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朕的前夫是太尉-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件隆昌四年的旧事。这二十二与十八相差挺近的,说不定此事能给陛下一些线索。”

    他也不怕被人听到,当众便将事情完完整整地说出来了,声音还不小。谢凝估计周围都听到了,便转头看了城头一眼,道:“将宁绾云传来。”

    小太监应了一声便去了,不多时,宁绾云白着脸,神色古怪地来了。“叩见陛下。”

    谢凝柔声道:“方才唐老的话,你都听到了?你转脸给唐老看看。”

    宁绾云怯怯地转了头,一对上眼睛,唐淮毅便道:“陛下,这与宁家那位夫人一模一样!”

    “那……那是我娘。”宁绾云忧愁道,“陛下,末将从未想过……咳!末将真是一头雾水,陛下不如将我娘传来吧,我家就在……”

    “不。”谢凝抬手制止她的话,微笑道:“既然是宁将军的家人,朕当然要亲自前往,绾云,前边带路。”

    “可是……”宁绾云结结巴巴地说,“陛下,末将……末将还没攒够钱换房子,家还住在平康坊北里,那里哪是陛下能去的?”

    “无妨。”谢凝摆手,上了銮驾道:“起驾!绾云前边带路。”

    女帝圣旨下了,谁敢说什么?宁绾云只好在前边带路。銮驾浩浩荡荡,竟然真的去了平康坊北曲三里。銮驾惊动繁华,早有人先替宁绾云报了信,一个头发花白的夫人并一个护院一干丫鬟小厮在门前跪着行礼。

    谢凝受了礼,在堂上坐下,扫了一眼屋子。这院落十分宽广,但却有一大部分不是给闺阁中人用的,马场练箭的靶子木桩,什么都有。谢凝眼中一笑,叫道:“宁夫人。”

    作者有话要说:  非常抱歉,前两天回家过节时信号塔忽然坏了,所以没能及时更新。明天双更8K补上~

 第169章 

    谢凝一声“宁夫人”,差点将洛盈的眼泪给引出来。

    就算她是青楼出身的女子,豁达且明白事理,也曾抱着“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愿望长大,也曾遇到那个愿意将她一生妥帖收藏的男子。只是在相遇之时,那人已身处险境,时时刻刻有着性命之忧,最后,许下的那些白头盟约都被鲜血染成了无望。

    洛盈轻轻地吸了口气,才免得自己当着圣上的面哭出来,低头应道:“陛下万不可如此称呼,妾身未曾入宁家的门,不敢称宁家妇。”

    她手中捧着一个小小的盒子,样式十分普通,只比一般的盒子粗重些。洛盈道:“陛下,那冤家出事之前,曾将一物托付给妾身,道有朝一日新君若是彻查隆昌四年之事,便将此物交给新君。妾身前几日听了坊间传言便想将此物奉上,但唐将军先传来密信,要妾身稍安勿躁。今日面圣,如数托出,往陛下明鉴。”

    说着便将小盒子交给了宁绾云,宁绾云再转手交给了谢凝。

    谢凝没将盒子打开,只温和道:“夫人不可如此妄自菲薄,当年若非宁将军身处险境,只怕早已将夫人娶进门了。如今夫人忍辱负重,为我朝培养了绾云这样好的女将,朝廷上下,命妇当以夫人为表率。”

    当皇帝的是不能随便夸人的,这句“以为表率”说出来,就是承认洛盈这个“宁夫人”的身份,还要嘉奖的意思了。洛盈与宁绾云一起拜倒谢恩,谢凝含笑,只是略略一坐,没一会儿便起驾回宫了,不曾在人前将盒子的东西打开,更不曾对唐淮毅说话。

    回了紫宸殿,谢凝第一件事便是恢复了唐淮毅骠骑大将军的官职,将骠骑大将军府打扫一新,亲自题字,将唐淮毅请了进去。而宁绾云那边,谢凝给赐了块“霜狄萱柏”的牌匾,特许他们在平康坊北面开了个府门,宁绾云直接将她家北边的宅子都买下来,围了个围墙,从此依旧住在平康坊里,却成为平康坊里最独特的一家。

    唐淮毅官复原职和宁绾云本是曾经的羽林将军宁明庶之女这两件事,宛如两块在深潭里移动的石头,水面上似乎波澜不惊,潭底却已经暗潮汹涌。如果说彻查闻如深是拉拢寒族,那么唐淮毅和宁绾云的事就是给足了武将们的面子,大梁仿佛又恢复了开过之初文武并重的样子。此时,但凡女帝有一个差遣,武将是绝对不会不应的。

    哪怕她和太尉陆离再度闹崩了,离心的只会是骁骑营。

    也就是说,女帝已经将朝廷上下,近一半的兵力抓在手中了,而另一半,在她心仪的男子手中。满朝文武,哪怕是弄权的第一把好手,也不过在京城这一方小小天地里折腾,真刀真枪地打起来,手无寸铁、麾下无兵,谁能抵挡呢?

    一时间,满京城最热闹的地方,竟然是刑部与大理寺,谢凝的御案上摞着的请罪奏折足足有一尺高。

    “可是,陛下……”琼叶一边服侍着沐浴,一边皱眉问道:“婢子大胆,婢子怎么觉着陛下您雷声大雨点小,一路大张旗鼓地查,却没真正惩治了谁呢?”

    琼叶一样一样地数着:“当日您忽然中毒,咱们这些服侍的人可吓坏了,难过地恨不能将那逆贼千刀万剐了,您将人抓了,却只是关着,什么也不说。我的陛下!毒害您这就是谋逆的大罪!您怎么还按捺着不说话呢?还有高丞相的公子带人擅闯禁宫之事,您只是将几个小将领杀了,没动高丞相什么呀!还有现在刑部和大理寺查了都快一个月了,怎么什么都没查到?陛下……”

    “好了,快住嘴。”兰桡走过来道,“你不是那些逆贼,当然感觉不出陛下这些布局有什么威胁,现在呀,只怕那些人谁也睡不好呢!”

    谢凝被逗得哈哈笑,问道:“琼叶儿,你以为朕的御书房里,那些请罪的奏折都是白上的么?真正要慌的人,现在才开始害怕呢。”

    琼叶眨眨眼,是真的不懂。

    而有些人是真的慌。

    “王爷。”管家景荣担心地说,“如今咱们被金吾卫围在府中,外边对于老王妃的风言风语甚多,咱们王府笼络了这么多年,好容易才笼络的官员,如今纷纷都投向了女帝,不敢再轻举妄动。王爷,咱们现在要怎么办?”

    这就是造反的难处,若是没有兵权,就算杀了皇帝,也只能沦为出头鸟被掌握兵权的人杀了而已。景渊揉了揉太阳穴,吩咐道:“给御史台的人传信,让他们上奏。”

    传信倒是不难,难在……景荣问道:“王爷,上奏什么?”

    景荣嘴角含笑,吐出一个字:“孝。”

    隔日早朝,御史台的一个小御史便冒死上奏道:“陛下,微臣……微臣有本要奏!”

    谢凝并未在意,只问道:“你要奏什么?”

    “微臣……微臣要参一个人。”小御史道,“此人大不孝!”

    “哦?”谢凝来了兴致,问道:“此人是谁?”

    小御史一辈子也许就敢在此时看皇帝一眼,脸上已毫无血色,害怕得浑身颤抖,但目光却仿佛视死如归,双膝一曲咚的一下跪在地上,大声道:“此人正是当今圣上!”

    “放肆!”朝堂瞬间数十道呵斥声。

    “慢着。”谢凝抬手制止,和颜悦色地问道:“爱卿,朕怎么不孝了?”

    小御史跪在地上,腰杆挺得笔直,道:“陛下,子不言父母之过,孝为治国之本,陛下如今大张旗鼓地彻查旧案,向天下昭告先帝为君之过,更议论他家是非,暗示先帝德行有亏,是为不孝!陛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不孝则不德,不德则难以服天下,四海列国,恐生变化。是以微臣冒死谏言,望陛下适可而止!”

    说完又重重地磕了个头,咚的一下,空气里似乎都有隐约的血腥味了。小御史尤且不停,大声道:“微臣大逆谏言,求陛下赐微臣一死!”

    然而小御史视死如归地等了许久,却只有一声轻笑:“噗……”

    谢凝好笑:“你这小御史,倒是挺会安罪名的,先给朕安一个‘不孝’,再给自己安一个‘直言进谏而死’的帽子,实在是有趣。小御史,你抬起头来,朕有话问你。”

    她声音里不怒反喜,和预期里想的完全不一样,小御史忐忑地抬头起来,嘴唇动了动,没敢说话。

    谢凝温和地问道:“爱卿,朕呢也识得几个字……”

    这话也就她自己说得出来,陆离站在殿下和宋明璋、段昀等全都笑了。

    谢凝横了他们一群人一眼,继续道:“……既然你说朕不孝,朕倒想问问,何谓‘孝’?”

    小御史想也不想地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是么?”谢凝疑惑道,“这《孝经》里有两句话朕不明白,一句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还有一句,‘资于事父以事母’,爱卿,你跟朕解释一下。”

    “前一句是说,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随后要为君王效力,终于扬名后世,使父母荣耀。”小御史还不知自己掉进了什么陷阱里,老老实实地解释说。“后一句紧接着是‘而爱同’,这是说,要用侍奉父亲的心侍奉母亲,爱心乃是相同的。”

    “是么?朕还以为先贤没提过侍奉母亲呢。”谢凝叹了口气,忽然转了话题问道:“爱卿,若是你的母亲遭人污蔑,你当如何?”

    小御史这才察觉,讷讷地不敢回答,只好说:“陛下,女子三从四德,出嫁从夫,若是受到夫家的委屈,当隐忍以示贤德。”

    这话是说得挺巧妙的,毕竟在场的男子都抱着这样的想法。

    谢凝又问道:“若是有人恶意误导,叫你愤怒之下误杀了你的妻子呢?”

    这下小御史答不出来了,被人陷害而杀妻,若是不予追究,便是不义。而若是追究,那不就是说明女帝为闻家出头之事本就在道义之中、孝道之内?

    “唉……”谢凝叹了口气,“爱卿,朕看你是糊涂了,念在你对朕一片忠心的份上……来啊,杖责二十,还有,在家休养多少天,就给朕抄几份《孝经》。”

    羽林卫早看不过去了,立刻便进来将小御史拖走了。

    谢凝想了想又道:“国子监祭酒可在?”

    国子监祭酒赶紧出列:“老臣在。”

    “方才之辩叫朕十分好奇,你回去叫国子监学子和太学学子好好地议一议,议题就叫‘为君之孝’。若是有精彩的文章,给朕呈上来,朕也没别的可赏赐的,上次紫宸令翻检库房,找到了许多上贡的湖笔,朕叫人篆刻文字,回头赏给他们。”语罢一挥手,谢凝起身就走:“行了,散朝吧。”

    一场风波,朝堂上无伤大雅,却在京城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波。书生们最喜欢的事就是议论,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家长里短,一定要从圣贤书里找出个依据来,证明自己一切都是“合乎道义”的。而太学和国子监中的书生都是举国佼佼者,这次女帝让人议论“为君之孝”,几乎每一位书生都想到了现如今扑朔迷离的汝阳王妃案。本来人们只敢在街头巷尾小茶馆里瞧瞧地议论,现如今圣旨一下,登时满京城都以议论孝道为风尚。

    起初有人道:“子女确不该言父母之过,陛下虽为万乘之尊,仍在六合之内,当尊此孝道。”

    便有人批判道:“此为愚孝!陛下与先帝为君王,史书留名,闻家之事、骠骑大将军之案、汝阳王妃之疑,纵然当世不敢言,如此显而易见之事,难道百代之后便无人发现么?若是拖延至百年之后,后世议论先帝只会道‘昏庸无能、滥杀忠臣’,陛下正是为先帝计量,才冒着不孝之名,亡羊补牢,换取先帝‘误信谗言’之名。二者孰重孰轻,难道后世会不知么?”

    “正是!”附和着道,“陛下正是有此大智慧、大勇气,方才以不孝之名行孝顺之实。再者,母亲一族难道不该孝顺么?《诗》尚且言‘哀哀父母’,陛下为母族洗刷冤屈,何错之有?”

    议论到最后,难免谈到汝阳王妃之事。

    “汝阳王一介须眉男儿,处事竟不如陛下一个女子有魄力、有勇气。如今天下俱闻老王妃身份之疑,诸多传说污秽不堪入耳,汝阳王身为人子,竟然不曾出面为母亲洗刷一点半点冤屈,实为不孝!”

    于是一人便疑惑道:“若是汝阳王妃当真是清白的,汝阳王为何不为母亲辩白?汝阳王此举,到像是默认了一般。”

    这话像是趁着春风遍地翠绿的青草一般,霎时间遍布了整个京城,汝阳王府的名声更为不堪。谁也不曾想到,正在这时,汝阳王竟然递了奏折,要求在大朝会上面圣,还要面见太后。

    面圣就算了,为何还要太后前来?群臣不解,一些警醒的忽然想到当日在紫宸殿上女帝验明身份之事,心中便有不好的预感。谁知这预感竟然成了真,当日在十五大朝会上,汝阳王景渊白衣散发而来,在宣政殿里跪下,道:

    “陛下,臣此来,是为请陛下做个见证。”

    “哦?”谢凝问道,“仲泽要朕见证什么?”

    景渊道:“此前有一女子带着一个小女孩儿登门,道那女孩儿是臣的血脉,今日臣便想请陛下与诸位大人做个见证,臣要滴血认亲。”

    “仲泽要在宣政殿上滴血认亲,这可严重了。”谢凝微笑道,“不过仲泽都这么说了,朕没有不应的道理,来人,将那女孩儿带上来。”

    小太监立刻去了,不多时将一个轮椅推了上来,上边坐着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儿。

    谢凝不由得望了陆离一眼,双双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笑意。

    那女孩儿,是白芷。

    作者有话要说:  目测还有一周这文就完了,将景渊收拾了,就要娶太尉啦!

 第170章 

    白芷依旧是那小女孩儿的样子,只是身上未着杏林谷的弟子服,而是穿着一套如今京城正风尚的襦裙,翠绿的上襦,石榴红的齐胸襦裙,衣料上都有时兴的缠枝花纹。她约莫知道这宣政殿是什么地方,怯怯地看着,挣扎着要下了轮椅行礼。

    “芷儿不必了。”谢凝制止道,声音温和。“当日在苏州,若非姑娘不顾师命相救,今日朕已经在景山行宫里躺着了。”

    “多谢陛下。”白芷的一张小脸白白的,大大的眼睛乌溜溜地看着,里边满是不安。

    谢凝道:“既然是滴血认亲,叫太医院负责的太医过来,准备好东西,这就开始吧。”

    景渊一说要滴血认亲便有翊卫前往通知太医院,谢凝的话才落下没多久,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小太监端着个透明的水晶碗,里边盛着白水,太医手持银针,先将小太监的手指刺破,往里边滴了一滴血,再将白芷与景渊的手指挑破,往水晶碗里滴血。

    太监那滴血游离在外,景渊与白芷的血滴却溶在一起,证明了血脉。

    “果真是父女。”谢凝惊叹,“仲泽,你现如今才……才……”

    “陛下,臣今年二十五岁。”

    “对,才二十五岁,竟有个十岁大的女儿了,当真是……算起来这孩子岂不是你十四岁便留在她1娘亲的肚子里的?叫朕说什么好?”谢凝笑着摇头,望着白芷的目光温和慈爱。“既然芷儿是你的女儿,又对朕有救命之恩,那便越格封个郡主吧。朕看芷儿小小年纪却颇有风仪,不如赐封号‘嘉仪’,仲泽以为如何?”

    “谢陛下。”景渊躬身行礼,慢悠悠道:“不过小女得封郡主,却不算逾矩。”

    这话说得朝臣心里晃晃的,一时没人敢答应,只有陆离淡漠问道:“我大梁制度,公主、亲王之女方可册封郡主,汝阳王虽然尊贵,但也不过是个郡王,女儿当封为县主。王爷这话,本侯却是不明白了,但请指教。”

    景渊拱手道:“陛下,小女背上有一印记,请陛下与太后带至内室检查。”

    背上的印记……群臣心中又是一跳,该不会又是皇家胎记吧?

    谢凝脸上也满是吃惊,吩咐人将白芷带到了室内,太后一直在旁边听着,一到宣政殿后边的内室便召集地问道:“女帝,这……”

    “太后,一切有朕在呢。”谢凝微笑道,将小太监都屏退了,低头柔声道:“芷儿也莫怕,一切有朕在呢。琼叶,将芷儿的上襦给除去,让太后看看。”

    “是。”琼叶动作轻柔地将白芷的上襦褪下,叫太后看到白芷背上的胎记——与谢凝背上的一模一样,且是生长出来的,绝非出生后弄上去的。太后瞬间脸就白了,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不觉后退了一步,幸好女官桂棹给扶住了。

    “太后,您注意凤体!”

    太后摆手,站住了摇头,一双眼睛看着谢凝,苦笑道:“瞧瞧先帝给你留下了什么烂摊子!唉……女帝,你当真辛苦了!这一次……”

    “这一次,朕也是要赢的。”谢凝看着琼叶将白芷的衣裳穿好,让琼叶推着白芷的轮椅,她一手握着白芷的小手,回到了宣政殿上。因白芷是琼叶推着轮椅的,便留在了龙椅旁边。

    群臣都看着谢凝,目光复杂难定,谢凝便在那目光里叹了口气,道:“朕竟然不知皇室还有血脉,仲泽,你是哪一辈的?”

    这句话无疑是承认了景渊的身份,竟然是皇室血脉!群臣皆惊,纷纷叫道:“这……陛下……”

    “芷儿身上有同朕一样的胎记,当是皇室血脉。”谢凝道,“既然女儿是皇室血脉,父亲应当也是,皇室如今并无流落在外的女眷。”

    这就是板上钉钉地承认景渊的身份了,景渊脸上不见悲喜,只跪下道:“臣——先帝第七子凔,叩见陛下。”

    先帝第七子,也就是说,竟然还比先帝贵妃生下的八皇子更早出生!在场许多朝臣都呆住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医喃喃道:“二十五岁……隆昌二年生下的孩子,老朽记得当日汝阳王妃难产……”

    “陛下,老奴也记得呢。”自从女帝重用女官之后便成为摆设的大内总管禄升忽然道,“当日汝阳王府忽然派人来禀告,说汝阳王妃难产,先帝本不作理会,然而来报信的汝阳王府长史却拼死报了当天的日子。先帝的脸色就变了,急匆匆地派了当时宫中最有经验的女医去汝阳王府,只是那女医为汝阳王妃接生之后便再也没回宫。当时老奴碰巧去了六尚,听司薄司的女官说的。对了,那女官……”

    桂棹上前跪下,俯首道:“陛下,隆昌二年,正是婢子在司薄司当差的最后一年。隆昌二年冬,婢子便到长秋宫服侍了。婢子也记得,当年确实有个女医医术十分厉害,出了一趟宫,却再也没有回来,想不到竟然是去汝阳王府,为老王妃接生去了。”

    “如此一来,零零总总便得对上了。”谢凝微笑道,仿佛不曾察觉一个好好的、奉旨出宫的女官怎么就没了,先帝又为何不问女医为何不归,只是亲亲热热地叫道:“皇兄,今日咱们兄妹团聚,当好好地庆祝一番!”

    “陛下,您开心过头了,还忘了一件事呢。”陆离不慌不慌地插入一句话,“七王爷重回皇室乃是大事,陛下要为他追封母妃的。就是不知,七王爷的母妃是哪一位?汝阳王妃孙氏?还是……贞妃楚氏?”

    朝堂上刚消弭下去的提心吊胆又回来了,太尉这话问得实在叫人不知如何回答。七王爷若是答汝阳王妃孙氏,按照时间推算,七王爷是隆昌元年怀上的,可隆昌元年汝阳王妃已经病重,那不就是说先帝玷污了病重时的汝阳王妃?若是答贞妃楚氏,好好的皇妃怎么到了汝阳王府去了?为何没有一人知晓?而且还是个怀着孩子的皇妃!汝阳王见了贞妃,为何不告知先帝?

    景渊自然知道这话里的圈套,但他竟然不回避,看着谢凝道:“陛下,臣的母妃,是贞妃楚氏。”

    这话宛如朝堂上无声地响了个炸雷,震得满朝文武头皮发麻,登时谁也不敢大气出一下,全都小心翼翼地垂着头。

    “竟是贞妃么?”谢凝惊愕,“贞妃怎么会到汝阳王府去的?此事怎么满朝上下一个不知?”

    “回陛下,当年臣的母妃与姨母柔妃争宠,不慎惹了父皇的震怒,父皇要处死臣的母妃。臣的母妃惊忧交加,逃出皇宫,几欲寻死,恰好被前汝阳王救起。汝阳王心地仁慈,将臣的母妃收留在王府中,暗中劝父皇收回成命。但彼时柔妃怀有身孕,父皇对臣的母妃并不怜惜,并未理会。母妃伤心欲绝,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恰好当时汝阳王妃重病弥留,为保护皇室血脉,汝阳王妃与汝阳王商议之后,决定瞒下汝阳王妃的死讯,让臣的母妃代替汝阳王妃而活,对外只道汝阳王妃已经毁容,且病后性情大变。”

    景渊说着便哽咽了,“汝阳王与王妃对臣与母妃之恩,臣今生无以为报,只能来世结草衔环为报。”

    “原来如此。”谢凝也点头道,“确实是为难汝阳王夫妇了,来日朕必定为他二人追封。”

    “陛下,为难的恐怕不只是汝阳王夫妇。”陆离又在此时不慌不忙地来了一句。“当年的如深公、羽林将军宁明庶,还有那个接生了七王爷的女医,都是……”

    “都是因臣而死。”景渊将这责任一肩担下,俯首磕头道:“陛下,今日臣不是来求亲王荣爵的,认祖归宗不过为了证明一些事情罢了。如今市井间传言纷纷,对汝阳王夫妇多有不敬,臣不愿恩人受此侮辱,故而冒死将身世和盘托出,只求还汝阳王夫妇一个清白,还臣的母妃一个干净贞洁之名,不枉母妃‘贞’字封号。还有……便是托孤。”

    “托孤?”谢凝不解,“皇兄说的是什么话?咱们兄妹方才团聚,为何……”

    话音未落,忽然陆离出手如电,一掠上前将景渊的手抓住,冷喝道:“王爷,你这是做什么?!”

    众人才看到景渊手中竟然抓着一把匕首,方才若不是陆离动作够快,此刻他已经将自己的肚子捅个大洞了。

    “太尉何必出手?”景渊苦笑道,“十年前母妃将一切告诉我时,我便想随母妃而去,只是挂念不知流落何处的骨肉,又唯恐皇室血脉流落民间,这才苟且偷生。如今我已将真相和盘托出,洗刷了汝阳王夫妇的污名,女儿也得到了陛下的亲口承认,还活着干什么?我一生背负秘密,数百人未曾为我所杀却因我而死,我……我备受折磨,只能在佛经中求得清净,如今活着,只怕更为有心人利用……”

    他说着便看了谢凝一眼。

    群臣这时心里又是一颤,不由得想到——对呀,十七王爷年纪尚幼,又是在民间山野中长大,恐怕不堪大任,但七王爷生在锦绣罗绮的汝阳王府,自幼才名满京城,即便不是一代英主,也当不是惶惑之辈。更何况,世家权臣们更希望此时在皇位上的是个软弱无能、只会念佛的皇帝,而不是现在这个动辄便能将世家的筋骨抽去一根的女帝。

    只是想法归想法,谁也不敢说出来。

    女帝手里,可是有兵权的,出头者,恐怕当不起羽林卫的一刀。

    谢凝却丝毫没想到这点,她神色焦急地站了起来,斥责道:“皇兄说的什么话?此事将来再说,太医,快看看七王爷伤了不曾!羽林卫,将七王爷手里的刀子给朕拿下,吓死个人了,怎么还带刀子来?快快快,将七王爷身上找一找,不许有什么刀子棍子的,七王爷好难得回归皇室,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羽林卫立刻上前将景渊上下搜了一遍,太医也上前检查,连声道:“七王爷安然无恙,请陛下宽心。”

    谢凝这才松了口气,重新在龙椅上坐下,道:“既然事情已经弄清楚了,想必当年宁明庶与如深公都是不慎遇到了身在汝阳王府的贞妃,这才招致了杀身之祸。唉……先帝行事,未免急躁了些,刑部、礼部。”

    两部尚书出列道:“回陛下,臣在。”

    “去拟个文书,昭告天下,就说如深公与宁将军都是冤枉的,就……随便找个什么名目吧,总之是冤枉的,来日朕颁布年号时,再行追封。”

    “是。”两部尚书应道。

    然而话音落下,多少朝臣都在想:不知女帝是否还能支撑到颁布年号,毕竟,七王爷与十七王爷可不同。

    朝臣不敢多说,谢凝一时也不说话,宣政殿上仿佛冷了下来,正众人惶惶时,太后忽然叫道:“女帝。”

    “太后。”谢凝立刻恭敬地应道。

    “此事竟然原来如此,哀家执掌后宫二十多年,竟不知此事。难怪后来见了汝阳王妃,她总是冷冷清清的样子。”太后也叹气道,“只是……女帝啊,先帝的意思……”

    她没将话说完,但意思已经点清楚了,朝臣们也瞬间想到了。

    先帝早就知道景渊,哦,应该说皇七子谢凔的身世,却将他留在近在咫尺的宫外二十多年,即便是皇室血脉几乎断绝,也宁可将皇位传给一个带着被弃名声、深山修道的公主,也不愿认下这个儿子。这其中,只怕有古怪。

    “太后,您不必多虑,方才芷儿的胎记您也看到了,必定是从皇兄身上继承的。”谢凝笑道,“难道胎记还能作假的么?”

    才说完,骁卫中郎将孟季衡匆匆进来报道:“陛下,当日在江南抓到的那个女逆贼言寸心已经奄奄一息,闹着要见陛下一面,求圣上示下。”

    作者有话要说:  言寸心真正有用的时候到了~

 第171章 

    “言寸心”叫景渊心中一阵警惕。

    他知道言寸心被谢凝抓了,更知道谢凝中毒时言寸心就在身边,难道言寸心竟没有被盛怒之下的陆离杀了么?

    龙椅上,谢凝已经吩咐道:“她还有胆子来面圣?带上来,朕要看看她还有何可说!”

    翊卫立刻去将言寸心带了上来。

    谢凝中毒之事已经过了将近两个月,言寸心也在翊卫手里待了两个月,原本的花容月貌此刻已经憔悴不堪,几乎叫人难以相信,这就是当初艳名满京华的珠语楼花魁。她一到大殿上边愤恨地看了景渊一眼,目光恨不得将景渊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景渊却好整以暇,他没多少把柄在言寸心手中,就算谢凝将言寸心知道的事情都榨干了,也不能将他扳倒。

    “叩见……陛下。”言寸心艰难地行礼着,声音已然沙哑,“罪人言寸心,自知罪孽深重,不敢妄求陛下宽恕,只在临死前禀告陛下最后一件事,那就是——皇室胎记的秘密,早在陛下紫宸殿验证之前,便泄露了!因为这个人……”

    她猛地转身指着景渊,厉声说:“他不知从何处得知了越王孙女的行踪,小小年纪便用尽了方法,骗了郡主的身子,让郡主为他生下了个孩儿,想借此假冒皇室血脉!陛下,诸位大人,你们看这是什么!”

    言寸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