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花开淡墨-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元县令一共有四子二女,其中二子二女是元夫人所出,长女几年前高嫁到了长安。这个幺女元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今年才十一,从小便很得家中父母及几个哥哥姐姐的宠爱。
  元夫人也知道小女儿性子有些骄纵,但这有什么呢,有父亲及几个哥哥姐姐在,小女儿有骄纵的资本,他们夫妇也没打算将女儿嫁去什么高门大户,骄纵些以后到了夫家才不会受欺负。
  待元瑶绣完了手里的绣品,元夫人便带着她去了元誉住的院子。
  一进门,看见儿子端坐在书桌前,书桌上已写了好几张大字。元誉看见母亲过来,忙起身行礼。
  这个儿子就是这样,性子过于好强,知道自己身子弱,就想在学业方面超过其他的兄弟。
  元夫人快走几步,拉起了元誉。满脸心疼的说道:“誉儿,你身子还没有好利索,又没什么力气,就应该好好的躺在床上将养着,做学问也不急着这几日啊!”
  元家四个儿子中老大元谋与元誉都是元夫人所生,元谋今年二十一,自小习武,前年参加武科举得了二甲武进士,又得了姐夫帮忙上下打点,放了山西晋阳府振威副尉。大儿子也是元县令夫妇的骄傲。
  老二老三都是庶子,常年在广州和河北两地行商,也不用元县令夫妇操心,只这个小儿子,相貌在宜阳县说排了第二无人敢应第一,自小聪颖懂事,性子也是温和有礼,就是身子羸弱,所以最得元县令夫妇欢心,同时也让二老最操心。
  元誉性子好强,一心想要参加科举,但元县令夫妇却不赞成。
  一则担心学业辛苦,小儿子身体受不了。
  二则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正七品的县令和从六品的振威副尉,如今皇上治国不仁,朝廷的官儿不好当。元县令夫妇眼见快到五十,也希望身边有个儿子安安稳稳替他们养老。
  元誉今年十六,长得身长腿长,只是俊秀的面容略显苍白。
  他听了母亲的话,温和一笑:“娘娘莫劳神,孩儿今日觉得好些了,所以才坐下来练练字。”
  又看看元瑶,道:“妹妹也来了!”
  元瑶向哥哥行了礼,看着元誉眨了眨眼睛说道:“哥哥,娘娘偏心,给你单独请了厨娘,我是来你这儿蹭午膳的呢。”
  元誉摸摸妹妹的头,笑着说:“好啊,哥哥也吃不下什么,一会儿就有劳妹妹帮哥哥多吃点儿啊!”
  母子三人正说着话,丫鬟进来询问现在是否摆午膳,元夫人便让赶紧传膳。
  丫鬟们陆续进来摆好了膳食,只见桌上有百合银豆、清蒸黑鱼、爽口青条、豉汁豆腐四个小菜,特别的却是放在正中的青瓷小盆,丫鬟揭开盆盖,一阵夹杂了少许药味儿的香气扑鼻而来。
  只见盆内最上面摆放的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小仔鸡,鸡身金黄油亮,那盆面的三分之二是汤,汤清亮亮、香喷喷,绕着鸡身摆放了一圈金灿灿的鸡蛋饺子,立刻能让人想起任水河上飘荡的三板船。
  丫鬟用小刀在鸡身上划了几下,鸡肚子里面的宝贝便显露了出来,香菇、枸杞、红枣 。。。。 ,再翻一翻鸡身,便看到了下面的猪手、萝卜、青笋、莲藕 。。。。。
  元夫人觉得满屋飘荡的香味更加浓烈了。
  元誉平日里食量小,胃口也不太好,尤其这几日几乎吃不下什么东西。
  此时看上去也只是稍有食欲的样子。
  元夫人赶紧挑了一块鸡肉给儿子,元誉举箸咬了一口,只觉那鸡肉嫩滑如脂,吃后留香,又尝了尝青笋、莲藕、萝卜和猪脚,更觉各种食材和鸡味相得益彰。
  丫鬟在旁边为元夫人母子三人盛了汤,不知不觉这顿午膳元誉竟用了平时一日的量。
  待丫鬟们收了食盘,元誉的大丫鬟竹梅便进来行礼道:“夫人,墨家小姐还候在外间,说要替公子再把把脉,好知道下一次为公子调理什么膳食。”
  “那是自然,快请进来,”元夫人眉开眼笑的说道。
  这顿午膳让她对墨池的本事有了大大的改观,先不说有没有药膳调理的功效,直说儿子每日能有这样的食量,又何愁身体不能日日康健起来。
  元誉对墨池也很好奇,那日他昏迷并未见到墨池,后来听丫鬟说母亲请了一个小丫头为他调理身子,他便有些自责,自小为了调养他的身子母亲想了很多办法,各种补品也从不间断,自己的身子却不见大好,让父亲母亲操了不少心。

  ☆、第五章 墨家小弟

  墨池一进屋内便迎来了三道打量的目光。
  元夫人端庄和善中透着高人一等,元誉好奇探视中透着些许善意,元瑶高傲不屑中透着羡慕嫉妒。
  墨池这几年随着父亲见多了形形色色的人,加之现在的心境与前些年也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察言观色的本事倒也算炉火纯青。
  她镇定的给元夫人行了礼,待坐下后元夫人便笑问道:“你这个小丫头年纪这么小,没想到厨艺竟然这么好,我儿长了十六岁,这是第一回有了好胃口,你可是功不可没啊!这手艺可是你母亲传给你的!”
  墨池一笑,唇瓣像弯月般绽开,露出了几颗洁白的牙齿,正打量着她的元誉一下子红了脸,赶紧低下头,所谓君子固德,这样盯着女儿家看实在不雅。
  坐在元誉旁边的元瑶看了哥哥一眼,她不喜墨池,这么大的姑娘见了外男也不知羞涩,还坦坦然的笑语嫣然,听丫鬟们说这个墨池整日的抛头露面,真是缺了家教,不成体统。
  墨池却没注意元家兄妹,她笑盈盈的回答着元夫人的话。
  “小女惭愧,平日里总在医诊帮忙,娘娘的手艺竟不得时间学,只是平日里爱研究药理,喜欢将各种食材按功效搭配,其实也多是注重药膳的功效,味道倒常常忽视了,娘娘也总批评小女只重意,不重味,有些浪费食材呢!”
  元夫人心里暗叹,如果面前的小姑娘说的不是过于自谦的话,那她就真的是在药膳食补方面有天赋了,这样只按功效不讲究味道搭配出来的菜色就如此可口,假以时日,再给她配一个厨艺好的厨娘,可还愁儿子以后胃口不开?
  她又问道:“这道药膳口感极佳,只是这种做法可是闻所未闻,不知叫什么名字啊!”
  墨池只是临时按照食材搭配的膳食,哪有起什么名字,听了元夫人的话她灵机一动,便答道:“这道药膳叫做‘秋水沁芙蓉’”。
  元誉听了,便道:“可是取自‘秋水浸芙蓉,清晓绮窗临镜’。”
  墨池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有一次从书房一本集册里看到的一首小诗,因为觉得意境好,便记住了。
  “是啊,是取自周密的《好事近秋水浸芙蓉》,觉得用来形容这道药膳的形与色倒是恰如其分。”墨池道。
  元誉又看了看墨池,发现她笑起来时嘴角有两个浅浅的小酒窝,看起来十分可爱。看了一眼,他忙又低头垂眼。
  元夫人听旁人说过墨大夫有心要这个女儿传承他的衣钵,倒没想到墨池平日里也习诗文。小姑娘虽然年幼,谈吐之间却从容大方,看起来传言说墨大夫出自长安高门大户应该不假。
  元夫人心里暗暗琢磨,这边元瑶却开口了,看见母亲一直夸赞墨池,哥哥也是一副欣赏的表情,元瑶的妒意和不喜早已挂在脸上多时。
  元瑶道:“娘娘,这位墨小娘子做的菜色味道虽然还可以,但是那股子药材的气味儿不好闻,而且哥哥身体弱,她做的膳食这么荤腥,岂不是很难消食,哥哥的脾胃怎么受得了。”
  元夫人看看女儿,又看看墨池,这个问题她其实刚才也想到了,只是看见儿子难得有这么好的食欲,便自动忽视了这个问题。
  墨池正待开口,元誉便说道:“娘娘,儿子今日觉得胃口很好,这顿膳食食用的也十分舒服,无有不适,且近几日菜色都很清淡,多食用些荤腥不打紧。”
  元瑶不满的瞪了哥哥一眼,嘟着嘴十分不高兴。
  墨池不知道自己哪里招惹了这位大小姐,不过她自然不会跟一个心理年龄小自己很多的孩子斗嘴,仍然笑着道:
  “夫人有所不知,一般人只认为生病了就应该饮食清淡,多食素少食肉,其实这是因人而异的。元公子体质虚寒,脾胃也比较弱,伯伯说元公子的脉相虚滑,想是常年食用大补之物,且饮食也多是清淡,因此虚不受补,反而造成了元气不足。而且咱们宜阳地处秦岭以南,气候潮湿,常年食用清淡的素食不利于去除身体里的湿气,反而容易伤身。”
  墨池顿了顿,端起桌上的茶碗饮了一口茶接着道:“因此元公子的膳食应该荤素搭配,适宜温补,尤其是这次大病初愈,需要适当的食用些肉食,这样才能尽快的补充元气。这道膳食里我加了黄芪、枸杞、当归、麦冬和大枣,黄芪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当归、枸杞补血补气,都有益于元公子的气虚之症,但又不会补的太急太过。”
  一番话说的元夫人目瞪口呆,原来自己多年来一直人参燕窝精心的为儿子补身体,却原来根本不对症,反而很多时候适得其反。
  元誉一边听一边点头,他的确常常觉得气虚无力,夏日最燥热的时候他也常常觉得身子湿冷。原来是身体里湿气过重。
  元瑶翻了翻眼睛,她已经很不耐烦坐在这里听这个她认为很自以为是又没教养的人胡说八道。
  元夫人松了一口气,对墨池的能力又认可了几分,心里也希望儿子的身体这次真的能够在墨池的调养下慢慢好起来。便道:“墨小娘子,请你为我儿再诊诊脉,看看接下来几日我儿的膳食应该怎样安排合适。”
  元夫人没注意到自己对墨池说话的口气客气了很多,元瑶却发现了,因此她也更加生气。
  墨池道:“小女正有此意,劳烦元公子坐到圆桌上来。”
  墨池从随身的小药箱中拿出沉香木的脉枕,便替元誉诊脉。元誉低头看着轻轻把在自己手腕上的小手,小手葱白,十指芊芊,指甲是粉白色,好看极了。
  元瑶更不屑了,如此轻易的接触外男的手,这样的女子真是有伤风化。可见家教太重要了,自己就绝不会轻易的与外男接触,别说接触,就是见面也不会。
  她便借口还有功课没做完带着丫鬟起身走了。
  墨池把完脉,又查看了舌苔。她看看傍边一直未说话且有些紧张的元夫人,笑着说:“元公子身子正在恢复,比起三日前脉相实了些许,好好调养身子会好起来的。”
  元夫人松了一口气,又闲聊了一会儿,墨池便告辞了。

  ☆、第六章 荒诞不羁

  墨池回到了家。
  墨溪在学堂中午不回来。墨若璧和柳顺娘给她留了午膳,又仔细询问了她在元府的情况,知道一切顺利柳顺娘开心的眉眼带笑。
  墨池午间小憩了一会儿,便随着父亲去了诊堂。
  墨若璧在宜阳很受民众爱戴,一方面是因为他医术高明,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宅心仁厚。
  墨若璧带妻子来宜阳的当年便开了“本草医诊”,来年生下了墨池,到今年已是到宜阳的第十三个年头。
  他诊病从来不看病患的身份,除非急症,否则不论谁人都得排队。而且除了急症,其他病症他也概不出诊。对家庭贫困的重症病人他还会减免诊金,这些年不收诊金还倒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医者父母心’‘仁心仁术’等赞美医德的词语用在墨若璧身上再合适不过。
  墨大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看眼色。这是宜阳人调侃时说的。
  这还得从墨池四岁那年说。
  墨池四岁时,有一天墨大夫正在为病人诊病,突然听到外面吵闹异常,叫来大童询问才知道是隔壁的‘绣云房’出事儿了,不知是谁家的公子带着小厮要砸店,说’绣云房‘的绣品以次充好,张绣掌赔了半天不是也消不了那位公子的怒火。
  一会儿功夫门外的街道上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七嘴八舌评论的好不热闹。
  外间太吵,墨大夫这儿都是身体不适的病人,病人被街道上的看热闹的人吵得身体更加不适。
  于是墨大夫出马了。
  不成想那位公子一见到墨若璧眼睛立刻就绿了,本来一张脸色迷迷的对着张绣掌,这会儿那绿眼神儿直看着墨大夫一眼不眨。
  看热闹的人里有知情的,悄声说这位满眼放绿光的公子是本地乡绅张善人家的二公子,常年在渭南跟着张老太爷和老夫人住。
  张善人的妹妹嫁给了户部侍郎的庶子,据说二公子是她看着长大的,十分得她和张家老夫人的宠爱。所以后来长大了也舍不得送回宜阳。
  这次张二公子只是回宜阳探望父母。这位张二公子在渭南还有个‘浪荡公子’的称号,是个男女通吃的货色。
  知情人看着张二公子眼中的绿光感叹,墨大夫这次清白难保啊。
  张二公子很兴奋,他本来看上了张绣掌,想着一个独自撑家业的女子,找找事儿吓唬吓唬估计也就到手了。不成想半路杀出个打抱不平的,而且还是这么一个玉树临风的俊俏公子。
  后来的情景具体是怎么样大家众说纷纭,但都肯定的是墨大夫当时好像完全看不见张二公子眼中的绿光和张绣掌给他使的眼色,尽管这眼色使的旁边一圈看热闹的人全都看懂了。
  他很顺从的跟着张二公子去了张善人家,半个时辰后又安然无恙施施然的回了家。
  再一个时辰后张公子被张大善人送回了渭南,而后几年都不曾回过宜阳。
  从此宜阳就有了墨若璧墨大夫其实是来自长安的大家族之子,只是做了错事被驱逐出家门的传言。跟着这个传言流传的就是墨大夫不会看眼色的调侃,不管是张二公子‘带着色的眼’还是张绣掌‘眼珠子快要转掉的眼色’他都没看懂。
  不会看眼色当然只是宜阳人的笑谈,但是墨大夫不看没病的人眼色、只看有病的人脸色,这种诊病的原则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墨池十一岁那年问过父亲这个传言,墨若璧并未多说,只告诉墨池,医者需秉承治病救人的原则就好,救得是身体有病的人,脾性有病的治不了。
  他在这句话后面又缀上了一句:“这句话是你的爷爷我的父亲告诉我的。”
  墨池明白了,父亲秉承的原来是乃父之风。
  墨池依旧每日随父亲去诊堂,只是她比往常多了一件事,就是抽空跟母亲学习厨艺。晚间她继续研究药理,用各种食材去搭配药物。不说期间浪费了多少食材和药物,反正她的厨艺的确很有进展。
  如此过了三个多月,夏蝉收噪,秋雁戴来。
  又一日大早,墨池如约去了元府,厨房里的厨娘如今对她不敢再有一点儿怠慢的心思。
  四公子自小体弱,自从五岁时染了风寒差点儿丢了小命后,老爷夫人更是胆战心惊。平日里游河怕吹了风受寒,踏青怕染了潮气咳嗽,因此四公子虽然已十六,却因为诸多不便也没什么朋友往来,平日里只是在房内看书习字,出次府也要跟上好几个小厮,生怕在外面有个好歹。
  这三个多月四公子的胃口却一直不错,身子也康健了许多,前几日去了任水河对岸的‘紫~阳观’上香,小厮还陪着在郊外踏了青游了河,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虽然四公子的身子仍然虚弱,但假以时日,谁说他不能恢复的如其他男子一样康健呢?
  因此如今这个墨家小娘子是元家的福星。就是二小姐也因为前几日讽刺了墨家小娘子,被老爷训斥了。更何况他们这些下人。
  今日墨池打算做小刀鱼豆球汤,小刀鱼体型窄长,看上去如它名字一般,像一把半尺长的小刀,是任水河特有的鱼种。
  豆球是柳顺娘的独门绝活儿,做法跟豆腐类似,但是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她特制的蔬菜汁和几种大叶菜,因此口感更加鲜香,营养更加丰富。整个大陈朝怕只有她家能吃到这种豆球。
  一番煎炸,等小火熬汤时墨池放进了她按比例配好的茯苓、五指毛桃、苍术、五加皮,这些药材对去除湿气很有效果,元誉畏寒,体内湿气重,去湿气的药膳需要长期食用。
  小火熬汤需要一个时辰,墨池拿了本《神农本草经》开始看起来。
  几个厨娘一边做饭一边闲聊,墨池只负责小公子的药膳,府里所有主子的膳食还是得她们来做。
  这几个月张妈和几个婆子已经适应了墨池的习惯。小姑娘总是在煲汤的空档拿本书看,从不和她们一起闲聊。
  不过她们也喜欢这个小姑娘,一方面是因为主子对她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姑娘从不会因为元县令夫妇的重视而摆架子,见了她们姨姨婶婶的叫着,让她们这些人很舒心。
  富贵人家的下人们大概总是喜欢议论主子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对议论主子的隐私敏感又执着。
  墨池今日便听见了一桩。

  ☆、第七章 矫揉造作

  元府的厨娘有四位,年纪都是四十左右,她们负责整个厨房的采买、灶头以及杂役等诸多事宜。事情多且累,好在主子们大多随和,对下人也宽厚。
  几个四十多岁的女子在一起最喜欢讨论家长里短,墨池这几个月已经听惯了,也养成了‘是非耳旁过,半点不留心’的习惯。
  但今日她们讨论的内容倒引起了她的兴趣。
  张妈起的头,说到了元府的大小姐元枚。
  这位大小姐今年二十有一,是元夫人所生的第二个孩子,比大公子元谋小一岁,四年前高嫁给了国子学李博士的嫡三子李宇宁,据说二人结缘是因为当年李宇宁与友人游玩儿到了宜阳县,结果在紫阳山偶遇,接下来就是一桩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
  李博士在长安官职虽不高,但家中嫡子娶一个七品县令的女儿却也算是门户不太相当。好在李博士家书香门第,对子女的婚姻并不强制干涉,因此李宇宁虽耗了些心神,最后也算顺利的把元枚娶到了长安。
  夫妇俩婚后琴瑟和鸣,羡煞旁人。
  唯一的遗憾便是无所出,这也成了夫妇俩的心病,这两年求医问药不知废了多少心血也不见效。
  如今李宇宁顶不住家里老祖宗的压力要娶个平妻,若说纳个妾倒也罢了,大不了生了孩子元枚自己抱过来养。
  偏偏夫家世代都是读书人,有着顽固的家训,注重嫡庶有别,历代各房长子一定是嫡出。
  本来李宇宁与元枚成婚才四年,虽暂时无子嗣,再等几年也无妨,偏偏李宇宁大哥早年伤了身子,只得一女后再无子嗣。二哥早亡,现在只指着李宇宁这一房延续子嗣,老祖宗身子逐渐不好,想要在自己咽气之前见到曾孙。
  因此硬逼着李宇宁娶个平妻。元枚当然不答应,于是就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几个厨娘讨论此事时满脸不平,这因为正妻无所出而纳妾的事情屡见不鲜,可为了子嗣之事娶平妻的事情却闻所未闻。
  如果大姑娘以后又生了孩子,那这嫡子岂不是比平妻所生的还要低一头?
  这也是高嫁的弊端,娘家式微,在夫家面前说不上话。
  元枚回娘家已经三四日,长安那边的夫家却没有任何消息,甚至口信儿都没有一个,元县令夫妻也是又尴尬又生气。
  墨池因为听到了‘长安’二字生了兴趣,他想起父亲,当时她问起父亲那个传言,父亲却避开不谈。
  长安是个怎样的地方,小本儿里所说的盛世不过再往后十数年,那‘千乘万骑入长安,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景富庶该是怎样一番场景?
  小刀鱼豆球汤用小火煨了快两个时辰,午膳时便送到了主院。
  今日元誉在主院陪着母亲和姐姐用膳,元枚心情郁郁,几日来消瘦了不少。
  待午膳摆上来,正中黑陶汤盆里的汤便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只见汤色浓白,三条小刀鱼已经熬得软烂,汤面上漂浮着十数个绿白相间的小丸子,黑、白、绿三色相间,看起来让人很有食欲。
  元夫人便亲自动手为女儿先盛了一碗汤,柔声劝道:“枚儿,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不管怎样都要保护好身子,要不怎么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呢,身子垮了就什么也没了。”
  母亲的一番话说的元枚很无奈,这几日类似的话她已经听得耳朵起了茧子。碍于弟弟在跟前又不好说什么。
  元誉看出大姐的无奈,便说道:“大姐,尝尝这个汤,是用小刀鱼熬出来的。你好几年没有吃过小刀鱼了吧!”
  元枚感激的看看元誉,几个弟弟中他最体贴,因从小身子弱,父亲母亲便不太敢让他和其他的孩子玩儿,他抱怨了一次,后来看见母亲流泪便乖乖的再不说什么了。
  若不是弟弟开口打岔,母亲又会絮叨好半会儿。
  元枚喝了一口汤,本是为了岔一岔母亲的话头浅尝一口,却不想味道竟极鲜美。倒勾起了她的食欲。
  她又用汤勺舀起小丸子尝了一小口,入口是豆腐和绿菜的清香,又夹杂着一股淡淡的药香味儿。
  不知不觉元枚竟食了两小碗汤、五六个豆球和一小条鱼。
  元枚放下碗盏便称赞道:“娘娘,府里什么时候有了厨艺这么好的厨娘,女儿这次倒是有口福了。只是不知汤里怎的有股子药味儿,不过这药味儿倒不让人反感。”
  元夫人看女儿儿子胃口都不错,眉开眼笑道:“你是沾了你三弟的福了,这汤可不是家里的厨娘做出来的,是为你三弟调理身体的小大夫专门为他调制的药膳。”
  “小——大夫”元枚为母亲这奇怪的称呼好奇起来。
  “是啊,可不是小大夫。”一旁布膳的小桃便插嘴道。“这个大夫有些特别,是墨大夫家的女公子,今年才十二,别看年纪小,却着实有些本事呢!这三个多月四公子的身体可是康健了不少。”
  元枚回来这几日也注意到这个最小的弟弟面色好了许多,今日的胃口也是奇好。
  听了小桃的话元枚仔细看了看元誉,果然觉得三弟比起去年她回娘家探亲时也健壮了一些。
  便问道:“墨大夫的女公子吗?墨大夫竟有那个大的孩儿啊!”
  想当年少女怀春,她随母亲带着元誉去看诊,偷偷的观察那个儒雅俊秀的大夫,心里幻想着自己以后的夫君也能如此玉树临风。
  如今的夫君虽也是俊朗的男儿,却又 。。。。。。
  元夫人没注意到女儿的神色,她回到道:“墨大夫在咱们宜阳看诊也十几年了,他有一儿一女,儿子不知怎样,倒是没见过。这个女儿却很不得了,年纪虽小,长得却是万里挑一的模样,若非墨大夫不是官身,等再过几年这个女儿送进宫里做娘娘也是使得的。而且不说长相,就是待人接物也是一等一的落落大方。墨大夫带着她一起看诊也有几年了,虽不知她医技如何,对药理药性却研究的极透彻,这几个月誉儿的身子在她的调理下好了很多了。”
  小桃发现元枚神色低迷,作为夫人最信任的丫鬟,大小姐的事情她也是清楚的。
  想了想便道:“夫人,不如带大小姐去墨大夫那儿看看,说不定墨大夫会有办法呢?”
  元夫人却叹了一口气道:“长安城里有名的好大夫有那么多,咱们宜阳毕竟是小地方,墨大夫医术再高能比得过长安的名医吗?而且墨大夫也不看这种病症。”

  ☆、第八章 女子诗社

  女子的话题元誉不好参与,便一直默默的低头喝着汤,此时听了母亲的话有些惊讶,便抬起头来看着元夫人。
  元枚道:“这是为何?是墨大夫不擅长看女子的病症吗?”
  元夫人拿起小勺儿搅了搅碗里的汤,说道:“具体是怎么回事儿母亲也不清楚,听说当年墨大夫刚刚小有名声时,城南王大户家的夫人便带着儿媳去看过诊,但墨大夫拒绝了,王夫人以为他想要抬高诊金,便一路将诊金抬到了一千两,墨大夫却气的拂袖而去。
  后来他便在‘本草医诊’里挂出了二不治的牌子。”
  “二不治?”元誉问道,他随母亲去过‘本草医诊”几次,却因身子不适,并没有注意过诊堂的布置。
  “二不治,不治不孕之症,不治有孕之人。”
  “这个墨大夫还真是有些奇怪,医者父母心,那如果有孕之人遇到了危及性命的事情,难道他真的看见了也不管吗?”元枚疑惑的看着母亲。
  小桃说道:“大小姐您还真说对了,他还真不管。”
  元枚和元誉瞪大了眼睛,如此儒雅的男子真的是个见死不救的虚伪之人?
  元夫人便笑道:“也不能这么说,几年前真有一个从南边来往长安去寻夫的孕妇昏倒在闵庄路上,距离墨大夫的医诊也不远,但墨大夫赶到后只做了简单的处理,便把人送去了‘青塘医诊’。当时他交代‘青塘医诊’的马大夫那孕妇肝阳上亢,有产前风的症状,但马大夫却治不了。”
  “那墨大夫还是不治吗?”元誉又问道。
  “是啊,他还是不治,不过却掏了五百辆银子亲自顾了马车拜托马大夫带着那孕妇去了长安,让去长安找了一个他相熟的大夫。几日后马大夫回来说那长安的大夫直接留下了孕妇,连后来生产的婆子也安排好了。”元夫人说到这儿表情很复杂。
  “哦,原来如此。”元誉轻轻的舒了一口气。说不上来是为什么,他不希望墨大夫会是一个冷血冷情的虚伪之人。
  元枚又问道:”娘娘,您刚才说的墨大夫这个女公子不知是个怎样的人呢?看您对她的评价很高啊!”
  元夫人看了看瞬间坐正的儿子,心里头又琢磨了一圈儿,便道:“也没什么,倒是一个齐整的孩子,也有些本事,不过这么小的年龄便随着父亲抛头露面的总归有些不太妥当。”
  元枚疑惑的看看母亲,不知道母亲为何对墨家女公子的态度突然变了样。但她转眼看见了满脸失望的弟弟,便有些明白了。
  母子三人说了一会儿话,元誉还得去花园里逛逛消消食,便先走了。
  等元誉出了门,元枚便道:”娘娘,这墨家女公子可有什么不妥?”
  元夫人微微的叹了一口气,便道:“不是墨池不妥,是你弟弟不妥。”
  元枚不说话,只静静的看着母亲继续等着下文。
  “这个小姑娘漂亮聪慧,也有些本事,只是这几个月我倒没提防,你弟弟跟她接触的多了些,竟生了些不该有的心思。也怪我和你父亲,从小拘着他,也没让跟太多人接触。他少年情窦初开,见着个漂亮小姑娘就有些懵懵懂懂的心思。如今我都有些为难,你弟弟的身子需长期调养,所以和墨池还得经常见面,长期以后可怎么控制的了。”元夫人感叹道。
  “那母亲是觉得墨池配不上三弟吗?”元枚便问道。
  元夫人皱眉说道:“若论样貌,再过上几年,整个宜阳估计也找不出来比墨池更标志的。这孩子性情也挺好,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墨大夫的家教也好,这孩子是个知书达理的。可惜墨大夫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