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双生锦-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画已然得了,每人都要作一首诗出来,才能开吃!”
  她年纪小,在家中是受宠的,在一众好姐妹面前,也是最受宠的那一个。她既然如此说了,在座的都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作诗自然不在话下,便都纷纷附和。
  敞轩内的气氛正热闹,一名玉质金相的少年郎手中拿着折扇,轻敲手心,声音如同山涧泉水沁人心田。
  他在纱帘外长身玉立,笑道:“好一场热闹,却是不叫我?若不是赶巧遇见,世杰你有脸见我?”
  听见他的声音,乔彤萱喜道:“是末表哥来了?快快进来。”
  方锦晖一怔,这名少年的声音如此悦耳,她若是听过绝不可能没有印象。看乔彤萱的反应,估摸着是乔家的亲戚。
  可这来人,在场诸女尽都不熟,未免很不妥当。
  其余众女心头正在犹疑,但都抵不上乔彤萱的速度。她利落的走到了纱帘旁,让丫鬟打起帘子,让那少年进来。
  待他迈入敞轩,众女齐齐一怔。
  眼前这名少年,生得未免太好了些!
  一张完美得无可挑剔的芙蓉锦面,肌肤如细瓷一般光滑细腻。眼眸就好似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白皙如玉的皮肤衬托着淡淡桃红色的嘴唇,让人只看一眼便移不开去。
  他宛如一块无瑕美玉熔铸而成玉人,即使静静地站在那里,也丰姿奇秀,神韵清华。
  论容貌,在场众女唯有吴菀晴还可和他相提并论,其余都被他比了下去。
  他进了敞轩,抬眼看见众多并不相熟的闺秀,脚步一滞,忙躬身作揖,道:“是我来得唐突,还望各位见谅。”
  “突然想起还有要事,褚某先行告退。”
  他原以为,只是表弟表妹邀约了一二好友在此小聚,自然多他一人也无妨。没想到,竟有这许多姑娘在此,他一个外男,实在是不合时宜。
  他一向最是体谅闺阁女儿,这等唐突众芳之事,自然是不愿意做的,立时便要退下。
  在他炫目的美貌之下,众女都有些不好意思,更遑论答他的话了。空气中流动着一种微妙的气氛,场面有些尴尬。
  方锦晖定了定神,将眼光从他面上移开,看向角落处那个鎏金瑞兽香炉,笑道:“萱妹妹,你不打算给我们引见一下吗?”
  毕竟是方家严格教养长大的嫡女,她第一个反应了过来。
  既然人都来了,也打过了照面,他刻意退走反倒显得做作。不如大大方方的相待,坦然处之。
  乔彤萱上前拉着他的袖子过来,笑着引见道:“这是我表哥褚末,他母亲是我表姨母。比我大足足八岁哩,已经在准备明年的童生试了。”
  原来是他,方锦书心底暗自思忖。

  ☆、第七十五章 别样美丽

  褚末的母亲,是继陆怡沁之后,陆家紧接着嫁入京城的第二个女儿。
  他的父亲,是门下省谏议大夫,官阶只是四品但位置相当紧要,是陆家相当看重的一项投资。
  褚末不似乔世杰兄妹,他继承了来自母亲的花容月貌,与父亲的儒雅气度,俊美而不显阴柔。就连方锦书在前世,也听过他京城第一美男子的名号。如今看来,实至名归。
  方锦书垂眸思索着,神色沉静。
  有了乔彤萱的引见,褚末自如了许多,面上绽放出一个令众女面红心跳的笑容,道:“今儿我来得突然,先自罚三杯给众位妹妹赔罪。”
  打他进来后,乔世杰便一直倚着栏杆看戏。
  直到此时,他才执壶走了过来。让下人拿来一个海棠缠枝纹茶碗,斟了满满一杯,笑嘻嘻的端到褚末的面前,道:“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三杯!”
  他最好起哄打闹,褚末无奈的笑了笑,接过茶碗缓缓饮了。菊花酒清香扑鼻,清凉甘美,饮之顺滑入喉,唇齿留香。
  只是,这个茶碗实在有些大,一杯下肚,褚末的面上浮起如红霞般迷人的酡红来。
  敞轩内的众女,此时无师自通的懂得了羞怯,纷纷转开脸去,不敢再看他一眼。
  褚末饮完这碗抬起头来,见众女都侧开了脸,他摸了摸自己有些发烫的面颊,心头便知道了原因。从小到大,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实在是不鲜见。
  但其中却有一名女子,面色如常眼眸安宁,并不为他所动。
  好奇之下,褚末不免多看了她几眼,放下手中茶碗,笑道:“世杰,余下的容我慢慢喝。”
  这一茶碗的量,比那酒杯三倍有余。
  乔世杰见好就收,道:“好,这回就先放过你一马。”揽着他的肩头,朝里面走去,为他引见了方梓泉。
  两人都是腹有诗书气的清俊少年,这头回见面,略略谈过几句,便一见如故。
  “只恨没有早些结识方贤弟。”褚末干了手中茶碗,笑道:“我瞧着今儿是女儿宴,贤弟为何在此?”
  方梓泉朝着方锦晖三人的方向,微微点了点下巴示意,道:“我是陪着家中几位妹妹而来。”
  乔世杰凑热闹,将方锦晖、方锦书、方锦艺三人遥遥给他指了,打趣道:“方家妹妹多,梓泉这是放心不下。”
  褚末心下了然,原来方才那名女子是方梓泉的二妹。她的容颜不是最抢眼的,但这份沉静的气质,让她在众女中脱颖而出。
  在他身边,从来不乏美貌的女子。
  他认为,女儿家如水般洁净。每一个姑娘哪怕容颜不出众,也都一定有其美丽之处,值得好生疼惜与欣赏。
  在家中,他对伺候的丫鬟也都不会说半句重话,极是爱花惜花。褚家的丫鬟知道他的脾性,有什么事也都会求到他那里,常常能够如愿。
  此刻,这敞轩之中,姑娘丫鬟加在一起,足足有十多名之多,真真可称得上春兰秋菊的众芳国。
  对爱用花来比喻女儿家的褚末来说,在众女之中,方锦书就如高洁的白梅一样显眼,引得他多看了几眼。
  方梓泉放下手中酒杯,道:“楮兄,今日良辰美景,我们不醉不归。”竟然敢偷看他的妹子,非把他给灌醉不可!
  作为兄长,妹子有人欣赏,心头又是自豪又充满了危机感。
  方锦书年纪尚幼,远远不到考虑男女之事的时候。又才刚刚经历了一劫,他一定要保护好妹妹,可不能让人窥探了去。
  褚末收回眼光,对方梓泉的举动心下了然。他只是欣赏这份独特的美丽,当真没有别的意思。可这种误会,常常会越描越黑,不如用行动证明。
  当下也举起酒杯,两人对饮起来。
  乔家的少年男女们相聚,这边礼部尚书府上也迎来了一位客人。
  “端王爷,您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吴尚书笑着在书房门口迎接:“怎地也不提前打发人来说一声,下臣好大开中门迎接。”
  端王爷是先帝的同胞幼弟,年约四十来岁,身形和先帝一般高大,稍胖。天庭饱满,留着八字胡,行走间自有威仪。
  他出生时已天下初定。没有经历过改朝换代的乱世,残酷的夺嫡争储也与他无关,是天生的富贵命,一生安享荣华。
  先帝对这名幼弟颇多疼爱,将他任命为宗正寺卿,管着天子宗族谱牒和外戚,手上权力极大。他也极有自知之明,只管好分内之事,明哲保身。
  不过,宗室和文官极少往来,他在这个时候微服来访,定是有什么事情。
  吴尚书不动声色的在心头将近来朝中的事过了一遍,却也没个头绪,只好将人先迎进来再说。
  “尚书大人你实在是太客气了。”端王爷笑得一团和气,两人入内分宾主落座。
  下人奉了上好的六安瓜片上了,端王爷呷了一口,赞道:“不愧是吴尚书,这茶入口芬芳,回味无穷,正是上好的六安瓜片。”
  吴尚书笑道:“拢共也没得几两,这还是上次圣上赏的,一直舍不得喝。若不是王爷来了,贱内也还舍不得拿出来。”
  一句话,既把端王爷拍的舒舒服服,又点出了他在皇上跟前的地位,不愧是官场人精。
  端王爷哈哈笑了起来,道:“明人不说暗话,我此番前来,有一事相询。”
  重头戏来了!
  吴尚书打起精神,全力应对这位王爷提出的要求。
  “这件事,因没有先例可循,我这里拟了几个条陈,却始终都不满意。”端王爷缓缓说道:“这才找你来参详一二。”
  “王爷请讲,若能帮的上忙,下臣定当竭力。”
  对吴尚书这样看似满口应下,实则留着后路的话,端王爷早有预料。好在他的目的,真的只是想借吴尚书掌管礼部的经验,来参详一二。
  “方侍郎的孙女前些日子进了一趟宫。”端王爷道:“前段时间她失踪一事,想必你也听闻了。”
  都是一个坊里的邻居,方侍郎又是他的下属,吴尚书怎么可能没有听过。
  当即点头问道:“这件事,可是有什么内情?”否则,也不可能惊动端王爷。

  ☆、第七十六章 后怕

  端王爷将方锦书被先皇太后托梦一事讲了一遍,道:“皇上命我着手此事,让方家闺女入净衣庵为英烈皇太后祈福。”
  “她不是宗室血脉,以臣女的身份进入净衣庵。这种特例,委实有些难办。”
  “适用什么份例?太妃的,还是公主的?该用什么身份进去,祈福多长时间,诸如此等等,都是个难题。”
  “就怕一个不好,引得御史台进谏,群儒攻之。”
  端王爷说出他的难处,吴尚书道:“你且容我想想。”
  他还是头一次听说此事,没想到方家闺女逃出来的背后,还有这么一个故事。英烈皇太后身份尊崇,既然皇上已经允了,宗正寺若是没把这件事办好,少不得会挨批。
  不过,若是抛开那些身份不谈,方锦书去净衣庵是件好事。
  思忖半晌,他斟酌言辞道:“当今圣上是一代明君,万事敢为天下先。”
  庆隆帝继位以来,借大清洗之机,办了好几件前所未有的大事。他不是守成的帝王,而是锐意进取,一心要超越先帝的君王。
  “方家闺女这件事,说难办也难办,说好办也好办。”吴尚书问道:“王爷您是怎么打算的?”
  “本王想着,她既然是臣女,那宗室的一应份例就都不适用。干脆让她在净衣庵领一个法号,带发修行一年,为先皇后诵经祈福。”
  “不妥不妥!”
  端王爷一惊,问道:“为何?”
  “王爷您想,她一个八岁幼女,因先皇太后托梦一事,入净衣庵祈福。可称得上忠义之举?”
  端王爷点点头,深有同感。
  既然已经逃了出来,先皇太后托梦一事,她原可以不说出来。就算说了,也不用做到这个地步。净衣庵与世隔绝,一名官宦家娇养的闺阁女儿,能吃的了那份苦?
  “既然如此,想必在皇上心头对她此举是颇为欣赏的。但到了王爷这里,她却成了带发修行的女修士,王爷您说是不是不妥?”
  端王爷一惊,忙拱手道:“吴尚书此言大善!”
  他凭直觉对这个条陈不满意,却又说不上来。幸好来了一趟尚书府,否则惹了龙心不悦,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先帝已逝,他要想继续过他的富贵王爷日子,皇帝是万万不可得罪的。
  “还请吴尚书赐教!”有求于人,在言语之中他也谦恭了许多。
  “赐教不敢,我倒是有个主意。”吴尚书道:“既然她只是臣女身份,就不要变动,从英烈皇太后处着手。”
  “宣扬先皇太后过往功绩,并用方家闺女一事来告之天下臣民,英烈皇太后在冥冥之中保佑着我高芒子民。”
  “如此,她入净衣庵为先皇太后净榻扫尘,诵经祈福以答谢恩典,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真想杜绝悠悠众口,将方锦书认作宗室的一名义女最稳妥不过,但这难免会引发更大的波澜。
  这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吴尚书揣摩圣心,不如顺势赞颂英烈皇太后的功德,一举两得。
  端王爷抚掌笑道:“善!大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这一趟,本王没有白来。”他郑重许下承诺,道:“本王欠你一个人情。若遇到我可以帮手的事,尽管来找我。”
  他这句话,倒和之前吴尚书那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吴尚书心下了然。就算对方亲口承诺了,也要看具体是什么事情。但不管怎么说,有端王爷的这句话总是好的。
  两人相视大笑起来。
  送走端王爷,吴尚书沉思片刻,吩咐道:“请方侍郎来一趟。”
  他是看着方穆的面上,才替方锦书说话。否则,如果真成了净衣庵的女修士,方锦书在未来的姻缘上,总要比旁人艰难几分。
  做下这样的好事,不让对方领情怎么行。
  官场之上,不讲究什么做好事不留名。哪怕方穆只是他的属下,但方家势头不错,将来官场上的事情谁又能预料得到?
  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网罗人脉结下善缘,这几乎成为了吴尚书这样官场老狐狸的本能。
  方穆得了吴尚书的口风,回府后特意将方孰玉叫来,道:“幸好端王爷找到了吴大人头上,否则书丫头当真成了女修士,我看你就追悔莫及。”
  这件事,方孰玉跟他商议过,他并不赞同,是方孰玉一力主张。
  闻言,方孰玉也颇为后怕。方锦书才八岁,也不知道宗正寺那帮人是怎么想的,为了解决身份问题竟出了这么个主意。
  “儿子明日就挑了厚礼,去拜谢吴大人。”
  方穆想了想,道:“让你妻子去。这件事,动静别闹那么大。”
  两家原本就素有往来,司岚笙去一趟毫不打眼。
  这件事静悄悄的进行着,吴老夫人心头有数,收到司岚笙的厚礼也毫不张扬。只要方家记着这个情,就是好事。
  转眼到了第三日,修文坊学堂通过初试的名单发了下来。
  男学那边有方梓泉,和另外几家的子孙,还有一名是依附在宋家才能进入这个学堂的寒门学子。女学这边入复选的有方锦晖、方锦书、唐元瑶、吴菀灵、宋丽云。
  方锦佩狠狠地扯着丝帕,扯得帕子上交织的丝线稀松,破了一个洞。而她的心里,也好像破了一个洞似的,凉风嗖嗖的往里面钻。
  别人暂且不论,她哪一点不如宋丽云了!
  这考较的哪里只是才学,定然是连家世也一并考量在内。左右不过嫌弃她的父亲罢了!
  她心底有恨,见众女纷纷起身向几名入选的女子恭贺,她也强忍心头痛楚,说了几句祝福的话才退下来。
  过了初选,唐元瑶心头得意之极。
  扫了一眼和她一同入选的几人,最后将目光锁定到方锦晖身上。在整个学堂而言,方锦晖的才学都排在前列,是她这次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宋丽云原本就跟在她身边鞍前马后,绝不敢跟她争抢这唯一的名额。
  方锦书年纪幼小,吴菀灵在才学上要弱上方锦晖一筹,这两人她都没有放在心上。唐元瑶在心头暗暗下定了决心,不管用何种手段,她都要让方锦晖落选。

  ☆、第七十七章 外家

  和复选名额一起发下来的,还有复选地点。不出方锦书所料,正是在国子监。
  参加这次复选,方锦书主要是想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见到卫亦馨,并没有想争夺这个名额的想法。千秋节在十月二十五,那个时候,说不定她已经去了净衣庵。
  “大姐姐,凭你的能力,一定能进入复选的。”她笑着给方锦晖加油。
  对,凭方锦晖真才实学一定没有问题。前提是,如果没有人从中动手脚的话。
  这个千秋节的记忆,她记得相当清晰。这是庆隆帝刚刚登基的第一年,也是第一次大肆庆祝。因为方孰玉的缘故,她对进宫贺寿的学子们特别留意了,但其中并没有见到方锦晖的名字。
  所以,这其中一定发生了什么别的事情。
  不过既然大姐想要进入,她就有必要为大姐揪出那个在幕后做手脚的人。方锦书想到公布名单时唐元瑶的神情,心头大致有了谱。
  九月的京城秋高气爽,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在京畿大地上,艳阳照在金灿灿的麦穗上,农人们喜气洋洋地收获着一年以来的成果。沿着面颊不住流淌的汗,也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年景,风调雨顺好收成。
  这份喜悦,洋溢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皇后的千秋节要与万民同乐,更让百姓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就在这个时候,英烈皇太后显灵托梦的消息传了出来,受到万民的歌颂和爱戴。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大多不会关注皇帝是谁。但对生活在京城的人们来讲,当今皇室是仁爱还是严苛,是息息相关的大事。
  庆隆帝登基之时,血流成河,无数人受到牵连,好些家族被连根拔起。
  菜市口刽子手的刀都砍卷了刃口,流出的血在反复冲刷之后,足足过去了三个月才消失了最后一点痕迹。
  洛阳城的百姓,也从一开始看法场砍头的兴奋,到后来变成了人人自危的惶恐。
  好在,那一切总算过去。这些接连传出的消息,昭示着当家皇帝的仁慈与恩德。京城上空,往日的惶恐不安、恐惧、观望等等情绪,逐渐被这两件大事所掩盖,英烈皇太后的事迹,重新被人们在茶余饭后所谈起。
  在人们这样高涨的情绪下,方锦书进入净衣庵一事,也就变得那么不起眼和顺理成章起来。
  消息一传开,方家众人反应不一。
  “我的书丫头,”方老夫人将方锦书搂在怀里,抹着眼泪道:“你真的要去净衣庵?”
  这事是方孰才作下的孽,庞氏再也没脸提过要送方锦书去三圣庵。方老夫人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竟然还是要去庵堂!
  “母亲。”司岚笙劝道:“这件事是老爷的主意,也是为了书儿好。”
  “祖母快别担心我,顶多去个一年半载就能回来了。”方锦书掏出丝帕为方老夫人擦去眼泪,笑道:“听说那里很是安静,孙女就当找一个地方习字作画了。”
  “那怎么一样!”
  方老夫人握住她的手,道:“你在家里,什么都有人伺候着。到了皇家的庵堂,哪里还有什么下人?不都得自己动手。”
  “好不容易将你养得细皮嫩肉的,这一去一年,回来不知道被磋磨成什么样!”说着,她又伤心起来。
  净衣庵的情况,外人都不得而知,只能凭经验想象。
  为了不让祖母伤心,方锦书也只能换着法子哄着她。净衣庵,她是一定要去的。
  方梓泉、方锦晖这些日子已经习惯了她的坚持,见她下定了决心,也就不再相劝。只是他们在心头仍旧放心不下,各自设法做些准备。
  从慈安堂里出来,刚刚回到翠微院,芳菲便来禀报:“姑娘,大太太请您过去,大舅母到了。”
  这么大的事情,京中都传遍了,她的外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有人来,正是理所应当。
  “书儿见过大舅母、大表姐。”
  这还是她重生后,第一次见到这位大舅母。她梳着一个端庄的圆髻,穿衣打扮很是低调,只在衣服料子和发髻上插着的羊脂白玉簪上,显出她的清贵来。
  她,是户部尚书之女许悦,被方锦书的大舅舅司景直求娶为结发妻子。在她膝下,养了嫡出的一双儿女,这次跟着她来的,就是方锦书的大表姐司慧娴。
  眼前的人,和方锦书前世的记忆逐渐重合起来,一如既往的低调,不欲引人注目。
  不同之处在于,在前世,许悦绝不可能用这样关怀的眼神看着她。
  “快起来。”许悦笑容温和,道:“我听到消息便赶过来了。这不是好好的吗,怎地突然要去净衣庵?”
  丈夫的打算,司岚笙自然不会说出来,只道:“这孩子心眼实诚。说被先皇太后救了,不诵经还愿心里过意不去。老爷都由着她,我也只好让她去。”
  司慧娴拉着方锦书的手到了一边,悄声问道:“表妹你可知道,净衣庵是什么地方?”如今事情已定下,无可更改,只能设法让方锦书进去不会吃亏。
  方锦书道:“我知道有好些太妃在庵中带发修行。”
  “说得没错。里面都是品级高的太妃娘娘,表妹进去了,千万要小心谨慎。”在净衣庵的太妃虽然手头没什么权势,但光品级就能压死方锦书。
  一个不好,方锦书就会犯下不敬之罪。
  对于她的提点,方锦书感激的应下。她虽然知道,但这份善意的提醒,她得领情。
  许悦也是司家的当家主母,匆匆出来这一趟已是不易。千叮万嘱之后,才回去司家,将这个消息告诉司家众人。
  只要方家早有打算,他们就不担忧。
  之前所忧虑的,是方锦书突然要被送去净衣庵,不知道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若是方孰玉仕途上遭遇了困境,作为岳家,也该守望相助。
  方锦书回了自己房中,铺开一页纸凝神习字。
  一边写,一边想着心事。
  比之前世,方锦书实在是受到了太多人的关怀。她存在的理由,就是要将这好日子继续维持下去,越过越好。

  ☆、第七十八章 复选

  从宗正寺传来消息,已让钦天监博士测算吉日,让方锦书沐浴斋戒之后,进入净衣庵。也就是说,在吉日没有测算出来之前,她还不用开始准备。
  而在国子监复选的日子,已经定了下来,就在九月初十的这一天。
  为了这一日,方锦晖细细的准备着。
  因不知当天会考较什么,她将《女则》《女四书》来回读了又读,在学堂里的每一分钟愈发勤奋。回了家,不是习字就是练琴,一刻也没闲着。
  司岚笙怕她太过辛苦,特意嘱咐她注意身子。
  但方锦晖口上应了,回到翠微院仍然我行我素。司岚笙无法,只得让烟霞将她份例里的燕窝炖了,给她拿去,盯着她喝下才肯罢休。
  方锦书将这一切都看着眼里,对大姐心头的傲然更多了几分了解。
  比起和人争口舌论长短,方锦晖更愿意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打败对手。瞧着她不显山不露水,却在日日苦学之中,不知不觉地将同龄人拉开了一大截距离。
  她在意的,不是进入皇宫为皇后娘娘贺寿的荣耀,而是能在女学众女中拔得头筹的骄傲。
  既然大姐对这次复选如此在意,方锦书也上了心,帮她准备起笔墨纸砚等一应物事。可惜的是,她在前世实在是没有关注这次选拔,否则提前将考较内容透露给她,把握更大。
  到了九月初十,天空中浮着阴云,秋风吹在身上有些凉飕飕的。通过初选的学子们分男、女,从国子监东、西两门进入。
  由礼部和宫里共同主持的这场选拔,虽说只是为了贺寿,规矩却半分不差。为防作弊,进入的学子在进去前,会先进入一间号房,将外袍除下进行搜身,搜检考篮。
  方锦书在心头暗自腹诽,这和科举又不一样,连考题都不知道,怎么作弊?搜身这个环节,或许只是让学子们敬畏。
  进了考场,在院子中整齐的列好了几案,按学堂提前写上了考生的名字。只需按照手中拿着的号签,对号入座即可。在考场四周,站着手执长戈的士卒。
  这样的阵势,哪怕不似科举一般严格,仍有一种庄严肃穆扑面而来。
  修文坊学堂的五名女子都在一处,唐元瑶在方锦晖的前面,方锦书在方锦晖的左侧。
  这么大一个考场,此时坐了几百名女学生,每人面前的几案上都铺好了空白的宣纸。众女将自己考篮中的笔墨轻轻拿出来,摆放妥当。
  受这气氛的影响,这么多人的考场中,安静得如同秋夜的田野,没有一丝杂声。
  随着一声钟响,内侍监的掌事太监宣布复选开始,着宫装的宫女开始分发试题。
  待拿到试题一看,方锦书便放下心来。
  这些题并不难,无非是考较对女子常读书目的熟悉程度。到最后面有几道难题,考的是《论语》里面的内容。
  不过,这些都难不倒方锦晖。
  同理,这样的基础题也难不倒在场通过学堂初选的女学生。真正拉开差距,选出那唯一的一个名额,应该还是后面的题。
  这是选拔的考场,不管你在家里是多么金贵的大小姐,在这里都不允许带丫鬟伺候。
  唐元瑶轻松的答完了手里的试题,心头正暗自得意。眼风悄悄往后面扫去,只见方锦晖早已答题完毕,坐得气定神闲。
  她心头大恨,能不能取得修文坊学堂唯一的一个女学名额,就要看她能否打败方锦晖。
  如果方锦晖和她同吃同住就好了,她有好几种法子能令她根本就上不了考场。可惜,直到入场的前一刻,她也没有找到机会。
  到了眼下,她也只能见机行事了。
  一炷香时间到,宫女下场按学院收了每人面前的考题。在考场的前方,排开了一溜的长条形书案,宫中好几名女官坐在后面,进行现场批阅。
  曹皇后的千秋节就在下个月,选出来的学子还要进行反复编排,才能在当日呈现出良好的效果。一百名学子的演练编排不是件轻松的活计,时间很紧。所以,才采用了这种当场批阅的方式。
  考场再次安静下来,只听见女官批阅时,笔下传来的沙沙声。
  上次方锦书见过的卢姑姑站出来道:“接下来是以月桂为题,以香为韵脚,赋诗一首。”
  俗话说,文无第一。作诗要分个高下,非得有公认的好句不可。
  对众女来说,做出一首诗不难。但现场命题作诗,要想得一首好诗,只有惊才绝艳之辈才能做到,众女凝神以对。
  对方锦书来说,她只要在前世中翻捡,找到一首关于月桂的好诗并不难。但她来这里的本意,并不是为了争头名,便凭着自己的底子,作了一首应景的诗。
  仍然是宫女收了诗作上去,卢姑姑道:“前两场顺利通过者,留下来继续考较下一场。听到名字的,立刻离开。”
  原来是不等最后的成绩出来,这时就要现场淘汰,众女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难看起来。
  在这么多人面前,谁要是被淘汰了,岂不是丢脸之极?
  学子们的诗作,这次不再是女官批阅,而是交到了房舍之中,由国子监的讲师批阅。
  在等待结果的时候,众女忍不住交头接耳起来。卢姑姑让宫女给她们上了茶水、点心,暂且歇息。
  能进入复选考场,这些女子的家世个个都不会弱了。普通的民间女子,能认得几个字就很不错,哪里还会有机会习字念书。
  这里毕竟不是科举,卢姑姑也没有必要得罪这些年华正好的少女。在她们之中,说不定谁就是未来宫里的娘娘。
  随着宫女的走动,考场中的气氛也为之一松。
  方锦晖往左微微倾身,轻声问着方锦书方才的答题情况。方锦书低声答着,眼睛却看见从房舍之中,出来了一名普通读书人打扮的青年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