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福孕连连-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儿子发誓,还不成吗?”
  “……”
  这古代的誓言,还是非常庄重的。瞧着三儿子这都准备真开口起誓,杜明月忙打断道:“娘哪会不信你,你个蠢孩子,誓是能随便发的吗?”
  “是想气使你娘我啊?”
  “你既然暂时不想娶妻,得了,娘也不掺合了。把你往你大哥那一塞,你想建功立业,你就去。免得你将来,还怪你娘拦了你的富贵功名路……”
  越说越气时,杜明月倒是没阻拦三子的那点子谋大前程的小心思。
  反正杜明月是打定了主意,暗里给长子去信,要长子那边盯紧了这个不省心的弟弟。
  “娘哟,您真好。”
  “哈哈,我巴不得去大哥那儿,建功立业,到时候,儿子也给娘挣个诰命啥的。”
  对于简三爷的话,杜明月挺无语的。好吧,她的夫君和长子,已经给她挣了诰命了。她真不需要三儿子再去挣劳子诰封来的。
  就在赵家的简三爷跳脱着离了封城,去了宋城后,赵宅似乎恢复了往常的悠哉。
  如此一愰,便是五年过去。
  简三爷终于娶妻了,而这位娶的媳妇,既不是他当初以为的高门大户,也不是小家碧玉。而是一位巾帼英雄,一位从山大王到女军使的武力值雄厚的俏姑娘。
  对于三媳妇,赵子殷不太满意。
  不过,杜明月很满意。
  虽说,这三媳妇的身份,说出去确实那啥了一点。不过,冲着这姑娘能镇压了她家的简三爷,杜明月对这个儿媳妇就服气了。
  啥锅配啥盖,这王八跟绿豆儿,就是一对嘛。
  瞧瞧,杜明月想着她家三小子,跟三媳妇妇唱夫随,一起锵锵去战场,多配啊。
  这一年,长兴十五年,杜明月四十岁整。
  在夏日炎炎,最是天气热时,金陵城突然来了圣旨,召赵家的长子赵箓带兵到唐王府述职。
  消息很突然,赵箓虽说没有心理准备,不过,还是挺配的。
  只待他已经起程离开宋城后,才是有小厮来封城传信,给赵子殷这个赵家的家主说了赵太守前往金陵城一事。
  遥望金陵城,赵子殷心头是沉甸甸的。
  赵家在金陵城,是有关系的。
  对于米振元这位国舅爷,还有唐王刘平安之间的某些明争暗斗,赵子殷和长子赵箓都是心头有数。
  说起来,这跟当年荆州一战,那唐王继位初的一场惨胜不无关系。
  那一回,赵箓是救驾了,救了唐王刘平安一命。可那一回,唐王刘平安到底还是被敌方中军突袭,肩上中了一箭。
  当时,为了稳定军心,唐王刘平安是带伤作战。战后,却是落下了病根。
  这五年来,因为体虚的原故,唐王府的权威就有些暗弱了。
  赵箓进京后,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去唐王府报到。不过,他本人的暗哨还是传递来了金陵城的一些暗流。
  比如说,最近金陵城,有一波的流言。
  “点检当天子。”
  看着小纸条上,那五个字。
  赵箓是不信的。
  不过,随即又一想,赵箓恍然大悟。
  唐王这是要收米国舅的权柄了。这殿前主力军的一把手点检之位,可不就是在这位米国舅的手中嘛。
  而殿前主力军,可是金陵城里,最大的军方势力。可以说,这也是唐王府权威的体现。赵箓琢磨着,是不是唐王对米国舅已经忍无可忍?
  准备让他这样的外镇兵马来金陵城镇场子,然后,自然是借势收了米国舅的权柄。毕竟,赵箓来金陵城后,就是知道了,入金陵城的人,可不止他这一方啊。
  这唐王管辖下的各地郡兵头领们,是全部请来了金陵城,这一盘棋,可不小啊。
  唐王府内,唐王刘平安正在书房的小榻上,半躺着。
  而唐王的身侧,他准备的医师正在为他诊脉。
  “本王的身体,还是撑多久?”
  说话间,唐王刘平安是咳嗽起来。突然,他是脸色显出了潮红色,然后,他抽了帕子捂住嘴,连咳三声后,脸色再是转为青白一片。而等他放下了帕子时,那绢布的中央,赫然是一团的血渍。
  “臣下无能,殿下最多还能撑三个月。”
  医师也挺无奈。他是大夫,不是神仙。这世间,医者不过救医治病,却是治不了命啊。
  “本王知了……”
  “关于本王的病情,不能外漏,若有遗失,全家皆斩。”
  关于病情,唐王刘平安自然是隐瞒着的。毕竟,他年纪尚才二十三岁,他膝下唯一庶长子是三岁小儿。
  这等危机之时,他的病情,哪敢宣之众人之口。
  在医师退出了书房后,又是静卧了小会儿,唐王刘平安才是强撑起身子,半坐了起来。在那儿坐着,他在沉思着,如何给他那三岁的庶子,留下一线生机。
  唐王府的基业,是刘家几代人的奋斗,若是在他的手中败亡,刘平安觉得他就是死了,也没脸见列祖列宗。
  “舅父,看来,我这外甥是容不得米氏一族了。”
  “点检当天子……”
  “呵呵……”
  米氏在两代唐王的姑息里,已经成长的太快了,也势力太磅礴了。唐王刘平安哪敢把这等危害了他家祖宗基业的祸根留下来。
  就算要留,也得断掉了米氏一族的臂膀,让米氏没有翻身之地,才可能给米氏一族留下活命之机。要不然,尾大不掉的米氏一族,就是扎在唐王府心间的一根毒刺,随时都可能要了刘氏一族的命。
  就在唐王刘平安想着如何干脆利落的剪除了,他亲舅舅米振元的家族势力时。
  益州,柴威节度使的府内。
  书房里,柴威的跟前,立着一个修行的道姑。
  而这道姑,却是蜀中有名的斜月阁传人。
  “今年秋,本王再次发动荆州讨伐之战,贵派能确定金陵城的唐王府,会无力抵挡?”柴威不太相信啊。
  在柴威看来,经过了这五年的休养,那金陵城的唐王府应该是底子更深厚才对。
  要知道,五年前,他去进攻荆州,那是因为唐王刘平安初上位,根基不稳。结果,没取得成果。
  这益州,益守难攻,却也是成了柴威节度使的困龙之局啊。
  “节度使大人,师门有把握唐王府此时,应该已经内乱横生了。”
  道姑的话,柴威只信了三分,他问道:“原由呢?还望赐教。”
  “我派长辈当年练了一条水龙,献给了前代唐王。到如今,那水龙的龙气应该消耗殆尽了。”道姑解释了话,道:“龙气最是刚烈,如果唐王一系能列为天子,还可能抵得住反噬之祸……”
  “可如今,唐王只是唐王……”
  一个诸侯王,可不是天子……
  而且,离天子也还遥远着。
  柴威听得此话后,心头对斜月阁是起了大戒心。
  在柴威看来,这些修行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第142章 
  长兴十五年的暑末时分,赵子殷升官了; 从封城一个小县城的七品县令; 升为了英德郡的五品太守。
  而原来英备郡太守赵箓,则从英德郡的五品都指挥使; 升为了殿前主力军的三把手; 成为了三品殿前都指挥使。
  这一年的夏; 米国舅被解职归家; 而米氏一族在朝堂上的官员; 或明长暗降去了地方; 或是被查出了贪污受贿,轻者如米国舅一般被解职归家; 重者被充军流放。
  总之,金陵城在这一个夏天,那是跟着米国舅一党的官员,倒也血霉。唐王刘平安的手段,是又狠又辣。如果有异议的官员; 有把柄就是按律处置,没有把柄的一律是明升暗降去了清水衙门当闲差。
  那午门外,血染了一地,冤死鬼是少不了的。
  至秋; 益州再度兴兵来犯。
  唐王刘平安的身体; 已经快撑不住了。这等军情凶凶之时,赵箓是请战了。此时,瞧着风波诡雷的金陵城; 赵箓恨不能赶紧离开。哪怕升官了,赵箓也是觉得跑路了,去找战更安全些。再留在了金陵城,他都担心被唐王的大扫帚扫过时,一不小心成了被剪除的对象啊。
  要知道,赵家也是米国舅的亲戚。
  当然,赵箓更知道,那是因为赵家一直在外,而没有留于金陵城。在唐王眼中,赵家于金陵城内,根基不深。
  再加上,赵家在英德郡经营日久,这是担心把赵家逼狠了,会出乱子嘛。
  赵箓请战,唐王刘平安准了。
  在唐王眼中,赵箓算得一员福将。总之,回回打仗没吃亏。
  九月天清气爽时,赵箓是得胜归来。
  赵箓觉得他的运气不错,这一战,莫名奇妙的他居然大胜特胜。至于益州兵马为何突然攻势凶猛之时撤军,赵箓也是摸不着头脑。
  不过,这不妨碍了,赵箓头一回领大军参战,得了大胜的名头。
  挟势归金陵城,赵箓升官了。
  从殿前主力军都指挥使,长了一级,成了殿前主力军副都点检,这个殿前主力军的二把手。至于点检之位嘛,唐王刘平安暂时还没有任命,自己领着殿前主力军点检的虎符。
  原由嘛,就是米国舅解职后,唐王刘平安心头有好几个中意人选,暂时还没有决定好究竟选哪一个?
  在十月初时,唐王刘平安晕厥于唐王府的政事堂中。
  整个王廷的朝臣们,俱是震惊。
  次日,唐王传召,将庶长子记名于嫡妻李氏名下,尔后,立膝下唯一的儿子为唐王世子。并且,还为世子选了五位顾命大臣。
  世子太傅李由,李王妃的亲爹。
  枢密使王博,政事堂的一把手。
  禁军一把手,禁军都指挥使程灿。
  侍卫司主力军一把手,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司马达。
  至于说赵箓这个殿前主力军的副都点检嘛,就是一个闷头干听王旨,然后,磕头的命儿。
  又三日,唐王刘平安逝。世子刘定义登位,成为了新的唐王。这一年,长兴十五年的十月。
  虽说,赵箓是殿前主力军的二把手,不过嘛,介于一把手没认命,所以,他是实际主持了殿前主力军的当家人。而且,在金陵城里,赵箓也找到了老前辈,那便是他爹的好兄弟,赵箓本人得叫一声郭伯父的郭崇简。
  郭崇简这些年里,爬得还挺快的。
  这不,都是当上了禁军的三把手,禁军都虞候。
  有了郭伯父的帮忙,赵箓在军方系统里,也是混得如鱼得水。可以说,这禁军和殿前主力军嘛,他都是能拿主意的。
  至于说,侍卫司主力军嘛,呵呵,就跟赵箓有点不对付了。
  要说,原由也挺简单的。那便是太傅李由看赵箓不顺眼。这金陵城三大军中,赵箓一个二十五的青年,在这等老臣眼里,就是一个毛头小子,眼热赵箓爬得太快,这是心中愤愤不平嘛。
  特别是赵箓顺着郭伯父的介绍,一头奔向了枢密使王博的麾下后,太傅李由的心腹,侍卫司主力军的一把手司马达,自然就是有针对的指向了赵箓。
  至于为何不指向了郭崇简,一来是郭崇简的资历够深,二来嘛,禁军一把手程灿也是顾命大臣。这李由还得卖程灿的面子,不敢开罪了禁军嘛。
  按说,唐王刘定义登位了。新朝新气象嘛。
  不过,眼下是二文臣,二武臣,合着四大顾命大臣们一起主持朝事。所以,为了权柄嘛,斗上一斗是免不了的。
  赵箓在金陵城里当小弟,够憋屈的。
  至于长兴十六年,幽朝兴兵来犯徐州。没二话,赵箓就请战了。
  这一战,胜果是没有的。不过,也算得不胜不败。赵箓在徐州过境时,自然是跟徐州的乡绅大户,还有官员们免不了联络一二感情。好歹赵箓是徐州本地,他这个金陵城的京官在前面顶着,总容易给徐州的地方官嘛,讨些好处嘛。
  至于说讨不了好处,至少消息来往,也是互通有无。
  长兴十七年,春,太傅李由勾陷枢密使王博十八罪状。并且,由侍卫军一把手司马达统兵合围政事堂。
  因为突然兵变,王枢密使当场被斩杀。
  整个金陵城的王家,满门皆被牵连,男丁皆斩于午门。
  太傅李由的这一手,可谓是满城哗然。然而,然并卵,李太傅一手遮天的日子,还是来到了。
  赵箓吓坏了,李太傅的这一手,让他是提心吊胆,不知道横祸何时来?
  对此,赵箓顾不得什么官职前程,保得小命要紧。所以,赵箓当即写了辞官书,并且,还马上登了李太傅的门,准备送厚礼,大大的厚礼。
  宰相门前七品官,这李太傅的门,不是好进的。
  托了无数的关系,赵箓的礼,总算是送进了李家的大门。
  李家收了礼,而赵箓的辞官折子嘛,李由这位太傅是驳回了。
  比起赵箓这颗小虾米,李由眼中,还若即若离的禁军一把手程灿,更加抢眼啊。特别是程灿到现在,都没有向这位太傅低头。这让李太傅的心中,起了杀心。
  权操在手,杀心自起。
  满朝的权柄,恩自出于李太傅,对于军中的不合谐嘛,李太傅自然份外不能容忍。
  长兴十七年,夏。
  那是一场雷雨中,赵箓坐于府里的书房内,正在议事。
  满屋之中,尽是他的心腹。
  “李太傅要动手了,而我也得到了消息,禁军的程都指挥使同样也要动手了。”
  “这一回,咱们火中取粟,是天大的赌博。”
  “赢了,富贵在天,输了,满门必死……”
  赵箓的话,让在场的众人,人人是脸色激动的潮红了一片。
  “剑在弦上,不得不发。”赵菩在旁边,先开口回道。
  “请点检发话,咱们都听点检的。”
  “……”
  赵箓手下的殿前主力军各校尉们,那是纷纷开口请战。
  要说,赵箓的法子,有够简单的。就是通过他的暗手,给禁军那边帮一把手,然后,等程都指挥使杀掉了李太傅之后,再是由他赵箓来清君侧。
  这一年来,赵箓除了委屈求全外,就是暗里收买了禁军和侍卫军的底层军官们。当然,要说效果嘛,还是不错的。毕竟,用银钱开路,哪朝哪代都好使的。
  赵家有盐业这个大杀器在手,还不缺了银子。
  这银子给的大方,动心的人,自然是大把的。
  就因为沦陷到赵箓手中,被他捏了把柄的人太多了,赵箓是反而被赶鸭子上架,退不下来了。毕竟,这银子喂出来的心腹,胃口可不小啊。
  赵箓是处于退不得,只能进的地步。
  此时此地的赵箓,除了一往无前,谋得大富贵外,已经别无他路。毕竟,赵箓若是从高位上掉下去,他那些银子喂出来的心腹,怕是最天扑过来要吞吃掉他的人。
  说起来,这世道就是如此。
  他强,明里暗里的属下,自然是恭顺如猫。
  他弱,明里暗里的属下,就是要吃人的老虎啊。
  “轰隆隆……”
  雷雨交加。
  这一天,金陵城里,杀声镇天。
  这一天,金陵城里,尸体满街道。
  这一天,金陵城的雨水,都是腥红一片。
  次日,天晴了。
  唐王府,被殿前主力军给牢牢的保卫了起来。而李太傅和程灿都指挥使,还有司马达三位顾命大臣的府上,是鸡犬皆死,无一个喘气的生物。
  “臣赵箓叩见唐王殿下。”
  带着满身的血气,赵箓在政事堂里,给五岁的唐王刘定义行了一个军礼。然后,这位五岁的小唐王,被赵箓身上的煞气以及浓浓的血腥味,是吓得“哇哇”大哭。
  秋,唐王太妃李氏,指使宫人暗杀殿前主力军的点检赵箓。
  宫人被杀,唐王太妃李氏被软禁。
  整个刘家王朝,任由一介武夫的赵箓掌于手中。只不过,金陵城的繁华,赵箓不羡慕。这一座城,反而让他不喜。
  因为,这城中,有太多不服他这一介武夫掌权之人。
  至十月,赵箓亲领殿前主力军,进行了迁都。
  整个唐王府,以及朝廷的政事堂百官,全部迁往封城,这么一座小小的县城。
  “今更英德郡下辖封城之名,为东京。”
  “吾要让大家知晓,唐王府不是安居南方一域之地的小朝廷。这中原北方的广阔之地,将来尽会是唐王殿下的封土。”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以上,就是赵箓迁都之意决定下达后,对心腹们表演的一翻戏。


第143章 
  长兴二十年,唐王刘定义的小朝廷; 已经据有六州之地。分别是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可以说; 天下十三州,已得一半。
  当然; 这若大的江山; 自然不可能是八岁的小唐王刘定义打下来的。这开疆拓土的功劳; 自然是赵箓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大人所为嘛。
  说起来; 南方诸州; 除了益州是一场硬仗; 让赵箓花了无数心思外,其余诸州; 倒是势如破竹。
  至于那益州的攻防之战,赵箓唯感慨的,就是可惜了那位柴大节度使。那位最后兵败,宁可火烧锦官城,也不肯降的人。当然; 比起柴大节度使,赵箓更可惜的还是锦官城。
  东京城,在这一年,也不是当初的小县城。而是一颗坐落于大江北岸的明珠。一座繁华如织; 盛世开来的气象。
  宰相府里; 已经不在任官,而是安心当老太翁的赵子殷,正在陪着孙儿们念书; 有些老顽童的闲趣。
  而杜明月嘛,就是在照顾了她的儿媳妇,毕竟,她家的简三爷要当爹了。
  说来,这几年里,杜明月的大儿媳妇宋微娘、二儿媳妇李惠娴,又是分别给杜明月添了两个孙孙。
  赵家这宰相府上下,孙辈的小少爷,也是一连下来,序齿至六了。
  晚间,一大家子用完饭,杜明月与夫君赵子殷闲来消食。
  走至花园时,正好瞧着开得灿烂的菊花,一大片一大片惹人眼。
  “最近聚会时,那些夫人太夫人们都在捧我这个臭脚。我听着,总觉得话时有话……”
  “夫君,朝中是不是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于长子一手把持朝政这点子事情,杜明月又不聋子瞎子,她这个赵家的老夫人嘛,也是一清二楚的。
  只不过,赵家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面皮上,大家都还得装一装。
  走到赵家今天这一步,杜明月自己都清楚,赵家老少爷们都没退路了。这是一条富贵凶险并存之路啊。
  “唐王下了禅位旨意……”
  赵子殷给了杜明月会心一击,这话都是让杜明月听了耳里,如雷声阵阵啊。
  “是不是再来两次,唐王的王位就会到了咱们老大的手心里……”杜明月对于夫君嘛,自然是有话就直接讲了出来。
  “老大那位置,除了拿这王位,还有退路吗?”
  “没退路的。”赵子殷自说自话的给了答案。
  “是啊,咱们赵家,都没退路。”
  “一退,就是一个死字。”
  杜明月头脑也很清醒,所以,她说话时,也是感叹甚深。
  一恍经年,杜明月四十五岁了。而这一年,她的长子要成为半壁江山的主人。呵呵,犹记当年,小心谨慎,当年的她哪会想到有富贵如斯的今天……
  三辞三让,唐王的禅位旨意,连下了三回。
  赵箓在三回之后,是接下了这禅位旨意。很明显,成为了半壁江山的主人后,赵箓不准备再谦让了。
  赵箓觉得,他有当仁不让的大决心,也有那份大毅力,承江山的万钧重担。所以,政事堂准备登基仪式时,不是准备的诸侯王规距,而是天子规距。
  半壁江山啊,赵箓觉得,今时今日,他南面称尊,做一任天子也使的。更何况,对于另外的半壁江山,赵箓是热眼在望啊。
  南征算什么?
  今后赵箓的人生目标,除了治理好江山,培养了继承人外,就是北征,北征,北征,直到一统天下。
  让这神州大地上,只余一位天子,一位真正的帝王。
  儿子当皇帝了。
  杜明月和夫君赵子殷,就被皇帝儿子尊为了太上皇后和太上皇。
  至于二人的次子赵策、三子赵简,以及幼子赵箐,都被皇帝兄长封为了王爷。真可谓是一人得道,满门富贵啊。
  曾经的宰相府,自然成了潜邸。
  “老大接咱们入宫享福,夫君,你的意思呢?”
  在潜邸之内,杜明月是乐呵呵的对夫君赵子殷问话道。
  “你之意如何?”
  “是想去宫中享福,还是愿意继承留在潜邸,过点清静的日子?”
  对于赵子殷的问话,杜明月想了想后,说道:“我倒乐意留在潜邸,这满府上下建造的也大,咱们两个人才住了多大的地儿。”
  “宫里,逢年过节的去一回,也就成了。”
  “到底当家做主人还是老大,老大媳妇。”
  太上皇后这名头,杜明月觉得顶一顶就成。去宫里,那哪有什么消遥的。
  “倒是夫君啊,你真闲的下来?”
  “不怕天天望着我这张老脸,瞧得生厌了?”
  杜明月会这般消遣自家夫君,完全是生气来着。说起来,也是小事一桩嘛。不过是赵子殷这位太上皇,还是身强力壮的,有小宫人动心了,想爬一爬太上皇的榻嘛。
  总之,杜明月是喝醋了。
  “想那些花朵儿一样嫩的小宫人,多水灵,多招人喜欢?”
  哼哼两声,杜明月对于想挖墙角的女人,自然是不会手软的。
  “哈哈哈……”赵子殷倒是笑得痛快,道:“你老了,我也老了,咱们正好都老了,正配着。”
  “不要脸……”嘴里这般说,杜明月心头还是痛快的。毕竟,对于赵子殷一直以来,洁身自好,不沾花惹草的君子性子,杜明月是心悦的。
  只是,许是更年期到了,杜明月总觉得,她四十五年年纪,有些脾气火爆啊。
  这一年,是长兴二十年,也是赵箓登基后的弘武元年。
  弘武,就如这个年号一般,英太=祖赵箓的一生,就是布武天下,一统江山,留给了世人的印象,就是他所建立的一个六百多年的大英皇朝。
  《史记。赵氏世家》
  英太=祖赵箓,弘武元年登基,至弘武十二年,一统天下。于弘武十八年,北征草原,后,弘武二十三年,英太=祖赵箓被草原诸部共尊为撑犁可汉(撑犁,意指天)。
  传二十世子孙,三百年的北英朝灭。
  英太=祖赵箓二十世孙,赵哲挽狂澜,保社稷,后立南英朝,延二十一世孙,再得三百一十年国祚。
  (大结局)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跟看文小天使们,说一声拜拜了。
  咱们新文《宠后日记》再见。【 http://。c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