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表妹怂且甜-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正书院乃官办,隶属国子学管辖,每年冬会有一次公开考学,凡年九岁以上有相应蒙学基础者,不拘门第家世均可应考。
  不过早些年战乱不休,贫家败户在那样光景下能保命活口就算走大运,若无旁的奇遇,哪有还余力再负担孩子开蒙受教的花费?是以今日前来应考的孩子大多家境不差,这一点,从他们的装束及在门口等候的家人、仆从、车驾都能看出。
  当然,今日应考者共有一百二十七人之多,其中也能零星看到几个衣着普通的寒门稚子。
  因是入学考,考核范围只限书、算两门,上午下午各一场,到申时初刻,便陆续有学子呈交答卷退出考场。等候在书院门口的家人、仆从自是要上前关切,慢慢便嘤嘤嗡嗡热闹起来。
  徐静书是申时近尾才出来的。这个点呈交答卷的学子最多,她出来时正赶上个人挤人摩肩接踵的盛况。她虽长高不少,但仍偏于瘦削,哪挤得过别人?
  远远瞧一眼门口那水泄不通的架势,她索性让到道旁,打算等这波人潮消退后走。
  在道旁树下站定后,她才发现已有个和她差不多身形的小姑娘早早站在这里了。
  那姑娘先前在考场时就坐徐静书右手座,两人相互瞧着眼熟,双双挤出点客气的笑来。
  因徐静书个子蹿太快,上月赵澈才让人替她新裁了合身冬衣。可她写字姿势不太好,有时袖口上会沾点墨,所以通常需要写字时她都舍不得穿新衣,总拿早前那些衣衫穿,要么就紧巴巴,要么就短一截。
  旁边那姑娘的装束竟与她差不多意思,也颇有点“捉襟见肘”的样。
  小寒才过,立在屋外是无风也刺骨。两人不约而搓着手,原地跺起脚来。
  那小姑娘笑着搭话:“方才最后一题真难。我见你好似没有答?”
  方才两人邻座,虽相互之间的距离看不清对方写了些什么,但写没写字是能瞧见的。
  “是很难,”徐静书有些心虚地垂眼,笑得尴尬,“你却密密麻麻写了许多,真是厉害。”
  下午考的是书科,最末的题目是一段辞赋品鉴,以大多数应考学子的学养基础来说,确实算难题。
  可赵澈及段玉山提前半个月就替徐静书押过题,今日那段辞赋恰是被赵澈押准的,对徐静书来说其实不难。
  她是怕才入学考就冒了尖,故意将那题空着。
  那姑娘以为她的尴尬是因不会这题而羞耻,便安慰道:“我那是硬凑,答的许多话同题面都没关系,就想着撞大运呢。私塾夫子说,若遇到不会的题目也别空着,要想法子写得满满的。你在私塾里没听过这个窍门吗?”
  “我没上过私塾,”这话徐静书也不好接,只能含含糊糊,“是家里人教的,没提过这个。”
  段家强调学风严谨,段玉山对徐静书的要求自也是要学得扎实,根本不会想到这类应考时的取巧之道。
  那姑娘叹了口气:“看来我俩差不多。其实我也没上过私塾,只是我家在私塾隔壁,站在讲堂外头偷听的。”
  徐静书忙宽慰道:“那你一定很聪明,我瞧你两场答题都胸有成竹的模样。”
  “入学只考书学和算学,我还能应付,”那姑娘落寞地扁扁嘴,“若考上了,听说就要学律、书、算、画、卜、乐,六门呢,旁的四门我半点不知。”
  “不怕的,咱们勤能补拙,总是能学会的。”
  “嗯!对了,我叫曾莉,你呢?”
  “徐静书。”
  两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相互勉励又互道姓名,这就算认识了。
  ****
  等人少些后,两人出了书院门。
  曾莉的父母兄姐已在外等候多时,一下子呼啦啦围上来关切询问,便将她围住了。
  徐静书笑着冲她挥挥手,便与念荷一道走了。
  原本郡王妃徐蝉打算安排几名侍女随她乘马车过来,她觉得不合适,便婉言谢绝,只请念荷陪着她步行而来。
  回郡王府后日头都落山了,有侍者来说含光院在等徐静书去用晚饭。
  她心中过意不去,赶忙一路小跑赶到,气喘吁吁进了含光院膳厅。
  膳厅内,赵荞正与赵澈说着话。平常赵荞在含光院吃饭的时候并不多,这顿饭是打着要庆贺徐静书考学结束的由头才赖下的。
  “表妹快来,就等你呢,”赵荞招呼她坐到自己旁边,“今日的考题难不难?”
  为着今日的入学考,明正书院在三日前就放了冬季长休,赵荞已光明正大玩乐三日了。她白日里溜出去玩了个不亦乐乎,就比徐静书早回来一盏茶的功夫。
  “上午的算科有一点点难,”徐静书答道,“书科题目就还行。”
  表姐妹两个有问有答,侍者们也陆续将菜上齐了。
  “反正段玉山说你一定考得上,”赵荞觉得段玉山不像个会信口开河的人,“母妃殿下也说,等放榜那日要在家里给你办小宴庆贺。你那么用功,肯定考得上!”
  赵澈打断她俩的亲热交谈:“边吃边说,免得菜凉了。”
  这两个小姑娘凑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当然,大多时候都是赵荞舌灿莲花地分享她在市井间的见闻,徐静书就津津有味听着,捧场地发出惊叹或点评一二。
  赵澈也不拘着,由得她俩边吃边叽里呱啦。
  “哦对了,我跟你们讲啊!”赵荞咽下口中食物,神秘兮兮地看看自家兄长,又看看徐静书,“今日我在天桥听说书的时候,旁边有人说,近来城中又有偷小孩儿的拐子了!”
  赵澈停筷,眉心略蹙:“怎么会事?”
  “我也只听旁边那些人说得七七八八,”赵荞拿筷子戳了戳碗中的米饭,“说是从十一月中旬至今,京兆府已经接到五起小孩失踪的案子,都是年纪在十岁上下的。大家都说怕是又有一窝人拐子溜进京了。反正连皇城司和的大理寺都被惊动,这几日就在城中挨家挨户盘查可疑之人。”
  半个月,五个小孩失踪,年纪都在十岁上下。警觉的赵澈彻底停止进食,指尖轻叩桌面,若有所思。
  徐静书显然与他想到同样的事上去了,顿时又诧又疑地哽住,两腮被饭菜撑得圆乎乎忘了嚼,瞪大眼睛半晌发不出声来。
  赵荞还记着徐静书最初在上京来的路上被人拐子拍花抓走的事,赶忙提醒:“表妹要当心!你这么瘦,力气又小,可不要轻易落单。你看今日你去考学就只带一个念荷,多危险啊。”
  “不、不会抓我的……吧?”徐静书艰难咽下口中食物,扯出一点僵笑,“过了年我就算十二岁了,不、不符合十岁上下的年纪。”
  赵荞认真打量她一遍,这才认同地点点头:“若像你刚来时那身量,瞧着像是比十岁的老三还小,那肯定就要被人抓。如今长高了看起来就大点儿。不过你还是要当心,这些日子千万不要落单,小心驶得万年船嘛。”
  “好。那我……我不出门……”
  晚饭过后,徐静书本来要同赵荞一道离开含光院,却被赵澈出声留下,说要细问她今日考试的事。
  赵荞听是考试的事,顿时一个头两个大,生怕自己要跟着遭殃被大哥问功课,很没义气地嘿嘿干笑着溜了。
  赵澈没让小竹僮跟随,徐静书便扶住他,随他在含光院外左近漫步消食。
  “我会派人去打听案件详情,或许只是巧合,不要自己吓自己,”赵澈暗暗叹气,嗓音沉缓,“别怕,我说过会护着你的。你只管安心等着放榜。”
  徐静书扶着他小臂的五指无声收紧:“谢谢表哥。”
  八月初一那日,她在菜市口亲眼见赵旻四分五裂,原以为噩梦就此结束。这半年来她确实吃得香睡得沉,已许久不再想起那些可怕的记忆。
  可方才赵荞无意间带回的消息让她猝不及防,遗忘多时的恐慌与惊惧一一回笼。
  她开始拼命回想自己这半年里有没有不当举止,有没有露出什么破绽,会导致旁人察觉自己是幸存药童中的一员。
  想来想去,也只有最初救赵澈那回,以及后来救下小五姑娘那只猫,算是留下了点蛛丝马迹。
  察觉到她在颤抖,赵澈心软一叹,抬手摸了摸她的发顶:“有我在呢。”
  他掌心的温度随着轻柔嗓音一道沁入徐静书的心里,让她砰砰乱跳的心慢慢归位。
  有我在呢。
  简简单单四个字,看似没说什么,却又像道尽了所有承诺。
  徐静书抬头定定看着他,想起半年前那个夜里,眼前这个人墨发散在肩背,一袭绚烂孔雀翎大氅裹身,在摇曳烛火中似一朵美而不自知的人间富贵花。
  那时他说,他对赵家与徐家先祖起誓,他会保护她,平安长大,护他成才。
  到如今半年过去,他再没提过那件事,却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这世上,怎么会有你这么好的人呢?”徐静书喃喃脱口,道出盘旋在自己心头半年的这个疑问与感慨。
  赵澈愣怔半晌后,忽地将头扭向别处,口中轻嘲:“你可真是词穷,哪有用问句夸人的。”
  话虽这么说,日渐俊美的少年面庞却浮起淡淡赭红,抬手揉了揉发烫的耳朵。
  不得不说,这种夸法虽词穷,他却还挺受用。


第十八章 
  “那件事”已过去半年,祸首赵旻也被处刑,按说慢慢就该淡忘了。可架不住徐静书天生好记性,又是长达半年被反复折磨、时时处在生死边缘的惨痛过往,想要彻底忘记,对她来说太难。
  这半年里她已很努力不去想,表面看着一切如常,可当忽然有疑似阴霾重现,自不免勾出深藏的惊惧与心伤。
  考虑到这点,赵澈只尽力安抚,并不与她细说。他脑子快,在赵荞那三言两语刚进他耳朵里时,他就已察觉其中古怪——
  五起小孩失踪案都是报到京兆府的,却惊动大理寺与皇城司联手搜城,显然事情并非人拐子那么简单。
  这话他自不会对徐静书说,只吩咐夜行派人打听。但他也知,若真是居心叵测之人在找幸存药童,大理寺封锁消息只会更严,在外很难打听到什么。
  于是翌日一早他亲自出马,随三弟、四弟去了汾阳公主府。
  汾阳公主赵絮是武德帝的二女儿,如今领圣谕协理国政,大理寺将药童之事对外秘而不宣,却绝不会瞒着赵絮。
  赵澈的两个弟弟眼下受教于驸马苏放,做兄长的亲自登门答谢示好是人之常情,届时“顺道”闲聊些坊间事也不奇怪,多少能探点风声。
  ****
  此时离冬神祭典还有半月,段家也有许多事需准备,段玉山没空过郡王府指点徐静书功课,算是放她像赵荞那样过冬季长休了。
  人拐子的传闻惹出徐静书心中不太好的回忆,她便没去万卷楼,吃过早饭后就在客厢廊下捧了书卷发呆。
  天气愈发寒冷,念荷瞧她手指尖都冻红,赶忙生了火盆来。
  “表小姐平常上万卷楼总挑短的衣裳穿,手上多冷啊,”念荷见她放下书册,便倒了热果茶给她,“若考进书院,可不能再那么穿了,冻着了没人照应的。”
  明正书院有学舍住,像赵荞那样每日来回倒也可,只是多少招摇些,又耗费车马人力。徐静书觉得自己不合适讲那样的排场,一早打定主意将来住学舍,这事念荷是知道的。
  徐静书捧了果茶暖着手心:“我写字姿势不好,没留神时会将墨汁沾到袖子上,不好洗。”
  她的衣衫多是念荷在洗,但只要她从含光院回来得早,就会自己动手。
  “洗衣本是我的活,表小姐往后别抢了。若考进书院,换下衣衫也带回来交给我,您只管好生读书,将来做大事。”
  西路各院有共用的浣衣坊,照理徐静书的衣衫也该送浣衣坊。可西路几房人总爱暗别苗头,连哪院的衣服先洗这种事都要争个先后,浣衣坊的人常被闹得欲哭无泪,徐静书不愿再让别人多添为难,便尽量自己来。
  “做再大的事也不妨碍洗衣裳,我在家时也自己洗,”徐静书招呼她一道坐下烤火,“我娘和继父的大多衣衫,还有弟弟妹妹的小衣衫也是我洗。小娃娃每天要弄脏好几身,我总能很快洗好,大家都说我手脚最麻利了。”
  那时她比如今矮半截,瘦巴巴力气又小,有些事做起来颇费劲。若在洗衣上耽误太久,旁的事就做不完,她便养成了麻利不拖拉的性子,眼里有活手上不停,成日像颗小陀螺般滴溜转。
  念荷听得心疼,嘀咕道:“分明是故意哄着,好叫表小姐多做事。”
  她出自贫户,家中兄弟姐妹连她共七个,她对大人的这种小心思门儿清。
  “也没法子,继父要忙地头的事,母亲生了弟弟妹妹后身子没补好,两个小娃娃又不能缺人照顾,许多事我若不做,他俩更要累不过来了,”徐静书倒不觉委屈,只是无奈,“从前世道不好,寻常人家谁都不容易。”
  眼见过完今冬就是武德二年,新朝建制至今,许多事都在缓慢向好,总算让人觉得活着有希望了。
  “朝廷的事谁知道呢?听说前朝时日子也是好过了许久的,”念荷没读过书,很多事都是听来的,“后来大人物们总做错事,世道就乱得没活路。新朝的大人物们也不知能好多久。”
  徐静书柔柔弯了眼睛:“这话只能咱俩悄悄说,对旁人可不能讲,要给府里惹大祸的。”
  “哎!我只在咱们这院里讲讲。”念荷猛点头。
  “如今朝廷还记着前朝的教训,很多人都在尽心尽力,总会好的,”这半年所学所感颇多,徐静书对新朝还是很有信心的,“你瞧,御史台监督百官言行,连皇帝陛下做得不对都要认错认罚,许多事都在慢慢好起来,往后会更好。”
  这半年御史台在坊间的名声可响亮得紧。皇帝、丞相、柱国大将军那都是弹劾过的,只要朝中有谁做得不对御史台就敢弹劾,根本不管是多大人物。那胆气,比戍边将士都不逊色。
  念荷深以为然:“倒也是。不过,御史台怎么连皇帝陛下都不怕呢?”
  “或许也是怕的吧。‘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世间能有几人真不怕?”徐静书看着火盆里跳跃的火光,眸底亮起敬佩与憧憬,“只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了守护并达成心中关于清明治世的美好愿景,总有头铁的人会前赴后继,坚持去问对错。
  虽心有所惧,为着职责与使命仍慷慨以赴,不惜以一己之身去维护能让大多数人活得好些的规矩方圆。徐静书觉得,这是不逊于马革裹尸的铁血之勇。
  ****
  烤着火与念荷说了半天的话,午饭后徐静书心中松了许多,总算能定神看书。
  申时,赵澈回府,派人将她唤到含光院去,两人单独在书房说话。
  “你腕上的伤,如今可还有明显印记?”若非形势不妙,赵澈也不忍心这样直接触及她的隐秘心伤。
  徐静书不傻,一听这话就知那几桩孩童失踪案是冲幸存药童来的。她脸色刷白,艰难出声:“很淡了。”
  她腕上的伤是当初被反复取血造成的,照常理会落下显眼疤痕。
  好在她到郡王府后没几天,赵荞亲自到客厢给她送衣服那回,嫌弃念荷给她用的寻常伤药不好闻,让去涵云殿取了“白玉生肌散”。那时她伤口还未愈合,“白玉生肌散”用得正及时,如今虽还有印记,却是极淡。
  “是不是有人……照着手腕有伤的孩子在找?”徐静书忍住蜷成一团的冲动,战战兢兢问道,“那几个失踪的孩子,他们……”
  无论那几个孩子是当初和她一道受难的幸存同伴,还是无辜遭灾,她都希望他们能平安。
  可她不知自己能做什么,此刻只想哭。
  蒙住双眼的赵澈看不见她神情,却听得出她语气里的惊惶苦痛。
  “昨夜皇城司在京郊破庙找到那几个孩子,已将他们全送回家了,”他轻叹一声,“只是贼人逃了,没抓到。”
  五个孩子右腕都有伤痕,这个共同特征的指向实在太明显。好在他们全都不是幸存药童,腕上的伤是各种不同原因无意间造成,并非对方要找的取血刀伤,这才被丢在京郊破庙,逃过一劫。
  幸存药童们的血能解百毒,又有那“服之可使人长生不老”的噱头,半年前大理寺就料到这会引发居心叵测之人的觊觎,故从最初就严密封锁关于药童们的详细信息,坊间大多数人对此事都是云里雾里的。
  如今竟有人照着取血刀痕这准确线索在找年龄相当的孩子,这让大理寺怀疑,当初为甘陵郡王府所驱使的帮凶方士中有漏网之鱼。
  听说那五个无辜的孩子已安全回家,徐静书再忍不住,抬起手臂压在眼睛上,低声呜咽着哭出后怕之音。
  “到底想做什么……”她压着悲切哭声,无助哽咽,“长生不老是假的,骗人的!我们的血是被怪药养起来才能解毒,没有一直用那些怪药,过几年就会跟普通人一样,连解毒都做不到的……为什么……不放过我们……”
  人心贪婪,对某些心术不正者来说,哪怕就是站到他们面前将这话讲得清清楚楚,他们也不会信。这就意味着,只要漏网之鱼一日没有全数落网,包括徐静书在内的幸存药童就一日不得彻底安宁。
  获救半年以来,这还是徐静书第一次因那件事在人前哭诉出声。她越想越不甘,又越想越绝望,两手无力撑在桌案边沿,渐渐哭到腿发软。
  赵澈听得不忍,摸索着起身绕过桌案,走到她面前展臂环住她,使她没有跌坐在地。
  “从今日起,你继续用‘白玉生肌散’裹伤,直到一点痕迹都看不出为止,”赵澈的声音温和却有力,“不必顾虑它需要花费多少。若花费银钱能保你安全无虞,就不叫浪费,懂吗?”
  这小姑娘怕自己多耗费府中钱粮,能俭省的地方绝不肯铺张。以往他照顾着她这小心思,看破不说破由得她去,如今事关她小命,就顾不得许多了。
  “懂。”
  徐静书听进了他的话,心绪稍稍平复,这时才惊觉,有件事,它很不对。
  她烫着小脸低头看着勒在自己胸前的臂膀,哭腔犹存的软嗓沁出些许尴尬与羞耻:“表哥,你的手,可能没放对地方。”
  作者有话要说:  静书:表哥,我没有说你耍流氓的意思……
  赵澈:……
 

第十九章 
  入冬以来,除个子抽长外,徐静书的身体上也开始出现某些“变化”。不过这变化比较“微小”,有厚重冬衫遮蔽就不易被人察觉。
  开春她就算吃十二岁的饭,正是个不尴不尬的年纪。在有些事上懵懵懂懂,隐约知道些什么,却不知其所以然;随着身体的变化,又不免生出些难以向人启齿的困扰,开始察觉“姑娘和儿郎不大一样”。
  她在羞赧之下脱口指出表哥的手“放错地方”后,才发现这事说破后有多尴尬。
  不单她尴尬,赵澈更尴尬,面红透骨地放开她后退了好几步,慌乱中还撞上了桌角。
  徐静书急忙回身去扶,在他站稳后又立刻缩回手,像被火烫着似的。
  “对、对不住,”一向沉着的少年磕巴如牙牙学语,自己都不知在说些什么,“要当心。”
  “欸,好,”徐静书局促嗫嚅,“那我走、走了?”
  总之,这尴尬的小波折是冲淡了沉重苦痛的气氛,却也打乱了两人之前那种亲近自如的坦然相处,真是说不出的别扭。
  一连好几日,徐静书都在客厢吃过午饭再去万卷楼,下午便带上书册回去,路过含光院时仿佛脑袋千斤重,半点抬不起来。
  对此赵澈倒也无话,只安排平胜暗地里送了许多“白玉生肌散”上西路客厢。
  徐静书绕着含光院走,赵澈又一副“由她去”的态度闭口不言,整个郡王府都觉出古怪,却又不敢贸然打听原委,背地里揣测颇多。
  好在半个月后就是冬神祭典,大家忙着做准备,没两天就将他俩这点小古怪抛诸脑后。
  ****
  冬神祭典是从前朝起就有的大典,按照陈例为期三日,须由帝后二位陛下共同出席,首日率皇嗣、宗亲及百官臣民前往滢江畔行祭礼,祷祝冬神与春神顺利交接,来年风调雨顺;次日对近来功绩的勋贵、官员大行封赏;第三日则与民同乐。
  这个典仪寄托着举国对来年天候收成的愿景,也会影响次年的朝堂格局,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极重视。
  十二月初六,长信郡王夫妇携五个子女出京,提前赶往滢江,约莫要半个月后才能回,府中诸事便交由侧妃孟贞暂代。
  这事上孟贞是委屈的。冬神祭典这样的场合,作为玉牒上堂堂正正的长信郡王侧妃,她本有资格出席。
  只是后院人见不得光,生的孩子在玉牒上只能记在郡王妃与侧妃名下。之前琼夫人所生的小五姑娘赵蕊已记在了徐蝉名下,如今柔姬临盆在即,这孩子对外自然要算给孟贞。
  若孟贞去参加了今年冬神祭典,众目睽睽看着她分明没有身孕,回头柔姬生下孩子又要记在她名下,场面上就难以自圆其说,只好委屈她留府中了。
  徐静书是投亲客居的表小姐,冬神祭典没她的事,自也留在府中。赵荞临走前托付她得空就去涵云殿陪自己母亲说说话,她问过孟贞同意后,每日从万卷楼取了书册带到涵云殿去陪在孟贞跟前,也算一举两得。
  孟贞见她读书用功,又是个温软贴心的性子,对她喜欢得紧,两人相处倒是融洽。
  初九这日,吃过午饭后,孟贞问起徐静书考学之事。
  “……要一月初才放榜。听说书院要开‘画’、‘乐’几门,我不会,”徐静书笑道,“玉山夫子说他自己也不擅丹青音律,一直没教。”
  孟贞眼前一亮:“我教你呀。”
  孟贞是丞相孟渊渟的族亲侄女,说来也是高门望族出生,自幼在丹青、音律上颇有几分出众才名。当年在钦州时,还是朔南王的武德帝做主促成了她与赵诚锐的婚事,婚后她的长才毫无用武之地,女儿赵荞对这些事又没半点兴趣,她便只能自娱自乐了。
  徐静书很愿受教,就这么跟着她学起来。
  ****
  十二月十一早上下了大雪,不过半日镐京城就银装素裹。
  午后徐静书正在孟贞的指点下认琴谱,郡王府管事孙广前来涵云殿禀告,说是新购得五筐香橼佛手,需孟贞主持分派给西路各院。
  “冬日闻果”是高门大户的风雅惯例,原不算是大事。不过这是战后第一个冬季,香橼佛手这类金贵闻果在市面上颇为紧俏,连长信郡王府都只购得五筐,可见稀罕。
  西路各院平日本就爱争高低,若不将所有人叫齐当面分派以示公允,只怕又有人要在背后非议厚薄。
  孟贞便叫孙广将各院人都唤到涵云殿,想着三两下分完就将她们打发回去了。
  哪知柔姬仗着身孕,软磨硬泡地求半晌,非得多要一盘。孟贞懒怠与她缠,就将涵云殿该分的那盘让给她。
  这下琼夫人不干了:“柔姬有孕,多受些照应也该当,可占侧妃的那份就不妥了吧?”
  “侧妃都大度不计较,你急赤白脸算什么?”柔姬不服。
  瑜夫人与琼夫人是双生姐妹,自要帮着亲姐说话:“若有孕就有功些,那我姐姐可育有三公子与小五姑娘两个的!我姐姐都没闹着多要,柔姬凭什么占侧妃那份?”
  多年来,郡王妃、侧妃及几个有孕的后院人都只得一个亲生孩子,就琼夫人占了个儿女双全,在郡王府中独一份,平常赵诚锐也会因此稍稍厚待她些。
  眼下郡王夫妇不在府中,孟贞平素又不管后院事,加之也非仗势欺人的性子,一时弹压不住,这俩人就在涵云殿吵开了。
  其他几位本不相干,却也在旁阴阳怪气、煽风点火,看热闹不嫌事大。
  逾数的后院人本就见不得光,会进高门大户做后院人的,通常出身都不好,也不打算靠自己闯出个什么活法,大都选择沾着亲生孩子的光,多争一点是一点。
  脸面体统什么的,对这种人来说不管饱,今日撕了明日还能自己粘巴粘巴,无所谓的。
  涵云殿被吵得乌烟瘴气,孟贞气得直捂心,好半晌才想起让孙广叫侍卫来,将她们全部强行“送”回各自院中,勉强结束这闹剧。
  屏风后的徐静书从头到尾旁观着这一幕,小眉头蹙得愈来愈紧。
  孟贞顺气半晌,无奈又苦涩地对她笑道:“小静书将来若择夫婿,可千万记住,门第低些也无妨,别是个三心二意又惯装糊涂和稀泥的就好。一生一世一双人,白水作蜜饮啊。”
  ****
  冬神祭典后,长信郡王府正式跃升为一等封爵的信王府。
  爵位晋升赶在新年之前,本已有了个双喜临门的彩头,若柔姬跟着再顺利生产,那便成三喜临门了。
  赵诚锐乐得见牙不见眼,每日都在柔姬的滴翠轩陪着。他上一回有这般尽心尽力的体贴夫婿模样,据说还是徐蝉怀赵澈那年,他初为人父时。
  西路几房人见赵诚锐日日守在柔姬院中,眼睛都要滴出血来,又不敢在赵诚锐跟前如何造次,便就相互间天天找茬吵嘴扯皮发泄妒火。
  而徐蝉与孟贞是早被赵诚锐寒透心的,根本懒怠搭理这茬,半步都不踏进后院。
  武德二年一月初一,明正书院放榜。
  天还没亮,徐静书就带着念荷与一名王府侍卫赶到明正书院门口等着。
  因为寻找幸存药童的人还未被抓获,她已有月余没敢出门。今日出来时特地裹了连帽披风,一路兜帽盖头,到了书院门口也不肯掀下来。
  好在冬日黎明冷得紧,来看放榜大的不少人都做此打扮,倒也没谁觉她行径古怪。
  约莫等了两盏茶功夫,书院杂役官出来将榜单张贴好,大家就一拥而上。
  念荷不识字,看榜之事只能徐静书来。
  她挤在人群中眯着眼找半晌,终于在第六十八位处找到自己的名字。
  本次考学招录八十人,前二十人全是两门“甲上”的优异考绩,意思是两门所有题目全中。
  徐静书后怕地捏了把冷汗。当初她是笃定自己“算”科题目无一失手,怕“书”科也全中,才空下最后一题免得太出风头。可她那时没想过其他应考者的水平如何,也是大意了。
  听她说榜上有名,念荷倒不管名次,只管替她高兴、
  “平胜交代过,说大公子在‘玲珑宝珍馆’给表小姐订好贺礼的。只要榜上有名,咱们回程时就先过去取。”
  “啊?还有让自己去取贺礼的?”徐静书有些别扭,又有点想笑。
  她躲赵澈一个多月了,这段日子下来两人多少生分了些,只怕赵澈也是不知该怎么处理这尴尬,索性安排她自个儿去取贺礼。
  “大公子是这么吩咐的。”念荷虽也觉得叫人自己取贺礼很怪,却不好质疑大公子的安排。
  趁着天才蒙蒙亮,马车急急转往位于镐京外城东市的玲珑宝珍馆。
  徐静书心下别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