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对食-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盛喘着气,显然是一路跑过来的,内阁几人也顾不上许多,连忙凑上前,长青放下了手里的公文,也看向孙盛。
  “爷爷,那个宋之清官道上冲撞景王爷,被景王府的亲卫抓起来了,没送五城兵马司,直接抓回去了!”
  众人反应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宋之清是谁,实在不怪他们,而是孙盛直呼其名的多半都是和他同龄的衙内,这宋之清也不例外,是礼部尚书宋正秋之子,今科刚刚落第。
  孙朝远紧绷了许久,却等来这么一个屁都算不上的消息,整个人差点都没懵了,孙盛却十分凝重地拧着眉头说道:“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宋之清好端端的脑子也没进水,跑去冲撞亲王车驾干什么?锦衣卫的弟兄们说,他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人就被……”
  话还没说完,孙朝远一巴掌拍在孙盛脑袋瓜子上,“我问你,人是冲撞了景王不假?”
  孙盛喏喏,孙朝远怒道:“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我让你盯着景王的动向,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来汇报!”
  长青微微挑了一下眉头,道:“孙大人,先不忙,孙指挥使,你说的那个宋之清,平日里风评如何?”
  “他?”孙盛愣了愣,耿直地说道:“是周惊蛰那一波人,我平时不爱跟他们玩,这人不是个东西。”
  孙盛没接管锦衣卫之前,是京城一等一的衙内,周惊蛰是周孝先独子,在周孝先发迹之后才算正式打进了京城顶级衙内的小圈子,并迅速聚集了一帮不上不下的纨绔子弟,像孙盛这样的老牌衙内就有些瞧不上这些人。
  到底是年轻人的弯弯绕绕,孙盛解释了几遍才让这些内阁的老头们理解,长青想了想,问道:“宋之清最近有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哪怕不在衙内圈子里混了,孙盛的消息依旧十分灵通,当下不假思索道:“昨儿早晨这孙子在飞鹤楼占了一个卖唱丫头,不是我说,他家里那么多房妾,一半儿都是这么来的,我跟乌文疑说好了,等忙过阵给他个教训的……”
  话还没说完,孙朝远的巴掌再次招呼上了孙盛的脑门,孙盛不吭气了。
  长青笑了笑,说道:“那就没错了,景王爷这些日子除了拜访旧友,就爱在飞鹤楼听小曲儿,昨日回程比平日早上一个时辰,原来这里头还有文章。”
  孙朝远一瞬间脸色十分复杂,然而没等他复杂完,外间通报,说是景王府又把宋之清放了,只是人被放出来的时候衣服被扒得一干二净,不仅如此,景王还派了百十来个亲卫直接把人架到闹市口,旁人问起,只说是景王有令。
  礼部尚书不算高位,然而也是百姓眼里难以企及的存在,听闻是礼部尚书爱子被扒光了按着给人看,哪怕是大姑娘都得偷着瞧几眼,看看是什么金枝玉叶。
  宋之清一没挨打二没挨骂,然而光溜溜被按在闹市街头,被那些下贱的庶民指指点点,他心里把景王千刀万剐,只恨不得立时就死了。
  这事内阁不好管,宋正秋只得亲自上门替子求情,景王压根没见他,宋正秋得了人提点,第二次上门的时候把自家儿子这些年强取豪夺来的妾室卖身契都翻了出来,说起来宋之清确实不是个东西,但凡他瞧上的姑娘,即便是良家都能让他折腾成可以随意买卖的贱籍,卖身契拿出来厚厚一叠。
  宋正秋老泪纵横,跪在景王府门前把卖身契一张张烧了,景王仍旧闭门不见,他一把年纪只得这一个爱子,没奈何,咬牙拿出大半身家来,许诺为这些强逼来的女子操持下半生。
  王府外跪了一天,原本精神还算不错的宋正秋似乎忽然之间老了十岁,连孙朝远都有些看不下去,儿女都是债,宋正秋官声不错,哪怕管着个油水丰厚的礼部,也没怎么贪腐,说到底只是太过溺爱儿子。
  长青的车驾离得不算远,见孙朝远似有触动,只道:“孙大人,景王只怕另有打算……”
  他话还没说完,就见王府边上巷子转角慢悠悠晃出一顶小轿来,随侍掀了轿帘,年过五十仍旧高大英俊的景王低头走了出来,似乎是没想到府门前还跪着一个人,当下脚步一顿,脸上带出些困惑来。
  宋正秋在景王府门前跪了一天,只以为是景王不愿意见他,没想到景王竟然压根就不在府里!
  这可不是误会,他堂堂的礼部尚书,豁出去脸皮不要,跪在王府外,除了是真心疼儿子,也未必没有一些惹同僚兔死狐悲的小心思,这么大的动静,没见远远地停了多少官轿?景王怎么可能没收到风声?分明就是在折辱他!
  然而谁都知道景王在折辱宋正秋,可他端出这么一副本王全然不知情的模样来,也没人敢指着他的鼻子说他在唱大戏,明谋,又是明谋!
  宋正秋的脸青了又紫,紫了又绿,对上景王那瞧稀奇的眼神,更是一口老血堵上心头,恨不得立时厥过去。
  王府门前一场闹剧以景王指天画地答应放了宋之清收场,然而宋正秋的动静太大,不止是朝中官员,就连闹市街头的老百姓都知道,礼部尚书家的公子欺男霸女,让景王爷收拾得提前丢了下半辈子的脸皮,还有些外地赶来专为看热闹的,听说宋公子已经被送回府内,还遗憾了许久。
  内阁上下绷紧了皮,他们也意识到景王做事看似不着调,其实十分鸡贼,就这遭宋家的事情,宋家破了财又丢了脸皮,换来百姓津津乐道,景王美名远播,上一遭是他们全无防备,知道了景王想做什么之后,一切就简单多了。
  经此一役,满朝文武但凡有家里儿孙做了亏心事的,不管怎么闹腾,就是咬死了不让出门,大约要等到宗子推举之后,景王离京,才能放风。
  宗子推举当天,宣政殿门大开,宗亲由正门进,百官由侧门入,等到景王站定,一身龙袍的江开在仪仗随侍之下抬脚上御阶。
  面君不能抬头,景王却一点顾忌都没有,瞧稀奇似的看了江开半晌,扭过头对身后一个宗亲道:“这小娃娃生得,怎么和姬镇那么像?”
  孙朝远耳朵长,当即道:“王爷慎言,陛下乃大将军嫡亲外孙,自然相像。”
  景王瞅他一眼,完全没把自己刚才说的话当回事,笑眯眯的,“孙老,你头上都是汗,很热吗?”
  孙朝远面皮一抽,决定不勉强自己搭理这个不着调的亲王爷。


第93章 
  入京的宗亲基本上都是小皇帝的长辈, 实在是这几年朝廷换皇帝的速度比寻常人家换衣裳还快,有的宗亲先前还是应天帝的侄儿辈,一下子就成了新君的叔伯辈,御阶底下站成一排,颇有些声势。
  景王原本辈分就不低,江承都要叫他一声皇叔,如今更是叔祖辈, 江开进殿之后却未曾看他一眼,也不知道是不是听见了他那句像姬镇。
  孙朝远不搭理景王,景王却不放过他, 隔着半个空位笑眯眯的, “几年没来,改制了啊, 我还没见过太监掌政呢, 等会儿散朝,你带我瞧瞧去?”
  “王爷慎言。”孙朝远眼皮子都不撩一下, 一副行将就木的老人模样。
  景王兴致勃勃:“听说你孙子在管锦衣卫, 哎哟,好好的生个孙子, 跑去在太监手底下做事, 憋屈吧?”
  孙朝远八风不动,只是听到太监两个字,条件反射地微微拧起眉头。
  景王脸上带笑,眼神却透着一股明了的锐利, 乌选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复又垂下眼帘,心里骂了句娘。
  孙朝远是朝中公认的耿直人,景王前头说那么多话,听着是瞎唠叨,其实点子全在新出的厂卫制上,孙朝远以为自己不吭气就成了,其实他那不吭气完全就是回护。几句话的工夫,把内阁对厂卫制乃至东厂掌权者的态度全给套出来了,瞧孙朝远那傻样,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木已成舟,乌选心里再骂娘也没法给孙朝远打眼色,孙朝远见景王不再说话了,还十分得意地捋了捋胡子。
  宗子推举完全就是个过场,几番场面话过后,数位宗亲联名推举景王为新任宗子,御阶上看不清江开的神色,然而就在景王笑眯眯出列的时候,一方白玉从御阶上滚落,龙椅上的小皇帝竟就这么摔了一直把玩的手盘件,起身大步走了出去。
  宣政殿的气氛一时有些凝滞,连御阶前伺候的太监总管都没反应过来,江开已经走出了大殿。
  凝滞的气氛中,景王毫无预兆地笑了一声,朝中官员里有胆子小的,还被吓得一抖。
  “小孩儿嘛,憋不住,正常。”景王笑眯眯地说了一句,随即瞥了百官一眼,直接把这事定性成了三急。
  官员里立刻有人附和,宗亲们难看的神色也有些缓和过来,说到底宗子推举选在宣政殿当着满朝文武进行,却不是早朝,底下全是江氏长辈,这脸色摆给谁看?
  江开却不在意这些,他满心愤怒,江氏宗子一贯都是由新君继承,他年岁小,当不得宗子,这他认了,可推举时压根没人问过他的意见,那几个无官无职的闲散宗亲,凭什么越过他就能做决定?景王不过是个藩王,又凭什么端出那种长辈架势对他评头论足?
  他生来是太子,登基为天子,日后自当执掌天下,然而那些人,那些人没有一个不在觊觎他的权势,所有人都要害他!
  小松子紧赶慢赶好不容易追上江开,一身明黄龙袍的江开就那么直愣愣站在走廊风口,周遭跪了成片的宫人,小松子不敢多言方才朝堂上的事,只道:“主子,水边虫蚁多,不如回去吧,宣政殿里人都已经散了……”
  江开没说话,咬着嘴唇,眼睛发红,小松子只看了一眼,就心疼得厉害,连忙用帕子给江开擦了擦眼泪。
  “主子,”小松子呐呐说了一句,手里还攥着帕子。
  没有主子喜欢抬头看人,小松子作为贴身伺候的太监,时时刻刻都是低着头弯着腰的,他已经是个成年人,却对着个娃娃卑躬屈膝,看上去颇有些滑稽。
  江开却没有注意这些,像极了姬家人的眸子里含着眼泪,他身居这世间至尊之位,然而却没人给他和身份相对应的尊崇,他委屈又迷惘,却不知该如何去做。至于那些每日过来教导他的内阁群臣,他的心里已经把他们定性成为了坏人。
  盛夏刚过,又是一年多事之秋,提心吊胆了两个月才送走景王并他的三万大军,八百里加急战报又入京城,报南海倭寇犯境,沿海一带数个州府惨遭劫掠,倭寇自海上而来,劫掠后即刻遁走,纵有数倍强于倭寇的厢军,也难以迅速反应过来。
  就如西北常年抗击呼延,沿海一带倭寇也是年年犯境,每到秋日丰收时节,这帮匪盗就会三五成群结队而来,不攻州府,只屠百姓,往往厢军到时,倭寇已然带着大批钱粮离去。
  平日里西北战报多如牛毛,显不出南海之事来,然而自从呼延残部败退后,西北边防风平浪静,抗击倭寇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
  大宁正是盛世时节,文人骚客辈出,各家学说鼎盛,然而朝野上下想翻出个能打仗的武将却是天方夜谭,武将职大多是荫官,是继承了祖上的官位,能打仗的武将都在西北。
  若皇位上坐着的是江承,哪怕沿海一带千里尽屠,他也不敢用姬家,然而龙椅上坐着的是江开,姬威的侄儿,姬镇的外孙,满朝文武即便有忧心外戚坐大的,也不由得在心里松了一口气。
  京城调令到了西北,领旨的是姬威,姬镇是西北军中的定海神针,轻易离不得,姬威声望虽高,却还没有到越过姬镇的地步,又是常胜将军,带兵去沿海最是合适。
  倭寇只在秋日行动,来不及多做准备,接旨当日,姬威就点齐六万兵马,大军开拔。
  对京城来说,再多的战事也只是城门开时加急快马上一声声呼喝,有时报捷,有时报丧,茶馆里学子几句闲谈,即便是当年宁骁侯带兵收复嘉峪关,打灭呼延残部,也最多不过换来几日茶馆说书,几个文人击节而歌。
  原先军饷抚恤之事都要由天子过目,江开年幼,这一节也就顺理成章地省去,或者说是走个过场,六万大军自西北南下沿海不是小事,内阁众人只恨不得把自己一个人撕成两半用,他们还算好一些,至少十人分担,东厂却只有长青一个主事之人,几乎每日睁眼就是公务。
  从初秋到入冬,沿海战事由一开始的不顺到所向披靡,朝中也终于有了喘息的时间,还没等松一口气,前线传来战报,说宁骁侯带兵打到倭寇老家东瀛去了。
  一瞬间,满朝文武安静如鸡。
  一场抗倭之战,花费人力物力无数,好不容易占了上风,沿海也没有太大损失,正是表彰的时候,谁曾想这位爷能闹出这么大的事情。
  东瀛是海上国,也是大宁的附属国,东瀛倭皇年年上贡,岁岁来朝,至少是明面上,两国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倭寇在沿海是匪盗,在东瀛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然而宁骁侯这么一打,人家还管什么倭寇不倭寇?
  前线战事再次吃紧,虽然两国交战并非本意,可到了这关头也没法撤出来了,只能硬着头皮打,六万大军不够,还有沿海厢军,朝廷这些年在厢军上花费甚多,沿海数个州府加起来,点齐兵马也有十五万之多,这一场战事从入冬打到第二年开春,终是以倭皇呈上降书告终。
  然而没有人为此高兴,尤其是户部的官员,攻城略地最费钱粮,东瀛还是个穷国,二十多万大军的军费加起来,数目简直是天文数字,几年前江南贪墨案攒下的国库底子几乎一次就砸进小半,加上那一阵天灾人祸,朝廷一夜回到赤贫前。
  连着几个月,孙朝远的脸都是绿的,国库是国之根本,朝廷每年的税收银子都有去处,能攒下来的很少,尤其还要养着大批厢军,这也是当年应天帝一咬牙把江南官场连根拔起的原因,实在是朝廷缺银子。
  没法开源,只能节流,长青已经开始接触军务,他估算过朝廷各地厢军人数,加起来足有五十万之多,基本都是应天帝在西北军和南疆互相掣肘期间悄悄壮大起来的,应天帝想平南疆,也想除姬家,然而等他积攒了足够的实力,人已经油尽灯枯。江承最开始也是有这个想法的,只是他贪图享乐,最后也没能成事。
  江开登基,姬家已成外戚,不可能反,唯一的威胁只剩南疆,这个时候,养这么多的兵马反而是拖累,长青隐隐约约生起了一个念头。
  出了东厂,外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冬日的夜幕又高又远,繁星点点透着寒冷的光亮,长青长出一口气,起身进了车驾。
  车驾里点着炭盆,边上放着宝儿新制的暖手,月白的布料上点缀着点点青竹叶片,细密的针脚缝进了上好的棉花,在炭盆边上放了许久,里外生温,冰冷的手探进去,就是一阵暖进心底的热乎。
  “爷,回去了?”富贵儿在外头低声问道。
  长青拢着暖手,嘴角微微地泛上一丝笑意,他闭目轻声道:“嗯,回家。”


第94章 
  过了冬,国孝也就过了,按理该是大肆封赏的时候,但新君年幼,做不得主,内阁也没有僭越的意思,事情不了了之,只按照惯例为先皇后拟定谥号。
  先皇后出身尊贵,又是新君生母,谥号自然也挑拣着好的来,当初先皇后下葬之时,先帝坚称皇后未死,不许拟定谥号,后来先帝暴毙,朝中上下忙成一锅粥,连带着先帝谥号都是急匆匆拟定的,先皇后谥号之事也就一直被搁置,如今正好一次补上。
  谥号拟定后交由太皇太后过目,倒是未曾出现大问题,太皇太后只是划去了一个恭字,改为了烈,称孝烈皇后。
  女子谥号带烈是美称,然而先皇后之烈并非贞烈,而是性烈。说起来大宁律里,宫妃自戕而死是要诛连族人的,只是先帝并未在此事上计较而已,江开在朝堂上发了好几次脾气,想要把谥号改回来,却未果。
  初春时节百废待兴,百官也实在没有精力在一个谥号上大费周章,尤其去岁宁骁侯一仗打空国库,正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时候,长青的意思是撤军,五十万大军的开销每年就要占去小半朝廷税收,若能撤去三分之一,退去老弱,只余精兵,不仅朝廷兵力不会削弱,更能节流。
  说起来长青每次提出什么建议,第一个赞成的总是孙朝远,孙朝远和朝中许多大臣不同,入了他耳的建议,但凡深思熟虑过后是能给朝廷带来好处的,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同意,这是个干劲比年轻人都要大的阁老。
  然而这一回,撤军之事事关重大,饶是孙朝远知道撤军的好处,也不能立刻就给出答复,实在是南疆不知深浅,景王之心明眼人皆知,若在这个当口削弱朝廷实力,让南疆知晓,大举入侵,那就悔之晚矣了。
  长青不是不懂这个道理,然而朝廷国库空虚,想要养活五十万大军谈何容易,更别提同南疆开战,长此以往,入不敷出,就算是和南疆真的对上,后勤粮草也跟不上,自古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招兵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没有钱粮,有兵也无用。
  不仅要撤军,还要尽早撤,尽快撤,否则,朝廷国力一旦被拖垮,到时不用景王多做什么,三军阵前摆出粮草,烧热大锅,只怕能不战而胜。
  不是没有其他的敛财法子,只是朝廷迅速敛财无外乎苛捐杂税,抄没世家,如今新君刚立,正是人心惶惶之时,对阵世家则朝堂不稳,压榨百姓则天下不安,尤其这也不是什么好法子。
  长青知道的事情内阁自然不会不知道,只是内阁里的声音太多,几位阁臣各有想法,孙朝远和乌选一合计,发觉除了撤军,竟然真就没第二条好路可走了。
  征得内阁同意之后,撤军之事立即提上日程,其实百官心里也嘀咕,从前应天帝在的时候,朝政一向都是慢吞吞的,一件小事,六部互相推诿起来,能办个十天半月,如今起了内阁厂卫制,基本上当日到京城的政务当日就能办下,至多不会越过五日朝会。虽然办事效率高了,反倒比从前的日子轻松许多。
  开春撤军,还未入夏,已然裁撤下三分之一兵力,其中半数是老弱病残,另外半数则是军中大比时技不如人之辈,撤军过后,各地厢军训练时用上了从京畿大营传下的练兵法,虽然时辰尚短看不出成效,可从各地情况来看,军中的士气比起之前好了不止一筹。
  车驾在宅邸门口停了下来,如今时节正好,院中种了花草,一进去就能闻见花香阵阵,让人心都不自觉沉淀下来。
  自从二老来过之后,宝儿就梳起了妇人发式,那一阵长青事忙,不曾办下酒宴,却换了婚书定礼,说起来也算是有了媒妁,长青原先想着等忙过阵再办酒宴,不曾想朝中的事是忙不完的,只好搁置。
  宝儿一点也不觉得委屈,若是想办酒宴,随便哪天置办几桌酒席就成了,之所以拖了这许久,正是因为长青重视,她要的不多,不要十里红妆满堂贵客,不要三日水席明珠做聘,要的就只是长青存在心底的一份重视。
  撤军之事忙完,算是有了空闲,寻人看了黄历,这几日空闲却不在良辰吉日,入夏倒是有几个好日子,正好筹备。
  长青进门时宝儿正带着如意做女红,如意是个安静的性子,宝儿的说话声时不时响起,长青略听了听,是在教如意绣花蕊的四样法子。
  “平绣的话针脚不要挤在一起排开,太齐整了就容易显得死板,花蕊最好是……”宝儿另寻了块白布绣给如意看,如意的眼睛亮亮的。
  长青失笑,自己的绣活都未必好到哪里去,还来教别人技巧,也就能骗骗小孩子了。
  宝儿专心地给如意演示,没发觉长青的脚步声,倒是如意一抬头,张口就要说话,长青对她摇摇头,如意就不说话了。
  长青走到宝儿的身后,宝儿仍然没有发觉,长青眼里带着一点笑意,站在宝儿身后,白皙的手抚过她发鬓,轻轻给她簪上一根垂珠坠玉的金步摇。
  宝儿吓了一跳,回头看去,长青对她挑了一下眉头,宝儿抬手按了按发鬓,脸颊有些红了,嘴里却说道:“你!孩子还在呢,好好的像什么样子……”
  话没说完,如意朝她吐了吐舌头,抱着自己的绣筐飞快地跑了。
  “好了,现在孩子不在了。”长青从身后抱住宝儿,语气温柔。
  宝儿被抱得脸红,却没有挣扎,她摸了摸发鬓,微恼道:“又乱花钱,我一个首饰盒都装不下了,有那些银钱攒下来多好,现在戴过的首饰都要折价,我一个人又戴不了那么多。”
  长青抱着宝儿,闭着眼睛,柔声说道:“我见了好看的首饰就想买给你,想着你戴上的样子。”
  “又乱说。”宝儿嗔道。
  耳鬓厮磨了一会儿,长青的目光落在宝儿的绣筐里,道:“这是给阿麟做的?”
  那外袍蜷在绣筐里,瞧不出大小模样,颜色却鲜亮得很,除去官服,他一向不爱这些鲜亮颜色,最惯青衣黑衫。
  宝儿嗯了一声,把外袍展开了给长青看,语气埋怨里又带了几分溺爱,“他这最近学骑射,身上的衣裳几天就不能穿了,我也懒怠给他绣花样,就白面穿着吧。”
  长青低笑一声,“那我穿上身的,是不是到处都绣了花样?”
  这简直就是明知故问,宝儿鼓着脸看着他身上的衣裳,外罩的官服内里,几件薄衫全是她的手笔,哪怕是穿在里头没人看的里衣,她都特意跟人学了暗纹绣法,一针一线绣了衣领袖口缝边,就是他那官服边上,都有纹路。
  宝儿听如意的女红师傅说,那些大户人家里的妻妾都是这么做的,妻妾多的人家只要瞧一瞧男主子身上的衣裳,就知道哪位夫人更受宠爱一些,因着这个说法,每次瞧见长青身上布满她的绣艺,她都要脸红心驰好一阵子。
  “前些日子说带你去踏青的,一直没成行,正好这几天不忙,带着阿麟和如意,我们去京畿踏青?”长青道。
  宝儿眨了眨眼睛,她已经能骑好一会儿的马了,就是一直没机会出去,听见这话有些高兴,眼睛亮亮的,“什么时候去?等阿麟回来我跟他说一声。”
  长青想了想,说道:“事不宜迟,就明天吧,明天我让李将军派几个人来接。”
  李将军就是当初的李副将,扩军之后,他也就顺理成章地转了正职,宝儿没问长青为什么不派锦衣卫的人来护送他们,只觉得满心都是欢喜。
  收拾好行李,后院的马喂得足足的,晚上宝儿还特意去了厨房做了好几个菜,就等明日出门踏青,江麟日日出去,倒不觉得有什么,如意和宝儿一样高兴,高兴得多吃了半碗饭。
  却不曾想半夜里一场急雨,打得屋檐响至天明,次日雨声渐小,却不肯停,虽说春雨一滴贵如油,但被扰了出行,宝儿的脸上还是忍不住带出失落的神色来。
  长青也没想到天公如此不作美,见宝儿失落,失笑的同时又有些隐隐的怜爱,他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要忙的事情越来越多,能陪宝儿的日子越来越少,宝儿大约恼的不是被扰了踏青,而是没能和他一起出行。
  想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轻轻地拍了拍宝儿的脑袋,宝儿眨了眨眼睛,看着他。
  “今日怕是踏不成青了,”长青轻声道,宝儿一听这话,头就有些低了下来,像被霜打了的小白菜。
  “踏不成青,还下着雨,不如躲一回懒?”话锋一转,长青微微地挑起了眉头,凤眼里含着一点笑意,低笑道:“今日,就不起了罢?”


第95章 
  踏青之事最终还是未能成行。
  春雨下了一天一夜,隔日黄昏才慢慢放晴,空气里弥漫着雨后的清淡味道,然而急促的拍门声却又昭示了一场新的忙乱。
  正午时分,春雨未断,太皇太后逝世凤仪宫。
  长青记得太皇太后的身子一贯是很康健的,只是常年茹素,有些瘦削,没想到平日里身子康健的人一旦起了疾,立刻就药石无灵了。
  这几年间发生的事情着实有些多了,先是坐了二十多年皇位的应天帝驾崩,又是江承出事,再到新君即位,这个地位尊崇的女人仿佛从夫君驾崩之后就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里,连死都没什么声息。
  只是人死得悄无声息,死后却不得不铺陈开排场,好在这几年礼部筹办国丧的经验很足,不必要催促。
  太皇太后的谥号是要交由宗亲议定后,再由天子过目的,可惜大宁的宗亲实在没几个辈分能越过太皇太后的,宗子景王又远在南疆,这谥号还是要由百官商议。
  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事迹与品格的评定,太皇太后的一生乏善可陈,除去年轻时那点风流韵事,几乎没给百官留下一点印象,就是孙朝远这样的老臣提起来,也是皱眉头。
  太皇太后半辈子都是在佛堂里渡过的,又没给皇家生养过一儿半女,无功无绩,谥号太好未免有些过分,但毕竟辈分压在那里,如今又是幼主在位,总不能让新君落个不敬祖母的名声,谥号也就不能太坏,折中即可。
  而大宁开国数十代,皇室女子拟定谥号从来都是极尽溢美之词,哪怕是先孝烈皇后的烈字,也算不上恶谥,折中的谥号本身就是一种不认同,实在是这位太皇太后年轻时私德有亏,若非顾念幼主,怕给个恶谥都是可能的。
  长青对此没什么意见,事实上他就是有意见也没法子,东厂的权势看似滔天,然而朝廷里某些圈子,却是无论权势多大都进不去的,他兢兢业业立身,在那些清流眼里,也至多能到不是太过刺眼的程度。
  百官拟定谥号,交由新君过目,本来是走个过场的事情,却不曾想到新君江开捏着奏本,当朝言道:“皇祖母自幼视朕如无物,亲教生厌,遣周太妃待朕,朕之意将此谥号中仁字改为厉。”
  满朝文武安静如鸡。
  孙朝远的脸黑成了锅底,见史官抬笔就要记,连忙喝止,他知道新君年幼,心里有什么事情都藏不住,可这样的话是不能瞎说的,史书工笔一旦记下,就是万世骂名。
  发觉自己说完,底下没一个人附和,甚至每个人的脸色都带着不同程度的不赞同之色,江开的脸色愈发沉郁,见孙朝远还要喝止史官,越发恼恨,只道:“孙首辅,朕说的话今日谁都不准拦着史官记下,皇祖母本就不是朕的亲祖母,莫非她待朕不慈,也是需要掩饰的事情吗?”
  其实江开这话说得过了,太皇太后潜心礼佛多年,平日里压根不要人去请安,更别提刁难于他,他恼恨的是前些天太皇太后改动他母后谥号之事,便想着还回去。他也不是很不晓事,知道自己这个皇祖母一生无儿无女,母家也已经倒台,他拿她开刀不仅不会得罪人,更能立一次威,好让百官知道自己不是可欺幼童。
  这点心思是个人都能看透,换个成年人来,简直是要被指着鼻子骂猪脑子的,不过江开年岁摆在那里,小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多诡谲事来,也实在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