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飘在大唐-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玄奘法师与孙道长都是当日高人,听他们讲经定是十分难得。”徐充容露出神往之色。
“真是个大杂烩。”杨悦心中好笑,却没有说出来。微微摇头,心道,“儒家弟子盛典,招这些和尚、道士来做什么。超度还是捉鬼?”虽然玄奘法师与药圣孙道长她都十分敬重,而且相熟识,但还是觉得有点胡闹。
想到玄奘法师,不由想起尉迟洪道,已有许多时候不曾见到他,不知道他这个酒肉和尚当的怎么样了……
燕德妃说道:“听闻玄奘法师在天竺曲女城大法会,十八国无人能问难,名震五天竺,大小乘佛教均十分拜服,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学识辩才无人能及……”
李世民突然看了一眼杨悦,笑道:“我到是听说,有个长安公子曾经与玄奘法师辩经,反把玄奘法师也问难住了。”
杨悦一时出神,没有听到,李世民轻咳一声道:“长安公子,听说你认识,当时情况如何,给朕说说如何?”
杨悦听到长安公子之名,随口答道:“不过是世人误会,长安公子不过一时将玄奘法师说得愣住而矣。”
“哦?你当时也在场?”李世民笑道,“到是知道的十分清楚。”
杨悦觉然一惊,忙说道:“我也是后来听人说起过。”心中暗暗惊醒,去看李世民,见李世民似是没有注意到自己刚才的失态,才放下心来。
李世民笑道:“我已请了玄奘法师与孙道长一会儿到内宫给众妃讲经,还有他那个代朕出家的徒弟也会一起来,今日就当是大法会,你们尽管向他们问难,谁能难住,朕会重重有赏。”
杨悦这下可是吃惊不小,不由暗暗心急。暗想怎么找个理由一会儿躲开才是。
却听李世民又说道:“我已派人去通知了所有嫔妃都来参加,一个都不能少。”
“武眉儿也要参加。”杨悦心下更惊,长安公子与玄奘法师、尉迟洪道等人十分相熟,李世民一定知道的。自己不参加可以躲过,但武眉儿怎么办?如果玄奘法师一会一点都认不出“她是长安公子”,显然便要坏事儿。
燕德妃听到长安公子,却是十分感兴趣,说道:“臣妾到觉得这个长安公子的确是个十分透通之人,他若能问难住玄奘法师,臣妾到是不感到意外。”
“哦,爱妃怎么也听过长安公子之名?”李世民笑道。
“岂只听过,臣妾曾读过他的‘人道论’,觉得论理透彻,可与先圣比肩。”
“是么?”李世民心中暗笑,这个长安公子早已进了宫,却也不见的有什么本事,不过是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而矣。心中暗想,这个武媚娘的确有点名不副实,与长安公子的才名大相径庭,反不如她的这个朋友杨悦……
李世民扭头去看杨悦,见她心不在焉,突然心中微动,笑道,“人道论?朕听说她不只人道论,有些理论更是大胆。”
“什么理论?”
“我听人说起过,她还有个‘人人平等’论。”
“人人平等?这到是个十分大胆的想法。自来贵贱尊卑有分,何来平等?”燕德妃惊讶的问道。
不只燕德妃,徐充容也十分诧异,去看杨悦,杨悦却浑然不觉,正在暗暗出神。
李世民笑道:“我也不太清楚,这个人人平等,到底如何理论?悦儿可知么?”
杨贵妃一直叫杨悦为悦儿,李世民自然跟着杨贵妃一样称呼。
“人与人本来便是平等的。上古先民其实与动物生存没有什么区别。在仓颉造字之前,神农氏教人耕种之前,人们以渔猎为生,与动物没什么区别。你可见过动物自身有贵贱之分么?实际上上古先民最初也没有贵贱之分。上古三代之民唯推贤以治民,民无分别,实则也是平等也。
便是孔圣人一生‘有教无类’,岂不是正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推及及他,法津面前人人应平等,社会上人人应平等……”
“然而尊卑不分,礼将如何?孔圣人不也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应其分么?”燕德妃问道。
“孔圣人的理想不是‘大同’么?所谓大同时代,《礼记》有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一个时代,人民可有分别?没有分别便是平等。可见孔圣人也是要人人平等。”
“天下三十六行,总有分工不同,民之分工不同,则卑贱自然立分,怎会人人平等?如若人人皆平等,大家都是贵族,那些卑行贱业谁人来作?”
“天下三十六行?”杨悦在后世一直在说“天下三百六十行”,没想到唐代只说“三十六行”,不过也不及细想,无论三百六十行,或者三十六行,自然是个指代的虚数而矣。
见李世民把行业分贵贱,不由驳道:“业无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而矣。因而人无贵贱。”
“业无贵贱?行业无贵贱,妓行怎么与贵族相比,奴婢又怎么与良家相同?照你这样说,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入妓行,而纷纷愿意作贵族;不愿意为奴婢,而愿意为良人?”
“天下妓行本就不应存在,奴婢更是一种奴隶社会不人道的延续。”
“不人道?”
“人道是在不断进化的。奴婢是奴隶社会时代的产物。而妓行是为女人的一种地地道道的迫害与不尊重。”
“奴隶社会?不尊重?”
“先说这个奴婢。人类原始之民,与动物没什么区别,还没有产生人性之时,吃人被认为是正常的。残忍与动物相同,极不人道。等到人类学会耕作,食物有了一定保障,不用再吃人也可以生存。在战征中浮获的人便不再被吃掉,而是变成奴婢,这个时候人产生了慈悲心,人道产生,进入了‘奴隶社会’,夏商时代便是属此。
然而这个时代对待奴婢还是十分残忍,殉葬、随意处死等,依旧是一种非人道的现象。
如今人们对待奴婢虽然不在像从前那样,但奴婢还是被视作私物,任意买卖,不被像一般人一样对待,其实还是一种残忍,还是一种非人道。
终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奴婢其实与其他人一样,都是人,人人平等才是‘人道’。
而妓行只是把女人当作一种工具,与动物的性情何异?更加不是‘人道’。”
杨悦一时兴起,侃侃而谈,竟然忘乎所以。
三人听了他的“奇谈怪论”,眼睛越睁越大,到最后几乎是张目结舌。杨悦看到不由微微一笑,自己的言语的确有点怪异。
燕德妃第一个回过神来,竟然对她大声赞叹:“悦儿所说比起长安公子的人道论,更加透彻。人人平等虽然大胆,但想来却是十分有理。”
徐充容虽然没有说话,却是眼中一亮。
李世民看向杨悦,一时无语,心中却莫名地惊诧。杨悦的论调才与长安公子出于一辙,她怎么反道比武媚娘更像长安公子?
看到李世民微微怪异地看向她,杨悦才猛然惊醒,竟然忘记自己是在表述“长安公子”的理论,赶紧往回收:“其实我也并不是十分了解长安公子的理论,只是加了自己的一些猜测而矣。”
李世民看着她突然笑了起来。让杨悦更加心惊,忙寻了个理由,从夫子庙里逃了出来。
夫子庙里三人,却还未从她的惊人之论里走出来。燕德妃一面仔细琢磨杨悦刚才的话,一面自言自语。徐充容与李世民各自没有言语,却陷入深思。
杨悦一面走一面暗暗自责,不该如此不小心,露了痕迹,李世民的笑莫不是起了疑心。正走间,突见孙道长、玄奘法师与尉迟洪道从远处来,由内侍带着已到了两仪殿前,心下更加大惊。
第一百二十五章 问难
药圣孙思邈当日为杨悦解毒时,已知杨悦是女子。玄奘法师更是早就知道杨悦是女子,二人相见也还罢了。尉迟洪道虽然与杨悦亲如兄弟,但否则知道自己是女儿,杨悦一时拿不准,怕是待会如若突然相见,他会惊呼出来。
杨悦略一思索,准备上前叮嘱众人一番。回头却看到李世民已从夫子庙中出来,正要往两仪殿去,杨悦赶忙调转方向,急往凝云阁而去。
穿过月华门,走到功臣阁附近,却见武眉儿与两个妃嫔一起姗姗而来。这两个人,一个是萧才人,一个是杨婕妤,平日杨悦到也见过,不太相熟。武眉儿与二人有说有笑,显然十分友好。对武眉儿这一点杨悦到是十分满意,武眉儿一向乖巧,在武府上下皆喜欢,来到宫中与宫中诸人很快混熟并且大多都建立很好的关系。杨悦常夸她果然有些手段。
武眉儿看到杨悦来,忙上前答话。杨婕妤也站下来,笑前向杨悦点了点头,等着武眉儿跟杨悦说完话一齐走。萧才人却似没看到杨悦一般,扭头继续向前。这种表情,在宫中其实已是极不友好的表示。杨悦不由暗自纳闷。
武眉儿低声笑道:“萧才人是江南华族中人,她恼姊姊夺了她妹夫。”
“妹夫?”杨悦莫名其妙,“我什么时候夺了她妹夫?”
“圣上原本要为吴王聘兰陵萧氏为妃,吴王不肯,因而萧才人看到你心里不顺。”
“哪儿跟哪儿。”杨悦莫名其妙被人恼,有点苦笑不得。不过此时却顾不上这些,低声向武眉儿说道:“你是否要听玄奘法师等人讲经?玄奘法师、洪道还有孙道长都与我相识。而且圣上至少知道洪道与玄奘法师跟我相熟,今**若去了,必然露馅。不如装病不去。”
武眉儿笑道:“我若装病才会更露痕迹。姊姊难道不知,内命妇见外人,要隔帘相见。玄奘法师他们怎会认出是我。”
“哦?”杨悦听了不由大笑,“早知如此,害我担心半天。难怪小丫头一点不害怕,原来如此。再妙不过。”
不用担心露馅,杨悦心情大好,便同武眉儿一起,准备去看热闹。
杨婕妤到是十分友善,杨悦却是明白,杨婕妤是观王杨雄之子杨恭仁之女,也即杨豫之的堂姊,与武二娘是从表姊妹,难怪看自己顺眼,而且与武眉儿关系也甚好。
到了两仪殿中,果然众妃与讲经的玄奘法师等人用幕帘隔开。杨悦怕不保险,还带了面纱,便是玄奘法师等人有千里眼,估计也认不出她是谁。
杨悦安心坐在杨贵妃身后,身旁依次是杨婕妤,武媚娘等人。杨贵妃的左面是韦贵妃,右面是燕德妃,徐充容坐在燕德妃的身后,与杨悦相邻。韦贵妃身后则坐着韦昭仪。燕德妃向右是郑贤妃,郑贤妃身后微措左一点坐着崔才人,再向右后方,则是萧美人与萧才人……
杨悦第一次见到李世民的众妃,武眉儿低声向她一一介绍,这小丫头到是把宫中诸妃的底细摸得极是门清。进宫才没几日,武眉儿便搞到这些情况,这丫头果然是大有前途。
杨悦今日终于体会到宫中的派系,原来与各自的出身大有关联。
唐代士族门阀分三大系统,一是关陇门阀,一是齐鲁士族,一是江南华族。
关陇门阀源自西魏的八大上柱国、十二大将军。
八大上柱国包括于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十二大将军包括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
后起名将又有于文宪、尉迟迥(于文泰外甥)、韦孝宽、长孙晟、贺若弼、韩擒虎等关陇门阀互相联姻,比如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宇文泰的女儿之女,李世民的祖母是独孤信之女,独孤信另外两个女儿又是杨坚之妻以及宇文泰之子之妻,杨广之母……形成雄厚的军事政治集团,先后缔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几个朝代。
齐鲁士族的形成则可上朔到北魏孝文帝,主要有王、崔、卢、李、郑五姓。
江南华族如王、谢、袁、萧,则可追朔到东晋。其中萧氏曾经为南齐与南梁两朝天子,在江南可谓是华族中之华族。
到了唐初,除宗室李氏之外,主要大族还有弘农杨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兰陵萧氏等。
李世民的后宫之中,三大系统齐备。从今日诸嫔妃坐次上的远近便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一后”,长孙皇后已去逝。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韦贵妃出身京兆韦氏,坐在她身后的韦昭仪是她的堂妹,自然二人属于一派。
杨贵妃出身弘农杨氏,前朝帝女,身份十分高贵,这一派最是华丽。不只有杨婕妤、武媚娘等人,便是燕德妃与弘农杨氏关系源渊极深,二妃其实是一派;当然还有个重量级的人物不在场,远在华山的齐王妃,也是弘农杨氏一派。李世民的内宫中,弘农杨氏到是份量最重。
郑贤妃显然要孤单些,崔才人虽然也是齐鲁士族,不过二人关系不算太紧密,但在后宫之中,比起别人,二人还是走得近些。
隶属江南华族的萧美人与萧才人,看上去势力最弱,两个人没有位列四夫人的妃子撑腰,品级不够。
徐充容在三大系统中,算得上是最独树一支。按道理她是江南才女,应当与萧氏二人相近才对。然而萧氏是江南华族,徐充容虽然有才,但与南梁皇族相比,身份地位要弱了许多;再者萧氏大多早已移居至京师,这两位萧氏才人美人,便是出自京师,对江南没有概念。因而徐充容的身份即不被二人看入眼,又没有地缘的亲近感。所以徐充容与萧氏二人关系十分的一般。
相反,徐充容因为才情与燕德妃有共好,因而与燕德妃走得近,反似加入了弘农杨氏一派。
理清其中内因,杨悦这才感觉到,李世民内宫平静的表面下,原来也涌动着强大的暗流。第一次深切的领略到“婚姻即政治,出身即派别”。
杨悦是杨贵妃的弟子,虽然不想属于任何一派,但她无论是在宫内,还是在宫外与李愔一起折腾出来的动静,早已打上了杨派烙印。更何况她本身姓杨,人们不去想,也知道她是杨氏族人。
“平日里萧才人常跟我坐在一起,萧美人与萧才人一起,都坐在杨贵妃身后。今**在这儿,才躲得远些。”武眉儿向杨悦说话几乎是附在耳朵上,细若蚊蝇,到也不怕别人听到。
杨悦心头不由好笑,没来由自己反给杨贵妃竖了两人“敌人”。
李恪为吴王,封安州刺史,正属于江南一带,难怪李世民要为儿子聘兰陵萧氏为妃。李恪的前王妃杨氏是杨阀中人,静公杨誉之女。李恪如果娶杨悦为妃,不过是与弘农杨氏再加上一层亲,反不如娶萧氏之女,多一个联姻门阀。
好在杨悦没有想要嫁给李恪。
“过些天吴王娶了萧氏之女,这两个萧美人、才人大概又会聚到杨贵妃身后吧。”杨悦暗想,“原来宫戏如此好笑。”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依此勤修行菩薩行。舍利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菩薩藏微妙法門殷勤、鄭重、聽聞、受持、若讀、若誦、思擇義理,既能通達;復爲他人廣宣、敷演、開示、其要……”
大殿中央铺了一面席,玄奘法师坐在中间,正在讲经。讲的是《大菩萨藏经》第十六篇“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玄奘译**以直译为主,有异义之处多用原文,虽然忠实原著,但大家听着却十分难懂。如果不是玄奘解释,根本不知在说什么。
李世民坐在一旁,静静听讲,貌似十分的恭敬。玄奘法师身后坐着一身高马大的年少和尚,正是尉迟洪道。
另外一边是药圣孙思邈,他的身后站着一个童子。
坐在垂帘之后,虽然看不仔细外面的人。不用想杨悦却也知道是玄奘法师的声音,这个不急不缓、抑扬顿挫的声音再熟悉不过。远远看到尉迟洪道坐在玄奘法师身后,一动不动,真想跳出去问一问,他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耐得住性子。
玄奘法师讲了一篇《大菩萨藏经》之后,药圣孙思邈又讲了“养生十三法”,众妃听了要比听经热闹些,已开始低声议论。甚至开始问药圣养颜之术。
李世民轻咳一声:“众妃有什么问题想要请教两位大师,可以问来。”
杨悦与燕德妃、徐充容三人相视一笑。刚才李世民私下里说的可是“谁要问难得住,重重有赏”,此时冠面堂皇的说让众妃“请教”,自然是要开始“问难”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难(2)
燕德妃第一个发难:“请问玄奘法师,南梁武帝曾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朕舍邪道,加以如来。’又说儒、道二教来源于佛教,三教同源,如来是老子与孔圣人之师。请问法师如何看待此事?”
杨悦听了不由暗赞一声“好”。这个梁武帝大概脑子有点问题,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创于印度,到公元一世纪传入西域,公元二至三世纪才传入中原。儒、道二家源自春秋。老子是公元前六世纪人,孔子比老子年岁小点,也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如来、老子、孔子何来师徒关系。如果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还有点靠谱,因为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向老子学过“礼”。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难就难在,梁武帝想把三教合源,于是胡说八道。让人说对不行说不对也不好,左右为难。
玄奘法师如果说他说的对,明显要得罪一批人,首先他身边坐着个孙思邈孙道长便会不同意。
但如果说不对,众妃中萧才人与萧美人皆出于兰陵梁氏,只怕明天兰陵萧氏便要找他麻烦。
果然,李世民听了燕德妃的问难,面含微笑十分满意。
玄奘法师言道:“贫僧自幼研习佛教,于儒道二家不曾研究。只识的佛学,三教是否同源不大了解。梁武帝融三教于一体,大概自有他的道理,贫僧学识浅薄,还不曾领悟到其中妙处。”
玄奘法师这一回答不可谓不高明,以退为进,说自己见识短,没听说过。梁武帝自己在那胡说八道不过是一家之说,与佛家无关。而且隐晦的说燕德妃问的这个问题超出了他所精通的佛学范围,答不上来也很正常。
杨悦心中不由大笑玄奘法师滑头,若在平时定然会挤兑他几句,不过在众目睽睽之下,以杨悦与他的交情,自然不会为难玄奘法师。
李世民在一旁哈哈笑道:“法师回答果然高明。”
萧才人与萧美人家学源渊,见问及佛学。立刻上前提了许多问题。大多是深奥的佛法**,比如:“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何解?”,“《金刚经》是鸠摩罗什译本好些,还是达摩笈多的译本更好”,或者某一**中某一句话如何解释。到是能显示出二人在佛学上的高深造诣。
玄奘法师不紧不慢一一回答。对二人佛学上的见识到也十分叹服。连李世民也不时称赞二人。
萧才人大概心中十分得意,不时看向徐充容。徐充容一直没有出言提问。徐充容平日以才名显于内宫,大概二人觉得自己今日大出风头,盖过了二人。
杨悦这个经常与玄奘法师辩论的人,对二人的问题大多听不懂,心中却不以为意。二人有这么个爱佛成僻的祖宗,不学佛学才怪。
梁武帝礼佛礼到亲手为和尚们削竹片(用来擦屁股的东西),不仅削而且为了试光滑程度,甚至在自己脸上刮一刮亲自试验。哈哈。
要说这个梁武帝萧衍也是个奇人,文学上是“竟陵八友”之一,与沈美腰、谢眺等人一齐在文学史上也算是赫赫有名。武功上退北魏、诛东昏、代齐建梁,也是十分勇猛。偏偏喜好佛学,几次舍身出家。以至于南国因为他的大力倡佛,乡野无处不是寺院,一个小小的南梁只僧众便有十万之众。到是为杜牧提供了诗句来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远远不止四百八十寺,据说只建康便有五四座。
想一想萧才人与萧美人乃是这样一个和尚皇帝之后,知道的**多,便不足为奇了。
其他嫔妃大多对养颜美容更感兴趣,向药圣孙思邈问了些相关事项。
见没人能问住玄奘法师。李世民大概有些不甘心,笑着点名道:“武才人有没有问题相问?”
武眉儿吓了一跳,忙说道:“臣妾没有问题可问。”
李世民见说,似是十分失望。杨悦明白他的心思,一定是想看看长安公子难倒玄奘法师的场面。正要向武眉儿低声说些问题让她来问,却听李世民问道:“悦儿有没有问题相问?”
杨悦一怔,忙回道:“臣也没有问题。”
杨悦与玄奘法师平日常辩论,却不愿意当着众人之面问难他,而且即使问难不过是胡缠,也非正辩,真若跟玄奘法师辩论佛经不是找蹭么?杨悦看一眼甚是自得的萧才人,不由心中暗笑。
至于药圣,当日送她大罗神丹,交情也是不浅,怎会去问难他。
不过,她这里一出声,帘外诸人却不免要微笑起来。
众人立时听出她是杨悦。玄奘法师与尉迟洪道二人不由面带微笑。药圣孙思邈面上却微微诧异。他身后的童子则低声咕哝道:“这个声音怎么听着耳熟?”
好在李世民没有注意到。见杨悦也没有问题可问,稍一愣神儿笑道:“朕近日到是听了一个理论,与佛家的‘众生平等’似是有些相近,法师能否为大家仔细讲一讲这个‘众生平等’之意?”
燕德妃也笑道:“正是,有个‘人人平等’的理论,不知法师以为如何?”
关于佛家的众生平等而人人不平等的相背理论,却能用六道轮回的解释成理,杨悦以前与尉迟洪道辩论过。
尉迟洪道听了立时知道是杨悦的理论,差点笑出声来,拼了命才忍住。
这个“人人平等”的理论,尉迟洪道曾给玄奘法师说起过。果然,玄奘法师听了,从容道来,与尉迟洪道当日所说一模一样:“《华严经》有言:心、佛、法,是三无差别。叭识无境,心、佛、众生一切即是佛,法无定法,是法平等……”
杨悦禁不住“哧”得笑出声来。
杨悦的笑声实在是有些无理,李世民不禁微微皱眉。
玄奘法师并不以为意,停下来问道:“施主,因何而笑?”
杨悦只好说道:“大师对不住,弟子失礼了。不过是因为弟子对法师所说,听的一知半解,不明所以。想请大师讲得通俗一点。”
玄奘法师微笑道:“怎样才是通俗。”
“佛家讲众生平等,众生当包括人吧?”
玄奘法师点头道:“自然。”
“既然包括人,也就是说人与人也平等吧。”
玄奘法师略一沉吟道:“没错。”
杨悦听了却是一愕,没想到玄奘法师会如此说法,笑道:“大师既然认为人人平等,然而佛家又为何以因果与六道伦回来告诉世人,贵贱不等也合理?”
玄奘法师微微笑道:“我听闻长安公子有‘人道论’,将‘人道’说成是人去动物性而产生人性。观其理论乃是善性。佛家的因果与六道伦回追其根本是在劝人为善,与长安公子的理论似是没有冲突。”
“劝善?”杨悦心中暗暗点头同意,佛教最可取的也就是“积德行善”四个字,“然而六道伦回终是以神秘理论来蒙昧人类,而且劝世人安于接受现世的不平等,岂不是带有欺骗之意?”
玄奘法师沉吟片刻,摇了摇头言道:“假如一个人得了绝症,三天后将死去而不自知。如果你告诉他,他会惶惶不可终日,三天中在恐惧中度过;如果你不告诉他,他会乐哈哈地度过这三天。施主认为是应该告诉他还是不告诉?”
众妃嫔大多对杨悦与玄奘法师谈的内容听不明白,只有李世民、燕德妃、徐充容以及尉迟洪道等人因为了解杨悦的“人道论”和‘人人平等’思想,才听得清楚。
不过,玄奘法师讲的这个故事却很浅白,众妃到是听明白了。不由低声议论。
杨悦低头思索,一时无语。不少嫔妃出言说道:“莫如不告诉他,那人虽然一时被蒙蔽,但终是快乐而生。如若告诉他,实在有些不忍。”
杨悦想了一下,却笑道:“莫如告诉他。”
众人听了,却大是惊奇。只有少数如尉迟洪道这种常听杨悦奇谈怪论的人才会不以为怪。
“如果我是那个人,我宁愿知情。也许我知道只剩下三天时间,会用这三天时间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儿,到死的时候少一些遗憾,总比碌碌而过要好。”杨悦徐徐言道,这种不是即非的假定式引导型提问,杨悦并不陌生,自然不会上当。
燕德妃听了首先叫一声好。
李世民哈哈笑道:“法师果真是遇到了对手。”
玄奘法师微笑:“施主聪明豁达,世人岂能相比。如果是施主如若遇到这个问题当然是知道的好,贫僧以为普通世人还是不知道为好。”
这个小故事当然是个隐喻,在比喻佛教用六道伦回劝世人行善,安于现世的不平等,蒙昧大家,是好还不好。玄奘法师以为好,杨悦却以为不好。
杨悦突然想到,孔夫子一生“不言怪力乱神”,对神鬼“敬而远之”,其实孔夫子并不“迷信”,反而是除了儒家,道家、佛家两家都认可神鬼。这样说来,千年之后如华老栓这种愚民与孔儒实在是没有任何关系。
不只没有关系,孔夫子还是第一个打破山水宗教式崇拜的第一人,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美学命题,将山水视为自然,乐在其中。而不是像上古人民拜山拜水的崇敬。
……
“呀,我知道了,他是‘轻薄公子’。”药圣身边的童子突然笑道,“难怪这声音如此熟悉。”
杨悦正在深思,听了这话心下暗暗叫苦。一时呈口舌之快,却忘记这个家伙会说破自己身份。
“这位童子道是少有的伶俐。”李世民笑道,并不急于去问童子知道什么,反而夸赞起他,“叫什么名字?”
药圣的童子不慌不忙的上前行礼,清脆地说道:“回圣上,臣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
卢照邻?唐初四杰之一?杨悦听了却是惊得差点跳了起来。她一向只知道药圣孙思邈这个小童叫做“升之”,没想到他会是卢照邻。
不由暗叫一声:“老大,你不好好去写诗,做什么药童。瞎折腾什么?还在这儿胡说八道……”
杨悦只知道,卢照邻是个诗人,却不知道卢照邻因为自幼体弱,拜了药圣为师。更不知道药圣孙思邈之所以成为药圣,也是因为自小体弱多病,立志学医,最终成了一代宗师。
第一百二十七章 惊变
稚童卢照邻,说话声音清脆悦儿,令人闻之而喜。杨悦听了却没什么喜意,暗暗心中叫苦。
李世民笑着问道:“你为什么说这位姊姊是‘轻薄公子’?”
众妃听了也是早已一齐望向杨悦。杨悦幸亏戴着面纱,否则一定会被众人看成大红脸。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