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瓯锁娇-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知尧听完这话,心房瞬间就凉了几个度。他目光柔软如水,带着丝丝缕缕的伤情,看着朝雾又问:“那打算什么时候喜欢我一点?”
  朝雾笑了一下,又笑了一下,回答李知尧:“下辈子吧……”
  说完忽又松开李知尧的胳膊起身,一边往床边去,一边挥了挥袖子道:“你可真是扫兴……好好的……非问什么喜欢不喜欢……喜欢又怎么样……不喜欢又……”
  话刚说到这里,突然被人从后面拦腰抱了起来。朝雾被吓了一跳,余下的话没说出来,本能抬手一把抱住了李知尧的脖子,脸上蒙了一层惊气。
  李知尧看她一眼,没再多问那些让她觉得扫兴的话,把她抱到床边放下,俯身下去……
  ***
  从此后,李知尧再没问过朝雾,她有没有一点喜欢他的话。因为答案似乎很难轻易改变,而且确如朝雾所说——喜欢又能怎么样,不喜欢又能怎么样?
  这事算是成了李知尧心里的一个结,也可以说成了一个执念,但他已经轻易不再表现。不过偶尔顾影自怜,醒神后再笑话自己跟个傻子一样。
  除了感情方面很难有进展,李知尧和赵太后之间,也一直还在暗中斗争。李知尧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一直对外的表现就是眼里除了女人没有其他。
  赵太后安插在蛮州的耳目,看李知尧大半年如一日这般,自然不觉得他有任何威胁,对他也越发提不起兴趣来。每日里混吃混喝盯着,只当这是个闲差了。
  盯到了深秋入冬,隔段时间送回京城的密报,都是一样的说辞,基本没什么不同。
  赵太后对密报不是很放心,自然也会问张程远和萧进有关晋王的情况。张程远和萧进奏书给赵太后,说辞与密报差不多,赵太后才真放心。
  既然李知尧没有威胁,赵太后自然安心于自己权力的稳固,也就慢慢放松了神经。对于除掉李知尧的事不再那么着急,想着慢慢盯时机,她平时仍把大部分心思放在朝中政务上。
  而李知尧把自己养病囤粮造兵器的事紧紧捂着,总共也不过就他和寂影、魏川,还有走掉的陈仪钱亮几个人知道。他想着再准备个两年,便可以开启他的大业了。
  然就在赵太后和李知尧两边都彻底安下了心来的时候,赵太后这边十分突然地又接到了另一个密报。此次密报的内容与之前的每一次都不同,只指晋王有心谋反,早在练兵囤粮了。
  赵太后看完密报内容,顿时连呼吸也上不来。送密折之人,是她早些时候收买了李知尧军营里的人,说起来可以算是奸细。原只是事防万一,没想到派上用场了。
  心里不自觉紧张起来,赵太后便忙召了周贤明和楼骁以及两位高位文官入宫,与他们直截了当道:“哀家收到线报,说是晋王在蛮州练兵囤粮,意图谋反。”
  这消息来得太过突然,坐在赵太后面前的几个当官的都有些懵,看着赵太后问:“这个线报可能当真?蛮州不过那点地方,晋王在哪里练兵囤粮?”
  赵太后面色和呼吸一样绷得紧,“密报来自晋王军中,练兵地点是青芒山。”
  说完话,赵太后把自己所收到的密报,送于周贤明手中。周贤明看罢了,递给楼骁。楼骁看完,再递给另外两位当朝文官。
  看罢了密折,在座四位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我,最后周贤明率先起身发声,“意图谋逆是重罪,也绝不容含糊,请太后娘娘下令,立马逮捕晋王。再派人去青芒山,收剿叛兵。”
  在旁的两位文官想了想,“若线报属真,乱臣贼子,必须剿杀。”
  得到了朝中文武重臣的肯定与支持,赵太后自然有了底气。好在李知尧练兵囤粮的时间还不到一年,她现在动起手来,应该不会费太多力气。
  几个人坐着商量了诸多对策,其后的行动便是,派人前往蛮州,告诉张程远晋王意图谋反之事,让他派人去青芒山秘密搜集证据,证据一有,立马让都指挥使萧进逮捕晋王。
  在李知尧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这些事情做起来是不难的,因为他的大军都驻扎在城外,蛮州城内的守卫并不是很多。只要张程远和萧进动作迅速,就能直接抓了晋王。
  只要晋王被抓,他手下的军队自然收归朝廷。
  前期的事情确实也顺利,张程远派人到青芒山探明,果然发现山中有大量士兵,还有叮叮当当敲打武器的声音。这便立马坐实了李知尧要谋反的事,他自然果断让萧进逮捕晋王。
  萧进和张程远一样,都是赵太后为了削减李知尧实力,后派到蛮州当差的,掌管蛮州这里的军队。然他接到任务后却犹豫了,因为他曾经受过李知尧的厚待与提拔。
  就在他犹豫到底要不要去逮捕晋王的时候,街巷间的流言和一个虚无缥缈的梦,给他定了决心。流言就是蛮州要出真龙天子的流言,而梦就是金龙化风叱咤天际的梦。
  这个梦一醒,脑子里再来回回想老百姓间传的话,萧进便下定了决心,直接去晋王府求见晋王。然晋王府却拒绝见客,并不让他进去。
  李知尧装成了不问政事的闲人一个,自然不会见萧进。一来萧进是赵太后派来的人,找他能有什么好事?二来,他不想与当地官员走得近,再引起赵太后的猜忌。
  再有不多些日子就是除夕,李知尧近来越发迷上了做菜,隔三岔五便去酒楼学艺。学艺当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在除夕当天给朝雾做点特别的菜来吃。
  拒绝掉萧进的上门求见之后,他下午又去了酒楼继续学艺。然没想到萧进很是执着,乔装了一番混在酒楼里,在他学做菜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
  李知尧心想绝了,这人怎么还死盯上他了?不耐烦自然是有些的,李知尧看出萧进的身份后,只捏着勺子与他说:“本王忙着呢,没空招待萧大人。”
  萧进却赖着不走,看着李知尧道:“王爷,您给我半刻钟的时间,下官有重要的事情与您说。青芒山被人盯上了,您怕是还不知道吧?”
  听到“青芒山”三个字,李知尧猛地看向了萧进。他脸色瞬间黑得可怕,只叫在场的其他闲杂人等,“本王有事与萧大人说,你们都出去。”
  厨房里的人前脚后脚出去,把门带上。
  人一走,萧进就从衣襟里掏出了逮捕证,送到李知尧面前,“王爷于下官有恩,下官愿意追随王爷,这是朝中下的逮捕令。下官的性命现在全交于王爷之手,您可不能再做菜了!”


第93章 
  李知尧扔下手里的大铁勺,把萧进手里的逮捕令接过去,展开夹在手指间看了一下。逮捕令果然是朝中下的,右起三个大字——缉拿令,左下结束有朝中官印。
  从上到下看完了,李知尧抬起目光看向萧进。他对萧进印象其实不深,想不起来自己对他到底有过什么样的恩,他从前也不爱做那些拉拢之事。
  在这关键时刻,这个人居然站在他这边,拿着缉拿令向他通风报信,看来老天爷又站在了他这边。他不知道青芒山的事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但眼下最要紧的,是保命起兵。
  萧进已经得了命令要逮捕他,张程远那边肯定也不会没有举措。萧进这么不遮不掩上他的府宅求见于他,张程远若是知道萧进已经叛变了,还能不亲自出手么?
  李知尧自己的军队大部分在城外,此时只怕已经进不来了,而他和朝雾顺哥儿现在怕是也出不去,只能留在城内王府,等着他们带着逮捕令再上门。
  情况已经很危急,李知尧片刻不再耽误,忙动身出酒楼上马回府。赵太后此番行动较为秘密,朝雾在内宅更是不知,还在家带着顺哥儿玩呢。
  看李知尧一脸急色回来,本能地感觉出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只与他避在一边,认真着神色问他:“着急忙慌地回来,脸色还这么难看,发生什么事了?”
  李知尧不瞒朝雾,直接道:“没有退路了,只能拼一把了。她发现了我的图谋,青芒山练兵囤粮的事已经暴露,我们以后要把脑袋悬在腰带上了。”
  朝雾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可来得这么突然,她还是忍不住紧张了起来,看着李知尧问:“你才刚准备了一年,能行么?”
  李知尧目光坚定,“不行也得行。”
  有点意识到了朝雾的紧张与担心,他捏起她的手来,放柔了语气,“别担心,虽然计划被打乱了,但我对我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他们跟着我经历过无数战场厮杀,岂是京城那些养尊处优,久不经战阵的军队,能轻易抗衡的?”
  朝雾看着李知尧的眼睛,她知道,不管李知尧有没有绝对的信心,他们已经被逼到尽头,不得不反了。不反就是死路一条,反的话还有一线生机。
  这样看了李知尧一会,朝雾的眼神也变得坚定,开口道:“我相信你。”
  就这简单而坚定的一句,足够让李知尧上天去把星星摘给她的。李知尧看朝雾的眼神越发柔和,似乎在向她起誓一般,“答应你的,便是豁出这条命,也要给你。”
  听着这话,说朝雾心里没有丝毫动容是假的,毕竟从此以后,他们每天都要携手活在生死边缘,再无安稳日子可过。成则坐拥天下,败则黄泉做伴。
  然没等朝雾说出什么来,就有人匆匆来找李知尧回话,紧张得额头直冒汗说:“张大人带兵围了府宅,说是请王爷收拾一番,随他走一趟。”
  李知尧毕竟身份极其尊重,张程远就是来逮捕他,也不敢领兵直入府宅。他的打算是,晋王自己识趣,知道自己已经插翅难飞,放弃一切抵抗跟他回衙门。
  李知尧知道张程远在得知萧进叛变后,一定会亲自带兵来逮捕他,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既已经带兵来了,他也只能想办法应对了。
  不想让朝雾多紧张,李知尧让朝雾回院子呆着,带着顺哥儿该玩还是玩,自己则往前院去了。
  他府宅上有卫队,虽然没有城外的军队人多,但也都是能力极强的人,在府宅里还是能保障一定安全的,是以李知尧自然不出去。
  去到前院,他一边让下人去大门上回张程远的话拖延时间,一边与寂影商量对策。
  回话的人战战兢兢的,依照李知尧的意思,到大门上与张程远说:“张大人,我们王爷突感身体不适,正卧床休养呢,不宜多走动。不知您找王爷有什么事,要么进来说话?”
  张程远听完这话,瞥开目光往王府大门内瞧了一眼。他也不是个傻子,大夏谁不知道李知尧是个狠角色。之前赵太后抱恙小半年,传言就是被他软禁了。
  这府宅无异于龙潭虎穴,他若是和和气气进去了,再带不了几个人一同进去,以李知尧那心狠手辣的做派,他还能活着出来么?
  张程远拒绝不进,这便在门外僵持住了,只让回话的在中间来回跑得满头汗。最后他实在耐不住性子了,硬着语气与那传话的说:“王爷若不愿自己出来,那下官只能硬闯了!”
  该给的面子都给了,再这样下去,他交不了差,如何向朝中交代?张程远不打算再耗着,抬手向王府外的士兵打了个手势,意思是准备硬攻进王府。
  然就在他手抬起刚打完手势那一刹,一支箭不知道从哪里“嗖”一下飞了过来,不偏不倚,直接射穿了他的喉咙。他抬起手的手僵在半空,瞪大了眼睛往下看,血腥气瞬间漫了上来。
  还没等他和在场的士兵有反应,又是几支箭先后射了过来,全部中在张程远的胸口。在场的所有人都懵怔了,眼睁睁看着张程远瞪直了眼睛满身是血地倒了地。
  随后士兵中先有人先反应了过来,起头大吼了一声,“捉拿反贼,为张大人报仇!”
  头领都被射杀了,这如何不激起这些士兵的愤怒?在几位勇猛士兵的带头下,府外士兵立马对李知尧的府宅发起了进攻。
  然也因为没了头领,一时间无人组织指挥,虽然他们人多,但勇猛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混乱的队伍根本打不过晋王府内的卫队,很快就被击溃了。
  而张程远被解决了,并不是说蛮州就被解决了。在蛮州几个城门各处,仍有守卫的将领。赵太后为了压制李知尧,派到蛮州的人还是不少的。
  既然已经兵刃相向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继续往下走。
  把王府外的士兵击溃以后,李知尧又让人往城外的军营送了指令——起兵夺蛮州!
  魏川得到这样的指令,知道一切都开始了,他们终是要走上那条路了,再回不了头了。
  拿到指令后,魏川当晚便按他们早就计划好的,趁夜率兵直接攻击蛮州西城门。因为行动太过于突然,西门上的守卫士兵根本都没反应过来,连抵抗都是无力的。
  第一个城门被破,随后蛮州几个城门一一被破。因为对蛮州太过熟悉,李知尧根本没有费太多功夫,就取得了蛮州各大城门的控制权。
  此后便是关门打狗,城中将领士兵早已经乱成一盘散沙,纷纷逃亡去了。
  赵太后费了无数心思控制的蛮州城,就这么在短短几日内,彻底成了李知尧的地盘。而李知尧就从占据蛮州城开始,以此为起点,开启了自己的造反之路。
  ***
  赵太后自打派了人去蛮州后,就一直在等着好消息从蛮州传回来。在她看来,最好的消息自然是她的人把李知尧押了回来,连同他的女人和孩子,以后都供她逗乐消遣,腻了就给斩了。
  然她没等到她想象中的好消息,反而得到了蛮州城在几日被李知尧占领的消息。听得这个消息,她瞬间便慌措了起来,心跳快跳到嗓子眼,她害怕的事情还是来了。
  现在追责是没有用的,蛮州那边的官员将领,不是叛变投归了李知尧营下,就是被李知尧杀了,或者逃了,找什么人追责去?再者说,眼下要紧的事可不是追责。
  赵太后知道,李知尧这是拿命在搏,便是他的胜算再低,她也不能轻敌。所以她召集了周贤明楼骁以及兵部尚书等人进宫,协商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几个人协商一番后便发现了,如今朝中竟没几个有实战经验的人。赵太后最清楚,在她谋权的过程中,李知尧帮她除掉了多少有威胁的人。
  如今整个大夏最有实战经验的人,就是李知尧这个把她扶上太后之位,又要造她反的人。
  于是几个人商量下来后,赵太后最后决定派朝中作战经验最多最老的一名将领秦志方领兵出征。为了让秦志方顺利荡平叛军,赵太后足给他派了三十万大军。
  秦志方领命后很快就带兵出发,带着赵太后的无限期望,一路往北而去。
  ***
  而李知尧成功占领下蛮州城以后,并没有急着再发起进攻。他让自己的士兵有一个休憩和反应的时间,并通过扩散流言等方式,让自己的造反看起来足够正义。
  其中最正义的一个名头,也就是清君侧除奸佞了。
  上天也似乎很配合他,自从他不要脸地举起清君侧的正义大旗后,在这开春时节,大夏各地陆陆续续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灾难。有的地方旱灾,有的地方水灾,有的地方地龙翻动。
  尤其这地龙翻动,大地晃荡分裂,让许多老百姓都相信,这是要变天了。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所有的事情综合到一起,让朝中人心惶惶压力倍增,却让李知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甚至连自己都骗信了,觉得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
  朝雾在这些事上帮不上李知尧的忙,能做的也就是照顾好自己和顺哥儿,不让他们娘儿俩给李知尧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他们都好好的,李知尧才能安心投入到打仗的事情中去。
  而李知尧在蛮州城暂时安定下来后,除了时常煽动军队里士兵的反动情绪,让他们甘愿为他卖命,还做了一件要紧的事——那便是揪出了奸细周大鹏,直接挥刀给斩了。
  青芒山练兵囤粮之事,是不小心被他偷听去的,不然也不会这么快暴露。
  处理了军中奸细,占领蛮州城不过大半个月,李知尧便又得到了情报——朝中派了秦志方前来除反贼。他对秦志方这个老将很了解,知道他不简单,所以派了董远去侦察敌情。
  董远查探后回来后,自信满满地告诉他,“敌军分扎三地,纪律涣散,几个将领都是无能无谋之辈,秦志方年纪大了,想要打败他们,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董远这一番话也不是自傲吹牛,而是基于自己常年征战,拥有最为精准的判断。李知尧也相信他的判断,与魏川他们做了一番商量之后,决定向三地中的一地发起进攻。
  而后李知尧选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进攻时间,便是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因为是热闹的节日,城内氛围很重,士兵也爱凑这热闹过节,借酒思乡思团圆。
  李知尧没让他们的士兵过这个节,而是让他们趁夜摸上城头,直接杀了敌方士兵一个措手不及。虽然敌军反抗得较为及时,也撑了很久,但因为援军迟迟不来,终究因为寡不敌众而全部战死。
  若是援军及时赶到,倒是不会输了这场仗,可援军在哪里呢?
  原来秦志方从京城带来的军队分了三地驻扎,本来的打算是稳扎稳打包抄深入敌营,三者间还可以互相支持互相照应。一方受袭,可以及时向另一方求援。
  战术好倒是好,可他碰上的偏偏是李知尧。李知尧身上的丰富作战经验是别人所比不了的,他又对秦志方很是了解。
  他早就料准了,三地中的一地被攻击之时,他们一定会向另一方寻求支援,于是他另外派了一支军队半路伏击拦截支援士兵,又是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把支援士兵全部打败。
  两边出击,一箭双雕。
  这两处的军队被解决后,便只剩下秦志方和他带领的二十万大军。


第94章 
  秦志方是带着赵太后的指令来扫平反贼的,结果没曾想,自己还未出击,就先被李知尧破了阵形,毫无还手之力地丢了两处领地。
  不过小小的这一战,他便意识到了李知尧是有多么难对付。以前他都是在朝中听说晋王的战神名号,没太一起打过仗,如今正面交锋,才知道这人确实如传言一般可怕。
  于是来时的满腔热血自信,顿时被击散了七七八八,甚至于已经不敢再轻易出兵攻击。
  撤是肯定不能往后撤的,既已经带兵走到这一步,不管是死是活,这一战都得有个结果。他不敢轻易出击,便带兵守在正阳河畔,等着李知尧再度发起进攻。
  李知尧也确实没再多做拖延,在攻下两座小城后,便借着这股士气,直接攻打秦志方率领的二十万大军。而李知尧自己充当先锋,逼到正阳河畔。
  秦志方站在自己的阵列之中,看着李知尧的战旗由远及近,而后停下。两军对峙,他等着李知尧号令发起进攻,却迟迟不见对方阵列有动静。
  等了一阵,不知道李知尧在搞什么,秦志方便收到了属下的急报,报信的人只说:“敌军由晋王率领千人,突然从西南冲了出来,已经攻破了我们两个营!”
  秦志方没想到李知尧又是这么不按套路来,总是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但他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领,倒是还稳得住,立刻便列兵出阵,迎战李知尧。
  结果他刚带兵出战,对面李知尧的主力大军,突然发起了正面进攻。大部队是由魏川董远几名大将指挥着,来势汹汹,直接压了过来。
  然后这两边进攻都还没应对处理好,秦志方又得到急报:“晋王已经绕到我们阵列之后,发起进攻了!”
  前后受夹击,秦志方本来年纪就大精力有限,终是有些稳不住了。他带领的士兵,在战斗力上又确实远逊于李知尧的士兵,于是便被逼着往后退。
  之后一路退一路被追,直退进了正临城内。
  李知尧大获全胜,自然没有停止进攻,很快便号令攻城。而秦志方退无可退只能想,尽力把城守住。
  他已经输了,但是城池不能丢!
  ***
  战争一起,北方的战报就在不断往京城送。赵太后一直在等好消息,结果得来的却又是坏消息。得知秦志方大败,现在正在艰难守城,她差点没吐出一口老血来。
  她是派秦志方率三十万大军扫荡敌军去的啊,可不是去挨打的啊!
  赵太后终于是慌了,却不得不调整好状态,把周贤明等人继续叫到宫里协商对策。
  此番协商下来的结果便是,秦志方年老力衰,已经不堪重用,让周贤明前去接任主帅,并让他的兵力达到了五十万。
  在秦志方的不屈坚守下,李知尧没能顺利攻下正临城。后又得知周贤明来担任主帅,并有五十万大军,他便没再继续攻城,而是领兵回到军营,整军休养。
  李知尧不大瞧得起周贤明,一个在京城掌管侍卫营,所有的作战经验就是看过几本兵书听过一些故事,能有多少领兵之才?但是,他不敢瞧不起那五十万大军。
  李知尧的士兵和手下大将虽然都有极强的战斗力,但他准备时间只有一年,在兵力上到底是不够。他手下士兵人数有限,与五十万大军正面交战,胜算不大。
  周贤明也因为自己有五十万大军,对扫荡叛军之事十分有信心。他不信他的五十万大军,打不过李知尧的十几万人。再说他饱读兵书,有一肚子的布阵作战计划。
  因为有这样的自信,周贤明领军到达正临城后,没有半分犹豫,直接就带兵对蛮州城发起了进攻。他来扫荡反贼,自然要夺城池,把城池夺下了,打那些叛军不是像打落水狗一样?
  再说,李知尧的亲眷,就是厘家那大丫头和她生的那野种,都在蛮州城里。
  领军打仗带亲眷是不现实的,行军途中条件也实在是差,所以李知尧自从占下蛮州城以后,仍还是把朝雾和顺哥儿留在城内。城池有防守,但人数不多。
  李知尧得知周贤明直接领兵去攻打蛮州城,顿时便绷紧了神经,立马回到蛮州城应战。
  他现在最尴尬的处境就是,攻下来的蛮州以及附近的几座小城,都需要士兵守卫。与此同时,自己又要带兵继续往南攻打,导致兵力十分短缺。
  就在李知尧为兵力之事极端犯愁的时候,之前掏了心窝子说要追随于他的陈仪和钱亮出现了。他们还不是单自己出现的,还带来了五百名北齐骑兵。
  北齐骑兵的威名谁人不知,李知尧却也好奇,问陈仪和钱亮,“怎么来的?”
  钱亮豪爽道:“借来的。”
  李知尧自然心生疑惑,一年前北齐才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现在怎么会借兵给他?这五百骑兵不多,但差不多算是北齐能结集起来的大部分兵力了。
  陈仪告诉他,“他们愿意借兵,自然是有条件,让王爷事成之后,答应与北齐贸易往来。他们会年年向大夏进贡,同时需要大夏的扶持。”
  李知尧知道了,北齐那地方荒凉穷困,除了荒漠草地牛羊,能产出的其他东西几乎没有,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老骚扰大夏北境的原因。大夏地大物博,最不缺的就是东西。
  既如此,这个盟约便算是结下了。
  而有了五百北齐骑兵的李知尧,与之前可就大不一样了。敌军有五十万又如何,他有信心能把他们全部击溃。而他对自己和对周贤明的实力评估也很准确,周贤明根本就没用。
  李知尧分析了周贤明的战备部署,随后直击他军中要害,击溃他军中的主要力量,让他的士兵顿时散如一盘碎沙。周贤明没有指挥之才,乱了阵脚只会逃跑,导致他手下的士兵也有不少投了李知尧阵营的。
  周贤明战败后领着他剩下的部队逃回正临城,他偏也没有秦志方的守城之才,很快就被李知尧攻破了正临城,于是他又领着剩下的残兵败将,继续往南逃跑。
  俗话说穷寇莫追,但李知尧此番没有回头,带兵直逼上周贤明,拦截他的去路,一刀斩了他的人头。看他手下士兵纷纷逃散,他收兵回到正临城。
  在正临城驻扎下来后,李知尧便让手下的人,把周贤明的人头挂去了南城门上。
  ***
  周贤明战败并战死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京城。
  这一番傻眼并想吐血的不止赵太后,还有周家一家子。周夫人扶着周老太太,与周家一家子在正堂前,听着那报信的太监说:“老夫人夫人节哀,周大人沙场殉职,乃为忠烈。”
  周老太太听得这话,眼珠子一木,身子摇摇晃晃,嗓子间一甜,猛一大口鲜血吐了出来。闭上眼睛躺下了,之后便再没起来过,捱了几日便去了。
  周家先办了周老太太的丧事,无有一人不是悲伤透骨。周老太太的丧事办完后,周贤明的尸身被运回京城,周夫人看到周贤明没了头颅,差点没哭死过去。
  精神已经差不多接近崩溃了,她猩红着一对眼睛,揪着那运尸身的士兵问:“是谁杀的?如此狠毒,连个全尸也不留下。你告诉我,头呢?!没有头,怎知是谁?!”
  照理说战场上战死的,谁知道是谁杀的,可这运尸身的人偏回答出来了,低着头道:“是晋王亲手杀的,周大人的头颅,被他挂在了正临城的城门上,拿不回来。”
  周夫人听得这话,稍微想象了一下那样的场景,没经受得住刺激,眼睛一直两腿一蹬,昏死过去了。
  周暮烟接手接住了她,不过也是满脸是泪,哭着喊“太太”,然后又扯着嗓子吩咐,“请太医,快请太医!快啊!”
  周夫人在太医的诊治下醒过来后,看到周暮烟,不过与她抱头痛哭。
  哭了一阵,周暮烟用帕子擦了眼泪道:“一定是厘朝雾那个贱人,一定是她让晋王这么做的,她这个毒妇!”
  周夫人歪去床头仍是流眼泪,而后僵硬地吐出来一句:“希望太后娘娘成功斩杀反贼,为你为你爹……为我们一家……报仇……”
  周暮烟眼眶极红,里面积满了湿意与恨意,“我等着那一天……”
  ***
  朝雾本来听说周贤明领了五十万大军来攻蛮州城,还担心了很久,担心到每天吃斋念佛,祈祷一切都能顺利。后来果然顺利,李知尧一并连正临城也拿下了。
  听说李知尧和手下的军队在正临城驻扎下来后,朝雾总算是放下了一整颗心。在蛮州实在呆不住,她便带着顺哥儿和春景秋若,直找来了正临城。
  到城内府宅见了李知尧,她上去就是一通关心,面色紧张地问这问那。
  李知尧怀里抱着扑上来的顺哥儿,见朝雾如此关心自己,自然觉得很是受用。十分不愿意打断她,便就看着她一直问,自己嘴边呷了一点点笑意。
  朝雾意识到自己情绪过露了,还有点激动,见他一直不说话,忙又稳了情绪,用平稳的语气对他说了句:“好,算我都白问了,我看你好得很呢。”
  李知尧还是笑着,把顺哥儿交给春景秋若,示意她们带他下去,嘴上说:“哪里就好得很了,这身上不知添了多少伤,都还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