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望着他们手里提着的大包小包,他回过神道:“咱们快走吧,东西沉死了。”
杜锦德这才觉得手累的不行,赶紧快步朝前走。
张氏那头,催着骡车紧赶慢赶,终于看到了前面的那辆马车,上面还有关府的标志,看来是没跟错。她便让骡车车夫放慢了车速,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
看到马车到了书院门口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往前面走,张氏松了一口气,吩咐车夫道:“走慢些,我有些头晕。你一直朝前走就是,我要去书院里的庄子看亲戚。一会儿我多给你两文钱车钱。”
车夫一听很是高兴,立刻把车速降了下来。
先前是大路,人来车往的;过了书院后骡车又离得远,关家的车夫并未注意到身后有人跟着,照着杜锦宁的吩咐,把车直接赶到杜家门口,这才停了下来。
张氏却没敢叫车夫把骡车驶进去,到了庄子口就下了车给了钱,打发骡车回去,自己一个人提着东西朝前走。走一段看到人就打听新搬家的杜家住在哪里,在那人的指引下,找到了小三房的新居。
此时的杜家,陈氏被关嘉泽和关嘉玉的到来吓了一跳,忙把两人迎进屋里,叫杜方蕙烧水,将董婶儿给的茶叶泡上,再拿出一碟子豆干和刚买了准备过年用的花生瓜子拿出来摆上,笑道:“我们庄户人家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只有一些自己家做的豆干,炒的一些花生瓜子,还算干净。两位关少爷不要嫌弃。”
说着,她的目光就落到了关嘉玉身上。
关嘉玉还只是个女童,并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女性特征,此时又做男童打扮,不仔细看的话根本辨认不出来。但陈氏还是敏感地感觉到了一种违和感,总觉得关嘉玉不像是男孩子。待得她眼尖地看到了关嘉玉耳垂上的耳洞,心里才确定下来。
果然是女孩子。
她心下一动,目光落到杜锦宁身上。
幸亏杜锦宁打出生起就被当作男孩子养,便是她自己都没有自己是女孩儿的意识,这才这么多年没有露馅,否则,不知会惹出多少麻烦来。
“伯母快别这么说,你家的豆干好吃着呢。想来您也知道,我们一起合伙开了一家茶馆,现如今茶馆里的豆干,那是最受欢迎的小食了,每天都供不应求呢。”关嘉泽笑道。
作为世家子弟,这种应酬的礼节他还是应对得游刃有余的,而且他说的也是事实。
因着去茶馆里听书的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男子,这些人对甜食都不怎么感兴趣,倒是对咸口的小食情有独钟,所以杜家的豆干在茶馆里最受欢迎。昨日杜家提供的量已不少了,本来是预备着卖上两三日的,却不想没到最后一场说书,豆干就卖完了。庄越立刻叫了赵大虎过来传话,叫今日多做些。
听得关嘉泽夸自家的豆干,再想想这两日卖豆干得的钱,陈氏便笑得合不拢嘴,指着桌上的豆干道:“这是新做的,刚出锅呢。你既说好,就多吃点。”
说着又招呼关嘉玉:“玉哥儿也吃些。”
关嘉玉从来没有来过这种庄户人家,进来之后对什么都好奇。桌上的小食,她不感兴趣,倒是对院子里种的菜充满好奇,问陈氏道:“伯母,我能在你们家院子里走走吗?”
“没问题,你随意。就只是院子里不干净,看脏了你的鞋袜。”陈氏道。
杜家母女几个都是爱干净的人,以前在老宅,牛氏因着张氏嫌弃鸡鸭脏,就把牲畜养到别人家去。现如今陈氏当了家,有了自家的院子,自然也不愿意让家里脏着。再加上院里还种了菜,生怕被鸡啄了,便在院子后头围了一小块地方,把从董婶家捉来的小鸡崽儿都养在了那里。
所以杜家院子里,农村最常见的满院子鸡屎是不存在的。陈氏这样说,也不过是想着有钱人家那青砖铺就的地面,自己这泥地自是没法比。
“不打紧的,我没那么讲究。”关嘉玉笑道。
见她圆圆的小脸上一笑两个酒窝,大眼睛弯成月牙儿,十分可爱,为人又这般懂事,不嫌弃杜家穷,陈氏顿时对她喜欢得不得了,笑道:“那便随意看。”
关嘉玉便起身,从屋里出来,走到院子里看那一畦畦的菜地。这里有些菜是宅子原主人留下的,杜家搬来后,拔了些菜吃,又种上一些。那些撒了种子的地里此时刚刚冒出芽儿,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泥土之上,又关嘉玉十分好奇,指着问杜锦宁那是什么。
看了菜园子,听见小鸡崽儿的叫声,她又循着声音就往后头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一群淡黄色的毛茸茸的生物。关嘉玉顿时兴奋地大叫起来:“杜哥哥,这是什么?”
妹妹从屋里出来,关嘉泽不放心,自然得跟着。此时杜锦宁便和关嘉泽跟在关嘉玉后头。
听得关嘉玉的问话,杜锦宁有些无语,转头问关嘉泽道:“你说是什么?”
第163章 来意
关嘉泽仔细看了看,想了想,摇了摇头。
杜锦宁无语,正要说话,忽听院门外有个怯怯的声音响起:“请问,这里是杜家吗?”
杜锦宁转头一看,看到张氏,她的眸子立刻沉了下来。
关嘉玉平素里总是被母亲关在宅子里,除了族里的那些个亲戚,很少见外人。此时见到一个穿着绸缎长袄的妇人站在门口,她眨巴了一下大眼睛,好奇地问杜锦宁:“杜哥哥,这是谁呀?你家亲戚?”
此时陈氏已闻声走了出来,看到张氏,她的脸色也不大好看。她实在是不愿意跟老宅那边的人再有什么牵扯。
听到关嘉玉的问话,她只得按捺满心头的抗拒,招呼张氏道:“大嫂,你来了?请屋里坐吧。”
张氏之所以跟着马车过来,就是想着现如今放假了,关家少爷往这边来,想来不会是去书院,定然是到杜家来做客的。而当着关家少爷的面,杜锦宁和陈氏总不会把她这大伯母赶出去吧?趁着这个机会缓和一下关系,往后也好走动。
所以她才厚着脸皮来了。
见陈氏果真如自己预料的那般,不好拉下脸来,她心下一松,当即笑道:“这不快过年了,我想着你们搬出来了,也不知过得怎么样,年货备上了没有,所以过来看看。”
说着,她转脸朝杜锦宁笑道:“宁哥儿,你如今可好?”又好像刚发现关嘉泽兄妹俩一样,“啊呀,你们今日有客人呀?我来得不巧。”她犹豫了一下,“要不,我下回再来?”
就算明知道张氏打的什么主意,陈氏也不好就这样让她回去。否则关家的那两兄妹会如何看待她们杜家人呢?要说她们现在过得好了,就不认亲戚了,那杜锦宁在山长面前的印象岂不大打折扣?
再说,如果张氏真要没脸没皮的凑上来,今儿个来和明儿个来又有什么区别?
该说的话,总得找个机会说清楚。
她笑道:“没事,这是宁哥儿的同窗,放假过来玩的,他们有宁哥儿陪着就成。大嫂你进屋里来坐吧。”
张氏就猜到陈氏会是这么个态度。
她跟着陈氏进了门,便看到桌上摆放的茶水和豆干等物,她顿了顿,笑道:“刚才门外有一个,应该是关家的少爷吧?我跟程哥儿在街上遇到过他一次,程哥儿告诉我他是关家的少爷。”
“对。”陈氏将两杯茶水挪到旁边去,给张氏倒了一杯茶,心里感慨着,这位大嫂果然不一样。
要是今儿来的是姚氏,看到桌上的茶水吃食,定然阴阳怪气地说他们小三房才搬来没多久,日子就过得这么好了,莫不是以前就藏了私房钱?
张氏这人却精明得紧,她也不见得是个好人,算盘子打得精得很,却从不轻易跟人撕破脸。就说从前在杜家吧,她每年过年回老宅,即便对她们小三房的人,也从不吆五喝六地给脸色看,只是不怎么理睬人而已,这不理睬人,不光是对她们小三房,便是二房的姚氏也是如此。
所以,她现如今还真不好撕破脸将张氏拒之门外。
张氏接过茶杯,道了一声谢,环顾了一下屋子的摆设,笑着对陈氏道:“你现在总算熬出头了,宁哥儿是个能干的,能带着你们分家且从桃花村里搬出来,往后就能让你过上更好的日子。弟妹呀,你的福气在后头呢。”
这话任是谁都爱听,陈氏也不例外。
她笑道:“承大嫂吉言。”
关嘉泽兄妹俩还在门外,陈氏实在不愿意跟张氏打太极。
她干脆直入正题:“大嫂今儿个来,是想……”
“哦,是这样。一来呢我来看看你们过的如何,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二来,当初分家的时候,我们不是说我们想换个大点的宅子吗?毕竟程哥儿要成亲了,宅子太窄住不下。这不,前一阵就一直在寻宅子,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就在城东的普陀寺进去一点,有条巷子叫柳条巷,进去一打听就知道了。我过来跟你们说一声。”
说着她笑了笑:“我也知道,你们对老宅以及我们小大房的人都不待见,我能理解。但俗话说得好,打断骨头连着筋,宁哥儿跟我们家程哥儿、德哥儿好歹是堂兄弟,又都在这城里,要是有个什么事,也可以互相帮衬帮衬。当然,你要是不乐意,我们也不会厚着脸皮凑上来,我今儿来呢也就表明个态度,顺便告诉你我们家的住址。要是有什么事,你们也可以找得到我们。”
她站了起来,笑道:“你们家有客人,我就不多留了。等过了年,我让程哥儿和德哥儿过来给你拜年。”说着摆摆手,干脆利索地出了门。
走到院子里,她本想跟杜锦宁打声招呼,却没看到人影,只得作罢,提着空篮子离开了。
陈氏站在堂屋门口,望着张氏消失的背影,半天没回过神来。
杜方苓是三个姐妹里最管闲事的,她虽在厨房里忙活着做豆干,可无论是关家兄妹还有张氏到来,她都看在了眼里。
此时见张氏走了,关家兄弟也在杜锦宁的带领下出门玩去了,她便站了起来,正想过去问问陈氏,就见母亲朝这边走了过来。
她忙问道:“娘,大伯母来做什么?”
“来告诉咱们她搬家了,在普陀寺附近的柳条巷。说如果咱们有什么事,可以去找他们。”
“这是什么意思?莫不是现在看着宁哥儿有出息了,咱们的日子也过得好了,就来巴结了?娘,您可别上他们的当。”杜方苓愤愤地道。
倒是杜方菲眉头微蹙,看着陈氏道:“娘,难道咱们往后就不跟他们来往了?”
陈氏坐下来,接过杜方菲手里的石磨,摇摇头道:“我也不清楚。这事儿,还是由你弟弟来做决定吧。”
杜方菲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可看看杜方苓和杜方蕙,把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
“不管怎么说,我都不想再跟他们来往。”杜方苓嘟着嘴道。
第164章 幸福的烦恼
杜锦宁送了关家兄妹回来,就见杜方苓站在厨房门口朝她招手。不待她走到近前,杜方苓就口舌伶俐地把张氏的来意说了一遍,然后紧盯着她的眼眸问道:“宁哥儿,对于这事,你怎么说?”
杜锦宁想都没想就道:“别理她。”
杜方苓就得意地回到厨房,冲着陈氏和杜方菲两人扬了扬下巴。
对于二妹的脾气,杜方菲再清楚不过,她也没在意,只担忧地瞧着杜锦宁,叹了口气。
三个姐姐里头,最有想法、性格也最外露的就数杜方苓;杜方菲心里有数,却是个不爱跟人较真的温柔性子。她作为几姐妹中的老大,做得多,说得少,家中的一切大小事都由陈氏和杜锦宁说了算,自己是不发表意见的。这会子却露出不赞同的神色,杜锦宁便觉得很是稀奇。
“大姐,刚才关家少爷问我要话本,我昨儿个写的话本还没装订呢,你去给我缝一下。”杜锦宁道。
“好的,就来。”杜方菲原先是磨着豆浆的,刚才被陈氏接手过去了,这会子手正好空着,便跟着杜锦宁去了房间。
进了房,杜锦宁就问:“大姐,大伯母的事,你似乎不赞成?”
杜方菲凝视了杜锦宁一会儿,看了看门外,低声问:“宁哥儿,你这么聪明,应该不会弄错自己是男是女吧?”
杜锦宁顿时失笑:“怎么会弄错?我跟你一样,是女孩子啊。现在女扮男装,不过是权益之计。”
杜方菲看了看杜锦宁:“可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把自己当男孩儿了?娘也是,娘也糊涂了,谎话说了十来年,说着说着自己就相信了。说话做事,总把你当男孩子待。”
杜锦宁眨了一下眼,没有说话。
她自己来自现代,那地方男女平等,女孩子也可以同男孩子一样上学工作,四处乱跑,所以女扮男装啥的,对她而言是正中下怀,她可不愿意跟古代的女子一样,整日被关在家里,长大些就出嫁,一辈子就围着丈夫孩子打转,想要经济独立都做不到,一辈子仰人鼻息。她前世不是这样的人,这辈子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人。
至于陈氏,其实也有她的误导——她太能干了,陈氏就不自觉的对她产生了依赖,下意识把她当成家里的主心骨,这很正常嘛。
不过这些话,她不好跟杜方菲说。
杜方菲见她不说话,又道:“宁……宁姐儿,你明日就满十一岁了,再过两年就议亲了,你想过以后怎么过没有?再这么下去,可怎么得了?”
说到这里,她的眼眶就红了起来:“我知道,当初你趁着大伯闹分家之际带着咱们出来,是不愿意让祖母借婚事毁了我,也不愿意让你二姐被二伯卖掉。你都是为了我们好。可你往后怎么办呢?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这一步,逼得你没办法收场,想恢复女装都不容易了。”
“姐。”杜锦宁见杜方菲流泪,连忙从袖子里掏出手帕递过去,“你不用担心我,我自有办法。”
想想杜方菲是张氏来了之后情绪才激动起来的,杜锦宁疑惑地问道:“大姐,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跟我说。”
杜方菲用帕子抹了抹泪,抬起眼来:“大伯母上门求和,我觉得咱们不能跟他们闹得太僵。往后你恢复了女装,有大伯和堂兄他们帮着你说话,总会好一些。否则,书院的先生,不知会拿你怎么样呢。”
想起这个,杜方菲有时候就睡不着觉。
提起张氏她们,杜锦宁就嘲讽地笑了笑:“你觉得以大伯和大伯母的性子,一旦我出了事,他们会出头帮我;还是躲得远远的,生怕受连累呢?”
杜方菲默然不语,良久方道:“万一他们能帮着说一句两句话呢?”
“没必要。他们就算能帮,也帮不了什么。”杜锦宁摇了摇头,“你放心,我知道怎么做的。”便把跟陈氏说过的那番话又说了一遍。
听说杜锦宁要带着陈氏远远地离开这里,以后再也不回来了,杜方菲便瞪圆了眼:“你、你说什么?”
她一把抓住杜锦宁:“不,你不能这么做。你们要这样,我们怎么放得下心?”她连连摇头,眼泪一滴滴地滴掉在衣襟上,“不行不行,我不能让你们这样。要不,我不嫁了,跟你们一起走。”
“胡说什么,不把你们安顿好,我们怎么放心走?再说,这么一群人,就算我想改头换面,也容易被人认出不是?人越少越好。”
杜锦宁拍拍杜方菲的手:“安心啦,这事还早呢。没准以后有什么转机,我们不用走也说不定。你啊,别想那么多。退一万步说,即便走到那一地步,也没什么。只要咱们手里有钱,到别处去买田地铺面,日子还不是一样过得好?等过几年,大家把我忘了,我再叫人来接你们去团聚。”
杜方菲看着杜锦宁,良久没说话。好半晌,方咬着唇点点头:“好,大姐知道了。”
杜锦宁总觉得她神情不对,提醒道:“大姐,你可别做傻事。你原先也说了我带你们出来,是为了你们好。那要是你过得不好,岂不是白费了我这一片心?你现在什么都不要想,等娘给你寻一门好亲,安安稳稳地嫁过去。只有你们都过得好了,我跟娘才走得安心。否则,我岂不是五年十年都得守在这里,给你们撑腰?”
杜方菲垂下眼睑,点了点头;“放心,大姐不会做傻事的。”
望着杜方菲出去的背影,杜锦宁疲惫地揉了揉眉心,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前世她是孤儿,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一辈有家人了,虽说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但被人关爱的感觉还是很窝心的,这大概就是幸福的烦恼吧。
想到这里,她摇摇头,脸上露出笑意来。
“宁哥儿,齐少爷来了。”外面传来陈氏的声音。
杜锦宁挑挑眉,走出去一看,便见眉目清朗得如同一幅水墨画一般的少年站在院子门口,不是齐慕远还能是谁?
“你怎的来了?”杜锦宁看看天。今天莫不是什么黄道吉日不成?一个两个地往她家里跑。
第165章 提议
杜锦宁让陈氏去忙,自己领了齐慕远进屋,给他倒了茶上了点心,问道:“莫不是去了茶馆没遇上我们,就找到这里来了?”
齐慕远摇摇头:“找你有事。”
“哦?”杜锦宁坐下,望着齐慕远。
“今儿个一早我去茶馆看了一下,便叫人去四处打听有没有出售的茶馆了。”齐慕远道,“城里的茶馆不多,现在又是年关,买卖正好,没人愿意出售。倒是有两处比较宽敞的铺面愿意转让,原先是做酒楼的,面积比博悦茶馆还要大。我来问问你有什么想法。”
杜锦宁一怔,盯着齐慕远,久久没有说话。
齐慕远回盯着他,亦没有说话。
良久,杜锦宁才出声道:“你为何要找茶馆?咱们不是开着了吗?”
齐慕远收回目光,淡淡道:“你不要告诉我,你看到博悦茶馆排着长队,不曾想在别处再开两家。”
想,怎么不想?
杜锦宁默默在心里说了一句,面上却道:“我是打算一个月后,看情况如何,再拿茶馆的收益来开分店。”
“如果你真是这么想,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齐慕远道。
杜锦宁看了看他的脸色。齐慕远向来是个面无表情的家伙,语调也没什么情绪,此时还真看不出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杜锦宁有些挫败。
她的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望着门外的风景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决定不矫情,问齐慕远道:“那两家铺面,价钱如何?”
齐慕远给了她一个果然如此的眼神,道;“一个二百两,一个二百二十两。”
“好贵啊。就算把我拿去卖,也卖不出这么多钱。”杜锦宁叹道。
齐慕远上下打量了她一下,似乎在估量眼前这家伙到底能卖出多少钱。
“喂喂,你那是什么眼神?”杜锦宁瞪他一眼。
“称斤卖,大概也就卖个二百钱吧。”齐慕远面无表情地道。
杜锦宁气结。这面瘫的家伙,还长能耐了,知道说冷笑话了。
“怎么样?开不开?”齐慕远问道。
自打认识以来,齐慕远就对自己很好,杜锦宁也不瞒他,老老实实地道:“真没钱,我手头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五两银子,过了年还得交二十两的束脩。原先你们照顾我,这一回我肯定不好意思再占干股,总得投钱进去。再说,上次为了人手跟关嘉泽闹得不愉快;这一次,咱们也不好再让关嘉泽寻人。小二好找,但可靠的掌柜却是难寻。”
“人手你不用担心,我那儿有;至于银子,我可以先借给你。如果你过意不去,也可以付给我利息。反正我的银子放着也是放着,你要是不愿意开分店,我也赚不到钱不是?”
杜锦宁看着齐慕远认真的表情,颇为心动。
他们四人当中,关嘉泽年纪最大,但因为成长环境的缘故,他却是最不成熟的一个。倒是只有十二岁的齐慕远,或许是经历过坎坷,反倒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成熟稳重来。面对他时,杜锦宁丝毫不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孩子,倒像是跟她对等的成年人。所以杜锦宁十分愿意相信他,相信他们到最后绝对不会闹出像陈家兴那样的矛盾来。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杜锦宁可不认为齐慕远窜掇她开分店,是因为他缺银子。说到底,他这么做,还不是想着帮她一把?
齐慕远轻瞥她一眼,语气淡淡:“看你顺眼。”
“……”
好吧,这个理由很强大,杜锦宁竟然无言以对。
“那行。”杜锦宁点头道,“不过,不用再开两家,只开一家就成。”
见齐慕远不解地望向她,杜锦宁解释道:“与其一共开三家茶馆,每个茶馆只有七八成的上座率,不如开两家,两家爆满,这样大家才会觉得稀奇,争相去听书。你手头那两家酒楼,咱们约个时间一起去看,到时候选一家位置和面积、价钱合适的。
“行,听你的。”齐慕远自然没意见。
因涉及到章鸿文,还得托人去给他带口信,让他进城里一趟,所以两人约定好,第二天再一起商议这事,齐慕远就告辞了。
送走齐慕远,杜锦宁便去了厨房,对陈氏道:“娘,现在茶馆十分火爆,排队的人很多,我们决定再开一家茶馆。所以这豆干到时候估摸着得再加大供应量,起码得是现在的一倍。”
“啊?”陈氏虽很欣喜自家的豆干销量很好,赚的钱越来越多,但也十分为难,“可咱们日赶夜赶,也就只能做这么些豆干了。”
这两天她跟杜方菲都没去下地了,全力在家里做豆干,却仍然没供应上茶馆的需求。谢氏那头,因为原先就答应的,陈氏不愿意失信于人,所以宁愿缺了茶馆的供应,也没断了给谢氏的批发量。
“我过来就是为了跟你说这事。”杜锦宁道,“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咱们买一头小毛驴,再买一个大石磨。现在这个小石磨肯定得换掉。另一个办法就是在村里雇两个强壮的妇人来帮磨豆浆。我的建议还是买毛驴。”
“毛驴啊。”陈氏自然知道买毛驴划算。请人的话,花的本钱也不少,还人多是非多。她们才刚搬来,人生地不熟的,突然就说要雇人,庄子上的人不知会如何议论她们。再说,要是雇的人人品不好,把做豆干的办法偷偷学了去,那她们的损失就惨重了。
可一头毛驴要不少钱呢,起码也得十二两银子。而现在她们一天做豆干赚的钱,也不过是三四百个铜子,过了年杜锦宁还得交束脩……
“这是十五两银子,您拿着,去集市上看看,合适就买下来。石磨也趁早叫石匠打了。”杜锦宁将准备好的银子递给陈氏。
陈氏吓了一跳:“你哪来的这么多银子?”
虽然她知道杜锦宁一直在写话本,一本话本能卖二两银子,但自打开了茶馆以后,这话本就不往外卖了。她估摸着,杜锦宁手里也就七八两银子。
第166章 拓展新品种
“卖话本赚的。”杜锦宁道,“娘您放心,茶馆现在每日都能赚十几两银子,我占茶馆的五成份子,到时候分银子的时候可不少。书院的束脩,您不用担心。”
“娘,您就赶紧去买小毛驴吧。咱们现在是做得越多,赚的才越多。”杜方苓在一旁劝道,“到时候咱们赚了钱,再补上宁哥儿这个窟窿就是了。”
陈氏这才接过银子。
杜方菲见了,眼眸有些晦暗。
她们三四个有手有脚的大人,却需得杜锦宁这小小的孩子来养活,实在是……她心里不是滋味。
“那行,我现在就去买毛驴和石磨去。”
既然打算买毛驴了,陈氏觉得事不宜迟,干脆就直接去集市上看看毛驴去。就像杜方苓刚才说的,早点买,早点赚钱。
看到三个姐姐继续在厨房里忙着,杜锦宁若有所思地回了房间。
她前世不说吃遍了大江南北的小吃,那也差不多了。她不光爱吃,也爱琢磨这些吃食,很多东西都知道大概的做法。她能拿得出手的,可不仅仅只有豆干。当初叫陈氏她们做豆干,只不过是看到陈氏会做豆腐罢了。当时她就想,先让几人做豆干,等茶馆生意好了,她再教她们做别的。
现在博悦茶馆生意红火,而另一个分店也快要开起来了,是时候拓展别的新品小吃了。
只是,做什么呢?
她想了一会儿,站起来去了厨房。
厨房里一片忙碌,她也没打扰众人,直接从放鸡蛋的筐子里掏出了四枚鸡蛋,舀了水洗干净,放到了锅里。
“宁哥儿,你要吃什么?我来给你做。”杜方菲忙放下手里的石磨,走了过来。
“不用,你忙你的,我煮几个鸡蛋。”杜锦宁从旁边的大灶里引了火过来,将干柴点燃。
“宁哥儿你怎么煮那么多?煮两个就够了,多了你也吃不了。”早在杜锦宁洗鸡蛋的时候,杜方苓就眼尖地看到了她洗了四个。
家里的小鸡崽儿还是刚从董大成家捉过来的,只养了几天,想要等它们长大生蛋,还需得老长时间呢。现如今家里的鸡蛋,是陈氏给董家送豆干的时候,董婶还的礼。家里人谁也不舍得吃,就时不时地给杜锦宁吃一个。这会子见杜锦宁一下子煮了四个,杜方苓这才有了现在这话。
“我做卤蛋,做好了你们尝尝。要是可以的话,咱们就卖到茶馆去。”杜锦宁道。
她这一说,三个姐姐都感兴趣起来。
自打做豆干后,家里哗啦啦地每天有几百个铜板进项,这让大家激动万分。要知道,以前在桃花村,她们这一房一年也摸不着几个铜板。现在赚钱如流水一般,这让几人感觉跟做梦一样。所以大家都干劲十足,只觉得这豆干是天底下最好的东西了。
现在得知杜锦宁还能再做别的吃食,怎不叫三个姐姐激动?
便是平时存在感极低,只顾低头干活、不怎么爱说话的杜方蕙也凑了过来,叽叽喳喳问卤蛋怎么做。
杜锦宁却不肯说,只道:“一会儿你们知道了。”
杜方苓挤了过来,把杜锦宁挤到旁边去,道:“你要干什么,只管告诉我们,我们来做。”
杜锦宁也没有坚持,只道:“等煮熟了,放凉一下,到时候你们叫我。”说着,她便回了房间。
等她这边写满了一页纸,那边杜方蕙就过来叫:“宁哥儿,鸡蛋煮好了。”
杜锦宁过去,看到鸡蛋已被姐姐们从锅里捞了出来,放到了一个碗里,温度也刚刚好。她便将两只鸡蛋的壳慢慢敲裂,放在一旁;另两只则剥了壳,直接放入卤豆干的锅里,让它们跟豆干一起卤。
“就这样吗?”杜方苓睁着大眼睛好奇地问。
“这两只就这样。”杜锦宁点点头,然后将煮鸡蛋的那只锅里的水倒掉,舀了些卤水进来,放入敲裂壳的鸡蛋,再放了些干茶叶进去,等茶叶泡开了,她才盖上锅盖,引了火过来,慢慢焖烧。
“放了茶叶这锅焖煮上一盏茶功夫就把火撤了,别把鸡蛋拿出来,让它在卤水里继续泡着。在煮的过程中时不时翻动一下,让它跟卤水接触均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