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以农为本[农]-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下杨八郎,见过夫人!”
  ……
  姜秾这会儿是被见礼的上位者,这时候自然不能回以女子蹲膝之礼,也不能回以男子抱拳或作揖之礼。
  于是,姜秾便像前世别人把来人引见给她时一般,对每个出来拜见的人,她都以微微点头作回应。
  “嗯,四七。”“八郎。”“大壮。”……
  并在目光一一看过去时,认真记下了拜见之人的样貌特征,若是以后再见到了立即就能认出来。
  夏简戟以某家某某的方式介绍,大概是他们现在没有具体官职名,便就以名字相称了。如此也是上位者对下位者,表达亲近看重之意。
  所谓夫妻一体,姜秾就这样称呼了,虽然‘四七’和‘大壮’这些名字,听着真的……好朴实啊。
  正是姜秾这拿捏得当,重视认真却也没失了上位者应有姿态的回礼,让出列拜见的众人心中更加诚服:传言没有错,他们的首领夫人果真是大气善良之人!
  而在心里暗自观察思量的诸葛评,也暗暗点头。观他们这位夫人,自进大堂以来的言行姿态:不慌不怯、应对得体、认真大方。
  不似小女子的柔媚,却也没有表现出类似男子身上具有的豪爽……和野心。
  看来,这位夫人不像是惯会惹事添麻烦的小女子,也不是有如武皇一般有野心的大女子,会是一个很好的首领贤内助。
  那么,如今首领夫人在炎军之中威望很甚的情况,应该不会有太大隐患……
  以姜秾前世的科研成就,即使她不乐于钻营,但该有的大场面也没少见识过,参加过几次国际级大会,也被一些国家重要人物接见过,那些大场面她都不怵,何况眼下这个虽正式、却甚至有些简陋的小场面?
  不慌不怯之下表现出了超人气度,又有严肃认真表情之下的极高容貌加持,颜值和气质都不缺了,自然能令众人心中暗自称赞,并不因她的农女出身而看清于她。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姜氏善育良种,通晓耕种之法,有了她以后就等于军粮无忧,她于炎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是很有用的,这是很现实的原因。
  见礼过后又给姜秾介绍了众人,夏简戟这才落座。
  然后,示意姜秾落座于与他并排的,上首两个座位的另一个座位:“夫人请坐。”
  座位尊卑排序,从古至今直到未来,一直都在很讲究。姜秾前世那样的人,自有秘书等去注意这些,但她见识和经历的多了,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了。
  这里是男尊女卑的古代,当下场合又很正式,尤其夏简戟还是起义军首领——是朝着天下之主目标去的,她若是与夏简戟并坐上首,有些不妥。
  姜秾回头一看座位,又看夏简戟,得到他伸手示意她入座的回应后。并未急着入座,而是看向她熟悉的小伙伴们……
  姜秾这样站着并不落座,就使下面众人中有的感到疑惑,不过像是葛蕤和诸葛评这些人,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缘由:
  夏简戟此举,表露出他对夫人姜氏的重视,甚至愿与她共坐大
  堂——以后便是共坐金銮。而姜氏知礼,并不与他齐首并坐。
  “五七,让人换一把椅子来。”姜秾选择支使王五七。
  在座众人中她不好支使年纪大的长辈,便只能支使熟识的平辈小伙伴,而相比支使君子文雅的葛圭章,支使向来机灵活泼的王五七又更顺嘴。
  王五七是真机灵,在揣测他人心思上又尤其机灵!
  “哎呀!真是疏忽了!我们与首领和夫人年幼相识,怎么就没注意到夫人是坐不惯这样式的椅子的!在下这就去喊人,换一把椅子来。”
  王五七机灵地完善了姜秾叫人换张椅子的缘由后,又快步出大堂,亲自去指点人搬来一把椅子。
  新换的椅子比夏简戟座下的椅子,要稍小些、稍秀些,撤开原来那把椅子摆放新搬来的椅子时,王五七又亲自去摆放了。
  依旧与夏简戟座下椅子在一条线上,但朝向上稍微摆得歪了些,将椅子往夏简戟的方向倾斜了一些。如此一来,就从齐首共坐大堂的不分尊卑,成了‘以夫为主’的贤内助座位。
  “夫人请坐!”
  “多谢。”姜秾站这一会儿了,这才坐下来了。
  然后看向夏简戟,显得意味深长。
  夏简戟看向身旁之人姜秾时,刚好与她的视线对上,立即回以一笑。
  他愿意与她共坐天下。
  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思量,比如她心性纯粹,除了种田外就没其他野心,就算与她共坐天下,于他而言其实并无区别。
  又比如,她在炎军中很有声望,他应该表现出对应的看重姿态,且这样一来待他南入川蜀后,北地有她在,军心会更加稳固……
  这些得失和制衡等诸多思量,与她的纯粹相比,便如同黑与白,显得他的心思脏得很!夏简戟心中自嘲。
  其实她不用想太多的。
  她直接坐下也没关系,众人只当此举是他们在事前商量过的(在旁人眼中,若非如此,他绝不会也不敢有此举),因而更加尊敬她。
  而她意识到后,借替换椅子之举来表明态度,就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了她的知礼仪懂进退,更多人从而更加信服她。
  不管怎样,回去之后还是和她解释一下吧,虽然她心思不多,不会误以为他是故意要看她出丑——或进一步误以为是在算计她、置她于众人非议之中,但解释一下能以防万一,也不怕以后旁人拿此事来离间他们。
  姜秾确实没想太多,只以为像是王五七所暗示的一样,他们之前只是疏忽了椅子摆放这事。
  难得她敏感一回,才察觉出来这事,回去以后还是得提醒夏简戟一声,以后这些礼仪方面得注意一些。
  “各位也都快请坐。”夏简戟示意堂上众人都落座。
  接着,正是开始商议诸事。


第89章 
  ……
  夏简戟:“是等夏收后入川; 抑或是在此之前便择日南下?”
  诸葛评:“凤翔府各县之内,以及陈仓大散关和太白靖口关等关口上; 戍卫兵力皆已布防妥当。而在政务方面,府内各县也已从大昭朝廷县衙中的书吏里提拔了可用之人,各县民政事务处理已有序进行。
  如此; 军防和民政方面俱已基本安排妥当,日后只需费些心去督查,并查漏补缺就是。各项事务皆已基本妥当,随时皆可动身南下。”
  诸葛评做了多年的成都府知府幕僚; 过去成都府中的许多政务都是他在处理,真正的成都府知府只管吃喝玩乐。至于称作幕僚,实则是做了知府应该做的事的诸葛评; 为何会被征抓了壮丁?无非也就是些争斗构陷之类的事情,说起来无聊,也就没什么好说的。
  所以,诸葛评的能力可说超群。跟在炎军攻下凤翔府各县的脚步后面,很快就能将一县给梳理好,等炎军攻占下整个凤翔府后; 府内各县的民政事务也尽皆有人负责了。如今已是走上了正轨。
  于凤翔府内的百姓来说; 从大昭朝廷变换到炎军的管辖之下,暂时并没有什么不同。反而还因为听说了炎军的威名,和一些有关高产粮食的传言,而对以后的日子多了期待。
  这些情况夏简戟也都知道,说出来只是为正式定下这事:“迟则生变; 既然如此,十日之后便动身南下,就不等夏收了。”
  从太白县来的葛蕤,对今年太白县内粮食的情况,比夏简戟要更加心中有数:
  “可一前一后分兵两路,十日后首领与武壮先带领一支大军动身南入川蜀。等到夏收之后,再由张一或其他适合之人带军,出太白县靖口关、走褒斜道入汉中,在后运送粮食南下支援。
  如此行军,一是为防行军不顺,先行大军粮草耗尽;
  二也是将良种及时带入川蜀,若行军大顺、极快便攻占了川蜀之地,还可赶上今秋的秋播,让川蜀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尽快恢复耕种。”
  以十万川蜀壮丁,去攻打川蜀。
  要么是炎军中的川蜀壮丁,因不忍与乡亲刀兵相向而反水;要么是川地留守府兵,因不忍与外出儿郎父子/手足相残,而自内开了城门不战而降——就是不降、士气也会大受影响。
  夏简戟的打算,就是将后面那种可能,想法变为必然,以最少的伤亡攻下川蜀。
  因此葛蕤所说第一种可能——行军不顺,夏简戟和在座众人都不希望出现,都筹谋着第二种可能——行军大顺,指导川蜀之地的百姓秋播,并已经为此做足了准备。
  堂中众人商量着的各项军政事务,姜秾不太擅长,只是在一旁听着。
  等到这会儿他们说到川蜀之地的秋播时,她才耳朵一动、眼睛一亮,听得更认真了。
  在场深知姜秾性情的一些人,心中一笑,然后暗自又惆怅又欣喜地感慨:
  分别只是短短近半年时间,但在外征战的他们却已经历了不少,早已不是当初还在温宁村里时,虽有小心思却也还算单纯的模样了……
  幸好,她还是那样纯粹,依旧只为种田和庄稼而动容,并未因身份上的转变而变得有一丝的爱慕虚荣或骄矜自大,她依旧还是她。
  也不知是不是看姜秾安静旁听,显得无聊了,葛蕤在接下来的话里就带上了她:
  “不管是军粮,抑或是良种,都与太白县今夏粮食的收成息息相关。夫人,不知今夏太白县中的庄稼,收成如何?”
  姜秾心中疑惑,葛师不是与她一道出来的吗,他也种了这么些年的庄稼,怎么会估算不出田里粮食的大概收成?虽然疑惑
  ,可既然问到了,她也不至于当场撅回去,认真回道:
  “太白县内多山,能够耕种的田亩有近两万亩,以我们出太白县时小麦长势情况估算,除去留作秋播的粮种外,若能将剩余出产的粮食都交换来、或者购买来,理论上能有百万多斤的小麦良种。”
  葛蕤也是知道这些的,又说:“若是将赋役法稍改,把应交的赋役银换成等值的粮食上交,这百万多斤的小麦良种便能尽数在手了……”
  “此举不可,就如葛师您以前所说,‘条编法’是很好的赋役法,只是大昭朝廷施行不力。因此我们现在也不宜更改——即使是以后还会改回来,一旦这样做,会让百姓适应不及,政策好坏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一个‘稳’字。”夏简戟否定道。
  夏简戟的插话在场文士谋士都认同,并没就此展开讨论,而是点头应是后,由继续讨论如何把良种全都收归起来。
  葛蕤:“若是能有百万多斤良种,就足够把凤翔县内的上等良田全都种上了,还能给川蜀挪去二三十十万斤。
  然而太白县县衙的官田,以及从逃逸或犯事地主处收缴来的暂时归属于炎军的田地,这二者田地里产出的粮食除留种外,全部收归过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普通百姓家出产的粮食,却不能全都强征来,否则如此作为,真是比昏庸的大昭朝廷还远远不如!
  但用寻常粮食去换,恐怕袁家也不能弄来足够的粮食,拿去与百姓交换啊……”
  全国大旱是去年秋播前结束的,在旱了两年后,普通百姓大多不能及时弄到粮种进行秋播,但大地主却不会如此,就算陈粮做种会影响收成,等今年夏收时,也大概还是能有往年一半或三四成的收成。
  因此,袁家是能够弄来百万多斤粮食,去与百姓交换的,但是炎军暂时却没那么多钱财去支付购买。
  事实上,眼前支付购买这批粮食去换良种的钱,还是有的。但炎军十多万,要养活这么多人,所需军粮不会少,难道以后筹措军粮也直接出银钱去购买?那是不可能的,承担不起。
  “由炎军向百姓借贷罢。”事情涉及种田,姜秾难得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到了她所在历史中有‘国债’一说,便出主意道。
  “给百姓开具借条,向百姓们借粮食。借条上写清某年某月借粮多少,承诺以后还粮多少,或者用免除多少年的赋役相抵,最后再以炎军首领私印盖戳——这能让百姓们放下心借粮。等到两三年后炎军的囤粮富足了,便归还给百姓,或者兑现免除相应年限赋役的承诺。”
  “此法大好!大好!”抚掌大赞者是诸葛评。
  有先前的传言打底,又有刚才更换椅子的言行加持,最后再有这‘借贷法’,诸葛评是从心底里认同了姜氏这首领夫人。
  “从古至今,历来在乱世之中,各方大军筹集粮草都是如蝗虫过境一般,将境内的粮食都收缴干净,能留下粮种,都算是仁慈有远见的了。哪还会如炎军一般讲道理,不取百姓之粮?
  炎军向百姓开具借条,待来日囤粮充足后,再还回去或者免除相应年限的赋役,百姓必然会欣然应允,且还会大赞炎军乃仁义之师!夫人所说法子真是大好啊!”
  不管百姓是否乐意,大军筹措粮草时,总之最后都得应。炎军能够开具借条,并承诺日后归还,百姓们还真是会欣然应允。
  葛评没有言明的一点好处,葛蕤也坦诚的说了出来:“那些百姓是炎军的债主,自是万般盼望炎军能战无不胜,结束这乱世,然后才好来兑换借条。
  有百姓们的殷殷盼望,炎军就是民心所向的仁义之师——当然以前也是、如此以后只是民心更深了,炎军必然能战无不胜!
  这借贷法,不止今年可以在太白县施行,之后在川蜀之地、在凤翔府其他县内,也一样可以施行。如此一来,以后炎军的粮草便不用愁了。”
  这法子,就算张武壮也都听懂了:“债主必然是希望欠债的过得好,不然他们的债就打水漂了、就没了!这样一来,不愁百姓不向着我们炎军!”
  张武壮这话才算是说透了,在场一些脑子里没太多弯弯绕的武人,也都听明白了,纷纷感叹:
  “这法子虽然无赖了点,但着实大好!”
  “说什么无赖呢,夫人这法子是有远见!夫人出的这法儿大好!”
  “也别还粮食了,就全都免除相应年限的赋役!只有朝廷官府才能名正言顺的免除百姓赋役,这样等到去还债的时候,炎军必然是已经大功告成了!”
  “哈哈哈对,成了就兑换借条,没成的话,那也就没办法了!”
  ……
  姜秾:“……”
  不是、没有、别乱说。
  被他们这么一解读,这‘借贷法’真的是很无赖了。
  “对,若归还粮食,还要费大力去运输,途中还会有损耗,最终换到百姓手中的不知能有多少,平白伤了百姓们的信任。还不如日后直接免除相应年限赋役,来得便捷。”夏简戟总结道。
  于是,这‘借贷法’便就此定下了。
  只等夏收后,找个书店之类的地方,开版印刷出统一格式的借条来,再一张张盖上夏简戟的私印。然后派一个信得过的亲信去负责此事,以防施行时多方勾结、收受贿。赂,多填了借贷的粮食数量,以牟取日后更多年限的免除赋役权利。
  因说着说着,话题就跑偏了,堂上众人又都开始说些阴谋阳谋算计的了。
  ……
  “天下士绅地主,如薛家者甚多!等到明年夏收后,军粮便不用担心了,只在此之前还要以战养战、过得紧巴一点,那不如索性把以前那些仗势欺人、侵占兼并百姓田地,却还欺压佃农的士绅地主们,全都给端了!不、是为民伸冤了。
  等炎军最终解救天下万民于水火时,就把那些田地按照户中人口多寡,重新分给平头百姓。”夏简戟说到兴起时,说话措辞也不顾那么多了。
  堂上众人都是绝对忠心的人,不会把今天商议的泄露出去半句。不过,这事就算泄露出去了也无妨。
  甚至夏简戟和葛蕤他们还谋算着,若以后形势需要,他们还打算把这事儿主动给泄露出去,如此就能在‘借条’之上,在炎军与百姓之间再加固一层牵绊,等着他得了天下后给他们分田。
  至于那些地主?吓跑了就跑了呗,即使一时跑脱,但等夏简戟率炎军问鼎天下后,不照样要落在他手上?
  “百姓受有权有势又有权者欺压太久了,兼并和强占田地尚且满足,‘产去税留’更是常事,百姓的日子实在太苦了!若是能从根子解决了问题,把士绅地主手上的田地,拿去重新分给百姓,再推广开夫人培育出的良种,以及增产保产的耕种之法,那百姓们的日子会好过许多。
  如此,方不负我等初愿啊……”葛蕤感叹。
  何止葛蕤一个人,在场众人除姚青云(且再算一个诸葛评)之外,都是深受过被欺压之苦或耕种劳累之苦的人,普通百姓之苦他们是再清楚不过了,夏简戟的打算他们都再同意不过了。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夏简戟便决定了南入川蜀后,要如何对待那些川蜀地头蛇:“那便定了,大军入了川蜀后,先打大昭朝廷驻守的府军,再行整治那些仗势欺人的士绅地主!”
  说不定,大昭朝廷的府军,早已闻讯逃的逃、散的散
  了呢?毕竟炎军要率十万大军攻入川蜀这事,大昭朝廷早就‘料定’了,那些川地驻守府军应是早就知晓了的。
  若果真如此,他们就会轻松很多了。
  把一些大事都拿出来商议并决断过后,又确定了相应的具体施行细节。如此直到午时太阳当顶了,方才基本商议完毕。
  “我与武壮率军五万南下后,这北地后方就交予诸位了!”夏简戟最后安排道。
  “农耕诸事,由夫人总领指导,诸葛先生和葛师在旁协领。“
  姜秾点头答应,诸葛评和葛蕤起身出列,同声道:“在下领命!”
  “北地的其余民政诸事,还请诸葛先生总领,葛师协助。”
  诸葛评和葛蕤再次同声领命:“在下领命!”
  “府城安危及至整个凤翔府和北地的布防,就交由姚将军在府城坐镇指挥了,必要时还要劳累姚将军带兵或护卫,或驱赶怀不轨之心者。”
  姚青云起身出列:“在下领命!吾非身死,绝不使不轨之人入城一步!”
  “夏某信姚将军。”夏简戟继续安排,“圭章,陈仓县便交给你了。”
  葛圭章起身出列,揖道:“在下领命。”
  姚青云统领北地后方即整个凤翔府的安危防守,不到必要他的人都要镇守在府城,而扼南北咽喉的大散关所在陈仓县,交予了葛圭章,这是一种制衡。
  但也不无夏简戟的小心眼:可不能把葛圭章放在府城,与他秾妹隔得太近了,平日他在的时候不用顾虑这些,但他不是要率军南入川蜀嘛,虽然相信两人的品性,但也止不住他吃醋啊!所以,这两人还是隔远点吧!
  “五七和张二,你两且随我南下。张一,你到时在葛师的安排下,运送粮草和良种南下支援。四七、八郎、大壮和进财你等,有随我南下者,也有留守北地者,之后几日内再行安排。”
  王五七等人起身出列,齐声道:“在下领命!”
  如此,就算是安排妥当了。
  大军南入川蜀,这种声势浩大的大事,早就已经在做准备了,否则仅这十日的准备就太仓促了。
  十日倏忽即过。
  夏简戟与张武壮带领五万大军,在留守北地的炎军众人的挂念之下,在大昭朝廷等各方势力或喜或忧之中,出了大散关,走陈仓道经褒城,转道汉中并火速攻占了下来,算是声势浩荡的入了川蜀!


第90章 
  升和十八年五月; 炎军首领夏简戟率五万大军南入川蜀。
  同月,穿过秦岭到达汉中; 而其后仅仅花费五日,便顺利攻下汉中府。向各方势力昭显了炎军锋锐,所向无敌!
  之后破竹之势不减; 顺势再下涪州、巴县等地一举拿下重庆府。随后不过一月时间里,便拿下全部蜀地,并初步整顿完成,府县衙门重新运转。
  蜀地东据巫山山脉之险; 扼长江水道之要,是易守难攻之地,东边可守荆湘; 以防米谷军或其他南方势力进犯西南川蜀之地。
  升和十八年七月,蜀地炎军西进川地。
  川地百姓欢迎之至,甚至开城迎接,炎军兵不血刃便轻易夺得了成都府。甚至秋播时,成都府的百姓还种上了炎军带来的高产良种。
  慷慨赠送良种、秋毫无犯百姓,这样的炎军; 川蜀之地的百姓那是再欢迎不过了!
  不久; 炎军相继再下潼川府和叙州府等地。
  至升和十八年腊月,川蜀之地就已尽在炎军之手。
  ……
  从一开始,炎军攻占川蜀之势就显得太过迅猛了,让各方势力措手不及。
  比如大昭朝廷,得知夏简戟果真带着张武壮——那个能只身入敌阵枭首敌将的悍将; 领兵五万南入川蜀之后,朝堂上一口气还没松完、没来得及高兴几天呢!
  便又传来消息:长途奔袭后的炎军,仅五日便拿下了汉中府!
  随即,朝廷上开始争论:究竟是立即出兵攻打凤翔府,截了炎军在北地的后援,将夏简戟堵在川蜀之地呢?
  还是按照先前计划,趁夏简戟在川蜀之时,向东发兵剿灭邺城军,再南下剿灭宛陵府米谷军,最后再以包围之势给炎军来个瓮中捉鳖?
  乱世中的新起之秀状元云青,因其神机妙算料中了炎军动向——果真只占据了凤翔府、并未东进长安府,这次皇帝想听听他的建议。
  云青:“入川炎军方才五万,凤翔府内就还剩了十万炎军。有叛将姚青云镇守凤翔府城,夏简戟老母妻子亦是留守,虽然夏简戟走后炎军应该不会进取扩张,但若有兵进犯,炎军定会拼死守卫夏简戟的家眷,固守是毫无问题的。
  能以老母和妻子为质,稳定北地炎军的军心,逆贼夏简戟也称得上一声‘枭雄’了。
  先前夏简戟若是将川蜀十万壮丁全都带走了,那北地炎军就只余五万之数,倒是可以尝试先行剿灭凤翔府的叛军,断了夏简戟后路。可惜了……
  因此为今之计,还是应该要先行发兵剿灭邺城军,这样就解了长安府的左右夹击之危势,才好自如地谋划日后。”
  云青所说的,解了长安府被左右夹击的危势,真是正好说进升和帝的心坎儿里去了!
  “云爱卿言之有理!朕在这长安行宫也待够了,若剿灭了邺城军,朕便可起驾回去北京皇宫。届时再发兵南下,平叛了宛陵米谷军,就能将乱贼夏简戟困在川蜀瓮中当鳖给捉了!”
  两年大旱刚过去一年,元气还未恢复,而且南有米谷军、北有邺城军和炎军,如今天下已是乱世了。
  升和帝居于邺城军和炎军两面夹击下的长安府内,日子早就没有先前那般好过了,他穷奢极欲惯了,哪里受得了苦日子?可不就是‘待够了’,住厌烦了,想走了吗?
  升和帝此言,是把他迁都长安之举,直接说成了游幸行宫,并直言在剿灭邺城军后,就又要迁回故都‘北京’去。轻描淡写,何其儿戏?
  但如今的朝堂上早已没了敢言帝王过失的诤臣,就算升和帝把都城迁出、又迁回的行为再怎么儿戏,也没人去撞柱劝谏了,如今即
  便有人劝谏,也已是无力回天。
  就连一心报效大昭的云青这样的年轻朝臣,也不得不承认,这会儿趁夏简戟不在北地时,迅速剿灭了邺城军,搬回故都‘北京’重振旗鼓以后再来收拾山河,比在长安府这里受两面夹击的惊吓,要来得好。
  炎军攻占了涪陵!炎军攻占了巴县!炎军拿下了重庆府!蜀地已全落入炎军掌中!
  消息一个个传来,只叹炎军这破竹之势实在太猛,虽然大昭朝廷早已放弃了川蜀,却又怨怪川蜀的驻守府军太无用,没能把炎军拖住更久一些。
  大昭朝廷着急了,再不赶忙出兵剿灭邺城军,怕是夏简戟就要从川蜀回来了!
  升和十八年七月,炎军进军川地之际。大昭朝廷发出讨伐檄文,集结陇西、关内和山西兵力,并狠心从长安府内抽调两万京兵,拼拼凑凑组成十万大军,东伐邺城军。
  同月,大昭朝廷大军与邺城军战况激烈,死伤对半,最终邺城军稍逊一筹,弃了邺城,败退许昌。
  消息传回长安,升和帝喜不自胜:“邺城叛军既已败退让路,那朕起驾回朝的时机也到了!”
  “邺城叛军轻易败退,恐怕有诈!”状元云青劝阻道。
  升和帝甩袖不理:“我大昭大军死伤近半,邺城军也死伤过半,朕的大军还剩五万,邺城军或许还剩不了五万呢,能有什么诈?!”
  升和帝归心似箭,邺城军败退半月之后,就结束游幸长安‘行宫’之行,起驾出了长安。
  相比来时车马绵延百里之远,升和帝回程时车架才绵延五十多里远,可说是轻车简行了。
  他满心欢喜地走了,比来时还欢快许多,哪怕来时百姓们都给了‘贺乔银’,回程时却没一户人家送‘践行银’。
  升和帝满心以为,只要回去故都、一切都会好转的,他依旧是大昭皇帝,万万人之上的天子。
  然而,随后的发展竟果如云青所言,邺城军真的只是佯败,他这天子也做不成了。
  要知道,炎军的十万大军是真的有十万,甚至还有多出来的,夏简戟说带五万大军南入川蜀,就真的带足了数——甚至还没把将领算在内,这也是出于扮猪吃老虎,降低各方势力尤其是大昭朝廷的戒心考虑。
  但大昭朝廷的十万大军,却是大打了折扣的。
  其实也不稀奇,古时候在报战力时,不管是为提振己方士气,还是打压敌方气焰,报战力都是报的虚数——还是往高了报。大昭朝廷的十万大军,实数能有六七万就很了不起了。
  而且大旱两年还没缓过气来,大昭朝廷又是沉疴日久,东伐大军的军备和粮草都没能力给足。而能够吃饱喝足的两万京兵,又养尊处优地被养废了,总之战力实在是让人看不上眼。
  这样的大昭大军,去打同样号称十万大军的邺城军,除了后者佯装败退外,还真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解释大昭大军的战胜。
  河南地界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形,邺城军‘败退’许昌之后,想要北上也容易得很。
  升和帝东出长安北回故都的半道上,邺城军悍然出兵北上!
  大昭朝廷那些占了长安至邺城一线的大军,就像是纸糊的不顶个什么事,不过两日功夫,邺城军就追到了升和帝御驾之前……
  ……
  升和十八年,八月十五中秋,升和帝被邺城军所杀。
  同日,邺城军首领言武威,就地称王,建国开元。
  割据河南和山东等地,北与后昭以黄河为界,南与米谷军以淮河为界,史称后燕。
  同月,大昭皇室后裔升和帝堂兄魏国候,于故都‘北京’复立
  大昭旗帜,在大昭留守旧臣的拥立下登基为帝。
  坐用故都京畿、山西和辽东,史称后昭。
  ……
  在此之前,升和帝被杀的消息被火速传入凤翔府之后,姜秾、葛蕤、诸葛评和姚青云等人聚首商议。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时便是首领所说的‘必要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