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以农为本[农]-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能否帮我收集一些来自南边的麦子?也不是一定要南边的,西南、齐鲁和京城周边的,都可以,只要是外地的都可以收集一些。”
“行!包在我身上了!只要是外地的麦子都行是吧?那稻子要吗?”夏五斤毫不推脱满口答应。
姜秾思考一瞬后回答道:“只要是外地品种都行。稻子……若是有,也帮忙弄一些吧,但要是带壳的稻子,不是去壳后的稻米。”
北方大多地方都不适宜种植水稻,而后世重要的东北水稻产区,如今大部分还是一片林原。旱稻通常种植在夏季降水稳定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区和半山区。
不过温带少雨的旱地,也勉强能种植旱稻,弄点稻子回来试验一下也无妨。
“好的没问题!不过你这收集种子,是做什么呢?想要选出收成好的种子,然后更换现在正种着的品种吗?”夏五斤想到秾妹像是天生就会种田,看着也很喜欢侍弄庄稼,那想收集许多种子钻研一番也不稀奇,于是猜测道。
姜秾想到自古以来,人们对杂。交动植物的抵触,只回答道:“对,我就是这样打算的。”
夏五斤只是和秾妹眼神对上,就一下看出来她有所隐瞒。不过这也没什么,谁还没点小心思了?转而商量起另一件事来:
“我想将段木栽种香菇的法子,教给村里的村民,你觉得呢?”以他对秾妹的了解,她一定会答应。
“可以,我没意见。”虽果然没出乎夏五斤的预料,但接下来……“你怎么舍得了?上次不都还那样抠门吗?”
“……”夏五斤又一次感觉到了被话噎住后,无话可说的复杂心情。“我怎么就抠门了?!上次从县城回来时,不还给你带回来了一包香甜的奶酪!?”
姜秾神色毫无波动,直静静地看着对面的人,不说话:……
夏五斤不过是咋呼一下而已,也不是真生气。
“教会村民们用段木栽种香菇,对我们两家的影响不大。段木香菇品相有憾,只能卖干香菇,我们卖鲜蘑依旧是独此一家。
而且,袁老板告诉我,袁管事带话来,鲜蘑是物以稀为贵,干香菇却是多多益善。听袁老板的意思,他们有广阔的干香菇销路,似乎是卖往外地,可能是京城也可能是南边,这都不知道。
所以教会村民们用段木栽培香菇,对我们的干香菇几乎也没有影响。”
而且,他还能在村民与袁屋杂货之间做中人,应该也能得些好处。
不过夏五斤觉得,这就不用说给秾妹知晓了!他本来就在秾妹心中是一个奸猾、爱财还抠门的人了,可不能再加一个盘剥乡邻的罪名。
姜秾觉得这就对了,“原来是对我们没影响啊
。”
“……”噎着噎着,也就习惯了。“这次的‘条编法’,对村民们来说负担太重,我们不伸出援手,怕是会遭乡邻的嫉妒惦记。不患贫而患不均啊……”
第49章
不患贫而患不均。虽然姜秾以前没穷过; 无法完全感同身受。
不过,大概也能理解一些。就像以前她刚上大学; 第一学期全班同学都没有出什么成绩时; 班级友爱氛围良好; 等到她开始一学期就能申下一个甚至几个专利; 并且很快就顺利与企业或相关部门达成合作并投入市场运用之后; 一枝独秀的她; 就被针对了。
虽然同学们的那些针对,没对她造成太过恶劣的影响,但大约也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一种体现了吧。
夏五斤聊天打诨又说了会儿话,姜秾就在一旁沉默听着; 不时‘嗯’、’哦‘一声表示在听; 或者说句实话噎他一下。
两人就这样; 在两家中间那一条、路两旁长着野草野花的丈宽土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会天; 再才分开各回各家。
姜秾转身回到自家,家里有前来换麦种的杨婶在。
那次白送治病杀虫液的方子之后; 村里的婶子们果真送来了许多零嘴。
尤其是一个婶子送来的二十个鸡蛋,让她和小豆丁每天午后的加餐; 都变成了蒸鸡蛋羹,连着吃了十天。
又还有柿饼、梨干、糕点和小葱薄饼等零嘴; 那段时间小豆丁手里就没缺少零嘴,一时实在吃不完,姜秾还拿了些去分给小伙伴们。
而且自那以后; 村里的婶子们看见她,都会热情的和她说话。
姜秾怀疑她们是在逗小孩,但她没有证据,不懂她们为何喜欢逗她。
“……量过了,你家这一袋有三十升,我家这一袋有四十升,刚好合适!”
杨婶家换的麦种,是姜家特意给预留着的,她家也是村里最后一家过来换麦种的了。
换出去三十升麦种,得回来四十升普通麦子。村里有十八家来换麦种,加起来姜家一共换出去约一千五百斤即是五百升麦子。
在换麦种这一项上,姜秾就赚了约四百五十斤麦子,差不多有去年收成的一半了。
按以前一斤麦子十文钱的粮价折算,这就赚了将近五两银子!
所以,姜秾从来不认为种田是门不赚钱的营生,种田种的好了,照样很赚钱。
周翠娘:“唉嗨!我们两家就别说这些了,哪还用四十升换三十升啊!就三十升换三十升!”
“既你都说了我们两家亲近,那我就更不能让你为难了。要是以后让别人知道你给我家三十升换三十升,他们可就要不服气了,都是一样的村里乡亲,可不能区别对待,不然你不好做人的。”杨婶推辞不受。
“杨婶你啊也是讲究,那好吧。”周翠娘客气话讲过后,就没再坚持三十升普通麦子换三十升麦种,且杨婶说的也是实话,一旦开了特例,等别人知道了,她也不好做。
“我给你抓一把干菇,你待会走的时候带回去,用水泡发后炒了吃、凉拌吃,或者煮汤,都可以的。”
“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杨婶也不再推辞。
周翠娘摆摆手,“唉嗨!都是自家种的蘑菇,不值什么。我们俩之间不讲究那么多,我才送你的,其他人我还不好意思送出去呢,这干菇都是品相有缺的鲜菇晒干的。不过蘑菇味儿都是一样的。”
“自家吃,讲究那么多做甚!我可不嫌弃呢,有白吃的好事哪会嫌弃。”
两个人好一番客气后,又说了会儿话,杨婶这才提出要告辞回去了。
在周翠娘的帮助下,杨婶扛起一袋一百来斤的麦子就往外走,看起来也不吃力。
出门时,看见穿着嫩青细兰草夏季襦裙的姜秾俏生生站着,还笑着问道:
“
秾娃儿啊,杨婶我做的小葱薄饼好吃吗?好吃的话,以后多来你杨婶家,杨婶再给你摊一篮子啊。”
姜秾认真地道了谢:“很好吃,多谢杨婶,有时间了一定到您家里去玩。”
“哈哈哈!那好,多来杨婶家玩啊!杨婶这就走了。”杨婶扛着大麻袋,脚步矫健地往院外走了。
“杨婶慢走。”姜秾礼送道。
若是不想闲着,田里就总能找出来活做,姜双五就是不想闲着的人。
如今麦子已收回来了,他就去黄豆、豌豆田里,或黄米、粟米、高粱田里,看一看各自的长势,拔一拔地里杂草。
姜家有十亩地,轮流八亩地种麦子,剩下两亩地就种菜、豆和杂粮,每样都种的不多,侍弄起来也不多累。
然后,小豆丁如今也已有四岁,走路再不颠颠歪歪的了,已经可以利索地到处跑。这会儿,该是跑到沈家去玩了。
长了一岁也还只有七岁的沈甜,一般时候都不下田干活,就呆在家里看家。也刚好逗一逗可爱乖巧的小豆丁玩儿,时不时就拿她做的好吃零嘴给他。
现在的小豆丁,已经俨然一副沈甜迷弟的样儿了。
傍晚时候,姜双五扛着一把薅锄从外面回来了。
小豆丁像只小绒鸡一样,看着天晚了,也扑腾扑腾地跑回家来。
一边往回跑,还一边叽叽叫着:“甜甜姐给我吃了爆米花!阿娘、阿娘,你用高粱米,给我焖爆米花吗?”
周翠娘:“又去麻烦你甜甜姐了?明天再去的时候,要用小篮子提一篮子干香菇去,知道了吗?”
“好嘚!”小豆丁还是不依不饶,“阿娘给我焖爆米花吗?”
“不给。”周翠娘毫不留情的拒绝了,“马上就要吃晚饭,还惦记什么爆米花呢!要不你就光吃爆米花,别吃你娘做的饭了。”
“怎么这个亚子,好叭……”小豆丁性格乖巧,没有得到满意答复也不闹腾,只沮丧地瘪着嘴道。
小孩子儿脸色和心情变得极快,小豆丁这还没沮丧到一会儿呢!鼻翼一动,就被扑鼻饭香吸引!
立时忘记沮丧,哒哒跑到堂屋的饭桌上坐下,乖乖等着了。
晚饭是面饼汤。
新收的麦子用石磨磨的面粉,和面揉匀成面团后,随手揪一小坨面团、捏几下看着像成了面饼后,就扔进翻滚的汤里。
汤里放了被煎得喷香的小葱头,闻起来香气扑鼻。
不仅闻起来香,吃起来也很好。用石磨磨出来的新麦面粉,非常筋道,咬紧嘴里的口感又软又筋道!
因为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厚薄均匀,大小一样的面饼,是用手随意捏成的,厚薄大小都很随意,在咬进嘴里咀嚼时,就有滑软又劲道的口感,每一口都给舌尖带来不同的惊喜!
咬一口筋道又滑软的面饼,再埋头麦香和葱香之中喝一口浓汤……真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美味。
实在是好吃!
姜秾一口气吃完一海碗面饼汤,都觉着有点撑到了。
现在‘芒种’已过,离‘夏至’也很近了,早就已经进入仲夏时节,天气已经热起来。
吃罢晚饭,桌椅碗筷也都收拾干净,一家人就坐到院子里的柚子树下,乘着凉。
这棵柚子树是当初房子建起时就种下的,今年春天时开了一树花,那时真是满园芳香怡人。
如今正挂着十几个碗大的青涩柚子,等秋天柚子黄了,就能开柚子吃了……
不患贫而患不均。
周翠娘刚好也和夏五斤有一样的担忧,大概精明人
的想法都差不多。
周翠娘说道:“‘条编法’之下,村里人家的负担,本就要比以往年份重了,结果又还只收银两,这就更艰难了。
葛贡士觉得,以后麦价会降,卖麦子换银子不划算,尽量想其他办法凑银子。
然而村里的人家里,都没一家会一门手艺的。这不,麦子收完后,山脚和山上已有许多人在逮兔子、撵野鸡了,可山珍野物哪是那么容易弄到的?而且小野物也不值钱。”
确实,没一门手艺专长,想要在期限之前凑到足够的赋役银,实在太难。
“没人帮一把,村里大半人家怕是都很难凑齐,除非舍得把麦子全卖咯。”周翠娘心里也不太舒服。
麦子都卖完了,可那还有一个冬天一个春天要熬过去呢,到时吃什么?吃野菜、嚼草根还是啃树皮?
这时,姜秾说出夏五斤的打算,“夏五斤打算将段木栽培香菇的手艺,教给村里人。这不妨碍我们卖鲜蘑,袁屋杂货又说干香菇多多益善,可能是打算卖到南边或者京城去,因此也不影响我们的干香菇生意。”
周翠娘点点头,并不为夏五斤打算将手艺传出去的事惊讶或生气,“这样很好。至少从明年起,村里人能减轻些赋役银的负担。”
“不过那都是明年的事情了,眼下的困境却还是不能化解。”
周翠娘又解释道:“同住一个村里,若是只我们几家日子过得滋润,免不了别人要眼热。
我们单家独户的,也没宗族亲戚撑腰,若是村里人饿到过不下去日子,就不会在乎五斤那些县城里的朋友了。毕竟人都要饿死了,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经过逃荒的人,都见过人性之恶,且也都被饿怕了,于是心会更狠,也更易无所顾忌。
很多违背德行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怕是要去我们菇房揪蘑菇吃,或者到我们田里去祸祸庄稼,到时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当人不要脸皮,只求不饿死的时候,什么往日邻里情谊都是假的,说不得都只余满心怨怼了。做出撬门偷盗、上门打抢等恶事,也不稀奇。”
都是从逃荒里活下来的,真到了那个地步,谁也不会还是客气友善的乡亲邻里。
姜秾没有经历过,也就没有发言权。或许人若是真被逼到绝境了,是会不顾廉耻情谊的。
姜双五接话道:“他们真凑不齐银两时,肯定会到村里我们这几家过得好的来借钱,到时借给他们一些渡过难关罢。”
周翠娘并不满意这个方法,“去年过年前借钱过年的,今年开春借钱给服役男丁抓药吃的,我都借了的,可最后谁还了?不还是做工抵债。
村里一家的赋役银,少则二三两、多则七八两,就算来借的自家已经凑了些,我只给借一两、二两,借的人家多了,那也有好大一笔了!哪怕他们明年能栽种香菇赚钱,然后还回欠银,我也不想借。”
何况,白白借给别人银钱,她总不甘心、也不放心,她把银钱拿去放印子钱还能收利银呢,而且谁知道有人到时愿不愿意还,又还不还得起呢?
“帮是肯定要帮村里乡亲一把的,但要怎么帮,才能既帮他们渡过难关,我们自家又不吃亏,这是要好好打算的……”
姜双五和姜秾都不多说了,静等周翠娘的打算。
周翠娘:“葛贡士不是说了,很多人都会去卖麦子兑银子,那么麦价就会降低很多,为了凑足赋役银,就只能卖更多的麦子。可麦子卖掉太多,又或者根本就全部卖完后,难道就不吃饭了?
那肯定还是要慢慢想办法弄来银钱,再去买麦子回去吃。这个时候,那
些无良粮商肯定又会提高麦子的卖价,低价买、高价卖,才能赚更多钱。”
周翠娘分析一番后,说出了她帮助乡亲邻里的绝妙办法:
“既然如此,我们就在村里当一个有良心的‘小粮商’!我们家有银子,就去收买村里人的麦子,也不压价,就按以前三十文钱一升的价,这样村里人就能有银子交上赋役银了。
等到村里人麦子不够吃,再要买麦子时,我们就把买回来的麦子往外卖,也不提价,就卖三十三文钱一升。
至于每升多出来的三文钱,不过是点辛苦费了。
这样一来,村里人能交上赋役银,以后麦子不够吃再买时,也不怕买不起,多好啊!”
是啊,多好啊!一升麦子赚三文钱,积少成多,这一倒腾下来即得了人情,也不会亏,甚至还能赚个几百文钱!
他们往袁屋杂货卖蘑菇时,袁老板都是付给的银子,只有零头才用铜板付,因此家里存的银钱大多都是银子,都不用拿铜钱去和县城里的商人兑银子了。
倒腾起来,也就不费事!
“是啊是啊,多好!”姜双五附和着。
姜秾敢肯定,她阿爹根本没听懂,只是习惯性附和而已。
不过她却是听懂了的,一旦懂了后,就觉得她阿娘着实精明。
她阿娘和夏五斤都想到了:不患贫而患不均的隐忧,果然是精明人的想法都是相通的。
等等,她阿娘都想到赚中间商差价了,夏五斤肯定也会在村民和袁屋杂货之间赚差价的。
这也正常,忙活一场费了精力,赚点中间差价也实属应该。
第50章
村里有些人去过县城后; 带回来了很不好的消息,在村里卷起一阵焦急议论狂潮:
“县城粮铺的麦价果然降了!听县里人议论说; 前两天还是三十文钱一升麦子; 如今就降到二十七文钱一升了!按照这个降法; 说不得再过两天就是二十五文钱一升了。”
“或许到最后了; 二十文钱一升都有可能……不能等麦价重新涨起来了; 得赶紧趁如今还没将太多; 赶紧卖了愁足赋役银!”
“而且县城还新开了一家粮铺,据说是县太爷的小舅子开设。跑去问了,若是付给铜钱,就二十七文钱一升麦子; 若是直接付给银子; 就是二十五文钱一升。”
“县太爷小舅子开的粮铺?那到时给我们缺斤少两了; 我们也不敢说、也不敢闹啊!这不是欺负人呢嘛?!”
“可又能有什么办法?”
一切的议论和不忿,最后都归结于一句愤懑无奈的‘可又能有什么办法?’。
就在这时候; 姜家站了出来!
姜家说了,按照以往三十文钱一升的价收麦子; 而且是直接付给银子。
这不啻于绝境之中,伸出援手解救了他们啊!
之后; 村里人家有许多感恩戴德,感念人情的漂亮话; 不必赘述。
总之,姜家此举真是太仁义了,村里人家无不承姜家的人情。
当然; 素来与姜家关系不好的南边严家,不算在内。
在姜家越过越好,村里也越来越多人家与姜家交情更好之后,严家就安分下来了,毕竟寡不敌众。但拉下面子来与姜家和好,也还是没有的。
之前姜家与村里人换麦种时,村里除了像夏家这样劳力太少的几家没换外,也还有一个严家没有来换。
这一次,村里其他人家都选择把麦子卖给姜家。不用累死累活的往县城挑运,价钱又还和以前一样,而且还是直接付给银子,这样的好事没人会傻得放过!
除了严家这样,与姜家不和甚至积怨甚深的人家。不过全村也只有严家一家,与姜家积怨甚深了。
那些以往与姜家关系一般,说不得暗地里还不喜姜家的人家,也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腆着脸皮笑呵呵地把麦子往姜家挑。
不过就算严家主动求和,周翠娘也是不会同意的:“哼!严家婆娘这样,还算是有点志气。因为她也知道,就算登门来给我赔礼道歉,我也照样不可能同意换麦种,不会同意收她家的麦子!哼,还算是有点骨气!”
‘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这也算是应了这句话了。
为了存放那些收回来的麦子,姜双五在姜秾的指点下,在后院下面挖了一个地窖。
地窖主体在后院下面,入口却在夫妻两的卧室里,一般情况下这样还是很安全的。
‘条编法’之下交纳赋役银,让村里人家今年的负担加重了许多,所幸比往年多卖上一两百斤麦子,也总算凑齐了银子。
全村人眼前的困境已经解决,接下来就是要愁以后了。
比如,家里麦子卖得不剩多少,明年开春后家里怕是就要断粮了。以及明年秋天的赋役银又要怎么办?
难不成以后年年都要这样,青黄不接,一年到头都不敢放开肚子吃顿饱饭?
就在这时,夏家和姜家两家,再次大发仁义之心。
说是要将段木栽种香菇的手艺,无偿教给村里人!
虽然他们不知道,姜夏两家蘑菇卖多少钱一斤,但想来或多或少总是能赚钱的!
菇房栽培蘑菇不用想,但有段木栽种香菇,也
不错了吧?
后来叫他们去夏家说这事时,也证明确实是门赚钱的手艺。
因为段木栽培香菇这门营生中,夏家占六分、姜家占四分,所以这次主要是夏家站出来,向村里人说这事――也是趁机向村里人施恩。
夏家孤儿寡母的,因为夏五斤经常在县城里混,有那一伙混子朋友,上次雇人在菇房做工时,也拉进村里来转悠了一圈的,村里人并不敢欺负他们。
而且后来人缘在村中很不错的姜家人,也与夏家母子两越来越交好,加上姜家这一层面子在,村里更不会欺负他们了。
不过到底孤儿寡母,让他们给村里人施点恩情,和村里人打好关系,若万一有个事情——像是体弱的夏婶有个什么不好,也能有人帮一把。
“……为了感谢各位乡亲邻里,这些年来一直对我们母子多有照顾。
段木香菇已摘过一茬了,也发现确实做得,于是这就想着带大家一起来做。若做得好、做得精心,一年也能得个四五两银子,缓一缓赋役银的重担。
虽用段木栽种香菇这事,是我家五斤首先想出来的,但让香菇丰产,却是秾娃儿的功劳。姜婶他们厚道,只要了合伙的四成……”
像上次全村人聚在葛贡士家一样,这次都聚在了夏家的院子里。
众人都听明白了,段木栽种香菇这门营生,夏家虽占了六分,姜家却也占了四分,夏家和姜家的人情他们都要记着。
“秾娃儿最是天生就会侍弄庄稼的了,让香菇丰产一点都不稀奇!夏婶你和姜婶,也都是仁义的人啊!
我们定然好好儿学,到时有什么不会的,还要秾娃儿和五斤多多指教啊。”
“是啊是啊!我一直念着你们两家的人情,以后凡事有需要我家的,只管告知我们一声!”
“秾娃儿真能干!你们无偿教我们这门赚钱的手艺,让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才好了!
反正我记着情呢,如今一时还不起这人情,那我就记着以后慢慢还!
对了,秾娃儿,婶子上次送你的柿饼好吃不?今年婶子我多摘些回来霜着晾干,明年多送秾娃儿你一些啊?”
“对对!据说秾娃儿喜欢吃板栗糕,婶子我手笨做不来。不过等秋天时,婶子给你捡一袋子板栗送来,你自己做好吧?对了,也给五斤你送啊。”
“对对,给秾娃儿和五斤都送!”
……
姜秾:“……”
是怎么又演变到了送零嘴的环节?她也没表现得多馋嘴啊?
夏五斤笑呵呵的,非常高兴:“好啊好啊!谢过婶子了。”
若是送来的板栗多,就拿一部分去县城卖了换钱。
如此一来,近处的赋役银困境,姜家以原价收购麦子,就算帮忙解决了。
明年及以后的赋役银重担,姜夏两家又通过无偿教他们栽种段木香菇,一年挣来四五两银子(这还是保守估计,毕竟姜夏两家合伙一起一年能赚二十多两银子呢!),帮忙减轻了。
之后,有不少人家回去后,都暗暗开始合计:
以后每年的赋役银,争取从段木香菇里出。那么每年收上来的麦子等粮食,就不用卖出去,可以全留着自家吃了!
而且以后冬天的时候,家里男丁又不必出去服役了,这日子竟然是会更好过了啊!
在过日子方面,贫民百姓都是再精明不过的,都能算得出这笔账。
一旦算清这笔账之后,村里人家就更加知道,段木栽培香菇这门手艺何等重要了!
这可得好好学、得学会,这
样以后才能把收的粮食全都留在自家,也才能吃顿饱饭!
还有那些更精明的人家,又想到夏五斤在县城里有些人脉,且收买干香菇的袁屋杂货袁老板,与夏五斤和周翠娘打交道已久,想必他们关系不错。
那以后他们卖干香菇,怕是还得走姜夏两家那里……
所以,不能一学会手艺,就过河拆桥不认人,得要一直与姜夏两家打好关系才好。
所幸,姜家人都很厚道,夏家夏五斤在县里有帮混子朋友、并不好惹,不过也不是不能相处的。
与姜夏两家一直交好,倒也不太难。
理所当然的,姜夏两家在村里的人缘更好了。
尤其是,日子进入三伏天,周翠娘和姜秾,开始教全村人沤制绿肥了。
姜家人走在路上,那就更受人欢迎了!说夹道欢迎,还是夸张了。
但离人尚且三丈远时,就热情的与他们打招呼,就是很平常的场景了。
而且说是无偿教他们段木栽培香菇的手艺,可为了与姜夏两家继续打好关系,村里人都很精明的,没有表现得理所应当。
于是,不给姜夏两家大笔银钱报酬,可平日里遇见两家人了,都会给些小东小西的。
像是一把小葱,几个萝卜,或者一棵白菜这些,都是自家种的不值钱,可拿来表表谢意,也是可以的。
整个温宁村的气氛,一扫先前的悲愤愁苦,变得干劲勃勃!
村里人脸上都带着笑,对未来的日子又有了期望。
可这里面,不包括姜家的南边邻居严家。
严家人眼看全村人喜笑颜开,就他家还愁云惨淡,慢慢的也就后悔了。
最后悔的是严家当家男人,严家媳妇儿还是很不服气,但她不服气又能怎样呢?
第51章
姜家南边邻居; 严家。
严家的男主人严阿七,脸色算不上好。
“赶在麦价继续往下降之前; 以二十五文一升的价格卖了两百升麦子; 加上以前的存银; 才终于是凑齐了赋役银。可今年家里八亩地只种了七亩麦子; 因为雨水好; 这才能收上来四百多升麦子。
可如今; 就只剩下两百来升约六百斤麦子了。这麦子得要吃到明年夏收的时候啊,何况还有平时花用的,过年买肉的,去年没给儿子做新衣服; 今年可要做一件了; 这样就很紧巴巴的了……”
严家儿子严宝今年已满八岁; 但因为夫妻两即使日子过得艰难,也不肯亏待儿子的这种溺爱; 养得他在外怯懦、在家蛮横的性格。
严宝听到严阿七的话,立即嚷了起来:“我要吃肉; 我要穿新衣服,姜家的没用女娃子都穿好几套新衣服了!”
严阿七夫妻两带着一对姐弟逃荒时; 严宝才一岁多,是拼了命、舍了五岁的女儿才护住这儿子的。所以哪怕宁愿亏待他们自己; 也绝不舍得严宝吃苦。
严婶忙将严宝拉到身边来,拍抚着哄道:“好好,买肉给宝宝吃; 给宝宝做新衣服。”
至于纠正儿子口中‘姜家的没用女娃子’这话,想都没想。
严阿七看着儿子闹吃肉、闹做新衣服,心里就更加后悔了!
“今年一亩地能有两百斤麦子的好收成,是因为今年雨水尚算调顺,可难保明年会怎样。而且别家都向姜家去学沤制绿肥,又换了姜家的麦种,明年的收成会肯定比我们家好很多。
更重要的,还是段木栽种香菇的手艺,一年就能挣五六两银子,学会后赋役银就不用愁了。
到时村里人家就都过得要比我们好了,别家的儿子、甚至是女儿,都比我们家宝宝吃得好、穿得好,别家儿女有的,我们家宝宝却没有!”
严阿七越说越激动,之后更是怒声埋怨道:
“你说你!你为什么要与那姜家女人一直吵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能忍忍?你们这些妇人家果然坏事!要不然,现在我们也能名正言顺的跟着学,不像现在这样连累一家,连累我们宝宝!”
严宝猛地推了严婶胸膛一掌,气哼哼地挣脱了他阿娘的怀抱,生气叫道:“吵架!为什么吵架!还连累我!”
严婶一手揉着被儿子一掌推疼了的胸膛,一手向他招了招,安抚道:“是阿娘的错,宝宝不生气啊。”
曾经与周翠娘叉腰对骂不怯阵的‘严家婆娘’,此刻却不敢反驳丈夫和儿子一句,只能挨着骂、忍着疼,哄着她儿子宝宝。
将严宝哄好,看严阿七虽阴沉一张脸却没再说骂了,她这才小心开口:
“沤制绿肥的事情,可以像之前的治病杀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