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蜀锦人家-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太太邹氏每次来到正院,就有种心疼的感觉。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是这院子的主人。
前厅正中条案上供着的两只青瓷罐也是旧物。换成是她,她一定不会插孔雀翎。春日她会插大朵牡丹,秋日她会插大束菊花。冬天换成梅或是冬海棠。还有这些椅袄,她会换着用杨家最灿烂的锦。
多么敞亮的厅堂啊。足足比她院子的前厅大了三倍。如果是她住在这里就好了。她嫁妆里那座十二扇的雕花屏风也有地方摆出来了。她会穿着新织的锦衣,坐在条案旁的椅子上,听城里的太太们恭维着自己。而不是坐在下头,陪着身边这个刻薄的周太太。
“亲家太太,日头都起来了。茶也续过一道水了。大太太该不是故意在凉着咱们吧?”周氏一门心思想要向杨家讨公道。这厅堂大归大,几个人坐在这里空荡荡的。丫头们站在一丈开外不言不语,隐隐给周太太一种压力,让她觉得杨家给自己下马威似的。
周太太刻意提高了声音,生怕四周肃立的奴婢们听不见。
“周杨两家是姻亲,大嫂怎么会故意凉着您呢。”别说凉着你了,石氏看自己的目光永远高高在上。杨邹氏心里又泛起了酸。她只能赔着笑脸解释,“大嫂当着家,大概有什么事绊住了。”
周太太哼了声,刚端起茶盅,发现茶水快见了底。已经续过一次水了,她再叫续水岂不是让杨家笑话她没吃过好茶?她将茶盅搁下,脸色更加难看起来。
好在这时石氏已走到了前厅门口,迈过一尺高的门槛时已笑着打起了招呼:“哟,周太太,好久不见啦。让您久等了。”
杨邹氏赶紧站起身来:“大嫂,一早打扰您了。”
石氏如沐春风地笑着:“周太太难得登门,我再忙也得抽出工夫来不是?都请坐吧。”
大姑奶奶曲膝行了礼,见大伯母像没看到自己似的,知道石氏恼她被周家当筏子。心里又添一层委屈。她也不敢坐,低着头,站到了周氏身后。
见过礼,石氏走到了杨邹氏最想坐的那把椅子上坐下。仿佛有人提动了线,厅里侍侯的侍婢都动了起来。穿花蝴蝶般换上了新沏的香茶,重新端来一盘盘精致的点心。
杨邹氏偷眼瞥去。
石氏生得富态,保养得好。五十多岁依然红光满面。她穿着一身枣红底团福字花的锦衣,梳着高高的牡丹髻,戴了套红宝石头面。暗红色的红宝石和她的衣裳十分相衬。她坐的笔挺,双手自然交叠在膝上,散发着当家太太的富贵雍容和威严气度。
杨邹氏也情不自禁地挺了挺腰,坐得更直了。
“大太太,你先瞧瞧我家七郎!”周太太伸手将儿子推了上前。
石氏一进厅堂就看到了周七郎那张青红紫胀透亮的脸,险些没笑出声来。此时再看,怎么也忍不住笑意,只是换成了惊诧的语气:“哎呀七郎这是……吓了伯母一跳。这是摔着脸了?还是被人给打了呀?”
周七郎脱口而出:“三道堰赵家二郎叫人打的!”
“啧啧,这赵二郎也太过分了!”石氏感叹了声,稳稳坐在主位的黄花梨太师椅上,温和地说道,“亲家太太莫气。赵家虽是大户人家,我们杨家也不是认不得衙门里的人。我这就递帖子给我兄长,务必将那打人凶手绳之以法。”
石氏见周太太愣住,微笑着继续说道:“这点忙,我还是能帮的。”
说的好像周家小门小户,连告官报案都要来求着杨家似的。不就是有个在府衙做通判的兄长吗?周太太紫涨了脸,用尽力气才忍住没有高声叫出来。谁要你帮忙告官?!
★、第16章 有这样护崽的吗
调戏小娘子,被人家揍了。这种事告到衙门,赵家会很高兴地赔汤药费——反正又不是赔不起,还能赚到大好名声。周家就成了笑话。
所以告不得官,周太太的怒火就奔杨静渊来了。
“大太太,这事却是赵家占了理。可是我家七郎挨得冤枉啊!”周太太忍着气,掏出帕子往脸上一蒙,哭叫起来,“不是你家杨三郎,我家七郎也不会被人打成这样!”
石氏脸色一沉,捏着周七郎的话淡淡说道:“打人的不是三道堰赵家二郎?与三郎有什么关系?”
“事情是杨三郎惹出来的……”
石氏稳稳坐在黄花梨太师椅上一语不发,听大戏似的由着周太太哭诉。
周氏先在杨二太太处发作了一番,此时再哭诉一遍,声势已弱了一头。都说了盏茶工夫,石氏还是没表示,她不由瞪了儿媳一眼。
杨大娘没有办法,只能给自己母亲递眼色。
“大嫂。”杨邹氏把人都带过来了,姿态要摆够,当即说道,“你真得好生管管三郎。不是我偏帮亲家。哪有三郎惹事生非,叫周家七郎挨打的道理。”
石氏安静摆在双膝上的手终于动了动,她欣赏了下手指上新涂的蔻丹,慢条斯理地开了口:“周太太的话我听明白了。敢情周七郎是因为我家三郎才被人打成这般模样。”
“七郎就是个憨笨的。杨三郎想招惹人家小娘子,关他什么事。杨三郎一唆使,他就傻呼呼地帮忙去拦人家的道。不然也不会被人家追着打。”周太太瞅着周七郎那张五颜六色的脸又抹开了泪。
正说着,杨静渊来了。
他也穿了身簇新的紫色小团花锦袍,额间结了条同色镶玉锦带,衬得面色如玉。个子比周七郎高了足足一头,在堂前一站,丰神俊朗,神采飞扬。
和儿子一对比,周太太更加难过:“大太太,你瞧瞧,瞧瞧他……我可怜的七郎呀!”
杨静渊看着周七郎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哎呀,七郎,你脸上都赶上开染坊了!被揍得这么惨啊?”
周七郎羞愤交加,跳脚骂道:“你跑的时候怎么不拉扯着我?”
杨静渊笑得直耸肩:“拉扯着你我还能跑掉?没看到百十个人对付咱们十几个?还好跑得快,不然准和你一样脸上开了染坊铺子。”
“听听,杨三郎自个儿都认了!七郎因他挨打。他居然自顾自就跑了。太太,今天你一定要给我个说法。”周太太愤怒了。
自打杨静渊一进来,石氏眼里的冰渣就融得一干二净。她像没听见周太太的咆哮,笑着向杨静渊招手:“我的儿,来母亲这里。”
杨静渊笑嘻嘻地团团一揖,走到石氏身边。
石氏拉过他的手,眼尖地看到杨静渊手上有团淤青,心知是揍人时弄的,心疼得不行:“疼不疼啊?”
“打的时候不疼,事后疼。”
石氏马上吩咐雪青:“去请大夫来给三少爷瞧伤。叫厨房这些天给三郎君做些活血补身的菜。哦,三郎君受了伤,叫乘软兜来。等会儿送他回明月居。”
杨静渊脸皮再厚也有些绷不住了,忍着笑小声提醒石氏:“母亲,儿子的腿又没有受伤。”。
石氏理直气壮地说道:“正院离明月居太远,你这不也受了惊受了伤,别走路累着了。”
杨静渊嘿嘿笑着应了,还不忘对周七郎挑眉毛示威。气得周七郎直咬牙。
厅堂安静,母子俩的对话清清楚楚传进耳里。周氏险些晕厥。不就是手背有块花生米大的淤青吗?就请大夫安排软兜抬?你家三郎是宝贝,我家七郎就是土疙瘩?
杨邹氏也不淡定了。大嫂这是将自己也凉在旁边了。这也太不给二房面子了吧?她阴沉着脸道:“大嫂,三郎既然来了,好歹也要给亲家太太一个交待不是?”
石氏拍拍杨静渊的手,示意他放心。眉毛一扬,没好气地说道:“弟妹此话从何说起?对方有百十条汉子,难道指望我家三郎以一挡百去救周七郎?当我家三郎是傻子啊?我还庆幸他跑得快呢。”
“明明是杨三郎调戏小娘子惹出来的祸事,连累了我家七郎。”周太太声音直颤,“大太太,难不成还要我家七郎自认倒霉?”
“母亲,是周七郎要去调戏人家,不关我的事!”杨静渊不满地说道。
周七郎哪肯认账,高声叫道:“是你是你,明明是你先扔了石头进水!”
杨静渊嘁了声:“我往河里扔块石头而己。我又没争着上前去拦她。劝你不听,赶着上前被收拾,怨得了谁?”
“三郎!”
听到石氏开口,杨静渊哼了声,不和周七郎争执了。
“亲家太太。我知道你心疼七郎。谁不心疼自家的孩儿?孩子之间的小过节罢了。不值当您动气。你也得体谅下我这做母亲的心啊。你看这样好不好?”
石氏的表情很诚恳,周太太便忍着气听她如何处置。
“周七郎的汤药费都由我杨家出了。周太太可满意?”
付点汤药费就把自己打发了?周太太气了个倒仰:“周家不差银子!大太太你今天不教训杨三郎,我周家和杨家没完!”
“怎么个没完法啊?!”石氏凉凉地望着周太太笑,“亲家太太,周七郎又不是我家三郎打的。杨家肯出汤药费,那是看在周杨两家是亲家的份上。说周七郎是为了帮我家三郎拦小娘子的路才被踹下了河。呵呵,这种事能帮吗?调戏小娘子,不就图个乐子。你家七郎上前拦小娘子得了乐子,难不成叫我家三郎上前去挨她一脚下河?”
听得周太太瞠目结舌,一时间不晓得怎么争辩。她伸手狠狠掐了把儿媳。
杨大娘疼得直抽气,硬着头皮替周家说话:“大伯母,三郎也不该扔下七郎不管啊。他全须全尾的回家,瞧瞧我七弟,这般凄惨模样!”
石氏沉下了脸:“大姑奶奶,你嫁进周家是周家的人,帮着周家人说话也是正该。我这做伯母的,这回就原谅你不顾长辈在场,胡乱开口插话。”
石氏一顶帽子扣下,杨大娘哑了声,捂着脸又抹开了泪。
二太太不干了:“大嫂,要怪就怪我吧!谁叫二房在家里人微言轻,连句话都说不上。”
说着也掏出手帕哭了起来。
杨静渊忍不住了。每次都把事往他身上推,活该被季二娘收拾。让自己扛黑锅不是头一回了,真当他好揉捏?他大步走过去,一把就将周七郎从椅子上拎了起来:“你说清楚,我是不是劝过你别去调戏她?”
有自家母亲在场,周七郎梗着脖子叫道:“没有!你就知道看我笑话!”
儿子像小鸡崽似的被杨静渊拎在手里。周太太吓坏了:“别伤着我家七郎!”
杨静渊将周七郎往椅子上一扔,昂着下巴道:“对,我惹的事,让周七郎挨了揍。我还拍屁股跑了。怎么着吧?”
顿时,周太太杨邹氏杨大娘周七郎全望向石氏。脸上写满了他都招了,你赶紧抬家法吧的神色。
“打了我家三郎,周七郎的伤就能好了?”石氏站起身,不屑地说道,“周太太,说句不中听的。就算是我家三郎惹的祸,那也要怨你家七郎人蠢腿短,伴当护主不力。我府中事务烦忙,就不留你了。雪青,柜上支二百两银子,给周家小郎君压惊。来人,送三郎君回去养伤。”
石氏说完,带着满屋子丫头婆子扬长而去。
杨静渊朝周七郎扮了个鬼脸,出门坐上软兜,走了。
“好,好你个石氏!”周氏气得跌坐在椅子上直喘气。
杨邹氏目瞪口呆。她猜到石氏不会罚杨三郎,可没想到她半点面子都不给自己和周太太。
石氏甩手走了,她还要为着女儿安抚周太太。杨邹氏忍着气道:“亲家太太,你也看到了。杨三郎被我大嫂宠得无法无天,以后啊,别叫七郎与他一处,受他牵连。”
周太太甩开她的手,怒道:“你们杨家欺人太甚!走着瞧吧!”
也不叫自家儿媳,拉扯着儿子径直走了。
杨大娘愣了半晌,看看母亲捂着脸直哭:“娘,婆婆她把我扔下不管了。”
“没用的东西!”杨邹氏狠狠地戳了她一指头,吩咐人去安排车轿送女儿回府,牙缝里蹦出狠话来,“我就不信老妖婆能当一辈子家!”
★、第17章 浣花大侠
二管家听完壁角,一溜烟跑到内书房禀告。
杨大老爷听了直笑:“太太办得好!周七郎人蠢腿短,还怨三郎惹事跑路时没拉着他。三郎又不是他亲哥!”
笑完就陷入了沉思。
他没带随从,安步当车,踱着去了明月居。
大夫已经来过了,开了一堆伤药和补药。郑重地就像杨静渊残了一条胳膊似的。
明月居书房外是引了府河水进来营造的小湖。湖边一株合抱粗的黄桷树枝叶葳莛。树下摆着张楠竹长椅,杨静渊正闭着眼睛睡回笼觉。他的手搭在扶手上,香油刚给他擦完化淤散。
大老爷进了明月居,悄悄走到了树下,摆手不让香油惊动杨静渊。他仔细端详着小儿子。托柳姨娘的福,杨静渊生了张好皮囊。双眉和大老爷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像吸足了墨的笔潇洒画出。给俊秀的面容平添了几分英气。
一晃,就这么大了。杨大老爷想着,伸手去捏他的脸。他记得杨静渊小时候肥嘟嘟的,他经常捏。
刹那间,杨静渊一把攥住他的手腕,睁开了双眼。看到是自家老子,手一抖,松开了:“爹,你怎么走路跟猫似的,没个声啊?”
“跟青城山牛鼻子老道学了武,手脚还挺利索!”杨大老爷没捏着儿子的脸,哼了声。他站直了腰,抬步就往正房去了。
杨静渊心里纳闷父亲的来意,吩咐香油去泡父亲爱喝的蒙顶黄芽,笑嘻嘻地跟了进去。
书房的多宝阁上摆满了各种玩意儿。玉石盆景,花瓶瓷器,蝈蝈葫芦,有花纹的江石,值钱的不值钱的胡乱摆在一处,杂乱无章。墙上挂着宝剑、猎弓、箭壶,枪袋里装着长枪,还挂着一幅字。
字是二尺斗方,只写了一个大字:静。
杨大老爷凑近了看那幅字的落款:“浣花大侠。谁啊?”
“我啊!爹!”杨静渊开心地解释道,“浣花二字又美又有佛缘。比益州大侠好听吧?”
杨大老爷乐了:“咱杨家还能出个游侠儿是吧?”
“游侠儿有什么不好啊?除暴安良,济世救人。”杨静渊指着那个静字道,“爹,你看这个字写得好不好?”
“张牙舞爪!”
“什么张牙舞爪?师傅都说银勾铁划颇有剑意来着。”
杨大老爷哼哼两声不予置评,转头扫视着他的书案:“写个你的名字给爹瞧瞧。别画什么剑意刀光,爹看不出来。”
杨静渊应了,提了笔在竹纸上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
字写得很好。端正,笔锋并不圆润,透出年轻的锋芒。
杨大老爷接过笔,也写下了同样的三个字。端正,藏峰于内,不失苍劲。
“三郎,你仔细看爹写的字。”
杨静渊只看了一眼便道:“做人要正,外圆内方。”
三郎从小就聪明有悟性。可惜是庶子。他不能学家传织锦技艺,不能学怎么分辨上等锦与劣等锦。连工笔绘画都没有学。屋子里连幅像样的画都没有。杨大老爷感叹着,转身在八仙桌旁坐了:“三郎,你也坐。”
杨静渊觉得父亲今天很有点古怪,会不会是因为周家告状的事?他抢先说道:“爹,周七郎冤枉我。每次都把责任往我身上推。儿真调戏了小娘子,不会低赖。”
“那是小事。”杨大老爷犯不着为这点小事亲自来明月居教训儿子。他温和地问道,“三郎,你十八岁了。太太已经在为你相看人家。你想娶个什么样的女子?”
杨静渊脱口说道:“性情温柔,会侍侯我的。小家碧玉最好。”
“哦?为什么不是大家闺秀呢?”杨大老爷很好奇。
娶大家闺秀,母亲会多心的。杨静渊无意中听到母亲和大哥说起自己的亲事。上次特意偷跑到竹林寺替自己求了支姻缘签。可是他不想把这些告诉父亲,他赖皮地耍了个滑头:“没见过世面好啊,乖乖在家侍侯我就行了。女人嘛,能相夫教子就够了。”
这小子,倒是我的想法一样。就像石氏太能干,他反而没了做丈夫的感觉。杨大老爷想起温婉的柳氏,眼里溢满了笑意:“那等你成了亲,你还打算什么事都不做,每天和城里的那帮小子走马弄鹰玩一辈子?你想不想做点正经事?比如说怎么经营商铺?”
他能做正经事吗?小时候他好奇,吵着要和只比自己小一岁的四郎进织坊。石氏招了城里最有名的糖画张进府给他画糖画哄着他。四郎哭闹着也要玩糖画,被二伯母拿着鸡毛掸子抽,硬给揍进了织坊。
后来他才明白,庶子不能学杨家织锦的技法,不能学与织锦有关的东西。庶子是不能继承杨家家业的。
从小到大,母亲可以待他好,可以宠着他护着他,大把撒银子帮他收拾首尾。只一点,母亲也护崽,绝不允许他威胁到大哥二哥。
他是大房最小的儿子。父亲眼见一颗心系在姨娘身上。他人又不笨,如果被父亲称赞有经商天分什么的,母亲多少都会顾忌。
就冲着母亲待他和姨娘的宽容,他也不会去伤她的心。再说,杨家有的是银子,请得起精明的掌柜,也不需要他帮忙。
他除了吃喝玩乐,还能做什么?
现在父亲却想让他学习经营铺子?杨静渊望着父亲,看到他花白的头发胡须,眼神慈爱,心里酸胀不己,低着头道:“儿子不孝,让爹操心了。”
“三郎,你十八岁了,有些话爹不妨明说。你是庶子。太太再宠爱你,她的嫁妆只能分给你大哥二哥。杨家的家主定是你大哥来当。你二哥能分到的家业也会比你多。但是爹也不会薄待你。可是你这样一直玩耍闲散着混日子。爹将来走了,你如何守得住爹给你的产业?爹不担心别的,就担心你胡乱抛撒让你姨娘老无可依。你可明白爹的意思?”
“我都明白的。”杨静渊重重点了点头,有点难过:“爹,你别这样说。就像你马上就要离开姨娘和我似的。我听着难受。”
“肯听爹一劝就好。回头你去三道堰找老管家教你。这事就别让人知道了。也不要带伴当去。”杨大老爷起身拍了拍他的肩,慢悠悠地去了。
他让自己一个人偷偷去找出府荣养的老管家学本事。原来,父亲什么都明白。杨静渊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息。
香油端着茶进来时,正赶上大老爷离开。他觉得大老爷看自己的眼神很奇怪,看得他端茶盘的手都差点软了。送走大老爷,香油端着茶进了书房:“郎君,老爷训你了?”
没听到回答。香油抬头一看,杨静渊正站在书桌旁写字。他没敢打扰,站在旁边看着。
雪白的竹纸上写着杨静渊三个字。端正,藏锋于内,不失劲力。几乎和大老爷写的一模一样。
香油疑惑万分,郎君没事练自个儿的名字做什么?
“香油,把马喂好了,明儿我要出门。”杨静渊看了会自己写的字,将父亲写的那张收了起来。
“郎君,你该不会是去三道堰找赵二郎打架吧?”香油急了,“赵家是地头蛇,咱去准讨不了好!”
“谁说我要去三道堰打架来着?”杨静渊反问了香油一句。
不是打架要去哪里?
香油心里这样想的时候,杨静渊心里也在想。
为了不让母亲多心,父亲特意叮嘱不要告诉任何人。也不能带香油。他拍了香油一巴掌:“胡思乱想什么?我每个月都去看师傅。要小住几天,你把行李收拾妥当。”
香油缩着脖子笑了:“差点忘了,每月郎君都要去建福宫住上几日。我就这去收拾行李。”
杨静渊得意地想,每个月去青城山见师傅,趁机去见老管家,神不知鬼不觉,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借口了。
★、第18章 临江仙
赵家夺锦成功与否,关系到和季家的亲事是否会喜庆地进行。胜了,赵家阖家欢喜,亲事就是锦上添花。败了,杨家人飞个眼神,明晃晃地表示赵锦不如杨锦,足以令赵家人又一次磨平了后槽牙。这时候和小门小户的季家联姻,不旦不会振奋士气,还有种再被踩了一脚的憋屈——杨家姻亲不是官宦人家,就是世家大户。斗锦斗不过,连娶媳妇都要往低了去。一代代下去,岂不是永远甭想在杨家面前扬眉吐气了?
季氏和季耀庭对这样的情形深表忧虑。母子俩暗中一商议吧,打定了主意。赵家败了,以季耀庭年底娶媳妇太忙为理由,拖到季耀庭成亲后再和赵家商议。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赵家胜,双喜临门。
季氏一改以往不关心谁得锦王的态度,默许季英英见赵修缘。
季耀庭去浣花染坊的铺子时,就半真半假地叫上了季英英:“年底哥哥要成亲,母亲叫了工匠翻修院子。家里人少事多。你来铺子上搭把手。”
管铺子有掌柜。小买卖用不着东家出面。季耀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小隔间里,等着大客商登门,商定价钱。翻修院子,采办聘礼,还要在染坊染丝,季耀庭确实忙。
季英英二话不说,留了绫儿在后院,带着湘儿端着针钱簸箩和绣绷坐在小隔间里守着。
她心里也明白,总不能让她去赵家,或是让赵修缘频繁进季家后院。家里是在给赵修缘和自己见面制造机会。
季英英以为赵修缘得了大哥的口风,隔天就会来。没想到竟等了十天,赵修缘才拿着新画的锦画样子借口买丝来了铺子。
听到他和季贵叔打招呼的声音,正在绣花的季英英险些扎到手指头。她朝湘儿急切地使眼色。
湘儿抿嘴偷笑着,掀帘出去了。等到赵修缘闪身进来,湘儿上了茶,自觉地退到了小隔间的帘子外守着。
大概是两人长期偷偷摸摸约会,从来没这样光明正大过,赵修缘和季英英都有点不适应。反而不如在竹林寺后山约会时来得自然。
他穿了身雨过天青色小团花锦衣,让季英英想起那****在楼上扬开双手的模样,便不好意思再盯着他看。多日未见,她心里像趴着个调皮的小恶魔,挣扎着要跳出去,让她情不自禁地抬眼一撇又垂下,反复几次,就将他清秀的眉眼印在了心间。
阳光从窗户投进来,她鬂旁的发丝染着一层金晖,肌肤白得透明,脸颊那团绯红浅浅地晕染开。赵修缘几时见过季英英这种娇羞模样,一时间竟看得呆了。
这时季英英的目光移到赵修缘腰间,青色腰带上悬着一只精致的宝瓶状荷包,绣着一从修竹。这是赵修缘十八岁生日时央她做的。季英英便哼了声:“八月十五没见你戴着,今天有事求我,就用上了?”
她一开口,熟悉感便又回来了。赵修缘着急地解释:“那天已经迟了,走得慌,忘了。我平时都戴着的。真的。”
每次见着他着急,季英英都会生出甜蜜的感觉,不由嗔道:“傻站着做什么,坐啊。”
为了方便摆放丝线,小隔间里放着一张宽大的长方桌。赵修缘在季英英对面坐了,被接近一丈长的桌子一隔,不免有点拘谨。
季英英噗嗤一笑,双手撑着脸颊小声说道:“我敢打赌,季贵叔这会儿肯定就站在门帘外。”
赵修缘转头看过去,也忍不住笑。门帘下方两双脚,一双裙边露出绣鞋的边,一双青口千层底布鞋。一个是侍婢湘儿。另一个人显然是浣花染坊的掌柜季贵。
被人这样守着,赵修缘纵有百般思念也不好意思说了。他除了想看看季英英,是带着事来的,当即将自己的画搁在了桌上:“我为斗锦新画的画样。你看看。”
季英英心里也记挂着这事。她起身将桌上的茶盘端到一旁小几上搁着,揭开了桌布。
大方桌下面一层铺着块漂成纯白色的细麻布。当大客商要订丝线时,摆上样品,更好辨色。
赵修缘从竹筒里抽出画,小心地铺开。
来染坊铺子上照图配丝的不少,季英英麻利地拿出长长的楠木镇纸将画压好。
画宽两尺,长三尺。画中明月如勾,清波荡荡。水边以工笔淡墨细细勾勒出一枝绽放的飞舞形菊花。枝叶如身,花似美人脸。舒展飘荡的菊瓣像裙裾洒开。似美人临波,衣袂飘飘,欲踏风归去。
唐人爱花成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就道出珍品牡丹的高昂价钱。以花草瑞鸟为题材的锦极受欢迎。早在汉代,司马相如就曾将自己一件蜀锦质地的“肃鸟霜鸟裘”典当了买酒喝。引起时人纷纷攀附风雅,效仿着穿织花鸟纹锦。到唐时仍兴盛不衰。
“十月正是菊开时节。梅兰竹菊四君子,菊欺霜傲行,不畏权势。这幅画祖父瞧过了,说有新意。”赵修缘轻声说着,眼风往门帘下一扫,两双脚仍在,他只得压低了声音道,“那天你走的时候,裙裾带风,我就有了灵感。这是为你而作的锦画。如果这次能夺得锦王,我便以它为聘。”
季英英再看这幅菊花图,嘴角就忍不住高高翘起,偏要打击他:“这样的写意画能织出来么?”
往年斗锦,也有人以菊为题。但都是写实作画织锦。能画出来,不见得能织出来。赵修缘将将工笔与写意融为一体,织锦的难度高了数倍。
“放心吧。已经织了样锦出来。你瞧瞧如何选丝配色。”赵修缘轻声说道,“样锦是以蓝锦为底,织银月,水波。菊绿茎绿叶。花萼黄花瓣紫红。名为临江仙。”
季英英盯着画稿,脑中渐渐浮现出一幅锦画。
“听说杨家今年织的斗锦名为十样锦。杨家锦的特点是华丽富贵。我猜那幅十样锦定是斑斓之作。我这幅临江仙画风独特。只担心不如杨家十样锦大气灿烂。”
季英英仍在沉思。
赵修缘也不打扰她,坐在旁边端着茶饮着。
盯着画稿看了一柱香,季英英长长吐了口气。
“这样的画配色应该难不到你。”赵修缘一点也不担心,年初他织的那幅孔雀锦单是一片羽翎的丝线就配了四种绿三种蓝两种紫。眼前一株单菊,无论如何也难不倒季英英。
★、第19章 质疑
等季英英看过画稿,赵修缘这才又从竹筒中拿出一幅一尺见方的小幅样锦来:“家里最好的织工连夜赶织了十天。”
样锦是翠蓝底。明月与下方水波由银白二色织就。菊娉婷临水,摇曳多姿。枝叶疏密有致。花萼金黄,花瓣粉紫。用的是顶级丝线,散发出一层灿烂又不失柔和的光。
翠蓝,银白,金黄,桃红粉紫。对比强烈的色彩织在一幅锦上,华丽又不失清雅。
因是样锦,季英英直接拿在手中对着窗户投进的阳光左右移动着观赏。
蜀锦织造以经线提花。织出来的锦色彩明快鲜艳,图案凸现,有浮雕立体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随着光线变化,锦的色彩也会不同。
季英英移动样锦时,锦中的菊仿佛活了。晚风从锦上拂过,吹落数枚花瓣。披散飞撒的花瓣自然生动。可以想象织成三尺高的锦画时如何灿烂夺目。
她心里明白,赵家自己搭配丝线,织出了样锦。赵修缘拿给她看,是让她想想,丝线配色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