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飘在大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悦耸耸肩,心道:“什么修心养性,‘磨洋功’的好法子还差不多,古人真是闲得没事干,尤其是和尚更是一般吃喝不愁,不事耕种,闲时间多的没处打发才会想尽办法消磨时间罢了。”不再理他们,自己悻悻而去。
杨悦看看快近中午,心想杨豫之与武照大概谈的也差不多了,第一次出来,不能耽搁时间太长,以免杨夫人生疑,便回去寻他二人。见杨豫之与武照二人竟然还站在刚才与她分手的地方。武照站在大殿前面对石碑羞答答地双眼直盯着石碑。半丈开外,站着杨豫之一动不动盯着武照。杨悦心道:“莫非两人谈的不愉快,闹了什么别扭?”忙走上前。
杨悦拍拍杨豫之的肩头,悄声问道:“谈得怎么样了?”杨豫之似是如梦初醒,问道:“什么怎么样?”杨悦说道:“你约照妹妹出来,不就是要谈情说爱吗?怎么她意下如何,对你有没有意思?”杨豫之恍然道:“呀,大哥去找武权,我与照妹便在这儿等,等了这半天,这才等到你回来。”
“妈唉高的!”杨悦奇道,“你们不会一直便这样傻站着,一句话没说吧!”杨豫之不好意思的点点头,说道:“我忘了说话。”杨悦真想敲他那榆木疙瘩,心道:历史上记载你声色犬马,十足一个花花公子,真替你叫冤,还没见过你这般老实的公子哥儿。如果是现代人,一顿饭功夫,已不知会发生多少故事出来,你却还在这儿,你望着我,他望着你,没说上一句话。难道还让姑奶奶现教你如何谈恋爱不成?
杨悦虽然没有真正谈过恋爱,但收到的情书却有一大堆,其中不乏有十分肉麻之词,让人看了面红耳赤。心想,看来还真得找个时间,好好开导开导这小子,若由他们自由发展,天知道到猴年马月才有结果。当下苦笑道:“今日到此为止,改天再玩儿吧。”拉起武照、寻了武权一齐下山回家。
回家路上,杨悦想起武则天地事儿,便问杨豫之知不知道宫中有个叫“武媚娘”的“才人”?杨豫之摇摇头说没听说过。见杨悦有些失望,便又说道:“或许巴陵公主知道,改天我介绍你们认识,问问她。”
巴陵公主是李世民的第七女,嫁于自家老姐的儿子柴令武。柴令武的老爹老妈便是大大有名的柴绍与平阳长公主。长公主是皇上的姐妹们,公主才是皇上的女儿。平阳长公主与李世民一母所生,自小感情十分要好。而且柴绍一向是忠实的秦王派,因此李世民当了皇上,对柴家更是不吝赏赐,柴绍封霍国公,连国公府都是李世民赐给的。提到平阳公主,不得不提提“娘子关”。据说当年李渊自太原起兵之时,她的女儿平阳已嫁给柴绍,被朝庭通缉。柴绍逃走,去找老丈人一同造反。平阳则将家人聚在一起,组织精壮家丁,入到深山之中占山为王,自称李公子,四处招兵买马,一直坚持到老爹与老公打回来。而当时平阳公主结兵的地方,便是今日万里长城上的一关——“娘子关”,在山西与河北交界的太行山深处今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娘子关”正是因她而得名。
杨豫之乃长广公主之子,平阳长公主便是他的姨妈。长广与平阳长公主老姐俩平日关系很好,走动较勤。巴陵公主叫俩人都叫“姑姑”,其中一个不还兼任“婆婆”,少不了经常相陪。因此杨豫之与巴陵公主还算要好,见杨悦要问宫中之事儿,自然第一个便想到巴陵公主。
杨悦见说有英雄结识,便吵着第二天便去拜访。拜访女眷当然更好是有女眷陪同。杨悦不喜欢戴那个劳什子“黑面罩”,便约武照一起同去。
第十章 妾意郎情(上)
第二日,杨豫之带杨悦、武照一起到霍国公府去找巴陵公主。
霍国公柴绍出身将门,自幼以任挟之气出名,专好打报不平、抑强助弱。娶李渊的三女儿为妻,妻子平阳公主(注1)也是见识不凡,向有侠风,夫妇二人夫唱夫随十分恩爱。当年李渊起兵,柴绍奔太原跟随丈人一同造反,有勇有谋,立下不少功劳,功封霍国公。
霍国公府便在东宫附近的永昌坊。
不凑巧的是,三人到了霍国公府,巴陵公主不在家,她陪着婆母兼姑母平阳长公主去弘福寺听玄奘法师讲经去了。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到是在家,但他一向对杨豫之不屑一顾,见杨豫之引着人来,连带将杨悦与武照一同待慢。见到杨豫之,打趣道:“‘浪荡子’怎么有闲没去斗鸡玩狗?”“浪荡子”乃是李世民对杨豫之的戏称,一班公子哥儿也时常拿此打趣杨豫之。
若在平日,杨豫之或许不去理他,只是今日有武照同在,见柴令武讥讽自己,心中大怒,便反唇相讥道:“你怎么有闲没去跟在魏王身后侍候?”
魏王乃是李世民的第四子李泰,自小聪慧异常,文武兼备,才华横溢,最受李世民宠爱,常对之大加夸赞。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泰渐渐地竟然生出野心,想要谋夺太子之位。当时太子还不是现在的太子李治,而是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李泰与太子各自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以至于李承乾铤而走险,阴谋早日篡位,结果事败。李世民斥问他为何造反,李承乾回答说是李泰所逼,若真让李泰做了太子,死也不甘心。李世民听了恍然大悟,心知若让李泰果真当了太子,只怕日后子孙们更要有样学样,以阴谋而夺位争权,因此废了太子李承乾,却也贬了魏王李泰,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柴令武正是李泰一党,撺掇李泰争太子之位的首号“功臣”。
魏王是李泰过去的封号,如今已被贬为“东莱郡王”,幽禁在将作监。杨豫之这样说,自然是故意讥讽柴令武。
果然,柴令武听了大怒,一把揪住杨豫之的前襟,当胸便是一拳。杨豫之也不示弱,飞起一脚踢向柴令武左腿,二人你一拳我一脚,便在厅堂中打了起来。
杨悦知道这段历史,但并不知道杨豫之所说的“魏王”便是李泰,李泰最初封为宜都王,后来改封卫王,后来又改封过越王,再后来又改封魏王。也不知道李世民瞎捣鼓啥,如果不是搬着历史书,谁能记的清楚李泰到底封了什么王。见二人没说两句已打在一起,一时也手足无措。武照更是骇得躲在杨悦身后,不知如何是好。
杨悦见杨豫之虽然“不要命”的硬拼,却不如柴令武。柴令武明显武艺不错,有路数章法,比杨豫之高明了许多,虽然一时对杨豫之的死缠烂打无可奈何,却明显占了上风。时间一长,杨豫之便要落败。
见杨豫之吃亏,杨悦岂能袖手旁观,不过真要下手去打,只怕也是白搭,就是拉架,估计也会被柴令武一块狂凑。当下,便哈哈冷笑起来。
听到杨悦的笑声,二人一愣,果然暂时停住,一齐向杨悦看去。兀自一人抓住对方的头发,一人扭着对方的胳膊,如同斗鸡一般。
见二人停住,杨悦收住笑,冷哼一声道:“素闻霍国公柴老英雄急公好义,乃是赫赫有名的好汉,最爱结交朋友。没想到却原来如此待客,真真是胜名之下,名不副实。”
柴令武见他提到自己父亲,他向来以父亲为搒样,以英雄自居。见杨悦讥讽,心中虽然不服,却被杨悦拿理封住。古语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来是客,自己今日的行为的确有欠考虑,当下向杨豫之狠狠地瞪了一眼,收回拳头,说道:“我柴府对待英雄好汉,自然以礼相待,对待……”扫了杨豫之与杨悦一眼,露出一脸不屑,言下之意,你们算什么英雄好汉!
杨悦见二人不再打,趁机一拉杨豫之,惜字如金,向柴令武拱手,说道:“告辞!”昂然而出。显然是在告诉柴令武,你不把我们当朋友,我们也不把你当什么好汉。
双方话不投机,柴令武也惜字如金,只说两个字:“不送。”
杨豫之本待还要理论,已被杨悦携着走出柴府。三人悻悻而出,兴致全无。杨豫之头上淤清了一大块,嘴角也被打破,流出血来。杨悦便劝他先回家休息,有事以后再说。武照悄悄地将手绢塞到杨豫之手中,低头不语,显然是为杨豫之痛惜。杨豫之原本在心上人眼前跌了面子,正气得不打一处来,见武照关心自己,一时激动,忘了伤痛,不肯就此离开。非要到弘福寺再去找巴陵公主。杨悦指指他的衣衫,好说歹说,才将他劝住。杨豫之见自己衣衫不整,不想将自己的负面形象给武照看去,便乖乖回去。
却说杨悦等人各自回家。没有注意到走出柴府的时候,恰好被一人看到。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杨悦几次三番戏耍的无赖子。无赖子姓柴名进,属柴姓族人,不过家道中落,只是个落破子弟。他的哥哥柴荣在霍国公府上当总管。那日与杨悦分手后,第二日,柴进按照杨悦所说的路线,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一路折腾,最后走到的地方却是皇城。才猛然醒悟,又被杨悦耍了。暗暗恨道:“秦业啊秦业,看我不……”又意识到“秦业”正是“亲爷”,连姓名都是在耍自己。从前的“王八蛋”王大哥,不用说也是在骂自己。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后,越想越气,柴进这个恨呀,恨不能立刻将杨悦揪住生啖其肉。却又不知去哪里找杨悦,便到霍国公府来找大哥商量。
没想到冤家路窄,他刚进柴府,恰好遇到杨悦与杨豫之、武照从柴府出来。别人他不认识,杨豫之却非常认识,这得益于杨豫之这个纨绔少年,每日架鸡斗狗,于市井之间乱混,混出不小的名气。加上他是皇亲国戚,正经的皇上外甥,谁人不给点面子,哪个敢去招惹于他。因此柴进见杨悦与杨豫之在一起,心中一惊,道:“莫非这小子也是皇亲国戚?”忙闪身避开,不敢让杨悦看到。
柴荣见兄弟来找自己,问他有什么事儿。柴进长叹一声,心想:看来这仇是报不了了,自己再怎么混也不敢跟杨豫之这等皇亲国戚较劲啊。当下将来龙去脉给哥哥说了。柴荣闻听大怒,道:“谁瞎了狗眼,敢在咱兄弟头上动土,也不瞧瞧咱柴府是什么地方。”
柴进说道:“只怕这仇不好报,正是刚才与杨豫之一起出去的那小子。”
柴荣听了喜道:“如此真是太好了。此事定能让柴二公子为咱做主。”便将刚才杨豫之与柴令武打架的事儿详细地说于兄弟。
柴进大喜,心道:老天有眼啊,你得罪谁不好,偏偏成了柴二郎的对手。忙让哥哥快去向柴二公子处告状。
柴荣眼珠一转,说道:“兄弟想要报仇,只怕要委屈一下。”柴进问怎么办?柴荣如此这般地将自己的计策说了,柴进一咬牙点点头。柴荣从门后将“门插官”取下来,狠狠地向柴进头上敲下,柴进当即头破血流。柴荣又找了一块破布,随意四处的擦擦,将柴进弄得满面血污,十分凄惨。兄弟俩直奔柴令武的书房而去。
柴令武无端与杨豫之打了一架,虽然没吃亏,却也没沾光,眼角被杨豫之打成铁青,头上还被揪下一小缕头发。正闷闷生气,见柴荣慌慌张张地跑来,倒地便哭,奇道:“你干什么?谁欺负你了?”柴荣哭道:“公子爷,不是小人,是小人的兄弟无端被人打了。”
柴令武皱皱眉,道:“你兄弟怎么了?”
柴荣见柴令武不耐烦,忙嚎道:“还不是杨豫之杨公子仗势欺人,在外面作威作福……”
一听跟杨豫之有关,柴令武心头火起,说道:“杨豫之那斯又怎么了,你快说来。”
柴荣不答,反而问道:“公子爷,与杨豫之一起来那人是什么来头?”
柴令武不知他什么意思,说道:“那姓武的小子,好像是武士彟的儿子。”
见说杨悦不是什么皇亲国戚,柴荣心中大定,便一把鼻涕一把泪,把杨悦如何仗着与杨豫之之势,如何欠了他兄弟三百银银子不还,还将兄弟打成重伤,说得有鼻子有眼儿。
柴令武听了大怒,一拍桌子道:“好一个武悦,竟敢仗着杨豫之那败家子的势,欺人太甚,无法无天。”让柴荣把他兄弟唤来,仔细问了情况。柴进正等在门外,巴不得诉说,又将杨悦如何连骂带打,在那打了他,仔仔细细地说了,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柴令武又见他头上冒血,一脸惨状,果真是伤的不轻,怒道:“姓武的,看你长的文文弱弱,手也太黑了!你们不必害怕,本公子一定为你讨回公道。将你哪三百两银子分文不少地讨回来。”
柴荣柴进听了,心中暗喜,表面上却装作忠厚老实,可怜巴巴地道:“公子爷,我们也不求要回什么银子,只想求公子爷给咱讲句公道话,向杨公子求个人情,莫让武悦那小子太嚣张,求他放过我兄弟,不要再找我们麻烦就行。”
这哥俩其实刚刚才知道杨悦的名字,心想原来是武家子弟。那武士彟不过是个卖豆腐地出身,赶上运气好,认识了太祖李渊,李渊提携他当个官,没什么根底。反道是杨夫人杨氏系出名门,与杨豫之的父亲是堂兄妹,但也不是什么皇亲贵戚,在这长安城中,比他们权高势众的多如牛毛。更何况武士彟一死,他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不过做个少监、少卿之类的小官,如何能放在柴氏兄弟眼中。心想:自家公子想要找他们悔气,还不是如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柴令武见二人如此委曲求全,更加激起心中不平,说道:“你们不必多说,杨豫之那小子,我早看他不顺眼,正要教训于他。既然有这等事儿,少不得为你们打报不平,将那姓武小子揪了来,为你们赔罪。”
柴荣假装要息事宁人,说道:“公子爷,你的厚爱我兄弟心领了。只要公子爷出面,我二人不再受人欺负便好,一切听从公子吩咐便是。”
柴令武见二人通情达理,那里会想到有假,表示这个闲事自己管定了,一定会为二人做主。柴荣柴进暗喜,千恩万谢。
杨悦不知已被人算计,每日照样四处玩耍,不亦乐乎。那日到柴府上,听说巴陵公主去听三藏法师讲经。想起唐僧,心想:三藏法师岂不就是“唐僧”——“唐三臧”。这么说他已经从印度取经回来了。自己既然来到这个时代,不去结识一下大名鼎鼎地“唐僧”岂不遗憾。
“唐僧”在大唐时代当然不会叫做“唐僧”。这一称号对于当时的外国人来说,不过是“大唐僧人”的统称。而非后代《西游记》中的专指三藏法师一人。唐僧俗家姓陈,法号玄奘。并非像《西游记》中所说他的父亲在上任途中被人害死,母亲将他放在容器中任其顺流而下飘到了寺院从此出家。他的外祖父更不是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殷开山,而是穷苦人家出身。事实上唐僧有两个哥哥,他的二哥也是出家人,法号长捷。因为家境贫困,玄奘自小便跟二哥住在寺院,学习佛经。后来也成为佛家弟子。玄奘游学各地,遍访名师,很早便名声大振。因为当时小乘佛教流行,而大乘佛教由于经典较少,许多要义解释不通。因而玄奘有心到印度学习,研究大乘佛教。于贞观二年到达印度,在印度遍访名师,四下辩经,无人能敌。十几年后才回到大唐。
打听“唐僧”可能没人知道,但打听玄奘并不难。三藏法师正是“唐僧”玄奘,已于贞观十八年(注2)正月从印度回到大唐。带回了大量经书,受到李世民器重,而且将他留在弘福寺,由朝廷供给所需,组成译场,进行翻译、著作、讲经。因其通晓经藏、律藏、论藏,尊称为“三藏法师”。
杨悦心道:不知那“唐僧”是像《西游记》中写的那样英俊,被众女妖所爱;还是像《大话西游》中那样是个罗哩巴嗦的麻烦精。抽个时间约了杨豫之以及武照一起去弘福寺玩耍。
大家心照不宣,杨豫之与武照另有目的,杨悦一到弘福寺便“闪”走。由杨豫之“照顾”武照,自己四下去找“唐僧”。
不是开坛讲经的日子,想找“唐僧”还真不容易。杨悦四下转了一圈,拿着大扫把扫地的凡僧见了不少,唯独没有见到样貌“不俗”的神僧。
左转右转,见到大殿左面有一处单独地院落。院门虚掩,里面无声无息,不知是什么地方。杨悦好奇心起,推门进去,正要往里走,突听有人说道:“施主,请留步。”
第十一章 妾意郎情(下)
杨悦看时,见是一个面相十分英俊的和尚,气质高雅,神情俊秀。心中不由赞道:“好一个超凡脱俗的俊和尚。”只觉得这和尚“骨格清奇”,生来便应是做和尚的料。真正是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见”,如古龙笔下的无花和尚一般俊雅脱俗。心道:难道他便是传说中的“唐僧”,难怪一路上被众妖喜爱**。旋即又想不大可能,这个和尚看年龄不过二十五六岁,那“唐僧”只在印度就留学了十几年,如今至少也有四十岁了。怎会是这样一个妙龄和尚?
杨悦双手合什道:“有路便为人走,有门即为人入,路过此门,岂能不入,大师莫怪。”
妙和尚上下打量杨悦,见杨悦所谈暗含无限禅机,似是而非,似理非理,私自闯入院中,还无理狡辩,双手合什道:“贫僧即未问责,施主已先解释,可见施主先自心虚。”
杨悦见他正说中心事,不好意思,嘻嘻一笑,强自辩道:“妙和尚妄揣人意。”
和尚随即答道:“佳公子乱度佛心。”
杨悦见他才思敏捷,暗暗称奇。又见他服饰考研,虽是一般僧袍,却有无数暗色花纹,布料乃是当时十分珍贵的白折布,也就是现在的棉布,只是那个时候棉布是从西域进口的东西,物以稀为贵,在中国市场上比丝织品要贵,只有宫廷贵族才用得起。一个和尚能如此富有,真个令人出奇,当下取笑道:“色即是空,和尚空着色相。”
和尚微微一笑,道:“空即是色,贫僧色即相空。”俩人一个讥讽和尚做了和尚却俗心不灭穿着华丽。一个回答说华丽的服装也是空,华丽与不华丽同样都是空。
杨悦听了哈哈一笑,赞道:“好一个能言善辩的和尚。”和尚也笑道:“公子也非凡人。”
杨悦正要问和尚法号。却见从院外又走来一人,乃是个俊美的俏书生。但此书生太过俊美,几乎到了妩媚妖冶的地步。俏书生似是与和尚十分相熟,一双妙目含情,似嗔非嗔,如梦如幻。仔细一看原来是个绝色的佳人。杨悦突然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微微一笑道:“俏佳人吹皱佛心。”打趣和尚会被刚进来的俏佳人吹动凡心。
和尚见说面上一红,不敢看杨悦。低头念一声“阿弥陀佛”,说道:“公子说笑了。”心中却暗暗惊心:难道他看出了自己与她的关系?
杨悦见和尚面色有异,心中一动,心想:和尚难道真与这女扮男装的俏佳人有关系?若果真如此,此人莫非便是三藏法师手下有名的“辩机”和尚?而这俏佳人便是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与和尚辩机的私情,被后代小说以及电视演义地轰轰烈烈。有的甚至将高阳公主写成反封建追求自由恋爱的先锋。不过辩机反而因为与高阳公主的这段恋情,千古之后名声不衰,要比与他一同选为“唐僧”助手的其他和尚要出名得多,虽然这种名声并不好听。此地即是弘福寺,弘福寺里遇到“辩机”有十分之八九的可能。有这样文才与样貌的和尚,中怕除了辩机当没有几个。
杨悦想到此,微微一笑道:“和尚莫非乃是辩机?”杨悦猜的一点不错,这个妙和尚不是别人正是辩机。辩机见她知道自己法号,也很奇怪,微微一怔,点头道:“公子认的贫僧?”杨悦笑笑不语。更无异议,那女扮男装的美人当然便是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却并不知道已被杨悦瞧破,也不明白二人在说些什么。见杨悦是个英俊非凡的年轻公子,便向他莞尔一笑。杨悦只觉得朵朵花开、百媚顿生,心道:我不是男子,如若是个男子,就这一笑,恐怕当真会被勾了魂去。难怪“辩机”当了和尚,仍然为情所迷。
辩机被杨悦连连道破玄机,心中惴惴,又见高阳向杨悦媚笑,心中微微有些醋意。一时不知所措。
杨悦笑道:“和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高阳公主见杨悦说话直截了当,十分有趣,不待辩机说话,妙目在杨悦脸上打了一转,娇笑道:“自然乐而忘返。”回头学着杨悦的口气,对辩机说道,“和尚,还不拿茶水来?”
辩机略一迟疑,说个“请”字,从室中取出茶具,引二人到院中林荫花漫地亭中坐定。佛音缭绕、鸟语花香、清泉香茗,果然是种优雅脱俗的享受。
辩机将一火炉放于身侧,自井中取水,待煮水开来泡茶。对于杨悦来说泡茶不算稀奇,但对于当时人来说可以说十分“前卫”。古人吃茶一般是煮着来吃。而且古人茶叶与现在不同,分散茶与团茶。散茶与现代的茶相似。而团茶则是经过“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道手续制成。团茶较贵,一般百民之家只用散茶。上好的团茶十分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得起。
辩机用的龙凤茶团唤作“白乳”。制造精微,如玉在璞,龙纹精妙,是上好的龙茶,产自福建,乃是御用的恭品。辩机如何能有此茶,自然是拜高阳公主所赐。杨悦细观茶团先已叫一个“妙”字。高阳公主十分得意,笑道:“这茶妙,和尚的斟法更妙。”
未泡茶先洗怀,杨悦看辩机斟茶的手法,便知是道中高人。心想:这和尚当真有些门道,连斟茶手腕也如此潇洒淡定,处处透出儒雅俊秀之美,与现代茶馆里的美娇娘的茶道相比,却有另一番风流。当下笑而不答,仔细观赏。
辩机将白乳碾成细沫,放入壶中,将煮开的水直冲而下。茶末被打散,翻滚而上,会聚浮于水面上,水花翻起泡沫,刹那间幻化成一朵盛开的牡丹,半盏功夫才逝。而水气上升,幻化成一尊佛像條然而逝。杨悦看得目瞪口呆,这种分茶的功夫,她只在书中读过,没想到今日得见奇观,不由大加叹服。所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分茶的技艺在宋代士大夫们最为流行,唐代有此技艺实是少见。分茶泡沫翻花,如万花筒一般,幻化成形,令人拍案叹绝。杨悦心中不由大叫可惜:“自明太祖朱元障罢龙凤茶团以来,这分茶的艺术已失传,真是可惜。”
辩机见杨悦叹服,十分得意,向高阳公主眄了一眼,说声“请”。茶水虽然十分香淳,只是杨悦喝惯了后世的散茶,对发酵过的茶团终是不能欣赏。
待第一道茶过,辩机向杨悦问道:“不知公子高名?”杨悦摇头笑道:“萍水相逢,以心会友,何必问及姓名。我便称和尚为和尚,和尚称我为公子,岂不更显清雅。”
高阳公主也拍手称妙:“你二人,一个和尚,一位公子,我怎么称呼?”杨悦瞄她一眼,笑道:“你自然称作‘美人’。”
高阳公主见杨悦识破自己是女人,微微诧异问道:“公子,怎么便认定在下是女子?”
杨悦笑道:“美人姿容只怕天下无双,幽兰香卉岂是男子能比。”
高阳公主见杨悦俊雅清秀,如珠玉在侧、光彩照人,这样一位翩翩佳公子,如此直白地夸赞自己漂亮,芳心大悦,拍手笑道:“公子当真乃是十分的雅人。”对辩机道,“和尚反而落了俗套。”辩机见在高阳公主面前自己连连吃瘪,不由暗暗生气,生出与杨悦比拼一番之心。
高阳公主说道:“雅境雅人,你我三人何不以诗会友,以助雅兴。”
听到说要写诗,杨悦不由暗暗皱眉,心想:如果是作对,俺也是常在“天涯”里混的人,对个对子还能信手拈来。若说做诗,尤其是作古代的近体格律诗,从南北朝“沈美腰”作四声八病以来,平仄讲究太烦人,让人头痛。偏偏唐诗正是律待的大盛时代,如果真让自己做律诗,莫说自己是中文高才,只怕也很困难。
见到杨悦皱眉,辩机以为杨悦怯了,心想以自己的文才,定不会输给这小子,便极力赞同。
杨悦看到辩机跃跃欲试,知道辩机想在高阳公主面前露脸。心想:你一个和尚不谈经念佛,偏学什么书生写诗拽文。我杨悦与你比背经书可能比不过,但和尚偏要比诗文,便是我不会做诗,有上千年的古人已为我做好了诗句,信手拿来还怕你不成?让你个花和尚不务正业,今日非打打你的气焰不可。当下微微一笑,算是答应。
古诗从诗经以来,起初格律、韵脚并不严格,但从南北朝开始,沈约、谢眺等人创“永明体”,将四声切韵用于诗歌之中,得出后来的所谓的“四声八病”,平平仄仄地进行音律对仗,才有了后来的律诗。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近体诗”或者“今体诗”,而唐之前自由的诗体称为“古体诗”。
沈约也就是杨悦所说的“沈美腰”,据说此人的腰异常美妙,那个爱写词的风流才子皇帝李煜曾写过“沈腰潘鬓消磨”,将沈约的美腰与潘安的美髯相提并论,自比自己美丽的身躯如今又病又老,可见沈大才子的腰的确美的很。与白居居的美妾小蛮的腰,一雄一雌传扬千年。
三人成犄角之势,高阳公主看看左右二人,见一个貌若潘安,一个美比卫玠,迷离着双眼,心中起伏不定。面上却十分的烂漫,说道:“就以今日之情境,看谁诗做的快做的好。”杨悦与辩机点头称好。
杨悦盘算着此情此境用哪一首才应境。千年的古诗,要找应境地诗还真不好找。正在琢磨,片刻之间,辩机示意做好了。杨悦见他已得诗,只好随意找了一首,灵机一动,加以改动,只用韵脚,重新真词,竟然也不错,当即也说已得。高阳公主见二人已得诗,将手一摊,笑道:“好快,你们先说来听听。”
杨悦示意辩机先请,辩机也不客气,吟道:“山寺日已偏,亭中坐听禅,清流濯尘心,佛前度因缘。”摆一个风流才子的POS,向高阳公主斜睨一眼,面有得色。
杨悦心中不由赞道:和尚做诗还真有两刷子。“清流濯尘心,佛前度因缘”,如若不知他与高阳公主之间的龌龊,只怕听这诗会以为和尚当真是出尘脱俗的方外之人。只是如今,你这花和尚度的不是“因缘”而是“姻缘”。
想到此,杨悦微微一笑道:“和尚,果然好诗。”
高阳公主也拍手叫好:“山寺、亭中、听禅、佛前,十分地应境。”转头又向杨悦说道:“公子,你的诗来。”
杨悦双手一拂,摇头晃脑吟道:“绿枝荫幽院,香茗飘亭苔,佛音心中绕,”“绕”字拖一个长音,猛然将头凑向高阳公主,双眼盯着她,嘻嘻一笑念出最后一句,“美人入帘来。”
高阳见他将自己也写入诗中,兴奋地咯咯娇笑,双眸含情射向杨悦,说道:“公子的诗比和尚更妙。不仅有境,还有人物,公子胜出。”
辩机见杨悦人比自己美,诗比自己好,高阳公主显然对杨悦产生爱慕,不由心中炉火中烧。
杨悦问高阳公主可得了诗。高阳公主笑道:“美人不才还没有得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