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媵宠-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她是怕苏家人还是有什么地方没考虑到,自己再琢磨琢磨,让冯海帮着打听下更来得放心。另外,这事也要在宗琮面前过个明路。
苗翠香也没说什么,就走了。
等晚上的时候,盘儿和宗琮躺在榻上说闲话,她就把买猪看圈的事说了,宗琮听得直皱眉。
后来想了想,他才道“岳母说的话糙理不糙。一个家的家风不正,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尤其是女儿,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多都是受母亲或者家里的潜移默化。”
“那照这么来说,以后我们娶儿媳妇也可以参考这个?”
宗琮失笑,捏了捏她胳膊“等你以后当了婆婆时再说。”
“也要不了几年了,宗钺婉婤他们都是十四了,突然发现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十几年都过去了。”盘儿说得有些感叹。
“是感叹自己也老了?”宗琮哼了哼。
“也老了?我怎么可能老。”盘儿一下子坐了起来,道“前阵子宫里摆宴,还有几个国公夫人侯夫人说我和婉婤在一起,不像母女,反而像姐妹呢。哪像你,自打蓄了这胡子,只会是爹,不会是哥哥。”
“尽胡说八道,朕这是成熟稳重。”宗琮打了她屁股一下,另一只手摸了摸胡子,忍不住在心里琢磨,自己是不是真老了。
又去看了看她,
只见她一头乌黑柔顺的长发洒落下来,披得满肩,衬着她本就纤瘦的体态,更显得宛如少女般。
明明是孩子的娘了,过几年就要当婆婆了,反而还像没出阁的少女似的。
“你这是嫌朕老了?”他斜眼去看她。
其实这一幕这些年也没少上演,反正只要宗琮说出这句话,就等于拿到了皇帝的金牌,一般盘儿都是极尽安抚。
同样的套路,两人也不嫌烦,反而有点乐不思蜀的意味。
腻歪了一阵儿,盘儿躺回了原位又道“反正我是想过了,不想让宗钺大婚太早了,等他性格再成熟稳重些,应该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子,到时候不拘身份家世,只要让他娶个自己喜欢的就成了。”
“不拘身份家世,你倒是想得挺开。”宗琮又哼了哼。
盘儿扭脸去看他,趴在他怀里,跟他脸对脸道“难道不对?想想,当爹的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至于让我儿子去寻人联姻,自然是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就娶个什么样的。”
宗琮笑着去捏她的脸“朕就当你是在讨好朕了。嗯,不错,嘴真甜,朕听了龙心甚悦。来,让朕尝尝,你嘴里是不是抹了蜜……”
盘儿躲着不让他亲,当然肯定是假躲。
福禄在外面听到动静,忍不住叹了口气,挑眼就看见站在一旁安之若素的白术。
比了比门的方向,白术点点头,他就退下去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用膳的时候,两人又说起苏家要娶儿媳妇的事。
关于对象和人家,昨晚盘儿说闲话时,都跟宗琮说了,只是说着说着就跑题了,自然没了下文。
宗琮临放筷子时跟盘儿说,让定了日子跟他说一声,到时候总要赏些东西下去,一来是给苏家面子,二来就当是给新嫁娘一些体面。
这就是过了明路了。
回头盘儿就让冯海派人去打听了,之后又根据前世的记忆进行了筛选,最终留下了三家。
至于剩下的如何选择,就让苏家自己去做决定,总不能她全做主了,也不太好看。
过了差不多十来天,苗翠香就进宫来说了。
说定下了两家,一个给了毛蛋,一个给了铁蛋。好不容易选次儿媳妇,反正哥俩也就错两岁,不如一起定下。
这倒让盘儿有些诧异,她本以为要先给大侄子办,等大的成亲隔一年,再给小的办,没想到苏家人倒是会省事。
转念再想想,铁蛋也不小了,毛蛋今年十九,铁蛋十七,两个都是适婚年纪,先定下隔阵子再办一场,倒也没什么。
按下不提,苏家人很快就给大同那边去了信,问苏海今年可能回来一趟。
苏海也有还几年没回来了,每次总说回来回来,但总是有事拖着。
为了这事,姚金枝没少抹眼泪,又觉得儿子位高责任重该是如此,又心疼苏海一把年纪了,连个媳妇都没娶。
要不是京里需要她坐镇看着,她早就杀到大同去了,压着苏海,也要让他娶个媳妇回来。
苏海很快就给苏家回了信,说侄儿成亲,他肯定要回来了一趟的,说七月的时候能回来一趟,苏家人就把婚事给定在七月了。
赶是赶了点,但苏家这边不是有难处,再说了女方家的家世地位都不如苏家,当初女儿被苏家挑中了还有些吃惊,此时自然没有二话。
再加上苏家的给聘礼多,宫里皇贵妃也赏了东西下来,如此一来里子面子都有了,女方家更是连最后一点的意见都没了,和苏家有商有量准备两个小辈的婚事。
当然,这是题外话,就不细述。
时间进入五月,本来宗琮打算带盘儿去西苑避暑,未曾想边关传来金人和鞑靼人都有异动的消息,事情就被拖了下来。
其实对于边关那边,三年一小仗,十年一大仗,但逢灾年荒年天气有异,总是有仗要打,朝廷也都习惯了。
前年和去年,兵部的人就在猜测,这距离十年一大仗也差不多是时候了,怎么关外没什么动静。
当然,这种猜测可不是幸灾乐祸,更不是没事找事的臆想。
和关外的那些游牧民族对持了这么多年,若是追溯到前朝,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朝廷早就摸出了一定的规律。
关外天气酷寒,冷热温差大,又没有农作物,只靠放牧为生。当然近多年金人和鞑靼人自己也研究出一套适合他们当地的种植之法,可这套种植之法出来的年头尚短,对方也没有精通这方面的人,以至于产量极低,所以他们大多时候还是靠放牧以及侵略其他人为生。
所以逢有大旱、雪灾的时候,大周受灾,他们自然也会受到侵害。
这种情况下,好不容易熬过严冬,这些饥寒交迫了一个冬天的人们,第二年春天肯定要侵扰边关,以此来获得继续存活下去的物资。若是逢了旱灾,或者部落里发生战争,秋天出来打草谷自然也是必然的。
而且但凡有人的地方,就存在争斗,难道那些异族人就没有内部争斗了?各个部落族群,若是把名字列出来,足以让大周人眼花缭乱,所以他们的内斗同时也会拖延他们的袭击边关的步伐。
这些东西大周都研究透了,各个重镇也没少派探子深入腹内,各种消息汇集到一起,自然有一套‘预知’的办法,这样对付起他们来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近两年边关肯定会发生一场大战,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个边关重镇。
为此朝廷早就开始暗中做各种准备了,军饷军粮这一块自然不用说,武器军备也一直筹备着。
这也是宗琮为何一听说边关有异动,就暂时放下去西苑避暑的原因所在。
今年的天,格外的热,刚进入五月,宫里就开始用冰了。
陈皇后一直没说要接过宫务的事,所以宫务这块儿盘儿就还管着,内务府那边已经跟她通过气儿了,照今年这种情况来看,恐怕存的冰不够用。
盘儿自是安排他们,去皇庄或者南苑,把那边存的冰拉一些回宫里来,务必不能缺了各处的日常用度。
另一头,她也没少听下面人抱怨。
可不是抱怨吗?若是换做以前,他们这些在主子身边服侍的,早就去西苑那神仙才能待地方避暑了,今年看样子只能待在紫禁城,主子们受罪,奴才们自然也跟着受罪。
当然,这也都只是闲话。
六月,边关有战事爆发了。
这种情况下,苏海七月自然是回不来了。
盘儿猜想姚金枝肯定又要不高兴一阵,殊不知情况比她想得更严重,还是苗翠香进宫说了,她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原来姚金枝想着儿子七月要回京,灵机一动想了个法子逼苏海成亲,那就是先斩后奏。
反正只要人回来了,事情自然由她说了算,所以她就把把最后的那家给苏海定下了。
苏家人都知道,怕盘儿知道了不高兴又或是漏了口风什么的,所以连宫里这边都瞒着了。而外面人只当是给苏家长房的儿子办婚事,根本没想到这里头还有苏海本人一份。
第175章
如今新郎都回不来,还怎么成亲?
盘儿听完后; 直接说了句胡闹。可转念想想; 也能明白姚金枝的焦虑,想想苏海今年也三十有多了; 这个年纪在大周还没成家; 着实也罕见。
事情已经这样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盘儿倒有心情去询问挑的是那户人家。
苗翠香道“还能是哪户人家?就是娘看中的那户呗。”
说起来这里头还有个故事,只听苗翠香的口气,就知道她看不中这个姑娘。当然前提是选儿媳妇; 这也是为何三家里,她独独挑了另两家当儿媳妇,舍了姚金枝看中的这个。
为了这事,婆媳俩没少闹口角。
不过姚金枝也是个大度的; 心想当婆婆的挑儿媳妇; 得婆婆看中才行,她这个隔着辈儿的喜欢也没什么用,也免得以后闹得婆媳不睦; 反而害了人家姑娘,遂就定了那两家,后来给苏海定下这个姑娘; 未曾没有补偿自己心愿的想法。
因为让姚金枝来看,这姑娘是真好。
可让局外人来看,却没那么好。
无他; 这姑娘年纪大,据说都二十了还没出嫁,爹是都察院一个七品的御史。这么低微的官衔,御史再是地位在朝中特殊,可只要不贪,家里的情况就不可能太好,所以这户人家也是挺穷的。
反正让苗翠香如今的眼光来看,她是看不中这样的人家。
对了,这位姑娘还是个丧妇长女。这里就要扯到当下人衡量嫁娶的不成文的规矩了,五不娶之一,就有丧妇长女不可娶,无教戒也。
大意就是,从小失了母亲,没有人教养,这样的人品行不可靠。
当初苗翠香之所以把这个姑娘给剔除了,就是反用了姚金枝说的买猪看圈的话,可把姚金枝气得不轻,之后自然作罢,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这位姓郑的姑娘,除了没有母亲,下面还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弟妹,家里就只有一个爹。郑御史在朝中小有声望,也是个直言敢谏的性格,家中有一套小两进的宅子,一家人也是和和乐乐。
当初姚金枝之所以会和郑姑娘结缘,就是有一次她上街,车夫赶车不小心撞到了对方。
按理说,换到一般人都会不依不饶,或是见苏家富贵,就要攀附而上,又或是讹诈一笔。
可人家也就让姚金枝送到医馆去包扎了伤口,之后就要自己回家了。还是姚金枝实在过意不去,不光把人送了回去,之后亲自还上门送了些补品药材什么的。
当时郑御史也在,坚决不收。
为此还跟姚金枝生了口角,要不是姚金枝能言善道,东西就要拿回去了,后来姚金枝把郑御史说得一阵气堵,之后就成了郑家的常客。
这些事之前苗翠香就跟盘儿说过,所以盘儿一听大嫂这般口气,自己就对上号了。
原来是那家啊。
“娘既然和对方认识又熟悉,和对方家里讲一讲,应该可以把婚期往后延一延。”
“延倒是没什么,郑家那边也不是不讲理的人,这不是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一面怨小叔成天耗在边关,又气他运气不好回不来,拖累了人家姑娘跟着丢脸,毕竟事情都定好了。”
说完,苗翠香又道“娘娘也别跟着着急,我就是来跟您把事说一说,让您心里有个数就行。”
“那毛蛋的婚事怎么办?”
可能是苗翠香一口一个毛蛋铁蛋的叫着,盘儿现在也跟着叫习惯了,一时改不过来叫人大名。
“毛蛋的婚事自然拖不了,娘也说了,就不等小叔了。不过这事不能跟他说,等战事停了就得让他回来,郑家这边还等着呢。”
苏家这边的想法虽好,但战事却没停,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形式。
这次是鞑靼人和金人一同集结兵力袭击边关,似乎双方早已有了默契,甚至不用人过多猜想,就能得出一个双方暗中早已有了勾结的事实。
宗琮待在乾清宫的时候越来越多,每天朝堂上和京中的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边关的战事。
有捷报传来,朝里朝外自然一片乐呵,可若是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或是哪儿战事失利,气氛自然一片低迷。
就连宫里的太监宫女们,这些日子也都对战事上心得很,因为战事如何很大程度就反应着上头的主子心情是好是坏。
想想,陛下都不高兴了,谁敢高兴?自然是低着头做人,都老实消停些吧。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不适合办喜事的,所以苏家就和对方商量了一下,把婚礼往后拖一拖。
八月中秋,宫里没有摆宴,也没心情摆宴。
当时辽东一带接连失陷,蓟州首当其冲,蓟州背后就是京城,天子守国门可不是说假的。
与此同时,宣府、大同都陷入战火之中。
金人在攻占了辽东后,没有停下来喘息,又集中了大半兵力攻打蓟州,同时剩余兵力联合鞑靼人和一些其他小的部落则集中在宣府大同的方向。
八月二十,榆林关被袭击,进入紧急备战状态,也就意味着只有太原可以支援各处。诸如宁夏镇,固原镇等几处重镇,因距离太过遥远,都是鞭长莫及。
偶尔零星有小捷报传来,可蓟州形式不容乐观,自然也让人高兴不起来。
九月初七,大同传来捷报,已击退了围守大同多时的敌军,同时斩伤斩首数千,敌军所剩余部涌往宣府方向,大同和太原两处已集结兵力支援宣府。
当时宣府已经陷入四面受敌的状况,大同和太原有援兵到来,显然是解了燃眉之急。
之后形势是一片大好,接二连三有捷报传入京城。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大同总兵苏海深陷敌人重围,可能已重伤身死或是被擒。
消息传入京城,一片哗然。
紧接着又有数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宣府西路张家冲,中路葛岭连接失守,现如今边关军中已隐隐有谣言流传——
大同总兵苏海可能没有死,而是被擒了。
他被擒后为了苟且偷生,背叛了大周,才会发生张家冲和葛岭连接失守的事情。
宣府
宋明的脸涨得通红,狠狠地砸了面前一个身形粗壮的汉子一拳。
“你别拦着我,我要跟他们理论。”
此人眉头都没皱一下,扶着宋明的肩道“你现在跟他们理论又有何用,总戎(指主将、统帅)已经失踪了,现如今生死未卜,宣府这边就剩你我,若连我们都被赶走,可就没人能在这里寻常总戎和傅将军了,若他们真是陷入困境,不是连最后一丝救援的希望都没了?”
“可你听听他们说的那些话,若是早知道来宣府以后会是这种情况,我们还不如就在大同安安稳稳坐等着看戏就罢……”
“休得胡说!就算不为这些人,为了宣府的百姓,为了大周的百姓,为了你是大周人,为了陛下……”孟庆荣沉沉地压了压他的肩,安抚道“这种时候谁都能乱,我们自己不能乱,谁都能慌,我们不能慌。”
宋明一身盔甲,盔甲上沾满了灰尘和血污,显然是已多日没洗刷,他脸上也是红一块黑一块的,若是此地有京中熟识他的人,定是认不出他来。
“我不跟你说了,你总会让我忍、忍、忍,我这就带人去找总戎。”说完,宋明就步伐极快地大步走了。
孟庆荣回身看着他的背影,沉沉地叹了口气。
谁也没想到这回敌军会虚晃一枪,这次金人和鞑靼人勾结之事,其实边关各处重镇早已洞悉,之后敌军的战略布局,也无不是在如此昭示。
经过这些年的养精蓄锐,金人早已聚集了无数力量,甚至连纵横草原的鞑靼人,说白了也不过是金人的马前卒。
金人在辽东一带连番大捷,致使军队士气十足,看似围困大同和太原的是鞑靼人,其实主要将领还是金人。
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被苏海生擒的金人王子图努哈的亲弟弟耳必赫。
据说耳必赫和图努哈兄弟情深,这次耳必赫会自请远离前线侧移到宣府大同一带来,就是为了替图努哈报仇。
因为这个情报,所以当敌军再度重演当年分兵攻击之时,大同这边料定必然是攻击大同为实,宣府为虚。
谁知道恰恰相反,反而是宣府为实,大同这边是虚的。
先机就被这么耽误,虽然苏海及时洞悉了敌人的阴谋,彻底击溃了围守大同多时的敌军,宣府却已陷入一片战火之中。
两地距离不远,自然是要守望相助。
为了万无一失,苏海把大同近八成兵力留了下,继续戒备。只带了两成兵力,及太原分派出来的援兵,远赴宣府支援。
刚开始形势还不错,有了援兵,宣府驻军终于有了喘息的空隙。双方汇合后,又反攻开始收复被攻陷的失地,可苏海却在青边镇遭遇敌人陷阱后失踪了。
同时失踪的还有傅磬。
如今两人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军中却已开始流传苏海已叛国的消息,为了这件事,大同的人和宣府的人打了数架,差点引起军中哗变。
为此,宣府总兵施淄只能遣离大同兵,仅留下孟庆荣和宋明带了不足五百人留在此地。
想到这里孟庆荣收起愁容,转为一脸冷肃。
不管如何,他是一定要找到总戎的,且剩下的人绝不能再生乱了。
第176章
京中; 永顺伯府。
姚金枝气呼呼地坐在椅子上; 骂道“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我儿怎么可能投向那些个什么人!”
“娘; 是鞑靼人。”边上的苏海道。
“我管他是什么大大人,还是小小人,总而言之我儿苏海不会叛国。”
若说伤心难过; 自然是伤心难过的; 当时苏海失踪的消息传回来后,姚金枝当场就晕了过去。
哭了整整两日,提起这事就哭; 可还没来得及伤心过头,外面就有流言说苏总兵叛国了,也因此张家冲和葛岭才会失守。
这下可把姚金枝给点爆了; 也不哭了,更不伤心了; 最近这些日子没少因为此事和外面人吵架。
弄得京里有些人家家中办事都不敢请永顺伯府了; 生怕永顺伯夫人又去砸场。可就这么闹腾多了,流言非但没有止住; 反而愈演愈烈,姚金枝的小题大做未曾没有虚张声势的意味。
所以苏家人最近都焦头烂额的,也蔫头耷脑; 提不起来精神。
不光姚金枝一人,苏家乃至苏大田在外面也遭受了冷遇,妇人们也就罢; 对时局的洞悉反应都不如男人,以前苏家男人走在外面,都是人人追捧的对象,现在则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对象。
哪怕避不开,也不敢与之交谈过多,都是敷衍了事哈哈两句,就赶紧走人了。
所以哪怕苏家人再迟钝,也意识到情况渐渐不容乐观。
“伯爷、夫人,不好了,不好了。”
“什么不好了?会不会说话?”姚金枝怒道。
来报信的下人忙扇了自己一个嘴巴,又道“都是小的太心急了,才会说错了话。是翠花胡同的毛家人来了,好像是、好像是……”
“好像是什么?说话怎么吞吞吐吐的?”
“毛家人好像是来退亲的,小的看他们抬了很多箱子,好像是当初府里抬到毛家去的聘礼。”
“什么?!”
姚金枝绷着一张脸,看着毛太太。
苗翠香还在那里跟毛太太缠磨,问她怎么好好的要退亲,两个孩子的婚礼差点都办了,要不是边关有战事,形势不太好,你想想大家都在关心边关战事,你们两家敲锣打鼓的办喜事,这不是找着触霉头吗。
哪怕是为了皇贵妃的名声,所以两家就把婚事推迟了,万万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了这样。
毛太太一直支支吾吾没有正面回答,可苗翠香就是这种性格,打破砂锅问到底,眼见苗翠香对毛家的下人说,让他们把东西抬回去,事情弄错了,毛家没想退亲,毛太太终于忍不住了。
“苏家的门第本就比我们家高,当时结亲时,我们家就觉得有些不安心,后来发生了这么多事,我们家想了想,还是不该攀附这么高的门第,也免得咱家姑娘受不住这福气。这不我家老爷就说了,不如还是把婚事退了吧,你们家是男方,也不会吃亏,聘礼我也都抬来了,一文不少,你们派个人清点下,咱就回了。”
“什么门第高,门第低的,我们家不嫌弃毛家的门第低。”苗翠香忙道。
要不姚金枝说苗翠香不识眼色呢,毛太太明显就说的场面话,是为了退亲,却又不想把苏家得罪狠了才会这么说。
姚金枝就在边上冷眼看着,看着苗翠香缠磨毛太太。
毛太太终于被缠磨得快崩溃了,道“现在外头人人都说苏海叛国了,我们家小门小户的,不想为了结个亲就给家里惹来祸事,您家海涵了。”
说完,她拿帕子掩着脸对下人们道“走了走了,都杵在这儿做甚!”
一行人仿佛背后有鬼追似的,匆匆走了。
堂中一片寂静,下人们都不敢吱声。
苗翠香看了看婆婆,又看了看公公。
苏大田叹了口气,姚金枝绷着脸道“退亲了就退亲了吧,好女不愁嫁,好儿不愁娶,都散了,好好干你们的活儿。”后面这句是对下人们说的。
一众下人忙都散了。
“娘。”苗翠香一跺脚,捂着脸哭道“我真丢人啊!”
“你还知道你丢人?没了张屠户难道还要吃带毛的猪不成?!”姚金枝骂道,腰杆挺得很直。
可之后局势依旧不见好,永宁镇的失守,彻底将失踪的苏海再度推到风头浪尖之上。
无他,永宁镇之前是苏海来到宣化后收复的,此地易守难攻,当初会失守是宣府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被收复回来后,就对整个防御布局进行了整顿和更变,如果不是熟悉具体情况的,敌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攻下永宁,所以只有一个可能出了内奸。
而那个内奸就是已经失踪的苏海。
永宁这场突袭致使大周伤亡惨重,大周的军队多是依仗城池、堡垒、边壕、塞垣等军事工程和敌军对垒,偶有遭遇战也都是速战速决,毕竟他们经营边关多年,在此地早已建造了无数可以抵御的防御措施。
五里一边壕,十里一堡,五十里一营寨,他们随时都可以退守下一道防御线,对敌人进行收割,没必要造成己方太大的伤亡。
这也是几处边关重镇守卫边关久了,都有的通病。
他们极少愿意越过边关,去关外打击敌人,气候环境是一个问题,漫无边际的广阔场地也是一个问题,这些游牧民族就像边关外的野草,是怎么也打不干净打不完的。
被打狠了,他们就退守草原深处,总不能一直追下去,可等他们缓过劲儿来,他们又来了。
历代都有不少边关守将不忿这些人的作战之风,也曾深入过。
可事实证明拉锯太长的补给线,足以让任何人头大。而不熟悉地形加上关外的恶劣天气,很可能就是全部沦陷的下场。
谁经得起这么大的伤亡?消息若是传回朝廷,不管怎么解释,都是一个兵败的结论。文官有百言不如一默的规则,武将也有无过就是功的约定俗成。
所以久而久之,边关的将领都形成了这种作战风格,大概也就苏海是个例外,才会致使这些年就他战功不断不断步步高升的假象。
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事实上本就是一锅热油,突然又加了一把火进去,就致使这锅油沸了。
苏家人首当其冲,于是继毛家来退亲之后,给苏兆明定下的那家人也来退亲了。
本来说好是今年苏兆嘉成亲,明年是苏兆明,这下也不用成亲了。
苏家人大受打击,哪怕是姚金枝向来好强,在听完外头那么多风言风语后,又连着遭遇了这两场事,也有点受不住了。
发生了这么多事,就算此时郑家也上门退亲,姚金枝也不意外。
可郑家人上门了,却不是来退亲的。
来的人正是郑大姑娘,郑秀莹。
等郑秀莹走了后,姚金枝擦了擦眼泪,睨着苗翠香。
“这么好的姑娘,当初给你你不要。只要老二还活着,她就是我苏家的儿媳妇!”
姚金枝并不知道,其实这中间是另有蹊跷。
郑御史为人刚正不阿,敢于谏言,但也仅限于在大是大非上没有问题的时候。可这回苏海是跟叛国扯上关系,也容不得他心里不嘀咕。
可一般刚正不阿的人都好面子,郑御史见女儿一直没说什么,也不好直接和郑秀莹说想退亲的事。
就像黄家盯着毛家的动静一样,郑御史也盯着毛黄两家人,眼见两家人都上门退亲了,他心里就跟猫抓似的,火烧火燎的。
可郑家的情况和一般家里的情况不同,一来郑家穷,家里上上下下就一个看门的老仆,一个厨房的婆子,还有个丫头说是服侍郑秀莹的,实际上一大家子人的事都要做。
郑母去的早,郑御史是个男人,难免不细心,所以郑秀莹十岁就当家了。
郑御史的衣食住行都是郑秀莹给安排的,甚至郑御史拿了俸禄第一件事不是干别的,是回家给女儿收起来。
这种情况下,郑御史也不敢得罪女儿,尤其是在他试探了说了两回,都被女儿打岔给打过去了。
郑御史就着急了,转过头给小儿子小女儿说好话,想让他们帮着提一提,郑家小弟小妹也机灵,只说不敢。
郑御史更着急了,尤其在朝中已经开始有人弹劾苏海,并要求把清查永顺伯府,且这股风浪越来越大,显然不是他这个小御史能承受的。
郑御史愁啊,愁得头发一把一把掉。
郑御史也怕,怕得胡子也一把一把掉,被揪的。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次下朝的时候,他被陛下留下说话了。
要知道像他这样的御史,就是朝堂上的一根站柱,平时闷不吭,吭声的时候人见人烦,陛下也烦他们。
陛下能留他们说话?
偏偏就留了,还说了一句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话。
陛下就问了问他,是不是和苏家结亲了?
陛下这是想干什么,打算处置苏家人,以平众人之怒火,顺带还想处置苏家的姻亲?
可郑御史琢磨了下,总觉得不是。
处置了苏家,不就是要处置皇贵妃?
到目前为止,暂时朝堂上还没有人敢把这件事往皇贵妃身上扯,一旦有人出来提了,就立马有人站出来说话。
说且不说苏海本人下落不明,事情也未定,只是以讹传讹,再没听说过外臣有罪,还株连宫妃的。更何况是皇贵妃,对大周有功,生育了三位皇子,两位公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