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凤凰台_怀愫-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出神间,这出戏已经唱完了,卫善不耐久坐,说了一声赏,沉香便吩咐了小厮僮儿捧着竹箩走到按歌台前,一把一把的撒铜钱到台上。
  夜色一深,王府各处都挂起彩灯来,花炮棚里造的各色烟火齐飞上天,卫善撇下席间的客人,往王府最高处的凌宵楼上去。
  她身子沉了,走动便慢,还没登楼,就听见秦昭的声音,他已经到了楼上,大开着楼阁四面的窗户,从这儿能看见晋州城处处腾起的烟花。
  十丈菊、火梨花、线穿牡丹、金盘落月,城里四角都是烟火,在天边炸开,烟花蹿到天上,仿佛水帘映着碧星天,满眼都是光华,让卫善突然想去前两年在青州时秦昭给她放的一夜烟火来,含笑望他一眼:“二哥那一年,想没想过,和我一起看烟火?”
  天上蹿出几匹闪光宝马,七八匹马一匹连着一匹奔腾,跟着又有小鬼闹城隍,金鲤吐莲花,烟火的光把卫善的脸映得红红白白,天下落珠似的下着花火,秦昭伸手握住她的手,知道她一直都以为是她先订下这门婚事的,秦昭轻笑一声,从后头抱着她,两只手搭在她的肚子上:“想过的。”
  心里偷偷想过,不敢对人言,头一个发现的不是别人,是秦显,卫平没看出来,母亲也没看出来,是秦显先拍了他的肩膀说善儿嫁给谁都不如嫁给他。
  此时想来,是偷偷在心里想过许多回了,太隐晦,连自己都不明白,稍稍一冒头又赶紧压下去,自己觉得自己配不起,已经有的够多,再想伸手揽月入怀那便是所求太多。
  想到月亮当真入他怀中,肚里还怀了他的孩子,两人就在凌宵阁上呆了许久,到底下宴散了,车马从巷口出去,也还依偎在一起,隔日他就又要走了。
  下回再见得是中秋,卫善想想便叹一口气,难得又噘起嘴撒娇,小福子和沉香几个都在阁上等着,抬头就能见到漫天的烟火,偶尔四下一静,便能听见楼阁上传下来的轻笑声。
  两人分离时各有事忙,到相聚才有一刻安闲,便显得这相聚的时刻尤为珍贵了,卫善越是不说留恋他,想让他留下的话,秦昭就越是觉得愧疚。
  可看着军户越来越多,秦昭又觉得心中安定,抚着她细绒绒的鬓边,和耳垂上挂的一对儿小葫芦,轻声道:“林先生写信来问我,问我如此作为,可是有意天下。”
  秦昭幽暗的眼睛里映了一天一地的星火,远处街市灯火未熄,游人提着灯笼在街上走,那一点点灯,好像一只只蝼蚁,他还迷惑,到底手里要握着多少东西,才能保住王府,保住家。
  卫善身子一怔,抬头去看他,此时才方回神,自己做的每一步,既可以说是在保全秦昭,也可以说是在积蓄力量,上辈子不知秦昭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可这辈子自己会不会就是推手。
  草场马匹美名金钱,日益壮大的势力总有一天会让朝廷无法坐视,到时候又要怎么办呢?卫善嚅嚅开口:“二哥想过吗?”
  秦昭摇头,诚实地告诉她:“没有,从过去到此刻,我都没想过,善儿呢?想过吗?”
  卫善答不上来,她知道是秦昭当了皇帝的,那是上辈子事,这辈子时移事易,早已经跟上辈子不同,可她伸手去做的这些,却依旧是因为心里知道他有一天能入主紫宸殿。
  卫善抬起头,眼睛盯着星辰:“我不知道。”不是没想过,而是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
  七夕的烟火亮了一整夜,两人没论出什么来,第二日该办的事还是要办,卫善让人把这那班吴地女人送进京城去,一路走一路唱,总有唱到京城的一天。
  初步办完了在晋地要办的事,卫善便只等着孩子降生,忙的时候不觉得怀着身子难受,闲下来反而不舒服了,心头日日反复想着林先生的话,找来了叶姨,问她道:“林先生是什么意思?”
  叶凝笑了:“他的意思从来只有一个,何不争天下。”
  卫善一时答不上来,帝位上是正元帝,若是往后换成承吉且还罢了,若是换了秦昰呢?
  叶凝一双眼眸望着她:“三五年间确不至于到那一步,可等到三五年后再想这些就已经晚了,这话他问过卫王,卫王不愿,结果如何?”
  卫善心头一凛,此时决断,面前站着的就是秦昱承吉承佑,甚至还会有秦昰秦晏,所有正元帝的血脉,和所有可能登上大位的人,卫善轻轻摇头:“还远远没到那一步。”
  叶凝看着她,轻描淡写:“总会到那一步的,会比你想的,更快。”一面说一面笑,自觉这天下大半的乌鸦嘴,怕都是先知先觉的人,说中了人不愿意想,不愿意信的事,这才被人不喜。
  卫善迟迟没不能定夺,她其实比秦昭更能想像,因为曾经见过;可她也比秦昭更难决断,因为复得不易。
  还没等卫善想明白,中秋节之前,北狄散部再攻永宁县,欲在草黄粮尽之前,抢上一波牛羊盐浪,才刚建立的永宁卫把首战便把北狄打退。
  北狄散部不过百来人,只当耕田收粮的都是百姓,谁知个个能战,将近秋收,每到此时,总有外族来抢粮抢羊,甲衣兵刃就摆田地陇头,村中锣声一响,人人披甲抵御,反抢下马匹来。
  这事便当作军户首战捷报送进了京城,正元帝立时嘉赏,又让各地边所都按永宁卫军户为榜样,建立军户,跟着又派下一位御史,前往永宁,督察军事。


第247章 御史
  监察御史虽是八品的小官儿; 身上职责却不小; 分察百官; 巡按郡县,纠视刑狱; 肃整朝仪都是监察御史的职责; 虽是八品小官却随尚书侍郎之后入朝。
  凡有将帅战伐; 都由监察御史审其功赏; 辨别真伪;屯田铸钱也都由监察御史来审功纠过;四时祭祀更由监察御史来省查礼服礼器,有不修不敬者便要弹劾;尚书省的会议,百官燕会,都得监察御史在场。总而言之一句话,虽是八品的微末小官,可从上到下就没有他不管的; 六部之中就没有他不能参的。
  正元帝派个监察御史来,于礼法上还真的半点儿错处都没有; 晋王府里还没动静,刘刺史却高兴坏了; 自从那个幕僚不明不白死在屋里; 梁上还挂了那么只油耗子,就把刘刺史的胆儿吓破了一半,正元帝派来的人; 自然是替他说话的,好把他在晋地的苦楚上达天听。
  卫善算着日子,这御史这会儿来; 路上走一个月还算是快的,等到了晋地也已经九月底了,再呆上两月,等道上好走的时候离开晋地,也有三四个月的功夫能跟他磨,倒也不急了。
  卫善又送了一批食物衣服到永宁县里,才打过胜仗,八月里又有中秋佳节,卫善便让人做了许多团圆饼送到永宁去。
  甜的少,咸的多,一只团圆饼有干面饼子那么大,烘得薄些,咸的里头塞肉碎,甜的里头裹麻脂,成车成车的往永宁送去。
  秦昭领军除非有战功,寻常便是年节里也不许饮酒,可既是中秋,又才打退了一波敌人,便抬出几坛子酒来,团圆饼全叠起来摆在营地正中,燃起篝火,炖猪烤羊,中秋这一天热闹了整整一夜。
  秦昭没能回来,袁含之又在边关土城楼上望着月亮作了一首诗,他的诗名越传越广,千里之外的读书人都知道袁含之的名头。
  秦昭赶不回来,卫善自个儿在庭院中摆上桂花果酒赏月,沉香几个做了杂果月饼,有印成兔子模样的,卫善一看便想起秦昭送给她的,搁在窗台上那一对儿雪兔子,把这个收了一盒送到永宁去。
  还特意拎了一盒子送到竹院小屋去,林先生目不能视,可两人却依旧在小院里摆了小桌,满捧的桂花泡茶,茶叶极淡,桂花香味却极浓。
  卫善立在小院门边,从漏花窗里看进去,院子里清清净净,身后是一片竹林,桌上插着两株桂花,林先生坐在竹椅上,脸仰起来,仿佛也在看月亮似的,叶凝手里握着个彩雕的兔子,正侧脸看着他。
  卫善后退一步,这一盒月饼也不用送进去了,看人团圆,心里便有些难受,可想到二哥必也一样想她,就又好受起来,秋日里凉风一起,她身上便好受许多,干脆往庭院里去。
  行到园中,在庭前折了枝细簇簇的朱砂桂,把花瓣摘下来,手里满满一把了,再塞在荷包里,丝绦打上同心结,送给秦昭。
  如今虽才八月,边关已经想着要预备寒衣了。永宁县此时一半是边军,一半是军户,落了军户的也不一定都有家有口,成批的军衣还未送到,报上去有损护甲也没补发新的,秦昭写了信来,把刘刺史骂了个狗血淋头。
  刘刺史捏着鼻子把这些东西都给拨发了,一听说御史要来,胆子也壮了,声气儿也大了,总有人来替他撑腰,这会儿便先忍气吞声,越发显得晋王气焰嚣张。
  怎么也得把家中幕僚不明不白死了的事传到御史的耳朵里,狠狠告上一状,朝廷命官三品大员,家中人说死便死了,死得还这么蹊跷,非得大倒苦水,也是对正元帝示意,不是他没有能为,而是晋王手段太辣。
  晋地几波人都憋着劲,晋王和晋王妃两个,该干什么依旧还干什么,潘家那个草场如今用来训练战马,卫善在晋地置下的头一份产业算作公用,接着便是田庄商铺。
  肖管事原在京城就替秦昭打理产业,皇家还有皇庄,王府自然也有庄园,底下有献上田地的,连着佃农一并献上,还是在收成之前,白白把一年的收成送给卫善。
  换作原来卫善必不敢收,如今收下,转眼便在晋州城里开设了六疾馆,抚孤济贫开善堂,拿富人的银钱来救济穷人。
  卫善舍得钱捧袁含之的诗才,自然也舍得钱替自己传扬美名,还有一个多月御史便到晋地,要他从入晋地起,听到的都是好话。
  头一桩是给进京赴考的举子官员们预备盘缠仪程,原来这些府州县中选出来的学子们都得自行预备盘缠,也有书院帮补,也有大户人家办善事资助,晋地一向赴考的人员不多,便是许多人家贫,办不出这么一份盘缠来。
  此去京城千里迢迢,舟船打尖住店,处处要钱,就算学政司功发些钱也是远远不足。卫善干脆跟聂三娘要了两条船,把京城科举的这些个学子都安排上船,船上管食管水,送到京城就住进晋地会馆。
  林先生听了便点头,递了一张条子来“服色同,其心同。”,卫善把这六个字看一回,嘴角一翘,既是晋地出去的,干脆就连衣裳也一并发了,人人都是青衣竹簪,穿在身上一看便知道是晋州人。
  同船出去时还看不出分别到,五十来人一进京城,声势浩大,各地赴考的举子了望便知。听说大夏时便有吴地学子白衣渡舟入京城,如今也有晋城学子青衣入考场。
  这些人只要选官分往大业各县,或是直入中枢,总能记得晋王的好处,传诗名不如办实事,这些文人此时只有一张嘴一支笔,把卫善夸得好似观音菩萨降世,夸得刘刺史脸上发绿,花小钱办大事,他原来却不曾想到。
  刘夫人还得到王府来赴宴会,听见曹夫人韦夫人变着法的奉称,面上撑着笑,还得在一边凑趣:“王妃可真是菩萨心肠。”
  卫善笑盈盈看了她一眼:“说句不敬菩萨的话,塑金身捐香油倒不如补桥铺路。”
  第二桩就是编排戏文,趁着农闲时节往个个村县里演戏说书,唐九扮过一回货郎,卫善这才知道大城小镇上还有官府发文颁布官府新令,小乡村中却单只靠着人传人,赶集的时候听两句闲话就当了真。
  在这个地方传谣言,一传一个准,人人都深信不疑,流传的又久又深远,要想改换这些人的念头,着实不易,唐九走了乐平县几个村子,都未能如愿,一多半人依旧听信镇上来的消息,最后也还是用了林先生的办法。
  既然在这上头吃了亏,那便不能一直都吃这个亏,排戏文这法子还是刘刺史教给卫善的,他那本《天圣菩萨下生经》传得这么广,不就是从佛寺书场传出去,贩夫走卒听上两句,赶集的人再听上两句,正元帝是菩萨化身这件事才叫人深信不疑。
  连菩萨下生降世这样的事都有人信,那编两出戏,添两折书,叫人往村县中传唱就更不是难事了,得叫晋地境中的这八十五个县,都知道晋王的名声。
  卫善出钱,常家牵头,着人编话本排新戏,这些个小戏班子都是现成的,一样是跑村县里讨生活,唱的次些也不要紧,要演得卖力气,转完一圈再来支余下的钱。
  晋地的百姓便原来不关切晋王晋王妃,也经过这些大小事知道了晋王的名头,原来的日子不算难过,总有个“油老鼠”盯着,日日想的就是轧出些油来,填他的肚皮。
  晋王一来,他可不就不敢再鱼肉百姓,连粮食都少收了三成,可见是上头有人管着,让他不敢再贪没了。刘刺史自己也没想到事情会传成这样,白白给秦昭又添一桩声名。
  监察御史入晋地的时候,刘刺史派人去迎,九月秋高气爽,去迎人的官吏专捡农田繁茂处走,哪个县富些着意要带着监察御史去看一看。
  慢慢腾腾才入晋地,灌了满耳朵刘刺史的好话,何一入村县便听见夜里打着锣去晒谷场看戏听书,监察御史一个县里听见也还罢了,走过各县里都能听着,连晋王妃年纪小时破的矫诏案子都编了进去。
  监察御史算一算,秦昭到晋地不过半年,竟有此声望,倒叫人暗暗吃惊,再看向刘刺史派来的人时,那人还摸不清路数,自然不敢说这都是假的。
  本来与将士同吃同睡镇守边关的事,就说不清真假,只得加紧赶路,心中诧异,各村镇都是如此,怎么反而在城中没有风声。
  官吏请御史入晋州城,包御史反而拒了:“我来晋地是领圣命巡按郡县,已经走了一半,不如就去永宁,拜会晋王。”
  官吏只得陪伴包御史往永宁县去,永宁牢牢握在晋王手里,这些日子时有战事却从无败绩,连忙传信给刘刺史,只怕得下些血本,给这位包御史灌些迷魂汤了。
  谁知他们到了永宁,却未曾见着秦昭,吴将军接待御史,就见永宁卫中房舍俨然,鸡犬相闻,这些人既是兵丁又是农人,门前挂甲悬盾,正挑了谷子到晒谷场去碾米。
  边市中有粮食有牲畜,商铺一间挨着一间,街上人声不绝,吴三先领御史看过一回,跟着才道:“昨夜晋城传信,王妃生产在即,王爷连夜回了晋城。”


第248章 生产
  卫善从怀这一胎起; 就没吃过多少苦头; 都产妇人怀孕连胆汁都要吐出来; 卫善却连吐都不曾吐过,肚里的孩子不折腾她; 沉香几个便夸肚里孩子是个会疼人的; 这么小就知道心疼娘。
  白姑姑几个盯得紧; 膳食单子又列得细; 虽也有她爱吃的几样东西孕中不能碰,到底比寻常妇人怀孕要好得多。
  夏日里暑热,她心里一燥,玉白的面上还生出点点红疹来,又不敢吃寒凉的东西压下去,还是初晴把院子里长的薄荷摘了一捧来; 洗干净贴在脸上,屋子里再多搁上一个冰盆儿。
  床上挂了冰纱帘儿; 铺上象牙席,换过瓷枕头; 夜里睡着就觉得热; 等到暑气一散,卫善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天气一凉,她便每日都到园子里走动一回; 往含冰阁里坐一坐,看小丫头们拿竹篓摘阁前的桂花,摘下来的桂花洗过晾晒; 再用来泡茶制香,搓出来的香丸子或是拿丝线串了,或是装在荷包袋里,随身戴着,能香一整月。
  等进了九月,眼看就要重阳节,王府里的九花山子早就搭了起来,支了竹棚木架,一层层摆上菊花,白鹤卧雪、玉楼春晓、沉香贯珠、玉堂金马,各样名种早早摆了出来,王府里处随都有花看,卫善有了兴致,便取竹剪,剪下花来,分送给各位诰命夫人。
  潘家送了百来条锦鲤,金尾红尾银尾的一处放在池中,卫善倚着栏杆喂一回鱼,一日的散步才算完了,她月份渐深,却腿脚有力,除了原来爱好骑马,跟日日走动也有关系。
  白姑姑还称奇:“到底公主身子强健。”皇后是还拿她当小儿看待,生下来胎里不足,好容易养到大,这才怕她身子娇脆,卫善这几里跑马射箭,又跟着上官娘子学一套拳脚,功夫自然不及青霜,可强身却是够足够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是永寿寺的开塔日,寺中的弥佗塔只有重阳和元日才开一回,八面塔上每一面窗中都置一金身佛,白日楼头便能看见塔中佛光空明,到了夜间每一佛前再置一灯火,显得佛塔金光万丈。
  每年此时都是盛会,原来是刘刺史领头进香,正元帝好佛,上行下效,举国各地都是如此,如今永寿寺却来请卫善,想请晋王妃头一个登塔,刘刺史都排在后头,更别说是这些诰命夫人们。
  卫善倒是想去,秦昭除了战事之外,每有祭祀总要会回城,夏至祭方丘、孟冬祭神州,朝日、夕月祭社稷,京城中每天节岁祭祀什么,地方上也是一样,只礼仪比京城皇帝祭祀简薄些。
  似登塔这样事,便是卫善出面,秦昭官方,卫善民间,两边都不落,若不是民间声望极高,永寿寺也不会想着来请卫善先登塔,反把刘刺史排在后头。
  可这回算着日子不方便动弹,卫善便给永寿寺添了香火钱,方丈亲手写了一张福字,又摘下寺中百年老柿子树上摘下的霜柿,并一盒僧人自种的菊花当还礼。
  永寿寺的菊花和柿子极有名头,柿子自不消说,这会儿结得树都是,枝上累累缀缀,因着树就在大殿前,还有个名头叫佛前果,能讨着一只吃都福气,菊花更有传言说泡水喝能去疾,年年重阳都有许多人排在永寿寺外,想喝一碗菊花水。
  捐了万贯香油,还回来一盒柿子,一盒菊花,初晴捧了茶子道:“这些个和尚也太抠门了,连年给永寿寺的香油钱有这许多,就给一盒柿子呀。”
  卫善听了便笑,她这些香油钱可不白花,永寿寺的方丈能在这么大个寺里当方丈,还是有些眼色的,外头才有晋王如何英雄的戏曲流传,永寿寺前那块讲经场立时就演了起来,庙会一传唱,就越传越广。
  算着日子那位御史也该从京城到晋地来了,刘刺史必要派人去接,不论他走哪条道,总会碰上说书的唱戏的,整个晋地早已经搭起了台,锣鼓点儿一响,人人都是戏台上的角儿。
  卫善还当肚里的孩子是个慢性子,慢腾腾怎么也得到十月中,可还没到九月底,肚子就坠了下来,这就是落了盆这几日里就要生产了。
  她耐着性子等,还当要生了,预备着派人去给秦昭报信,不意这孩子又等了两日,这天才刚在园子里走了一圈,喂过几尾红锦鲤,只觉得肚里一沉,虽从未生产过,却突然心里知道,这是要生了。
  这会儿已是黄昏,出城报信到永宁县也是夜里了,卫善还想等一等,可肖管事是接了令的,要是敢瞒着秦昭不报上去,他可得遭殃,一听说里头发动了,赶紧派人去禀报秦昭。
  沉香替卫善洗澡擦身,白姑姑看着便叹:“这会儿洗了,一出汗也依旧要湿的,可别折腾这些费力气的事儿,不如攒着劲把孩子生下来。”
  沉香还是听卫善的,天儿虽凉了,可作月子不能洗身,想想总有些不舒服,洗得干干净净的,躺在产床上,肚子还没疼的时候,白姑姑就先端了汤食来:“公主能多用些就多用些。”
  卫善吃了半碗,不敢喝汤,怕要起身更衣,白姑姑便笑:“这会儿喝下去什么都不要紧,发作起来都是汗,有汗淌总比没汗淌要强。”
  沉香取了一双乌森银头筷子出来,等着王爷回来把这筷子埋进地下,取个快生的意头,哪着又取出早就预备好的玉璋玉瓦,王爷吩咐的,生了什么都是宝贝,小弓箭和彩织锦一同搁着。
  卫善看她来来回回的跑,还有心思打趣:“你倒比我还忙些。”她躺着没事儿干,疼的又不利害,还想看看书,耳朵竖起来听着外头的声音,想等秦昭回来。
  秦昭接着信报已经是宵禁的时候了,永宁县对外对内都守得很严,来人递上王府的腰牌,守门的兵丁也没放行,把这腰牌送到秦昭手里,秦昭算着日子就快到了,一看见牌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立时出了门,吩咐吴三坐镇,主管一切事务,自己快马回了晋城。
  一路用王爷的金印开道,来的人得了肖管事的吩咐,事无巨细全报给秦昭,几时几刻发动的,府中医女医官稳婆都在,连乳母都已经预备了几个,事事都安排妥当了。
  秦昭依旧使力急奔,胯下乌骓也知道主人心意,回去晋城的这条路它早已经跑熟了,老马识途黑夜里也不曾迷失道路。
  再有两三日便是十月初一,月亮将满,映着满地的清辉,秦昭马蹄过处,山林间偶有鸟雀惊起,一路疾驶,到第二日天色大亮,乌骓马才停下来,在溪边饱饮溪水,秦昭从马上解下粮袋来,里头的干饼子是喂吃的,自己半日未有水米进肚。
  这会儿只觉得满心焦急,拍着乌骓的脖子,从袋里掏出饴糖来喂给它吃,这马喘息许久还未平复,秦昭连着拍它三下,它便知道又要赶路。
  赶到晋城时,又是傍晚,秦昭急急奔进王府,乌骓便由马夫领下去喂水喂豆饼吃,秦昭哪里还顾得洗漱,人才到后院就听见屋子里传出来的叫声。
  门边人拦着不许他进,秦昭哪里能肯,还是白姑姑听见外头喧闹出来拦住:“王爷满身风尘,不能进产房,王妃快要生了,孩子都能看见头了。”
  秦昭战场杀人不知凡知,临阵对敌从未有过怯意,此时听见孩子已经能看见头,脚下竟然发虚,他没见过女人生孩子,却见过母马生小马,善儿怎么能忍得住这个疼。
  一步都挪不开,隔着窗子半天都没说出话来,还是沉香看人影告诉卫善:“公主快看,王爷回来了!”卫善哪还有力气看,她连听都听不真切,咬紧了牙关一口气不泄,力气全在孩子身上。
  卫善出了一身又一身的汗,喝下去的水果然全淌成汗,知道再使使力气孩子就出来了,更不敢这会儿喊秦昭的名字,孩子一出来,就听见屋子里头连声的道喜,卫善还不知道究竟了儿子还是女儿,就睡了过去。
  秦昭守着窗口,听见生了,就想进去看她,可一身风尘露水,依旧洗干净了再来,孩子已经裹在大红色的襁褓里,身上洗得干干净净的,被白姑姑抱在怀里,满面是笑的恭喜他:“生了个小郡主。”
  秦昭根本没听进耳中,伸手把孩子接过来,看她生得细细白白,小眉毛和善儿的一模一样,伸手把孩子接过来,白姑姑还怕他不会抱,眼看着抱牢了这才撒开手。
  卫善也已经从产室抬到床上,换了干净衣裳,连吃的喝的也都替她预备好了,只她还在睡,没有要醒的意思。
  直到夜里她才醒了,是被饿醒的,一睁眼儿先看见纱帐上的仙鹤,眼皮一动就听见秦昭的声音,捧了蜜茶给她喝,卫善一气儿喝了一盏,她自己睡饱了,秦昭却是没睡足的模样,只觉得肚皮一空,这才想起自己生了孩子,急巴巴的问:“孩子呢?”
  秦昭伸手摩挲她的鬓边:“乳母抱着吃奶去了,等吃饱了就送过来。”
  卫善眨巴了眼儿:“是女儿还是儿子?叫什么名儿好?”两人通信时写了许许多多个名字,却怎么也没能定下来。
  一句话把秦昭给问住了,他怔得一怔,急急出门去,看见门上悬的彩绸,这才进来告诉卫善:“是个女儿。”
  卫善看着他的模样,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第249章 太初
  院里院外都点着灯; 王府里有这样的喜事; 连夜把彩幛都设起来; 预备的红绸从门口一路挂进院里,廊下隔开五步十步便点起一盏宫纱灯笼; 内院外院的丫头小厮都往院里讨赏钱。
  这些东西也都是早早预备好的; 专给孩子打了小金钱; 一面印字一面刻花; 又打了一批梅花如意的金银锞子,房里侍候的人人抓了一把,虽是掌灯时分了,院里院外却都热热闹闹的,比过年还更闹腾些。
  此时天色已晚,若是白日还要放炮往路上撒钱撒果子饴糖; 明儿便在路上设喜茶摊子,人人路过喝上一碗枣儿汤; 分上一个元宝蛋,说上两句吉祥话。
  卫善挨在锦枕上; 她睡得很沉; 这会儿精神极好,肚里一饿,沉香赶紧着人抬食桌进来; 桌上摆得满满当当,卫善只扫了一眼,肚里是饿的; 嘴里却不想吃,挑了个牛乳糖粳粥,秦昭捧着碗喂她。
  孩子一落地,白姑姑便不叫厨房再给卫善预备荤油汤水,让司膳专捡粥食送上来,鱼汤虾丸也只略尝一尝鲜味儿,按着宫里的方子做的细粥,卫善倒能多吃些。
  卫善人圆了一圈,腰也粗了,胳膊伸出来雪藕似的一节一节,秦昭每次回来看见她,都恨不得抱在手里揉一揉,好容易孩子出来了,她还躺着不能动,身下垫着褥子,要按太医的方子除恶露。
  光是在外头听心就悬起来,看她慢慢咽着细粥,一小碗都吃尽了,这才摸摸她:“咱们等等再要孩子。”生这一个这么遭罪,第二个晚些来才好。
  卫善自睁眼到这会儿还没见过孩子,疼的时候确实是疼的,疼的人发颤,一波挨过去又有再下波,好像没个尽头,可疼完了她又立时忘了那疼,兴兴头头的要看看孩子。
  乳母把孩子抱进来,孩子喝饱了奶,换过尿布,洗得干干净净的裹在大红缎子的襁褓里,送到卫善身边,生下来的时候迷迷糊糊看过一眼,到这会儿才瞧清楚眉眼。
  这么软绵绵的一团,卫善看了半晌也没瞧出来究竟像谁,倒是秦昭伸手去碰她的眉毛:“眉毛生得像我们善儿。”
  卫善瞧他一眼,盯着女儿细绒绒的眉毛,只有这么一点儿绒毛,连颜色都还瞧不出来,哪里就能看出像她,跟着秦昭又道:“眼睛虽没睁开,可看样子也像你。”
  嘴巴小小的,手指头细细翘起来,下巴有些翘,才刚生下来的时候红彤彤的,白姑姑和沉香几个说会越生越白,那就像个玉雕的小人儿,眼睛必也是乌晶晶的,自然哪儿都像卫善。
  卫善一听便笑,有孩子的时候她就觉得惊奇,生下来就更惊奇了,再看着姑姑徐淑妃太子妃几个生孩子,也从没想过自己生会是这样不同。
  眼睛一刻都不想离开她的脸蛋,孕中吃得好,孩子生下来就肥肥的,伸手过去一碰,就见这孩子嘴巴动起来,才当了爹娘的两个人,点了玲珑灯,怎么也看不够,眉头抖一下,卫善都觉得新奇,原来看小孩儿长得都差不多,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知道分别。
  两个人谁也没想过正元帝会给孩子赐名,不论是女儿还是儿子,怕都不会有赐名了,卫善生下女儿的消息送回京城去,还不知道秦昱要怎么高兴呢。
  卫善算着日子,这会儿秦昱的长子也该出生了,原来这个孩子出生时是极得他看重的,毕竟是头生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