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代农家日常-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杜锦宁应道。
她抬起头:“我现在,倒还真有个事想找先生或山长帮忙呢。”
“什么事,你说。”
“不知先生和山长可有离城里比较近的田地可以佃租?先生也知道我们这一房分家的时候是净身出户,无田无房的。我便想着,既然到哪里都是佃租田地,不如佃租离书院近一些的,也免得到时候天天跑来跑去的,耽误功夫不说,还花费车钱。”
杜锦宁说着,又顿了一顿:“不知像我们这样的,允不允许搬到别的地方去居住,佃租别处的田地?”
有些朝代的户籍管理是十分严格的,为了避免民众迁移,直接把农人绑定在土地上。杜锦宁就担心这个大宋国也是这样。
“可以,怎么不可以?”袁修竹赞许道,“你这样想是对的,与其花时间在路上,不如多看些书。”
杜锦宁满头黑线。
她想的跟老先生想的不一样好吗?
“放心,这事不难。不光是你们山长,便是我都有田地在书院附近。”
当时他们买地建书院,可买了好大一块地,一半建了书院,一半做了田地,还置了个庄子在旁边。这些田地是书院的供田,所得的收益用来维持书院的开销;庄子上的农夫除了耕地,闲暇时还会帮书院做些杂活,比如修缮房屋什么的。
“可有房屋居住或租赁购买?”杜锦宁又问。
她最担心的其实就是这个。佃租田地好办,不管哪个地主,都需要佃农。但农夫们之所以被困在原村,不跑到别的地方去佃租田地,还是在于没有房屋可以居住。
这时候可不是后世,到哪里打工都能租到房子。除非像王家那种情况,或是屋舍的主人因为有别的原因迁往他处,留下了屋舍进行出售,否则是没有多余的屋舍出租出售的。
袁修竹皱起了眉头。
这个他还真没想到。
他道:“这事我回去跟你们山长商量一下,看看如何安置你们。”
他虽可以直接帮杜锦宁把这事办好,但杜锦宁终是关乐和的亲传弟子,他这手伸得太长,关乐和该对他有想法了,还以为他要抢自己的弟子呢。
“是,多谢先生。”杜锦宁立起来行了一礼。
袁修竹摆摆手,又问:“你是去书院还是回家?”
“我今天是先去的书院,后来才出来的。一会儿我还要去城里买些东西,到时候直接回家,书院就不去了。”
袁修竹点点头,吩咐车夫把他们送到城里齐府,便继续前行,去了书院。
“齐爷爷,我先告辞了。”杜锦宁见天色已不早,估摸着郑林已到了城里。她打算去市场买些东西便去寻郑林。
齐伯昆却道:“你别急,先进来坐会儿,我有话要跟你说。”
杜锦宁只得跟着他一起进了齐府。
这齐府是齐家在漓水县的祖宅,前后四进院落。虽齐伯昆在外做官多年,但家中还有一个兄弟在,这宅子维护得极好。
知道杜锦宁有事要办,齐伯昆也没有将他领到后面去,而是进了前院的书房。
坐下上了茶,他便开口道:“叫你进来,是想跟你说说我家小远的事。”
他叹了口气:“我年轻时气盛,做了官后刚直不阿,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个因贪赃枉法,被罢了官,导致老母气死。他记恨于我,便想报复,无奈我身边总带着护卫,他不好下手,便将目标放到了我的后辈身上。我的孙辈有七八个,小远因聪明伶俐,最得我喜爱,却不想,这份喜爱害了他。”
大概是回想起了不堪的记忆,他有些激动,端着茶碗的手微微颤抖。
为平复心情,他举起茶碗轻啜了一口,深吸了一口气,这才又继续道:“当时他才六岁,跟着他母亲去山上进香,被仇家所掳。那仇家因要我在痛苦中度过后半生,也不杀他,只在精神上折磨他。比如,吃食上……”
他将因双手颤抖而叮当作响的茶碗放下:“先饿他几日,再将肉包子当着他的面沾上屎,硬塞到他嘴里。”
他闭了闭眼:“如果一般的孩童倒也算了,不懂脏不脏的,为了活下去,吃起来没有任何心里障碍;偏小远早慧,六岁的年纪,他什么都懂了,而且是个打小特别爱干净的孩子。于是这份折磨于他而言,就尤其厉害。”
“而这种折磨,还不仅仅在吃食方面……”
“想来那日在你们山长那里,你也看出来了,小远他是个遇强则强的性子,凡事不服输。要是别的孩子,或都早就崩溃了,可他愣是咬牙坚持了下来。那仇家为了让他崩溃,换着花样折磨他。他后来虽想办法逃出来回了家,但一个孩子,被这样折磨了半年,自然性情大变。他不愿意跟人说话,不愿意吃东西,甚至连睡觉都时刻绷着一根弦,不能安然入眠。”
说到这里,他声音哽咽,一行清泪眼里流了出来。他张嘴想要继续说,可嘴唇抖动了半晌,愣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杜锦宁提起茶壶给他添了些茶,推到他的面前。
齐伯昆点点头表示感谢,掏出帕子擦了擦眼泪,喝了口茶平复心情,这才开了口:“我说这些,是想告诉你们,他不是性子高傲不理人,也不是他奢侈挑食不愿意吃包子,而是……他是个心理有病的孩子。”
“这些年,他一直在极力地克服心理的障碍,想让自己正常起来。他想要交朋友,看到你们对他有看法,即便犯着恶心,仍强撑着把包子吃了下去。”齐伯昆抬起眼来,看向杜锦宁,“他在识人方面最是敏感,不是什么人都愿意交往的,更不用说主动了。他能主动与你相交,我们都非常意外。”
“我想拜托你……替我关照他一些。他是个好孩子,虽受了这么多的折磨,心底却仍然一片赤诚。你想要什么,都可以跟我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在城里买一处小宅院和一个铺子,你跟你的家人就可以迁到城里来,做点小生意。”
一天的相处,他也算是了解杜锦宁的脾性了。怕杜锦宁生气,他又急急道:“我知道你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不愿意受人恩惠,但这是我的一点谢礼,请你不要拒绝。看在一个老人对孙子歉疚疼爱的份上,也请你不要误会我这份谢意。”
杜锦宁摇摇头:“不会误会,您放心。”不待齐伯昆高兴,她又道,“但我不会接受你这份谢礼的。”
“他是我的同窗,他对我好,我对他好,都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如果我收了你这份谢礼,这份情谊就不再是情谊,而成了交易了。齐慕远那么聪明,他看到我迁进新居,难道不会想到你我之间的交易?这于他而言,该是最深的伤害吧?以后他交朋友,会不会在想,这个朋友对我好,是不是我祖父又背着我给了他钱,所以他才对我好的?难道我这人一无是所,所以没人愿意真心地跟我交往?”
齐伯昆被她这番话说得一阵骇然:“我……我没想到这些……”
杜锦宁笑道:“您这是关心则乱。”
第102章 卤豆干
“还真是……关心则乱!”齐伯昆苦笑一下,摇了摇头。
做了一辈子官,而且还是吏部尚书,他对于洞察人心那是再在行不过了。可这份心思,他只放在了琢磨别人上了。对于自己最为歉疚的孙子,他除了满满的疼爱,还真没想过那么多。
“好,我知道了。那些我就不提了,只请您多关照一下齐慕远。”齐伯昆站了起来,拱手对杜锦宁作了个揖。
杜锦宁吓了一跳,连忙从椅子上跳下来避开,嘴里埋怨道:“齐爷爷,您这是想折我的寿么?我刚答应照应您孙子,您就这样恩将仇报的?”
“哈哈哈……”齐伯昆大笑起来,摆手道,“好好好,我又错了。”
他起身,将桌上的摆放的点心都包好,塞到杜锦宁的怀里;“天色不早了,我也不留你吃饭,这点心你拿着在路上吃。咱们来日方长,以后有用得着齐爷爷的地方,你只管开口,别客气。”
“多谢齐爷爷。”杜锦宁倒没拒绝那包点心,拱手告辞离开。
“你一会儿买了东西,就去茶馆。小远给你留的马车,一直在那里,等着送你回去。”齐伯昆又叮嘱道。
“多谢。”
此时天色真不早了,眼看着就到了章鸿文散学的时辰。要是没有齐家的马车相送,杜锦宁就得马上赶去郑林等车的地方乘车。可这会子有了马车,她也不急了,先问了路,去了市场,找了一家杂货铺,买了一些八角、沙姜、桂皮、草果等香料。看到有酱油,她又打了一斤酱油。这东西挺贵,不大的一个竹筒装着,就花了她五十文钱;要知道,她买了一包香料,也才去了三十文呢。
“你们这里可有盐卤?”她问杂货铺伙计。
伙计一愣:“盐卤?是什么?”旋即摇头,“没有。”
“你要盐卤?”一个中年男子正巧进来,听到杜锦宁的问话,笑道,“巧了,正好前天有个北方的客商过来,贩了这玩意儿。我们这里也没人知道这东西,我便不打算收,他央求再三我才进了一点。来来,小哥儿,这边来。”
他进了里间,拿出个小瓦罐,问道:“要多少?”
“这一罐怎么卖?”
中年男子一愣,抬头看了杜锦宁一眼,想了想:“一百文。”
“五十文。”杜锦宁直接砍了半价,“这东西不值钱,老板你做生意可得实诚。再说,除了我,估计也没人要。”
“行行行,卖给你。”
这盐卤,他倒不是买的,而是那北方客商送的,而且还真不值钱。
中年男子也打听过,这玩意是用来做豆腐的。南方做豆腐用石膏,可不用这东西。他叫人试了一回,做出来的豆腐又粗又老,颜色还泛黄,卖都卖不出去,所以就存下了。
如今好不容易遇上个买盐卤的,干脆全都卖出去。反正这五十文钱是白得的,他也不亏。
买好需要的东西,杜锦宁便去了茶馆,果然看到一辆马车正停在茶馆门口,中午见过的那个车夫正坐在茶馆的临窗处,眼巴巴地瞅着外面。
车夫见了她来,如获至宝,忙从茶馆里跑出来,接过她手里的东西,放到了车上,一面笑道:“杜少爷你回来了?小人送您回去?”
杜锦宁点点头:“有劳。”
袁安此时也从茶馆里出来了,问杜锦宁道:“杜少爷要不要进茶馆里坐坐,暖和暖和?”
“不用,天都快黑了,我先回家。等这边瓫埋好,沙发也做好了,让章鸿文给我个信,我到时候再来城里。”
“好的。”袁安也不强留,目送了杜锦宁离开。
这辆马车自然比郑林的骡车强上许多,不仅做了避震设计,没有那么颠簸,还不怎么透风,坐在里面十分暖和。
杜锦宁直接让车夫把马车驶到了郑林家附近,下车时又拜托车夫道:“我家在河对面,过了桥就到。劳烦大叔帮我提点东西,送我回家。”
此时她手上有一包书,一包香料,一包点心,还有一筒酱油,两只手还真拿不下。
车夫是得了齐伯昆私下叮嘱的,自然不会拒绝杜锦宁的这点小要求,帮着她提了东西送到家中,这才驾车回了城里。
“齐家的马车送你回来的?”陈氏问道。
“您怎么知道?”杜锦宁觉得奇怪。
冬天天冷,天又快黑了,她刚才下车的时候都没看到村里人。
“章家的文哥儿过来说的。他散学的时候有个齐家的下人过来递话,说齐家老太爷请你去府上坐坐,要晚些回来。”陈氏道,“否则这时候不见你回家,我不得急疯了?”
说着她又唠叨道:“不管什么老太爷不老太爷有请,你以后可不能这么晚回家。路上不安全,我们也不放心。”
“嗯嗯,不会了。”杜锦宁笑着应道,将那包点心打开,“娘,姐姐,你们吃点心。”
陈氏见杜方苓伸手就想去拿点心,赶紧一巴掌把她拍开:“先吃饭,点心明早再吃,再不吃饭天都要黑了。”
冬天的天黑得早,偏她们家穷得舍不得点灯。不趁着还有些亮光吃饭,一会儿就得就着灶间的火光了。
一家人吃过饭,杜锦宁将香料和盐卤拿了出来:“娘,我今天得了个方子,您试着做些卤豆腐干来卖吧。”
这是今天看到茶馆里的小吃的时候,她突然冒出来的念头。
她们家本来就做豆腐,现在只不过是把豆腐再加工。到时候茶馆开业了,如果生意好,每天需要的豆干就不是一个小数量。到时候母亲和三个姐姐在家里一面做豆干提供给茶馆,一面种草莓,也算是有事干了。赚了钱还不那么累,不必每日挑着担子冒着寒风去卖豆腐,她觉得挺好的。
“怎么做?”陈氏问道。
“明日您别去卖豆腐了,姐姐们也天亮了再起来,到时候做些老豆腐出来,我再教你们卤豆腐干。”
陈氏舍不得每天赚的钱,正犹豫着,杜锦宁却直接拍板:“不用想了,听我的。”
“那好吧。”
为防陈氏追问她为何会给草莓治病,杜锦宁也没说得了二十两银子的事。吃过饭就各自安歇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陈氏几个一大早就起来做了豆腐。
漓水县地处南方,南方做豆腐是用石膏来做凝固剂的,做出来的豆腐洁白而细嫩,适合做汤或凉拌、麻婆豆腐,并不适合做豆干。
杜锦宁前世喜欢旅游,又是个吃货,对于吃那是极有研究的。再加上她记忆力好,见过的都有印象,自然知道做豆干还是用盐卤做的北豆腐做豆干才最适合。
用盐卤点了豆腐,再在上包前把豆腐脑划碎,让水分尽量被挤压出来,更加紧致。划脑后再上包,然后分割成麻将大小的四方块。
“呐,这是一斤盐,你放半桶清水将它融解,待豆干晾凉后放进去泡半天。”杜锦宁交待杜方菲浸泡后,便领着陈氏用昨天买回来的香料熬制卤水。
“等那边豆干浸泡好,你再将它放到这卤水来,煮两刻钟时间。如果它们变成棕红色,盐味和香味都渗进去了,那就可以了。”
陈氏点点头:“倒也不难。”
“这卤水闻着就香,等煮出来了,一定很好吃。”杜方蕙望着那锅还在沸腾的卤水,十分期待地道。
杜锦宁穿来的时间短,也没时间和金钱去城里品尝当地的食物,所以对于当地有没有人做豆干,她并不清楚。之所以让陈氏她们制作这个,主要还是因为她有茶馆这个销售渠道,只要豆干味道好,就能卖得出去。
听了杜方蕙这话,她想起这茬儿,问陈氏道:“娘,您以前吃过豆干不?”
第103章 来信
陈氏摇摇头:“没吃过。”说着她好奇地问,“这不是你得的秘方么?怎么,难道咱们漓水县也有人会做?”
杜锦宁一愣,挠了挠头:“这是我在书上看到的方子,我以为大家都会。”
见陈氏皱起了眉头,杜锦宁赶紧安慰她:“豆腐也很多人会做啊,可还是有人买不是?只要做得好,就不愁卖不掉。”
陈氏眉毛一舒,笑道:“对,是我想魔障了。”
到中午时,豆干做好,大家尝了尝味道,大为惊艳:“咸香爽口,而且很有嚼劲儿,真好吃。”
“这东西比嫩豆腐经放,不容易坏。”杜锦宁又道。
尝了这味道,陈氏对过好日子就更有信心了,笑着对杜方菲道:“想来这豆干一定很好卖,往后咱们多做些,你弟弟就能有银子上学堂了。”
她原先做嫩豆腐,并不是没有竞争者,所以一天也就只敢做两板,怕卖不出去坏了。饶是如此,她还得在几个村里转上一天,才能将那两板豆腐卖掉。可这豆干,十里八村都没人会做。没有竞争者,又十分好吃,肯定卖得出去。
杜方菲喜滋滋地点点头:“宁哥儿既然说经留,咱们一会儿就泡上豆子,多做些。打明儿起就卖这个。”
“娘,你们别做嫩豆腐了,专做这个。”杜锦宁道。
看着三个姐姐寒冬腊月的,大半夜就起来做豆腐,陈氏更是,挑着担子,天寒地冻的在外面吹一天的冷风,她心里就难受。
“书院有个齐少爷,还有个关七少爷,与我、章鸿文打算一起合伙开一个茶馆,今天他们把茶馆都买下来了。到时候让说书先生说我写的话本,生意一定不错。咱们的豆干也不外卖,就供茶馆之用。”杜锦宁道。
“开茶馆?你哪来的钱?”陈氏脱口而出,继而想到杜锦宁写话本的那些钱。
“他们出钱买茶馆,我出话本,我跟章鸿文占的股子很少。”杜锦宁道。
几人这才释然,思维回到卖豆干上。既然占的股子很少,那分的钱想来也不多,到时候还得靠卖豆干赚钱。
“这……要是卖得不多,咱们可不就闲下来了?这不成不成,家里还欠着章家一大笔银子呢。而且你上学要用钱,还得做几身体面的衣服。不多赚点钱,日子怎么过?”陈氏直摇头。
“就是。”杜方菲也在一旁接话道,“我们虽然知道你写话本能赚些钱,但总不能都靠着你。你年纪最小,本应该是我们赚钱给你花,现在反倒倒过来了,我们哪里安心?”
杜锦宁心里暖暖的,也不跟她们争辩了。反正如果顺利的话,她们很快就搬家了。搬了家后是个什么情形,还能不能做嫩豆腐卖,还是个问题呢。现在争辩这些都没意义。
做好了豆腐,杜锦宁便开始写话本。
到了傍晚,章鸿文从书院回来,带来了关乐和的一封信。
“先生没说什么?”杜锦宁将信接过,一面问道。
“没有。他只让我把这封信带给你。”章鸿文很好奇,关乐和为何要给杜锦宁写信。
杜锦宁估计这信里写的是佃租田地和房屋的事。打开信一看,果然如此。
关乐和在信里道:让杜锦宁明天与陈氏几人收拾东西,去书院找他,他会安排她们一家住到书院下面的庄子里。屋舍已准备好了,佃租的田地也没问题,让她们放心过去。
合上信,杜锦宁对章鸿文道:“你爹在家的吧?先去你家,到时候一块儿说。”
章鸿文虽好奇,却也不好再问,跟陈氏她们打了声招呼,便领着她一起去了章家。
章光义正在堂屋里剥花生,见了杜锦宁过来,放下花生,招呼她进了里屋。
“章大叔,我先生得知了我们家的情况,不放心我再呆在这里,让我们搬家到书院那边的庄子去。”杜锦宁说着,把关乐和的书信递给了章光义。
章光义和章鸿文都是一怔,父子俩的眉头都微微蹙了一蹙。
章光义接过信看了一遍,沉默一会儿,笑着点点头道:“如此也好。你们山长关心你,你听他的没错。”
他脸上带笑,心里却是有些失落。
章鸿文虽托杜云昌的福,被引荐给了黄澄明先生,入了书院,在书院里成绩也还算中上,但他也不过是书院里最普通一个学子而已,何时入得了山长的眼?
可自打杜锦宁跟书院有牵连起,章鸿文就跟山长的侄子交好,连带着跟山长见了几次面,算是在山长面前挂了一个号。别看这小小的见面,章光义可是知道的,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势必会给儿子的科举之路带来好处——往后山长多点拔他一下,或是在县尊大人面前提上一嘴,他中秀才的概率岂不是大了许多吗?早日中秀才,往后中举人的几率又大了许多,这是连锁反应啊。
更何况,昨日在杜锦宁的带领下,他还跟关嘉泽和齐慕远这些富家公子合伙开茶馆了——赚钱是小事,这可都是人脉啊。听说,那位齐少爷的祖父还是朝中大官呢。
这些,都是拜杜锦宁所赐。而章鸿文为何能沾这些光?还不是因为他是杜锦宁的同村,他这个父亲又是管辖杜家的里正?
一旦杜锦宁搬走了,这些好处就都没有了。
刚刚才尝到甜头的章光义怎么不失落?
章鸿文也满脸落寞。
他倒没有父亲想得那么深,他只觉得本来盼望的能跟杜锦宁一同上下学的,现在杜锦宁一搬走,那他以后岂不又要一个人孤零零的了?
杜锦宁上辈子多活了一辈子,又岂能看不出章家父子俩心里的想法?
她笑道:“章大叔放心,我虽搬出去了,但根基还在这儿。而且章大哥还要跟我一起开茶馆呢,平时在书院里探讨学问、商议茶馆事宜的时间多的是,不影响我们兄弟感情。”
见自己的小心思被杜锦宁戳破,章光义有些不自在。
他哈哈笑了两声,道:“宁哥儿啊,往后在书院,还请你多关照我家文哥儿啊。”
“我们是互相关照。”杜锦宁道,“章大叔这段时间对我的关照还少吗?别的不用说,光是帮我分家改年纪立户籍,又借钱给我,这份恩情就如同再造,锦宁又岂会忘记?更何况,立户籍的事还烦请章大叔帮我多跑跑呢,往后有改迁的事,也得劳烦章大叔。到时候章大叔可别嫌我麻烦才好。”
章光义眼睛一亮:“你这户籍还想落在咱们这里?”
“自然啊,我本来就这里的人,自然要落在这里。书院那边,不过是暂住。”
因才分家几日,还涉及到杜云翼和杜云年的分家问题,所以杜家的户籍,章光义只在他自己这里改动了一下,还没去县里办理。杜家一户变三户,涉及到了纳税、徭役等问题,是要去县衙登记造册的。
本来,趁这个机会把户籍迁出去,落到书院的庄子上,有关乐和打招呼,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也算是基本摆脱了与杜辰生的关系,这是好事。
但杜锦宁没有这样做。她有她的考量。
她现在女扮男装进了书院,有了像关乐和这种强势而能给她做主的老师在,她往后参不参加科举考试,可能就不由她自己决定了。如果她迫不得已参加了科举,这事情就复杂了,最后怕不得必须以假死的方式脱离。
如果她的户籍落到关乐和名下,她要搞点什么小动作,又岂能逃脱得了关乐和这老狐狸的眼睛?所以,还是落在大林村的好。
第104章 告别
反正三个姐姐都比她大,总是要出嫁的。只要她们一嫁人,就算脱离了杜家,跟杜辰生他们就没关系了。户籍的名下就剩她和陈氏两人,她再一假死,杜辰生在陈氏身上也做不出什么文章。所以,为摆脱杜辰生而把户籍迁往书院庄子,没有必要。
再说了,她如今初来乍到,年纪小小,还没钱没势,都能摆脱杜辰生的掌控。待她在这古代再混上几年,还怕杜辰生的纠缠吗?就为了他要把她害死这件事,不等他上前纠缠,她就把他打趴下了。
杜锦宁这一表态,章光义就放心了。
他笑道:“不管你去了哪里,用得上叔的地方,只要说一声,叔就给你办好。你祖父那里你也放心,我会帮你看好他们,不让他们去给你惹麻烦的。”
“如此锦宁就谢过章大叔了。”杜锦宁起身行礼。
一老一小相视而笑,算是达成了协议。
“章大叔您先吃饭吧。一会儿吃过了饭,还得劳烦您陪我往我伯祖父家走一趟。我走了,总得跟他说一声。”
“好。”章光义点点头,“其实现在去也成,饭回来再吃没关系。”
章鸿文忍不住在一旁插话道:“宁哥儿,你去跟亲家祖父说了,要是你祖父那里知道,他们会不会来闹一场,让你们走不成?”
“不怕。”杜锦宁道。
这算是她的一次试探吧。如果杜寅生顾念着兄弟情份,不顾她的安危把这事跟杜辰生说了,那杜寅生那里,往后她也不会再走动了。等她经济宽裕了送一次厚礼,杜寅生的那点情份她也算还清了。
“那就劳烦章大叔现在去吧。”冬天黑得早,她也希望现在去。
两人便动身出门。章鸿文要跟着,章光义也没有拦着他。于是两人行变成了三人行。
以往杜锦宁还住杜家二房时,二房的院子里很少有人。可今天却不巧,她们路过二房时,牛氏正好逮着姚氏在院子里骂,眼尖地看到了路过的杜锦宁。
眼见得杜锦宁往大房那边走了,牛氏急匆匆地出了门,立到了大门口上,两只大眼睛直定定地望着杜锦宁。
章鸿文一颗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
杜锦宁却像是没看到牛氏似的,径直往大房门口而去。
牛氏气坏了。
她立到门口,就是期望着杜锦宁能唤她一声,到时候她自然又有话说。可没想到,这小兔崽子竟然直接把她当空气!
“哟,还是未来状元郎呢,瞧这德性,看到祖母连唤都不唤一声,读书人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要是中了秀才,那我非得去衙门里叫县令老爷好好评评理,看看犯了忤逆罪的人是不是能担得起秀才两个字。”她阴阳怪气地道。
杜锦宁听了这话,没什么感觉,倒是章光义和章鸿文被气得不轻。
“我这里正的话想来比你这老婆子有份量,忤不忤逆,可不是你说了算的。”章光义道,“你们家要是再这么胡搅蛮缠,可别怪我不客气。”
杜家二房有田地在这里,他虽没有直接把他家赶出村子的权利,但纳税派徭役的时候为难一下,还是可以的。
牛氏是个欺软怕硬的性子,听到章光义这话,不敢作声了。
有牛氏这一声叫唤,两家的人都知道杜锦宁和章光义过来了。杜辰生和杜云年躲在屋里没出来,倒是大房那边的杜云昌和章氏闻声迎了出来。
看到杜锦宁,杜云昌很是惊喜,招呼了章家父子一声,便问杜锦宁:“宁哥儿,你们搬过去还习惯吧?”
“爹,文哥儿,你们怎么来了?吃过饭了吗?”章氏则问候着父亲和弟弟。
杜锦宁看到杜寅生站在堂屋门口,几日不见,杜寅生似乎瘦了一些,头上的白发也多了几根。
她赶紧上前行礼:“伯祖父,您还好吧?”
“好好,就是这两天有些受寒,咳嗽几声,没事。”杜寅生笑道,“快进屋。”又跟章光义父子俩打了招呼。
一行人进了堂屋坐下,寒喧了几句,杜锦宁便把搬家的事跟杜寅生说了。
杜寅生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满脸黯然地道:“搬出去,也好。”
杜锦宁虽然话说得漂亮,说即便搬走了,仍然把他当伯祖父孝顺着。但他知道,杜锦宁这一走,怕是跟桃花村杜家就没什么关系了。
有杜辰生做的那些事,还有刚才牛氏说的那些话,杜锦宁怎么可能再回桃花村?
章光义跟杜寅生虽年岁差上一些,却是多年的好友,他安慰道:“宁哥儿以后不方便来,你们可以去看他的嘛。反正也不远,云昌也时不时地要去县里走动,顺路去看看他,也不是难事。再说,宁哥儿做了关山长的亲传弟子,看在他的面上,关山长想来对云昌也会照顾几分。到时候叫他帮看看文章,指点指点,多么便(bian)宜。云昌考中举人,指日可待。”
杜寅生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我已跟昌哥儿商量好了,让他别上学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