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负娇宠-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像个奴婢一样在老祖宗榻前侍奉算什么?

    阿寿说得对,老祖宗最看重李氏。唯有对李氏的发展有用,老祖宗才会器重。

    就算李祐明比奴婢侍奉得都好,也比不过他家阿寿的一句话!

    老祖宗就像个修行千年的老狐狸,眼睛毒得很,哪里看不出李祐堂的小得意。

    不过,李祐堂确实有得意的本钱,谁让他有李寿这个好孙子呢。

    老祖宗垂下眼睑,掩藏住眼底的冷意,再抬起眼时,眼中满是慈爱:“说起来,我也有好几日没有看到十八郎了。大郎啊,你命人把十八郎叫来,我有话问他。”

    “是!”李祐堂的声音比谁都洪亮。

    前些日子,因着家学和书院的事,老祖宗恼了他们这一房。

    紧接着又把李祐明父子两个叫了回来,却不许他李祐堂近身,对李寿夫妇更是十分冷漠。

    李祐堂不是傻子,当然知道父亲的意思。

    现在,父亲忽然改口,还命他把十八郎叫过来,这、这是不是意味着家学这件事已经过去了?

    李祐堂暗自窃喜,效率非常高,不多时,便让心腹常随将李寿唤了来。

    “儿请老祖宗安!”

    李寿恭敬的行礼,俊美的脸上如往常一样亲切,全然看不出,他已经在暗中跟曾祖父交过一回手了。

    “嗯,起来吧。”

    老祖宗一指榻前的鼓墩,“坐。”

    李寿谢了座,在李祐堂下首坐下。

    而他们祖孙对面,则是李祐明父子。

    四个人,相对而坐,仿佛对垒的两军。

    事实上他们跟敌人也没啥区别了,至少李祐明和李其珏恨不得生吃了李寿!

    “大郎,你把今日在议事堂的事仔细说一遍。”老祖宗靠在隐囊上,沉声说道。

    李家三代没有出公卿,这是事实,李氏在没落,这也是事实。

    这样的李氏,却依然居于世家甲等,除了陇右李氏,相信其它的世家也都看着不舒服吧。

    李祐堂回想起今日在议事堂,脸上的得意之色全部褪去,只剩下了颓然与愤恨,“李鸿锦辱我李氏,顾、郑两人坐视,王氏子言语中对我李氏也多有不敬!”

    世家的位置就这些,可外面有那么多人想挤进来,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每次编订氏族志,对于世家而言,真真是一场硬仗。

    李祐堂底气不足,在一众宰相、九卿中间,实在是没有多大的话语权。

    今日被围攻,更不是稀罕事。

    往日他在外面吃了瘪,都不敢回来告诉老祖宗,唯恐让老父觉得他没用。

    可经过李寿的一番提点,李祐堂觉得,他是该让族里人知道,他们李氏如今的处境是何等艰难。

    更让老祖宗明白,他李祐堂为了帮李家争取利益,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所幸我们还有十八郎,最后顾琰帮着说了句公道话,今天才算有个善了。”

    李祐堂满脸灰败,叹气道:“否则,唉——”

    他们李家怎么就陷入这般尴尬的境地了?!

    老祖宗脸上晦暗莫名,他当然知道李家为何会衰败。

    只是,当着儿孙的面,自己肯定不能说是他这个做老祖宗的无能,这才让李家沦落至此。

    扭头看向李寿,老祖宗道:“十八郎,你怎么说?”

    “最了解世家的肯定是世家,”

    李寿双手搭在膝头上,淡淡的说道:“李氏确实三代没有出过公卿了,但也从未在朝堂上消失!”

    “没错,咱们李家离衰败还远着呢。”老祖宗满意的点头,别人想踩李家,也要看看李家的儿孙们答不答应。

    别人不说,单是自己面前的李十八就不是好相与的。

    老祖宗就不信了,李寿会任由外人欺侮李氏。

    果然,就听李寿低沉的嗓音响起,“陇右李氏也不是完美无缺。”

    都是豪门望族,谁家还没个不肖子孙?没点子污糟事儿?

    老祖宗眼睛一亮,“你查到什么了?”他就知道李寿不会坐视不理。

    李寿看了眼老祖宗,然后说道:“去年腊月,李鸿锦的侄子为了个胡姬与人争执,打伤了户部一主簿的儿子,那主簿惧怕李氏势大,含恨忍了下来,并未声张开来;李鸿锦门下的管事,谋夺他人良田,逼得无辜农户险些家破人亡……”

    仗势欺人什么的,哪个豪门里没有那么一两件?就算世家家教森严,但也防不住还有狐假虎威的狗腿子啊。

    只要想找茬,总会有办法。

    老祖宗愈发满意了,“好、好,哈哈,我就知道十八郎是个能干的。”

    被老祖宗夸奖,李寿也没有露出什么惊喜的表情。

    继续掰着手指说道:“顾家,顾氏族长在老家比当地县令还要威风,顾氏祠堂被戏称为‘二衙门’;顾琰的庶孙被先生训斥,竟暗地里指使人将先生打伤;顾琰的堂侄女儿给人做继室,却虐待原配所出的一双儿女……”

    老祖宗唇边的笑意愈发浓郁。

    李寿还在说:“郑家,郑文洲的族弟打着他的旗号,借‘行卷’之名,专门欺骗勒索外地学子;郑文洲一堂侄,气死发妻,竟将伎子出身的侍妾扶作正妻……”

    李祐堂越听越开心,恨不得大喊几个好。

    哈哈,不愧是他的好孙子啊,短短的时间里,竟查出这么多豪门隐秘。

    李祐堂已经可以想象,待明日再去议事堂,他将各家的丑事摔到他们脸上的时候,他们将会有怎样的气急败坏。

    李祐明和李其珏父子却面沉似水,目光森寒的看着侃侃而谈的李寿。

    李寿感觉到了这对父子的目光,却丝毫不在乎,他甚至还十分挑衅的看了两人一眼。

    “十八郎好手段,”李其珏被气得不轻,咬牙道,“我竟不知,堂堂侯爷竟比锦鳞卫都尉还要消息灵通。”

    李祐明不愧是李其珏的父亲,很快就明白了他说这话的意思,也笑着说:“是啊,十八郎,我真是有些好奇,这世间还有你不知道的秘密吗?”

    这话,有些居心叵测。竟是暗指李寿是圣人豢养的鹰犬,专门替皇家搜集情报。

    话说情报人员,不管是古代还是后世,都不是多么光彩的存在。

    尤其是李寿,世家贵公子、三品安西侯,李祐明父子这般说他,绝对是最大的羞辱。

    老祖宗笑容有点儿冷,或许李祐明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这句话,对老祖宗的触动最大。

    不过,就目前而言,李家还要靠李寿,老祖宗暂时按下心底的猜测与惊疑,笑着说:“十八郎,你继续说……”

 第403章 盐(一)

    “圣人命我入户部。”李寿神色平静,并无半分炫耀的意思。

    “什么官职?”老祖宗眼睛biubiu直放光

    应该不是尚书一职,李寿太年轻了,满打满算也才不过二十七岁。

    就是做侍郎,也、也有些不够啊。

    倒不是说他资历浅,李寿十三四岁就入了仕,禁卫、虎贲、西北军……做了十多年的官,官阶也一直做到了正三品。

    户部侍郎也是正三品,却比李寿副将的官职分量重多了。

    且意义也不同。

    现在不比新朝建立那会儿,那时先帝重武轻文,同品级的武将要比文臣更有实权。

    当今圣人登基后,有计划的收拢兵权,全力推行科举,文官的地位日益提高,而武将们渐渐被削弱。

    连那些开国老将们都只剩下了尊荣的爵位,没了实权,更不用说那些小字辈的中青代了。

    在如今,同品级的官职,文官隐隐的比武官要高出半阶。

    最最要紧的是,文臣可以登顶做宰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朝管理者。

    而武将呢,撑破天就是大将军,可现在的大将军能跟过去相比吗,手下没兵的大将军顶多就是个虚职啊。

    老祖宗一直想让李寿转回做文臣,为得就是能让李家再出一个宰相。

    “户部侍郎。”

    “竟是户部侍郎?”老祖宗喜出望外,别有深意的说道:“圣人果然待你不同啊。”

    现在虽只是二月,但旱灾已经有了苗头。

    冬日无雪,春日无雨,老天仿佛格外吝啬,四五个月了,半点水都没降下。

    天灾避无可避!

    所幸圣人早已得知消息,提前做好了准备。

    一旦天灾降临,朝廷便会赈灾、抚民。

    而这些都是户部的差事,李寿入了户部,还是二把手的户部侍郎。

    什么?

    你说户部还有尚书这个一把手?!

    老祖宗浑浊的老眼里精光闪烁,别看他足不出户,可朝中的事根本就瞒不过他。

    户部尚书柳大明,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

    而在大梁,如无特殊情况,官员年满七十岁便要致仕。

    柳大明距离退休不足一年时间,这位也是个心思通透的,眼看自己要致仕了,便不再整日里操劳,省得自己做官几十年在最后一年上栽了跟头。

    不是今天告个假,就是明天称个病,反正要紧的、得罪人的差事,他是半点不沾。

    这样一个擎等着退休的老臣,你能指望他做出什么样的政绩?

    等天灾爆发,柳大明不直接病倒就不错了,他根本不会冲锋在前。

    如此,户部便会由二把手说了算!

    只要李寿去户部后好好办差,待天灾过去,圣人论功行赏,定不会亏待了他。

    来年柳大明致仕,李寿身上又有大功劳,接任户部尚书也不是没有可能。

    或许,圣人就是打着这个主意,才把李寿调入户部!

    老祖宗越想越兴奋。

    李寿做了一部尚书,距离拜相还远吗?

    没准儿在他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李氏重现荣耀的那一天!

    李祐堂也不傻,老祖宗想到的事,他也意识到了。

    唔,老父年近九旬,许是看不到十八郎拜相了,但他还不算老,只要努力活着,定能等到。

    想到这里,李祐堂兴奋不已,看向李寿的目光满是慈爱与欣慰。

    这一幕,只把李祐明父子刺得眼睛生疼、心里泛酸。

    尤其是李其珏,自己拼命算计,如今却只能靠个女人。

    而李寿呢,就因为出身好,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得到一切。

    贼老天,你真是太不公平了!

    李寿若是听到李其珏的心声,定会嗤笑一声:公平?当年他一落地就没有父亲,宗族不肯承认他的存在,最后只得在外家长大,那时,怎么没人跟他说“公平”二字?!

    “阿寿啊,圣人这般待你,你可要仔细当差才是。”

    老祖宗不知李祐明父子的感受,就算知道了,他也不在乎。

    他笑眯眯的看着李寿,声音轻柔得不像话。

    李寿点头,“是,儿省得。”

    “阿爹,时辰不早了,儿子服侍您洗漱吧。”

    李祐明实在不想看到老祖宗跟李祐堂一系和睦的画面,出声提醒道。

    老祖宗看了眼沙漏,唔,时辰确实不早了。

    作为一个重视养生的人瑞,老祖宗一向是早睡早起。

    不过,他却没有接受次子的殷勤,摆手推开李祐明搀扶的手,沉声道:“二郎啊,你也不是小年岁的人了,这几日一直在我榻前侍奉,着实辛苦。这样吧,今个儿你和阿珏便回去吧,好生休息——”

    “阿爹,”李祐明傻眼了,老祖宗这是什么意思,要赶他走?

    话说,今天早上老爹还提了句,让他一家搬回大宅呢。

    怎么现在——

    李祐明也不笨,眼珠子在李祐堂、李寿这对祖孙身上转了转,心里暗骂一声“该死”,脸上却仍是一副担心老父康健的表情,“您身体还没有彻底康复呢,跟前怎么能少了伺候的人?再者,儿子不累。侍奉您老人家,儿开心还来不及,哪里会有什么辛苦?!”

    李祐明一边说着,还不忘给儿子使眼色。

    李其珏却没有开口,因为他了解老祖宗,知道他既做出了决定,便不会轻易更改。

    “好了,二郎,我知道你孝顺,但你若是累病了,难道我这个做父亲的就能安心?”

    这年头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儿子若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老祖宗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李祐明再有不甘,也不能多说什么了。

    只得怏怏的跟李其珏告辞离去。

    李祐堂“好心”的亲自将弟弟、侄子送出了益康堂。

    望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李祐堂得意的哈哈大笑。

    李寿却没心思计较这些,从益康堂出来,又跟李祐堂行了礼,便快步回了桂院。

    唐宓含笑迎了出来。

    夫妻相携入了堂屋,在主位上坐下。

    不等唐宓发问,李寿便主动将益康堂的事说了一遍。

    “户部事务繁杂,柳尚书时常告假,积攒的事情就分外多,十八郎,你想从何处入手?”

    唐宓手指轻轻扣着小几,轻声问道。

    李寿一笑,不答反问,“若是换做猫儿,你决定从何入手?”

    唐宓伸手沾了点儿茶水,在小几上写了一个字。

    李寿大笑,“英雄所见略同啊。”

    烛光下,光滑的小几上赫然一个“盐”字!

 第404章 盐(二)

    前文咱说了,在当今圣人主政前,接连好几个朝代,盐都是私营的。

    大梁境内大大小小的盐场,全都被世家、豪强所占有。

    朝廷连盐税都不收取。

    几年前,圣人开始将盐场收归国有。

    各家听到消息,有积极配合的,主动将盐场上交国家。比如王怀媛,早早的就将陪嫁的一处盐场上缴了。

    也有更多不愿舍弃巨额利润的家族,面对圣人的“上有政策”,纷纷想方设法的来个“下有对策”,即便将盐场上缴了,也继续派人偷偷过去煮盐拿来贩卖。

    盐税更是一塌糊涂,户部下令收了,下头的人不配合,户部便没了下文。

    盐政一事,依然异常混乱。

    李寿入了户部,成为主管课税、户籍等的侍郎,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难啃的骨头,仔细的整治一番。

    盐政,则是户部案头堆积的诸多问题中最棘手的一个。

    李寿和唐宓同时想到了这个问题。

    “没错,盐政必须整顿。”

    李寿的手指在小几上划来划去,眼中满是坚毅,“赈灾需要银钱,灾后抚民更需要。盐税必须足额收取。”

    那些家族占了朝廷那么多的便宜,现在也该停手了。

    户部收不上税,并不代表李寿收不上来,要知道,他手里还有圣人赐的六百铁甲亲卫哩。

    唐宓白嫩嫩的小手托着下巴,一双翦水秋瞳中满是柔情:嗯,她最喜欢看李寿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模样。

    不过,一味的蛮干可不好。

    李寿已经将京城的世家得罪了一个遍,唐宓可不想他再因为盐政之事将全国各地的世家都得罪透了。

    他是世家子,如果真的将各家都得罪了,那么他便会成为世家阶层的对立者,成为世家的叛徒。

    唐宓不想李寿成为这样的“独夫”!

    只是,该怎么样做才能更好的解决“盐”这个问题呢。

    “哎呀,这个还不简单?”

    前来探望唐宓的柳佩玖听闻此事,帅气的打了个响指。

    唐宓眼睛一亮,“阿玖,你有办法?”

    阿玖最是精灵古怪,面对问题,总有出人意料的好办法。

    柳佩玖笑得眉眼弯弯,终于体验了一把所谓的穿越者的优越感。

    嘿嘿,幸好后世的时候她喜欢阅读。

    古典名著是本命,可各种网文她也没少看。

    而在那些穿越古代的网文中,只要牵扯官场,盐铁什么的都是绕不过去的。

    柳佩玖一边回想着那些网文里的桥段,一边跟唐宓说道:“猫儿姐姐,可以让二九兄跟那些卖私盐的打价格战啊。”

    那些世家为什么不肯交出盐场?

    就算交出了盐场,为何还偷偷去海边自己煮盐?

    还不是因为盐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很高,他们可以从中攫取巨额利润?!

    唐宓微微蹙眉,“你是说让十八郎降低官盐的价格?”

    说完,唐宓自己就开始摇头,“不成啊,官盐的价格已经最低了,再低,就要赔本了。”

    朝廷可不能做赔本的买卖。

    “不行,还得降,”柳佩玖见唐宓眼中带着疑惑,心中的小人已经开始掐腰:哈哈,向来无所不知的猫儿姐姐,也有向我请教的一天啊。

    当然啦,柳佩玖没有得意忘形,她很清楚,自己之所以知道,是占了时代的光,并不是真的就比唐宓聪明。

    “不过降价之前,可以先降低官盐的成本。”柳佩玖细细的跟唐宓解释。

    唐宓的兴致愈发浓郁,“怎么降低?阿玖,莫非你有办法?”

    柳佩玖没有来王家之前,曾经跟着柳佩玉去过嫡母的盐场,亲眼见到了这个时代是怎么制盐的。

    天哪,竟然是取了卤水在大锅里煮。

    又是人工,又是大锅,又是柴火……如此工艺下,成本高不说,产量还少,盐的价格当然就高了。

    可如果换一种制盐办法,柳佩玖虽然没有具体计算过,但绝对能比煮盐节省好几倍的开支。

    “猫儿姐姐,咱们不煮盐,可以直接晒盐啊。”

    柳佩玖抽出一张纸,捉了一管笔,用舌尖舔了舔笔尖,开始在纸上画起来。

    唐宓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直直的看着那张纸。

    柳佩玖在纸上画了一个个的方块,乍一看,就跟开垦的农田一般。

    “猫儿姐姐,这是大海,在海边可以修筑这样的盐场,然后……”

    她解说得十分详细,一边说还一边画。

    唐宓听得很认真,精密的大脑已经开始考虑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猫儿姐姐,你听明白了吗?”柳佩玖放下笔,期待的看着唐宓。

    唐宓看着柳佩玖在纸上画的盐田,缓缓点头。

    她没说话,而是扭头去看阿方,“去厨房那一碗盐水,记着,盐一定要多。”

    柳佩玖瞪大了眼睛,不会吧,猫儿姐姐这么快就能举一反三?

    果然,就只见唐宓笑着对柳佩玖道:“现在阳光正好,咱们做个小实验吧。”

    海水都能被炙热的阳光烤干,然后蒸腾出盐,那么盐水应该也可以吧。

    柳佩玖佩服得五体投地,竖起两个大拇指。不愧是神童啊,她真想打开猫儿姐姐的脑袋,看看里面到底都有什么。

    大家都是人,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不过,为了试验能够成功,柳佩玖还补充了一句,“最好用平底的容器,且水不要放太多。”

    毕竟现在只是初春,温度不高,且阳光也不够炽烈。

    唐宓冲着阿方一点头。

    阿方答应一声,转身去了小厨房。

    傍晚时分,李寿略带疲惫的从外面回来。

    早在阿舅调他入户部的时候,李寿就猜到差事可能会不好办。

    待他真的入职,开始接手事务,他才发现,事情比他想象的还有麻烦。

    唉,柳大明柳老尚书,真是……李寿不想说太难听的话,但这位也太过分了。

    硬是将户部弄成了养老院,整日里端着一壶茶,在衙门里吃茶、闲聊、养花,差事什么的,全都放手让下头人去干。

    可下面的人,官职不够,人家也不敢乱揽活,同僚之间不相互推诿就不错了,哪里会积极办差?

    走到门口,李寿停住脚步,用力揉了揉脸,待跨入房门后,他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还不等他开口,唐宓一把抓住他的袖子,将他拖到了榻前。

    “郎君,你看这是什么?”

    唐宓一指平底浅口白瓷碟,急切的问道。

    李寿定睛一看,白瓷碟上有一层白色的东西。他拿小拇指沾了沾,然后放到鼻端闻了闻,“这是盐?”

 第405章 各自忙碌着

    当天夜里,李寿便悄悄招来心腹陈密,两人在书房里密谈了好一会儿,最后李寿交给他一张纸。

    第二天,陈密带着二百亲兵,直奔距离京城最近的海盐场。

    随后的每一天,都有一只鸽子往来于京城和盐场之间。

    而李寿人在户部,却依然能够接收到盐场最新的消息。

    柳佩玖曾说过,现在虽是初春,阳光和温度都不够高,但春季多风。

    尤其是海边,风季时,海风足够强劲,只要不是阴天下雨,亦能晒盐。

    陈密按照李寿的吩咐,只在海边开了小小的一块盐田,然后用帐幔围好,安排二百亲卫昼夜不停的看守。

    他则直接在盐田边扎了帐篷,亲自守着,每日有什么变化,他都会飞鸽传书回京城。

    陈密这般能干,李寿便彻底将这件事交给了他。李寿自己则挽起袖子,大刀阔斧的整顿起户部来。

    第一个,就是削减冗员,将那些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统统踢出户部。

    这其中便有柳大明的心腹。

    柳大明虽然不愿为户部费心,但并不意味着他乐意有人下他的面子。

    李寿干脆利索的将他提拔的人弄走,实在是目中无人。

    李寿再受圣人宠信,在户部,他也只是二把手。

    如今却将手伸到了柳大明这个一把手身上,柳大明如何能忍?

    李寿踢完人的当天下午,柳大明便向圣人告了病假。

    与此同时,柳大明还暗暗跟户部的其它官员示意,在自己休假期间,绝对不能配合李寿。

    柳大明人老了,脑子却不糊涂,他很清楚,李寿来户部是来熬资历、建功立业的。

    李寿一番壮志酬筹,却遭遇户部上下的非暴力不合作,嘿嘿,柳大明很期待李寿面对这些时,将会有怎样的暴跳如雷。

    然而,柳大明却想错了。他实在是低估了李寿对圣人的影响力。

    这边他刚递了请假条,那边圣人便爽快的批准了,还十分“大方”的表示:“柳尚书年老体弱,只请几天病假如何能休养得好?朕许你半年的假,你好休养去吧。”

    半、半年?

    柳大明傻眼了,这跟他预想的不一样啊。

    当他对上圣人带着冷意的双眸时,整个人都打了个激灵。

    圣人对他并不满意,这一点,柳大明心知肚明。

    但他想着,不管怎样,他都是开国功臣、两朝元老,就算看在往日的情面上,圣人也会对他格外包容。

    没想到,圣人早就对他忍无可忍了。

    一旦有了机会,竟是这般利索的将他赶回家。

    什么休养半年?

    他再有不到一年就七十岁了,若是在家休养个半年,再回到朝堂,根本待不了几天就要致仕。

    圣人这哪里是体恤他啊,分明就是提前赶他回家吃自己!

    想到这里,柳大明后悔不已。

    唉,真是老糊涂了,他都快致仕的人了,何苦跟个小辈过不去。

    本来他可以在尚书的位置上光荣退场,现在好了,直接遭圣人厌弃,灰溜溜的被撵出了户部!

    但圣人的目光里满是坚定,柳大明知道,这位已经做了决定,再无更改的可能。

    柳大明肩塌了、背驼了,彻底没了精神,整个人似是老了十岁。

    瞧他蹒跚离开的背影,倒真有几分“病态”。

    李寿借圣人的手,直接挤走了柳大明,户部其它官员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他们不是老尚书,他们还年轻啊,还有大好前程啊,可不想像老尚书一样“休长假”。

    这一刻,他们别说“非暴力不合作”了,个个打点起精神,根本不用李寿吩咐,积极的处理着自己案头堆积的政务。

    不过三天的功夫,户部慵懒、拖沓的工作作风彻底改变。

    不能说立时变得有多高效吧,但部里的每个官员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唯恐自己做的哪里不好,被李寿,哦不,是李侍郎抓住把柄,直接丢了官身。

    李寿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烧得十分成功,在最短的时间内,树立威信,让户部回到了正轨。

    这日,他有些疲惫的回到桂院。

    进了堂屋却发现唐宓并不在。

    他也没有询问侍女,直接抬步进了内书房。

    果然,在书房里看到了唐宓伏案疾书的模样。

    唐宓在准备教案。

    东庐书院的招生工作已经完成,共招收学生一百零六人。

    这其中,有世家子弟,有勋贵、官宦之后,亦有家境富裕的寒门子弟。

    当然也有几个李氏族人。

    唐宓按照这些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分作四级,即:春华、夏茂、秋实、冬荣!

    春华级,是没有开蒙的幼童,其水平也就是只识些许字,会背几句诗歌。

    夏茂级则是受过基础教育的蒙童,熟读《太公家教》《三字经》等书,四书五经也有涉猎。

    秋实这一层级则是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却仍有些许欠缺,还需要先生进一步教导。

    冬荣则是几近彻底学成,基本上可以拉去参加科举,还能拿到名次的水准。

    每级根据人数又分作甲、乙、丙、丁等班。

    人数最多的是夏茂级,唐宓按照十五人一班,夏茂一级共有四个班。

    人数最少的则是冬荣级,总共不过十二人,还没有满一个班。

    这也好理解,能上得起东庐书院的人,非富即贵。

    这样家庭的子弟,最早三四岁就开始启蒙,六七岁就会接触四书五经。

    其水准,可不就正附和夏茂一级的要求?!

    而能达到冬荣水平的子弟,早已在家族的运作下步入仕途。

    事实上,东庐书院冬荣甲班的学生们,十二人中已经有九人有了官身,品级不高,入门级别的八品。

    剩余三人也都在国子监读书,只等读完书就会入仕。

    他们之所以还来东庐书院,更多的是冲着李克己这位海内名士来的。

    一来,能做名士的学生,哪怕不是亲传弟子,只是略略听几天的课,对他们也是受益匪浅。

    二来,他们以及他们的亲长还有点小盘算:嗯嗯,李先生授课的时候,他们好生表现,没准儿投了李先生的眼缘,能被他收做第六名学生哩!

    分好了班,接下来就是正式开学了。

    唐宓作为东庐书院的山长,也兼任书院的书画先生。

    她的左右同书,一手画画、一手写字的绝活,至今还没有人能成功复制……

 第406章 大梁好姐妹

    “郎君,你回来了!”

    唐宓的耳朵灵,李寿一进来,她便听到了。

    抬起头,露出她如花笑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