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家的表哥数不清-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十二看孟云晖的弟弟哭了,愈发耀武扬威,指着孟云晖的弟弟一通骂。
  孟云晖始终一言不发,任孟十二撒泼。
  一旁的孟家其他儿郎却听不下去了,尤其是李子恒曾见过的孟十郎等人,更是怒不可遏,剥了衣裳,就和孟十二厮打起来。
  最后成了一场混战,除了孟云晖和他弟弟,孟家子弟几乎全掏拳头了。
  “我把孟四的弟弟送回家,五娘子又哭了一场,孟五叔的病还没好全,我看他家水缸空了,帮他家挑了几担水。“李子恒拍拍自己的肩膀,“五娘子倒是记得留我吃饭,他一家老小的,孟五叔还卧病在床起不来,我哪里好意思!“
  宝珠嗤笑一声:“所以你就饿到现在?“
  李子恒嘿嘿一笑。
  李绮节扣上红木云蝠纹带屉桌右角的暗锁,“孟四哥没回去看他爹娘?“
  李子恒摇摇头,“孟十二被孟十郎揍得满头青包,孟四怕他伤到骨头,先送他去看大夫了。“
  请大夫当然得先回家,回到家,有孟娘子在,孟云晖怎么可能还有机会出门?
  李子恒同情道:“孟四也难做呢。“
  宝珠把几支大小不一的湖笔安放在笔架上,闻言跟着叹息一声:“孟娘子也忒小气,孟四少爷和五娘子一家是血亲,怎么可能说疏远就疏远呢?她越这样严防死守,孟四少爷越要恨她!“
  李子恒吃完一碗藕粉,放下匙子,拍拍手,“别人家的家务事,咱们也不好多说。“
  说这话的时候,他盯着李绮节的眼睛,观察她的反应。
  李绮节眼眉低垂,神情淡然,“不早了,大哥早些歇息。“
  心里却有些哭笑不得:李子恒向来藏不住心思,看他言语间几次试探,竟是以为她对孟云晖心藏爱慕,所以故意敲打她!
  看来她太过得意忘形了,以为没了杨天保的娃娃亲,就能暂且高枕无忧,其实不过是另外换了一种烦恼而已,在没有订下人家之前,她和任何一个表哥略微多说几句话,都会引来长辈们的注目。
  孟娘子一再触犯孟云晖的底线,孟云晖始终忍气吞声。他面上憨厚,实则是个坚忍狠心的人,今天他对自己狠,将来说不定也会对身边人狠。
  在某种程度上,李绮节觉得孟云晖和自己是同一种人,他们都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不同的是,李绮节放弃得洒脱,而孟云晖放弃得不甘。
  正因为理解孟云晖的选择,李绮节更加确定孟四哥嫁不得。她虽然有些自负,但还不想拿自己的婚姻去冒险,孟云晖不会为了她放弃他的青云路,而她对孟云晖,除了同情之外,并没有其他想法。
  李绮节掀开灯罩,吹灭灯火,回房梳洗,滚烫的手巾盖在脸上时,她幽幽地叹口气,身为女子,言行间有诸多禁忌且不说,嫁人麻烦,不嫁人竟然也这么麻烦,而且除了这两种选择之外,没有第三种出路。
  不过和嫁给杨天保比起来,再多麻烦也算不了什么。至少李绮节不必受高大姐的气,不用因为小黄鹂肚中的胎儿为难自己的良心,不必因为杨天保的风流呆性黯然神伤,她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哪怕未来目前看来并不是坦途。
  李绮节苦中作乐,躺在枕上暗暗道:再不济,干脆嫁给花家大郎算了,花庆福和花娘子都把她当成散财童子一样宝贝着,嫁到花家,她就是老大,谁都得听她的!
  才念叨了几句,第二天麻烦就主动上门了。
  来人是打着花娘子的名头上门的,送来一匣子滴稣鲍螺和一篓水灵灵的新鲜樱桃。
  田野阡陌间的野菜应有尽有,但桃枝上才现出星星点点的新绿嫩芽,不知道花家的樱桃是从哪里搜罗的。
  等看清送樱桃的人是金家的仆妇,李绮节心下了然,金家和武昌府楚王府的金长史连宗,早春的樱桃是稀罕东西,但对楚王府来说,应该不算什么。
  李绮节不动声色,让宝珠把樱桃洗净,做成酪樱桃,撒上一层用苦果粉做成的果冻,淋上鲜奶油,摆到送东西的仆妇跟前:“难为嫂子跑一趟,嫂子尝尝我们家的点心。“
  酪樱桃一般人家不会做,宝珠做的酪樱桃,却比金家的还讲究。
  仆妇吃完酪樱桃,知道李家三小姐不是个好糊弄的,不敢多问,说了几句场面话,告辞离去。
  李绮节冷笑一声,不等宝珠收拾下茶碗,冷声道:“让进宝回县城一趟,问一问花娘子,她是不是改行当媒婆了。“
  金家向李家求亲,是去年的事。金家是瑶江县的首富,金大官人人脉发达,连顺天府都有他认得的人,人家按规矩遣了媒婆上门说和,话里话外都暗示金家老太太根本不把李绮节的一双大脚放在心上,李乙当然意动。可后来李乙听杨县令说起金家大郎的为人,得知金雪松十多岁就眠花宿柳,无恶不作,是个十足的混世霸王,立马就婉言回绝了金家的婚事。
  李乙虽然替李绮节恨嫁,但还不至于把她嫁给一个浪荡公子。
  李绮节以为金家那样的门第,应该不会再上门求亲,没想到金家竟然还没有死心,还婉转迂回,从花家那边向她递话。
  她原先的猜想应该没有错,金家向李家求亲果然没安好心!金雪松是不是故意的?打着花家的名号上门,暗示他知道她和花庆福私底下的生意往来?用这个来威胁她?
  李绮节越想越觉得蹊跷,愈发打定主意,以后看到金雪松,得立马跑得远远的。
  进宝知道李绮节动气,不敢耽搁,利利索索进城,很快又折返回来。
  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旁边还跟了一位中年男子。
  原来两人半路上迎面遇见,干脆在江面上换了条船,一道回李家村。
  “三娘,都是我那浑家的不是。“花庆福一进门,就连连道歉:“金家的仆妇是你大嫂子的一个远亲,今天你嫂子原要给你送几样果品点心,刚巧那仆妇上门找她说闲话,说她也要回李家村,可以顺路帮着捎带东西,你嫂子也没多想,就应下了。还是我听她提起,晓得金家的婆子几次上门探问你的事,怕是里头有文章,她才知道那仆妇多半是故意的,让我赶紧跟过来看看。“
  隔着一道落地大屏风,李绮节看不清花庆福的神情,不过听他说得诚恳,心里的火气消了几分,淡淡道:“原来如此,我说花娘子怎么会让个眼生的妇人替她跑腿。“
  花庆福是外男,又是已婚的成年男子,不止要隔一道屏风,还不能和李绮节共处一室,只能坐在隔间外面,同样看不见李绮节的表情,听她的语气似乎不像是恼怒的样子,暗暗松口气,擦了把汗珠子:“三娘,金家那头是什么路数?是不是眼红球场那边的生意?“
  球场并未正式开张,一直不咸不淡地举行几场蹴鞠比赛,唱的戏目也都是俗套的捉妖故事,虽然吸引了一批闲人去看新鲜,但至今还没有盈利的迹象,但李绮节一点儿都不着急,仍旧按部就班地训练班底。花庆福可以笃定,李绮节后头肯定还有计划,所以也不担忧,县里其他人似乎也瞧出苗头来,已经有好几波人明里暗里打听过球场。
  金家曾向李家求亲的事,只有两家人自己知道,花庆福没听说过金家和李家有什么瓜葛,听人说金家人在暗中大厅李绮节,头一个想到的,就是球场那边。
  李绮节让宝珠去筛茶:“喔,金家嘛,没什么,他们家向我们家提过亲。“
  原本以为要和金家好好斗一番的花庆福傻眼了:啊?!

☆、第55章

  枉他花庆福把金家当对手,金家却想娶李绮节过门!
  太阴了!
  李绮节没看到花庆福脸上变幻不定的神色;听他的惊呼里惊吓大于惊讶;只当他是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含笑道:“你没进门前,我还以为花娘子是金家请来的说客呢。“
  花庆福知晓李绮节私底下的一应事体;算得上是李绮节的心腹干将。虽然他是李绮节的长辈,但两人来往一直以平辈相交,所以李绮节在花庆福面前反而比在父亲李乙跟前更直接。
  花庆福愣了许久,才缓缓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惊讶过后,花庆福撇开金家不提,和李绮节说了会儿正事,心里暗暗盘算道:金雪松那个纨绔虽然不成器;可金家是县里数一数二的富裕人家;而且金家老太太是贫苦人出身,不大看重规矩;常常带着媳妇孙女在街巷间闲逛;金家的当家太太田氏听说也是个好脾气的;倒是挺适合三娘的。
  嫁到金家;三娘不会受婆母长辈拘束,可以堂堂正正操持生意行当。
  金家的人脉,那可比杨县令的官位还值钱呐!
  可看三娘的意思,似乎无意于金家。
  花庆福叹口气,假如李绮节是他的闺女,他哪里会顾忌那么多,直接招婿就得了。虽说愿意与人做赘婿的都是无家无业的软骨头,一世不能科举,处处受人嘲笑,但赘婿嘛,吃软饭的家伙,只要乖乖吃软饭就行了,谁管他能不能出人头地,只要闺女立得住就行。
  当然,花庆福也只是想想而已,他膝下几个小娘子都已订了人家。一般人家,除非真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都不会为女儿招赘。
  几场连绵春雨过后,天气渐渐晴好,池塘泛起春水绿波,院墙外的桃树上爬满花骨朵,柿子树光秃秃的枝条上也挑出几点新芽。
  李绮节记得李昭节的生辰快到了,让招财赶着牛车去周家村接周氏和李昭节姐妹俩回家,周氏似乎也记挂着为李昭节过生辰的事,提前收拾了行李包裹,招财到周家村时,周氏正打算让侄儿出门去雇车呢。
  灶房里早就备好了热汤热饭,李绮节知道李昭节格外敏感,特意让宝珠亲自为姐妹俩打扫房屋,旧的窗纱、桌布全都换上新的,桌椅罗柜擦了一遍又一遍,务必把精致的透雕云纹擦得光洁如新,还在土陶瓶里供了一簇开得艳丽芬芳的桃花,甚至还焚了一炉香块,一来是驱虫,二来是除味。
  等周氏几人归家时,李绮节出门迎接,走到门口时,眼光向外一扫,只见门外一片熙熙攘攘,围了不少人。
  张桂花又来了?
  李绮节抬起头,没看到张家的轿子,倒是看到一个熟人。
  一个浓眉大眼的大丫头,正搀扶着一个一身缟素、面容憔悴的中年妇人走下李家的牛车。
  妇人身旁,是周氏。
  紧跟在周氏身后的,是一个头戴绒帽、着茶褐色夹袄的少年。
  少年眉骨挺秀,英姿蕴藉,虽然一身粗布衣裳,但他站在人群当中,就犹如鹤立鸡群,淡淡一个眼风扫向四周,仿佛春风过处,皱起一湖碧水。
  围观的男女老少,不分老幼,眼光都不由自主停留在他身上。
  却是李绮节曾见过几次的小沙弥。
  围在李家门口的村人们,一边打量少年,一边交头接耳:“好俊的公子,是李家的侄儿?“
  另一位道:“瞧着不像呢,他身上戴着孝,李家近来没有丧事啊?“
  不等看热闹的人们继续讨论,招财和进宝急急忙忙把牛车赶进院子里,关上大门,众人还在外面等了一会儿,看李家人没有开门的意思,才各自散去。
  家里忽然来客,李大伯急急忙忙戴好头巾,披上八成新的一件袍服,匆匆走到外边来,周氏却道:“官人自便。“
  扶着妇人直接进了自己的寝房。
  因为身上戴孝的缘故,小沙弥怕冲撞李家,站在外院,脚步有些踌躇,大丫头不由分说,拉起他的胳膊,直接把他拽着往里走,一路跟在周氏身后,也跟进房去了。
  李大伯看着小沙弥的背影,一脸茫然,“三娘,来的是哪里的亲戚?我怎么没见过?“
  无论李家还是周家,都没有样貌如此出挑的少年儿郎。李大伯虽然爱护短,审美还是很正常的。
  李绮节轻声道:“张十八娘。“
  李大伯愣了半天,叹息道:“原来是她。“
  周氏未嫁前,得过张十八娘的恩惠,李大伯这些年常常听周氏念叨起张十八娘,张十八娘这些年的遭遇,他也大概听说了个七七八八。
  宝珠走到李绮节身边:“三娘,昭节在外头,赌气不肯进来呢。“
  周氏光顾着安顿张氏和小沙弥,把李昭节和李九冬交给曹氏照顾,李昭节受了冷落,满心不高兴,又看刘婆子们都记得她的生辰,两厢一对比,愈发觉得委屈,使起性子,趴在门口用来磨刀的一块大石头上,不肯走了。
  李绮节哪里会哄孩子,让宝珠搜罗了一堆好吃的好玩的,亲手送到李昭节跟前,“昭节乖,跟姐姐进屋,屋里还有更多好吃的。“
  李昭节哼了一声,抱着大石头不撒手。
  家里的婆子长工们常年在这块大石头上磨蒲刀、剪子、锄头、铁锹,石头表面光滑干净,但底部挨着水沟,布满青苔,李昭节挨着大石头磨蹭了一会儿,裙角已经脏污了一大片。
  曹氏牵着李九冬过来一起劝李昭节,李九冬怀里抱着一只五彩团花纹罐子,罐子里装满了各色糖果,嘴里正滋滋吮着一块麦芽糖,含含糊糊道:“姐……吃、吃糖。“
  李绮节眼睛一亮,家里的糖果是她让婆子们做的,哪里都没处买去,小孩子不是最爱吃糖么!她剥开一颗奶糖,捧在掌心,在李昭节跟前晃晃:“昭节,看~“
  李昭节一脸忠贞,扭过脸:“哼!“
  李绮节苦着脸,把奶糖随手塞到宝珠嘴里,她李三娘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逗小孩子。
  刘婆子摆出一副凶脸:“小姐不听三小姐的话,回头官人晓得,要骂你的!“
  几个丫头在一旁帮腔。
  李昭节依旧趴在大石头上当瑞兽,把脸扭向另一边:“哼!“
  僵持了大半天,连里头的李大伯都惊动了,亲自过来请李昭节进门。
  李昭节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死死巴着大石头,小指头攥得紧紧的,李大伯要抱她起来,她便嚷疼,李大伯怕伤着她,摇摇头,“你这鬼丫头!“
  对李绮节道:“先不管她,饿她一顿就好了。“
  婆子丫头们只得散去,只留下李昭节一个人。
  如果抱着大石头不肯放的人是李子恒,李绮节管他三七二十一,几棍子敲下去,保管能把大哥打得服服帖帖的,可赌气的人是李昭节,她就不好自作主张了。
  虽说李大伯和李乙并未分家,但因为兄弟俩不住在一处,家里的下人泾渭分明,留在乡里的,俨然更偏爱李昭节和李九冬,在县城铺子里帮工的伙计,则更看重李子恒和李绮节。
  尤其是随着李昭节姐妹俩一天天长大,家下人私底下常常说起“太太最疼三小姐“这种话,觉得周氏偏心,对庶出的女儿不够慈爱。
  周氏性子正直,不论是李绮节,还是李昭节姐妹,或是李子恒,她都一视同仁。不过周氏天性不是那种柔情似水的温和慈母,说话做事都带着爽利劲儿,有时候脾气有些急躁,少了些软和,李昭节姐妹俩始终和她亲近不起来。
  周氏再疼李绮节,也疼得有分寸,因为李绮节的一切都由李乙做主,她只是伯娘。李昭节和李九冬不一样,周氏是她们俩的嫡母,姐妹俩的将来,都由周氏操持,周氏肩上的责任更重,自然对她们俩更严厉些。
  家下人只看到周氏和李绮节说话有商有量,就抱怨周氏偏心。周氏一改俭省脾性,给姐妹俩添婆子、丫头的事,他们倒是忘得一干二净。
  李绮节偶尔听到一些风声,怕周氏听了不高兴,更怕李昭节姐妹俩被下人们撺掇着一起埋怨周氏,近来敲打了好几个婆子。
  对下人可以威逼利诱加恐吓,但是面对李昭节和李九冬两人时,李绮节难免畏手畏脚。
  眼看快到午饭时候,李绮节叹口气,让宝珠去院子里看李昭节起来没有。
  宝珠去了半日,回来时道:“早起来了,这会子在屋里坐着吃木李呢!“
  “谁给她的木李?“
  宝珠的表情有些如梦似幻,抿着唇儿低笑一声:“张少爷给的。“
  李绮节想起周氏曾经说过,张十八娘被张家人赶出门时,是住在木李庵的。

☆、第56章

  李昭节坐在北窗下的一只福庆如意大圈椅上,倚着扶手;两只胖乎乎的小巴掌捧着一枚青红木李子,时不时慢条斯理地啃一口。
  她生得娇小;坐在大圈椅上;尖尖绣鞋只堪堪挨着底部的横杠。
  小沙弥前去和李大伯、李乙见礼;只留下一碟青白中透着嫣红的木李果子。
  曹氏让小丫头收走碟子;笑睨李昭节一眼:“再吃牙齿都要酸倒了。“
  李昭节埋着头痴笑,咬一口木李;脆响声沁出一股丰沛的甜意。
  李绮节估摸着张氏和小沙弥十有八/九要在家里住下,吩咐刘婆子去收拾厢房;家中人口简单,少有来客,厢房一直空着,春季多雨,又潮又湿,不提前收拾的话;根本住不了人。
  宝珠听见跟着周氏回娘家省亲的宝鹊等人都唤小沙弥叫“张少爷“;纳闷道:“太太去年不是说他们母子已经认祖归宗了么?怎么还姓张?“
  李绮节轻声道:“你别多管,出去和刘婆子她们说一声,宝鹊她们怎么称呼张少爷,家里人也怎么称呼。“
  看张十八娘和小沙弥的衣着,都是重孝在身,不止是小沙弥的祖父辈,他的亲生父亲应该也去世了。长辈接连撒手人寰,母子俩在夫家无依无靠,小沙弥的姓氏,多半还是被剥夺了,所以他只能以张姓自居。
  宝珠应了一声,出去和家下人交待了一遍。
  周氏和张氏在房里说私房话,经年未见的幼时姊妹,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两人说一阵,哭一阵,丫头们都不敢劝。
  李绮节在外头听了半刻,干脆让灶房的婆子先开席,等李昭节、李九冬都吃过饭,曹氏带二人去房中歇晌,才去请周氏、张氏用饭。
  周氏双眼微红,拉着张氏的手笑道:“光顾着说话,一时忘情,倒是怠慢了客人,三郎呢?“
  宝鹊道:“大郎陪着张少爷在外头小厅吃饭呢。“
  周氏挽着张氏的胳膊,起身道:“咱们也去吃饭,粗茶淡饭,十八娘别嫌弃。“
  张氏拿绢子抹抹眼角,苦笑道:“周姐姐太客气了。“
  李绮节悄悄打量张十八娘,周氏曾不止一次夸赞过十八娘年轻时是何等的美貌出众,然而此刻李绮节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容颜憔悴、形如枯槁的中年妇人,如果是不知情的外人,乍一眼看到张十八娘和周氏站在一起,说不定会以为周氏才是年轻的那一个。
  宝鹊捧来热水巾帕,服侍两人洗脸。
  宝珠手里端着一只小陶钵,里头是一团凝脂状的膏体。周氏洗完脸,用银质挖耳簪子挑了一星儿淡色油膏,抹在两颊边,细细涂匀。
  张氏洗过脸,并不抹面。
  周氏想起守丧的妇人不能涂脂抹粉,笑道:“这是擦脸的香油,不妨事。“
  张氏只是摇头。
  周氏叹了口气,宝珠和宝鹊对视一眼,盖起小钵,收走其他香粉、口脂等物。
  接风的席面原是按着丰盛做的,乡间人吃东西不论精致,只讲实惠,大鱼大肉一盘盘摆出来,看着喜庆,吃起来也热闹。因着张氏和小沙弥的缘故,灶房的人把肉菜都撤下去,连豆油皮菇卷、炸藕圆子、桂花茭白这样有肉馅的花素也没留,现炒了几盘素菜充数,一眼望去,春笋、豆腐、面筋、苔菜、茼蒿叶子,青绿雪白,还真是周氏说的粗茶淡饭。
  然而张氏连素菜也没动几口,只吃了一碗桂花酱稀粥,就不再动筷子。
  周氏原想劝张氏再用些饭菜,话还没说出口,张氏自己先堆起一脸笑,有气无力道:“多劳周姐姐一片盛情,我也不瞒你,近来我每天只能喝些米汤稀饭,实在吃不下别的,今天能吃一碗粥,已经是难得。“
  周氏怜惜张氏命途坎坷,不忍多说什么,只得让宝鹊取来锁在罗柜里的人参,让刘婆子剪下参须枝干,研得碎碎的,每天煎一小锅参汤,给张氏补养身子。
  张氏每天以泪洗面,少有欢颜。
  小沙弥倒是没有他母亲那般沉痛,除了深居简出、不爱说话之外,吃饭、行事并不因为守丧而诸多忌讳。而且因为借助在李家,怕李家人心里不舒服,他很快脱下孝服,改穿起平常服色的衣袍。
  自从小沙弥在李家住下,每天到李家串门的人陡然多了起来。
  住得近的几家天天往李家跑就不多说了,竟然连几十里外的村人,都不辞辛苦,划着小船,跋山涉水,结伴到李家来,只为一睹小沙弥的风姿。
  李家每天用来待客的茶果点心换了一碟又一碟,从早到晚,没有安生的时候,往往是几个表姑前脚才刚走,又来了几个表嫂子,野草似的,随时随地忽然冒出一撮来,一茬接一茬,春风吹又生。
  引得李大伯向李绮节抱怨:“张小郎虽然生得灵秀,也不至于如此嘛!乡里这些小娘子,真是少见多怪。“
  李绮节笑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日里长来咱们家送文书,看到张家哥哥,也稀罕了好久,说他生得俊俏哩!“
  里长为人死板,不苟言笑,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闷葫芦,和自己婆娘也没几句话说,只有看着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时,他才难得露一个笑脸。那天他看到小沙弥后,可是足足站在李家院子里站了一刻钟,把小沙弥从头夸到脚,恨不能立马给小沙弥牵线做媒,得知小沙弥在守孝,才悻悻作罢。
  “那是你们没见过我年轻时候的样貌。“李大伯冷哼一声,挺起胸膛,大手一挥,“我年少的时候,也是一表人才、浓眉大眼,乡里人都夸我生得体面,小娘子们见了我,就挪不动脚步,几个媒婆天天来催我成家,要不是那时候家里穷苦,哪能便宜你伯娘!“
  李绮节笑而不语,李大伯不管夸什么,最后都会扯到他自己身上去,从前李大伯总说他会一手好厨艺,李绮节当时深信不疑,等吃过几回李大伯亲手煮的汤面之后,李绮节总算明白,李大伯的自夸基本上不能当真。
  李乙呢,自然是羡慕嫉妒恨,看一眼大大咧咧的李大郎,再看一眼沉静有度的小沙弥,李乙就摇头叹息,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续娶一门填房,好再生个脑壳灵光的儿子。
  相貌是天生的,李大郎生得也算端正硬朗,这一点没有什么好比的。
  可小沙弥人在寺中,无人教导,天天吃斋念佛,也能靠自学积攒下一肚子的文章才学,一笔字写得龙飞凤舞,有筋有骨,一看便知是个读书种子。
  李大郎呢,上了几年学,只勉强认得几百个大字,作诗对对子什么的,跟他没有缘分。
  李乙望子成龙的小小心愿,一次次面临残酷打击。
  转眼春暖花开,陌上青青。
  三月初三上巳节前后,家家户户除了要煮荠菜汤、吃鸡蛋以外,还有看集会、互赠香囊、芍药的习俗。
  集会当天一扫多日的连绵阴雨,是个难得天朗气清的晴朗春日,天还未亮时,红冠大公鸡踩在枝头上引吭啼鸣,催出一轮慢吞吞的红日,日光刺破万丈云霞,洒下一道道金灿灿的光束。
  李家门房才刚起身,隐隐约约听到门外几声叩响,伸着懒腰,前去应门。
  才刚取下门栓,只听“噗啦啦“一串声响,一枝枝含苞待放的粉色芍药挤进门缝,扑了他满头满脸。
  花影之间,依稀听见一阵阵清亮笑声,几个穿红着绿的俏丽身影转过墙角不见了。
  刘婆子蹲在树下淘洗清早挖来的野荠菜,听到声音,抬头张望,正好看到门房顶着一身粉花绿叶,噗嗤一笑:“老秦,你也有风流的时候!“
  门房抹了把脸,花枝上带着清晨的露水,溅在脸上,格外冰凉:“肯定是送给张家少爷的!“
  丫头们都凑到门口瞧热闹,婆子把花枝一一捡起,拢成花束,一个人抱不下,几个丫头一块儿帮忙,才把芍药全部搬到内院里。
  李绮节今天要去集会闲逛,起得比往日早些,坐在窗下对镜梳头时,看到一捧捧芍药从廊檐底下经过,诧异道:“伯娘要供花?“
  宝珠手执云头篦,篦子上抹了桂花油,在为李绮节理顺打结的发丝,闻言伸长脖子张望一阵,“是乡里人送的。“
  等李绮节换好衣裳,丫头们又抱着一大捧芍药从院子里经过。
  李绮节把一只流水桃花纹香囊掩进袖子里,笑向宝珠道:“要是上巳节的习俗是送钱就好了,咱们家只需要准备足够大的钱篓子,就能发一笔小财。“
  宝珠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还真别说,一人一个铜板,也能攒不少钱钞哩!“
  正说笑着,月洞门前的芭蕉丛窸窸窣窣轻轻晃动了几下,一个身穿象牙色圆领春罗夹衫的少年缓步踱出,早春的日光透过肥厚的芭蕉叶子,落在他的脸上,半明半暗,暗影柔和,一双黑亮眼瞳,像浸在暗夜里的寒星。
  小沙弥的名姓至今仍然是个谜,他的生父另外为他取了大名,张氏只让他随了张姓,但没有用张家为他取的名字。
  不等李绮节避让,小沙弥先垂下眼眸,退到甬道另一旁的树影里。
  一直等李绮节和宝珠主仆两个出了内院,他才慢慢抬起头,走到日光底下。
  外院的丫头们还在接连不断地往内院运送各样花枝,一开始全是芍药,后来桃花、李花、野花什么花都有,甚至还有直接送一篓子新鲜菜花的,送荠菜花的也不少。
  刘婆子把能吃的几样野菜挑出来,很快堆了满满一簸箕:“早知道我就不用起大早去河边挖野菜了!“
  从瑶江县顺着长江支流再往南的山区,有唱山歌定亲的习俗,沿江一带的老百姓性情爽朗,上巳节时,少男少女可以直接大胆地倾诉情意,互赠香囊定情。到瑶江县,规矩未免要多一些,小娘子们虽然能踏出家门去郊外游玩,但大多是结伴同行,或是有长辈看顾,想和心仪的儿郎多说几句话都要鼓起勇气,更别提直接倾诉衷情了。
  至少李绮节长到这么大,从未听说李家村有哪个小娘子敢在上巳这天向哪家少年郎表白。
  没想到为了一个小沙弥,乡里的小姑娘们忽然改了性子,齐刷刷变得胆大热情起来了。
  宝珠窃笑道:“不知谁有这个福气,能嫁给张少爷那样人品出众的好儿郎。“
  李绮节笑而不语,细看宝珠的神情,发现她眉眼弯弯,心里悄悄松了口气:从前宝珠总是时不时提起孟云晖,她以为宝珠情窦初开,对孟云晖暗藏爱慕之心,如今看来,宝珠或许只是没有开窍罢了。

☆、第57章

  李子恒要陪李绮节一道去逛集会; 他头戴纱巾; 穿一身鲜亮的松罗春衫; 打扮得格外精神; 匆匆吃过饭; 就一叠声催促进宝套上牛车:“集会上有变戏法的,咱们赶快去占个好位子。“
  李绮节的一碗鱼片粥才吃了一半,宝珠坐在一边给她剥鸡蛋,野荠菜汤熬煮的鸡蛋,剥开外壳; 蛋白上有一道道浅绿色的纹路; 小碟子里已经摆了三只鸡蛋了,她还在剥。
  三月三的煮鸡蛋只和荠菜一锅煮; 油、盐、酱、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