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贤后-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丑,娘娘这是?”待李世民离去,青岚这才走了过来,悄然问了一句。
话说她看见长孙回来的模样,可真吓得不轻,只是适才皇帝和众殿下们都在,她不好多问。
“四天前的晚上,有刺客闯到了陛下和娘娘休息的寝宫,行刺者是赵长胜。”阿丑左右瞧了一眼,附在青岚耳边道了一句。
“。。。。。。”青岚听完,眉宇间顿时笼上了一层忧色。
这赵长胜她们都认识,他不仅是李建成的贴身侍卫,与李世民的关系也不错,在洛阳的时候,李世民经常亲切的称他为赵大哥。
“你也别太担心,我瞧蒋太医的意思,娘娘不会有大碍,只不过调养的时间会长些罢了。”与她在一起已经二十多年的阿丑一眼就能瞧出她的心事,出言安抚了一句。
“嗯,陛下说得不错,娘娘吉人天相,不会有事的,你在这看着娘娘,我去熬药吧。”青岚点了点头。
长孙皇后身体不好、需要用药的时候,她和阿丑几没有假过他人之手,都是亲力亲为。
蒋太医不愧是孙思邈似都推崇之人,他两副汤药下去之后,长孙皇后安睡了两日,第三日就醒了过来。
她清醒的时候,除了两岁的明达和才三个多月的新城公主之外,五个孩子都在屋里,李治孩童听说她醒了,跑得最快。
他几乎是扑到长孙的榻边,一脸惊喜的开口:“母后,你醒了。”
城阳,长乐,豫章,李泰,李承乾都跟在他身后走了过来,一脸惊喜的看着她。
“嗯,母后无事,你们不用担心。”长孙皇后脸上扯出一抹笑容,嘴巴翕动了几次,口中才吐出这么几个字,她虽醒了过来,可浑身酸麻无力,精神十分不济。
“雉奴,母后刚醒,体力不济,我们不要多打扰她,母后,您多休息,青岚,阿丑,你们看母后想吃点什么,先喂她吃点,恢复下体力。”
已经十六岁的李承乾见状连忙制止了两个小的继续问话,他看了母亲一眼,转目对旁边的青岚和阿丑道了一句。
虽说他们都是长孙的子女,可论起会照顾长孙,肯定谁也比不过青岚和阿丑。
“好,几位殿下先在外面坐坐,我先喂娘娘喝点粥。”青岚点了点头。
长孙这一病数日,绝大部份时间都在昏睡,汤药都是好不容易才喂下去的。
青岚根据蒋太医的建议,将熬制的药膳端了大半碗过来,长孙免强喝了一半,就再次昏睡过去。
这一睡又是两日,直到八月十三才再次醒来。
李世民和几个孩子们见她虽醒了一次,转眼又昏醒了两日,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长孙再醒来的时候,精神较前一次强了不少,足足醒了一个多时辰,和大家说了好些话才睡去。
就在大家以为她要逐渐康复的时候,长孙皇后却开始了漫长的昏睡期,通常是醒几个时辰,就昏睡几日。
若非情况没有继续恶化,李世民和他几个孩子几乎都忍不住要抓狂。
一开始李世民还禁止外人来探视,可皇后病重的时间一长,这事就不可能瞒住。
不说宫里的妃嫔,就连年岁已高的高氏,都由长孙无忌搀扶着来看了她一次。
好在高氏来的那一次,长孙正好醒来,高氏年岁已高,受不得刺激,她看过长孙一次后,长孙就告诫哥哥,别让母亲再来了。
至于众嫔妃们的心事,不须多说,自然是想什么的都有。
长孙久病不愈,她的几个子女都揪心无比,太子李承乾满心惶恐。
十月中旬的时候,趋着长孙皇后清醒,李承乾对她道了一句:“母后,儿臣想去向父皇请求赦免囚徒,同时请高僧来为您渡脱祈福。。。。。。”
“不可,高明,大赦是国家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自己的教规,若随便动用,定会有损于国体,即便你父皇同意,本宫也不会同意,切记,此事万不可违。”长孙一听,连忙阻止。
李承乾听得双目蕴泪,伤心无比,又不敢违逆母意,只能作罢。
“高明,母后没事,你不用担心。”长孙皇后瞧着儿子的模样,不由叹了口气。
她的儿女们年纪都还不大,若是她不在了……
太子李承乾的婚事原本定在十一月初,因皇后病重,婚期只能后延,此事一出,苏家顿时被推上了风浪口。
好在到十月底的时候,长孙的身体逐渐开始有了好转,到了十一月中旬,她已能起床走动。
李世民父子对此自是大喜过望,长孙能起床走动后对太子所说的第一句话是:“高明,对不住,原本你的婚事应该在这个月,却因母后。。。。。。”
第三百三十七章 太子娶妃
“母后,您这是什么话,您这是要折煞儿臣啊。”李承乾吓了一跳,一脸惶恐的接口。
“傻孩子,那苏家女确是难得一见的好姑娘,母后这一病只怕没少给她添麻烦,心里确实觉得很愧疚。”
“过两日我便和你父皇商量,将你们的婚事定于明年年初吧。”长孙皇后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
太子与苏家女婚事刚定下一年,她和皇帝原本都打算让他们今年十一月成婚。
结果她去了一趟九成宫就一病不起,这事对苏家女的名声肯定是有些影响的,尤其是那些眼红太子妃位的人家,只怕少不得要拿此做文章。
长孙对苏娴这个儿媳妇挺满意,一点不希望因自己而让她背上什么不好的名声。
李承乾知道母亲的心事,心头感激莫明,鼻子不自觉的泛起了酸意。
十二月初,一指诏书再次下到了秘书丞苏亶的府中,这是一旨成婚圣旨。
旨文如下:秘书丞苏亶长女,门袭轩冕,家传义方,柔顺表质,幽闲成性,训彰图史,誉流邦国。
正位储闱,实惟朝典,可为皇太子妃,所司备礼册命,主者施行,婚期定于贞观九年正月甲申。
苏家接到这旨诏书,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到了肚子里。
话说太子娶妃的时间原本定在今年的十一月,但时年八月,皇后从九成宫回来,就一病不起。
京中已有谣言说太子妃与皇后命格不合,与其相克云云。。。。。。
苏家这一段时间承受的压力实在非同小可,就连一向淡定的苏亶一颗心都紧紧悬了起来。
虽说他不太相信以皇帝的英明会随意迁怒自家闺女,但若万一皇后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以皇帝对皇后的深情,再听得京中的谣言,会做出什么决定,委实难以预料。
苏夫人更是紧张的很长一段时间连觉都睡不好,倒是苏娴表现很平静。
许是这些年一心钻研医理的原故,她对婚事的态度比普通女子要豁达许多。
婚期圣旨下达的当日,苏夫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待传指之人一走,她就进了家里的小佛堂,在菩萨像前诚意诚意的举香叩头:“多谢菩萨慈悲,保佑垂怜。。。。。。”
“娴娘啊,后日你随我入宫去看看皇后娘娘。”从小佛堂出来,苏夫人又去了女儿的院子,对手里正捧着一医书的女儿开口道。
“好。”苏娴点了点头。
她对皇娘的印象是极好了,皇后病重的这段时间,她也不只一次入过宫探望过。
虽说尚未过门,她也算是皇家钦定的媳妇,未来的婆婆病重,她自没有不去探望的道理。
十二月初九,圣旨颁布下去的第三天,苏氏与女儿一同入了宫。
两人来到立政殿,见过礼落座之后,苏娴悄然打量了长孙皇后一会,半刻之后,一双秀眉不自觉的轻轻一颦。
“苏大娘子,因本宫之故无端让你和乾儿的婚期迟了两个月,并因此给你和苏家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实在是对不住。”
正好在此时,长孙皇后抬目朝她看了过来,开口道了一句。
“娘娘折煞臣女了,于君臣之道,您是贤德兼备的一国之后,母仪天下,不知庇佑了多少人,您凤体有恙,臣女即当诚心为您祈福。”
“于长幼尊卑之道,臣女为太子殿下尚未过门的妻子,是您未过门的儿媳,您身体有恙,臣女本该近身侍奉,臣女只恨医术不精,不能立即解除娘娘的病痛,又岂当得起娘娘这声对不住。”
苏娴吓了一跳,敛下心绪,连忙站了起来,一脸惶恐的开口道。
“坐下说话,别这么紧张,待你嫁过来与本宫相处久了,便知本宫这里没这么多规矩。”长孙皇后摆了摆手,意示她坐下来。
皇后和她们聊了小时个时辰,苏夫人眼见她脸上疲色难掩,便很有眼色的开口告辞。
从宫里出来,苏夫人有些犹豫的对女儿道了一句:“娴娘,我观娘娘精神和气色都不太好,可是她的病还没有完全好?”
“娘娘病了这么久,想要完全康复自然需要一段时间。”苏娴沉默了片刻,才接口道。
她实不便告诉母亲皇后的色气和精神状态都很差,一看就是身体透支过度,元气受损,再加上心神不宁,睡眠不安的症状。
也就是说,皇后虽然看起来是好了,可她身体却非常虚弱。
皇后的情况她能看出来,宫里医术不知比她强多少的蒋太医、孙思邈孙神医不可能看不出来。
但是大家都很有默契的什么都没说,只能表示皇后这种情况,他们都束手无策。
一念至此,苏娴的心头不自觉的蒙上了一层隐忧。
她虽是闺阁女子,不理朝事,却也能从父亲偶对朝堂和皇后的点评中听得出皇后的存在,对陛下和太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陛下后宫的有许多妃嫔的母族势力都十分显赫,若皇后真出了什么事,这些母族兴旺,膝下又有儿子的妃嫔只怕不会如现在这般安分。
可她与太子的婚事已成定局,不管前路如何,她都只能安安分分的嫁到太了府去。
因心里有了心事,一连几日她的神色都有些郁郁,苏亶发现女儿的不同,将她叫到身边:“娴娘,你前两日随你母亲去了一趟宫里,回来后就一直神色郁郁,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没什么事,父亲,您与孙思邈孙神医有没有交情?”苏娴摇了摇头,沉默了片刻,复又问了一句。
“你问这个干什么?莫非是娘娘?”苏亶一怔,紧接着心里咯噔一声。
“没什么,许是女儿想多了,女儿人是看着皇后娘娘气色有些不太好,心里就想着若有机会拜在孙神医门下,再精学些医术,等女儿嫁入东宫,也能更好的近身服侍娘娘。”苏娴道。
她确实希望与孙思邈见上一面,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法子,能帮着皇后调养好身体。
孙神医虽然医术无双,可他人大多时间不在京城,也不如自己是女子,好近身照顾皇后。
“。。。。。。”苏亶。
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这一日的皇城,万人空巷。
苏家为女儿操办的嫁妆,足足延绵数里,真正的十里红妆,李世民为此大宴群臣,赐锦帛无数。
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
第三百三十八章 再见妯娌
太上皇李渊病逝,李世民命太子监国,他为太上皇守了一个月的孝。
时值六月己丑除孝之后,朝臣上奏恳请李世民换朝听政,李世民接受了朝臣的恳求,重掌政事。
长孙皇后自去年大病那一场之后,身子骨就差得不行,受不得半点劳累和风寒。
李世民怕她累着,太子的婚事都没让她插手,自己亲力亲为,只让她在一旁帮着提点一二。
因身边的人照看得宜,接下来半年她倒没怎么生病,可太上皇病逝,一场大孝守下来,她立即便病到了,这一病直到七月底才逐渐好起来。
八月中秋之后的某日,长孙皇后突然对身边的青岚和阿丑开口道了一句:“青岚,阿丑,你们俩陪你去一趟长乐门吧。”
“娘娘,你?”青岚听得一惊。
“好些年没见嫂嫂和弟媳了,本宫突然想见见她们。”长孙皇后淡淡一笑。
“那,要不要先告诉陛下一声?”青岚问。
“不用了,这么些年过去了,本宫早已不是当年的我,陛下早也不再将长乐门当成禁地。”
“我这身子骨越来越差,就想趁着还能走动的时候去看看她们。”长孙目中浮出一抹缅怀。
“娘娘……”青岚和阿丑听得心头一颤。
次日用过早膳,长孙皇后便带着青岚和阿丑去了长乐门,这一次,她心里没有任何犹豫和忐忑。
来到长乐门,一脸平静的让人带她去了郑氏居住的地方。
一转眼,十年就过去了,十年岁月足以冲淡许多东西,郑氏在看见长女的选择之后,曾经满腹积怨不许不觉就散了。
她究竟不是普通人家的儿女,李世民,齐王妃,长孙他们能明白的道理她一样明白,以前不过是偏执的不肯接受罢了。
想通了,她的心态就真正变得平和起来,这些年除了念念佛经之外,大多时间都在教养次女顺婉。
听得宫女说长孙皇后来了,她一脸平静的带着淼淼和顺婉一同迎了出来。
“见过娘娘,娘娘圣安。”郑氏和两个女儿恭恭敬敬的朝她行礼。
“嫂嫂免礼。”长孙的目光落在眼前三人身上,摆了摆手,她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郑氏母女三人的衣着都十分简仆,脸上脂粉不施,不过看上去气色都不错。
郑氏现年已经四十多了,皮肤光滑白皙,气色很好,看起来丝毫不显老态,身上反多了股说不出的沉静和从容。
瞧她这样模,显然是真的不再纠结于往事了,淼淼身着普通的青色布衣,作修行居士打扮,面色平和,无喜无悲。
顺婉刚进来的时候年方四岁,现已十年过去,已长成初绽的百合般灵动的大姑娘,看上去十分讨人喜欢。
“你精神气色都不太好。”郑氏站直身体,静静的打量了她半晌,开口道了一句。
“是啊,我身子骨这两年越来越差,也不知还有多少光景,心里实在惦记嫂嫂和弟妹,就想在离去之前来见嫂嫂一面。”
“不知嫂嫂介不介意让我进屋,咱们坐下来好好叙叙?”长孙微微一笑。
“里面请。”郑氏沉默了一会,朝她做出一个请的姿式。
“顺婉,给娘娘泡壶暖身的茶过来。”进屋之后,郑氏朝小女儿吩咐了一句。
“阿娘,我去吧,我知道皇婶的喜好。”顺婉还没开口,淼淼已接过话头。
“也好。”郑氏点了点头。
“顺婉也十四了吧?”长孙皇后进了屋,坐下来之后,目光落在郑氏的次女顺婉身上。
“嗯。”
“这孩子出落的真好,规矩教养也是一等一的出众,不知嫂嫂希望她嫁个什么样的人家?”长孙问。
“我只盼她能一生和顺安稳。”郑氏沉默了片刻,答道。
长孙微微一笑,没有再言,此时淼淼已泡好了茶走了过来。
她将茶壶摆在茶几上,再摆上杯子,先为长孙斟了一杯,复为母亲,接而为自己和妹妹各斟了一杯。
长孙端起来轻轻抿了一口,脱口赞了一句:“好茶,淼淼的茶艺愈发的出众了。”
“你似乎对我们没有半点设防,这茶水端起来就喝,也不怕我们在茶里下毒?”郑氏见状目光微微闪动了一下,忍不住脱口道了一句。
“嫂嫂会么?”长孙扬眉轻笑。
“不会,对你,我始终恨不起来,想当年你初嫁入李家的时候,我们。。。。。。”郑氏摇了摇头,忆起往事,她目中不由闪过一抹说不清道不明的绪情。
“谢谢嫂嫂,这些年在长孙的心里,你始终是那个待我如亲姐妹一般的长嫂,我知道自己对不住你们,甚至没有什么资格再唤你一声嫂嫂,我。。。。。。”
长孙放下茶杯,眼眶不自觉的变得湿润起来,半响之后才带着三分自嘲、七分缅怀的道了一句。
“往事俱往已,不必再提,你也不必纠结于心,正如二弟所说,皇家之事,本无对错之说,有的,只有合适和成败,二弟,他确实比你大哥更合适坐这个帝位。”
郑氏默默的看了她一眼,也沉默了许久,才接了这么一句。
长孙听得一怔,静静的看了她半晌,刚刚平缓下来的眼眶又红了起来,她忙移开视线,瞌下眼睑。
待心头汹涌的清绪平复下去,她才转过头,笑着对郑氏道了一句:“得能嫂嫂这样一句话,二郎,他应该很高兴。”
“你呢?”郑氏问。
“我,很感谢嫂嫂。”长孙鼻子一酸,目中的泪几乎忍不住要夺眶而出。
郑氏见状张了张嘴,似想说点什么,可终没有开口。
长孙沉默了一会,待情绪平复了一些,又问:“对了,四弟媳还好麽?”
“她比我看得开,从进来那天开始,就没有纠结过。”郑氏道。
长孙没有再开口,她端起茶杯,一小口一小口的喝着。
直到一杯茶喝尽,她才抬目看着郑氏道了一句:“嫂嫂和四弟媳都是这世上少见的好女子,无论是谁能和你们成为妯娌,都是莫大的福分。”
“能再见嫂嫂一面,饮一杯淼淼泡的茶,我很满足,嫂嫂,我走了。”说罢,起身站了起来。
“你不去看看四弟媳么?”眼看着她就要跨出门槛,郑氏脱口问了一句。
“不了,能得知你们一切安好,对我而言便足够了。”长孙脚步一顿,紧接着便抬步走了出去。
她从郑氏的宫殿中出来之后,下意识的驻足抬目朝杨氏居住的地方看了一眼,目中情绪万千,最终一言未发的转身离去。
“阿娘,皇婶她?”待长孙离去之后,顺婉才开口道了一句。
“你皇婶是个真正的好人,她的慈悲良善是刻在骨子里的,她的贤后之名,也是众望所归。”
“只可惜,她的内心太过柔软,玄武门这一道坎她始终迈不过去,感情太过充沛、内心太过柔软的人,在皇家活得太过辛苦。。。。。。”郑氏淡淡的道了一句。
第三百三十九章 油尽灯枯
长孙皇后从长乐门出来,走到马车边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停住脚步,再次转身朝里面望去,足足过了半盏茶的功夫,才收回视线,抬步上了马车。
“娘娘,您心里惦记齐王妃,为何不去见见她?”上车之后,青岚忍不住开口问了一句。
“不了,知她安好即可。”长孙摇了摇头,目中蕴着青岚和阿丑不懂的复杂情绪。
马车回宫经过承天门的时候,长孙拉开车帘,抬目朝外望了过去。
视线触及之处,是巍峨富丽的宫门,森严肃穆的守城将士和一排排连绵起伏的飞檐兽脊。
这里,是人间富贵的极致,是柄权者向往的最高殿堂,但,这里也是世间最无情的的牢笼,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笼子里的困兽。。。。。。
车子缓缓驰过这道世间最显赫的宫门,快速的朝着内庭奔去。
长孙皇后默默的看着从眼前飞驰而过的朱墙檐脊,心思却不知不觉间飞到了二十多年前。
“娘娘,娘娘,到家了。”马车到了立政殿的门口,长孙仍沉浸在往事中没有回神,直到青岚和阿丑的声音在她耳畔响了起来。
“哦,这么快。”长孙回过神来,由阿丑扶着,从车上走了下来。
青岚和阿丑瞧着她的神色,心头颇为忧虑,最近娘娘时常走神,也不知在想些什么,今天去了一趟长乐门,愈发的让人看不懂了。
“青岚,阿丑,我今个儿精神头不错,你们陪我去花园走走。”下车之后,长孙没有立即进宫殿的意思,她抬目朝着南边的花园看了一眼,对青岚道了一句。
“是,娘娘。”青岚和阿丑应了一句。
八月的时季,花园里虽不像春天那般万紫千红,盛开的花卉仍有不少,开得最好的当属月季和桂花。
菊花也开了一些,不过一些珍贵的品种此时花期未到,尚未开放,比如十丈垂帘,瑶台玉凤什么的。
许多人都以为长孙喜欢菊花,因为她这座花园里种的名贵菊花着实不少,足有十数个品种。
其实不然,喜欢菊花的不是她,是皇帝,李世民对十丈垂帘,瑶台玉凤这类花型硕大,颜色鲜艳,美不胜收的名菊情有独钟。
长孙个人则比较喜欢梅花和桂花,她喜欢梅的风骨,桂花的淡雅无争和持久芬芳。
又因桂树太常见,民间随处都是,不够名贵,整个后宫的妃嫔们的花园里,唯有她的花园中桂树最多。
长孙皇后走进花园,来到一株桂树前,伸手轻轻扶住一簇花得正艳的丹桂,伸头过去嗅了嗅。
淡雅清新,香韵悠长,闻着这熟悉又令人安心的味道,她的脸上不由主的露出了一抹柔和的笑意。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时,一转眼本宫都三十五了,时间过得真快啊。”长孙皇后轻轻嗅着四周熟悉的芬芳,不无感慨的道了一句。
青岚正准备搭话,却见城阳公主蹬蹬蹬的从屋里跑了过来,她跑到长孙皇后身后,怯怯的唤了一句:“母后。”
“城阳,过来。”长孙听见她的声音,转头朝她招了招手。
“母后。”城阳走到她身边,将手放到母亲的手中,又唤了一句。
“今个儿在家里,可有听先生的话?”长孙皇后蹲了下来,轻轻捏了捏她的脸颊,问。
城阳今年已有五岁,已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嗯。”城阳小鸡啄米般点了点头,双目亮晶晶的看着母亲。
长孙看着女儿乖巧的模样,心头软成一片,伸手将她抱了起来,指着面对的桂花笑着开口道:“城阳,喜欢桂花么?”
“喜欢,桂花是所有的花中味道最好闻的,城阳最喜欢了。”城阳将小脸往花簇丛中凑了凑,深深吸了一口,小脸上顿时露出愉悦的笑容。
“城阳公主这个爱好倒是和娘娘如出一撤。”一旁的青岚笑着接了一句。
“阿丑姑姑,抱抱。”城阳在母亲怀呆了一会,复朝阿丑伸出双手。
阿丑连忙走过来,从长孙怀里将她接了过去,长孙皇后见状忍不住点了点她的额头,笑骂了一句:“小淘气,怎么,嫌弃母后抱得不舒服?”
“母后身体不好,城阳太重了,怕累着母后。”城阳一本正经的开口道。
长孙听得一怔,随即鼻子莫明一酸,不由自主的转过头去,她的儿女们都这么懂事,这么的恋眷她,她,得好好的活着才行。
下午申时末,已经七岁的李治一下课,就蹬蹬蹬的跑到了立政殿。
他进来的时候,城阳正领着三岁的晋阳在花厅里吃点心,长孙皇后静坐在一旁,面含微笑的看着一双女儿。
“母后。”李治一看见她,立即扑了过来。
“都多大了,还这么毛毛躁躁的,瞧瞧,都跑出了一身的汗。”
长孙看到跑到自己面前的幼子,但见他一张漂亮的小脸红扑扑的,鼻尖和额头上都是汗珠,显然是一路跑过来的,立即掏出手帕,一边帮他擦脸,一边嗔了一句。
“雉奴不是想念母后,想念妹妹们么。”李治朝母亲扮了个鬼脸。
长孙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帮他擦干净了汗,又让宫女给端了杯不凉不热的茶来让他喝了,这才让他去和妹妹一起玩。
人的寿命快到终点的时候,自己往往是最先察觉的那个人,接下来的日子,长孙皇后为了年幼的儿女们,尽可能的与天争命。
她尽心尽力的配合太医们的调理,每日的饮食也会尽自己所能多吃几口。
可她的精神却是一日不如一日,即便无病无痛,她坐上一会,就感觉昏昏欲睡,有时一睡就是一两天醒不过来。
身体也是一日比一日消瘦,众太医束手无策,李世民焦虑之余,派人去把颇有一段时日没有回京的孙思邈找了回来。
孙思邈帮皇后看过之之后,他沉默了半晌,开了一张药膳的方子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来看了两眼,一脸希翼的开口:“孙神医,皇后她,这身体还能调养好么?”
“先按食膳调着吧。”孙思邈道了这么一句,就转身离去。
他没有告诉李世民的是,长孙皇后在连生了七个孩子以后,一身元气几乎已经耗尽。
再加上她心事沉重,这么些年下来,早已是心焦力悴,油尽灯枯,任凭神仙也无能为力。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多延续她几个月的寿命。
第三百四十一章 陛下,你喜欢珪娘就娶了吧
贞观九年十月二十七日,李世民在献陵安葬太武皇帝李渊。
十一月三十日,加“特进”勋号的萧蠫参预朝政。
安葬完太上皇李渊之后,李世民又罢朝两月,让太子监国。
直到贞观十年(636)正月初三,在众多朝臣的请奏下,李世民才再次亲理政事。
贞观十年正月二十二日,李世民下令改封李元景为荆王,李元昌为汉王,李元礼为徐王,李元嘉为韩王,李元则为彭王,李元懿为郑王,李元轨为霍王,李元凤为虢王,李元庆为道王,李灵夔为燕王。
李恪为吴王,李泰为魏王,李。。为齐王,李忄音为蜀王,李恽为蒋王,李贞为越王,李慎为纪王,三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委派各藩王出任都督。
贞观十年四月,长孙皇后再次重病不起。
因她这一年多来,时常缠绵病榻,时起时复,一开始李世民和她的几个嫡出子女并未太过担心。
可等她的病情一日重过一日,整个人已瘦到脱相,蒋太医和被皇帝强留在京的孙思邈已经不肯再给她开药的时候,他们终于慌了。
可慌也没有什么用,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一介凡人,无论生时多么显贵,到了要死的时候亦无法与阎王争命。
几个到了年纪,李世民准备让他们就藩的皇子都让留了下来。
这些皇子们虽不是长孙的亲生儿子,却都要称长孙一声母后,长孙若真有个三长两短,他们都需要给皇后守孝。
眼见妻子的病情一日重过一日,众太医束手无策,李世民焦虑之余复想起贞观八年太子的提议,他怕妻子不同意,不好赦囚和请人做法事,却另辟蹊径。
他下令重修了全国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
到了五月底的时候,长孙皇后大部份的时间都在昏迷之中,生命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