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双生锦-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样的凄惨下场。
  “你是说,父皇已经定下来,方翰林成了御前制诏?”卫亦馨的声音很冷,有着侍女不明白的森然寒意。
  “是的。”侍女恭声回答。
  “啪!”卫亦馨手中的缠丝白玛瑙杯被她用力掼到了地上,摔得粉身碎骨。她面上的神情,阴晴不定。
  “滚出去!”
  侍女如蒙大赦,倒退了出了房门,放轻了脚步匆匆离去。她实在是不懂,今日是哪里做得不好,惹恼了郡主。
  在她看来,以郡主的身份断然不会因为方家而动怒。但是,她却恰恰想错了。
  卫亦馨确实没有把方家放在眼里,但她却关注着方孰玉的动静。毕竟,离庆隆七年还只剩下四年的时间,她没想到竟然会出了这么大的变故。
  她想得太过用力,以至于头隐隐作痛起来。
  但无论她如何努力,也只记得在前世发生在方孰玉身上的事情。对方家的其他人,一丝记忆也欠奉。

  ☆、第二百九十一章 危险直觉

  但是,卫亦馨清清楚楚地记得,在庆隆七年之前,方孰玉一直只是翰林院的五品侍讲学士。
  争御前制诏名额这件事,在前世时她虽然没有过问细节,但也因为方孰玉而留意过。到底是谁获得了这两个名额,她记得不是很清楚,但能肯定的是,绝对没有方孰玉。
  为了这两个名额,翰林院里争得头破血流。各种阴谋手段迭出,连读书人基本的斯文都丢掉了。她记得如此清楚,还因为定国公朝觐时,用不屑的口吻跟她提起过这件事。
  武勋一向被文臣清流所看不起,但这件事却斯文扫地。卫亦馨还记得,当年定国公提起时,面上快意的神情。
  那时她还悄悄松了一口气,庆幸方孰玉没有参与这场丑陋的争夺。
  可是眼下,他却获得了这个宝贵的名额。
  这一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变故,令卫亦馨隐隐有一种事情脱出控制的危险直觉。
  她的眼眸中闪着不明的光芒,拿起一把小巧精致的金剪,慢慢剪起一张金丝罗帕来。看着丝帕一缕一缕掉落在地上,她捋着脑中的思路。
  在前世,她用两人定情的梅花银簪,抓住了昭阳公主创造出的机会,让方孰玉成为了齐王詹事府上的詹事。
  那时,正是齐王和太子斗得旗鼓相当、局面胶着之际。正因为有了方孰玉的投奔,齐王才有了一批坚定的文官拥护,为他日后登基打下了根基。
  在她看来,没有方孰玉,齐王或许最终能登基,但过程一定会曲折许多。登基后,也很难令那些顽固不化的腐儒们臣服。
  所以这一世发现自己重生后,卫亦馨只利用身份的便利,去赢得帝宠。对其他的事情,她连问都没有问一下,就怕因为自己这个原本并不存在的人,而让所有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最后影响齐王登基。
  然而这变化还是发生了,还是这样重大的一个事件,就发生在她认为最关键的方孰玉身上。
  开什么玩笑!
  卫亦馨看着碎成一地的丝帕,拳头在不知不觉中捏紧。
  她一定会弄清楚这件事情,究竟是因为她重生后引起的变故,还是另有他人在捣鬼。
  无论是谁,只要影响了她原有的计划,她就绝对不会放过他!
  这一世,她不但要活得肆意,享受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她还要独揽大权,不再犯和前世相同的错误。
  什么帝王将相,总有一日,她会让他们都匍匐在她的脚下,成为她的傀儡。
  为了这个最终目的,她才在齐王最终登基前一直隐忍着,只为了不改变历史原有的轨迹。可是,竟然出了错?
  在这一刻,她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就算现在年纪小,她也要把培植心腹班底的计划提前进行。
  但首要解决的,还是先查清方孰玉的这件事。她在心头怀疑,也许不止是这一件事情发生了变化。
  “来人!”
  卫亦馨放下手中的金剪,让侍女进来收拾了这一地狼藉,吩咐:“明儿一早本郡主要进宫一趟,去给我准备好。”
  眼下时辰已晚,但对于伺候她的人来说,已经习惯了这样突然的命令。
  翌日一早,卫亦馨的轿子便进了宫。作为最受帝宠的郡主,她拥有随时进宫的权利,而这是连齐王都不具备的特权。
  和她拥有同样权利的,只有太子一人而已。而太子这个前世在争储中的失败者,她还不放在心上,只在面上的恭恭敬敬。
  “皇太祖母,我来看您来了!”卫亦馨迈着轻快的步子,连蹦带跳地走进延庆宫里。
  肖太后并不揽权,所以她的延庆宫除了节庆时节显得有些孤清。还未大选,庆隆帝的后宫妃嫔不多,众妃在请安时,肖太后又和她们保持着距离,时间久了,众妃也就不在肖太后身上使劲了。
  但卫亦馨却很清楚,肖太后之所以能这样淡然,倚仗的却是庆隆帝对她的一片孝心。
  换句话说,只要她愿意,就能让庆隆帝对她言听计从。
  所以,卫亦馨重生后,在肖太后面前使出了百般武艺,讨得了她的欢心。
  “馨儿来啦?”肖太后笑着问道:“你个猴儿,有些时日没见到了,今儿怎么舍得进宫啦?”
  卫亦馨拱到她怀里撒着娇,甜甜道:“我可想太祖母了。只是前些日子碰见宝淳姐姐,她说我见天地往宫里跑,不在父王身边孝顺着。”
  说着说着,她红了眼眶,声音中带了一丝哭腔,委屈道:“馨儿在宫里不也是尽孝吗?她凭什么这么说我。对父王,我怎么就不尽心尽力了?”
  “父王最喜欢系的那根元青竹蛱蝶腰带,还是我亲手绣的呢!”
  她还不到九岁,刚刚褪去了婴儿肥的面颊粉嘟嘟的有些透明,皮肤如同刚剥壳的鸡蛋一样,吹弹可破。
  这会清澈的大眼里蓄着泪水,显得泫然欲泣,看着令人不忍。顺着肖太后的话,结结实实地,给宝淳郡主上了一记眼药。
  宝淳郡主是太子的嫡长女,闺名卫亦霖,比卫亦馨年长两岁。
  论身份,她比卫亦馨还要尊贵。因太子得宠,她刚刚出生便受封了宝淳的封号,遥领了淮南道半个州作为她的汤沐食邑,乃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女。
  有了这等身世,又有太子妃傅氏宠着,卫亦霖目下无尘,骄横跋扈到了极致。而前世的卫亦馨落水身亡,罪魁祸首便是这卫亦霖。
  重活了一世,卫亦馨自然不会让她再得意。她虽然眼下并不想改变太多,但逮着机会便会给卫亦霖添堵。
  方才她哭诉的那番话,卫亦霖也确实说过。
  “瞧瞧你这小委屈样儿。”肖太后心疼地将她搂在怀里好一阵揉搓,道:“宝淳这丫头说着玩的,馨儿别放在心上,啊?”
  两个都是她的曾孙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她都舍不得责备。
  说着,肖太后吩咐伺候她的贴身宫女:“我记得昨儿刚入库的流云妆花缎颜色不错,正合适小姑娘穿。去拿几匹来,给我的馨儿挑挑。”
  “太祖母,”卫亦馨破涕为笑,拉着她的手撒娇道:“我又不是冲着您的好东西来的。”

  ☆、第二百九十二章 伴当

  肖太后笑得眯了眼,道:“馨儿自然不缺好东西,这是哀家就要给你的。好好拿着,可别哭鼻子了。”
  卫亦馨见好就收,她也不指望这么简单的告个状,就能让肖太后对卫亦霖不满。眼下,她只是先打个埋伏,当齐王登基称帝后,再慢慢收拾卫亦霖不迟。
  她来延庆宫里,一是为了讨得肖太后欢心,二是为了等庆隆帝下了早朝后,来此请安。给卫亦霖上眼药,只不过是顺手为之。
  谢过肖太后赏下的料子,她拣着肖太后喜欢听的说笑了一番,转了话头道:“太祖母,在府里,母妃要操持王府事务,馨儿在府里没什么玩伴,觉着可孤单了。”
  “我说你怎么老往宫里跑,合着哀家就是一个闲人?”肖太后笑着打趣她。
  “太祖母对馨儿好呀,我自然要来您这里了。”卫亦馨仰着脸笑着,将年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张小嘴跟抹了蜜似的。
  肖太后摸了摸她的头,笑道:“说吧,馨儿想要什么?”
  卫亦馨吐了吐舌头,道:“我想要几个玩伴,大哥他成日里功课太忙,底下那几个小的我跟他们玩不到一块。”
  在齐王膝下,称得上是子女众多。嫡庶加起来共有六名,比太子府的子嗣兴旺。嫡出的子女有世子卫嘉允,比卫亦馨大一岁。在她下面,还有个刚刚满五岁的郡主卫亦媛,两岁的郡王卫嘉延。
  这么一算,光是齐王妃,就给他生养了嫡子嫡女各两名。光凭这一点,齐王妃的地位,在王府里就牢不可破。
  除了齐王妃,侧妃姚氏膝下还养了一双儿女。郡主闺名卫亦环,眼下六岁。小的那个郡王堪堪四岁,叫卫嘉崇。
  跟太子比起来,齐王府的后宅可谓管理得当。除了齐王妃和姚侧妃两人外,其余美人侍妾均无生养。
  在齐王的子女中,最大的就是世子卫嘉允和卫亦馨两人了,和下面的卫亦媛足足差了三岁。卫亦馨说玩不到一块去,却也是没错。
  肖太后不以为意,只当是小姑娘在她面前撒娇,笑道:“要是馨儿都觉得孤单了,旁人可怎么办?伺候你的人,里里外外加起来,恐怕得有十来人吧?”
  “那怎么一样,”卫亦馨接过侍女的美人槌,轻轻替肖太后捶起腿来,道:“她们只是下人,称不上玩伴。”
  “馨儿说得是。”主仆有别,肖太后深以为然,道:“京里那么多贵女,难道就没有你看得顺眼的?小姐妹之间走动起来,不比什么都强?”
  “太祖母,您是知道的,贵女虽多,走动起来哪里就便利了?跟我合得来又有什么用,十天半月能见一次就不错了。”
  “我想要能时时陪着我的,您说该如何是好?”卫亦馨手上的动作不轻不重,语调轻软地问肖太后讨着主意。
  她在心里早就想好了,这会不过是将话头引到这里,方才好达到她的目的罢了。
  “你这丫头,尽给我出难题。”肖太后语气中透出几分亲昵的意味,在这个受她疼爱的晚辈面前,连哀家都极少自称。
  “馨儿这是想不出来才来求您老人家的嘛。”卫亦馨语气软糯,道:“常听父王提起,太祖母见识非凡,定然会有好主意。”
  这样的话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来,比成人更加可信。这一记马屁将肖太后拍得舒舒服服,眯着眼睛笑了起来,刮了一下她小巧的鼻梁,道:“你这个小妮子,可真会偷懒,连脑子都不愿动了。”
  这么说着,肖太后也替卫亦馨想起法子来。
  乖乖巧巧的曾孙女说着孤单,她也有些不忍心。两人商议了几句,卫亦馨道:“太祖母,父王说他从小习武,对吗?”
  肖太后点点头,道:“那是自然,我们卫家的子孙,每一个都必须要习武。哀家年轻的时候,也是能骑马射箭的。只是眼下太平盛世,闺阁女儿便很少习武的了。”
  她看了卫亦馨一眼,道:“难道,馨儿你想习武?”
  卫亦馨笑了起来,道:“我问过大哥,他说我身子骨不适合练武。还说我这个年纪再学,已经是有些晚了。”
  在前世为了习武受的那些苦,她就算重活一世也记得。
  那个时候她事事要强,最终把自己亲手送入了这个深不见底的后宫。既然上天垂怜,给了她重活一世的这个机会,又给了她这样便利的身份,她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去习武?
  前世定国公府嫡长女的身份固然尊贵,但作为四大国公之首的定国公,在如日中天的权势下,并不像旁人想的那样可事事如意。
  国公府千金,哪里比得上皇家郡主?
  武功高明之人比比皆是,依她的身份,要几个人在身边效力,那只是举手之劳。她早就打定了主意,这一世不要再吃前世的那些苦头。
  她心里的这些弯弯绕绕,肖太后如何会清楚?
  和方锦书当初在净衣庵轻轻松松就能讨得靖安公主的心一样,卫亦馨充分利用了她如今的年龄优势,和在前世对肖太后的了解。
  投其所好,再加上有血缘的这一层关系在,卫亦馨成为了肖太后最受宠的曾孙女。
  “你大哥说得对。”肖太后笑看着她,道:“就算没过年纪,你一个郡主,也不需要习武。我们卫家的女儿,要的是气度和驭人之术,而非亲自上场厮杀。”
  卫亦馨甜甜一笑,道:“我知道呢,太祖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哩。”
  “馨儿只是觉得,在父王习武的时候,有很多伴当。一起习武一起长大,到现在也还在父王身边。”她仰起脸,睁着黑白分明的大眼道:“所以我就想着,为什么女儿家就不能呢?”
  肖太后哈哈地笑了起来,齐王自然是不一样的。
  作为曹皇后的嫡长子,齐王的身上寄托着曹皇后的所有期望。他身边的伴当,都是曹皇后通过定国公府精挑细选出来的孩子,身世清白且各有所长。
  一起习武长大的情谊,让他们成为了齐王身边最忠实的班底、幕僚。
  而卫亦馨是女儿家,怎么会一样?

  ☆、第二百九十三章 唱念做打(3月月票加更一)

  卫亦馨敢这么说,正是仗着年纪小的优势。否则,以她的身份,难免会让人多心了去。
  “太祖母,难道馨儿就不能有这样陪我一起长大的伴当吗?”她楚楚可怜道:“眼下跟我在一起最长时间的,就是嬷嬷和侍女。但我跟她们之间,实在无甚可说的。”
  “那就让你父王替你找几个好人家的姑娘,一起读书习字,可好?”
  卫亦馨想了想,摇头道:“那也不能时时在一起,还不如去外面的学堂进学。”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肖太后摇头笑道:“那我是帮不了你了。”
  “太祖母,馨儿有个主意,您听听看可好?”卫亦馨两眼发亮,道:“我不习武,但骑马也总是要学的。不如组一个蹴鞠娘子军,既能练习骑术,又能强身健体,您觉得如何?”
  在洛阳城里,蹴鞠是极其风行的运动。
  宫里宫外、无论男女贵贱,甚至也不分地点,街头巷尾都能见到有人踢上几脚。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就有两个蹴鞠场,足以说明高芒人对这项运动的喜爱之情。
  说起风靡的源头,还是在宫中。卫家是在马上得的天下,传到庆隆帝手上才第二代帝王,皇家习武之风颇浓。
  就像卫亦馨所说,蹴鞠的好处显而易见。太平盛世后,除了在边关,战争大幅减少,只能通过游猎、蹴鞠来保持勇武之气。
  论起蹴鞠,庆隆帝就是个中高手。
  他自幼习武,身手矫健敏捷。还是太子时,就领着自己的亲卫伴当所组成的蹴鞠队,踢遍京城无敌手。
  就算登基之后,在宫中也会偶尔换上胡服,时不时的踢上一场松松筋骨。
  卫亦馨的这番提议,乃是前思后想的结果。唯一的出格之处,便是在如今京城里并无女子蹴鞠队,显得有些惊世骇俗。
  肖太后微微沉吟,笑道:“说到底,你这丫头尽想着玩。贞静贤淑,竟是一点也没有学到。”
  “太祖母,您就答应我,好不好嘛。”卫亦馨拉着肖太后的手,语调轻软地笑着撒娇。
  两人正笑闹着,庆隆帝踏入了延庆宫,见殿内热热闹闹,将大氅除下交给内侍,笑道:“在说什么,这样热闹。”
  “馨丫头,你是不是又看上了太祖母什么好东西,跑来讨要。”在肖太后面前,庆隆帝收起了帝王之威,竭力扮演好一个儿子的角色。
  对这个自己在前世陪伴了大半生的男人,卫亦馨自忖看不透,但对他基本的喜好再了解不过。
  庆隆帝的性情,极其复杂而矛盾。他有着卓绝的智慧、及战略政治眼光,见识高屋建瓴,行事如羚羊挂角般不露痕迹。
  他是无情的,不仅对身边的人,连对自己都狠绝冷酷。
  在前世,他为了卫家的传承,能将自己的性命都作为一颗棋子,以天下做饵,下了一盘大棋。最终,将反贼乱党一网打尽。
  那一场惊险,她在一旁看得胆颤惊心,甚至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而其中的曲折谋略她并不知道,如何获胜,她也只看懂了一点皮毛。
  但同时,他又是用情至深的。对废太子妃姜氏,始终不能忘情,以至于爱屋及乌,对太子宠爱有加。在太子一错再错,在明明知道太子不能胜任的情况下,仍然不肯易储,最终引火烧身。
  重活一世,卫亦馨对他的感情极其复杂。但知道他最终命运的先知,让她又有一种俯瞰他的隐秘欣喜。
  正是这样的情绪,才让她能在庆隆帝面前掩藏起自己的思绪,应付自如。
  当下,她垂了眼眸,不依的跺脚道:“皇祖父,原来您当馨儿是那起子眼皮浅的人么?”
  庆隆帝被她逗得哈哈大笑,道:“我家馨丫头,怎么会是眼皮子浅的姑娘家?说吧,为着什么事,缠着你太祖母不得清净?”
  卫亦馨将她的想法说了,道:“皇祖父,您觉得如何?馨儿知道,您就是蹴鞠的高手,踢起球来威风八面横扫四方!”
  “这都知道,你这小妮子听谁说的?”
  “当然是父王了!”卫亦馨脆声道:“父王常常对孙女提起,皇祖父年轻时的事情。您看,既然您就是蹴鞠高手,我作为您的嫡亲孙女,总不能弱了您的威风吧?”
  这番话拍马屁的痕迹太明显,但卫亦馨的这个年纪说出来,却显得天真直率。小女儿的心机,在此时用得恰到好处,目的性很强,却可爱不失俏皮。
  而这样的感觉,正是卫亦馨在重生之后,刻意庆隆帝面前一直伪装出的形象。
  果然,这番话很对庆隆帝的胃口,他笑道:“看不出来,馨儿这小小年纪,还有这等雄心壮志。”
  “好!朕也让皇后在宫中组一支女子蹴鞠队出来。到时,你们就可以比赛切磋。”
  庆隆帝是真心喜欢蹴鞠,在民间一直有女子蹴鞠,只是不成队伍,更没有比赛。卫亦馨的这个要求,虽然出格,但也不算过分。
  不过女子毕竟有很多规矩礼仪要守,作为一国之君,他总不能让自己的孙女带头破坏规矩。将这件事的影响力局限在宫中,也就免去了许多口舌。
  卫亦馨欢呼雀跃地应了,道:“馨儿谢过皇祖父、皇太祖母。”
  见她笑得天真,肖太后道:“这下可算是如了你的愿。至于人选,你回去跟齐王商量着办。”
  “我知道了,过些日子馨儿就带她们进宫来,踢上一场。”
  听她说得轻松,庆隆帝哑然失笑,道:“哪里有这么快。从选人、练基本功,再到能比赛,没有个一年半载怎么行。”
  肖太后笑道:“小丫头闹着玩,就让她闹去。一年半载的算什么,就算三年五载后,馨儿也还没及笄。”
  “母后说得是。”庆隆帝笑道:“朕怎么跟孩子较真起来,你玩得高兴就好。”
  卫亦馨欢天喜地的道了谢,连蹦带跳的离开了延庆宫。再拜别了六宫之主的曹皇后,她才离开皇宫。
  上了轿,她面上天真的神情便掩了下去,眼中闪着得计的光芒。
  蹴鞠?唱念做打了这一番,她哪里是为了什么蹴鞠。

  ☆、第二百九十四章 障眼法

  蹴鞠娘子军,关键点不在蹴鞠,而在娘子军。
  她这么做,只为了培养完全忠于她自己的班底。其实,依齐王眼下对她的宠爱程度,这件事她完全有能力去做。
  到延庆宫里一番做戏,并算好了时间等庆隆帝下朝,就是为了用蹴鞠的名义,将这件事在他面前过了明路。
  这样,她才能正大光明的行事,掩盖她真正的动机。
  卫亦馨垂下眼眸,细细思量起来她需要的人选。
  在前世,齐王的亲卫家将心腹,几乎是她一手操办,再熟悉不过。那时,为了彻底掌控这些人,连他们的家眷她都了如指掌。
  这些人的女儿,有好几个不错的,都可以收进来。另外,民间有几个女子蹴鞠高手,可以请来做教头。掩人耳目,也要做得似模似样才行。
  否则,不光是庆隆帝,齐王那里她就瞒不过去。齐王比庆隆帝更加多疑猜忌,卫亦馨不想有任何意外。
  回府后,要先挑一个庄子作为蹴鞠队的训练场所。这样,她才有更多自由的空间,能挑选、训练心腹死士,为自己效力。
  蹴鞠娘子军只是障眼法。她真正要用的,是那些落魄的江湖豪客,和失去父母的孤儿。她年纪还小,有这个时间和耐心,去将这些孤儿从小培养起来。
  感谢前世她学到的药草经验,她已经将记得的方子都默了出来。
  卫亦馨在心头嘲讽着自己在前世的食古不化,毒药迷药媚药,这么些好方子,那时她竟然都弃之不用。
  这些,她都需要配制出来。比起人心,她更相信药物的控制。
  培养班底这件事原本就在她的计划之内,眼下不过是稍作提前而已。好多细节,她都已经反复想过,只要给她时间,就能有一批只忠于她的死士。
  这一世,她谁都不会相信,谁也休想剥夺她手中的权力。
  她再也不会像前世那样,认为血脉亲情是最可靠的保证,以至于傻乎乎地放弃了手中的权利,吐血而亡。
  回到王府里下了轿,问明齐王在园子里后,她重新换上天真无邪的表情,脚步轻快地走了过去。
  “父王。”她活泼地见了礼,笑道:“气候虽说暖和了,但到底才刚刚入春呢。您站在这风口里,仔细受了凉。”
  “年纪小小,说话这般老气横秋。”齐王笑道。
  “馨儿只是担忧父王的身子。”说着,卫亦馨转向侍女,吩咐道:“还不去取一件披风来。”
  齐王摆了摆手,道:“不碍事,我们换个地方说话就是。”
  两人进了凉亭里,下人将竹帘放下挡了风,沏茶端了瓜果糕点上来,两人坐着说话。
  “小丫头,你今儿一早就进宫了?”齐王问道。
  卫亦馨早就等着他问这句,便将在延庆宫中的事讲了,狡黠地眨了眨眼,道:“父王,在皇太祖母和皇祖父面前,我可劲地夸你哩!”
  齐王笑着摸摸她的头,道:“你欢喜便好,不用顾及我。若是惹得二老不悦,反而不美。”
  卫亦馨俏皮地吐了吐舌头,笑着应了。心里却鄙夷地想着:说什么我欢喜就好,明明是担心我失了宠,再无人能在庆隆帝面前替他说话罢了。
  对庆隆帝,她看不透。但对齐王,她如今可以说是再了解不过。
  看上去风光霁月、礼贤下士,在民间有着良好口碑的齐王,骨子里却是个利益至上、凉薄无情、多疑多虑的性子。
  宫里的曹皇后,如今并不得宠。连带着,她的子女也都夹起尾巴做人,拼命要在庆隆帝面前表现。
  而她之所以能在齐王府里如此得宠,还不是因为她能在庆隆帝面前能说得上话吗?重活一世,她已经将齐王看得透透的,什么宠她只不过是表象而已。
  她可以肯定,假如她失去了在庆隆帝前面说话的资格,齐王立即就会抛弃自己。到那个时候,他表面上还会一如既往,但她在王府里的种种特权,她定然是没有了。
  看得明白想得清楚,卫亦馨在心里,只是将齐王当做了眼下这个阶段的合作搭档而已。什么血脉骨肉亲情,那只是表演需要。
  “父王放心,馨儿心头有数。”卫亦馨笑道:“旧年随父王秋猎之时,那片山头我很喜欢。皇祖父同意了我组一队蹴鞠娘子军,不如在那里拨一块给女儿?”
  这件事既然庆隆帝都点了头,齐王自然不会阻止。
  他怎么会想到,卫亦馨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用意?便点点头应了,道:“过几日天气暖和了,你让你母妃陪你去看看,选定了给我讲一声便是。”
  卫亦馨欢喜地应了,道:“我就知道父王对女儿最好。女儿还要问父王借几个人,这件事我可不是闹着玩的,还要进宫跟皇祖母的蹴鞠队比赛呢!”
  齐王以为她不过是玩玩,这会见她说得认真,便问道:“就让管家去帮你几天,把蹴鞠场子建起来便是。”
  “管家我要,人我也要借。”卫亦馨笑道:“女儿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人我借了,可就不还了。”
  她的话半真半假,齐王并没有多想,道:“馨儿这是要做大事,父王自然支持。你去跟管家说一声,想要什么样的人,自己去挑。”
  卫亦馨心头暗道:“若你知道我要做怎样的大事,定不会这样大方了。”面上却笑道:“那馨儿就多谢父王了,您到时可不要心疼。”
  这几个人,她是立即就要用的,自然要照着好的来挑。方家的事不查个清楚,她寝食难安。
  卫亦馨这里动了心思,方锦书并不知晓。
  她虽然心头一直警惕着卫亦馨,但一来并不清楚对方到底知道些什么,二来若是因为忌惮而畏手畏脚的话,她还怎么去拯救方家未来倾覆的命运?
  春光明媚的洛阳城,自来就有踏青的习俗。
  方锦书坐在马车里面,闻着外面传来野花混着泥土的气息,和方锦晖说笑着。在她们马车前面的,是司岚笙的马车,方梓泉骑着马在侧,后面跟着婆子仆役。
  在洛阳城的东南面,有一片地势开阔之处,被称作宁兰原,正是踏青的好去处。

  ☆、第二百九十五章 宁兰原上

  这个时节,正值草长莺飞,鸟语花香。
  放眼望去是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色,其间盛放着星星点点的各色野花,在春风中摇曳着身姿。比起京中大户人家里园子里的那些名贵鲜花,它们开得格外肆意,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在这片原野之上,此时游人如织。
  有携妻带子出游的男子,将爱子放在脖子上,边走边游玩;有仆从成群的大户人家,簇拥着深宅中的女眷;还有结伴前来踏青的士子,春闱在即,再温习也是无用,他们便来放松心情。
  各色鲜亮的帷幔帐子,将这片宁兰原分割成好多个方格。那都是权贵官宦之家的下人提前布置好了,方便女眷们赏这样的春色。
  穿梭在这些游人之中的,是挑着担子的货郎、小贩。有卖针头线脑、脂粉木梳的,也有支起摊子卖茶水汤面的,还有一些令人闻着就流口水的零嘴小吃。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到了地方,司岚笙下了车,戴着帷帽领带着儿女们往前走去。
  吴山带着护院仆妇,将其他游人隔开。平头百姓见了这阵势,便知道又是某一位官宦家眷到了,纷纷避让。他们也不想冲撞了,惹来麻烦。
  前方是一座淡紫色撒花茧绸幔帐,一名伶俐的丫鬟站在门边候着。她远远瞧着方家一行人到来,忙迎上去笑道:“大太太可算来了,我们太太已经候着多时啦。”
  司岚笙笑道:“那可是我的不是。”说着,她便进了幔帐中。
  方慕青坐在几案后,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