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家妻_九斛珠-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兄长和隋铁衣的眼光,谨妃向来都是相信的,且那日见到阿殷,虽不曾跟她说话,然而那姑娘身姿挺拔,目光端正,确实是旁人难以企及的美貌气度。谨妃出身武将之家,见惯了宫廷内外娇滴滴的莺莺燕燕,自然更偏爱这般昂扬洒脱的姑娘,闻言便笑道:“原来是她,果然是个好姑娘。”
    “母妃也喜欢她?”
    “当然喜欢。”谨妃最了解这个儿子,如何能不知他的心思。儿子的终身大事上,容不得她置气耽搁,当即微笑着看向永初帝,“皇上可记得她吗?臣妾只在北苑的马球场上见了一回,虽没说话,光看那容貌气度就很喜欢,确实与旁的姑娘不同。”
    永初帝当然是记得阿殷的,只是没想到谨妃竟然也记得,“一面之缘,谨妃就记住了?”
    “这边是合眼缘。”谨妃笑了笑,“旁的世家千金,常在宫中见面,我也记不住,可见她与旁人不同。”
    她这般和颜悦色,身上那常年笼罩的冷淡稍有化解,永初帝自然也颇高兴,“既是如此,如何能不准?玄素难得看上哪个姑娘,偏偏她也合你的眼缘。果真如玄素所言,给玄素身边添个人,你心中担忧少些,这病自然也能早些痊愈。”他凑近前来,轻拍了拍谨妃的手,以示亲近。
    谨妃不闪不避,“那臣妾就先谢过皇上了。”
    永初帝笑着示意定王起身,道:“你那右司马的底细,朕自然清楚。陶靖虽因临阳郡主的事情贬做羽林郎将,到底也有才干,只是她母亲林修出身低微,又是妾室,便定做媵妾,服侍在你身边如何?”王爷身边的女人可分数等,最尊贵的正妃,其次是侧妃,再次媵妾,余下的便是普通妾室。
    这些普通妾室与普通人家的姬妾无异,身份不算高,媵妾则比之稍高,有正式的身份,还可受邀出席宴席,得个品级。
    在元靖帝看来,陶殷的母族卑微,她又是庶女身份,能做个媵妾,已是格外宽厚的了。
    谁知定王并未起身,反倒行礼再拜,道:“儿臣诚心求娶陶殷,求父皇恩准,予她侧妃之位。”
    “侧妃?”永初帝皱眉,“这恐怕不妥。”
    “儿臣自知陶殷出身不高,但她身手出众,遇事勇敢,跟随儿臣一年,便已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如今她身居四品官职,难道还当不起侧妃之位?”
    “话虽如此,那四品官只是加封。”永初帝还是不肯——固然定王心疼那庶女,愿意捧着她,可礼部的条框摆在那里,怎好违背?旁的王府侧妃都是世家贵族出身,即便是庶女出身,入王府前也会记到嫡母名下以抬身份。这陶殷母族卑弱不说,如今府中又没有嫡母可以给她借个体面的身份,如何能够拿来当侧妃?来日宫廷设宴,她借定王的身份排在旁的世家千金之前,岂不令人难办?
    定王面不更色,脊背挺得笔直,肃容道:“若不能予她侧妃之位,儿臣也不能委屈了她,只能作罢。”
    这话出口,倒叫永初帝一愣,继而听他续道:“总归儿臣已经孤身二十余年,再等二十年也没什么。”
    “你这是什么糊涂话!”永初帝皱眉,抬了抬手,“起来再说。谨妃如今病着,正要件喜事来令她高兴,你却还是行事不知分寸。”
    他这里责备,谨妃却是暗察定王神色的。
    母子俩早年在王府相依为命,即便后来入宫封妃,要说最了解这儿子脾性的人,没人比得上她这个母妃。那陶家的姑娘确实讨人喜欢,定王从没对哪个姑娘上心过,既然摆出这副态度,那必然是早已定了这念头,不肯转圜的。
    她心绪陡转,忍不住又咳嗽了几声,那厢永初帝担心,叫人取了茶水来给她润喉,没见不豫稍减。
    谨妃就势道:“十六岁的姑娘能做到四品官,着实难得。皇上向来圣明,识人善任,若碰见才华高绝、出身低微的臣子,还要夸奖英雄不问出处,怎么如今碰上这样出彩的姑娘,却又拘泥于俗礼了?我虽跟那姑娘只有一面之缘,然而看她风采,确实不逊色于铁衣。说句狂妄的话,满京城的姑娘,有几个人能比得上铁衣的?”
    隋铁衣是镇守边关的女将,比起京中娇养的闺阁弱女,永初帝总会高看几分。
    他上了年纪,身边年轻嫔妃虽有不少,到底也容易勾动往事回忆。年轻的时候能狠心冷淡谨妃,如今想着当年的浓情蜜意,却总会觉得遗憾,继而亏欠,听了谨妃的话,便点头道:“铁衣的风采,确实无人能及。”
    谨妃续道:“陶殷既然能与铁衣相比,难道就比世家大族的姑娘差了?她能居于四品官位,足见有许多过人之处,还不能弥补那点出身上的瑕疵?玄素既然是将她放在心上,自然要格外善待,若只给个媵妾的名位,岂不委屈了她?”
    她平常跟永初帝的话不多,如今说了这么一大通,难免叫永初帝稍有动容。
    然而他依旧犹豫,毕竟这事关乎皇家颜面,还要考虑其他皇亲的想法。
    谨妃垂眸,声音微黯,“皇上还是觉得,不值当为了玄素的些微小事坏了规矩吧?臣妾失言,请皇上降罪。”
    她说话之间,竟是要下地请罪的意思,永初帝哪能坐视不理,当即一把扶住了,“你这是做什么!”
    “是臣妾狂妄了。”谨妃垂首,却又露出从前那隐约冷淡疏离的态度来。
    这态度像是一把刀,深深扎进永初帝的心里。
    纵然当年被杖杀道士的场景震撼,他不乐意去看谨妃母子,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如今回想,他确实是委屈了这一对母子。尤其是这回姜家的事情上,太子得他宠爱偏重多年,却因怕得罪了世家,不肯去做这棘手的事情,反倒是定王迎难而上,为他解了烦忧,顶了骂名。
    而今谨妃说“不值得为定王坏规矩”,自然是指这些年他的冷落慢待,亏欠定王了。
    永初帝握着谨妃的胳膊,只觉孱弱。当年她嫁入王府时,还是将军府里骄纵昂扬的姑娘,骑马射箭无所不能,那般明朗娇艳的风采,无人能及。而今的她,却渐渐消瘦沉默下去,眼底的光彩早已磨灭无踪,从前的意气风发也收敛殆尽,这一切,都始于他的冷落。
    他亏欠着她,永初帝很清楚。
    “朕也只是怕朝臣非议。”他安慰似的摩挲着谨妃的手臂,却又扯出个笑容来,“今日原该高兴,怎的却又说起了丧气的话?既然是玄素相中了诚心求娶,且她是四品官员,身份也算体面,朕便准了此事,也算是对你生辰的一份赏赐。只是这出身上,玄素还要再想个法子,平了外头非议。否则将来即便给了她侧妃之位,礼制上说不过去,她在旁人跟前,难免也要受委屈。”
    定王难掩喜悦,当即道:“儿臣遵命!谢父皇。”
    谨妃也是转悲为喜,微微笑道:“臣妾谢皇上体恤。”
    “玄素身边有了人,你也该宽心些。过两年添上孙子,你还这般病弱不成?”
    “臣妾自当好生调养。”谨妃微笑,看向定王——是该添个孙儿了,这孩子幼时受冷落磋磨,性情太过淡漠冷厉,有了娇妻稚子,性情总能改掉几分,不至于像如今这般踽踽独行吧。她做母亲所盼望的,也不过是儿子能常有笑颜,静好团圆。
    *
    定王出宫后,半刻都不曾停留,立时往静安巷的陶家赶去。
    几乎等了大半个月才有了这最好的契机,母子联手,倒是一举成功!不过父皇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即使他赚了这四品的官职给阿殷,令父皇同意给她侧妃之位,她的出身却还摆在那里,将来宫廷内外女眷相聚,未尝不会有人指指点点。既然不想叫她受委屈,这身份上还是得装饰装饰。
    他心中欢喜,纵马到了陶家门前,正巧陶靖要出门去,便翻身下马,笑道:“陶将军!”
    “定王殿下?”陶靖有些诧异,见他孤身纵马而来,忙拱手往里头请,“殿下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
    “陶殷在吗?”定王大步跨入,绕过那方小小的影壁,就见阿殷正从那侧边的小洞门出来,霞衣长裙之外搭了披帛,随傍晚的风飘然而动,遇见轻盈之态。她似也有些意外,不自觉的加快脚步走上前,“殿下驾临,是有事情吗?”
    “有要事!”定王面色如旧端肃,眼底的笑意却没能掩藏,一本正经的朝陶靖道:“陶将军,今日贸然前来,是为了阿殷的婚事,能否入内细说?”
    陶靖诧然,没猜到他的意思,忙道:“殿下里面请。”
    定王笑着睇了阿殷一眼,道一声“陶将军请”,便跟陶靖进正屋的客厅去了。
    剩下个阿殷站在院里,有些发懵——他居然真的要提了?难道是皇后已经提了高妘之事?应该没这么快呀!
    
    第58章 1。22
    
    定王随同陶靖进了客厅,未等丫鬟奉茶,便拱手为礼,冲陶靖深深作揖。
    陶靖哪里敢受这般大礼,心下大惊,忙侧身闪过,惶然道:“殿下这是做什么,折煞微臣了。殿下快请坐,请坐。”
    定王却未入座,站直了身子,端然道:“今日贸然拜访,是有要事想与陶将军商议。”他瞧一眼正缓缓走来的阿殷,喜悦溢于面上,朗声道:“我已求得父皇准许,欲娶陶殷为妻,还望陶将军能够答应。我必将好生照料疼惜,不叫她受半点委屈。”说罢,又是深深一揖。
    “殿下这是……”陶靖面上全是惊讶,甚至连躲避他的大礼都忘了,“要娶阿殷为妻?”
    “是!娶她为妻!目下父皇虽只肯予侧妃之位,但我心中视她为妻,将来终会以陶殷为正妃,还望陶将军能够答应。”
    按照仪程,这问名纳彩等诸般礼仪都应由礼部操办,如定王他自己贸然跑过来,却叫陶靖毫无防备。随即,他便正色肃容,朝定王施礼道:“殿下青睐赏识阿殷,微臣十分感激。不过阿殷出身低微,性情顽劣,更不通诗书礼仪,恐怕担不起这身份,有负殿下之恩。这事……”消息来得着实太过突然,叫陶靖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应对。
    按私心,他是想一口拒绝的。
    吃够了临阳郡主的苦,从前也会跟各处王府往来,他知道王府侧妃虽尊贵,却绝非适宜阿殷的归宿。且不说那正妃侧妃之位的悬殊,不说定王身为王爷不可能只娶一位姑娘,即便是那些繁琐的礼仪、宫廷内外的日常往来,就能够困住阿殷的翅膀。他最知女儿脾性,可以纵马往来驰骋,可以提刀腾挪激战,但要她在皇室的虎狼之间正襟危坐、明枪暗箭,着实是有些为难了。
    然而——
    陶靖看向门口,那厢阿殷正缓步行来,一双眸子放在定王身上,并不为这消息而吃惊。
    她早就料到了?难道真如他所推测的,这一年多的往来,女儿已经对定王生了情意?
    陶靖就这么一个掌上明珠,如今更是倍加呵宠,也未避着阿殷,只请定王入座,而后看向女儿。从凤翔那番关于临阳郡主谋逆的深谈开始,他对于阿殷已是刮目相看,知她已不是当年柔弱无知的幼女,经历锤炼之后更懂世事,这等大事最要两情相悦,自然也该征询她的意思。她若不肯,他哪怕是抗旨,也会为女儿挡着。她若是肯,愿意为定王而入皇家险境,那么他即便赴汤蹈火,也会为女儿撑起后盾。
    父女俩心意相通,阿殷碰巧也看向陶靖,与父亲目光对视。
    阿殷心中顿时踏实下来,抬眉看向定王,“殿下是说,以我为侧妃?”
    定王心中欢喜尚自涌动,对着阿殷,声音也柔和了许多,含笑道:“目下是侧妃,但如我那日所说,侧妃位同正妃,绝不叫你受委屈。”
    “殿下不娶正妃了?”阿殷停在陶靖身边。
    “不娶。”
    “哪怕是皇上和皇后娘娘赐婚,降了旨意,要殿下迎娶呢?”
    这也是陶靖想问的话,父女同心,齐齐望过去。
    定王目光微垂,落在阿殷身上。他微微笑了笑,语气中却是傲然——
    “我只娶想娶之人。父皇即便赐婚,我若不应,又能如何?”
    这一点阿殷并不怀疑,从他至今未曾娶妃便能看出来。然而今日万寿寺里,皇后跟高夫人的往来言语她却清晰的记得,更记得皇后对高妘的赞赏嘉许。
    身在定王府这么久,对于朝堂上的事情,阿殷也渐渐了解不少。她知道皇上想要削除京城世家的势力,两方角逐,那些与京城世家利益无关的权臣的立场便更加重要。而高妘的父亲高晟,便是这样的人物。皇上对高元骁兄弟的器重,对高相的赏赐,未必不是拉拢。而今日皇后赞许高妘,自然也是想以皇家婚事,让高相更加忠心的办事。
    她往前行了半步,想起今日万寿寺的事情来,心里便有些发堵,琉璃珠子般的双眸紧盯着定王,追问道:“哪怕皇上为殿下择定权臣之女,于殿下极有助益。哪怕皇上威压胁迫,降旨让殿下迎娶正妃,即使雷霆震怒,殿下也是这样说吗?”
    这话说得有点奇怪,不止定王,就连陶靖都觉得女儿不似往常,均朝着阿殷望过去。
    她平常对定王总有敬惧,态度也恭谨,今日却是立得笔直,双目毫不避讳。
    陶靖固然觉得这有些失礼,然而女儿的婚姻大事,自需慎重,遂笑着朝定王拱手,“阿殷说话失礼了,还请殿下莫怪。不过恕微臣斗胆,微臣膝下只有这一个女儿,绝不愿她屈居人下。殿下对微臣和阿殷的赏识擢拔,微臣心中铭记,必当报答。不过婚姻乃终身大事,一时间委实难以决断,殿下容臣思量几日可否?”
    定王倒也不强逼,拱手道:“这是自然。至于方才的问话——”他看向阿殷,眼眸深邃,笃定道:“不管何时,都是如此。陶将军是忠勇至情之人,应能明白我此言是出自真心。”他原本就是威仪端贵之姿,这话说得严肃认真,陶靖倒有些意外。
    “阿殷,”陶靖瞧一眼后面稍有怔忪的女儿,在她肩上拍了拍,“先回屋去。”
    这便是他要单独跟定王说话的意思了,阿殷应声而退。
    出了屋门,回身瞧一眼定王和父亲并肩走过去的身影,阿殷双手不由得揪住了衣袖。纵然先前定王跟她说过这样的话,她却总觉得那只是他当做甜言蜜语来说,并未太过认真。而在方才,他当着父亲陶靖的面毫不迟疑的应答时,她却是有所触动的。
    定王的秉性为人,她不能说是了如指掌,然而这一年的接触,却也知之不少。他虽是王爷之尊,却久负杀神之名,经历过墨城那场惨烈战事,对于军伍之人,有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对武将军士,态度便格外严肃端正,故而极得敬重。所以在阿殷看来,他对陶靖的许诺,分量要比对她的重上许多,也更令人信服。
    数日来的揣摩猜度,在此时终于尘埃落定。
    阿殷忍不住绽出个笑容,忽觉前几日的狭隘忐忑消失殆尽,傍晚的天气都明朗了起来。
    在垂花门外站了片刻,阿殷回到后厢房,连如意都见了有些惊讶——
    “姑娘最近总是心神不定的,这眉头都没怎么展开过,这回终于好啦?”
    “心神不定吗?”阿殷自己都没发觉,摸了摸额头,“从什么时候开始?”
    “上个月奴婢去定王府中的时候就这样了,经常出神,有时候还皱眉头,说话也不像从前那样。奴婢想问的时候,姑娘又拿话打岔过去,一点都不像从前的样子。奴婢还以为是你升官了才会这样,都没敢多问。不过现在好了,脚步轻快,脸上带着笑,瞧这眼神儿都跟从前一样了,这才是我家能杀会打的姑娘!”如意将后晌才做好的糕点端上来,“尝尝这个如何?”
    果真是被那句话困扰了太久,患得患失,畏前避后,太傻了!
    阿殷尝着软糯糕点,赞赏了两句,补充道:“头一回当四品官,难免不适应,往后就好了。”
    如意不疑有他,自去给阿殷添茶。
    *
    次日天阴,有微雨斜落。
    阿殷如常去定王府中,才一到长史司的衙署,就见有侍卫在外头恭候,道:“陶司马,殿下请你去趟古意斋。”
    古意斋是定王的小书房,平常极少叫人踏足,阿殷同长史禀报了一声,才要出门,就见常荀大步走来。
    “陶殷。”他的面上藏着笑意,比平时更见精神振奋,走至阿殷身边,低声道:“十三那日处决姜家众人,知会令尊一声。”这自是要陶靖到时候去亲眼看看的意思了,阿殷感他好意,朝他笑了笑,“多谢常司马。”
    绕过熟悉的楼阁回廊,渐渐靠近古意斋,阿殷的脚步越来越慢,也越来越沉稳。
    这古意斋外有几百竿修竹,这时节竹枝葱翠,那雨丝儿飘来,更见润泽安静。小书房的门是紧锁着的,那几个值守的侍卫也都站在十丈之外,应是被特意吩咐过。她走至门口,在阶下朗声道:“殿下,卑职陶殷求见。”
    “进来。”定王的声音与平常无异。
    推门而入的时候,阿殷有些莫名的紧张。她几乎能猜到定王今日找她是要说什么,心中稍有忐忑,然而想到昨晚与父亲的深谈,却又觉无可畏惧,理了理心绪,进屋后掩门,抬头便见定王站在紫檀长案旁边,面前悬着张大弓,看其材质,像是北域之物。
    “殿下召卑职前来,是有吩咐?”她立在门边。
    “过来。”定王召手叫她,往桌边走去。他今日未做王爷的打扮,腰间诸多配饰一概不用,檀色的长衫之外是青金色的披风,因为肩宽之故,愈见身姿挺拔,胸膛宽阔结识。待得阿殷走至跟前,他忽然笑了笑,躬身靠近些,“怎么这副样子,怕我吃了你?”
    “殿下又不是虎狼,哪会吃人。”阿殷抬头,冠帽之下的一张脸白净姣好,挑眉道:“殿下有话就吩咐吧。”
    “昨天你不大对劲,碍着陶将军没有深问,这会儿说说缘由。”定王坐在桌边,取了茶壶慢慢倒茶,“你说完了,我还有要紧事告诉你。”
    阿殷倒没隐瞒,听见窗扇被风吹得乱响,过去随手关了,道:“昨日卑职应皇后的旨意去万寿寺,碰见了高相夫人和他府上的千金高妘。殿下想必记得——”她接了茶杯,因为是站着,便是俯视定王,“上回在北苑,高相带了高元骁兄妹过来,那位高妘生得很好看。昨日太子妃有意引荐,皇后娘娘对高妘赞不绝口,有意让她跟太子妃做个妯娌。”
    “所以你这是喝醋了?”
    “才不是!”阿殷别过头,觉得自己委实不划算。
    “没喝醋,昨天还那样咄咄逼人。”定王喃喃而笑,随即起身,绕到阿殷面前,“有东西给你。”
    阿殷抬眼,便见他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个羊脂玉镯子。她愕然抬头,便见他眼底藏了笑意,“母妃送的,给她相中的儿媳。”
    他伸手就要来捉她的手腕,阿殷下意识的往后疾退,忽然明白定王挑选这僻静的书房恐怕另有深意。她不知为何就想起了在凤翔的那回,她被他骗入屋中去收拾糕点,却被他偷偷亲吻。他端肃之外若无赖起来,当真是防不胜防,阿殷才不想被讨便宜,当即就往门口走,“家父还没点头,殿下胡说什么!殿下若没旁的吩咐,卑职便告退了。”
    “谁许你告退。”定王欺身而来,占着身材的优势,将阿殷堵在门板跟前,“这时候不恭敬了?”
    “卑职只在公事时恭敬!”阿殷仰头,眼底闪过狡黠笑意。
    近在咫尺的笑脸若朝霞明媚,这才是定王所熟悉的阿殷,他微微愣神之间,阿殷已经矮身从旁溜走。
    定王哪里肯放,当即追过去,从后将她肩膀牢牢钳住,而后脚下生风,一扭身到了阿殷跟前。那只肩膀上的手却瞬顺势而下,握住阿殷的左臂,滑落到她的手腕。她的手腕纤秀,盈盈不堪一握,定王忍不住松开了劲道,察觉阿殷想抽开时,复用力握住。
    外头刷刷的雨声大了起来,阿殷强忍住跟定王过招试试身手的冲动,暂时驻足。
    “送给你了,权做定礼。”定王抬起她的手腕,将那枚羊脂玉镯戴在阿殷腕上,就势握住她的手。他的手掌略微发烫,身子前倾,徐徐道:“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要同你说,来。”带着阿殷到了里间,才道:“昨晚与陶将军深谈,我才得知你生母的身世。”
    阿殷愕然抬头,“父亲告诉殿下了?”
    “冯太傅当年与季先生齐名,当年身为太子太傅,至今都叫父皇时常想起。阿殷——”他的声音低沉了些许,沉着柔缓的落入阿殷耳中,目光中的激赏并未掩饰,“没想到你生母还有这样出色的底子,难怪连季先生都对你夸赞不止,这些年反倒委屈你。”
    既然是陶靖告诉了定王实情,必定是已有把握。阿殷强压心绪,手指在袖中缩起。
    她对当年的事情并不了解,亦不知诚太子“谋逆案”是否确凿。然而以她这些年对冯太傅的了解,对诚太子的了解,阿殷并不相信诚太子会愚蠢到那个地步,在皇位唾手可得时做出什么宫变谋逆之举,反将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景兴帝。甚至景兴帝禅位于永初帝,这背后恐怕也另有故事。
    然而这些她都还不清楚底细,有疑惑也只能压着。
    “殿下是在怪我吗?”阿殷抬起头,望向定王,“我并非有意欺瞒,实在是母亲身世特殊,所以未曾细说。”
    到了此时,她所考虑的竟还是怕他怪罪欺瞒。她究竟是有多忌惮他的身份?
    定王没忍住将她揽进怀里,“怪你做甚。今日我想说的事,关乎你的身份。季先生与你外祖是旧交,时常为当年的事扼腕叹息,我有意请他出面,将你生母认作他女儿,如何?”
    “季先生?”阿殷直起身来,满是惊诧,“可是平白无故的,如何认呢?”
    “他早年在地方为官,曾走失爱女,年纪比你生母大两岁,认回来也可以。”定王指了指外头,“我请他今日来此喝茶,你若没有异议,我便及早安排此事。陶殷——”他忽然笑了笑,猝不及防的亲吻阿殷的脸颊,“想叫你更风光的嫁进来。”
    *
    季先生没想到阿殷果真是冯崇的外孙女,听过实情,惊喜追思之余,很乐意认冯卿这个女儿。只是这毕竟是已逝之人,陶靖不能擅自做主,便告假半月,单身出京,去找冯远道的父亲。为着此事,他连姜家的结局都不想看,只纵马匆匆离去。
    于是斩首那日,便只有阿殷和陶秉兰结伴而去,半路上碰见了冯远道。
    冯远道如今已入宫内当差,永初帝知晓他的身世,这回姜家受处,自然放他出来观刑。
    砍头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专程过去瞧,也无非是为了那大仇得报、尘埃落定的结果。
    阿殷远远的同陶秉兰站着,瞧见那边穿囚衣跪着的姜善兄弟父子,曾经威势赫赫的怀恩侯爷,脱下那袭官袍之后,也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子罢了,甚至因面色灰败,更显寥落穷途。阿殷目光扫过,想到的却是前世的结局——彼时也是这座刑场,只是侯斩的人群里还有代王和寿安公主,还有她和兄长。
    如今兄妹二人完好无损的站在场外,往后他们都还有大好的前程可以去追寻。
    这已是万分庆幸。
    正午骄阳正浓,刽子手执刀而立,阿殷亲眼见着姜家败落被查抄,对于砍头的那一瞬,却没什么兴致了。
    冯远道和陶秉兰都还紧盯着刑场,阿殷目光微偏,却在人群中看到了另一位熟人。
    高元骁。他也来了?
    那边的高元骁也正往这边看来,面色沉稳肃然,几乎没什么表情,只有在与阿殷目光相触时,稍稍和缓。阿殷不知道前世高元骁结局如何,然而看他神情,想必也是因谋逆的罪名而论处了的。两人相视无声,片刻之后,阿殷牵起唇角,以唇为形,朝高元骁道:“多谢。”
    高元骁亦是一笑,远远的冲她点了点头。
    待得刑罢,因为正是晌午时候,冯远道邀请陶秉兰和阿殷同往附近的酒楼里去用饭。
    他与阿殷两度联手擒匪,之后又同时立功加封,认识的人皆知他二人是定王府中交情颇厚的同僚,如今走在街上,也没人会怀疑什么。
    三人怀着心事,均未做声,走出刑场侧门,冯远道忽然道:“送走了姜善父子,还有个人,也许你们想见见。”
    “是郡主?”陶秉兰立时猜到了,“她也在此处?”
    “姜家男丁斩首,女眷流放,皆定在今日。临阳郡主——哦,姜玉妩又怎会避开?”
    这却是不能不看,陶秉兰低头瞧向阿殷,见她亦有此意,便道:“请冯将军带路。”
    “方才我见她躲在人群里,这时候应该是去送女眷了,这边。”冯远道在定王府的日子不短,京城里的人事也熟悉,随便寻个人,便到了刑场旁边那片围起来的场地。今日要流放的人全都在此处,共有四五十个人,分别放往各处,除了三十余个男子之外,便是姜家的女眷。
    阿殷随冯远道进去,在那一堆显眼的囚服之中,果然瞧见了临阳郡主的身影。她的旁边还站着个熟人,却是代王妃。
    那头并未察觉外人的到来,只是手儿相牵,各自垂泪。
    这回姜家犯事着实太过大胆,即便代王妃苦苦相求,恳请永初帝能宽恕她母亲姜二夫人,永初帝也未动容,褫夺姜家所有女眷的诰命之余,也判将她流放两千里。那姜二夫人也是金尊玉贵长大的,在侯府里享福一辈子,到五十余岁却被扔入牢狱,哪能受得住其中苦楚,此时早已是面色灰败,气息奄奄。余下的姜善夫人和姜哲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各自垂首丧气。倒是姜玉嬛站在人群之外,仿佛冷眼旁观似的,看代王妃和临阳郡主依依作别,并未则声,目光微抬,看着不远处的高墙画角。
    这姿势有些熟悉,阿殷稍稍回想,才觉得有些像那回在百里春见到她。
    彼时姜玉嬛走出屋门泪流满面,靠在门墙上咬唇抬头,也是这般姿态。只是此时神情更加冷清倔强了,也不见泪水闪避,甚至察觉阿殷的目光望过来时,她也未像上次那般躲避,反倒扯出个嘲讽般的笑容。
    阿殷心中微跳,“冯将军可知道姜玉嬛要流放去哪里?”
    “老的都往南边瘴疠之地,她应该会去北边。”
    阿殷点头不语,那头负责送犯人的军士已然吆喝着启程,代王妃命人送了好大的包袱给他们,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女眷被装上囚车,辘辘远去。
    临阳郡主垂首擦泪,面色苍白的转过头,一眼便瞧见了阿殷和陶秉兰。
    
    第59章 1。23
    
    阿殷瞧见临阳郡主的正脸时,着实有些吃惊——
    她的容颜依旧,然而面色却苍白得吓人,甚至那双眼睛都憔悴凹陷了进去,黯然无光。从前倨傲跋扈,颐指气使,出入则奴仆成群,珠玉绫罗夺目,而今穿着寻常衣裳,发间虽也簪了金银,然而因为面色灰败丧气,反倒格格不入,愈显颓丧。
    四目相对的那一瞬,临阳郡主下意识的往代王妃身旁靠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