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念娘归录-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说的这些难道不是商机?”余念娘看着十一。
十一一脸懵。
余念娘叹口气:“所以,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药材。就算你们不卖,到时候也会有其它人卖。那还不如自己早早准备充足的药,卖得便宜些,即赚了钱又有了名声。”
十一一脸恍然,旋即又迟疑道:“万一那些药材都用不上怎么办?”
余念娘撇了撇嘴:“当然最好是用不上了。我已经将知道的都告诉你们了,东西用不用得上,会不会有人用,那我就不知道了。”
这话一出,在场的几人都凝了眉头。
虽说朝庭风气很正,但是下属全国各地官员,心里一直有天高皇帝远的意识,常常是先想着自己,才会管百姓。
余念娘的法子看起来没什么,但做起来却是麻烦,就怕下面的官员有的图省事阳奉(阴阴)违,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地煞看着池朗宜:“公子,属下看这事一定要提醒太子爷,不然到时候真发生如余姑娘所说的瘟疫,那后果可就很严重。”第一是生灵涂碳;第二则是太子第一次监国,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好,会让其在百姓,朝庭,以及皇帝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池朗宜自是知道这头,所以,他将余念娘的话全都写在了信里,最后又问余念娘:“那这消毒到底如何做?”
“饮食干净,碗具拿沸水煮过。至于尸体就要尽快处理,最好是选择火化,这样就将传染源断得干干净净……”
众人一脸惊呆,连池朗宜都一幅震惊的表(情qíng)。
余念娘就知道这些古人接受不了,她只好道:“我知道这让百姓接受很难,如果无法火化,那就要尽快入土为安。否则尸体一腐烂,细菌很快就会被传播开……可以大量购买生石灰,撒在一些污染水源,排泄物,土壤里,可以阻止细菌滋生……”
其实生石灰消毒早就有,只不过用得不多。
信写好后,池朗宜立刻飞鸽传书回京城,同时再三提醒太子,要想防瘟疫一定要照着余念娘的法子。
他担心信鸽到不了,还另派了十一快马加鞭(日rì)夜不停赶回京城。
太子拿到信的时候十分震惊,也顾不得要先向皇帝请示,立刻派人带着圣旨匆匆赶往甘肃。
送圣旨的人一路狂奔,马不停蹄,(日rì)夜兼程,不眠不休,为了将圣旨早(日rì)送到甘肃,每(日rì)只食一顿,也是在马背上。
马累了,到一个地方立刻换马,人累了又换人。一路不停不歇。跑死了十匹马,每个送信的人几乎累瘫,双腿腿皮子都被磨掉一层,脱掉裤子后,一大片血。最后,终于只花了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到了甘肃。
*
鑫城地动三(日rì)后余念娘到的洛阳,占卜以及飞鸽传书,太子做决定总共花了一(日rì)半的时间。
将圣旨送走后,太子才急匆匆的向皇帝再次说明(情qíng)况,在皇帝回信中,对大皇子这样处理很满意。太子心下这才松了口气。
天灾无法躲,但是**却可以。太子知道这次是考验自己的时候了,如果他做得好,那么,皇位便是稳稳的。
别以为他被封了太子就能高枕无忧,往昔历朝历代因为犯了错被废除的太子又不是没有。
于是,太子又手书一封给余念娘和池朗宜:“既然已经知道地动大概位置,就要想法子将灾(情qíng)控制下来,将损失降至最低,事先做好防范工作……”
可是甘肃离洛阳太远。
将信送往京城的第二(日rì),余念娘又推了一卦,这一次她看得清楚,听得更准。
陇西的地动竟然在七(日rì)后。
☆、第402章 地动二
除了余念娘几人在京城,以及洛阳耽搁的时间,现在离鑫城地动已经过去差不多五(日rì),也就是两(日rì)后陇西就会有地动!
余念娘这两(日rì)一直待在驿管休息,五彩精心准备了膳食,已经休息得差不多,于是在陇西地动两(日rì)前又推了一卦。
而远在去往泰山途中的大天师在听到监视站里的地动仪发生异状时也卜了一卦,同样算出甘肃鑫城发生了地动,但却没有提到陇西。
拿到余念娘推的卦后,皇帝还特意询问了大天师:“……依天师看,除了鑫城以外,其它地方还会有地动吗?比如陇西?”
大天师依卦说话:“回禀皇,暂时还没有。”
“哦。”皇帝片刻犹豫后,将余念娘推的卦告诉了大天师,同时问他:“不知道大天师怎么看?”
大天师眼眸微沉,看向皇帝却一脸认真,严肃的道:“地动乃是地壳移动所致,它随时都有可能改变位置。所以,现在就断定说一个地方即将发生地动,为时过早!”顿了顿:“而且,臣以为应该扼制这种缪论,若是传到坊间,定会引起百姓恐慌!”
皇帝亦是一脸严肃:“大天师说得很对,有些话的确不能外传。那以大天师看,眼下甘肃该怎么办?”
“皇鸿福齐天,甘肃定能平安无事。”大天师一本正经的恭维道:“太子(殿diàn)下处事沉稳内敛,臣相信太子(殿diàn)下定能处理好此事。”
这让皇帝一下想到以前要求天道院办事的时候,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或者拖拉。
皇帝对大天师的说法显然很不满意。
“不过,甘肃既然已经发生地动,救援行动就得迅速。根据史书中记载大地动是非常可怕的,毁城灭林只在倾刻之间。所以,能将损失和伤亡减到最低是目前最重要的。灾后百姓也是一个重点。”
皇帝面无表(情qíng)的点头。
大天师说得很在理,只有将损伤和伤亡减到最低才不会让百姓产生恐慌,社会才会雇人容纳外来人,以及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
大天师只字没有提余念娘信中重点强调的灾后疫(情qíng)的防治。
皇帝顿时心中疑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余念娘说的话。
然后六(日rì)后,皇帝在途中再次收到从京城的飞鸽传信。
太子在信中再一次提到陇西的地动,而且说余念娘进行了第二次推卦,陇西地动快到来,灾(情qíng)会比鑫城地动更加严重。
皇帝忙召开群臣会议,商议对策,朝臣们纷纷抒己见,无非都表示甘肃应该做好救援行动,同时,确保灾后对百姓的安抚,其中包括吃住。
冬(日rì)天寒,没有住处,朝庭应该为受灾的百姓安置住处必要时开仓放粮。
但是再有效的法子,没有人执行,监督也难落到实处。
皇帝眼神锐利的扫过众臣,淡淡的道:“众卿的法子都好,不过,不知道该派谁去甘肃执行呢?”
他们一辈子都没遇见过这种天灾,没有经验,无法预知后面的事,更没有可借鉴的。运气好,做得好了,回京后得皇帝嘉奖,升官发财也是极有可能。
若是做得不好呢?
丢官没命也不是不可能?
众臣沉默了。
这时,于太傅站了出来。
“启禀皇,臣愿意去甘肃!”
于太傅平(日rì)鲜少发言,每每说话都能直戳重点,及时为皇帝解忧!
皇帝看着其它人的眼神更冷,片刻道:“太傅忠心为国,朕知道,不过,此次去泰山封禅,太傅还有重任。这人选恐怕还得另选。”
作为一品太傅和大天师是泰山封禅绝不能少的。
其它人心中七八下,知道皇帝这已是有些动怒,不少人心中琢磨着要不干脆自己请旨去得了,还能得帝心。若被点明指派,恐怕到时候少不了吃些苦头。
不过,恰在此时,大天师站了出来。
“启禀皇,臣以为此次跟随一起去泰山的朝臣们缺一不可,均有任务。甘肃事急,恐怕得尽快另外决定人选。”
这话一出,好些人暗松了一口气。
皇帝面无表(情qíng):“那依大天师看,谁去合适?”
“甘肃地动乃我朝第一次遇见,臣以为至少要从天道院派一名天师跟随。”大天师道:“另外请皇指派一名钦差大臣快马加鞭赶到甘肃。”
“天师?”皇帝皱起眉头,心中突然闪过一个人,沉吟道:“大天师说得有些道理。此次甘肃地动,余天师跟宁安候世子得太子指派去了洛阳,查看监视站的地动仪,而且,余天师也推算出甘肃地动,如此的话……”
皇帝沉吟的下。
下面立刻有人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
“启禀皇,臣觉得余天师精通天道,玄术精深,实为去甘肃的最佳人选。”
皇帝脸色缓和,本来刚才他心里一直犹豫着这人选,现在一听有人推荐余念娘,皇帝心里顿时松了口气,仿佛潜意识里就想派余念娘去似的。这种诡异的想法皇帝自己都惊了自己一跳。
难不成他更相信余天师了?
大天师现在无法抽(身呻),所以,看来看去,皇帝觉得的确余念娘最合适,也最让他放心。
“(爱ài)卿说得对,余天师此次有参与甘肃的推卦,跟着去甘肃最合适不过,至于这钦差大臣嘛……”皇帝脑子里闪过几个人,心里磨磨蹭蹭,计较一番,最后道:“朕就令宁安候世子为钦差大臣,即将去甘肃,且一定要做好灾后工作,让百姓平安无事。”
这道圣旨很快就到了洛阳。
等到宣旨的小太监走了以后,地煞牵出几匹健壮的马,其中有一匹枣红马。
而余念娘和池朗宜拿着早已经准备好的行李出了驿站,一行人出了洛阳,朝着甘肃方向而去。
余念娘会骑马,为了节约时间,她决定先骑马,等到自己实在骑不动的时候,再坐马车。
马背垫了十分柔软的软垫子,刚路的半(日rì),她骑得不是很顺,马儿似乎也不太听话,歇息的时候余念娘便牵着马到处散步,根据十一教授的经验跟马儿多多相处,亲近,说话,没事儿的时候帮它理理毛。
两(日rì)后,余念娘就将枣红马骑得很顺,路的速度也加快许多,为了不让自己拖累行程,她和五彩分别找了布条绑住自己的大腿,这样,骑行过程中腿部的磨擦就会小很多。虽然不太舒服,但是总比腿被磨掉皮好吧!
然而就在此时,陇西发生了地动。
在洛阳监视站里的地动仪再次发生地动,这一次异状之后,地动仪候风摆一直微动不停。与前几(日rì)鑫城的(情qíng)况有些不同。难不成陇西的地动真的比鑫城大?
太子看到洛阳的消息很是担忧,满朝文武百官,他觉得除了池朗宜没有真正亲信的臣子。
皇后就安慰他:“凡事要慢慢来,你刚被册立为太子,一定要将心思放在朝事,只要得到皇的肯许,做皇位,这天下的臣民就全是你的。再者在册立太子之前,你可是没有像二皇子一样拉帮结派,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外面一直在传二皇子有可能会被立为太子,而皇一直没有吭声的原因……你要记住,皇还在位,你对他只有四个字,忠心和孝顺!”
太子认真点头,或许是因为从小(身呻)子赢弱,所以,他的(性性)子才更加收敛。
“娘亲说得对。现在我是太子,与臣子接触理所当然,谈的都是国事,自然也不存在拉帮结派。”
听到太子叫自己娘亲,皇后娘娘一颗心都要化了,拉着太子的手,满脸慈(爱ài)的道:“我的儿说对!你要记得,你有今天,你舅舅帮了你很大的忙。还有,那位余天师,虽为女子,可不是池中之物……不过,余天师非一般俗人,需真(情qíng)以待才能博其好感。”
太子皱起眉头,他与余念娘接触不多,第一次见面是在围场的时候,那时候余念娘刚到京城,差点被池朗宜一箭(射射)死。而她在见到自己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惊慌和害怕。还有余念娘在太和(殿diàn)因为三皇子中毒的事自辨的时候,太子也知道。这样的人在意的东西应该是(情qíng)。
余念娘孤(身呻)一人,至今没有婆家。她父亲早逝,现在只有太原府有一个舅舅。不过,听说之前佟妃为了拉拢余念娘悄悄去帮余念娘的表哥升了职,余念娘却劝舅舅一家,官场如战场。放弃官职老实当个商贾,自己愿意帮他们。
可见太原这边没有办法。
那么可以从余念娘的(身呻)边下手。
刑部侍郎与余念娘在太原就认识,段太太在京城与余念娘交好。
太子觉得段府是个好机会。
太子看着皇后娘娘:“母后不如明(日rì)就宣段太太进宫说话吧……”
“好。”皇后满脸慈(爱ài)的道。
而余念娘一行人从洛阳出发后,经过头两(日rì)悠闲适宜的赶路,从第三(日rì)开始快马加鞭,一路不停,连中间休息都没有,只有饿的时候停下来吃点东西,不过,每(日rì)晚池朗宜肯定会选择客栈住下,余念娘就能舒服的泡个澡,泡个脚,五彩再帮她的腿部抹些药油。
这样第二(日rì)起来腿的酸痛感就会减轻很多。也亏得腿还绑了布,赶了七八(日rì)路,余念娘除了腿的皮被磨红,又酸又痛以外,并没有掉皮。
第十(日rì),余念娘就有些受不住了,立刻换乘了马车,马车里垫了许多软垫,但是因为马儿跑得太快,她的(屁pì)股几乎被颠成两半,官道路并不平整,一遇小坑小坡,整个人都在车里飞了起来。
于是,池朗宜只好减慢速度,但(情qíng)况过于紧急,池朗宜便派了地煞先行。
等到第十五(日rì),余念娘几人离鑫城和陇西很近了,不过,两个地方比起来,鑫城又更近,陇西更远一点。
进入甘肃后,十一就去打听过,鑫城和陇西的地动是真的!
于是,余念娘对池朗宜:“直接转道去陇西,皇的圣旨应该已经到了,鑫城灾(情qíng)轻些,能处理的地方官员应该早处理了。我们此时去也没有多大用处。陇西更需要人。”
池朗宜毫不怀疑,立刻让十一转道去陇西,余念娘强忍着(身呻)的不适,又赶了四(日rì)路,一行人终于到了陇西。
陇西从地理位置指为陇山,也就是六盘山,是以西的地方,所以,被称为陇西。
陇西郡又有多个县,此次的震中在临洮县县城内,临洮县有十二个镇,六个乡,总共有几十万人口。
原来的临洮县车如流水马如龙,楼房商铺拔地而起,整齐如一,熙熙攘攘的人群,(热rè)闹繁华。一到夜里,到处灯光辉煌,车水马龙,空气中一阵阵的喧闹,又是另一番美景。
可是,现在的临洮县如同一片废壚,地动就像一只巨手瞬间摸平了整个临洮县,无数商铺,楼房倒塌变成废墟。
这震级怎么也有七级地震以。
整个临洮县几乎没有一处好的房子,临洮县的百姓全部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
食不饱,住不暖,更让他们惊惧的是,地动时候留在心中的惊惧恐慌,让他们多少个夜晚从恶梦中惊醒。
余念娘和池朗宜刚到临洮县,临洮县县令就满脸泪水的向两人讲述了地动当时的(情qíng)景。
地动来时正是早里,出去走货,外出的人幸免于难,捡回了一条命,但那些留在家中的妇孺孩子大多被掩在了废墟当中,有的幸运被埋的不深,及时捡回了一条命,有些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挖出来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气。
在这个科技落后的时代,想要救人,只有靠双手,没有挖掘机,没有探测仪,只凭着声音和呼喊。那些有一口气的
在这个科技落后的时代,想要救人,只有靠双手,没有挖掘机,没有探测仪,只凭着声音和呼喊。那些有一口气的
写点:写陇西地动没有按此要求做,有些人住在(阴阴)暗的地方露宿地点应选择干燥、避风、平坦之处。在山露宿时,最好选择东南坡,因为那里不仅避风,而且早能最早见到太阳。
。地动在甘肃鑫城,稍后还有陇西,
☆、第403章 到达
地动山摇间,房屋塌陷,道路裂开,临洮县城是此次陇西震中。震级估达可到七级以上,甚至八级,城中房屋,宅子,酒楼,商铺等等,无一完好之处。
繁华(热rè)闹的临洮县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成了一座废城。原来高高城墙已经残垠断裂,除了那坚固的城门还原模原样的立在原处,城中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余念娘等人到达的时候,陇西地动差不多已经发生了二十来(日rì)。城中的救援行动已经进入尾声。因为工具过于简陋,技术有限,很多人在被寻找的过程中就没有了气息。
城中到处摆满了尸体。幸存者们趴在死去的亲人(身呻)上痛哭失声,整个临洮县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没有了家,百姓们的生存成了问题。
临洮县令便让人在城中清理出了几处空地,建起了临时住所,临洮县府衙也在地动中倒塌,县令让人将粮仓中的仅剩的粮食搬出来,找了一个稳妥的地方安置好,又派了衙役(日rì)夜看守。
百姓中抢救出来的粮食很少很少,为了生活,临洮县县令不得不先斩后奏将粮食拿出一部份给受灾的百姓们,接着他立刻向陇右郡上报。
因为人太多,余念娘和池朗宜到的时候,临洮县粮仓所剩无几的粮食已经快没了。
所以,临洮县令见到池朗宜大喜过望,忙将这一(情qíng)况禀报。并希望朝庭能尽快从其它地方调些粮食过来,以助临洮县百姓度过这次的难关。
池朗宜来的任务就是赈济,解救百姓。一口应下:“县令大人放心,朝庭不会不管临洮县的百姓的。”
临洮县令顿时(热rè)泪盈眶:“多谢钦差大人!”他就知道如宁安候世子这般骁勇善战,年纪轻轻就为朝庭上战场杀敌的人,一定不会不管百姓!
接下来,临洮县令便带着池朗宜和余念娘在城中视查起来。
然而城中的(情qíng)况并不乐观。
大多数人都待在临时住所里,还有一些人依然守着亲人的尸体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没有被埋的尸体大多放在了一个地方。也有人固执不肯离开倒塌的房屋,失去了亲人,没有了住处,这对于他们来说,家也没了。
余念娘就看见一个七十岁的老头眼神呆滞的坐在一处倒塌的民宅前,面前摆着一个破烂席子,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躺在席子上。老太太(身呻)体僵硬,脸色白如纸带着青色。(身呻)上皱巴巴带着灰尘的衣服拉得平平整整。显然死了很久了。
十一便问临洮县令:“老太太是什么时候被找到的?”
临洮县令一脸凄哀:“这是一对老夫妻,老太太是在地动后第十(日rì)才被找到,早没了气。这位老大爷悲痛过度,一时无法接受这惨烈的事实,已经在这废墟处坐了差不多近十(日rì)了,不吃不喝的。每(日rì)布粥的时候他也不去,后来我便让人每(日rì)专程给他送过来。”看着干瘦的老头,颧骨高突,县令声音竟有丝哽咽:“不过,十几(日rì)的时间,已经瘦成这般样子。”
“这次天灾让太多人家破人亡,实在是让人心痛!”十一一脸同(情qíng),接着又严肃的道:“可是,这人已经去了这么久,应该早(日rì)入土为安。”
临洮县令心虚了下。
地动刚发生的时候,太多人因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日rì)夜守着自己的亲人的尸体,不愿意下葬,他当时认为时下为冬(日rì),天气寒冷,并没有多大问题。
临洮县令自己的老母亲也在这次地动中离去。所以,他很能理解临洮县百姓的心(情qíng),也就随百姓们发泄几(日rì)心中的悲伤。没有多加阻止。
经过几(日rì)后,陆续有人渐渐想明白,主动将亲人的尸体下葬。
可是仍然有一些人固执不肯相信事实。
这位老头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临洮县令也让人来开解过老头,可是老头与老太太相依为伴一辈子,无儿无女。骤然发生这种事,让他受到极大的精神打击。
临洮县令并没有让人采取强制措施,每(日rì)让人去好言相劝。
直到皇帝的圣旨送达,临洮县令才知道事(情qíng)的严重(性性)。他第一时间将圣旨向百姓们传达下来,可因为地动发生了一二十(日rì),并没有发生什么病(情qíng),百姓们也不信临洮县令的话。
今(日rì)池朗宜余念娘到,临洮县令顿时心虚起来。
余念娘瞥了眼临洮县令心虚的样子,认真的道:“县令大人,此次地动受灾太过严重,在灾难中死去的人也太多,这些尸体已经放了二十来(日rì),必须马上火化”
听到火化二字,临洮县令傻眼了。
“现在虽然是冬(日rì),但是从七(日rì)前开始没再下过一滴雨水,(日rì)头不大,但也不小,如此天天在太阳下暴晒,很快尸体就会腐化,那时候”余念娘紧紧盯着临洮县令:“那时候瘟疫就会来临!到时候药石无济,华佗再世也无用!”
临洮县令顿时浑(身呻)一寒。
“临洮县令,本官命令你立刻组织人将所有的尸体今(日rì)之内必须入土为安。此事非同小可,若是再拖延定会出大事。”池朗宜冷冷的看着临洮县令:“本官尊皇上旨意来督促此次甘肃地动善后事宜,逝者远去,但活着的人还当继续生活火化是最妥当的办法,但是考虑到百姓们无法接受,还是土葬,但必须将地点选在偏远一点的地方。”
余念娘意外的看了池朗宜一眼,这还是她第一次听到池朗宜说这么多话。
临洮县令吓得脸都白了,忙将衙役叫过来:“快组织人疏导百姓将所有的尸体立刻下葬。”
“是。”一群衙役立刻那老头走去。
像老头这种(情qíng)况的不止一家两家。最后余念娘和池朗宜到了临时搭建的几处住所。
一见这地势,她就皱起了眉头。
地动之后的住所选择很重要。地点应该选择干燥、避风、平坦之处。如果是在山坡上,最好选择东南坡,因为那里不仅避风,而且早上能最早见到太阳。
可是,此时百姓们的住所建在城中的一片空地上,这里原先是集市,因为是供百姓购物,商贩摆摊使用,所以中间是一个小空地,地动时除了地面有一些裂缝,空地周边的几个棚垮掉,其它都还好。
所以,这是个搭建临时住所的好地方。
另外两处临时住所,都是诸如此类空旷的地方。
☆、第404章 灾情
但是其周围以前不是临街,便是商铺林立,所以,现在临时住所被一片片的废墟包围着。
再加上每(日rì)生活垃圾,废水,还有粪便并没有统一有效的归纳在一个地方处理掉,所以,时间一长,已经有一些刺鼻的怪味飘到了住所。而且,已经滋生了蝇。
余念娘一脸严肃:“临时住所的地点选择也不对,这里到处是垃圾,废墟,还有怪味,在这种地方生活久了不生病也会生病。另外,百姓们生活用水从哪里来?”
临洮县令也没觉得这地方有什么不对。
环境即干燥,又通风。每(日rì)都能晒到太阳。至于垃圾以及一些脏水,他一直有派人督促百姓们要倒在统一的地方。只不过,这几(日rì)因为处理粮食的问题,衙役没来督促,就成了这个样子。
至于那些怪味,应该是一些东西**而来,清理掉就可以了。
临洮县令觉得这样处理比搬到其它地方重新搭建好。先不说搭建要考虑人力财力,而且目前的问题也不算大问题,很好解决。
至于水嘛
“城北有一口干净的井,大家平(日rì)都在那里取水。”
城中的井水怎可食用?
“不行。”余念娘一脸严肃。
池朗宜亦道:“城中的水已不能再用,立刻着人另寻水源。”
临洮县令不明白:“钦差大人,天师,为何呀?下官早就派人查看过,那口井周围因为没有建筑物,所以,并没有被污染,地动之后,也及时派人保护起来,其中也没有任何脏物。”
“县令大人,若只是灰尘,泥石倒也罢,这些东西不是沉底,拿到锅里煮沸了也能喝。但是”余念娘指着眼前一片片废墟,和地上的裂疑缝:“这些废墟下不知道掩埋了多少牲畜。最重要的是,地动是因为地下构造活动造成的,在地动时会有大量地下深层物质沿着裂上溢,里面就有一些有害成分,是人不能食用的,如果食用就会中毒。”
临洮县令听着一头雾水,什么是地下构造?地下深层物质又是什么?
不过,余念娘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但是,大家喝了那口井的水这么久,也没见谁生病啊?”
余念娘凝着眉:“那这些(日rì)子可有余动发生啊?也就是一些小的地动?”
“有。”临洮县令忙道:“地动后的几(日rì)都发生过一些小的地动,大家开始都很害怕,后来见只是一些小的震动,渐渐了就习惯了。不过,这几(日rì)好像已经没有了。”
“地下构造如何我们没有人知道,有可能,恰巧那口枯井周围的水没有被污染,但是随着余动不断,地下裂缝会越来越大,水源最终也会被污染”然后余念娘看向临洮县令道:“最近有人不舒服吗,或者拉肚子吗?”
临洮县令犹豫了下:“应该没有吧。”
这时后面一个常跟着临洮县令的一个衙役突然凑到临洮县令耳边低声道:“大人,前(日rì),益生堂的掌柜拉肚子,昨儿好像万和客栈的老板娘听说也不舒服。”
临洮县令顿时浑(身呻)一个激灵,鼓着眼睛盯着那名衙役,不敢置信的道:“你是说益生堂的掌柜和万和客栈的老板都生病了?这么大的事我怎么知道?”
衙役缩着脑袋:“属下哪知道这事有这么严重。大家伙都觉着没什么,属下还是今儿早晨听人说起的。大人您每(日rì)这么忙,属下也没敢拿这种事来烦您啊!”
“混帐!”临洮县令一声厉喝,忙看向池朗宜和余念娘慌张的解释道:“大人这事下官真的不知道,也没有人跟衙门报道兴许大家伙儿也没意识到有多严重”顿了下,他看着余念娘:“天师,真有这么严重?”
余念娘点头:“我刚才就说过了,如果发生瘟疫,药石无济,华佗再世也无用。”
临洮县令脚下一个踉跄,差点腿软跌倒在地。
几人声音不大,旁边也没人,所以,其它人并不知道地动后有可能引起瘟疫。
池朗宜同时嘱咐临洮县令:“及时改建百姓临时住所,本官看城外地势不错,不如就建在那儿。这件事不能让其它人知道,以免造成恐慌。住所搬迁一定要找个合适的理由。”
临洮县令忙点头:“下官明白了。”眼下局势紧张,建一处临时住所不容易,将刚建好的临时住所拆掉重建,没有合适的理由,难免引得人猜测。但是临洮县令不敢有任何怨言。没有及时发现百姓的病(情qíng),作为一县之长,他失职。
然后余念娘和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