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醉卧美人膝_我想吃肉-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评价; 在普通人心里还觉得很时髦; 相反; 这是一种几乎要被当作反派来看待的职业。因为国家太大,很多时候; 探子都是用来监视国人的,无论官民都在被监视之列。
由于有这样的担忧,程素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很小心。但是一旦谢麟不做现管; 朝廷的资金不到位; 要谢家全力支持这项事业; 难度就相当大了。既拿了朝廷的资金; 到这个时候说不得也要将成果移交一部分了。
做间谍的人里; 也有一部分人在数年的高压生活之下; 产生了焦虑。有的人仇已经报了,有的人怨气已经散了,还有的人向往着新的生活,另有一些人由于年龄、健康的原因,已经不再适应这样的工作了。程素素从中挑选了一部分,同时又征询了各人的意见。
到得最后,手上倒有一多半的人都在朝廷里过了明路,履历上标了他们做过的业绩,授了小官,分别移交给了三路安抚使。朝廷物议,甚至有人说,谢麟昔日之权,颇类唐末节度使,若让他久滞北疆,恐成割据之势。大约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谢麟回京之后,再无一个统筹三路的安抚使了。
这三人拿到了这一部分人手之后,既惊叹于谢麟居然能将间谍运用得这般好,有一点点自惭,继而又升起一股希望——既我手里握有这股势力,何不用它一用,也好做出些成绩来,兴许我就能统领三路呢?
安抚使们皆是务实的文人担任,想得虽然不错。在对特工间谍的态度上,是既觉得这是柄利器,又不大瞧得起这些人,两国交兵,还是国力、耕战为主,这背后捣鼓的伎俩,谁也不能将它当了主菜不是?不重视间谍的生存环境,也不大关心他们的困难。
简单地看了看履历,又与先前发生的事情合得上——有这样的利器,当然要用一用了。
不幸的是,看人挑担是不吃力的。在运用上,他们与程素素又差了N个时代,先天就不足。茫然地下了一个在他们看来很正常,但实质上非常有害于间谍网络的命令——暗杀、挑拔。
暗杀当然不是不可以,挑拔也不算超纲,都是本职之一,但是不考虑前因后果,只以为自己可以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儒将建奇功,这就要了亲命。什么都没准备好,就贸然行事,三个人还前后脚动的手。动静大得死人都能被惊活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上峰的不重视,暗线内部也起了变化。程素素在的时候,相当注意这些潜伏人员的心理,陪段日子就要将这事拎出来整一整。新任的安抚使们也挺在意,但是感觉是不一样的。就像程素素说的“我在剥削我知道”,这与认为三六九等是天经地义,差别就大了去了。
原来潜伏的时候,有种孤胆英雄的自豪,现在有种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下贱之感。心理落差可大得很了。更不要提自从程素素组建这整个体系以来,时间又走了数年,昔日的少年都长大成人,青年都成家立业了。难免有在魏国娶亲生子的,一旦有了家庭,顾虑就多了。更不要提还有娶了魏国女子的人。
对这样的“跨国婚姻”,有人在乎、有人不在乎,不外是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丈夫是虞朝人,妻子当然要听丈夫的。然而,就有一个与丈夫感情不错的魏国女子,总觉得丈夫有点奇怪,在丈夫心理产生变化的时候,套出了点情况。
魏国的部族犹如虞朝的家族,或许不如家族宗法那么森严,情况倒有其类似之处。若是损害对头家的部族也就罢了,若是于自家部族有损,那可就不行了。在她的劝导之下,丈夫决定就留在魏国生活了。也不敢反水,毕竟六爷余威仍在,想的是,六爷虽严,我不背叛就好,只是不再给朝廷卖命了而已。
到底还是想得简单了,有了他这一件事情,兼之近来动静之大,各部都若有所觉。最快反应过来的,还是呼延英与他所拥立的魏主重华,这两个是见识过厉害的。虽然没人说“六爷”是谁,他们也不知道“六爷”是谁,但是可以肯定,这是南朝的阴谋!
呼延英的意见,要向虞朝质问。魏主却另有一种意见:“我见过谢麟,他做事不该是这么好大喜功,又全无章法。简直像个暴发户!恐怕是边将为建奇功,私下的举动。若是他们私下的做为,使者是到不了南朝的京城的。他们一定会瞒下来的。不如质问边将。”
呼延英先试探地向南方发了抗议,未果。
遇到这种不光彩的事情,谁会承认呢?且“擅开边衅”,可是要追责的。这个时候就要死不承认了,这人不是我们的人,你们胡说八道!
这下连原本的面子情都不存在了。没有了指挥的间谍网络,即便只是单线联络,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此损失足以令程素素心痛得睡不着觉,却不足以令封疆大吏们皱眉头。让他们皱眉头的另有其事——怎么样才能让魏国乱起来,无暇南顾,这事不就瞒下来了么?
想法是很好的,却错估了对手的的智力。魏主重华当机立断,大张旗鼓地起钉子,他这里动了手,对家只有比他更恨虞朝,也动起手来。一时之间,魏国境内的南人境遇更加不堪。
————————————————————————————————
程素素捏着五部传来的消息,气得整个人都愣了神,骂都没想起来骂。樱桃小心翼翼地:“六爷,怎么办?这些人可都是……”
顾不上骂变节者,樱桃也心疼被牵连的人。当时大家多么开心呐,无论走的留的,六爷都给安排好了。结果呢?做了官儿的,反而不如她这跟在六爷身边当丫头的。可要她说:“这些官儿做事也忒不讲仁义了,不拿人当人呐!”
程素素道:“这就是官场。”后半句她没讲,若是她和谢麟在北疆,自己惹出了麻烦来,第一反应也不是跟朝廷哭着喊救命,而是瞒下来“缓一缓”,想办法私下弥补。如今这官场做官儿,大部分都这德行,不独哪一个。差的只是手段有高低,有人能扭转不利局面,有人就是一路作死直到真的死了。
被杀被捕的人里,还有跟樱桃同期受训的,樱桃自然关心:“六爷,要不要报给朝廷?”
程素素长出一口气:“怎么报?上头问咱们的消息哪里来的,我怎么回答?”
樱桃愣住了:“这……”
“若非不得已,我怎么会把他们交给这群外行手里?”事情要捅出来,大家等着被弹章淹死吧,一万个陆见琛也打不过弹劾的人。
程素素想了想,道:“别愣着了,安排北疆来个人报信!别到这里来,去枢府!联络连山!”
樱桃眼睛一亮:“婢子这就去!”
樱桃安排的人,与高据派来的人一起上京。高据仍然留在北疆做官,他跟在江先生身边看得事情也不少,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主动打听了一下。与此同时,呼延英给对面每座城里都射了几支绑着帛书的长箭。核实了消息,急匆匆就派人给谢麟送信来了。
谢麟匆忙召集了心腹来开会,程素素让樱桃将情况简要说明了一下。陆见琛马上问:“消息可靠么?”
樱桃看了程素素一眼,程素素一点头:“没有比这个更可靠的了。”
陆见琛道:“这群蠢材,真是胡闹!怎么能想着靠阴谋就立大功了呢?真是笑话!好好的人交到他们手上,竟然只会惹祸!”
谢麟冷冷地道:“主事的人不同,”继而冷静地问程素素,“现在能收拾到什么地步?”
程素素道:“朝廷也只有扛着不认,等事情过去了,再换人。又或者想‘原是能吏,犯了错之后更会警醒收敛,还是有可用之处的,将他们留用了’。”
“这件事呢?你出手,能有什么样的收场?”
陆见琛心头微惊,猜到程素素的手笔,与确实先前魏国血雨腥风就是她搞的,还是两回事。
“将人收一收,现在不能再动了。其他的,就是庙堂之上该操心的了。但愿魏国不要有聪明人,借这个机会拧成一股绳南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那可就是咱们这几位能吏帮了魏主一个大忙了。”
外部矛盾加大的时候,内部矛盾就会被压下,太常见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道歉,然后办了这几个人。这样一来,朝廷面子上下不来,百姓心里也不痛快,百官就更是要抗议了。
所以,政事堂要做的就只有一条,打死不认!这么LOW的事情肯定不是我们干的!接下来哪位大佬要是不高兴,再整治谁,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反正,不能因为这个事治罪。要打就打,绝不认怂。
这些谢麟也能想到,低声道:“可恶。”
赵骞道:“芳臣,这个消息你是不知道的,也不能知道,你没有留人在北疆,也不会遥控北疆事务。”
谢麟道:“我省得。”
赵骞又问程素素:“娘子,真的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吗?”
程素素道:“先生想怎么转呢?让魏人不计较?如此说来,计较不计较,他们也不会放弃南下,倒真的不用这么义愤了。破罐子破摔了吧。只不过,下次南下,理由都是现成的了。”
————————————————————————————————
“臣为魏主会心一笑,下次南下不用费心找借口了。”谢麟微笑着对皇帝说。
他在自家开了个讨论会,最后程素素又出了个损点子——魏国不是也在内乱吗?所以现在不是双方,而是三方在博弈。只要让其中一方相信,如果这件事揭过去,虞朝可以给他们以支持,干掉对方。那么南北双方的这一次冲突,和平解决指日可待。毕竟魏国内乱,于魏主而言是杀父之仇,魏主愿意大度,对方还不肯相信呢。南朝一向傻多速,什么样的人来投都收的。
这就需要有合适的使者。
不过谢麟心里不痛快,非要先刺激皇帝,再缓缓地说出了这个主意。
皇帝道:“还是用诈术。”
谢麟道:“若国有良将,登临瀚海,勒石记功,臣也乐得光明正大,抄手看着。”
皇帝毫不扭捏地道:“那就选使者吧。”
三位安抚使的官帽暂时保住了,朝中果然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以为他们无能,另一种则以为,若不是手里有这群间谍,这些能吏稳扎稳打,绝不至于出错。现在间谍没了,也挺好,大家正面刚吧。本来国与国之间,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三位安抚使只是问个失职,罚俸,原职待用。不过皇帝慎重地去了他们对军事指手划脚的权利,命他们只管民事,变相地削了权。
程素素苦心经营数年,无数心血毁于一旦,损失不可谓不大,却也只能暂且忍下。好在游兆、内掌柜等人还听她的,即使交接,内掌柜还是没有走,依旧是她的人,游兆则是挂在枢府的名下,也没有交到安抚使手上。她在魏国也不算无人可用。
程素素如今既无财力支持对敌国的整个完整的间谍系统,便走高精尖的路线。她指使了手下跳匪!自己跳出来向魏主招认是间谍,认为虞朝这样对他们,太令人寒心了,愿意为魏主效劳,将所学教给魏国,为魏国培养间谍。让他去设法接手魏国的情报系统,以便日后关键的时候发出假情报将魏国带到沟里去。至于如何取信于魏主,当然要给他真情报,比如几位安抚使的出行路线,方便魏国逮人去。
如果不尊敬、不珍惜为国奉献的人,那他自己,也是可以随便被牺牲掉的了。
政事堂选择了一床被掩了,程素素不介意自己动手。
程素素很认真地生气了。
第241章 发展计划
消息网络的破坏、人员的减少; 使得程素素想要看到最终成果尚须一定的时日。而资金、场地等等的不足,魏国的警惕; 又制约了她短期内重建网络的计划。程素素在计划表上将这一项暂时搁置,改为收拾残局。
经此一事,她对朝廷的某些做法不能说绝望; 也得是失望了。她算是看明白了,这些正人君子对“某些不入流的手段”的看法; 与看嫖娼是一样的,用的时候觉得好用,穿上裤子就又道貌岸然要给人家上思想品德课了; 睡你再多; 反正不会给你发牌坊就是了。
辛苦了半天; 就弄这么一个结果; 程素素也是好气又好笑。怪谁呢?好像也不能全怪大家不识货,国与国的较量,确实不能指望几个特工就大杀四方; 那才是搞笑。可是这种对自己也是用过就扔的态度,让程素素觉得这群二逼不能成事!
用完就扔的原因还居然是因为不光彩?嫌不光彩你别用人家呀!
再生气; 她也不能一路跑北疆去直接把安抚使给打死了; 那样就更要乱套了。只能先忍着; 做点其他的事情。
消息网的重建进程缓慢,这段时间里并不是就不要做别的事情了。她正在努力撺掇着谢麟做一个计划——“国家发展计划?”谢麟生涩地念着这一个奇特的词组。
程素素肯定地点头:“对呀。”
彼时在谢麟的书房里,谢绍与谢秀都在旁听着,唯一得以参与的幕僚乃是赵骞。程素素发现; 有时候不是她的想法不好,而是与这个时代的情况不太契合,公开提出来之前是需要向更熟悉政务的人士征询一下意见的。至于儿女,多听听对他们也没有坏处。无论是成熟的意见还是不成熟的,他们都得经历一下,知道不是所有的事都一帆风顺的。
谢麟说话的时候,赵骞多半是沉默的。等谢麟问完了:“这要怎么发展?”以及“量出为入,量出制入,朝廷每年也都有收支的打算的,如今做这个的就是计相。每逢有大事,也必有一个统筹。还要筹划些什么?发展,是拓展疆域么?”
赵骞低声给谢绍讲解:“量出以制入,是唐时宰相杨炎推两税法时说的……”简单的说,这是一种财政预算、税赋征收的财政原则。这要细说内容就太多了,赵骞此时也只是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一下。
谢麟一口气问了许多,程素素也不觉得奇怪,因为一个观点,以为封建王朝是保守的。事实上,封建王朝对于土地的贪婪是别人想象不到的。但是!东边是海、北面是草原戈壁、西边还是沙漠戈壁,南边是山林,怎么扩张?你说,怎么扩张?!
已经扩到生产力的极限了,真以为就爱好和平了?!再打就穷兵黩武了好么?如果扩张划算,从上到下那都是战争贩子,不用想怀疑!就是因为扩张不了了,对内的宣传才是文治、文治、文治。要是宣传武功了,对外没得打,家里又养了一群热血沸腾的人,岂不是激出一窝子反贼来了?
所以,维稳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没毛病的。朝廷维持稳定,希望社会万代不变,那是也有其道理的。
再有财政规划,其实是有计划的,预算多少,国家要有多少战略物资的存储,开垦荒地、增加人口,推行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办法,国家支持一些证实先进的工具的使用。等等。
故而谢麟有此一问——你要计划什么?又要发展什么?
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决定了它变革也是缓慢的,也就没有很迫切的压力,爹种田、儿子种田、儿子的儿子还种田,用的搞不好还是祖传的那把锄头。这就是现实,不需要太细致精确的计划,因为睁眼是那样,闭眼还是那样。到活不下去了的时候,改朝换代,太阳依旧东升西落。
追求,当然是有追求的啦,皇帝要文治武功,大臣要名垂青史,都想海清河晏。然后……都海清河晏了,还有什么然后?继续海清河晏呀。还能再追求啥?
程素素边听边调整着思路,等谢麟问完,她便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先问了一句:“如今内忧外患,难道还不需要有个明确的计划吗?且人人自傲,以为自己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很有文人相轻的气质。能有个群策群力吗?”
继而是试图用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都说长治久安,可如何治、如何安?譬如阿绍,从他生下来,咱们就在想,要如何待他,几岁开蒙,到什么时候读什么书,长到现在要开始见识些人情世故……对孩子这么尽心,可我发现对国家,竟没有这样的为它计划过。都想治它驯它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曾真心关爱过它?父母爱子女,当为之计长远。
开国二十年了,要做到什么样,开国五十年了,又要做到什么样,开国百年了,会有什么样的弊病,要如何预防应对。手里有什么样的牌,能打到什么样的局面。不是我说,这些官儿,都在做官,不是做事,所以最后连事也做不好了。
都说要好好做人,怎么才是好好做人呢?一件一件的事做好了,就是在做人了,不是吗?为政也是一样的道理吧?”
谢麟也试图去理解她说的东西:“你的意思是,看得长远些?”
“我的意思是,发展的看。回归本源,国计民生四个字,算是本源了吧?如今既无国计,也无民生。这像话吗?譬如兼并,国家鼓励人口,多出来的人怎么办?有放的地方吗?垦荒多出来的荒地,顶得过兼并与人口的增长吗?当初有规划吗?有预见吗?
腾笼换鸟能根治它吗?不能。不过是垂死之人吃口参汤,吊命罢了。
如今这朝廷给我的感觉,头痛医头、脑痛医脚,出了事儿,去解决,然后等着它再出事。一个人随波逐流,还能说奈何奈何,一个国家却随波逐流,简直搞笑。一群自诩掌舵人,没有航向的,就知道说,我把船稳住。开向哪儿,不知道!说什么去找大同世界,他们要真能看到大同在哪儿就好了。做梦看的吧?
大同世界是什么?至少得人人有饭吃吗?现在却在制造乞丐,然后对消灭乞丐毫无办法。他们的大同,难道不是做梦?”
谢麟露出沉思的表情:“我要想想。”
又说:“要将一个国家像管一个孩子一样的管起来,难。儿子还有不听话的时候——不是说你——何况一国?”
谢绍摸了摸鼻子,不说话了。
谢麟又说:“纵然是管孩子,爹娘还不一定想法一样——我不是说谁不对——这么多人,各有各的抱负,怎么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程素素送了他一记白眼。
谢麟擦了擦汗,轻声道:“人走茶凉这样的事,官场上还少了吗?”
“那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好处还不够,也不够明显。利益是一切。仓廪实而知礼节。你要跟他们讲,我要大同,只能说动君子和书呆子,要说跟我走有饭吃……”程素素适时地止住了口。
她已经用生动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程犀抑兼并,目的与动机不可谓不崇高了,被陆见琛堵在妹夫家里差点打了一顿。程素素直接拿大饼忽悠,咔,团结了。
谢麟慢慢地道:“这个发展规划,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定下来的。”
“当然啦,”程素素有点同情地说,“现在麻烦的事还真不少呢,哪个主,哪个次,联谁打谁……啧!”
谢麟也笑了:“你有什么办法吗?”
“我倒想呀,才攒了点家底子,一交出去,叫一群败家子给弄没了。”
谢麟道:“现在可以开始想了。”
“好啊。”
————————————————————————————————
谢麟算是被说服了,赵骞开始在心里还在想,这什么发展计划真是多此一举,只要治平,何必惹事生非?及程素素提出兼并的事,又说到“乞丐”,赵骞便将这想法丢掉了。
其实,“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读书人也不是全然不知的,只要让他们承认世道有变,其中一部分人就会积极动起来想办法,而不是大家一起破口大骂“人心不古”。
只是谢麟现在不过是九卿之一,权位尚不算重,程素素就更糟糕了,她根本没啥治国经验,实践课趋近于零。这个计划怎么制定,程素素还真不敢胡乱开口,她只知道这样不行。过一二百年大乱一回、过一二百年大乱一回,算算自己的年纪,这是要齿摇发秃的时候还逃难吗?!坚决不行!
发展、发展啊亲!
可是生产力的发展真的很让人哭泣,她能推动的太有限了,一个粮食问题解决不了,就啥都别哔哔了。何况还赶上了个让人吐血的小冰河时期。
最后,程素素慈爱地摸着小兄妹的狗头:“都记着了吗?你们可要努力呀。”照这个发展速度,不是她推卸责任,这事得一代一代传它个N代,不懈努力才行。还得防着递减的效应,甭等传到孙子,整个儿把这茬儿给忘了,现在得让儿女记得牢一点才好!
在谢麟与赵骞看来,父母寄希望于子女继承衣钵太正常了,皆不认为她这话说的有什么隐藏的含义,两人都点头微笑着。
但是谢麟既非皇帝,又不是丞相,还不是皇帝的智囊团的一员,让他公开讲什么国家发展计划,这是出格的。此事只能藏在这间书房里。又或者谢麟去对皇帝、对东宫,慢慢地说——说给他们俩,能计划成什么样子,就只有天知道了。
时光过得很快,然而事情进展却是如此的缓慢。魏国那里的消息网密度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了,做什么都慢。近期在北方唯一的收获,却是樱桃给程素素带回了几个残兵败将。魏国生变的时候,有机警者见情势不妙,索性一路南逃回来见“六爷”了。朝廷太不仁义了,他们有人干脆隐姓埋名忘了过往,有不甘心,又或者让他们过普通人的生活过不下去的,则不如回来跟着“六爷”算了,总比跟着朝廷好。
程素素对樱桃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们在京郊先住着,将本事先给我拣起来。”
这是必须的,审查也是必须的,万一这也是来卧底的,哭都来不及。程素素让他们暂时不要动的理由简直太充分了——第一,现在风声紧,全体休眠;第二,六爷要准备生孩子了,现在休假。
作者有话要说:
六爷心心念念的情报组织,回到手上了。
发展规划什么的,我胡扯的。
中古时代国家是有一定计划的,但是跟现代国家比起来,是差着一两千年呢,六爷看不上是正常的。不过也是有客观条件限制哈,真的,生产力发展很缓慢的,所以计划也不用那么精确,也不用那么迫切。完全不需要超英赶美。
六爷呢,看过往后一千年,所以她急。如果没看到,她也就不急了。不过能多看点还是多看点吧,兴许提前准备着,就能提前渡劫了呢?
欧洲最早的“海外探险活动”就是在利益驱使下的国家(皇室)支持的海盗活动嘛……去新大陆不是为了友谊,是为了传教和黄金啊,感慨脸。
第242章 父母难当
这个孩子的到来并不在计划之内。
没有什么欢迎不欢迎之说; 单纯是程素素认为孩子生下来了,做父母的就要对他/她负责; 而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了; 大的两个眼看步入了青春期,羊骑士同学更是在狗都不待见的年纪里; 太能占据父母的注意力了。
谢麟则认为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了,并且也知道生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两相比较一下; 为多一个孩子而让妻子冒这样的危险; 并不值得。
然而,这是一个没有特别有效且不伤身的计生方法的年代,“想生生不出”与“不想生却一不小心怀上了”都是不由人做主的事情。既然孩子来了,那就用一颗平常心去迎接他。
虽然有许多事情要做; 最关心的几件事却是急不得; 只能等。等待的时候迎接一个小生命; 亦无不可。程素素便安心养胎,看着一个谢麟做大夫; 能让人安心不少。前两次生育的时候; 她都有记下些手札,这一次同样备了一本簿子; 慢慢记录下怀孕产育过程中值得记述的事情。约等于一份观察日记,一直观察到孩子自己识字会写了; 将薄子交给他自己去接着写日记。
也许是娱乐活动太不丰富; 包括羊骑士; 三个孩子都很认真地写着他们的日记。
除此而此; 程素素便什么都不管了。谢府的事情虽多,一切皆有章法可循,程素素只需处理好与林老夫人、方氏、米氏的关系即可。哪怕林老夫人放话,府里的事情要她管起来,她也没有大权独揽,将两个婶婶架空。如今就更好了,她只管自己的身体,别的事儿都委托给这二位,显得是那样的宽容平和、不争不抢。
忆及曾因二房争权而闹出许多是是非非,再看如今府内一团和气,林老夫人感慨道:“人都是互相敬出来的,可不是互相争出来的。”
【这可与“物竞天择”的说法不太相符了呢。】谢秀在心里嘀咕,回头得问问母亲,太婆讲的好像也是有些道理的。
她打小与哥哥一同读书,然而回到京城,她与谢绍还是略有区别的,比如她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祖母,而哥哥则更多的会被赵先生等人请去议事。今天是二房的七姑母家回来报信,那为要美人不要命的七姑父,死了。
一头是家宅不宁,一头是和谐安乐,要不老夫人也不会猛然想起二房做对比来。
怎么讲也是亲家,也是需要派人去吊唁的。老夫人唏嘘了一阵,就对方氏道:“叫老三带着阿保去一趟吧。七娘要是没什么大事,就叫她老实在婆家抚育儿女。”
七娘母子还在婆家生活,以后没了糟心的丈夫,又有娘家做靠山,也不用担心像一般寡妇那样受气。接回来却不太合适,七娘的亲姐姐二娘还在婆家好好的,七娘回了娘家,二娘怕要难做了。
方氏答应一声,便去安排吊唁的事情,行云流水,毫不迟滞。
谢涛对二房的侄女们观感平平,也不故意刁难这些女流之辈,见七娘年纪轻轻便守了寡,反而生出些怜惜之意来,当下带了谢保去吊唁。到了地方一看,仪式办得并不大,死的是个为了美色犯昏的蠢货,死因也十分不光彩——既到了地头,闲极无聊就去为便宜岳父“洗冤”走访,没人说他便宜岳父无辜,他憋了一肚子气,不合路上快打了几鞭子,掉下马来摔死了。
七娘也不计较这死鬼丈夫的后事哀荣不哀荣,也不去追究小妖精是死是活,有没有死得很惨。娘家,她也不是很想回去住,与其去程素素手下讨生活,不如还就在婆家养儿子。事实证明了,娘家总还是要面子的,她在婆家,不会让她受欺负,回了娘家,她心里一准憋屈。
想明此节,七娘痛快地说:“侍奉公婆,抚养幼子,本是我的责任,断不敢推辞的。”
谢涛夸她一句:“你终于长大啦。”
七娘的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谢府也无人将她当做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念念不忘。
程素素则迎来了谢秀的问题:“我觉得太婆说的也很有道理呀,并不是事事都有争竞的。那为什么娘说的与太婆说的,又不一样了呢?”
因为你矛盾论没学好呀!程素素道:“那你得看争竞的是什么,矛盾是什么。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