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儿女成双福满堂-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匆匆过了四五天,官兵围了作坊庄子已经足有半个月。眼瞅着进了五月,天气一天热似一天,地里的麦子一天比一天黄了。
原本标杆似的站在路口的兵丁们也禁不住,纷纷避到了路边的树荫下,或站或坐,有的甚至热的敞了衣襟扇着风,以求能凉快些。
云济琛去了正定一直未归,期间只送了两封信回来。大致意思不过多方打探,希望能够说服齐王罢手,哪怕是给齐王分些份子……可人家齐王说了,他堂堂大明三皇子,敕封的王爷还会少了那点儿份子钱?人家不稀罕份子钱,人家要的是整个制皂作坊,乃至全国的香皂销售市场。
王公权贵巧取豪夺的不是没有,但也总是讲究一个度,哪怕你拿大份吃肉,总得给人家留点儿汤水。可显然齐王打的注意是肉汤一锅端。
这期间,邱晨也见过廖文清,相对于当初廖文清执意出家时的寂寥消瘦,这会儿廖文清气色倒是好了些,也没有那么瘦的吓人了,只是神色间深沉的多了,当初那份洒脱飘逸一去不复返了。
就如今日,邱晨又会和廖文清、林旭一起过来察看作坊的情形,重点是关注工人们的情绪。
因为邱晨再次着了一身靛青色的松江布长直缀男装,也就没放车帘,把车帘高高地卷起,她就坐在车厢门口,一边喝着茶,一边端详着庄子周边的情况。
作坊里有一条河渠,作坊和庄子上也分别挖了水井,工人和家属们吃水是没问题的。又有之前的存粮和后来送过来的食材,温饱无虞,人心就不会太涣散。
“原本还以为能够破财免灾,可没想到那位齐王如此狠辣,竟是要全部吞了去……不行,咱们就把作坊直接送给二皇子雍王去,听说,最近雍王接连办了几件大事,圣眷日隆……看样子那位低调了这些年,终于要出手了。咱们索性投过去,也算是助雍王一臂之力,到时候,雍王真能登临大宝,咱们也就不愁没好日子过了。”林旭恨恨地挥着拳头,只是脸上未脱的稚气让这些话的分量打了折扣。
邱晨好笑地回头,抬手一扇子敲在林旭的额头上,也不理会他先是惊愕,随即咋咋呼呼的叫疼,转回头睨着渐行渐近的作坊庄子道:“这些话以后不能说。”
林旭揉着额头讪讪地答应着。
就听前头邱晨又道:“说话做事无不需要三思,但想好了、确定了,做就是了,没必要咋咋呼呼的,吵嚷的无人不知。”
这话一出,林旭还有些茫然,廖文清的瞳孔却是微微一缩,可惜,邱晨一句话撂下就恢复了沉默,他一时也不能确定,是不是这个妇人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又做了什么。
想想他认识她之初,那是的林家不过只是收药制药,军方的疗伤药订单也是刚刚拿到手,这个妇人就能够舍了蒸酒那么大的利益诱惑,毫不迟疑地献了上去……当时她怎么说来着?她说,他们根基太浅,哪怕是得了那蒸酒的方子,能够挣一些钱,却也不得长久,还会引起他人的觊觎。甚至,因为她们只是普通商户百姓,不能大量地收购粮食就不能将蒸酒做下去……
然后,林家得了一块御笔亲书的御赐匾额。
再后来,水灾、瘟疫,就在众人纷纷逃离安阳的时候,这个妇人孤身一人,只带了一个婆子两个护卫就进了疫区,一去就是近三个月,竟生生遏制了瘟疫的肆虐,救回性命无数的同时,也挣了一个三品淑人的诰授回来。
这一次,看似又是无比凶险,一旦三皇子齐王杨璟郁失了耐性,真下了狠手,不但作坊无存,甚至还可能危机一家人的性命……
可这个妇人却一直神情淡然,虽然也日日奔走,却并没有多少憔悴焦灼之色……
想想前头的种种,廖文清几乎已经能够肯定了,这个妇人一定是做了什么,笃定能够保住作坊。虽说她被诰授了三品淑人的诰命,毕竟在官场朝廷里没有多少关联,那个走动较亲密的靖北侯也已经返京,但传回来的消息都是卧床养伤,根本不在人前出现,别说军权早已经交了出去,连上朝都被皇帝给免了……这样一个人,也不能帮她做什么吧!
廖文清思量间,车子已经行到了驻守兵丁们的近前。
马车停住,邱晨神态悠然地第一个从车上下来,对从树荫里走出来的几名官兵拱手道:“诸位军爷大热天地在这里值守着实辛苦,给军爷们带了几颗西瓜过来,也解解暑止止渴。”
别说这个时候西瓜远远没有普及,就是这个季节,大田里的西瓜也没有上市。邱晨这些西瓜还是她当初在玻璃温室中育的苗儿,又移栽到大田里才得以在五月初就有西瓜可吃,大田里的西瓜怎么也得五月末六月初了。
来当兵的都是寒门子弟,之前只是听说有一种西瓜偌大如球,绿皮红瓤,甘甜多汁可口解渴,但那样的稀罕物儿就是在普通大户人家都不得见的,哪里是他们能够见到的,更别提吃上一块了。
这会儿,居然有人送了西瓜来给他们止渴解暑,一个个自然兴奋欢喜起来。道谢的有之,感叹的有之,乱纷纷地闹成一团。
只是不过片刻,后边的马车上有人抬了一筐滚瓜溜圆的绿色大西瓜下来,这些兵丁们的目光立刻就被这稀罕物给吸引了过去,还好,那个大胡子总旗总算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职责,却也客客气气地抱拳道谢:“多谢邱先生惦记着兄弟们。邱先生请进去吧!”
邱晨这才点了点头,重新上了马车,前后几辆马车相跟着,越过空空如也的关卡,径直进了作坊庄子。
作坊里有几名保镖护院看着,又有大小管事们照应着,厨房里的米面肉菜都充裕,工人们和家属们的情绪也还算镇定。邱晨转了一圈,跟工人们说了说话,又把管事和护院们召集起来开了个小会,邱晨三人也就从作坊庄子里离开了。
等回到安阳城,正好时近午时,邱晨带着林旭转回林家,廖文清坐在显得空荡起来的车厢里,慢悠悠往南湖廖家归去,只是,沉默的他,心里却是感概无限。
他很想再跟之前那样,跟这叔嫂二人说笑彦彦,相处甚欢。但是,母亲的死就仿佛一块大石压在他心里,让他沉重地喘不过气来。
五月初,随着天气渐渐炎热,也随着这些日子京师中最热门的‘种牛痘’的推行,京城里的痘疫之风总算是遏制住了。已经有十天没有新发病例出现,之前发病的孩子……或痊愈或夭折,也都有了个结果。
这一日,大朝会完毕,百官退出太和殿已时近巳时末。
景顺帝刚刚从太和殿回到乾清宫,洗漱换了常服,正端了敬上来的一碗清茶喝着,殿外值守的太监匆匆进来回禀:“雍王殿下请见。”
景顺帝清瘦的面庞上露出一抹淡淡的惊讶,微微挑了挑眉梢道:“刚刚大朝会刚散了,老二这是又有什么事?”
虽是如此说,景顺帝的脸色却很温和。得了示意的大太监韩喜匆匆迎出去,片刻,就引着一身竹青长直缀夏袍的雍王进了乾清宫西暖阁。
“儿臣恭请父皇圣躬安!”雍王一手托着个狭长的匣子,先把手中的匣子交给韩喜,这才拎着袍角在景顺帝面前跪倒叩拜。
“行了,行了,这会儿也不用行这么大礼!”景顺帝抬抬手,杨璟庸顺势起身,谢了恩。
景顺帝喝了口茶,这才慢悠悠地瞥了韩喜手里的匣子,询问道:“这是又淘换了什么东西过来?”
听景顺帝如此问,杨璟庸连忙接过韩喜手中的匣子,随即打开机关,敞开匣子托到景顺帝面前:“父皇请看!”
匣子里是一只黄铜打造的长筒状物。景顺帝看到此物先是微微一愣,随即眼睛一亮,伸手把匣子里的物事拿了起来,略略一摆弄,就放到了眼睛上看了一下,随即霍地起身,一言不发大步走出乾清宫,就站在乾清宫的丹玺之上,拿着那长筒子样的东西往四面观察起来。
好一会儿,景顺帝才将长筒子从眼前拿开,转头看着杨璟庸道:“这是太祖爷的千里眼!”
杨璟庸笑笑,道:“是,此物就是模仿太祖爷的千里眼所造。”
“仿造?”景顺帝微微一怔,喜怒不形于色的皇帝脸上爆开更大的惊喜,连声问道:“你是说,这支千里眼是我朝工匠所造?”
杨璟庸连忙点头:“回父皇,正是。此物乃本朝工匠所造。以后,有了它,咱们的大军就可以纵横捭阖,驰骋沙场,决胜于千里之外了!什么轻骑兵重骑兵,未等行动就已被我们了若指掌,哪里还有他们猖狂的份儿了!”
------题外话------
大姨妈按时造访,粟生不如死中,今天就这些了……争取明天加更吧!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上用
景顺帝毕竟为人主多年,最初的欢喜劲儿平缓了之后,脸上仍旧挂着笑,眼神却镇定下来,睨着自己的二儿子杨璟庸笑道:“既是仿造,可是你府上的匠人?”
杨璟庸挠挠头,有些赧然道:“不敢欺瞒父皇,这东西也是别人送给我的。只因为当初我曾在她处看到一支西洋传来的千里眼,很是稀罕了一回,却没好意思讨要,没想到,她居然用那支西洋货仿制出来,这不,刚刚送到我府上。”
“哦?”景顺帝应了一声,目光从杨璟庸身上转开,落在手上的黄铜千里眼上。
太祖当初也是从西洋得了一架千里眼,随后也曾命工部和宫里的将作监联合仿制过,却每每都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物件儿。太祖之后,制作千里眼的事情就搁下了,工部和宫里将作监的匠人们更多的是烧制各种琉璃用具,甚至玩器。却没想到百余年后,当年太祖没有实现的愿望,就这么突然地拿到了他的面前。
只是,这样一件利器,用于战争会起什么样的作用,稍有点儿作战常识的人都能明白。这件东西丝毫不亚于精炼钢铁铸造武器和盔甲的技术价值……听老二说做出这个东西的人似乎来自民间,那万一将此物流落到了周边的部落、国家手里……会带来什么后果,是毋庸置言的!
……这件东西,乃至制作这个东西的工匠绝对不能留在民间。必须拢进宫里的将作监,专程为朝廷制作才成。
杨璟庸觑着皇帝的脸上厉色一闪,心道不好,连忙道:“回父皇,还有件事,儿臣给忘了……”
说着,杨璟庸从长条形匣子底部的垫绒下摸出一张折叠好的笺纸来,双手托着捧到景顺帝面前:“父皇请看,那位就是喜欢试制一些东西,这个物件统共就做了这么一个,她就转而制作往窗上安置的大块玻璃去了……这是制作千里眼的详细方子。”
见景顺帝接了纸笺过去,打开来细细看着,杨璟庸状似很无奈地摇头道:“她还给儿臣写了封信骂我,说为了我这么个千里眼,她好生生的玻璃割碎了好多块,足够她装几十间房子的窗户了……那啥,还说以后我自己喜欢自己造去,她是不再做这种劳什子了……”
说到这里,杨璟庸苦笑着摇头,对着景顺帝疑问的眼神,补了一句:“她说不挣钱,干赔了。”
景顺帝微微一眯眼睛,随即笑出声来:“嗯,嗯,你小子这是替人讨好处了。既然那人爱钱……朕就赏他黄金千两如何?”
杨璟庸笑笑,却没有谢恩。
景顺帝挑挑眉,沉了脸道:“怎么,黄金千两还嫌少了?”
杨璟庸连忙躬身长揖道:“父皇息怒,黄金千两固然不少,但她是个疏淡性子,虽说挣钱赔钱,也只是一说而已。去年水灾瘟疫期间,尽管她的家底并不太厚,却也设粥棚施粥赈济,之后又……哦,父皇可能也知道,之后,她就只身进入疫区,为染疫百姓诊治,而且,进疫区的时候,她都是用车拉着口粮去的,在疫区连一口粮食都沾。”
景顺帝这回真的露出一抹惊讶之色来,“你说的是杨氏?朕诰授的三品诰命?”
杨璟庸咧嘴笑道:“父皇记得清楚,正是她。”
顿了一下,杨璟庸接着道:“杨氏虽说做了些生意,但她却不愿意理会这些生意往来,她更喜欢看书琢磨制作的法子。比如再往前的制皂,就是她负责出方子,由合伙人负责制作售卖……这一次的玻璃……哦,她说这种无色的远不如琉璃流光溢彩,华美雍容,就取了个玻璃的名字……她这一次烧制出来的玻璃,就是冲着瓶子去的。她的制皂作坊里新近出了沐浴、洗发的乳液,用普通木盒、铜盒都不便宜,她为了这个,淘弄了个古方子,就开始琢磨着烧玻璃瓶子。儿子说的千里眼不过是顺带着做出来的。这一次的玻璃烧出来之后,她也只是想着给自家作坊里做瓶子,其他也不过是玩玩就丢开手了。”
说着,杨璟庸又笑眯眯地看着景顺帝道:“嘿嘿,别说她做出来的那些玩意儿还真挺好用。这样的好东西,儿臣也想着给父皇进两瓶试试,已经带过来,交待给乾清宫的大牌子德顺了,父皇用的时候,先沾一点点在手腕上试试……哦,这个也是杨氏在信中嘱咐的,说是有些人的皮肤会对这些敏感,让试过不起疹子不发红再用。”
“哦?”景顺帝手里把玩着黄铜千里眼,懒懒地应了一声,却并没有表示什么。
杨璟庸咽了咽口水,笑着躬身告退下去了,临走还眼巴巴地看着皇帝手里的千里眼:“等父皇做出新的千里眼来,这件,这件……”
景顺帝一怒,顺手抄起边儿上的一卷书来兜头砸过去,杨璟庸抱头转身窜出乾清殿。
在乾清殿外稳神的功夫,大太监韩喜跟了出来,笑嘻嘻地凑到杨璟庸身边儿,低声道:“雍王太大胆了,敬上的东西还想着要回来……”
杨璟庸苦着脸摇头:“我就得了这一支,还是人家特意做的,我这还没稀罕够呢……”
觑着安静的殿内,杨璟庸小声问:“父皇没真生气吧?”
韩喜笑笑,却不接这话茬,转而道:“刚刚听雍王说什么沐浴、洗发的还要试,不知让老奴试试可否?”
杨璟庸直了腰,觑着韩喜笑眯眯端详半天,这才点点头道:“这是你的一片孝心……不过,那东西还是让父皇自己试试的好,喏,就是拿一点作澡豆用洗手就成。也是那杨氏谨慎,自从做出来,用过的人没有一万也有一千了,还没听说有哪个用的不宜的。”
“嗳,王爷说的是。这也是杨氏小心,小心无大错!”韩喜连连笑应着。
杨璟庸往前走了两步,也不回头,只摆摆手道:“我交给德顺的分了两份,一份是敬上的,另一份你看着分分吧,乾清宫里的人都洗的干净些,父皇也舒心不是。嗯,嗯,甭送了,甭送了……”
说着,一溜风儿径直去了。
两日后,杨璟庸被再次召进乾清殿。只不过,这一回不是在乾清殿前殿,而是进了后边的起居室--体和堂。
景顺帝这一回召见面色淡淡的,只说了一件事,就是直接让把香皂、沐浴露和洗发水统统列为每年的内闱选购之物。这一年的时间上晚了些,但眼下即将进入盛夏,洗浴自然要多一些,这些东西耽搁不得,立刻着人去南直隶把今年内用之物定下运回来。
杨璟庸答应了,却趁机吐了一回苦水,只说人家作坊里的东西供不应求,早一年就下好单子了,这回皇家加塞,人家又难做了……最后被景顺帝抄起一本书又给砸了出来,这才如释重负地吐了口气,快步离开。
五月初五端午节,南直隶当地并不怎么重视这个节日,也没有南方诸般赛龙舟、饮雄黄之类的风俗,当地百姓却也有五月为恶,百虫游动的说法,说的就是五月里天气日渐炎热,老人孩子比较难熬的盛夏即将到来,而且蛇虫鼠蚁过了冬季之后四处活动,人们不小心也容易被毒虫所伤。
南直隶没有赛龙舟之类的大型活动,却也有一些小风俗。比如要在端午节吃五毒饼,要在小孩子的手腕上系五色线,家境比较好的人家,会给小儿穿五毒兜兜,或者系五毒荷包,家里屋门窗口要插艾草,都是避毒虫、祛邪秽之意。
五月初三,邱晨给作坊里送了西瓜和过节的糯米等物过去,又打发人去各处送了端午礼,林旭又去军营跑了一趟,看望了那两个被污为逃犯的管事,虽说神情憔悴焦虑在所难免,但看得出,没有再受什么刑法,问过知道身上的杖伤也得了比较妥当的治疗,已经结痂愈合,并没有感染。林旭又安慰了一阵就出来了。对那个百户自然又是递了好处并托付一番。
这一次,是林家第一次给新任指挥佥事许绣许府送礼。之前经过打听,据说这位新任指挥佥事的许绣不好女色,只有一妻,未纳妾室。育有一子已满十岁。之前这位指挥佥事驻守边关,妻子就在家里孝敬二老,二老病重时,恰逢许绣跟随靖北侯驱逐北戎,未能给二老送终,成了许绣的一大憾事,也因此,对原配妻子敬重有加,这次讨了安阳指挥佥事的差事,就把妻子儿子都从原籍接了过来,一同前来赴任。
许家家境一般,之前凭借许绣得的饷银置办了几十亩田产,家中老幼就靠这点儿田产出息过活。
到了安阳府之后,虽说一下子跃居为执掌一府的武官,也算是有了许多进项,许绣做事却多有原则,这段时间表现的还算是谨慎恪守,并没有露出一副贪财的嘴脸来。
琢磨着这些听闻,邱晨打发人送往许府的端午节礼就是不厚不薄的,上好的绸缎夏衣用表里各八匹,上好的明前龙井、瓜片各两斤,还有自己产的绿皮大西瓜两筐和自家裹的各色粽子两盒。
三日下午,各府的回礼也送到了,一通忙乱收拾,将各色礼物收拾了,又打发大兴专门跑了一趟杨家铺子和南沼湖,给父母、大哥大嫂送了节礼过去。
四日一大早,邱晨就带着林旭一起返回了刘家岙。
这一次回来,邱晨不说了无心事,但心里也有了着落,是以也不催促马车赶路,把门帘卷到一半,隔了两侧窗户上的竹帘子看着外边的景色。
进了五月,春花已过,却处处绿树成荫,上一次注意到的路旁一枝桃花,如今已经挂满了绿色的毛茸茸的小桃……春华秋实,没了春日的繁花似锦,也还不到秋日的硕果累累,但夏日的孕育生长,谁又能说不是另一种动人的景致呢!
更何况除了这些,还有农田中大片大片渐渐泛了黄的麦田,眼看着再过几日就能收割了,这一种临近丰收的希望和欢喜,经历过全人工割麦麦收的邱晨,远比在现代时感受更深刻。
一路悠游而走,未到午时就在安平县城外的客栈落了脚。吃过饭,各人午休片刻,马儿也可以吃吃草喝喝水休息上个把时辰。
待未时末,日头最毒的辰光差不多过了,一行人这才重新上路。
中午太阳最过毒辣的辰光已过,这会儿上路,微热的风顺着竹帘子吹进来,虽谈不上清凉,却也惬意舒爽。
林旭顺着窗户看着道路两旁的麦田,忍不住感叹:“看来今年是个好年景……咱们家今年也能收不少麦子吧?”
邱晨笑着摇摇头:“新买的四个庄子几乎全都是抛荒地,去年没秋播,这会儿自然也没有麦子可收……倒是咱们清水镇的庄子,今年麦子说是长势不错,天公作美,麦收没有雨的话,应该能收一些。”
叔嫂俩说着话,也不觉得路程漫长,天色还大亮的时候,车子已经驶进了刘家岙。
村口边自然又有一群小皮猴儿迎着,欢呼着随着马车一路往村里跑去。
邱晨让月桂拿了糖分给孩子们。回头看着林旭含笑透过窗户看着外头随车奔跑的孩子们,却没有了下车的意思,再看林旭身上雪白的中衣天青纱直缀,不由笑了。
一路到了林家大门外,马车还未停下,杨树猛带着赵九和家中诸人从院子里迎出来。孩子们这会儿正在晚练,就不能第一时间赶回来迎接。
众人见了礼,说笑着簇拥着邱晨叔嫂进了大门,在大厅里略坐了坐,说笑了一会儿,众人就散了去,邱晨则和林旭各自回房梳洗沐浴了,换了家常的素茧绸衣裤。
正有着玉凤站在她身后一缕缕绞着头发,就听得外头一阵喧哗笑闹,俊礼拉着阿福当先一步跑了进来。
邱晨微微眯了眯眼,伸手将两个汗唧唧的孩子揽进怀里,一手搂着一个亲了亲,又受了俊文等人的礼,这才笑着打发一群小子赶紧去洗漱换衣裳。这会儿天热了,孩子们锻炼完了浑身几乎湿透。
“快去洗洗,换身干爽衣服去,瞧这一身的汗,穿在身上久了,可受不住!”大兴家的已经在门口驱赶着几个小跟班儿。
邱晨笑着撵了阿福和兄弟们去沐浴,又示意玉凤绾个最简单的发髻,攒了一支黄杨木簪子,起身走了出去。
来到堂屋,大兴家的已经候在了门口。
看到邱晨,大兴家的屈膝行礼,随后就笑着问道:“太太今儿带来的虾子新鲜,我过来问问,怎么做……这些海货儿,之前做得少……”
大兴家的询问了又加了句解释。
邱晨摆摆手,笑道:“今儿带回来的虾子多,你让人给西院和几个先生送些过去,再给王婶子和三奶奶几个老人送一点子去,剩下的都做了,白灼一个,再做个芙蓉虾球,那个孩子们爱吃。做芙蓉虾球剥下来的虾头虾壳也别丢了,那个做虾酱最好吃。”
“虾酱?”大兴家的有些懵,一脸疑惑地问。
之前,海铺子那边也曾送过来几坛虾酱,不过看样子该是小虾米皮儿那种小虾子做的,这个虾肉都剥出来,就虾壳和虾头做出来的也能吃?
邱晨笑着摆手:“你尽管按我说的去做,这个季节,虾头里满满的都是黄儿,做了虾酱比虾肉还好,扔了才真叫可惜了。”
既然自家太太说的如此笃定,大兴家的自然也就不再迟疑,连连点头应了,退下去准备晚饭去了。
邱晨一杯茶没喝完,青杏月桂和陈氏也洗漱完过来了。
邱晨就吩咐玉凤:“你跟青杏去把带回来的东西归置归置,看看村里几户老人改送什么,趁着这会儿天亮着送了去。”
玉凤和青杏答应着去了。赵九也到了门口回话。
赵九回的则是清水镇和安平县城的诸家往来,邱晨一一听了,觉得处置还算妥当,也就撂下了手。只是又吩咐陈氏:“你把带回来的表里收拾出来,一个先生四匹表里各一,再搭上些应节的东西,刚刚我跟大兴家说了,虾子咱们这边难得,也分一些给先生们尝尝鲜,你看着分好了,让赵九打发人送过去。明儿就是正节了,少不得丁先生几个要回家看看,赵九记得早早备车,打发妥当的人跟上。”
陈氏和赵九答应着先后退了出去。
邱晨又琢磨了片刻,觉得无有遗漏,也就放开手,转身出了屋门,径直往后边走去。
这一次回来,她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就是收获第一茬马铃薯。玉米种下去也两个月了,这会儿应该也授粉了,不过应该还没灌浆……想吃嫩玉米还早一些。
一路进了后园,天色已经有些朦胧了。两个负责收拾园子的仆人正在园子里忙乎,看到邱晨带着月桂春香过来,连忙垂手行礼。
邱晨抬抬手笑道:“在自己家里不用这么多礼,我就是过来看看,你们尽管接着忙!”
两个仆人连声答应着,又走进园子里忙碌起来,邱晨略一关注,就看到一个在拔草,一个则蹲在已经架起来的西红柿秧儿上不知在做什么。
邱晨略过两个人,径直来到马铃薯畦子里,看着马铃薯根部鼓起的包包,再看一道道深而宽的裂纹,就升起满心的欢喜来。
她来之前已经有了准备,手里拎着个小扒锄,蹲下来就开始用扒锄扒起马铃薯来。最开始,她心里也没数,因为绝大多数马铃薯要留来做种,也怕扒坏了不能用,是以她的动作非常小心,用小扒锄一点点把表皮的土壤扒开,然后第一个看到的马铃薯就足有鹅蛋大小。
“嘿嘿,真不小!”邱晨满意地扒出一个拨到一边,又开始扒第二个……
不多会儿,一棵马铃薯根部的大马铃薯就被她扒了个精光。根下部还有一些比鸡蛋还小的,甚至枣子大小的,都被她留在了土里,又重新盖上土,掩住了露出来的马铃薯根。她模糊地记得,马铃薯这样子可以分几次收获,收了大个的马铃薯之后,后边的小马铃薯还会继续生长膨大,只要土地不等着用,就能延长收获期,得到第二次收获。当然,第二次的收获比第一次的要少一些,这也正常。
刚刚扒得太兴奋太投入,邱晨也没注意到自己扒出了多少,这会儿扒完了一棵,再回头过来,才发现一棵马铃薯足足扒出了一堆马铃薯,数了数,大大小小的竟有十四块,最小的一块也有鸭蛋大小,最大的是一个半鹅蛋大……据邱晨估摸着,怎么的也有十多斤了。
邱晨满心欢喜兴奋,根本没注意到月桂不在了,这会儿数完数,正想着怎么弄回去,就见月桂呼哧呼哧喘着气拎回来一个篮子,“太太,用篮子盛吧!”
“这丫头,想得倒是周到!”邱晨笑笑,看着月桂和春香把一堆马铃薯装进篮子,邱晨这回又拎着篮子估了估,进一步确定了之前自己的猜测,应该在十斤还多。这还是一次未收干净,若是第二次收获再能收上三四斤,那么一株马铃薯的产量就足有十三四斤。马铃薯的株距是一尺到一尺半,也就是株距大概在四十公分左右,一亩田大概能种四千多株,按四千株算,每株能出产十三斤,那亩产岂不是能达到五千多斤?
邱晨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仔细一想,园子里种植的东西,照应的要悉心的多,水肥管理做的都足,产量自然也就高一些。更何况,如今只是扒了最外侧的一棵,里边的说不定还有收的比较少的,几种情况一中和,去大田里种植,亩产就绝对没有这么高了。当然,只要悉心照料上,三千斤应该没问题。
亩产三千金的马铃薯推广开来,相比起这个时代亩产只有四百斤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来说,实在是高产了。况且,马铃薯种植完全可以在麦田里套作,小麦收割后马铃薯正好进入生长旺盛期,一点儿不耽误,却多了许多可以果腹之物……不说我味道如何,营养怎样,至少,有了马铃薯的推广,就不会再有那么多人受饥饿之苦,甚至饿死了……
------题外话------
昨儿一天,体重掉了两公斤……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不知该哭该笑……
疼的厉害,昨晚没能码字,今儿到现在就码了这些,亲们将就着看,明天,明天一定会好了……
☆、第二百九十六章 马铃薯和土布袋
为了得到净重,邱晨跟两个丫头转回来,将一篮子马铃薯洗了,晾干了特意过了一次称,最后称重的结果是八斤半。这样子,就园子里的水肥标准和管理水平,大概亩产也就在三千多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