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负娇宠-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元贞收敛了怒气,轻声问道:“阿婉,你是怎么想的?是想回去,还是想和离?你不必管程家,他们无耻,可我还是有法子收拾他们。”
王怀婉低头,手指搅着帕子,她很是犹豫。
唐元贞又道,“你只管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会支持,也会全力帮你!”
王怀淑抬起头,定定的看着唐元贞,“阿嫂,我、不和离!”
第138章 失算了
唐宓跪坐在一旁,不解的看向王怀婉。
都闹到这个地步了,程季还犯了女人最不能容忍的错误,姑母居然还不想和离?
她禁不住扭头去看亲娘。
阿娘这次为了帮姑母出头,不惜顶撞叔祖母,如今,好不容易让形势朝着有利于王怀婉的方向发展,王怀婉却表示“不和离”。
那是不是在说,阿娘“多管闲事”、“枉做小人”了?
令唐宓意外的是,唐元贞并没有生气。
她很平静的问:“你不想和离?想跟着程季回去?”
王怀婉轻轻点了下头,手禁不住抚上了小腹。
唐元贞秒懂,用确定的语气问:“为了孩子?”
王怀婉见唐元贞没有恼了自己,这才渐渐放松了紧绷的神经。
说话也愈发流畅,她缓缓道:“孩子是一个原因。阿嫂,就算我跟程季和离了,谁又能保证下一个男人会完美无缺?”
她才二十出头,真若是和离了,李氏定不会任由她待在家里。
再嫁是必然。
但,经历了这场婚姻,王怀婉是真的怕了。
想当初她第一眼看到程季的时候,觉得程季斯文守礼、老实得近乎木讷,虽然不够浪漫、体贴,可也没有纨绔子弟的虚浮、浪荡和靠不住。
更不会想到在他如此老实的面孔下面,还有包养外室的花花肠子。
好吧,或许是她眼神不济,没有看清程季的真面目。
可她王怀婉就这本事,程季看走了眼,很难保证下一个不会看走眼啊。
既是如此,还不如借着这次的事,彻底打压了程家的气势,然后跟程季继续过下去。
“另外,阿爹和阿娘的态度,也让我不敢和离。”
犹豫片刻,王怀婉还是吐出了这句心里话。
说实话,这次自己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她不恨程夫人、不恨程家,却有些怪自己的亲生父母。
自己出了事,连唐元贞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都看不过眼,主动伸手帮她。
可她的父母,却在她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置身事外。
李氏,直接表明不愿意帮她出头。就连她回家休养,李氏都很不高兴。
且自她在葳蕤院住下后,李氏居然一次都没来看过她。
王怀婉的心,真是被李氏伤透了。
至于王鼎,那就更令人心寒了。
程家的事闹得满京城都知道了,偏偏他不知道。
好吧,就算你王鼎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跟侍妾混,那现在王怀婉都回到了娘家,甚至还曾去书房给王鼎请过安,结果,王鼎却连问都没有问一句。
难道身为父亲,他就不奇怪,出嫁的女儿好好的会回娘家“小住”?
亲娘狠心,亲爹冷漠,王怀婉不敢确定,一旦她真的和离了,等待她的将是什么!
听王怀婉提及越来越不靠谱的王鼎夫妇,唐宓和唐元贞也是满心无奈。
唉,谁能想到“忠厚老实”的王鼎和“贤良淑德”的李氏会变成今天这幅样子?
明明万氏和王鼐活着的时候,这对夫妻挺正常的啊。
怎么老极品走了,他们就成了新极品?
如今更是连嫡亲的骨肉都不管不顾了,真心凉薄自私啊。
“阿嫂,您放心,这次我回程家,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那么傻了,”
王怀婉觉得,相较于双亲,她的大嫂更可靠一些。
不管唐元贞出于怎样的目的帮她,但帮忙是事实,她记着大嫂的恩情,也打从心底里愿意亲近大嫂。
“经过这次的事,外人们都知道了程夫人的真面目,她再想拿着‘规矩’说事儿,却是不能了,”
王怀婉眼底闪烁着亮光,整个人从里散发着一股劲儿,“至于程季,哼,他当着半个坊区百姓的面儿丢了这么大的丑,往后还不加紧尾巴过日子?”
唐元贞挑了挑眉毛,咦,有点意思哈。
王怀婉貌似“黑化”了哟。
果然,就听王怀婉不好意思的说:“还有件事,我想求阿嫂。”
唐元贞一抬下巴,“说!”
王怀婉看着她,认真的说道:“我想跟阿嫂借几个客女。”
顿了片刻,又补充了一句,“最好是有力气的。”功夫不功夫的,王怀婉不懂。但力气大的女人,教训起人来,应该更容易一些吧。
唐元贞笑了,很好,这样的王怀婉才更值得她去帮。
“没问题,我‘借’给你四个客女,另外再‘借’你两个唐家的世仆,她们的规矩,可比程夫人那半吊子强多了!”
既然王怀婉是回去战斗的,那唐元贞就要给她准备充足的帮手。
王怀婉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唐元贞还愿意帮她!
而且,她可以清楚的感觉到,这一次,唐元贞是发自内心的想帮她!
没有父母,她还有兄嫂,真好。
王怀婉极力忍住眼底的酸楚,躬身、屈膝,无比郑重的给唐元贞行了一礼。
那种尊重、感激,连坐在一旁的唐宓都感觉到了。
唐元贞则含笑受了王怀婉的礼。
……
王家大门外,王令仪还在劝程家父子。
奈何清远侯一心想把事情闹大,眼见围观的人群一圈又一圈,还是死逼着程季“赔罪”。
程季似乎也明白了清远侯的意思,趁着清远侯跟王令仪歪缠,他挺身来到台阶前,屈起一腿,眼瞅着就要跪下。
就在这时,门里摇摇晃晃的走出一个纤细的身影。
“郎君,您这是要干什么?您要逼死妾身吗?”
王怀婉一身半旧不新的衣衫,套在消瘦了一圈的身上,显得有些晃荡。
头发只简单的梳了个发髻,没戴首饰,脸上很是素净,愈发凸显出她苍白的脸色和浓重的黑眼圈。
围观的人们,一看王怀婉这幅模样,顿时想起了她的悲惨遭遇。
唉,真是可怜啊,好好的将门贵女,带着丰厚的嫁妆嫁出去,却被婆家如此薄待。
原本有些人看到程季的惨状,心里还有些可怜,觉得王家得理不饶人,有点儿过火。
但现在,看到虚弱不堪、憔悴得不成人样的王怀婉,那些人顿时在改了看法:程季,真特娘的活该!
有了这么好的娘子还不知足,竟还无耻的拿着娘子的嫁妆去包养外室,打死都不可怜!
“妾身虽没读过多少书,可起码的规矩和道理是懂得,人伦纲常,更是牢记于心,”
王怀婉踉跄着走到程季近前,哀泣道:“郎君这般,是要逼死妾身吗?”
众人听王怀婉再次提及“逼死”二字,这才想起,是啊,夫为妻纲,程家一向以“规矩”自居,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可程季却偏偏背着捆荆条招摇过市,硬要给妻子王怀婉下跪赔罪。
表面上看,好似是程季深知自己犯了大错,想要表明自己赔罪的诚意。
可事实上呢,他这般“赔罪”,又将受害人王怀婉置身何地?
刚才还在跟王令仪掰扯的清远侯眯起了眼睛,嘶~~他好像失算了……
第139章 李寿出马
王怀婉两个“逼死”,直接拆穿了清远侯和程季父子的苦肉计。
程季的形象也由“诚心悔过、不惜负荆请罪的有担当好男儿”再度变回“别有用心的渣男”。
可以说,程家父子的“道德绑架”在真正的苦主面前彻底失败了。
清远侯懊恼不已,就在他以为今日要无功而返的时候,王怀婉又开口了。
她不是对着程季,而是转身来到了清远侯跟前,先是盈盈一礼,而后道:“为了我们的事,累得父亲如此费心劳神,我们真是太不孝了。还望父亲见谅!”
嗯?王怀婉这语气,不像是要跟程家彻底撕破脸的意思啊。莫非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清远侯微微眯起眼睛,暗暗打量着王怀婉。
王怀婉仿佛没有感觉到清远侯的目光,继续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夫君也已经诚心悔过,这件事,就、就此揭过吧。”
她一边说着,一边不由自主的抚上小腹。
人群中有细心的,发现了这个细节,猛然想起,是了,王家四娘已然怀了身孕。
唉,女人啊,为了孩子,真是什么委屈都能忍下来啊。
清远侯自然也将这一幕看在眼里,他暗道一声“好险”,若不是老四媳妇恰巧有了身孕,这件事恐怕真不能善了啊。
“姑母——”王令仪有点意外,他没想到姑母会选择原谅程季。只是不知阿娘是何看法。
王令仪正想着呢,唐元贞在一群丫鬟的簇拥下迎了出来。
她仿佛没看到背着荆条的程季,直接跟清远侯见礼:“程侯爷驾临,妾身未曾远迎,真是太失礼了,还请见谅!”
“阿唐客气了,唉,都是这个逆子,老夫的脸都让他丢尽了!”清远侯在看到唐元贞的那一刻,彻底放下心来。很好,这次的事,估计能大事化小了。
唐元贞没有接清远侯的话茬。王怀婉决定“原谅”程季,但王家却不能轻易松口,该有的姿态还是要有的。否则,不管是程家还是京城的上流社会都不会把王家当回事。
她微微一笑,轻声道,“侯爷,请!”戏演完了,有什么话还是进去说吧。
清远侯眸光闪烁,旋即笑道,“好!”
撩起衣摆,清远侯大步上了台阶。走了两步,他忽的顿住脚步,扭头对程季喝道,“逆子,还不赶紧滚进来?还嫌丢人丢的不够?”
程季当众被亲爹训斥,原就青紫的脸涨得通红,他低着头,没说话,抬腿就要跟上去。
结果,许是他站的时间太久了,一只脚有点麻,刚抬腿,脚下就踉跄了一下,险些摔倒。
王怀婉赶紧伸手扶住了他,关心的话脱口而出,“郎君,小心啊!”
程季却不领情,用力甩开王怀婉的手,没好气的低吼一声:“不用你假好心!”哼,自己现在会这么惨,还不是这个女人害得?
王怀婉消瘦的面颊上闪过一抹难过,不过并没有太过计较。她这幅神情落在外人眼中,那就是早就习惯了程季的坏脾气。
而程季发脾气发的那般“自然”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啧,这程四郎看着斯文守礼,却是个窝里横的孬种啊。
要知道,他现在还背着大错哩,面对大度、贤惠的妻子,不说加倍陪着小心,居然还如此不收敛。啧啧,真真不是好东西!
清远侯眉峰拧成个疙瘩,心里把程季骂了个狗血淋头。偏偏当着外人,他不好表现出来,只得暗暗决定,待回家后定要好好教训这个蠢儿子!
清远侯父子被请进了王家,围观的吃瓜群众见猪脚都走了,估计没什么好戏,便三三俩俩的散开了。
不过,还有零星醉心八卦的脑残粉,固执的等在一边,想看这场闹剧的最终结果。
事实证明,他们没有白等,半个时辰后,清远侯父子从王家大门里走出来,王鼎和王令仪跟在两侧送客。
在他们后面,则是一群女眷,打头的是李氏,她拉着王怀婉的手,脸上满是不舍,嘴里还絮絮叨叨的说着什么。
任谁看到这一幕,都会觉得李氏是个慈母,正在对不得不回婆家的女儿殷殷叮嘱。
只有王家的人才知道,李氏这位“慈母”是怎样的凉薄。
王怀婉神情淡淡的,对于母亲,她已经彻底失望了,不管李氏做什么,她都不会在意!
走到马车前,王怀婉越过李氏,直接对唐元贞道,“阿嫂,我回去了!”
唐元贞点了一下头,柔声道,“回去吧,有什么事,只管派人给我说一声。”
唐元贞顿了一下,而后故意看着清远侯,一字一句的说,“阿嫂是个女流之辈,若是帮不了你,还有你阿兄呢。”
清远侯瞳孔微缩,没错,他之所以不愿跟王家闹僵,为的就是王怀婉的嫡亲大哥王怀瑾。
五年前,王怀瑾携家小回老家守孝,大家都以为王家会就此沉寂下来,而王怀瑾估计要顶着一个国公的爵位混日子了。
谁能想到,三年前胡人犯边,有一支兵马竟长驱直入逼近了梁州。梁州乃大梁的龙兴之地,地位超然。原本,朝廷也安排了足够的兵马驻防,且还是大梁最精锐的部队。
偏偏那时圣人欲在草原上跟胡人大决战,暂时从梁州抽调了大半的人马。
事情就是这么巧,梁州的兵马刚刚被调走,胡人便围了上来。城内空虚,只把折冲府急得团团转。就在危机时刻,得到消息的王怀瑾率领家里的一千部曲赶了来。除了自家部曲,他还集结了两千乡勇,硬是凑够了三千人,与城内的守兵里应外合,暂时击退了胡人。
随后,王怀瑾更是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与胡人对峙,等来了朝廷的援军!
梁州一战,王怀瑾立下大功,他不逊于王鼐的领兵打仗的本事,也入了圣人的眼。
王怀瑾刚出孝,圣人便任命他做了梁州折冲府将军,总管梁州的军务。
为了给王怀瑾让路,圣人甚至让王鼎这样的老将提前退休了,了解内幕的将门们都明白了,圣人这是要重点培养王怀瑾的节奏啊。
王怀瑾仕途正好,王家又有赵氏坐镇,瞧着竟是比王鼐活着的时候还要兴盛。
这样好的亲家,清远侯如何肯舍弃?
在别人看不到的角度,清远侯给了程季一个狠厉的眼神,又朝王怀婉的方向努了努嘴。
程季吓得直哆嗦,赶紧凑到王怀婉跟前,动作僵硬的扶她上了马车。
。。。。。。程、王两家的撕逼大战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望着一队人离去的背影,唐宓不仅有些怅然。心底还有些许迷茫,女人,非要活得如此委屈吗?
。。。。。。
李家。
李寿听完下属的回禀,不禁陷入了沉思。王怀淑竟悄悄弄来了几个唐家的族老,她到底想干什么?
李寿一时也摸不清王怀淑的意图,不过有一点他可以肯定,她的赏春宴绝对不简单。
不行,不能任由她胡闹,更不允许她算计唐家、算计猫儿!
第140章 胡使来了
李祐堂是李家的新任家主,所以住在了李家大宅三路中的中路上。
清晨,他用罢朝食,像往常一样跟老妻在花房里吃茶、闲聊。
李祐堂的妻子姓柳,与早逝的先太后是嫡亲的堂姐妹,都是出自河东柳氏。
李祐堂与柳氏感情很好,他的几个孩子,全都是柳氏所出。
她为李祐堂生了五子三女,结果最后只活下来了两子两女,长子便是李寿的父亲李其琛。
柳氏出身名门,又嫁入一等华族,一生可谓过得是富贵顺遂。
日子过得好,平时保养得宜,柳氏看着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周身也散发着一股平静、祥和的气息。
一看便是养尊处优的太夫人。
她亲自给丈夫到了一杯茶,略带关心的说道:“郎君,十八郎都快二十三了,亲事却还没个着落,着实不像个样子啊。”
李寿是李其琛的长子,他下面还有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
且李寿跟二弟只差了两岁,他不成亲,他那快要二十一岁的弟弟也只能等着。
柳氏最看重长子,自然希望长房能够子孙繁茂,可因着李寿的关系,长房的其它两个儿子也不能娶亲。
眼瞅着二房的孙子都能打酱油了,长房却依然膝下空空,柳氏就忍不住着急。
偏李寿情况特殊,他的亲事,是李、郑两家最敏感注的问题,连李祐堂和李其琛都不好定夺,就更不用说她这个做祖母的了。
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时不时的提醒丈夫一下。
李祐堂端着茶盏轻啜两口,淡淡的说道:“不急。当初我给了十八郎婚姻自由,却也不是没有条件的。迟则十年、短则六年,他必须给我一个结果。”
李祐堂眯着眼睛,“如今已经过去了五年,距离约定的日期还有一年有余,呵呵,十八郎也该履行承诺了。”
柳氏略略放下了心,“有期限就好。我就怕漫无日期的拖下去。”李寿拖得起,长房可拖不起啊。她还想尽快抱上重孙子哩。
老夫妻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通传声——
“十八郎来了!”
李祐堂和柳氏对视一眼,还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
“进来吧。”李祐堂放下茶盏,扬声说道。
不多时,李寿大步走了进来。
恭敬的躬身行礼,“见过阿翁、阿婆。”
李祐堂和柳氏都笑眯眯的,这般玉树临风、丰神俊朗的孙子,任哪个做祖父母的也喜欢啊。
“十八郎来啦,快坐下吧。”
柳氏冲着李寿招招手。
李寿看了眼李祐堂,李祐堂微微颔首。
李寿这才颠颠的跑到柳氏跟前,在她下首的矮榻上跪坐下来。
柳氏给李寿端了杯茶。
李寿赶忙直起身子,举双手接了过来。
“怎么有空来寻阿翁?不会是来喝茶的吧?”
李祐堂知道李寿给圣人当差,平日里十分忙碌。
若非有事,这小子绝不会巴巴的跑来。
李寿笑得有些讪讪,“约莫是嫌我在御前碍眼,昨儿阿舅刚把我到了鸿胪寺。我刚接手差事,还什么都不熟悉,偏巧胡使要进京了,手头上的事乱成了一团,接连两日我都住在了衙门里。”
李祐堂眼睛闪过一抹亮光。
李寿是大梁朝最年轻的名士,有文采、有学识,却被圣人当成了武将使用。
李祐堂嘴上没说,心里颇有些不甘心。
武将,顶破天也就是个大将军,再无上升的空间。
李家沉寂几十年,已经有两代没有出过宰相了。
李寿是族中第四代最有天赋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做宰相的,李祐堂希望自己在闭眼之前,能看到李寿拜相。
所以,他一直希望李寿能“武转文”,回到正途上。
从虎贲转入鸿胪寺,是个不错的征兆,至少证明,圣人是真心培养李寿。
而不只是把他当成一把刀使用。
“哎呀,你这孩子,就是再忙,也要顾及身子啊。”
柳氏和李祐堂关注的重点不同,她更心疼孙子。
李寿感觉到柳氏的关心,眼底的笑容真挚了几分,他赶忙道:“阿婆放心,我身子骨好着呢。”
“去鸿胪也好,多历练历练。鸿胪寺卿出身世家,是个极有才干的人,你跟着他好好学学吧。”年轻人锋芒毕露,并不完全是好事。
李寿的风头已经出得够多了,日后想要在朝堂上立足,他还需得多沉淀几年啊。
李寿明白李祐堂的意思,其实,阿舅把他从虎贲调出来,也是存着这样的心思。
李寿腰杆挺得笔直,一副恭听教诲的模样。
李祐堂很满意孙子的态度,又指点了他一些为官处事的道理,好半晌,才又转回刚才的话题,“说罢,有什么事?”
李寿这次没有绕弯子,直接说起了王怀淑的事,“阿婶想要借着赏春宴筹集善款、赈济灾民,这是好事。但,阿翁,赈灾这种事儿,皇家还没有动作,咱们李家却抢先出了头,是不是有些不妥?”
赈济灾民是收揽民心的事儿,这样的事,最好有皇家打头。
臣子们若是表现得太积极,就有僭越的嫌疑啊。
李祐堂眉头微蹙。
如果别人说这话,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世家对于皇族,真心没多少敬畏。若不是当年李家把事情做得有点绝,李家对郑家到底有些心虚,这才处处避让。
换做其他家族,会不会买郑氏的账,还真不好说。
但李寿不一样,他跟皇家的关系太密切了,他这么说,是不是表明,圣人已经听闻了风声,而且表现出了不满?
李家刚刚有了复兴的希望,李祐堂不想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跟皇家起冲突。
“唔,十八郎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李祐堂沉吟片刻,缓缓的说道:“只是请柬都发出去了,若是再有什么变故,恐怕——”外人会嘲笑李家啊。
李寿微微笑道:“阿婆德高望重又事事周到,由她主持赏春宴,定能圆满!”
李祐堂眼睛一亮,是啊,他娘子和先太后是嫡亲堂姐妹,是李家除了李寿外,跟皇族关系最近的人。
最妙的是,与她同辈的人大多凋零,由她出面做善事,皇家也不好太计较。
李祐堂看向柳氏,发现老妻眼中也有些跃跃欲试。
“好,这次就辛苦娘子了。”李祐堂一句轻飘飘的话,便将王怀淑两三个月的辛苦所得转手给了自家娘子。
柳氏笑着应道:“什么辛苦不辛苦的,只要为了家里好,我做什么都行!”
……
三日后,唐宓一身胡服,带着两个同样胡服的侍女,悄悄的溜出了家门。
来到街口,与等候多时的李寿汇合。
“二九兄,今天胡使进京,你身为鸿胪寺官员,不去亲迎,好吗?”唐宓担心李寿会耽误了差事。
李寿满不在乎的摆摆手,“这个胡使,我曾在战场上跟他交过手,说是仇敌也不夸张。”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啊,鸿胪寺卿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特意放了李寿的大假,让他骑马打猎打马球都好,就是别去找胡使的麻烦……
第141章 难题
其实,李寿很想说:老大,您想得太多了。
战场上,两人生死搏战,并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是国仇。
如果对方恪守战场法则,不做泯灭人伦的事,那么等下了战场,两人之间也就没什么仇怨了。
甚至于,李寿对那位胡使还颇为欣赏。
“……他原是部落里最低贱的牧民,是那种上了战场要被驱赶到最前面的炮灰,”
李寿一边领着唐宓往朱雀大街上走,一边介绍道:“结果他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的往上爬,最终成为了可汗的心腹。”
唐宓听到这里,不禁插了一句,“二九兄,你似乎很欣赏他?”
李寿笑着说,“谈不上欣赏,就是觉得这人有些意思。你知道吗,他还很有远见的跟着被俘虏的汉人学说汉话、学写汉字。”
唐宓挑眉,“哟,这人还真有点意思。”居然知道学习先进文化知识。
“胡人可汗很器重他,还给他赐姓‘阿史那’。”李寿继续说道。
阿史那,是那个部族的贵族,一介低贱牧民,能被赐姓阿史那,足见可汗对他的看重。
唐宓问道:“那他叫什么?”
“单名一个‘鹰’。”
“阿史那鹰,唔,看来这次的胡使颇有些看头啊。”唐宓来了兴致,跟李寿一起往人群里挤。
朱雀大街两旁都是看热闹的百姓,人挨人的很是拥挤。
李寿护着唐宓,慢慢的往前凑。
朱雀大街的另一头,一长队人马正缓缓而来。
领头的便是胡使阿史那鹰,约莫三十岁的年纪,浓眉、深眼窝、高鼻梁,留着胡须,头上戴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帽子。
腰间挂着弯刀,脚下蹬着翘头乌皮靴,高坐在马背上,显得十分干练。
他身后跟着四五十个彪悍的骑士,个个身着甲胄,腰挂宝刀,且浑身撒发着骇人的气势,一看便是久经阵仗的兵卒。
骑士后面则是一辆辆的马车,车厢里满是进贡的物品。
“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无非就是各种皮子、药材。”李寿凑到唐宓的耳边,轻声低语。
温热的气息熏得小巧白嫩的耳朵都红了,唐宓的心里也怪怪的。
不过,唐宓还是没多想,继续垫着脚尖看热闹。
马车后面,还有几十匹战马,以及纯白的牛羊等牲口。
“二九兄,这马看着不错啊。”
唐宓也骑马,对于马匹的好坏,她还是能分得出来的。
李寿眯起眼睛仔细看了看,点头,“确实不错,正宗的大宛马。”
他心里泛起了嘀咕,胡人这次是下了血本啊,居然连这么好的马都送了来。
只是不知,他们求的又是什么?
约莫不会只是“议和”。
鸿胪寺的官员迎了上来,跟阿史那鹰一通寒暄,便将他们安置到了四夷馆。
接下来,便是协商胡使觐见皇帝的事宜。
鸿胪寺的意思很明白,既然来到了大梁,那就要按照大梁的礼节行事。
比如,胡使进宫不得佩戴武器,见了圣人要行跪拜大礼。
而阿史那鹰的意思也很清楚,他是胡人的使臣,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恪守胡人的礼节。
比如,武器是胡人最亲密的战友,除非死,决不能解下佩刀。至于跪拜,他们胡人没这个规矩,他阿史那鹰见了可汗,也只是躬身弯腰而已。
两方不断的磋商,火药味儿越来越浓。
阿史那鹰放话:“我们草原上还有三万精兵,可汗刀锋所指,我部落的精壮便会英勇向前。”
李寿“销假”回鸿胪寺当差,跟在鸿胪寺少卿身边,听到阿史那鹰的话,不禁嗤笑道:“是啊,贵部确实还有精兵,只不过已经自觉的退后了三百里。”
都快被蒋忠大将军打到老巢去了,居然还敢在京城大放厥词。
真当蒋大将军的马槊是摆设啊。
阿史那鹰噎了一下,他已经认出了李寿,也知道了这个长得好看的不像话的年轻男子是大梁皇帝的亲外甥,身份十分尊贵。
但他是胡使,来到大梁,便代表着整个部族的脸面。
打嘴仗,决不能认怂。
“退让三百里,正是我部大可汗对大梁彰显的诚意。若非如此,早在几年前,我部便会将那几万梁军赶尽杀绝了。”
阿史那鹰所说的“几年前”,便是那次西北援军事件。
那次战役,绝对是大梁对胡作战的最大耻辱。
而对于胡人来说,则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是羞辱梁军的最佳话题,哪怕过去了十多年,他们也会时不时的拎出来说一说。
果然,听到这话,鸿胪寺的官员们气得眼睛都红了。
好半晌,鸿胪寺少卿才咬牙切齿的说道:“还真是多谢贵部可汗当年的手下留情了。不过,我们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