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异样,依然跟梁先宽、方少华等人说说笑笑,一起入了考场。
仍是同一间考场,仍是第一排最中间的那个考号,杜锦宁走进去放下横板坐下,便十分期待周东平的到来。
很快,所有的考生都入了场,差役们也各就各位的站在了那里,按往常的惯例,此时周东平应该到位了才是,但却迟迟未见他的身影。倒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领着一批人走了进来。看官服的颜色和补子图案,此仍三品官,应是学政赵大人无疑了。
他是带着薄怒进来的,陪同的人脸上都带着小心。赵大人往考场里扫视了一眼,对他身边一个胖胖的老头儿道:“科举,朝中大事,不可有丝毫耽搁。既时辰已到,老夫也在此,便按时开考吧。”
“是是,下官这就叫人敲云板。”那位胖老头儿想来应该是府衙的同知,闻言抹了一把汗,亲自跑出去通知了。
不一会儿,云板便响了起来,“开考了”的喊声此起彼伏。
赵大人坐到了主考官的位置上,准备等喊声停息,就开口训话,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周东平飞快地跑了进来,李一同和两人个胥吏紧跟其后。
进得门来,看到主考官位置上坐着的冷脸看向他的赵大人,周东平呼吸一滞,膝盖差点软倒。
“赵、赵大人,下官……下官……”周东平嗫嚅着想要解释,却不知从何说起。
当着考生的面,赵大人再生气也得为朝庭官员扯一块遮羞布,免得所有官员跟着周东平一起丢脸。他只等秋后算账。
他冷声道:“周大人,我知道你除了科考,还管着许多政务。作为学政,我有必要提醒你,不管政务再繁忙,科举考试还是不能影响的。”
第323章 第三场
“是是是,下官知错了,此错再不会犯。”周东平松了口气,没口子地承认着。
赵大人这才和缓了脸色,从主考官位置上站了起来:“既然你来了,那仍是你主持吧。”
周东平深施一礼,这才朝李一同摆手示意了一下,李一同将手里的一迭写好的试题递交给胥吏,胥吏赶紧分发给举牌子的差役,将纸帖在牌子上,然后分头在各考场巡走。
因学政在这里,周东平可不敢在题目上再出什么妖蛾子,老老实实出了两题策论题。
这时候的策论可不是明清殿试时写的奏对。现在这个策论题不过就是写议论文,给一个比较宽泛的题目,让你阐述一些对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的观点。可以说,前面两场考试是对考生知识掌握程度及才学的考核,最后这一场则是体现考生眼界、思想的一个机会。最后这一场考试结果影响不大,仅仅作为最后排名的依据。
也有那种对人对事有深刻认识,头两场名次并不高,但最后两篇策论却有自己的特独想法,从而让主考官眼前一亮,将名次提前许多的例子存在。
杜锦宁头两场已拿了第一名,府案首的名头已稳了;她又在考场外面搞了事情,考场上她就决定低调一些。再者,她一个十二岁的农家子,念书才两年,突然间写出两篇连积年老臣都写不出的牛逼文章,对国家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估计她的下场不是被切片,就是被架到火上去烤。
该低调时就得低调。
因为过目不忘的缘故,她看过齐慕远、关嘉泽、梁先宽等人写的策论,对这时代这种年纪的学子的思想有很深刻的了解,因此写一篇跟他们水平差不多的文章对她来说十分容易。而这样的文章中,夹杂几句她的“真知灼见”,让文章偶见闪光点,就很合适。
比这时代走快半步是天才,走快一步是疯子。她比考生们多一丁点的独特见解,就能让她在府案首的位置上坐得更稳一些。
杜锦宁参加这场府试,无论哪一场在时间上都十分从容。别的考生冥思苦想地写题,生理需求都是身体实在受不了了才想着去解决。但杜锦宁却精神头十足地掐着时间,精心规划如何解决生理问题。
比如说,这考试的一大难题——上厕所。跟头两场一样,杜锦宁坚持不喝水,直到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云板刚刚响起,她就十分迅速地拉响了铃。
她手快,还在第二场考试中跟差役混熟了,差役来得很快,她第一个出了考场,在差役的监视下去了茅厕。
为什么掐着这时候去呢?因为大家都有经验,在考试时少喝水,所以除了肾不好的,基本上都能坚持到晚上这个休息时间才一窝蜂地跑去上厕所。
而每场考试前厕所都是搞过卫生的,现在学政大人来视查,这卫生就更搞得彻底了。她抢个头筹去上厕所,自然能上个干净茅厕。
杜锦宁十分感谢古人保存,茅厕无论再简陋,也不会像现代学校的厕所那样连个门都没有。这时代的每一个茅厕都是单独的,不光有门,而且四面都围得严严实实。所以无论是以前在书院里,还是现在在考场中,她上茅厕也不至于特别尴尬。
等她从厕所出来,外面已排了一长串的队了。
回到考场,她要了饭菜吃了,稍微坐着消消食,便收拾东西往横板上一躺,和衣而卧。
这时候天气已比较暖和了,但杜锦宁还穿了一件皮衣进来——因为怕有夹带,棉衣、夹衣这种有夹层的衣服是不能穿进考场的。皮衣既暖和又没有夹层,十分适合冬天考试的时候穿。当时梁先宽和方少华还笑话她,说她身体太弱,这样暖和的天气还穿这么多。
现在估计两人就后悔了。农历四月的天气,晚上还是挺凉的,杜锦宁穿着皮衣睡觉,一点也不冷。
年纪轻轻,身体倍儿棒,她睡眠一向挺好,这一觉睡得特别香,直到天明吃早饭的云板响起,杜锦宁才睁开眼。
因为有迟到这个大错,周东平行为十分小心,根本不敢去睡觉,而是轮流跟李一同在座位上打个盹儿。杜锦宁这安然入睡的情形落在他们眼里,就让他们十分无语。
别的考生不是挑灯夜战,就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们就没见过像杜锦宁这么心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睡得这么安稳,一睡睡你个三四个时辰。
起床后,杜锦宁捏着鼻子去上了个厕所,吃过早饭,就开始抄写两篇文章。又消磨了点时间到吃过午饭,她便拉铃交卷。
站在考号前看考生写文章,是很影响考生考试发挥的,有赵大人时不时来看一看,周东平可不敢再做这样的举动,所以这一次基本上是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即便起来巡查,也是走一圈就罢了,没敢看杜锦宁写的什么。而且头两场杜锦宁都是第一名,府案首非她莫属了,周东平自然不会冒着被赵大人责怪的风险再来为难杜锦宁。
杜锦宁这卷子交上来,他跟李一同就好奇地看了一遍,然后发现这篇文章虽属上上,却没有再甩其他考生一大截。
论点没什么出格让人抓把柄的,也没有犯忌讳。府案首的名头,即便周东平再不愿意,也不得不给他。
他看了杜锦宁一眼,满脸赞赏地道:“十二岁的府案首,传出去也是一个佳话。不过仍需努力,不可懈怠。你的路还很长,这仅仅是起步。”
他表面文章做得好,杜锦宁也不逊色。她朝周东平深深作了一揖,恭敬地道:“多谢大人赏识,学生感激不尽。”
周东平点点头,挥手道:“去吧。”
在门庭处守着的差役,仍是原来那个。一见杜锦宁早早就出来,他顿时眼睛一亮,压低声音道:“小相公今天还练字么?”
杜锦宁摇摇头:“不练了,我在这里坐着就好。”
差役松了口气,和善地提醒了杜锦宁一句。“凳子是干净的,我刚擦过。”
“多谢大叔。”杜锦宁一笑,在凳子上坐了下来。
虽说交了卷后做什么都不打紧,只要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考试,都不算违规。但今天赵大人巡考,为避免让他看到,杜锦宁今天还是老老实实呆着的好。毕竟没有哪个考生在这里不是战战競競的,没敢做丁点出格的事。她也不好太过特殊。周东平敌视于她,她懒得刷印象分,但在赵大人面前还是要刷一刷的。
第324章 府案首
好在这一次考试不像第二场,写文章大家还是不惧的。而且第一二场名次基本已定了,府案首也入了杜锦宁的口袋,那些县案首们也没什么好争的了,他们对这场考试便没什么着紧的,杜锦宁在外面等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凑齐了十人,放了头牌。
出来后他照例去黄澄明那里报备一番。
“后日放榜,大后天我们就回去了。你一起回去的吧?”黄澄明问杜锦宁。
问这话的时候,他心里一阵恍惚。
他还能想起当初章鸿文带着杜锦宁去关乐和那里时,杜锦宁的情况。
那时候这孩子面黄肌瘦,身上的衣服虽干净整洁,但补丁摞补丁,几乎没有一块好料子。母子几人住在家里的牛棚里,整日被祖父母打骂。
而仅仅两年,这孩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自己长成了个翩翩佳公子,以府案首的名头拿到了童生身份,且全凭自己之力,置下了一大片产业。现如今这孩子名下的产业,都不比他这做了多年先生的老举人差吧?
想起自家跟杜锦宁同龄还懵懵懂懂、一事无成的孙子,再想想自己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亦是一样懵懂,黄澄明就一阵唏嘘。
“我想迟些回去。”杜锦宁不好意思地笑笑,“先生也知道我在府城开了几家茶馆、书铺。因路途遥远,也没空闲,我一直没来看过。现在趁这个机会,我看看具体的经营情况。”
黄澄明皱眉,颇有些不赞成:“在来考试之前,你说考完后就在这里呆几日,我没反对,是因为当时没出周东平这事。现如今他对你百般看不惯,却不得不捏着鼻子取你为府案首,这心里不定怎么难受呢。要是他做人没下限,出手对付你怎么办?他堂堂一知府,对付你个无依无靠的外地小子还不容易吗?他也不需自己出手,把意思透露给手下的小厮或差役,就有大把多的人替他为难你。要是闹出什么事来,影响了你的名声,得不偿失。”
“先生你不是说他为人还算正直吗?想来他只是嫉妒山长的才学,也不愿意山长的弟子传出才子的名头,这才在考场上为难我。现在考试结束了,这府案首不想给也给我了,想来他也不会小肚鸡肠到还跟我一个小孩子过不去。而且我会小心的,除了去茶馆和书铺巡视一圈,我哪儿都不去。”杜锦宁道。
她倒不是托大,而是成竹在胸。
前两日她把爪子伸进周东平的后院,发现周东平的后院管理还是很松散的。这或许是周东平一直放外任,又没有妾氏等,没有什么后宅争斗,所以王氏没把太多精力放在后院管理上,周东平也没想到会有人敢打他家的主意,也没有这根弦。
魔爪能伸进周东平的老巢,杜锦宁就能搅风搅雨。周东平不再惹她还罢了,要是他再动点什么歪脑筋,杜锦宁绝对能让他喝一壶,
黄澄明又劝了她几句,见劝不动,只能作罢。
想想齐伯昆和袁修竹对杜锦宁关爱有加,几乎把她当孙子看,杜锦宁真要遇到什么事,齐伯昆即便看在孙子的面上,也不会袖手旁观的,黄澄明这才稍稍心安。
“不管遇到什么事,你一定要派人快马加鞭地回去禀报山长,让山长帮你处理,知道没有?可别什么都不说硬扛着。你年纪小,有些事情也不知是轻是重,要是延误了缓解挽回的机会,没准就造成严重后果。”他殷殷叮嘱道。
“放心吧,先生,不会有事的。”杜锦宁道。
生怕黄澄明再劝,她连忙岔开话题:“我暂时不回去,想劳烦您帮我带些东西回去。我四叔去您那儿请安的时候,您让他带给我伯祖父。”
黄澄明也知道杜家的情况,不管杜辰生现在是不是态度有变,杜锦宁都不想跟他们多来往。因此她从不回桃花村,逢年过节时杜云昌去给他这个老师请安,杜锦宁就会把东西拿到他家,让杜云昌带回去,以报当初杜寅生对她的恩情。
“行吧。”他知道劝杜锦宁不住,便也懒得再费口舌,无奈地挥挥手,示意杜锦宁可以滚蛋了。
第二天杜锦宁便打算上街买礼物。本来她是打算只带着鲁小北去的,但第二天她刚吃过早饭,梁先宽就来了,后面还跟着方少华和吴语谋。
“你们怎么来了?”她十分奇怪。
梁先宽来不稀奇,但方少华和吴语谋凑着一起来就十分奇怪了。
貌似他们之间还没浑得这么熟吧?
“昨日你不是说今天上街买东西吗?黄先生说你是第一次来府城,人生地不熟的,便叫我来给你做个向导。”梁先宽说着,朝杜锦宁眨了一下眼睛。
杜锦宁哭笑不得。
黄澄明这是不放心她一个人上街,叫梁先宽来作陪了?
“反正我又没什么事,呆在县馆里闷得很,正好想出去走走。”梁先宽耸耸肩。
杜锦宁又指了指方少华和吴语谋:“你俩怎么凑一起了?还跟着梁先宽过来我这儿?”
“怎么,不欢迎啊?”方少华大大咧咧地坐下,拿起桌上的点心就扔了一个在嘴里。
杜锦宁翻了个白眼:“欢迎,热烈欢迎。”
“我听你这语气,没有半天欢迎的意思。”方少华也回了她一个白眼。
杜锦宁跟没听见似的,对吴语谋拱手笑道:“吴兄能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来来来,请上座。”还请手给他倒了一杯茶,态度十分热情。
“咳,咳咳咳……”方少华一下被噎住了。
“方兄约我找你一起玩,去了县馆,正遇上梁兄要来找你,这不便凑着一起来了。”吴语谋解释道。
毕竟还不熟到那地步,玩笑开开就算了,再开就太过了。杜锦宁也没再打趣方少华,而是问他俩道:“我今天要上街给家人买点特产,你们要不要一起去?如果去就一起;不去的话,我让管事去买,咱们坐在家里聊天。”
“去,一起去。”方少华站了起来。
他在这里没什么亲故,又不用再看书为考试做准备了,一个人出去逛又没意思,正无聊呢,这才约了吴语谋一起来找杜锦宁玩。
大家便一同出门,在府城逛了大半天,中午杜锦宁请他们在酒楼里吃了一顿。
杜锦宁看时辰差不多了,见方少华付了款,便喊道:“走罢,回去了。”
说是陪她出来逛街,但方少华逛街的兴趣比她还大,大包小包的买了不少东西。这不,大家都要打道回府了,他还要再买上几样才肯罢休。
只可怜他的小厮,两只手拿满了东西不算,肩膀上、脖子上还挂满了东西。
方少华见自家小厮那可怜的模样,没再残忍地将东西往他身上挂,而是自己提着,正准备离开,就见一个人远远地朝这边跑来,一边跑一边叫道:“少、少爷,放榜,放榜了。”
杜锦宁听到这声音熟悉,转头一看,却是汪福来。
“汪叔,慢些,慢慢说。”她忙道。
“放榜了?”尽管汪福来因气喘吁吁说话不清楚,但梁先宽还是听清了他说的话,连忙将手里的东西往他小厮怀里一塞,对杜锦宁道,“走,看看去。”
杜锦宁吩咐鲁小北:“你先回去吧,我跟他们去看榜。”
说着将手里的东西交给他,便跟梁先宽、方少华三人往府学那边跑。
汪福来是知道发榜的消息、满大街地找寻过来的,耽误了好一阵功夫。第三场考试本就只有二百个考生,其他没考上的都回去了。待杜锦宁他们跑到府学门前时,榜前已没有那么拥挤了,他们很快挤到了榜前,看清楚了上面的名字。
这是府试榜,不同于第一、二场那种放榜形式,而是直接写了名字在上头的。
不用寻找,杜锦宁三个大字,高高地被写在了一张红榜上,位于第一个。这张榜只写了三个名字,第一名杜锦宁,第二名方少华,第三名周致。
第325章 打死你这没良心的
“哈,我得了第二名,第二名。”方少华看到自己的名字在杜锦宁下面,一愣之下,顿时乐疯了。
梁先宽在红榜上没找到自己的名字,连忙往旁边的白榜上找,便见自己的名字高高地挂在第一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他考了第四名。
他也知道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如方少华,他还挺疑惑自己为什么第一场的时候被取为第二名。现在取中第四名,他倒觉得安心。
吴语谋也在第六名的位置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三人早对府案首没有半点想法了,名次高一点低一点也没多大关系,而且四个人都在前六名,大家都十分高兴。
“走,喝酒去,我请客。”方少华挥手道。
前面两场一直被梁先宽压着,没想到最后一场他又爬了回来,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于他而言是大喜事,自然要好好庆贺一番。
“方兄,这可能不成。我们得去县馆一趟。”杜锦宁道。
方少华这才想起杜锦宁和梁先宽是跟着黄澄明等人来的,现在府试过了,杜锦宁还拿了案首,无论如何得去跟黄澄明报备一声。
“那行吧,往后有机会再聚。”方少华也不是不谙世事之人,连忙道。
四人作别,杜锦宁跟梁先宽去了黄澄明那里。
……
府衙里,李一同望着外面看榜的人群慢慢稀少,这才转过来劝周东平道:“大人,回去吧,你都几天没好好合眼了。”
在考场里监考的时候,周东平不敢睡觉;考完试后他就连轴阅卷,晚上困极了就睡在衙门里,已好几天没回家了。
周东平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坐在那里没有动弹。
李一同作为师爷,自然知道那日是周夫人王氏吵闹,这才耽误了周东平的时间,导致他监考迟到。
他劝道:“不管怎么说,家总得回的。有什么误会,你也得回去跟夫人解释解释不是?不回家总不是办法。”
周东平放下手,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站了起来,点了点头:“那我回去了。”
“东翁慢走。”望着周东平的身影消失在门口,李一同这才摇了摇头,拿起东西也回家了。
周东平并没有住在府衙里。王氏嫌府衙后院太过破旧,自己花钱在外面买了一处宅子。
这处宅子离府衙并不远,一盏茶功夫的距离都不到。周东平为了保持官威,平时来回并没有选择步行,而是乘轿。
而今天,周东平从没发现府衙离家里的距离竟然如此之近,似乎他才上轿坐好,就得下轿了。
望着主动将轿子一头抬起,好让他下轿的轿夫,他忍不住斥道:“跑那么快做什么?平时有急事的时候,倒没见你们跑这么快。”
轿夫被骂得莫名其妙。
他们并没有走快啊,跟平时一样的速度好吧?
不过他们也知道老爷最近劳累,脾气可能不大好,一个个低着头不敢作声。
骂了轿夫几句,周东平这才感觉好受些。他提着前襟低头下了轿,抬起头站在那里,看了自家门口几眼,这才慢慢往大门内走去。
“老爷。”
“老爷。”
……
路上干活来往的下人见了周东平,都停下来恭敬地行礼。
看到一个在内院干活的丫鬟,周东平脚步一顿,想问问夫人情绪如何,但张了张嘴,还是没问出来。
王家虽不是特别显赫,但富裕程度还是比周东平这种寒门出身的官儿强上许多的。王氏在京中也有一处宅子,好几处铺面,在城外还有几百亩田地,也算是嫁妆丰厚。她还算会理财,每到一地都会让陪房们做些买卖,因此即便周东平的俸禄不高,他们的生活依然不错。
也因此,尽管周家只有她跟周东平两个主子,王氏为显身份,还是买了个四进的院落。反正到时候周东平离任,她把这宅子卖出去,也亏不了什么钱。
周东平穿过前厅,又进了两进院落,这才到了他跟王氏居住的内院。
早有路上遇见的丫鬟绕近路提前去禀报王氏了。待周东平进了内院,就见夫人王氏站在台阶上,目光冷冷地看着他,身后还跟着好几个身强力壮、手拿烧火棍的仆妇。
“夫人……”一看她这架式,周东平就感觉头疼。借着监考回避了几天的问题,还得去面对。
“你还回来做什么?怎么不去找你那位顾小姐?周东平啊周东平,我嫁给你十几年,跟着你离开京城,东奔西跑,供你吃供你穿,没想到你根本就不是诚心跟我过日子,一心想着别人。我当初真是瞎了眼了。”
王氏说着说着,顿时气得不行,从身后的仆妇手上拿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就朝周东平扫了过来。
“我说你发什么疯,有完没完?我都说了没有,你从哪里听来的闲言碎语。你知道你这样闹有什么后果么?那日我迟到,被赵大人喝斥了一顿,还不知会不会被他弹劾呢,你还在这里闹!”周东平也越说越来气,一把抓住了棍子的一头。
“闲言碎语?”王氏冷笑一声,“这次考试你是不是为难一个县案首了?”
周东平顿时一滞,紧张地问道:“你怎么知道?”
这件事除了李一同,还有当事人杜锦宁有可能知道以外,可没人知晓。
夫妻多年,王氏一看周东平这表情,就知道被自己说中了。
她冷笑一声:“你也别管我打哪儿知道,你只管说你有没有。”
“没有。”周东平自然知道这种事不能承认,尤其是当着这么多下人的面。他软下声音道:“夫人,咱们能不能进去坐下说?你看,当着这么多人的面……”
要是别的事,王氏还能容忍。可这件事,她却是忍不了。否则也不会那日明知丈夫要去主持科考,她还不管不顾地闹了一场。
她宁可周东平不当这个官,也不能容忍自己一直被丈夫当作备胎的事实。她一个有钱有势的世家小姐,下嫁给周东平这么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举人,已是够看得起他了。除了没生个儿子,自己哪里对不起他配不上他?他凭什么十几二十年了,还心心念念想着别人?
这绝逼不能忍!
第326章 欺软怕硬
“说什么说?有什么可说的?”王氏抽出棍子就往周东平身上抽,“我打死你个没良心的!打死你……”
周东平也不敢还手,只东躲右避,抱头鼠窜。
他倒不是怕王氏本人,而是怕王氏身后的家族。王氏这个人性子刚烈,要是不让她出这口恶气,她能闹着和离。和离倒没什么,对于这么个姿色平庸性子彪悍的妻子,周东平早烦了。想想顾翰林如今的风光,再看看王家半点给不了他助力,他就对王氏各种不耐烦。
但王家没办法给他助力,坏他的事却是没问题的。王家枝繁叶茂,又在京中盘桓多年,人脉还是有的。真想整治他,也不需费什么周章,在吏部找个熟人,让他考评连年不能得优等,他就能一辈子坐死在这个位置上。要是再使使力,关键时刻歪歪嘴,他连现在这个位置都保不住,必会被调到更加穷困偏远的地方去。
他还指望着在外任升一升官品,以后再想办法调回京中养老呢。这一切,都还得请舅兄们帮忙,他又怎敢跟王氏对着干?
“别打了,真别打了,你看我几日没合眼,再打我就受不了了。”周东平多精明一个人,早就摸透了王氏性子里的弱点。
她这人性子烈,却容易心软。每次夫妻起冲突,他只要装装可怜,王氏就会偃旗息鼓。
可这一回他低估了王氏的愤怒。
要是只知道周东平在婚前跟人有一腿,婚后再没来往,她嚷嚷几句也就罢了。可这明显不是!十几年了,他竟然还为了那女人去为难一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可想而知他心里有多掂记那女人,有多后悔当初没娶到那女人。这怎么叫她忍受得了?
不过王氏人到中年,身体略显丰腴,追着周东平跑了几步就气喘吁吁了。
她用烧火棍撑着身子喘气,指着周东平道:“和离,我要跟你和离。”说着,将棍子一扔,转身进了门。
周东平傻了眼。
不管他有多后悔当初没能劝回顾小姐,从而错失一桩良缘;也不管他对王家有多不满,对王氏没能给他生儿子又不许他纳妾的做法有多深的怨念,他都不能和离。
和离了,他这官就做到头了。
“夫人,夫人,你听我说。”他追了过去,正要解释,却听“呯”地一声,王氏将他关在了门外。
周东平只觉两边太阳穴突突地跳。他揉了揉眉心,决定先去书房歇息,等王氏气消了再哄哄。
和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他相信王氏也只是嚷嚷而已。等她气消了,这事也就过了。
他去了书院,对自己的长随道:“把钟安给叫来。”
这周府里,大部分下人都是王氏当初的陪房。即便有新买的下人,因为是王氏当家,也只听王氏的。唯一府里的管家钟安,是周东平中了举人后买的书僮,他成亲时就把钟安提拔成了管家,算是在府里安放了一点自己的势力。如此,府里发生了什么事他能知晓,想要人办什么事也不必去看王氏的脸色。
钟安很快就来了:“老爷。”
周东平半躺在软榻上,闭着眼睛,脑子虽晕得难受,但神经却紧绷着,让他根本无法入眠。
听到钟安的声音,他也没有睁眼,问道:“这么几天时间了,你该知道那日夫人为何突然吵闹起来吧?”
“是。”钟安能在管家的位置上呆上十几年,也是有手段的。
他道:“是吴嬷嬷那日探望儿子回来后关在门里跟夫人说了什么,夫人这才闹起来的。”
“吴嬷嬷?”周东平睁开眼,眉头皱了起来。
吴嬷嬷是王氏的奶娘,因对王氏十分尽心,王氏待她如母亲一般。前两年还放了她儿子一家的身契,让奶兄在外面做管事帮她打理生意。
如果是她在外面听到了什么消息,王氏闹起来自然就不奇怪了。
奇怪的是吴嬷嬷从哪里知道他在考场上为难杜锦宁的?这事除了他和李一同,外加当事人杜锦宁之外,没人知道吧?
最重要的是知道他为难杜锦宁就算了,毕竟杜锦宁也不是死人,他在考场上感受到自己的敌意,回去跟他的老师、同窗一说,这件事传出去也是有的。但为什么会牵扯出顾小姐的事来?
莫非关乐和知道了?
也唯有这个解释了。
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涉及此事的关家人、顾家人和他,别人都早已忘记当年的事了。
这是关乐和对他为难杜锦宁的回击?
想到这里,周东平心里涌上一股深深的恨意。
当年,就是因为关乐和,他跟顾小姐的姻缘才未成。关乐和毁的可不光是他的姻缘,还有前程。否则,他现在靠着顾大人,不知早升到什么官职上去了,哪里还需要在这种偏远贫困的地方熬着?
现在,他不过是为难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