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飘在大唐-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平日言论便有些偏极大胆。最崇拜“韩非子”,因而在报纸上的笔名叫做“孟非子”。
杨悦让苏味道报道此事儿时,尽量将各家言论都报道出来,以“见仁见智”。她自己也写了一篇《‘发乎情’何错之有》的文章,为杨豫之正名。万万没想到这个孟非子会写这样一篇文章。
杨悦这些天只顾着怎样唤醒杨豫之,却不知道那篇“八议”在报纸上所发的地方虽不起眼儿,论调却如投了一颗炸弹,顿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朝中众臣大多为高官显贵,“八议”正是维护他们的利益,自然对此表示反对。不只朝臣,连民间也让人意外的认为“八议”没什么不对。最大的争论还是来自士林与低层官员。这些人大分数人认为“八议”没错,一部分认为“八议”中有些不应该有,比如议贵、议亲,而“议功、议能、议贤”却没什么不对,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后来众人争来争去,皆窝了一肚子火。最后将焦点引向了杨豫之。
杨豫之的判决一下来,又投了一个大炸弹。一齐认为杨豫之致死两命,只判个“流二千里,可赎。”太便宜了他。便是认为“八议”没错的人,也对这个判决也表示“太轻”。
结果朝野上下一片呼声,要求对杨豫之“重刑严惩”。
因而杨豫之的判决,刑部又退回了大理寺,让其重审。
那个跟杨师道一道来的朝官,正是大理寺卿孙伏伽。
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杨豫之不被关在牢中,而是住在家中,如此逍遥,简直是“士不可忍庶也不可忍”。因而圣上派大理寺到长广公府中去察看杨豫之的病情到底如何。孙伏伽不敢待慢,亲自到府中来看。
偏偏这个时候杨豫之被杨悦等人给折腾地醒了过来,杨悦心中更加叫苦。
“现在的结果对于杨豫之已是再好不过,如果重审定然会加重量刑。”杨悦刚才还有些为郭孝慎不平,此时却早已抛到脑后,心内大急,“只怕豫之此去凶多吉少,会被李世民拿来平民愤,而判个死刑也有可能……”
第一百三十二章 悲情故事
天下书社的副总裁办里,坐着几个人,面面相觑。
天下书社创社之时,长安公子做油墨试验,把自己的总裁室弄成了个“试验室”,因而众人议事一直在副总裁办进行。似乎延续了这个传统,一向以来众人议事,自然而然的坐在副总裁办里。
“怎么办?”苏味道苦笑一声,向大家说道,“听说豫之又被押回了大理寺,这次咱们可真是害了他。”
“谁能想到这个‘八议’的议论如此火热。”王勮叹了一口气。
裴炎皱眉道:“公子一向也是反对‘八议’的,而且公子处事一向公正,定然不会怪你。”
“我也知道公子不会怪我,但是豫之因此而受到牵连,公子一定十分痛心。”苏味道摇头说道。
“平心而论,豫之应该受到严惩。”裴炎说道。
乔知之听了,却大不乐意:“豫之有什么错。公子不是说‘发乎情’才是最合理的婚姻。”
“公子说的‘发乎情’的确十分有道理,但不太现实。”王勮也说道,“如今婚姻哪一家不是先讲身份地位,那个‘发乎情’根本就是个幻想。”
“所以说,豫之这样的感情才更加珍贵。”
“但终归是不合于‘礼法’。”
“即便公子说的不对。按大唐的律令,大理寺判豫之‘流二千里,可赎’。有什么错?”乔知之义愤地说道。
“别忘了公子一向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为这个‘八议’是不合理的根源。”
“公子虽然这样认为。但律令如此,又没有改律令,怎能不按律令办事儿。上次那个阿阮娘子,大家不也十分气愤。公子甚至说那种背信弃义的家伙,应该千刀万祸,结果呢?还不是按律令‘无罪释放’。”
苏味道摇了摇头笑道:“本来是要无罪释放,不过六殿下见公子生气,因而想了法子还是治了他的罪。”
“六殿下怎么治他的罪?”乔知之奇道。
“六殿下以‘略卖人’为名,重新让万年县定罪,将那人判了个‘徒三年’。”
“徒三年,还是便宜了他。”乔知之狠狠地言道。
“公子反对‘八议’,虽然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八议’也不是全无道理。比如这个‘议功’,有大功者应该受到宽宥。”王勮说道,“还有这个议贤、议能。自古以来贤才难得,魏太祖的求贤令甚至连不仁不义之人都认为可用,对贤能之士宽宥些,不见得有什么不对。”
“功是功,过是过。我觉得公子所说没什么错,有大功者已经受到奖赏,怎么能在罚罪时,再宽宥一次,岂不是一件功受了两次奖?”苏味道对杨悦的理论十分支持,“而那些贤能之士犯了罪也不能不罚。”
“‘八议’只是在量刑上,有所宽宥而矣,并非不罚,有何不可?”
……
实际上整个“文刊编辑部”,大多数人对杨悦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论持支持态度,否则也不会有这个“论‘八议’”之文。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屁股坐在哪里脑袋便在哪里,一点没错。“文刊编辑部”中大部是寒门士子,“八议”中的议贵、议亲、议故跟他们一点不沾边,所以最为反对。
“诗刊编辑部”对于反对“八议”却并不积极。只有少数精英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表示支持,也有一部分人对“八议”半反对,半支持。
王勮便是典型的一个半支持半反对者,裴炎是支持者,而乔知之原本是支持者但因为杨豫之才会强烈反对。他反对的理由则是杨悦的“爱情自由”理论。
总裁室中议论纷纷,文刊编辑部也是议论地热火朝天。不过只是一边倒的溢美之辞。
“‘八议’是不平等的根源。说的好。利贞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
“亲贵故旧,不过是贵族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岂能搞特权化。”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正是这个道理。”
“利贞这次大大的出足了风头。”
……
这个投了炸弹的孟利贞听了众人夸赞十分兴奋。众人相继散后,他一路从天下书社出来,碰到熟识的几个同学,相约了到胡姬楼吃酒。
西市的胡姬楼与东市的醉仙楼有所不同。东市周围多为高门贵族,西市周围多为商旅平民。
到东市醉仙楼里面吃酒的人多为高官贵人。而且醉仙楼的雅间密封很好,往往成了许多官员谈论之所。
而西市的胡姬楼却不同。胡姬楼不仅是长安城最大的酒楼,而且充弃满异域风情。吸引力超强,上至高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士林才子无不以到胡姬楼吃酒为乐。
西市胡姬楼。
正午时分,胡姬楼里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宾朋座满,高谈阔论。
楼下的大堂十分宽敞,足以容下上千人。楼上的雅间也只是用屏风隔开,声响相闻。
有个“说话人”坐在大堂的正中高台上正在“说话”。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说话人”在各大酒肆餐馆里流行起来。几乎稍微上点档次的餐馆都有这种“说话人”坐在大堂里,为大家讲唱些小故事,有时候还会将《天下新闻》上的事拿来弹唱。
“……千钧一发之时,小公子奋不顾身扑上啊~~~,救下了小娘子。自此后,小娘子对小公子产生了爱慕啊~~~~,两个人两小无猜,一起长大……只见那小娘子出落的貌美如花,小公子长得英俊潇洒,正是一对神仙眷侣,天间少有,世见无双啊……”
“好”座中有人拍手叫道。边吃饭边听故事,的确增添了不少乐趣。堂中宾客成分混杂,商人平民居多,也有不少卫士,还有些个书生杂在其中,连和尚、道士之流都有……
“……只是天不作美,嫉妒美满,有朝一日来了一个汉子,愣说那小娘子是他的啊~~~~~”
说话人唱到此处,稍做停顿,呷了一口茶水。
“岂有此理。”有不少人义愤起来,“后来怎样?”
“老馆别卖关子,快唱吧。”
“莫不是嫌大家给的彩头不够。”
……
众人哄笑。有几个商客笑着起身把钱投到他面前的一个盘子里。盘子里已有不少铜钱。
“容老汉吃口茶来。”说话人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汉,胡子已花白。稍稍歇息一下,重又拿起“胡尔”,边拉边唱起来:“那汉子的话虽然无理,却有证据啊~~~~”
“什么证据?”有人禁不住问了起来。
“说那小娘子已去逝的父亲,在十几年前已将小娘子订给了他啊~~~~”
“啊?”人们惊呼起来。
“真的假的?”见说小娘子的父亲已去逝,有人怀疑道。
“无论是真是假,自来一女难嫁二夫啊~~~。大家说一说,这小娘子应嫁给谁啊。”老汉边唱边问道。
“嫁给小公子啊。他们两个才般配。”有人说道。
“不对,那小娘子即已订给了那汉子,便是汉子的妻子了。”有人反对。
“如果小公子当日没有救下小娘子,那小娘子早就死了,那汉子哪里还有什么妻子?”一个声音说道。
众人听他说的有理,不由一齐看了过去。见是一个道士模样的人,面上三缕清须,十分清秀,身边坐着的是一个大和尚。
“是啊,那汉子的妻子等于早就没了。那小娘子嫁给小公子才对。”有人出言附和道。
“两难啊~~~”说话人长叹一声,又唱了起来。
“小娘子本想退婚,那汉子却不容分辩,要强抢了她去啊~~~~”
“强抢?太无礼了。”不少人气道。
“要我说小娘子愿意嫁谁,便嫁谁,怎能强抢。”
……
“公子气怒,约那汉子决斗啊。说你若是赢了,小娘子归你,我若是赢了,小娘子归我啊~~~”
“对啊,这到是个好办法。”众人长出了一口气,纷纷笑道。
“可惜那汉子太不经打,公子一出手,他便败了啊~~~~”
“好啊。小娘子归公子,岂不正好。”有人拍手。
“可是那汉子耍无赖啊~~~~,缠住了小娘子不放手啊~~~~~”
“岂有此理”众人大怒。
“公子一怒,拔出剑哪~~~~,竟然失手杀死了那汉子啊~~~~~”
“啊?”众人大惊。
“公子失手杀了那汉子,正自懊悔啊~~~~小娘子见那汉子死了,心中悲戚啊,虽然她与公子有情,可那汉子也算是她的夫君啊,向公子叫一声‘郎君,今生无缘啊’,转过身竟然跳水自尽啊~~~~”
“好个有情有义的小娘子?”大惊之下,有人禁不住站起身来。
“我知道了,你说的是杨公子的事儿啊。”
“原来,其中还有这许多原委。”
“看来杨公子真是冤啊……”
“听说那杨公子,见小娘子自尽,悲不自胜,至今还人事不省。连药圣都束手无策……”
“可怜啊。”
……
一时间,众人开始同情起杨豫之来。
那个武士向和尚相视一笑,看向坐在堂中的几个士子,相互微微点头,引导着大家谈论。
“杨公子原本被圣上判了流二千里,哪知道有人说太轻,要重判……”坐在西首的一个士子叫道。
“流二千里?不轻了。”
“是啊,要我说杨公子没有罪啊,应该放了才对啊。”
……
孟利贞拣了楼上一处靠天井的散座,正与朋友坐下吃酒,听了众人议论不由冷笑:“轻?致死两命,还说轻?”
他的声响很大,又是从楼上落下来,众人不由纷纷抬头去看他。
“依着大唐律令,杨公子该当此判”另外一个士子说道。
“该当此判?如果没有‘议亲’、议贵,杀人者死,他怎么会该当此判?”孟利贞轻蔑地说道。
楼下的那个戴斗笠的武士看了一眼身边的和尚,不由苦笑一声,她精心策划的这场悲情戏,没想到这个孟利贞又来捣乱。杨悦的悲情故事基本属实,只是在关键点上做了些引导,听起来已是大不一样……
“请问这位士子,‘八议’有什么不对?礼云‘刑不上大夫’,自《周礼》以来便有‘八辟丽邦’之说。‘八议’不过是重亲贤、敦故旧、尊宾贵、尚功能之意。何错之有?”
“是啊,杨公子平日便十分仁义,春天那场大雪,杨公子还组织了‘斗鸡公益大赛’,给司农寺捐了不少钱,让受灾的百姓种春小麦,这等仁义之人,怎么不应该减刑?”
此言一出。大堂里众人更是纷纷响应起来。
“对,杨公子仁义,当然要酌情减刑。”
“公子仁义之人,断不会故意杀人。一定是那汉子无赖纠缠,才会失手……”
“杨公子有情可愿。”
……
孟利贞刚才还被众人棒到天上,此时却听又被人们批驳,嘿嘿冷笑:“真是一群愚夫。知道什么?”
众人见了孟利贞的嘲讽,纷纷大怒。
“我看这位士子,说话如此无礼,才是白读了圣贤书。”
“我等都是愚夫,难道千年来祖宗们都是愚人?这个八辟可是从周朝便开始有的。”
“周公制周礼,正是要教化天下,没有礼法天下岂不大乱。”
……
座中不少是国子监的生徒,一顿批驳,早已偷换概念。
杨悦暗暗叫苦。虽然她为杨豫之策划的这些“悲情”戏还算可功,可这个孟利贞不看场合,如此以来这个反对“八议”的“平等”论,岂不被众人推向“邪说”之流。
……
第一百三十三章 渭城驿雨
“渭城朝雨,一霎挹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阳关三叠》曲
渭水之滨有一个驿站,叫做渭城驿站,是自长安城西去的第一站。
道路两旁杨柳相间,青青之色。大雨之中,却不似平日般依依多情。偶有风吹过时,狂摇乱曳。
大概是雨天的缘故,驿站内冷冷清清,只坐着三四桌人。因为距离长安城极近,在驿站内住宿的也很少。站内只有一两个驿吏值守,其他人大都卷缩在房内,或划拳吃酒或倒头大睡,自得其乐。
抬头望向站外,不远处的驿亭内坐着三个人。
一个和尚和一个年轻公子正在吃酒。旁边有一个绿衫女子弹琴,轻纱掩面,看不清长像。
驿馆内有两个卫士一面吃酒,一面不时地盯向柳亭看。
“赵三哥,听说那武小娘子已跳水自尽,这个绿衫女子会是谁?怎么看上去跟杨公子关系不一般?”
“柳二,莫要乱说。”赵三郎小心地向四下看了看,见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二人,才低声说道,“没准儿是寿春县主。”
“寿春县主?”柳二低声惊呼,咂了咂嘴,点头说道,“嗯,这个寿春县主真是个贤淑女子。听说杨公子这次,若非寿春县主请求降封为他赎罪,定然会判个死罪。”
“也不见得。”赵三郎笑着摇了摇头,“听说司农寺,还有雍州的百姓都为杨公子请命,圣上才会免他死罪。”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长安城这些个百姓真好糊弄。明明是一场强抢不遂案。偏说什么公子仁义无双,断不会做出不仁不义之事儿。我看八成是强抢‘遂’了,那武小娘子才会自杀……”柳二说到此,不由咯叽咯叽地笑了起来。
赵三郎瞪了那柳二一眼,说道:“这话可不能乱说,小心闪了舌头。”
柳二也自觉失言,忙四下看了看,见两个驿吏围在柜台前自顾自的闲话,其他几桌上的客人都一幅急匆匆地样子,无奈地看着大雨着急。
有个穿长条斑马装的长瘦汉子,对着天气叹了一口。他大概是个商客,看样子像是西域人,要到长安做生意,或者是回西域去。
“我看,咱们今天没准走不成了。”柳二转头看了看外面的雨,天气阴沉,大雨哗哗如从天上泼下来一般,“谁知道怎么摊上这么个差使。”
“我看这差使没什么不好。”赵三郎伸手摸了摸腰间,他的腰间微鼓,缠了一个内袋,是路上的盘缠。
唐代的驿路十分发达,出公差其实花不了多少钱。
“嗯,杨中书令就这么一个儿子,自然不肯委屈了他,照顾咱俩的口袋也是应该的。”
“话不能这么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杨尚书让咱们一路上照顾好杨公子,自然要尽心尽力。”赵三郎脸色一肃,正色言道。
他们两个一个称杨中书,一个称杨尚书,说的都是杨豫之的父亲杨师道。杨师道因为杨豫之的事情,受到牵累,从中书令已被降为吏部尚书。
柳二见说,知道赵三郎一向做事儿忠实,在大理寺是出了名的。又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不便顶嘴,笑了笑,话头一转说道:“二哥,你猜这寿春县主漂亮还是那武小娘子漂亮?”
“大概是那武小娘子漂亮。”赵三郎想了下,说道。
“也不见得,我看这个绿衫女子,只这身段便知是个绝色的女子……”
正说间,突然那绿衫女子回过头,向这边看过来。唬了柳二一跳,忙低下头去。
驿馆内距离柳亭有一段距离,相互根本看不到。但一想到那女子一双眼睛的威慑力,柳二心中不由打了个突。
早上一路从长安城出来,绿衫女子曾叮嘱二人一路上要好好照顾杨豫之,当时柳二想笑着打个哈哈,被那绿衫女子横了一眼,吓得他笑了一半忙又缩了回去。
“虽然不是公主,但听说这个寿春县主却极受圣上宠爱,好厉害……”柳二心中如此想,不敢再说下去。
……
那绿衫女子自然不是什么寿春县主。
到了渭城,杨悦才知道原来渭城便是咸阳。在渭水之滨,因而叫做渭城。
大雨磅礴之后,已渐渐转为蒙蒙细雨,阴沉绵长,更添了无限惆怅。
八角柳亭,一曲“阳关三叠”,依依惜别。
这首曲子在这个时候还不存在。只是到了这个渭城驿站,让杨悦便想起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此情此景竟然正自己的心情十分相似,便不由自主的弹了一曲“阳关三叠”。这首曲子在现代是学琴入门常弹之曲,也是杨悦唯一一首还能记得起来的曲子。
“为什么?”
一曲弹罢,见杨豫之与尉迟洪道已吃了不少酒,杨悦禁不住问道。
“什么?”尉迟洪道一愕,莫名其妙的看了看杨悦。
“为什么非要去安西?”一直忍着没问,此时杨悦却终于憋不住心中郁闷,看向杨豫之。
“对不起大哥,这些日子让你们白白费心了。”杨豫之一扬头,一口干完杯中酒,勉强一笑。只是他的笑容让人十分的难过,似是从脸上强行挤出来一般,与他那视死如归的慷慨神色极不相称。从前那个无忧无虑地朗声大笑的少年再也不见……
“不要给我说这些废话。为什么一心要去赴死?”杨悦微微皱眉。
“赴死?”尉迟洪道纳闷地说道。
“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安西都护刺史姓郭,叫做郭孝恪。”杨悦则是今日一早才知道了此事。
杨豫之最终被判“流三千里,不赎”,他流放的地方本来可以选择“岭南”或者“辽东”,杨豫之却自己要求到“安西”。而安西都护刺史郭孝恪,与杨豫之打杀的那个郭孝慎是从堂兄弟。
杨豫之没有回答。
尉迟洪道却“哎呀”一声,不解地说道:“我怎么忘记这事儿。郭孝恪、郭孝慎,他们两个一定是亲戚。你怎么可以选择去那儿?”
“你们想多了,我选择那儿,只是因为大哥平日不是总说,好男儿要存四方志,要把我大唐的文明传到四方。西域向来便是……”
杨豫之说了一半,看到杨悦的眼神,便不再说下去。
“你在大理寺一直在要求给郭孝慎偿命,你以为我不会知道么?”杨悦一点一句的盯着杨豫之说道,“为什么?”
“偿命?”尉迟洪道纳闷地看着杨豫之,叫道,“自你进了大理寺,大哥为你的事儿想了多少办法,费了多大劲……你,你……”尉迟洪道气咽。
杨豫之想了想说道:“大哥一向主张‘人人平等’。这一次兄弟致死人命,‘杀人者死’,我怎能凭着特权逍遥法外……”
“你以为我会信?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你并非十恶不赦之罪,更何况你本身并未想杀姓郭的,更何况你情有可愿……”杨悦冷“嗯”一声:“哀莫大于心死,你难道真的不想让我们知道真像?”
自从杨豫之醒过来,无论众人怎么问,杨豫之都不肯说出当日到底发生了什么。杨悦担心他想起当日之事会痛苦,因而一再告诫众人不要问当日之事,只是此时,她自己却再也忍不住问了出来。
武照为什么要让杨豫之杀了郭孝慎?武照为什么又要自杀?武照给杨豫之说了什么,以至于他根本不想活下去?杨悦百思不得其解。
这些天,杨悦一等众人想尽办法去救他,杨豫之自己却请求大理寺判自己死刑,并且说自己是故意要杀死郭孝慎,而那武照也是自己推到河里去的,并非自杀……一心想要自寻死路。
面对这样的“案情”,令大理寺恼头,便是李世民也十分的费解。杨悦得知后,更是有点抓狂。
最后,实际上是杨悦极力说服李世民,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杨豫之性命。
李世民举行大朝会,这才判了个“流三千里,不赎”。
在选择流放的去向时,本来说好去“辽东”。杨悦知道明年会向高丽出兵,万一杨豫之运气好,能戴罪立个功,这个流三千里,也许会变成好事儿。而且蜀王李愔在河北道,自然会想办法照顾杨豫之。
没想到杨豫之自己却极力要求去“安西”。
安西就安西吧,杨悦认为杨豫之在家不过是只知玩乐,出门缎练一下也并非坏事儿。所以并未放在心上。
直到今日早上听李世民说了安西都护府刺史叫做郭孝恪,杨悦心中才咯噔一下。郭孝恪,郭孝慎,只听名字便可以想象,二人或许有些联系。果然一打听之下,才知道那郭孝慎是郭孝恪的一个远房兄弟。二人虽然相差年龄较大,但却的确是同门兄弟。即便是二人的亲戚关系并不紧密,但总是亲戚。刁难、打击报复,总会难免。
杨悦这才明白杨豫之一直都抱着必死之心。
听了杨悦的问话,杨豫之眼中划到一道深深的伤痛,凝神闭气片刻,皱眉说道:“只有这件事儿,大哥请不要问我,我不想说。”
一阵沉默,杨悦没有勉强他说。她看到他眼中那道伤痛。
“究竟发生了什么?”杨悦心中不由默默地想。
柳亭里三人都没有说话。连尉迟洪道这个一向粗豪的少年,也看出杨豫之的这份痛苦,默默地没再去怪怨他,一只大手在杨豫之肩头拍了拍,以示安慰。
过了许久,杨悦紧盯着杨豫之,开口徐徐言道:“无论发生过什么,但有一点请你答应。无论如何你必须活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生命……
人的生命最珍贵不过,你痛过,痛得死去活来。那种感觉你知道,不要让你的父母也有这种感觉。
洪道和我还有力气来这儿为你送别。长公主跟中书令连送你的勇气都没有,你应当知道他们心中有多痛。
孔圣人说过:‘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你的父亲只有你一个儿子,如果你有三长两短,杨中书只怕也会随你而去。这些天杨中书一直躺在床上,长公主整日以泪洗面……你真想让他们痛不欲生?
如果你痛地想死去,你已经死过一次。你当日没有知觉,没有意识,跟死去没有两样。是我跟洪道,不,更确切的说是小柔把你从鬼门关上又抢了回来。小柔的肩膀至今还吊着,你是我们救活的。你没有资格轻言去死你痛过,死过一次,这一次是你的第二次生命。
你要好好地活下去,不要让人失望……”
“大哥——”
杨豫之一直默不做声,闭神静静地听杨悦说话,随着杨悦的话,心头不住翻腾,最后终于忍不住,抱着杨悦失声痛哭起来。
“记住,你的生命并非你一个人的,不可轻言放弃。”许久之后,见杨豫之不再哭泣,杨悦知道他终于有了生的念头,坚定地握住他的手说道。
杨豫之使劲地点了点头:“好,我答应你,不会再想着去死。”
“中怕你这一路西去,却不是你想好好活便能好好活的。”杨悦摇了摇头,冷静地说道,“只怕你想要好好活,反而会有一凡艰难在等着你。”
杨豫之扬起头,眼中却已有了几丝坚定,嘴角划出一道笑意:“不怕他不来难我,只怕他不来为难我。”
“好兄弟能死境中爬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好男儿,真正的强者无论如何你都要挺住”杨悦拍拍杨豫之的肩膀,赞赏地说道,“死并不可怕,真正地是怎样从死地生存。怎样生存下去兄弟,不要让人小看你。”
“大哥,放心。终有一天,我会再回来。好好的站在你面前!”
……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千里之外
从渭城回来,杨悦心情不佳。送别总是伤怀,更何况杨豫之将去的地方,可谓生死难料。进了大内,直往咸池殿去。
杨悦的金鱼符已制好,金鱼袋十分显眼地悬在腰间。一路进来,各道守门内侍,殷勤地向她笑着点头,放她径自进去。
咸池殿中。
赵王李福跟曹王李明已开始上蒙学,不在。只杨贵妃正百无聊赖的坐在殿中。
看到杨悦进来,杨贵妃笑着迎上去:“悦儿有些日子没来咸池殿,怎么就不来看看师父?”又见杨悦似乎心情不佳,关心地出言问道:“悦儿脸色怎么如此不好。是不是病了。”边说着拿手去摸杨悦的头。
杨悦强打起精神来,摇头说道:“没有。只是刚送走一个朋友,有点累了。听说师父找我,不知何事?”
“嗯,河北道军中有人来。愔儿来了书信,有一封是写给你的。”杨贵妃回过头,招呼宫女将书信拿来。
“写给我?”杨悦有些意外,想了想又觉得正常,怎么说她与李愔两个人都是很好的朋友。
从宫女手中接过书信,打开来看。却只有两个字:“想你”。
杨悦不由一怔。这算什么?情书?
然而此时,却恰好拨动了她内心深处的一根弦。
这些日子为了杨豫之的事儿奔波、着急、伤痛。看到这两个字,竟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想一想,最亲近的三个兄弟。上个月送走李愔去了河北道;今日又送走杨豫之去了安西督护府;尉迟洪道进了和尚寺;而自己又要周旋在这个胆颤心惊地宫中,唯恐稍有不慎便被李世民发现。而且李世民看自己的眼神越来越怪,自己这些日子为了杨豫之的事儿,难免会露些痕迹……过去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真让人怀念。
杨贵妃看到杨悦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免好奇地问道:“上面写了什么?”
杨悦忙折起书信,强笑了笑:“没什么。”
“没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