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锦绣山河-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瑗没什么可说的,自然收拾了包袱,回汴梁见她皇兄去。

    而种将军当然也没什么好说的,客客气气地将几位相公奉为座上宾,重建几所新的西北重镇。

    只不过,临行之前,种沂难得地对她说了一句话:

    “小心。”

    在汴京那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千万要小心。

    文人刀笔吏,是比战场还要可怕的地方。

    赵瑗含笑着冲他点点头,跨。上战马,一骑绝尘。

    ————————

    汴梁。繁华盛景。

    与数年前的颓败不同,如今的汴京城,已经恢复了先时的繁华旧貌。无论是勾。栏瓦肆间的嬉闹声,还是相公们忧心国事的高谈阔论,都使得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赵瑗一骑赤红的战马飞奔入城,固然惊吓了不少慵懒的鸽子,却也带起了诸多议论。

    “那位便是柔福帝姬么?”

    “传说燕国公主久病于燕京,不想今日却是痊愈了。”

    “天将神女于斯,天佑我大宋……”

    赵瑗在西北呆得惯了,一时间来到这等倚。红偎翠之地,竟有些不大适应。她下了战马,在宫人的引导下换了锦衣,逐一拜见了父兄姐妹,又陪着王贵妃说了会子话,才匆忙掌灯歇了。

    不习惯。

    一切都不习惯。

    她怀念原先恣意妄为的岁月,怀念一望无垠的苍茫戈壁滩。

    尤其是在王贵妃——她的生母——哭哭啼啼地说“你竟放了足,日后该如何嫁人,该如何是好”,并被姐妹们共同讥笑了一番之后。

    她是注定要翱翔苍穹的鹰,注定做不惯瑟缩在王宫之中,缠着一双纤足的小脚女人。

    唔,不是说先前她已经提议放足了么?

    ——别傻了,有“礼、理”二字在,她撼得动中书门里那么多科举进士,那么多“风。流才子”?

    饱暖思**,她不该低估了书生们喜爱小脚的欲。望。

    看样子,得下一剂猛药才行。

    她翻来覆去地想了许久,又想起回京前在西北瞧见的那一溜儿大官,总觉得有些苦恼。

 第105章 垂拱殿事

    清晨的皇宫,总显得有些水汽迷蒙。

    赵瑗不紧不慢地跟在宫娥后头,沿着九曲回廊,朝着福宁宫走去。宋代宫室不多,也不大,寥寥坐落在汴梁城里,倒显得有些纤小玲珑。她不过走了一盏茶时分,便到了地方。

    福宁宫,是官家赵桓的寝宫。

    宫娥婷婷袅袅地向她福一福身,说道:“官家尚在垂拱殿听政,恭请帝姬入内奉茶。”

    赵瑗摸不准赵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含糊应了,果真“入内奉茶”。可还没等她的茶奉上来,赵桓贴身的内侍便一溜烟儿赶到了福宁宫,请她到垂拱殿去。要悄悄地去,不可声张。

    这可真是奇了。

    赵瑗垂下眼眸,静静思忖片刻,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来。

    “谨遵官家旨意。”

    要知道,宋代的垂拱殿,地位大约等同于汉代的未央宫宣室。

    赵桓这么大费周章地把她弄过去,其目的,不言而喻。

    这位性子极软的皇兄,恐怕是想让她垂帘听政呢。

    赵瑗起身对内侍道了声谢,不动声色地从袖里滑出一个小荷包,落入了内侍手中。内侍明显愣了一下,不知是该收还是不该收,随后便听见赵瑗压低了声音问道:“垂拱殿中,都有些什么人?”

    内侍松了口气,将荷包贴身收好,低声说道:“有诸位相公,也有西辽的使者。”

    赵瑗低低“嗯”了一声,心中有了底。

    垂拱殿距离福宁宫不远,赵瑗没走多久便到了地方。不出她所料的是,内侍没有带她走正门,而是悄悄开了一个小门,又悄无声息地引着她来到了暖阁里,最后才悄无声息地退了下去。

    暖阁中安安静静,只剩下官家赵桓在案后奋笔疾书。

    她上前向赵桓道了声万福,便规规矩矩地在一旁站着。赵桓不开口,她也只在一旁装作不知道。好不容易等赵桓练完了一篇鸡爪子爬似的草书,净了手,才听见他出声问道:“皇妹可知道,朕为何唤你来此?”

    “官家是想听真话呢,还是假话?”

    赵桓一愣,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来:“朕要听不真不假的。”

    赵瑗莞尔一笑,目光落在那篇草书上,轻声说道:“官家的书法造诣,素来是极高的。”所以决计写不出这鸡爪子爬似的草书,虽然草书一向以“狂”“乱”著称。

    赵桓又是一愣,而后苦笑一声:“嬛嬛果然是玲珑剔透之人。”

    字由心生。

    字乱了,心便乱了。

    “朕被人威胁了,自从你的好夫婿决意撕毁澶渊之盟以后。”赵桓将那篇写废的书法团成一团,拢进衣袖里,慢慢地在屋里踱着步,“西辽皇帝是个顶厉害的人,朕觉得与嬛嬛你不相上下。唔,他派了好几个使者过来,说是要与朕先礼后兵。幸亏西军打得漂亮,西辽皇帝也只能‘礼’,不敢轻举妄‘兵’。嬛嬛,在你看来,西辽的威胁,可以算做几分?”

    赵瑗思考片刻,答道:“半点威胁也没有。”

    “胡言乱语!……”

    “臣妹并非胡言。敢问皇兄,您是信不过西北宿将,还是信不过我燕云健儿?”她似笑非笑地看着赵桓,眸中渐渐沉淀出几分温柔安抚之意。

    赵桓一愣。

    没错,西夏国灭之后,万里戈壁便成了大宋与西辽间的第一道关卡;就算耶律大石破得了戈壁滩、夺得下河套平原,还剩着一个燕云十六州与他死磕,接下来才是繁华盛景的汴梁城。

    他认认真真地想了很久,紧锁的眉头渐渐打开,随后哈哈哈哈地大笑起来。他似乎很久没有这么高兴过了,一时间似乎扫除了胸。中所有的闷气。等他笑够了,才和蔼可亲地走上前去,扶了扶赵瑗的发簪,说道:“随朕来。”

    赵瑗称是。

    西辽国使与东西两府的相公们,已经在垂拱殿中等候很久了。

    北宋神宗之后,朝中大权在握的衙门,只剩下中书门、枢密院和御史台,再加上一个户部。中书门司文,称东府;枢密院司武,称西府。说得通俗一些,中书门等同于中。央办公。厅加上国。务。院参。事室加公。务员局加农业。部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而枢密院则等同于中。央。军。委加国。防。部,御史台干的是检。察。院的活儿,户部当然就是财。政。部。

    所以,赵桓把这些当朝大员们和外国使臣晾在外头小半日,着实有些不近人情。

    好不容易等到赵桓接见,这些平素顶天儿的大员们又都齐齐愣住了:官家今日心情格外好,仿佛胸中郁结之气被一扫而空。最最关键的是,官家身边,居然站着一位帝姬。

    垂拱殿是什么地方,怎容一位帝姬自由来去?

    可那人是柔福帝姬,大宋唯一一位有封。邑的国公主,挽大宋于将倾的天纵奇才。

    联系到这位帝姬平素诡谲的行事风格,所有人心中都泛起了嘀咕。

    来者不善。

    赵瑗倒不在乎这些当朝大员们心中想的是什么。准确地说,她从来就不曾在乎过。只要他们能够扶着大宋安安稳稳向前走,那便罢了;若是不能,她不介意将一切打碎了重新来过。

    相公们开始奏事,有一搭没一搭地磨嘴皮子。方才在大朝会上不敢说的、不方便说的,如今都一股脑儿倒了出来。核心的议题,自然是“谨防西北生变”。

    赵瑗恼了。

    虽然她不大喜欢护短,但这回,她是真真切切地恼了。

    都说文人最害怕的就是拿刀枪的武将,本朝太。祖也干过杯酒释兵。权的事儿,太。宗也签过澶渊之盟,年年向大辽进贡岁币。但国泰民安,是买得到的么!

    不长利爪尖牙的小肥羊,不被饿狼吃掉才有鬼。

    用军。汉们的粗话说,就是“弟兄们用血换来的平安,不是让你们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赵桓一直关注着赵瑗的神情,连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也没有放过。他很清楚这位皇妹的本事,也很想看看这位皇妹会如何行事。“谨防西北生变”这个议题,其实从西夏国覆灭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被摆到台面上来了……

    “敢问诸位相公。”赵瑗巧笑嫣然,“在西辽使节面前商议这等要事,果真合适么?”

    “帝姬尚能进入垂拱殿中,西辽使节如何不能议事?”说话的是个脑子拎不清的郎官。

    “此事与我大辽息息相关,宋国不能撇开我国,私自议定。”西辽使节一本正经,“我大辽,正处在宋国以西。”

    赵瑗被气笑了:“本国内。政,哪里轮得到你一个外使置喙?”

    “帝姬此言差矣。”西辽使节继续一本正经,“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本使节所代表的,正是大辽无疑。柔福帝姬这般小家子气,实在有违一位大国公主气度。”

    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可惜都是露出獠牙的恶狼。

    “使节大人。”赵瑗悠然开口,“假设今日,您才是我大宋的中流砥柱;而诸位相公则是辽国的重臣,设身处地一番,自然知晓症结所在。”她停了停,又说道,“换位思考之后,依旧维持原先看法不变的……恕本帝姬狭隘,只能认为各位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本意是‘宁可向大辽进贡岁币、永久称臣,也不能让武官凌驾于文臣之上’。”

    此言一处,倒有七八成的大员们变了脸色。

    无论多么冠冕堂皇的措辞,本质不过是一张遮。羞布。西辽要钱,而另一些人要永久保留文臣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拍即合,仅此而已。

    赵瑗偏头,冲赵桓微微一笑:“皇兄以为如何?”

    赵桓冷汗涔涔。

    有些事情捅破了,不过是一层窗户纸。

    有些事情撕开了,也仅仅是一层遮。羞布。

    关键是,有没有人胆敢在官家面前,干脆利落地撕开它。

    “本帝姬曾听闻,有一位昏庸的妇人,晚年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赵瑗站起身来,盯着西辽使节的眼睛,一字一字的说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诸位相公大约晓得,什么才叫‘结与国之欢心’罢?那便是毁掉大国重。器,拔掉尖牙利爪,撕毁藩篱屏障,将大好河山坦。露于外敌之前。”她冷冷地笑了一会,又一字一字地问道,“既然诸位相公皆有此意,那本帝姬便提议西军解甲,自除服舆,将燕云十六州‘还归’耶律皇帝,可好?”

    “嬛嬛!”赵桓惊得跳了起来。

    “你们不过是看着牙齿磨利了,爪子磨尖了,想收拢到自个儿麾下罢了。”赵瑗笑得愈发冰冷,“可书生如何收拢这些利爪?书生天生文弱。所以啊,你们只能给天下洗脑,‘好男不当兵’,‘书中自有颜如玉’。自个儿领着高。俸,却酿成了仁宗、神宗年间极高的贪腐……”

    “嬛嬛……”赵桓试图阻止她。

    “本帝姬素来是个刺儿头,不怕死,自然也不怕沉塘。若是诸位相公想做吕后,想用竹签儿将本帝姬活活扎死,本帝姬也绝不皱一皱眉。本帝姬自认比不上韩信韩大将军,但至少,比戚夫人还是要好一些的。”

    “嬛嬛。”这已经是赵桓第三次试图阻止她。

    “本朝重文轻武、文强武弱是出了名的,读书人端的架子也是顶高的。士子们爱狎。妓,歌姬便比公主帝姬们还要名贵;士子们爱纤足,天下女子便纷纷缠足;士子们不爱武人,于是武人地位低贱如尘土,直到山河破碎……”赵瑗从左到右缓缓扫了一眼,眼眶有些泛红,“若不是你们早生了两百年,我真想让你们看看什么叫‘崖山’!”

    什么叫“崖山”,诸位相公们自然是不懂的。

    事实上,除了赵瑗之外,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听懂。

    赵瑗笑容愈发冰冷,缓缓转头,对赵桓说道:“此间利害,皇兄应当晓得。”

    赵桓很头疼。

    其间的利害关系他当然懂。在金国呆了这么久,想了这么久,就算是个傻子,也该想通透了。

    更何况他这位好皇妹一仗接着一仗,每打一仗就给他好好上了一课。这么长时间下来,若是真有人起了二心,这位皇妹铁定比他还要敏。感。

    可问题是……

    连王安石这等天下第一刺儿头都失败了,自家皇妹居然想要单挑天下的读书人,委实太过任性妄为。

 第106章 威胁

    一时间,垂拱殿中鸦雀无声。

    赵瑗说得太快也太急,字字句句都切中要害,素来擅长诗文的相公们脑子还没转过来。赵桓倒是听明白了,否则他也不会这般劝说自家妹子。

    事实上,赵瑗此番话倒是不错。

    大宋立国数百年,武人出身的官员,被牢牢压制在五品以下;唯一一个坐到枢密院副使高位的战神狄青,还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有些事情他们不是没想过,而是不敢想。因为唐代覆灭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节度使拥兵自重。

    谁敢想?谁愿意想?谁敢让大宋重蹈唐代的覆辙?

    可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没想到,重文抑武的后果,是自己替自己拔掉了利爪尖牙。

    “官家……”终于有位相公按捺不住发了声。

    “官家。”赵瑗亦说道,“解甲归田,是外无强虏、内无忧患之后的事情。”

    西辽使节的脸色瞬间变了。

    这位帝姬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西辽就是那个“强虏”。

    “官家。”方才那位相公终于找到了说话的机会,“臣有一事不明,欲询问燕国公主。”

    赵桓抬了抬手:“准。”

    “燕国公主于行军布阵一道,自是惊才绝艳。然……”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使用了无数种修辞排比铺陈,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既然公主很会打仗,那就乖乖去打仗,不要对文官系统指手画脚。治理天下必须要靠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唔。

    赵瑗仔仔细细地听了一会,听出门道来了。

    这位相公是在告诫她,既然不会制冷,就不要评价冰箱的优劣。因为不会制冷的冰箱,不算一个好冰箱。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可惜又被偷换了概念。

    她安静地等那位德高望重的相公说完,才轻声笑道:“本帝姬合适说过,要重武抑文?”

    对方一愣。

    “官家。”她盈盈起身,向赵桓道了一声万福,“方才臣妹所提议的,不过是‘文武平权’而已。”

    文武平权,互不干涉。

    别老是把书生塞到枢密院去,也别压着武将的等级。文官怎么领的俸禄,武将也怎么领俸禄;文臣武将互相辖制,谁也干涉不了谁。文官不听话,武将自然可以动刀子;武将不听话,文官同样可以卡住军饷军粮的脖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因为每个人都有私心,而私心,通常会成为漏洞的源头。

    最最重要的是,皇帝必须有能力有魄力有手段卡住双方的脖子,否则一不小心,龙椅便会换人坐。

    为什么皇帝偏爱读书人?

    因为天、地、君、亲、师。

    赵瑗静静地看着赵桓,周围早已经鸦雀无声。“文武平权”四字宛若惊雷,震得人鼓膜嗡嗡地疼。谁也料不到柔福帝姬居然胆敢说出这四个字来,便是赵桓也不曾。

    赵桓默默地想,他似乎又小瞧这位妹妹了。

    “内有内。政,外有外事。”赵瑗安安静静地开口,“皇兄莫要因为这位使节大人巧舌如簧,便忘却了昔年的过往。”

    赵桓沉默不言。

    “也希望诸位相公,莫要妄言才是。”她回过身,笑得愈发恬淡,“既然这位相公以为,唯有满腹经纶之人,才够资格议论政。事。嗯,本帝姬以为,相公所言极是。”

    所有人心中齐齐打了个突。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帝姬从来不会轻易服软。一旦她服软,必定意味着了不得的举动。

    “不过,本帝姬还有几番话,想要对使节大人说的。还望皇兄恩准。”

    赵桓无奈地扯了扯嘴角,说了个“准”字。

    “使节大人可知,为何西夏国破灭得如此之快?”

    赵瑗浅浅笑着,声脆如珠玉,眼中却透着一抹看不见底的幽深。

    “因为我命人垄断了所有的盐道。因为西夏国全军缺盐。因为缺盐,他们会全身乏力,握不住刀也张不开弓。因为西夏国地处大陆深处,东不见海、西也不见海,唯一能够煮食的岩盐,又大多有剧毒……”

    西辽使者瞬间变了脸色。

    西夏国东不靠海、西也不靠海,同样处于大陆深处。

    西辽同样东不靠海、西不靠海,位于大漠的最深处。

    西夏国擅长弓马,骁勇善战。

    西辽同样擅长弓马,骁勇善战。

    万一这位帝姬……万一她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西辽……

    她在威胁他。

    她在威胁整个西辽。

    “大约一年以前,我从西辽皇宫得到了一件东西。”赵瑗笑得愈发云淡风轻,“如今便交与使节大人,作为回礼之一罢。但愿大人喜欢。”她说着,附耳在赵桓身边说了几句话。

    先前她在西辽皇宫顺走了一点东西,现如今,是时候还回去了。

    赵桓尚沉浸在她的“为何西夏国破灭得如此之快”中,对她接下来的话也不甚在意。事实上,不仅仅是赵桓,几乎在场所有人都惊了一惊。

    难怪……

    “另外,还望使节大人给西辽皇帝带两句话。”赵瑗继续说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切记,我大宋江山,寸土必争,寸土不让’!”

    这番话说得极是热血沸腾,除了西辽使节之外,无人反驳出声。

 第107章 女书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威胁外邦的话谁都爱听,无论是官家还是东西两府的相公。赵瑗一番话说得痛快,旁人也听得痛快,只除了那位面色铁青的西辽使节。

    东西两府的相公们不知何时已经悄悄挪了挪位子,分左右站开,而那位使节大人则不尴不尬地站在中间,颇有遗世独立的派头。只可惜这世上遗世独立的公子多了去,也不差这位番邦贵使一人,故而饱读诗书的相公们是半点赞赏的态势也没有。

    “嬛嬛……”赵桓压低了声音,“你……你这么做,不会捅出什么篓子罢?”

    赵瑗微微抿了抿唇角,眼底渐渐透出了几分锋芒。

    这个动作是她未婚夫常做的,如今却也被她学了来。眸光流转之间,隐隐有着磐石一般的坚定。

    篓子?

    大宋帝姬最不害怕的就是篓子。

    只要西辽胆敢越境,她一定会把大宋立国数百年来的帐,好好同他们清算一回!

    许是赵瑗的目光太过犀利,又或许是柔福帝姬的名头太过响亮,下方站着的人倒有大半被震慑住了,长久说不出半句话来。西辽使节倒是想说,可被柔福帝姬眼刀子一扫,瞬间便将所有的话都给吞到了肚子里去。他甚至怀疑,如果自己惹恼了这位姑奶奶,是否还有命回西辽去。

    “嬛嬛啊……”赵桓憋了半日,终于憋出一句话来,“你与使节大人一同退下罢。朕……唔,朕还有些事情,想要同相公们议议。今日午间你也不必回宫了,便在朕的福宁宫用膳罢。”

    赵瑗微微一愣,低眉顺眼地称了声是。

    最突兀的两个人走了,垂拱殿内又恢复了往日的平和。相公们齐齐抹了把汗,七嘴八舌地开始向赵桓进言,内容无非是柔福帝姬今日诸多逾越,公主犯法与庶民同罪,还望官家好生管教。赵桓听了许久,偶尔轻轻地“嗯”上一声,却并不评议。

    北宋皇族的性子素来温和,出了这样一位激。进的柔福帝姬,实属异类。

    君臣们商议了好一会儿,也拿不定什么主意。赵桓虽然觉得自家妹子字字在理,可惜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半点施行的可能性。又过了好一会儿,外间又有内侍来报,说是柔福帝姬召集了不少帝姬郡主,说是要教她们一些新鲜的玩意儿。

    “什么新鲜玩意儿?”赵桓有些好奇。能够贸然闯入垂拱殿,中断议政的,估计不是什么好事。

    “据说,是‘女书’。”内侍据实禀告。

    事实上,除了赵瑗本人,谁也不知道女书是个什么新奇物事。

    “还教授了一些算学的新鲜法子,用的也是‘女书’。”

    君臣面面相觑。

    赵桓仔细想了好一会儿,摒退内侍,决定等午间再好好问问她。横竖这位妹子做不出什么坏事来。‘女书’?听上去倒像是一种新的字体。

    赵瑗当然想不到垂拱殿内又发生了什么,只是趁着大家还有些崇拜她这个光环笼罩的帝姬,慢慢埋下几颗毫不起眼的种子。她想要的不止是文武平权,还有男女平权。

    这种事情可不是耍耍嘴皮子就能办到的,起码要花上好几代人的工夫来潜移默化。

    但至少,至少她能让天下女子的地位,不再那么卑微。

    梁红玉和她的女兵。营已经是一个极好的开端,这个世界的女子也大多向往填诗做词。既然如此,她不妨再多多教授一些后世的学识。最起码能让这些女孩子明白,她们并不比男人差。

    而这些学识的基础,她选择了女书,世间唯一一种母女相传的文字。

    这种文字,还是她上辈子向外祖母学过来的,这世上,已经很少有人会用了。

    至于可能因此造成的社。会动。荡……

    她真的、只是、埋下了几颗种子、而已。

    至于这些种子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赵瑗以为,大概自己曾曾曾曾孙辈可以告诉她。

    女书起源于绣品,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倒是学的极快。赵瑗零零碎碎地教了一些,又同她们玩闹了好一会儿,便该去福宁宫用膳了。不知怎么地,她总觉得有些心神不宁。

    九曲回廊、亭台楼阁、红墙绿瓦……

    她沿着来时的道路一路去往福宁宫,规规矩矩地向赵桓道了声万福,而后悄无声息地抬了抬眼,发现赵桓神情淡然。两人分君臣入了席,慢慢用着午膳,一时无话。

    宋代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餐饭赵瑗倒是吃得很是享受。

    用罢午膳之后,赵桓才摒退了侍奉的一干宫人,皱着眉同赵瑗说道:“你今日在垂拱殿中,委实太过莽撞。”

    赵瑗一怔。

    “你可晓得,今日过后,会有多少人跟朕递折子,弹劾于你?指不定连你的国公主封号也要扒。了去。”赵桓眉头皱得愈发深了,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依皇兄之见如何?”

    “朕想不出额外的法子。”赵桓烦躁地在屋子里踱着步,面色颇为苦恼,“朕甚至拿不定主意,该如何教导太子。你晓得朕没有什么天大的本事,做不了中兴之主,还差点儿成了亡国之君。”

    他停了片刻,又说道:“朕只想让所有人平平安安的。让整个天下,都平平安安的。”

    “皇兄?”

    赵瑗一怔,不明白赵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皇太子赵谌,今年不过十四五岁出头,还是个半大不小的孩子。

    “那孩子……”赵桓狠狠吐出这三个字来,又狠狠捏了捏拳头,面上浮现出复杂且古怪的神情,“嬛嬛,朕想让太子随你到边关历练几年,你瞧着,可合适么?”

    赵瑗心里打了个突。

    把皇太子交到她手里?

    他这是打算让太子拜拜山头,还是想让太子出去避难?

    “朕思前想后,你今日所言,自是一点不差。”赵桓继续说道,“大宋已经亡了一回,难道还要再亡第二回么?朕决意拔擢种沂将军为枢密院副使,再收拢几路兵。权,将枢密院好好整顿几回。嬛嬛,朕晓得,你同朕,是站在一处的。”

    赵瑗惊得无以复加。

    先前她不过是瞧见赵桓神情有变,没想到他的决心如此之大。

    “除此之外,朕还想多培养几个厉害的将军。恰好残金最近又收拾了几路兵马,几欲生变。朕想着,那处也是练兵的好地方。”赵桓不紧不慢地说着,颇有几分字斟句酌的以为,“嬛嬛可欲传下几部兵法,流芳百世?”

    升官、练兵、传兵法。

    她懂了。

    赵桓这是想要收权,顺便多培养几个嫡系。

    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笑着说道:“自然,是愿意的。”

    说话间,一双手早已滑入宽大的衣袖中,指尖微凉。

 第108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约是得到赵瑗的肯定,赵桓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神色也松快了许多。

    “朕晓得你素来是个知晓分寸的。”他缓缓说道,“此番朕将太子交予你,原是指望你好好教导他成材。因为太子同朕说过,他生平最佩服的人有两个,一是欧阳永叔,其二便是嬛嬛你。”

    赵瑗一怔。

    欧阳永叔?欧阳修?

    她思忖片刻,试探着问道:“不知太子最喜爱的,是欧阳永叔的哪一处?”

    赵桓答:“文风。”

    文、风。

    赵瑗紧握的拳头慢慢舒展开来,剧烈的心跳也渐渐平缓下去。欧阳修生平最厌恶浮夸风与太学体,推崇直白文字。若是太子崇尚欧阳修的文风,那么太子的性格,或许也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如果她猜测不错,那应当是一个务实的太子。

    但是,现如今西北战事未宁、汴梁繁华之下的暗流汹涌、西辽虎视眈眈、蒙古犹在卧榻之侧……这个节骨眼上,赵桓不打算修养生息,反倒要将太子送到她的手中,究竟是想要做些什么?

    赵瑗心中一时涌起了许多念头,每一个都让她感觉到了深切的不安。

    赵桓倒是没让她想太多,只是真真切切地同她提了几个要求。

    头一条,希望她将太子当成亲儿子来教养,替大宋培养一个顶尖儿的储君。

    次一条,希望她替太子捞些政。治资。本,这样才能在未来弹压住那些老臣。

    第三条,这两个月是新进举子殿试的紧要关头,他预备再拔擢些后起之秀,同时也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但是,他不想让太子过早接触这些黑暗面,故而希望她将太子带离汴京。

    第四条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条,若是日后他遭遇了什么不测,那么赵瑗将作为辅国公主,匡扶太子上位。

    赵瑗惊得说不出话来。

    “朕已将遗诏拟得清清楚楚。”赵桓渐渐压低了声音,附在赵瑗耳边说道,“朕不会再立皇后,谌儿便是唯一的太子。朕会替他将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嬛嬛,朕看得出来,你想要制造一场大变。革,却阻力重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