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有特殊的宅斗技巧-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如锦乖乖地躺下; 却怎么也睡不着。
活着不好吗?为什么要寻死呢?她真的想不通。
此时刘氏也得到了消息。
周嬷嬷细细同她禀道:“……脖子上还留了道红印子; 人倒没有什么大碍。几个丫鬟婆子怕她再干蠢事,都在旁边盯着她。问她怎么想的; 她一句话也不肯说。”
“怎么想的?还不是想给我和锦姐儿添堵!”刘氏冷笑着说道,“早不寻死晚不寻死; 偏要等到锦姐儿出嫁的这一天寻死; 不就是存心给锦姐儿的好日子添晦气!”
“也罢; 我们去瞧瞧她。”刘氏年岁大了,半夜被闹醒便不怎么睡得着。于是披了衣裳起身,简单穿戴了一番。主仆二人一起往宋如墨的屋子去了。
宋如墨今天穿得很明丽。陈姨娘刚走两个月; 她却穿着绯红色的襦裙,头上戴着赤金簪子; 也细细地描了黛眉,抹了口脂——显然是打算体体面面地赴死的。
见刘氏冷着一张脸推门进来了,她古井无波的面孔终于有了波动; 除此之外,眼眸深处还浮现出了一丝惧意。
她心里也明白,她挑在宋如锦出嫁的日子上吊自尽,若成了便罢; 若不成,刘氏定不会轻易饶过她。
但她真的对周遭的一切再没有眷恋了——若能称心如意地活着,谁会想死呢?
宋如锦即将出嫁,且嫁的是立下战功的靖西王世子。这两个月以来,侯府每日都迎来送往,那些相熟或是生疏的人家,都找着各种由头上门祝贺。梨香苑内却是冷冷清清,没有人知道有个姨娘在这里香消玉殒了。
宋如墨心底是藏着恨的。凭什么自己这般黯然伤怀的时候,旁人却那样大张旗鼓地祝贺宋如锦的良缘?那种截然不同的雍容热闹真的刺痛了她。
这几天她也见过一次宋如锦。当时宋如锦正在攀折一枝含苞待放的桃花,满脸都是待嫁的欢喜与憧憬。而她……而她却已答应了陈姨娘,要和四表哥断了往来。
宋如墨真的又嫉又恨。
但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嫉恨宋如锦了。记得小时候,老夫人把她们姊妹几个叫过去,让她们读《千字文》。宋如慧自然读得又快又好,宋如云也不差,只有宋如锦和她各自有好几个字不认识,磕磕巴巴地读不下去。
老夫人便刮了刮宋如锦的鼻子,让宋如锦多多把心思放在功课上。对她却是不闻不问,一句话也没有同她说。
她宁愿老夫人拧着她的耳朵把她骂一顿,狠狠地训斥她,问责她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也不要老夫人这般漠然地无视她,仿佛……仿佛就没有她这个人一样。
那时候她年纪还小,还不知道嫡庶有别,只知道宋如锦明明和自己差不多,却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
羡嫉的种子大约就在那时悄然无声地埋下了。
后来她便总想同宋如锦争强,但总也争不过人家……从小到大,宋如锦就像噩梦一样纠缠着她。
现如今,陈姨娘已经不在了,她也歇了嫁给四表哥的心思,恍然觉得日子没什么盼头了。心里想着,与其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还不如死了呢……不知怎的,便想到了自缢,而后这个念头便像野草一样在心里疯狂地生长蔓延。
她想,她也不能白白地死了——她便是死了,也要让宋如锦不痛快。于是挑了宋如锦出嫁的前夜,拿出一早备下的麻绳挂上房梁……
夜深人静,理当无人察觉。可惜正好有个老嬷嬷起夜,见她屋子里仍点着灯,觉得奇怪,便进来看了一眼。
就这么被发现了。
屋子里的嬷嬷们看见刘氏,纷纷赔笑上前,道:“夫人,怎么把您也惊动了?”
刘氏皮笑肉不笑地说:“大半夜的来这么一出大戏,想不被惊动也难啊。”
几个嬷嬷噤若寒蝉——毕竟方才就是她们高声喊着“出人命了”。
“这屋里怎么这么暗?”刘氏走到床头的烛台跟前,拿着剪子剪了剪烛心,火光摇了一摇,渐渐地明亮起来。
刘氏不痛不痒地敲打道,“屋子暗不要紧,最怕的是人心也跟着一起变暗,想方设法地使坏心思、用阴招。当真既愚蠢又可恶。”她的眸光在宋如墨身上扫了一圈,轻轻哼了一声,对旁边几个嬷嬷吩咐道,“仔细看着,别再惹出什么是非。”
她心中虽恼恨宋如墨,但今天是宋如锦出嫁的日子,她暂时不想同宋如墨算账。
几个嬷嬷连忙称是。
天渐渐亮了。
采苹去唤宋如锦起床,道:“姑娘,该起了,待会儿给您绞面梳头的嬷嬷就要来了。”
宋如锦一晚上没睡好,现在正昏沉着,恍惚间听见采苹喊她起床,竟觉得自己又要去上宗学了,连忙睁眼爬起来。瞧见采苹托着大红的嫁衣,才渐渐回过神——今天她就要出阁了啊。
便由采苹服侍着洗漱穿衣,顺口问道:“四妹妹如何了?”
采苹说:“夜里夫人已经去瞧过了,应是没什么大碍了。”
宋如锦便放下心来。
不多时,特意请来梳头绞面的全福嬷嬷来了。这位嬷嬷姓张,一进门就笑着夸赞道:“咱们新嫁娘长得可真漂亮。”
采苹也说了几句场面话,给张嬷嬷拿了喜糖和红包,道:“您来回路上辛苦了,这些东西就当是我们姑娘的一点心意。”
张嬷嬷笑眯眯地纳入怀中。
宋如锦坐在妆台前,又有些睡意朦胧。这时张嬷嬷开始替她绞面,宋如锦疼得一个激灵,睡意顿消。
张嬷嬷也知道她疼,手上动作便迅速了许多,倒也很快折腾好了。随即便拿了把木梳子替宋如锦梳头绾发,采苹捧着整套的头面过来,张嬷嬷便当先拿起凤冠,往宋如锦头上一按。
宋如锦脖子便是一沉,喃喃道:“好重啊……”
张嬷嬷便笑着说:“都是赤金打的首饰,能不重吗?”一边说着,还一边往宋如锦头上添簪子和步摇。很快满头都是金灿灿的钗环,宋如锦觉得自己转个头都要费好大劲儿。不一会儿,脖子就开始酸了。
太受罪了!原来嫁人是这么痛苦的事。宋如锦一边由着张嬷嬷上妆,一边怔怔地想道。
过了一会儿,妆容也打理好了,宋如锦揽镜自照,便见自己脸上敷着白白的一层粉,两个脸颊则抹着两团厚重的腮红,看上去颇为喜庆。
“好、好看吗?”宋如锦迟疑地问道。她都快认不出这是自己了。
“好看。”张嬷嬷和采苹都这么说。
宋如锦暂且信了她们。换上绣鞋,去隔壁明间用早膳。刘氏已在那里等了许久,见宋如锦一身嫁衣出来,就忍不住红了眼眶,上前攥紧了宋如锦的手,道:“我的锦姐儿,这么快就要嫁人了……”话音未落,眼泪便淌下来了。
“娘……”大约是分离近在眼前,宋如锦也忽然有些哽咽。
周嬷嬷劝道:“夫人,大好的日子,您哭什么?”
刘氏连忙破涕为笑,擦了擦眼泪,说:“好了好了,不哭了。锦姐儿,你嫁过去之后,要好好侍奉公婆,敬重夫君,若有什么缺的短的,尽管问娘家要……也不要怕使银子,手松一些,但凡能用银子处置的事,就尽量用银子处置……”
刘氏不厌其烦地交代了许多。
没过多久,便有人来报:“夫人,靖西王府迎亲的人来了!”
采苹赶忙拿来垂着金线流苏的红盖头,盖在宋如锦的头上。
忠勤侯府自分家之后,便没剩多少人,小一辈的又都年幼,因而徐牧之没怎么被刁难就畅通无阻地进来了。一进门便朝刘氏跪下,朗声道:“拜见岳母。”
刘氏说:“我可把锦姐儿交给你了,你若敢待她不好……”
徐牧之连忙道:“不敢!”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刘氏也不由笑了,把徐牧之扶起来,而后亲自把宋如锦的手放到他的掌心,道:“以后……要好好过日子。”
宋如锦觉得自己的手被一只温热的手掌握住了。耳边是徐牧之毫不犹豫的声音:“岳母放心。”
时辰差不多了,徐牧之搀着宋如锦的手,扶着她走,一面说着:“妹妹小心,这儿有个门槛。”
宋如锦眼前是晃晃悠悠的红盖头,隐约可见一小块地面。脚下小心翼翼地走着,心里却是十分的安定。
采苹和暗香一左一右跟着她。后头紧跟着扎着红绸的嫁妆箱子。一群人到了侯府门口,迎亲的队伍过来帮忙抬嫁妆。
徐牧之把宋如锦扶上花轿,问道:“妹妹饿不饿?”
宋如锦说:“饿倒是不饿,就是脖子有点酸。”
徐牧之安慰道:“妹妹先忍一忍,很快就到了。”
骗人!宋如锦心道,她又不是没去过靖西王府,坐马车尚且要大半个时辰,坐轿子能快到哪里去?
☆、百年好合
不知过了多久; 花轿终于被抬了起来,摇摇晃晃地前行。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 还有几个侍女一边走; 一边往两旁道上撒着绑红绳的铜钱,惹得一群市井孩童一路追着捡钱。
春风柔暖; 轻轻拂动轿帘。宋如锦又有些昏昏欲睡了。轿夫的手很稳; 她坐在里头倒也不曾东摇西摆,便悄悄闭上眼小憩。
才刚刚酝酿出睡意; 便听轿子外头传来采苹的声音:“姑娘,到了。”
只好驱散困意; 由采苹搀扶着下轿。
然后耳边便是一道喜气洋洋的声音:“世子妃; 您请拿着红绸的这一头。”
直到有人往自己手里塞了一截大红色绸布; 宋如锦才意识到那人是在唤她。
于是听话地攥紧红绸。随后便有专门的嬷嬷领着她,告诉她朝哪儿走,什么时候转身; 往哪儿下拜。也不知跪下起身了多少回,终于被人牵着进了洞房。
几个嬷嬷迎上来; 领着宋如锦坐到喜床上。紧接着便有侍女端着红漆托盘过来,托盘上放着一柄玉如意。一个嬷嬷提点道:“世子爷,该掀新娘子的盖头了。”
徐牧之忽然有些紧张。先前在边关打仗; 冲在最前面同鞑靼人作战的时候都没有这样紧张,一颗心“砰砰”跳个不停,仿佛可以轻易蹦出胸腔。
他深吸了一口气,强自镇定下来; 拿起玉如意,轻轻挑起宋如锦的盖头。
一时四目相对。屋子里点着龙凤红烛,火苗跳跃,衬得两个人的眼睛里都是流光溢彩。
“新嫂嫂长得真漂亮。”耳边忽然传来一句稚嫩的童音。
宋如锦循声转头一看,才发现屋子另一侧站着不少女眷,还有几个半大孩子,都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们二人。
刚刚说话的便是一个梳着总角的小男孩,衣饰都颇为华贵。
徐牧之挨着宋如锦坐下,同她解释:“那是我的嫡亲二弟,名唤思之,才七岁。”
宋如锦轻轻点了点头,脸却忍不住烧了起来——啊,怎么有这么多人在看啊……
随即又十分庆幸地想:幸亏脸上的妆又厚又重,腮红也浓,看不出她的脸有多红。
老嬷嬷端来一碗元宵。这是要夫妻二人一起吃的,取的就是“共牢而食”的意头。元宵分量不多,只是意思一下而已。
徐牧之说:“妹妹先吃吧,都累了一天了。”
宋如锦确实有点饿。她今天也就上花轿之前用了点早膳,拜堂之前吃了两块干巴巴的点心,除此之外,连口水也没有喝。此刻这碗带汤带水的元宵,简直就像雪中送炭一样。
遂拿起汤勺,细嚼慢咽地吃了起来,想到旁边还有不少人在看,仪态便刻意端庄娴雅。
但她没吃几个,就吃到一个夹生的汤圆,皱着眉吐到了帕子里。一旁慈眉善目的老嬷嬷笑着问她:“世子妃,是不是生的呀?”
宋如锦心想,厨房里的人煮了生的东西送上来怕是要受罚,便有心替他们遮掩,委婉道:“是有些没煮熟……”
老嬷嬷接着问道:“那生不生啊?”
屋子里的女眷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徐牧之明白老嬷嬷话里的意思,不想再看她们拿着宋如锦调笑,便主动接口道:“行了行了,生的生的——不许再笑话锦妹妹了。”
谁知他说了这话,惹来的却是更大的笑声。有个穿杏黄色褙子的年轻妇人拿帕子掩着嘴,笑得眼睛都弯了起来,笑够了才清了清嗓子,说:“也罢,咱们世子爷说生,就一定能生。”
宋如锦把他们的对话琢磨了一遍,终于领会了其中的含义。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干脆埋头吃元宵,诸事不管。
随后又有侍女端来合卺酒,盛在两个玉卮里头,杯子的底部用编着如意结的红线连在了一起。两人端起酒杯,徐牧之问道:“妹妹能吃酒吗?”
宋如锦摇了摇头,满头的步摇左右晃动,环佩叮当。
徐牧之捧着酒卮喝了一口,侧首温柔道:“妹妹放心,这酒一点儿也不辛辣。”
宋如锦便将合卺酒一饮而尽。
边上有个穿茶色罗裙的妇人笑道:“到底是自幼相识的情分,竟是这样的小意殷勤。”
她身边立时有人戏谑道:“三老爷还亏待你了不成?”
那妇人便不再说话了。
虽然调笑的不是宋如锦,但她还是觉得羞窘……真希望这一切赶紧过去啊。
侍女端着空空如也的酒杯退下,又一位老嬷嬷上前,将两个新人的发髻拆了,各剪了一束头发,放在一处,用红绳捆在一起,放进赤色绣和合如意的荷包,压在喜床上的枕头底下,说了几句“永结同心,百年好合”之类的吉祥话。
徐牧之现在整个人都有些飘飘然,听了老嬷嬷一连串的吉祥话,想也没想便说:“赏。”
于是一群丫鬟婆子蜂拥而上,都拣着好听的话说,还将宋如锦夸了又夸。徐牧之便吩咐道:“秋蘅,带她们下去领赏去。”
于是一群人跟着秋蘅走了。屋子里顿时安静了不少。但那些女眷孩童却一同走上前来,拿出一早备下的布袋子——里头装的都是同心喜钱、五色彩果,每人都抓了一大把,笑嘻嘻地向两个新人抛掷。
女眷们都已成了婚,手上有分寸,抛掷的时候便着意往两人后头的喜床上扔。几个小孩子只知道好玩,那些枣子栗子桂圆花生便扔在了宋如锦身上,砸得她生疼。
徐牧之抬手挡在宋如锦前面,说:“你们砸我就行,妹妹身子弱,不禁砸的。”
妇人们又笑道:“这才刚成婚呢,就当心肝宝贝一样护着了。”
一众人笑闹了好一阵儿。大约过了两刻钟,门外来了个婢女,道:“世子爷,您该去席上敬酒了。”
正巧这时,靖西王妃过来了,徐牧之便道:“娘,你陪着锦妹妹,别让人欺负她。”说完站起身,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一屋子女眷又扑哧一声笑了:“哟,咱们世子爷还怕我们欺负他媳妇儿呢!”
靖西王妃却是向着自己儿子和新媳妇的,笑着说:“快别说了,新嫁娘脸皮薄,哪能由你们这帮刁钻的蹄子戏弄?”
此话一出,那些女眷纷纷不乐意了,佯装愠恼,嚷嚷道:“王妃有了儿媳妇就不记得我们的好了!还说我们是刁钻的蹄子!”
靖西王妃也不否认,笑道:“儿媳妇是新来的,又漂亮又乖巧,当然怎么看都比你们好。”
见宋如锦头上顶着沉甸甸的凤冠,脸上还带着妆,靖西王妃便唤来两个侍女,道:“快帮世子妃把脸洗了,换身轻便行头,再吃点东西填填肚子。”
两个侍女领着宋如锦去了隔间,帮她卸了一应发饰,打了热水给她净面——足足洗了三脸盆的水,可想而知早上那位张嬷嬷往她脸上刷了多少层脂粉。
两个侍女拿来家常衣裳——说是家常衣裳,但也是蹙金绣云霞翟纹的大红色锦衣,和喜服没什么两样,就是形制稍简单了一些而已。两个侍女正想给宋如锦换上,宋如锦就说:“让我自己的丫头过来服侍。”她不太习惯让不认识的侍女伺候着褪裳穿衣。
于是两个侍女依言退下,换了暗香和采苹过来。
换好了衣裳,又梳了个简简单单的发髻——仅用一根金簪子绾住。宋如锦揉了揉脖子,终于觉得自己的脑袋能自如活动了。
待她收拾稳妥了,先前那两个侍女才端着吃食推门进来,宋如锦问她们:“现在什么时辰了?”
“才过了戌时三刻。”
——已有些晚了。宋如锦便没有多吃,只喝了一碗甜糯糯的红枣粥。
而后便回了隔壁寝屋。左右闲着也是闲着,靖西王妃便将那些女眷一一引见给宋如锦认识,指着先前那个穿茶色罗裙的妇人,说:“这是你三婶婶。”
宋如锦唤道:“三婶婶好。”
三夫人笑道:“先前你带着一脸妆,倒看不清是什么模样,现在把脸洗了,才知道你当真生得不赖——怪不得王妃夸你漂亮呢。”
靖西王妃便说:“其实这丫头你也是见过的,先前她没守孝的时候,还经常来找华平玩呢。”
三夫人隐约有了印象,恍然大悟道:“噢……想起来了,原来就是她呀。我说怎么瞧着这么眼熟。”
靖西王妃又指着那个穿杏黄色褙子的年轻妇人,道:“这是你十婶婶。”
宋如锦便又唤道:“十婶婶好。”
十夫人说:“我也只比你年长三岁,你唤我一声‘婉娘’也是行的——叫什么婶婶,平白叫老了几岁。”
宋如锦也不知能不能叫得这么亲昵,便抿嘴笑了笑,没作声。
而后靖西王妃又指着剩下四五个美貌妇人,道:“这几个都是你十叔的贵妾。”
却没有挨个儿引见的意思。
宋如锦便识相地没有多问。
最后又把几个半大孩子认齐全了。此刻时辰已晚,女眷们领着孩子,纷纷找理由告辞。靖西王妃拍着宋如锦的手,道:“我先走了,你暂且歇一会儿,牧之应当很快就回来了。”
宋如锦乖乖点头。
☆、夜停红烛
待靖西王妃走远了; 宋如锦绷了一整日的心神终于松懈下来。屋子里除了采苹暗香也没旁人,她便大大咧咧地往后一躺; 但很快又爬了起来——满床的干果儿铜钱; 硌得她生疼。
采苹走过来把床铺收拾了,笑道:“姑娘要不先睡一会儿?”
折腾了一整天; 宋如锦也确实又累又困; 便和衣躺下了。采苹拿来一条薄毯子盖在她身上。
宋如锦闭上眼睛,很快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大约过了小半个时辰; 外头隐约传来一阵喧闹声,采苹悄悄出去看了一眼; 见一群人簇拥着徐牧之走了过来; 连忙退回去唤宋如锦:“姑娘; 醒醒,世子爷回来了。”
……宋如锦睡得沉,没醒。
徐牧之走到房门口; 拦住后头跟来的一众人,道:“你们送到这儿就行; 不用跟进来了。”
今晚他被灌了很多酒,现在面上都是醺醺然的醉意,说话也有些大舌头。
跟着过来的都是相熟的同龄人; 有先前国子监的同伴,也有比肩打仗的战友,还有几个自幼一块儿长大的姑表弟兄。徐牧之此话一出,这些人都不乐意了; 扯着嗓子嚷嚷道:“我们过来自然是来看新娘子的,可不是来送你的!”
徐牧之和同龄人相比,成婚算是晚的,这帮吵着要见新嫁娘的人都早已成了亲,方才在喜宴上就特意拉着徐牧之喝酒,有意把他灌醉,现在跟过来也是存了闹洞房的心思——总之不想让徐牧之安安稳稳地过个新婚夜。
然而徐牧之一夫当关般地挡在房门前,十分坚决地说:“不成,就是不许进去。你们再不走,我可让人来轰了。”
他心想,这群五大三粗的汉子,怎么能让宋如锦见呢?尤其是那些军中结识的,满嘴的粗话便罢了,还动辄开黄腔……万不能把他们放进去,免得吓着了锦妹妹。
众人见他执意拦阻,也只好作罢。毕竟徐牧之是靖西王府堂堂正正的世子,在场一众人虽同他称兄道弟,但还真没有哪个人的身份比他更尊贵。
大家便调侃了几句:“行了行了,春宵一刻值千金,咱们赶紧散了,别拦着世子爷和新娘子洞房。”三三两两地说笑着走了。
待这群人散尽了,徐牧之才整理了一下衣冠,推门进去。
屋子里很安静,徐牧之酒意渐消,莫名清醒了许多。
一进门就瞧见宋如锦歪在床上睡着,心便是怦然一动。
采苹上前行礼,紧张地解释道:“昨儿晚上家中出了点事,我们姑娘一晚上都没睡好。”庶妹上吊自尽也不算什么光彩的事,采苹就没有细说,“今天又累了一整日——才刚歇下呢。”
徐牧之点了点头,快步走到床前,轻声唤道:“妹妹?”
适才门外那么吵,宋如锦本就已是半梦半醒,现下听见徐牧之唤她,就睁了睁惺忪的睡眼。
她意识尚未回笼,眼神还是飘的,呢喃着说了一句:“怎么这么重的酒味儿啊?”
徐牧之站直身子,说:“我先去沐浴。”说完便去了隔间。
待他回来,宋如锦又蜷在毯子里睡着了,屋子里的丫头也都识相地退下了。徐牧之见她睡得熟,四围灯火却明亮,便想把床头那对龙凤红烛吹灭,但又想到新婚之夜红烛是要燃一整晚的,只好打消念头。
他沿着床边坐下,见宋如锦一只胳膊搁在毯子外头,就好心地帮她把胳膊放进毯子,转念一想,现下三月天气,正是最和暖的时候,也不必盖得这么严实,便跟脑抽了一样,又把宋如锦的胳膊搬了出来。
宋如锦也终于在这反复的腾挪中悠悠醒转。
对上她的眼神,徐牧之立时一惊,像干坏事被抓了现行一样,忙不迭地扭过头。
半晌,徐牧之问她:“妹妹可用了晚膳?”
宋如锦软软地“嗯”了一声,说:“晚膳用了红枣粥……现下倒也不怎么饿,就是有些困乏。”又问:“什么时辰了?”
“快三更了。”徐牧之左顾右盼,不知道往哪儿看好。
宋如锦打了个哈欠,重又闭上眼睛,嘟囔着说道:“这么晚了,世兄怎么还不睡?”
“这就睡!”徐牧之深吸了一口气,回头看着宋如锦,见她还和衣躺着,便伸手替她解了外裳,一面说着,“妹妹把衣裳脱了再睡。”
宋如锦睡得昏昏沉沉,却也乖乖地任他帮忙解衣裳——柔顺听话、毫不设防的模样,整颗心都是全然的信赖。
很快便褪到了中衣。中衣的领口松松垮垮,露出一小片凝脂般的肌肤,徐牧之瞟了一眼,就下意识地偏过头,什么也不敢多看,但很快又恍然意识到今时不同往日,锦妹妹已经是他明媒正娶拜过天地的妻子了,便又转过头,坦坦荡荡地望着她。
“妹妹……”徐牧之的音色不觉沙哑起来,“早上你说脖子酸……要不我帮你揉揉?”
等了许久,都没等到宋如锦的答复——她又睡着了。
她的睡颜很宁静,乌黑的头发散在大红色的鸳鸯枕上,微微卷起的长睫毛贴在眼下,洗了妆容的肌肤润泽如玉,脸颊白细柔软得像一抹轻云。即便就这么看着她,徐牧之都觉得深沉而柔缓的欢喜悄然填满了胸腔。
可人家都已经睡熟了……徐牧之踌躇了好一会儿,终于还是替宋如锦盖上被子,翻身下了床榻。
大抵是翻身的声音惊动了宋如锦,她睡眼朦胧地问了句:“世兄你去哪儿啊?”
徐牧之磕磕巴巴地说:“我、我再去沐浴一趟。”
春夜静谧。徐牧之冲了凉水澡回来,挨着宋如锦躺下,听着枕畔轻浅的呼吸声,心绪慢慢平静下来,倒也渐渐入梦了。
第二日晨光尚且熹微,宋如锦便被叫起来穿衣打扮,“待晓堂前拜舅姑”,今天是要拜见公婆的。
她穿戴齐整了,就和徐牧之坐在一起用早膳。徐牧之帮她把头上的步摇扶稳,说:“待会儿我陪你一起去。”
他怕老王妃刁难她。
宋如锦咬着芝麻饼点了点头。直到用完早膳,嘴边还留着白芝麻粒,徐牧之自然而然地伸手过去,替她揩了揩嘴角。
他的动作熟稔自如,宋如锦不禁愣了一愣,随即她便掏出自己的帕子来,递给徐牧之,道:“给世兄擦手。”
是日天湛似水,暖风和畅。走出屋子便是一条蜿蜒的鹅卵石小道,两旁海棠丛生,绯艳动人,宋如锦看得入迷,说:“以前来玩的时候倒没有见过这么多海棠。”
徐牧之道:“都是花房的人新近移栽的,因着妹妹要嫁过来,家里几乎都翻新了一遍,我的屋子也重新布置过了。”见宋如锦的眸光还流连在海棠花丛那儿,便揽着她往前走,道:“我们先走——等见过了爹娘和叔叔婶婶,我就带你去后头逛园子,这时节园子里的花都开了,妹妹一定喜欢。”
远远地看到夫妻两人联袂走来,靖西王妃不由一笑。
宋如锦脚步稍慢,徐牧之便迁就着她的步伐,拉着她的手,时不时低头笑吟吟地同她说话。三夫人瞧得清楚,不由戏谑道:“新婚夫妻就是不同,每时每刻都这样的如胶似漆。”
今天大家都很给新媳妇面子,一家子人都到齐了。因昨晚才见过,是以那些女眷宋如锦都认得,颇为懂事地挨个儿叫人,得了一大堆见面礼。靖西王倒是头一次见,他为人正直刚毅,略说了几句嘉勉鼓励的话,却被靖西王妃嗔了一句:“这是你儿媳妇,又不是你的下属,这么公事公办做什么?”
靖西王立时截住话头,笑了一笑。
老王妃也在,倒没有怎么为难宋如锦,却也没有十分热情,给了一对赤金嵌宝的镯子,神色淡淡地吩咐宋如锦赶紧生个孩子。
接着又拜见了两个叔翁——三老爷和十老爷。靖西王府的老王爷性情风流,统共纳了七八房姨娘,庶子庶女生了一大堆。但老王妃手段高明,老王爷一走,她就变着法儿把那些碍眼的庶子赶出了王府,庶女们也被她匆匆许配了出去——因亲事定得匆忙,几乎都是低嫁。
现如今还住在王府的靖西王、三老爷、十老爷,都是老王妃的亲生儿子。十老爷当初险些被不长眼的妾侍下毒害死,安然无恙地活下来之后,老王妃便格外疼爱他。他的性子倒和老王爷如出一辙,一样的取次花丛、贪好美色,小妾纳了一个又一个,院子里服侍的丫头都被近过身。但他年岁不大,如今也才二十五岁,一句“年少风流”就能遮掩过去了。
宋如锦到十老爷面前见礼,后者便盯着她看了好几眼,挑眉笑了一下,说:“哟,是个美人。”
徐牧之知道这位十叔一向是喜好猎艳的,此刻见他神态轻挑,心下不由着恼,念在他是长辈,就没多说什么,拉着宋如锦走开了。
随后,宋如锦拿出先前备下的红包和饴糖蜜饯,分给几个小辈。这些小孩子出身富贵,相比沉甸甸的金银财宝,反倒更喜欢那些甜滋滋的糖果,不约而同地拥上来追着宋如锦讨要,热闹了好一会儿,也到了用午膳的时辰。
作者有话要说: 徐牧之:成了亲也什么都不敢干(抱头痛哭)
☆、燕尔新婚
靖西王妃料想他们年轻夫妻有的是话要聊; 便没有留二人吃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