碎石的泥土路一路延伸到一座外墙斑驳的四合院门口。
  保正正要掏钥匙,就见端静拽了下锁,锁掉了。
  ……
  端静手里抓着罪证,笑容尴尬:“我,我只是拉一拉。”
  保正倒是好脾气,默默地收起了怀里的钥匙:“不打紧,本就是坏的。”
  端静看到宣凝瞪了自己一眼,悄悄地将步子往后挪了挪。
  保正推开门往里走。
  院子里斜立一棵老槐树,有两人合抱之粗,怒张的枝叶延伸到正方上头,如茂密的绿伞,在这片破败颓废的天地里,遮出一片如水般沉静的荫凉。
  东厢房的门坏了,西厢房缺了窗纸,倒座房里充斥着奇怪的腥臭味,一进去就尘灰扑面。正房稍能落脚,但里头那张楠木拔步床只剩下了挂面横眉与床柱,床板不翼而飞。
  保正从角落里拖出一张凳子,吹去面上的灰尘,递给扶着老太太的宛氏:“歇歇脚。”
  那灰尘不知积了多久,哪能一吹干净,老太太吃了一路的苦,倒是不讲究这些,一屁股坐下,嘴中道谢不止。
  宛氏、柳氏与宣绣看了一圈房子,三人面面相觑,都犯了难,显然保正已经将当地最好的旧屋介绍给他们了,只是,再怎么凑合也挤不下宣府上下这么多人口。
  保正很有眼色:“边上还有两间小屋子,不如这边宽敞,但凑合凑合,也能住下十几个人。再有的,就远点儿,隔着两条街,也有两间并排的房子,只是里面什么都没有,仅够挡风遮雨的。”
  柳氏说:“来的路上,我瞧着边上还锁着两座崭新的房子,是新盖的屋子吗?”
  保正踌躇了一下,说:“那房子一间是我预备给长子娶媳时的婚房,一间是我儿好友的房子。去年两人都考上了秀才,搬到城里去了,这才空了下来。我儿的这间倒可暂时租借给各位,不过我儿好友的房子临走前是托了我找人卖出去的,我可不好擅自做主。”
  宛氏心里有了数,将保正拉到一边,询问房子的价钱。
  保正有意交好,先带着她们去那两间房子里转了一圈,才透了底:自个儿的那间要了五十两,他好友的那间要了七十两,加起来一百二十两。
  宛氏几人都很是心动,知道这价钱委实不高,奈何,囊中羞涩。
  廖辉临走前给了二十两,只够个零头。
  宛氏看着疲倦的家人,心中盘算着,先厚着脸皮将两间房子租下来,所谓人多力量大,赚钱也快,想来不久就能将钱还上了。
  正想着,袖子突然被扯了一下。
  她回头,就见端静对自己挤眉弄眼。
  端静将人拉到一边,默默地摸出一沓银票给她。
  看着银票上的数字,宛氏眼睛顿时直了:“你哪来那么多钱?”
  足足有三万两之巨!
  端静小声说:“嫁妆。”
  嫁妆不该是抬进宣府又被抄走的那些吗?
  宛氏不留神将疑问问出口。
  “值钱的我都变卖了。”这是师公教她的。万一新郎不合心意,拿起家当,说走就走。端静转了转眼珠,“都换成银票藏在怀里。”她不在抄家的名单上,并没有人搜身。
  可怜的孩子,一定是怕嫁妆给娘家换了。
  宛氏想了想,抽了一张一百两:“这是娘借的,其他的你收着。总有用到的时候。”
  端静执意将钱给她。
  宛氏不肯收。
  两人退让了几次,端静以肉眼难及地速度将银票塞进了宛氏的衣襟里,略带得意地说:“婆婆,你推不过我的。”
  宛氏:“……”
  宛氏哭笑不得:“这是你的嫁妆,你傍身之物,全给了我,你以后怎么过?”
  端静幽幽地说:“我留了一千两。”万一洞房不如预期,她还是能……
  想到那样结果,心突然纠结起来,仿佛看到宣凝扭着小手绢恋恋不舍的样子。
  如果,如果真的那样的话,自己是不是应该礼貌地问一问,宣凝愿不愿意跟自己一块儿走?
  宛氏看着真诚的儿媳妇,无声地叹了口气。这么傻的孩子,也亏得落在自己家里,换了别人家,还不知道被怎么欺负利用呢。越是这样,自己越是不能占便宜。
  正要婉拒,就听身后冒出个声音:“娘,收着吧。”
  宛氏回头刮了他一眼:“你……”就不怕别人说你吃软饭吗?
  宣凝无言地回望:他不是已经吃了一路了吗?
  宛氏:“……”
  端静没理会两母子诡异的氛围,见宛氏没有再推拒,就是收下了,快快乐乐地在新房子钻来钻去,美滋滋地想:房子有了,“洞”还远吗?
  两间新屋,两间旧屋,总算将所有人都安置下了。
  老太太带着宣绣母女、宣统夫妻一间,宣统夫妻带着宣净、宣冲、宣凝与端静一间,身边各带着几个贴身伺候的。其余的下人都住在两间旧屋里。挤是挤了些,但比起一路的风餐露宿,已经是天上地下。
  歇了一晚,宛氏、柳氏与宣绣便开始指挥下人添置家什。
  端静看着其他人忙得团团转,自己也是着急上火。虽然住在一个屋,但是她睡床,宣凝睡桌椅。且他每日早出晚归,回来倒头就睡,连好好说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要说约定好的洞房了。
  看来,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了。
  这一日,宣凝又一大早出去,大晚上回来。一进门就看到端静大马金刀地坐着,手边摆着剑,朦胧的睡意顿时被抛到九霄云外。
  “还没睡?”宣凝一只脚在门槛里,一只脚在门槛外,摆出进可攻,退可守的架势。
  端静努力地挤出微笑:“进来。”
  宣凝眼珠子一转:“我突然想起回来的时候,爹让我去他屋一趟。”
  端静脚尖倏然一点,人已经扑到门口,不等对方反应,就将宣凝拎进屋子甩到床上,顺手还关上了门!
  宣凝:“……”遥想当年,他对老爹夸下海口,要娶个比他娘还贤惠美丽的妻子……如今,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报应啊。
  端静见他委屈,自己更委屈,嘴巴情不自禁地就撅起来:“说好的。”
  宣凝扬眉:“嗯?”
  端静见他还装傻,怒了。一下子跳上床,双腿岔开,跪坐在他身上,愤愤地说:“说好要洞房的!”
  

  ☆、小镇不太平(一)

  “咕噜。”
  端静听到一声巨响的吞咽口水声,稀奇地看着脸色通红的宣凝。
  宣凝目光游移,就是不敢往近在咫尺的两座高峰上瞄,心虚气短地说:“你先起来。”
  端静低下头,胸抵住他的胸,脸几乎要贴上了他的脸。一开口,气吐幽兰:“夫君,我们洞房吧。”
  宣凝侧过头,深吸了口气,正想好好说话,就见她仰起上半身,自言自语着低头往身|下摸索:“什么东西鼓起来了?”
  ……
  “你一个姑娘家的,怎么一点都不知羞耻?!”宣凝羞怒交加地推开她坐起来,双腿一蜷,人就缩在了床角。
  端静有些疑惑地盯着宣凝的下半|身看:“刚才……”
  “没有刚才!”宣凝飞快地打断。
  “好吧,那我们说说现在。”端静手搭在自己的腰带上,犹豫着问,“是你解还是我解?”
  宣凝看着烛光下,端静那双白皙小手停留的位置,一阵口干舌燥,心中的天平左摇右晃。一头是干脆放弃抵抗,顺水推舟,今夜就洞房,一头是他的愧疚。当初的喜堂缺了新郎,也没有拜堂,他欠了她一个圆满的婚礼。娘说过,成亲是少女最幸福的时刻,一定要郑重相待。
  “我解咯?”
  脆生生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宣凝一抬眼,就看到端静已经解开了腰带。
  “等等。”宣凝别开脸,“娘正在筹备婚礼,我们七天后拜堂成亲!再洞房!”说着,飞快地从床上跳下来,往榻上一跳,掀起被子就要躺下睡觉。
  端静茫然地问:“我们不是成过亲了吗?”
  宣凝抬头瞪他:“但是没有拜堂。”
  端静说:“我不介意啊。”
  “……”宣凝磨着牙齿,“我介意。”
  端静不甘心地跑到榻边,戳了戳裹成一团的被子:“那我们先洞房再拜堂?”
  宣凝突然坐起来:“你为什么这么急着洞房?”
  “啊?”
  “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呃。”
  宣凝凑过去,盯着她的眼睛:“什么事?”
  咦?
  他的……眼睛好漂亮。
  黑漆漆的,像是一颗掉进雪堆里的黑珍珠。尤其是生气的时候,黑得越发明亮,好像还带着水泽,泛着浅浅的光。
  她忍不住伸手去戳,被宣凝一把抓住了手腕。
  宣凝看着她痴迷的神色,双颊刚褪去的热度重新爬了上来,被握住手腕的细腻触感像火钳子一样,一路烫到心里,手指不自禁地轻轻地摩挲了一下。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又赶忙松开了手:“说不出理由的话,就七天后再洞……成亲。”
  说罢又躺下了。
  ……
  端静戳戳被子,戳戳被子,又戳戳被子……戳得有点困,叹了口气,回床睡觉。
  过了会儿,被子微微松开了一角,宣凝扭头看床的方向,床上一动不动,好似睡着了。
  他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她急着洞房的缘由,就见床上一动,端静伸出脑袋看他:“随时可以反悔哦。”
  “我、不!”宣凝撩被过头。
  哼,既然不肯说,那管它什么原因!宣凝闷在被子里愤愤地想:干脆七天后光拜堂不洞房,急死她!
  端静这几日帮忙很积极,爬高爬低地布置喜堂,生怕别人看不出她的急迫。
  宣凌与宣准开始还打趣她,都溃败于她的落落大方中。
  这还不够,端静还跑去问宛氏,如果喜堂提早布置完成,能不能提早成亲,逗得宛氏花枝乱颤,挨了宣统好几个白眼。
  宛氏抓着她的手,小声说:“女孩子家家,不能让男人看出自己的心思。不管你多喜欢对方,都要矜持一些,让他们上杆子稀罕你。这样他们才会把你捧在手心,当心肝宝贝。”
  端静对自家儿子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完全不需要担心,宛氏反倒可怜她长辈不在身边,性子又太过单纯,不自觉地有些偏心起她来。
  端静苦恼地说:“可是他一点儿都不急。”
  宛氏忍不住又笑起来:“谁说他不急的。没看他日日夜夜地往外跑,到处搜刮好东西当聘礼,还让他婶婶出面给你置办嫁妆呢。”
  端静说:“那还能快些吗?”
  宛氏抓着她的手,安慰道:“统共不过四五日的工夫,我还嫌准备不及呢。要我说,准备个两三年都不嫌久的,家具最好是请了工匠来家里打,现在这东拼西凑的,总是不成样子。”她叹了口气,“好在一家人在一起,日子总能越过越好,东西也能慢慢地置办起来。”
  端静被她一阵劝说,无功而返。掰着手指头算算,好似的确没几天了,只好歇了心思。
  每月逢三,南兰县便有墟市。
  附近村庄的贩夫们挑着担儿,从四面八方聚集长源街,瓜果蔬菜、小吃零嘴、文具玩意等货物摆得琳琅满目。
  宣家自然不能错过,连宣老太太也坐不住了,由宛氏、柳氏搀着上街。
  街上热闹。
  吆喝声、打闹声、讨价还价声,如繁荣之歌,听得宣老太太眉开眼笑。
  她说:“光看这日,也不比那京城差了。”
  这话自然是夸张的。
  且不说街道狭窄简陋,凹凸不平,只是那货物,若放到了京城,大多的东西老百姓连瞟都是懒得瞟。
  只是历经沧桑的众人都有着劫后余生的喜悦,颇能感同身受。
  他们在看货,却有不少人在看他们。
  宣家军驻守北疆,宣家骁勇善战的忠义之名却天下皆闻。
  那些人起初默默地看着,等宣准问了煎饼的价,反被送了两个后,就有不少人笑嘻嘻地凑上来送东西。饶是宛氏等人不停地推拒,也收下了不少。
  这番热情,他们刚在南兰购物的时候也遇到过,不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事后找个由头送上钱或价钱相当的东西,也就还了。如今却不好办。这一张张的面孔来来去去,根本来不得记。
  最后还是宣统找块大石头,站在高处与众人抱拳致谢,坦言自己与家人日后在此定居,与诸位是左邻右舍,自当互相扶持,然而无功受禄,实在有愧。
  大将军说话,威严十足,哪怕语气和蔼,也叫人不敢违抗。
  这场骚动这才平复。
  只是偷偷摸摸的眼神从头到尾都不曾停下。
  买笋的时候,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偷瞄着宣凝的脸红,等众人要走了,才鼓起勇气说:“今晚县里会有举办灯会,各位可以来看看。有,好吃的竹筒饭。”
  她声音越说越小,一颗头几乎要埋到笋里去。
  “好的,多谢姑娘告知。”
  温柔的声音将她从羞涩中解救了出来。
  她一抬头,就看到宣家其他人都走了,只有一个俊雅的青年坐在轮椅上,微笑着看她。

  ☆、小镇不太平(二)

  询问了小姑娘灯会举办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后,宣净推着轮椅跟上众人。
  众人正讨论着上巳节灯会的事,宣准突然冒出来一句:“大哥勾搭小姑娘回来了。”
  谈笑声忽地一静,目光齐刷刷地朝明显落后几步的宣净看去。
  宣净哭笑不得:“我只是问问灯会举办的时间与地点。”
  宣准摇头晃脑地说:“可惜了。要是顺带问问小姑娘家里的地点,我们就知道上哪儿提亲了。”
  “胡说八道。”宣净笑骂道。
  这番说笑,倒是让宣统和宛氏同时注意到宣净已是“男大当婚”的年纪。
  宣凝的这门婚事是礼部侍郎托人求的。礼部侍郎看中宣凝年少成名,意气奋发,宣统看中礼部侍郎官声清廉、为人低调,兼之,预感朝中暗涛汹涌,急需朝中重臣支援,遂一拍即合。
  虽然现在知道瞎了眼,但错有错着,得了端静这么个儿媳,是意外之喜,更是宣家之幸。看来,他们宣家在选媳妇儿的眼光上,从来都不会出差错——就算出了差错,老天爷也会千方百计地拨乱反正。
  如此一想,宛氏对宣净的事情上了心,趁说话间隙,旁敲侧击道:“刚才那小姑娘文文静静的样子,倒让我想起了承德侯府的三小姐,记得小时候你们玩得还不错,总是坐在一处。”
  宣净警觉,斟酌着回答:“记不大清了。”
  宛氏说:“那你记得清哪个?”
  宣净说:“爱打手心的老夫子。须发皆白,个头奇矮。”
  走在前面的宣凝顺口就接道:“倒着骑驴,八仙过海。”
  宛氏:“……”
  宛氏推了宣凝一把,知道以宣净的心性,绕着圈子还不知道绕到猴年马月,干脆直言:“可有意中人?”
  四周陡然安静,人人竖起耳朵。
  宣净失笑道:“并没有。”
  “那你想找个怎么样的大嫂啊?”宣准又凑过来。
  宣净说:“不像你这么爱打听的。”
  宣准皱了皱鼻子:“那找个二嫂这样的吧!武功好,懂得多,长得漂亮,人又温柔!”
  宣净下意识地朝端静看去,正好宣凝与端静也回过头来……
  宣净笑道:“那要照着高手榜找了。”
  端静想了想:“排名第十七的‘秀峨眉’正当龄。”
  宛氏忙拉着端静细问“秀峨眉”的事。
  宣净:“……”
  惦记着晚上的上巳节,宣家人早早地回家做准备。
  一进门,管家就紧张地递了封信给端静。
  端静接过一看,竟是“战帖”,忙收入怀中。
  宣凝本不在意,见状反倒起了疑:“谁来的信?”
  “呃,不,不知道。”端静不会撒谎,有些眼神闪烁地望着天。
  ……
  宣凝默默地挪过去,挡住了她头顶的天。
  端静扭头。
  宣凝将她的脑袋掰回来。
  端静又低下头去。
  宣凝嘴唇抿得死紧张,干脆一把将人夹起往房间走。
  宛氏在后面提醒他:“别忘了晚上的灯会。”
  端静身体一僵。
  啊,婆婆?
  大家都看到她像小鸡一样被拎起来的样子了。
  这怎么可以?
  还没有洞房就破坏了自己端庄贤淑的形象,很可能会被赶回娘家的。
  她顿时有了危机感,双臂抓住宣凝大腿上的裤子,两条腿蹬了蹬。
  宣凝察觉到她在挣扎,胳膊又加了几分力,小声呵斥:“不要乱动!”跨步进门,单手一扬就想将人丢到榻上,扬到一半,忽而想起手里的是妻子,不是战场上那些惯摔惯打的手下,立时留了力,打算轻轻地放下。
  奈何,想法很美丽,现实很离奇。
  宣凝放手的时候,抓着他裤子的端静并没有放手,还扯了扯,于是,一个庞大的身体就从上面压了下来。
  ……
  端静下意识地将人打了出去。
  ……
  门还开着。
  ……
  幸好门还开着。
  宣凝在空中一个鹞子翻身,身轻如燕地落到了门外,正气势汹汹地想算账,就看到端静侧趴在榻上,额头冷汗直冒,身体微微颤抖。
  “怎么了?”他倏地掠到榻边,“哪里不舒服?说话!”
  声声焦急。
  端静双手握拳挡着眼,闭起的眼皮下,眼珠子骨碌骨碌地转了两圈。她刚刚打他出去的时候,体内真气的确又躁动起来,但须臾就平复了。不过,一个绝妙的主意在脑海中冒了出来。
  天赐良机,不可错失!
  再不洞房,更待何时?难道带着处子之身见阎罗王吗?
  必须不行。
  “到底怎么了?”宣凝心急地抓她的手。抓的时候有点用力,让她的拳头砸了下鼻子,酸酸痛痛的滋味啊……端静一抬眸,两颗豆大的泪珠子就从眼角滑下来了。
  宣凝:“……”转身就想叫人,被端静从后面抱住了。
  她凄凉地说:“我可能要死掉了。”
  宣凝身体一僵,冷静地转身看她:“什么时候发现的?”
  “……啊?刚刚。”
  “我带你去看大夫。”
  “看大夫也没用的。”
  “你刚刚才发现,怎么知道看大夫没用?”
  “……”
  端静终于发现,自己和他说的可能不是一件事?
  她直接摸出战帖给他。
  宣凝翻开战帖:
  闻厉倾城大侠莅临岭西,喜不自胜。
  邀君三月十二会于原州与南兰边境之百岁亭,切莫推辞。
  沧澜,百里王将。
  ……
  要不是信封上写着“战帖”两个字,还以为是一封情书呢!
  宣凝气得眼睛都红了:“不许去!”
  端静戳戳落款:“是百里王将呢。”
  “更不许去。”
  以为他不知道谁是百里王将吗?知道端静就是厉倾城之后,他专门向她的师公打听过高手榜的其他人。百里王将就是沧澜国宝,高手榜排名第四的老不死。
  宣凝斜眼看她:“你认识他?”
  端静摇头:“我最远就到过南兰县。”
  我最远的地方,就是陪着你来到南兰县……
  宣凝看着她的目光陡然柔和下来,抬手擦去她眼角未干的泪珠,柔声道:“我们过两天就成亲了,成亲之后,你就是宣家的人。出嫁从夫,我不许你去,你便不能去。以后若是论起理来,也是我蛮横不讲理,不关你的事。”
  第三第四名次这么近,一不小心就会被超过,听起来就很危险!
  “那不行。”端静急了。
  “不行?”宣凝眉头一挑。
  端静咕噜吞了口口水说:“他很不讲道理的!出了名的不讲道理!我要是不去,他说不定会找上门来,惊扰了奶奶他们怎么办?再说,这一战我们是,是早就约好的。在成亲之前就约好了。人不可言而无信嘛,我行走江湖也是要面子的。”
  宣凝看着她焦急的神色,皱眉道:“你很想去?”
  “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宣凝叹了口气:“那你有几成把握?”
  有戏!
  端静对着手指,羞答答地看他:“那要看夫君你了。”
  

  ☆、小镇不太平(三)

  宣凝一怔,摩拳擦掌:“说吧,你希望我去断他一条胳膊还是一条腿?”
  端静眨眨眼:“相公怎么断他一条胳膊一条腿?”高手榜第四名又不是挂在猪肉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