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后娘娘早上好-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定宸没细说,越罗也就没多问。反正这件事自己不适合发作,想来李定宸会处理好。
不过提起这个话题,屋子里的气氛也就变得有些沉闷。越罗想了想,道,“不提这个。陛下方才提起钱粮之事,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情来。如今朝堂上算是暂且安宁下来了,陛下可有空陪我出宫一趟?”
“这自然是有的。”李定宸甚至没问要去哪里,立刻答应道。
他本人从来就不是乐意被束缚的性子,如今能按捺着坐在那里批一天的奏折,已经是长进许多了。但心里对能出宫去玩儿,自然也还是期待的。听见越罗这么说,脸上立刻露出期待,倒将之前的情绪给抛开了。
“那今日就去?”越罗问。
李定宸点头,正要扬声叫张德进来,又不由顿住。他才斥责了张德,也预备冷落他一阵,暂且不愿意去用他。越罗见状,便笑着让人叫了薛进来安排出宫事宜。
薛进跟张德之间多少有点明争暗斗的意思,得到这个机会,自然卯足了力气。很快就安排妥当,让神武卫护送着两人出了宫。
越罗本来没打算带上冬生,但小孩子虽然很多东西不懂,出去玩的概念却还是有的。知道爹娘要出去玩,自然是不愿意自己一个人被撇下的,抱住越罗的大腿不肯松手。没奈何,只得将他也捎上了。
李定宸见她这样大的阵仗,还带着孩子,不像是微服出门去玩儿,心下不由好奇。
果然马车出了宫门,便朝着城外驶去。
入夏时节,冬小麦已经可以收获。出了城,沿路便可以看到在地里劳作的农人。越罗掀开车壁的帘子,一家三口从窗口往外看,田野风光分外怡人。
他们带的人虽然多,但都换了衣服,马车上也没什么标记,看起来就像是富贵人家出城度夏的车队,因此虽然引来不少注意,但一路却十分顺利,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越罗要去的地方是皇庄。
决定要出宫之后,薛进便临时派了人快马加鞭过来报信,因此他们到的时候,这边已经准备好迎接了,虽然还有些仓促。负责管理的内侍和庄头领着人给他们磕了头,才把人迎了进去。
越罗却根本没有进屋休息的意思,直接吩咐道,“去地里看看。”
皇庄本来就有守卫,神武卫四处散开,只留下几个人跟在他们身后。庄头领着他们往地里走,一边低声汇报皇庄的情况。李定宸听了一耳朵,只知道今年的收成不错,具体却没什么概念。
等到了地里,这边干活的人已经被撤走了,留下收了一半的麦子在地里。
越罗折了一株麦子在手里,自己看了一回,又递给李定宸,“陛下能瞧出什么来?”
冬生本来是李定宸抱着,到了这里,挣扎着要下地,然后也学着越罗去摘麦穗,结果嫩生生的皮肤被麦芒一扎,疼得脸都皱了起来。回到越罗身边,抱着她的腿,委屈的把脸埋进了裙子里。
越罗只得摘了一穗递给他,让他小心拿着玩儿,别再碰伤了。
李定宸看了半天手里的麦穗,又看了看麦田,不太确定的道,“瞧着比我们一路走来路上看到的那些更好。麦穗更大,结子多,也很饱满,黄灿灿的一片长在地里,让人看着心头就欢喜。”
“竟然真的看出来了。”越罗笑道,“也不枉我费这许多功夫。”
李定宸这才知道,原来越罗从江太后那里接手了这些产业之后,就已经开始琢磨着要在皇庄上选育优良的粮种了。皇庄的田地都是京城附近最好的,农人也有经验,他们又不等着这一点收成过日子,若能培育出更好的种子,才是造福天下百姓的好事。
不过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主要是粮食一年就收一季,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什么来。因为没有成果,所以越罗也没声张过。今日还是忽然想起下面报上来过,说今年的收成格外好,才临时起兴要过来看。
如今看来,倒是的确有了一点成效。
庄头在一旁道,“承蒙陛下和娘娘恩泽,今年的收成的确是比往年都好。不过这样大的麦穗,老奴种了一辈子的地,也少见。这里再种两年,若都是如此,便可以将麦种送到别的地方去试种了。”
“好!”李定宸不懂种植,但他懂得良种的重要性,立刻道,“皇后不介意朕赏他们吧?”
“这皇庄是陛下的产业,他们做得好,陛下赏赐也是应有之意。便是陛下不说,臣妾也要冒昧替他们讨这个恩典了。”越罗道,“却不知陛下准备恩赏什么?”
李定宸见她不是在说笑,沉吟片刻道,“若只是赏赐金银绫罗,反倒落了下乘。这样吧,若是过两年,这粮种果真能在别处也种得好,朕就赏赐他们一份官职,如何?”
庄头兀自呆愣,不敢相信地种得好竟也能得官,越罗却微笑道,“那陛下可要早做打算了。这庄子里的人着实不少,改良的作物也不是一样两样。除了这些小麦之外,还有水稻、玉米、红薯、土豆、花生、大豆之类,都有人在钻研。”
李定宸十分好奇的一摆手,“朕说话算话,只要当真能弄出增产良种,绝不会吝啬封赏!”
“听见了?谢恩吧。”越罗笑着提醒道。
被她一说,跟上来的几个人连忙跪下,满心激动的给两人磕头。神武卫费了一点功夫,才把人都弄了起来。
虽然天气炎热,但田间却吹着阵阵小风,十分舒适。正事办完,李定宸和越罗打算带着孩子在这里走走,便将其他人遣退,只留下神武卫远远跟着。
这时他才对越罗笑道,“阿罗果真是贤内助,朕竟不知你私底下做了这么多准备,考虑得比朕周全多了。”
可见答应过自己的事,越罗也没有忘记。
虽然四年之约似乎只能暂时推迟,但两人都知道,彼此正在为这个目标而用尽全力,便已经心满意足。
好饭不怕晚,便是再等一段时间,也是值得的。
毕竟战争只是手段,他们想要的是万无一失的结果。
第90章 民生之事
但随后李定宸才知道,越罗私下准备的,还不止这些。
他们在田园风光中转悠的时候,越罗在田埂上看到几样野菜,忽然来了兴致,让人取了小篮子和小锄头过来,一家三口挖起了野菜。
冬生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纪,在越罗身前身后转悠着,嘴里一个问题借着一个。而越罗也有心让他多了解民生之事,以免在深宫之中养得五谷不分,因此解说得十分耐心。
李定宸见她如此熟练,不免有些诧异,“阿罗还会农事?”
作为官家小姐,允文允武虽然难得,但也可以理解,只要父母愿意让她学就可以,但农事却是很难接触到的。
越罗道,“陛下不是看过宁德侯的履历吗?我父亲曾经外放做官,管的就是屯田诸事。那时我年纪不大,倒时常跟着出门,因此见得也多。”
李定宸闻言若有所思,之后便很少说话,只视线一直停在越罗和冬生身上,没有移开过。
直到母子两个挖了半篮子的野菜,弄了一身泥,提着篮子往回走时,他才快步赶了上去,将走路还有些踉跄的冬生抱了起来,对越罗一笑,“朕从前总是想,阿罗这样的才能品格,不知是怎么来的。后来见过国丈,倒是有些明白了。父母之教子,不过言传身教四字。”
也难怪越罗不管做什么,都愿意带着冬生。哪怕孩子还小,但潜移默化之下,总归还是有些影响的。
这么一想,他不由开始琢磨,要不要带着冬生去知政殿跟自己一起批折子了。不过这小子皮得很,也坐不住,去了估计也只会捣乱,还是等他更大些再说。
不过再大些,也就该开蒙读书了。
想到这里,李定宸自己都吃了一惊,然后意识到时间过得很快,冬生找先生启蒙的日子就在眼前,须得及早准备起来了。至少朝中哪位官员品行学识都好,要先查看一番。
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大难临头的冬生这会儿还兴奋不已,被李定宸抱在怀里也不肯安生,伸胳膊踢腿,还时时转头去看越罗手中的篮子,试图要过来自己提着。
这半篮子野菜,中午就出现在了他们的餐桌上。看起来多,但清理掉多余部分,煮熟之后也只有一小碟。味道略微有些发苦,却又带着淡淡的清香,十分爽口。在这炎炎夏日之中,倒是十分受用。
吃过一顿简单的午饭,李定宸本以为要打道回府,但庄头却领着他们,又去了另一边。
之前看到的田地都连成大片,这里却是分割成小块,每一块上都种着一种不同的作物。
据越罗说,都是这几年来各地官员献上的良种。
官员们将这些种子送到京城,其实是要让皇帝品尝一番,与民同乐的同时也好知道他们的政绩。所以送上来的必定都是最好的良种,越罗索性留了一部分放在皇庄里试种,看看跟京城的种子有什么不同,又能否在这里也高产丰收。
其中有些水土不服,种下根本不生。还有些长势极差,看上去跟奏折里说的简直不是同一样作物。但最后还是有些在这里长得不错的品种。这几年,也种出了几样能在京城高产的作物。
除此之外,这里的土地上,还会进行一些别的试验。
除了种子之外,能够影响作物产量的,还有土地肥力。
按照老农们的经验,一块土地的肥力有限,若是年年耕种,收成往往有限。所以在某些地方,采用的是种一年歇一年的方法。但一半的土地空置着不免可惜,所以就出现了轮种,今年种花生,明年就种大豆,二者所需肥力不同,便可兼得。
后来又有人发现,种过豆类植物的土地,第二年作物总是长得更好些,于是推测豆类植物或许能增加土地肥力。
于是就出现了间种,在玉米高粱这样的高株作物中间加种一行豆科植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亩产量。
除此之外,人畜牛马的粪便也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枯枝败叶烧成的草木灰同样有此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越罗便让人研究怎么弄出更方便好用,最重要的是能普及的肥料。
人暂且不提,牛马吃的不过是普通的野草,那么直接使用野草甚至树叶来发酵肥料是否可行?如果使用具备特殊作用的豆类植物的植株来进行发酵,又是否能增加肥力?
这些杂七杂八的试验,估计也只有皇庄才有这样的底气和空闲去弄,目前也的确有了一些成效。
现在他们面前的这块土地上,作物就长得明显比旁边的好些。按照庄头的说法,要先在冬天将土地深耕,然后在地里铺上一层发酵的肥料,再将之掩埋。只多了这一道工序,种植过程中再多施几道肥,不管是作物生长速度还是植株大小、结子数量,都远胜之前。
听起来很麻烦,但如今的百姓为了能多一点收成,几乎一整年的时间都是耗在地里的。但很多人就算辛勤一年,用错了方法收成也还是一般。若这种肥料能推广出去,想来必定大有裨益。
“以你估算,一亩地能增产多少?”李定宸问庄头。
庄头虽然在贵人们面前有些拘谨,但对自己的经验却是非常自信的,略一沉吟,便道,“至少两成。”
李定宸这几年看的走着越来越多,对各种数据倒是烂熟于心,这会儿很快就估算起来。大秦一年的粮食产量,大概在八万万石左右,两成就是一千六百万石!
以每人每年消耗八石粮食来计算,足可养活二百万人!
这个数字,差不多是整个西京城人口的一倍。
而在去年李定宸裁军之后,如今大秦虽然号称仍旧有三百万军队,但真正能够参与作战的精锐部队,不足百万人。这些多出来的粮食,完全可以养活这些军队,支撑起一场战事。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需要上等田地加上良种再加上肥料,同时还要老天赏脸没有洪涝灾害。实际上的增产效果,能有一半就已经了不得了。
何况良种培育、推广都需要时间。如今交通不发达,政令也就难以畅通,真正要做到天下皆知、家家如此,估计就要两三年时间。
但好在李定宸并不着急,他可以等。三年五年,国库总能余下一部分钱粮,积攒起来也就足够了。
这么一想,他对这件事也积极起来。
从皇庄回来之后,李定宸就立刻下旨,命工部研发农具、水车等物。
这没头没尾的一道旨意,让朝臣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皇上之前才对军事兴致勃勃,怎么一转脸的功夫,注意力就转移到农事上来了?简直让人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担忧。
高兴的是小皇帝的心思总算从战争上转过来了,担忧的却是这样一来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和掌控力越来越大,对一部分官员而言,可不是好消息。
但不管怎么说,这应该是好事。皇帝关心百姓吃不吃得饱,总比他总想着打仗要强。
再说李定宸一贯都是这种说风就是雨的性子,朝臣们都已经习惯了。这道旨意虽然来得突然,但并不影响他们依命行事。研究农具,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等到私底下一打听,知道今日帝后二人带着孩子去了皇庄一趟,大家也就自然而然的觉得找到了理由。
——李定宸给人的感觉一直就是这样,眼前看到什么,他自己感兴趣了,就会将精力投注在上面。
而李定宸现在,的确是兴致勃勃,正在研究各种农事相关的资料。只是他翻遍了库藏,才发现大秦根本没有一本相关的专业著作。前朝倒是有过几本,但其中许多内容都不合用,也不全面。
都说民生是第一等的大事,但整个大秦数万官员,近百万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还有无数在野才子,竟无一人写过相关书籍!
这个发现让李定宸很惊讶。
虽然他早就知道,对大部分的学子而言,考取功名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杂学科举又不考,他们当然也不会关注在意。毕竟官民有别,他们或许还会轻视大字不是一个的农人,又怎么会替他们着想?就算偶尔有人感兴趣,也只视之为小道。
所以除了钦天监每年都会往各州县发放的黄历之外,竟是再无能够指导百姓们如何耕种的书籍了。他们的经验,全都来自祖辈口口相传,来自自己生活中所得的经验。
以至于几百年前写出来的农书,如今仍旧合用。这数百年间,竟是毫无进境。
最后李定宸能够找到的资料,还是各地官员送上来的奏折。让下面识字的小太监们简单分类,将农事相关的挑选出来,结果更是令人震惊。
这一日早朝时,李定宸便命小太监们抬上来一口箱子,放在丹陛之下,打开给所有朝臣看。
“口口声声以农为本、民贵君轻、士农工商、民生最重……”他扫视着自己的臣子,“若不是这几日心血来潮,让下面的人整理本朝以来的奏折,朕还不会知道,太…祖皇帝立国至今一百七十年,几十万官员,上的折子能堆满几个大库房,与农事相关的,却只有这么些!诸卿再猜猜,从朕登基到现在的有几本?”
“一本都没有!”李定宸拂袖起身,“朕真是好奇得很,大秦四京十三路数百个州县,那么多亲民官究竟是怎么管理治下民生诸事的?”
一番斥责铿锵有力,令人无法反驳。朝臣们各个垂下头去,噤若寒蝉,许多人心里却都转着同一个念头。
陛下还是那个陛下,即便注意力从军事转到民生,发作起来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彪悍!
第91章 著书立说
其实对文人而言,著书立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大秦有数万官员,内阁员额却只得三人,就算加上六部重臣和御史中丞,也不过堪堪十人。出将入相、宰执天下的梦想实现的难度可想而知,写诗作文流传后世也是个不错的法子。
但即便是写诗作文,也要讲究风雅和格调。大多数文人耕读传家的耕,不过是家有无数田产罢了,耕作的事自有佃户和长工操心。
至于做官,因为大秦如今官吏分明的制度,州县衙门也比照朝廷六部分成六房,负责具体种种事务。而管理六房的,则是那些对当地情况更加熟悉的小吏。偶尔有需要官员自己决定的事,也完全可以倚重聘请的师爷,自己只要当个甩手掌柜就好。
所以就算是知州、知县这样的地方官员,号称“亲民官”,实际上大部分官员仍旧不通俗务,连地都没下过。连五谷都分不出,更遑论写出相关的文章?
这才是那么多奏折之中,却没几封提到农事的根本原因。
既是不愿,也是不能。
李定宸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但他仍旧在朝堂上发作了一次,却是要让下面的官员知道自己的态度。——皇帝重视农事的方式,跟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样。
在态度摆出来之后,他便又像之前那样,要求所有官员上折子,写自己对农事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给朝廷的建议。
这个议题着实令人伤脑筋,见大部分朝臣都苦着脸,李定宸心里积着的那口气才稍微顺了些。
至于这些官员为了写奏折临时抱佛脚,翻书乃至招来自家负责耕种的佃户询问,他都不在意。他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人重视,至于重视的方式,急切之间倒不必太过在意。
但即便如此,最后送上来的奏折也还是令李定宸十分失望。
大部分奏折的内容非但不切实际、狗屁不通,更重要的是没有半点内容。幸而偌大个朝堂,倒也不是真的一个知农事的人都没有,总算有那么一部分看起来还算像样的。虽然内容没什么新意,但至少条理分明,提出的建议也都是可行的。
法不责众,写不出东西的人那么多,李定宸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处罚。但他可以赏赐写得好的。
一批批金银绢帛流水一般从宫中送出去,自然也让看到这一幕的官员们心中逐渐生出不同于以往的想法。也许他们还是看不起农事,但既然皇帝重视,他们也不吝于摆出重视的态度却学习。
而李定宸此刻,则正在跟几位部阁重臣商议,张贴皇榜在民间寻求精通农事的贤才,同时往各州县发文,要求各地选送经验丰富、擅长种地的老农入京。
朝中没几个知农事的臣子,甚至就是站在这里的几位,除了一两个有些外放经验,而且的确做了实事的,其他人在这上面同样一窍不通。所以李定宸的提议,他们根本没有底气反驳,十分顺利的通过了。
其实李定宸提的是后面这一条,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能有多少精通种地的读书人。
但在大臣们的要求下,还是加上了第一条。虽然不抱希望,但若是真的有,李定宸也不介意重用他。
大概是因为心虚,这一回李定宸的要求,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十分配合。所以很快皇榜就张贴出去了,内阁发出的公文也正在快马加鞭送往各地。
不过事实证明,大秦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万万人之中,总有几个能人异士。即使大环境推崇经典而鄙薄俗务,但同样也有对这些事感兴趣,并且一直在进行研究的人。
皇榜张贴之后,李定宸就陆续招收到了几个人才。
其中有位姓刘的老大人,经历堪称传奇。他幼年丧父,是由寡母带大的,所以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只有早晚才能腾出一点空闲读书。就这样耽搁到了四十岁,才终于中了举人。
中举之后,同乡的官绅之家都送了银钱,又有百姓自愿带着土地来投,他不必操心俗务,苦心攻读,便中了进士。
可惜后来没什么官运,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基本上都在做亲民官。而他因为自己的出身,跟普通官员不同,非常重视农事,甚至会跟百姓一起下地干活。
致仕之后,他回到家乡,因为自己名下有不少土地,所以就开始研究起如何增产丰收,而且颇有所得。
还有另一个人的出现,也非常出乎李定宸的预料。
这是一个罪臣。
世宗永初年间,他因为触怒皇帝,被罚去皇陵做守陵官。那个地方十分清苦,又有官兵守卫,连行动自由都被限制。按照这位李大人的说法,他是实在闲得发慌,不但将周围土地都开垦出来,弄了种子种上,还养了些鸡鸭,小日子过得相当悠然。
据说他还因此写了不少田园诗,在士林之中广为流传,俨然一副隐士做派。
除此之外,还有在边关屯过田的,灾荒年间作为亲民官需要重新安定民生的,安置过内附异族,教他们垦田开荒的……这些官员际遇都不怎么好,一直都不得志,平常也没人会想起他们,如今时来运转,一跃成了李定宸跟前的红人。
李定宸让李大人和刘大人牵头,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部门。至于是挂在户部名下,还是单列一部,暂时还没有决定。
户部尚书自然是不希望分散自己手中的权力,想将这个新部门纳入户部名下。但李定宸却担忧这样会对新部门形成掣肘,所以一时还没有做出决定。
而在他流露出这种态度之后,王霄便入宫求见了。
“王先生是来给户部说请的?”李定宸请他坐了,笑着询问道。不过他的语气很轻松,并不真的认为他会这么做。王霄一贯铁面无私,又怎么可能会为户部出面?
却没想到,王霄十分干脆的承认了。
“臣的确是为此事而来。”王霄站起身,拱手道,“既然设计农事,本就是户部管辖的范围,自然也该纳入户部。臣知道陛下的顾虑,但因兵部掣肘,便单设参谋部,因户部掣肘,便独立农部,长此以往,若陛下一意革新,岂不是六部要变作十二部?多出一倍的官员占着位置也就罢了,陛下是否想过,两套班子之间必定少不了彼此争斗,反倒是空耗时间和精力。”
李定宸脸上的笑意淡下去,神色也逐渐凝重起来。
必须承认,王霄抓住了重点。
李定宸是锐意革新的。他的改革之路,也绝不会就到这里为止。总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来负责新的事务,到底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如王霄所说,后患无穷。而他如果废了旧的六部成立新的,那简直是多此一举。
既然要改,那就该从根子上开始。想要避开矛盾所在,这想法到底太天真了。
李定宸本以为王霄会跟自己作对,就像上次他要改革军事时那样,给他挖坑设绊子,却没想到王霄竟是完全从他的角度出发,替他查缺补漏来了。
但这一次,他不会认为这是王霄的妥协和退让。
应该说,现在他做的事情,是符合王霄的要求的,所以他才没有跟自己对着干。这就是王霄,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并不会因为上位者的态度就做出改变。
李定宸不喜欢他,但也着实讨厌不起来。
他盯着王霄看了一会儿,才站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朝王霄躬身一礼,“王先生所言,朕受教了。”
这大概还是他第一次心平气和的采纳王霄的意见,而不是一听就跳起来,不管对不对都满心抵触。这态度也让王霄微微一怔,继而侧身避开了他的礼,“陛下圣裁于心,早晚能看清。臣不过是多些经验罢了,何敢受此大礼?”
第二日李定宸就在朝堂上宣布,在户部之下单设农科,负责天下田地种植养殖诸事。同时还明确了农科的责任范围:只负责推广良种和新式种植养殖方法,而不涉及税收。
新的农科成立之后的第一项差事,是到皇帝名下的各个皇庄考察观摩学习。
而在那里,还聚集着从天下各地选送上来的,经验最丰富的农人。而他们要做的,是完善皇庄本来就已经在进行的各种研究,然后著书立说,颁行天下,成为百姓们种植的指导书籍。同时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的修正补充他们所著的书籍。
从古至今,种子一直在改良,种植方法亦是,所以土地的产量也一直在不断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是被动的,是在无数的经验积累之下逐渐发生的变化。
而现在,李定宸要让这种变化高速且可控。
而这个提议,即便是朝中最顽固的大臣,也说不出一点不好来。
在把人送去皇庄之前,李定宸见了他们一面,做了十分细致的交代,“如今皇庄上就有良种和肥料的制作方法,尔等务必先将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写成小册子发下去。同时扩大育种范围,培育更多种子。朕只有一个要求,两年之内,凡我大秦境内百姓,都能用上新的种子和肥料!”
两年的时间自然是非常紧张的,但李定宸觉得以朝廷的能量,要做到并不难。既然是好的变化,那就应该强制执行。当然,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李定宸有信心将之处理好。
这件事交代下去之后,李定宸便暂时消停下来了。
现在这些改变,已经足够大家琢磨一阵子,慢慢将之摸透熟悉。至于其他方面,暂时没有迫切的需要,大可放缓一些。
参谋部组建之后,暂时没什么事可做,于是李定宸索性将自己的近卫队给塞了过去,让几位参谋指点教导。而受了农事的启发,李定宸这日去观看他们讲解时,忽然福至心灵,又生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农事可以著书传播,兵事难道就不行?
从古至今,兵法一向十分受重视,留下的著述也着实不少。但是这些书的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大秦的军队。而这些参谋都是久在军中的老将,熟悉秦军的各个方面,写一本针对性的、全面的兵书,用于指导军事训练和作战,或许也是可行的?
想到就做,他立刻就把人召集起来,提出了这个想法。
然后九位参谋齐齐垮下脸色:“陛下圣明,这兵书若能写出来,必然功在千秋。但……臣等都不识字啊!
第92章 开科取士
“……”这个回应,李定宸可是万万没想到。
要说这些武将真的一个字都不认识,那也不至于,至少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常用字是认识的。但是要写书就不够用了,好比要求刚学完了三百千的孩童写出一部著作,根本是痴人说梦。
所以他们也不介意更加贬低自己,让皇帝意识到这个建议的不靠谱。
虽然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但皇帝若是想让他们去前线打仗,那绝对没二话。或者让他们像之前那样训练下面的士兵和将领,也没有问题,他们愿意用这种方式为国家发光发热。
但是著书立说,那不是文人们的事吗?跟他们这些大老粗说这个事,根本就是找错对象了嘛!
然而他们不想写,近卫队里这些被李定宸冷落了不少时候的将官们却是跃跃欲试。他们被选送入京,本来是镀金来的,希望能抓住这个机会,得到皇帝亲来,升官发财。结果皇帝不满意,一直没怎么安排他们。还是后来参谋部成立,才让他们过来跟着学些东西。
眼看着一年之期就要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