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实,当今圣上乃千古明君。”杜锦宁点头附和。
  她深知皇帝这种生物,是疑心病最重的,犯起病来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直接就是要你小命。所以她做这些事,只是一个穿越者希望看到华夏富强,不受外族侵略,百姓不用流离失所,这片土地不至于生灵涂炭,她没有丝毫篡权夺位之心。所以她做的这些事并不想扬名,从而让赵晤猜忌。
  因此《物理》、《化学》这两本书写出来,她没有在上面署名,直接落的是教育部的名称。像章鸿文这样的士子也并不知道科举考试改革是她倡议的。
  至于高产水稻被扬名,那是因为她的失踪与《种田记》,不是她的本意;兴宁水利则是在修建时上至当地巡抚下至百姓都见过她,瞒不住,这才扬了名。
  “这次好好考,朝庭对这方面的人才奇缺,只要你成绩不错,就能得到重用。”齐慕远道。
  “多谢齐兄。”章鸿文感激地道。
  以前齐慕远比较高冷,章鸿文又有点自卑,大家就算在一起玩,彼此也很少说话。
  “你怎么会对物理感觉兴趣呢?”杜锦宁问道。
  “我也不知道,我只觉得学起来比其他人容易,我也很感兴趣。”章鸿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三人正聊着天,一个小肉弹从外面冲了进来,直接朝杜锦宁扑去。齐慕远眼疾手快,伸手一捞就拎住了齐自蹊的衣领。
  齐自蹊被悬在半空,踢踏着腿:“你放我下来,放我下来,我要跟娘说话。”
  齐自蹊智商比同龄小孩儿要聪明,但这不代表他不熊。
  高智商的小孩子熊起来,更让人头痛。
  有章鸿文在,齐慕远不好说杜锦宁怀孕的事,喝斥齐自蹊道:“没看到有客人在吗?爹娘平时是怎么教导你的?”
  齐自蹊这才安静下来,好奇地看向章鸿文。
  “这是章叔父。”齐慕远又道,将齐自蹊的衣领放开。
  齐自蹊整理了一下衣衫,这才抬起手,端端正正地朝章鸿文行了一礼:“章叔父,自蹊有礼了。”
  看这三四岁的小豆丁,行事做派跟个小大人似的,杜锦宁就忍不住好笑。
  章鸿文慌忙起身,回了一礼,又从袖袋里掏出一枚红红的鸡血石,递给齐自蹊:“章叔父来得匆忙,没什么东西送给你。这枚鸡血石虽不值几个钱,却也红艳可爱,拿去刻个yìn zhāng玩罢。”
  他这是谦辞了。
  他虽不知道杜锦宁成了长公主,还跟齐慕远成了亲,但杜锦宁也有二十几岁了,章鸿文觉得再如何也肯定成亲有了孩子,他来之前早就预备下了这种小东西做见面礼。
  准备礼物的时候他想起杜锦宁以前对他的帮助,所以备礼就比平时要重一些,这枚鸡血石质地极好,也值百来两银子。此时他无比庆幸自己当时的英明决断。
  杜锦宁既成了长公主,那这么三四岁的小孩儿可是有爵位在身的。跟他这平头老百姓比,身份地位可要尊贵得多。见面礼给得薄了,他可没面子。
  齐自蹊道了谢,接过了鸡血石,拿在手里端详。
  看样子,他还是挺喜欢这块红艳透亮的漂亮石头的。
  “多谢章叔父。”也不用人提醒,他就向章鸿文行礼道谢。
  章鸿文便夸他:“小郡王被教导得真是极好。”
  杜锦宁头疼地摆手:“你快别夸他了,这还不定惹了什么事呢。”
  杜锦宁却看向了跟着齐自蹊进门的小厮,问道:“说罢,蹊哥儿又闯什么祸了?”
  小厮还没说话,齐自蹊的注意力就从鸡血石上转移开了,转过头来问道:“娘,您是怎么知道的?”
  “娘怎么知道?”杜锦宁板着脸瞪他,“你每次闯了祸,都是这样冲过来要娘抱抱。”
  齐自蹊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蹭过来扑进杜锦宁怀里,惹得齐慕远又紧张了一回。
  小厮这才道:“小郡王跑到得月楼上,往下面扔石头,砸到了一个丫鬟的头。”
  杜锦宁的心一紧,问道:“那丫鬟怎么样?伤得严不严重?”
  齐自蹊也知道自己闯了祸,低着头眨巴着眼睛,两只小胖手用力地拧着,不敢看杜锦宁。
  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是个人jīng zǐ。
  别的小孩子闯了祸,生怕大人责骂,只恨不得躲得越远越好。可齐自蹊也不知怎么就觉得,如果他躲了,杜锦宁和齐慕远肯定会更生气。倒不如到爹娘面前来,做出认罪的姿态,爹娘责怪几句也就罢了。
  所以别人是躲,他却会主动上门卖萌。这种事情多了,杜锦宁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不是又闯祸了。
  “还好,因为石头比较小,只是起了个包,没有流血。”小厮道。
  杜锦宁就瞪向了齐自蹊。
  也不知怎么的,杜锦宁和齐慕远两人在一起,因为齐慕远比较高冷,总是板着一张脸,而杜锦宁为人和蔼可亲,所以别人都是怕齐慕远多一点。偏齐自蹊小人精儿却觉得娘生起气来,连爹都怕,所以他更怕杜锦宁生气。
  见杜锦宁瞪自己,他对着小胖手,低头认错:“娘我错了,我再也不往搂下扔石头了。”
  要是别人,准觉得是小孩子调皮捣蛋,要吃一顿竹鞭炒肉方可改正。杜锦宁却是来自后世,她虽没做过母亲,却也知道孩子犯了错,要跟他讲道理,而不是一味的打骂。
  她板着一张脸,首先问道:“你砸伤了丫鬟姐姐,有没有给她叫太医?有没有跟她认错?”
  “叫了太医了,太医伯伯说不打紧。”齐自蹊胖胖的小脸皱了起来,“我也跟芍儿姐姐认错了,芍儿姐姐说没关系。”
  “是。”小厮也知道杜锦宁对齐自蹊的要求,赶紧道,“见着砸伤了人,小郡王第一时间就派人去请了太医,太医看过后发现没大碍,小郡王也跟芍儿姑娘认了错,这才来找公主您的。”
  齐自蹊用力地点了点头,抬起眼偷偷地看杜锦宁。
  杜锦宁却依然板着脸:“那你跟我说,为什么要在楼上扔石头?”
  齐自蹊见第一个关过了,很明显地松了一口气。
  杜锦宁和齐慕远的容貌就十分出众,接了父母容貌长处的齐自蹊更是个漂亮的孩子,粉雕玉琢,又胖乎乎地十分可爱,他做这么一个动作,就连初次见面的章鸿文都要被他给萌化了:哎呀,这孩子简直太可爱了。
  就见他一改刚才认错的低头垂脑的姿态,抬起头来,直视着杜锦宁,奶声奶气地道:“娘您书上写着,两个一个重一个轻的铁球球,从高空往下扔,也会同时落地,我就想看看是不是真的。”
  他低下头,有些沮丧:“我没找到两个铁球球,就找了两块石头往下扔。”
  一旁看热闹的章鸿文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这是《物理》书上写的内容,去年府试还考了这一题。章鸿文记得学到这里的时候,他跟同窗也兴致勃勃地试验过一回。只他没想到,这么小点孩子,竟然也会想着做这样一个试验。
  他忍不住问道:“小郡王多大了?”
  杜锦宁就跟齐自蹊道:“章叔父问你话呢。”
  齐自蹊连忙转过身,对着章鸿文行了一礼:“回章叔父的话,蹊儿快满四岁了。”
  “什么?四岁还没到?”章鸿文越发吃惊。
  齐慕远的身高一米八五,杜锦宁也差不多一米七,所以齐自蹊比其他同龄孩子要高一些,章鸿文还以为他有五岁了。没想到竟然只有三岁多。
  三岁多的孩子,竟然想要做物理试验?
  章鸿文觉得世界有点玄幻。
  他又问:“你刚才说,你是在书上看到这个,所以才想自己试一试的。你认识字?”
  齐自蹊点了点头:“半年前,我娘让我每天认二十个字。不过蹊儿聪明,一天认五十个也没问题,于是一下子就认识了很多字。蹊儿现在不用别人念书了,可以自己看了。”
  说着,他有些得意洋洋。不过想到娘亲的告诫,他赶紧把这份得意收了回去,不过两只黑葡萄一样的大眼睛还是期盼的望着章鸿文。
  他那表情太生动,章鸿文饶是不熟悉这孩子,也看明白了他的意思,赶紧夸道:“哎呀,小郡王真是聪明。我还没见过像你这么聪明的孩子。”
  齐自蹊顿时就高兴了,道:“章叔父,您可以叫我蹊儿,或是蹊哥儿的。”
  章鸿文看了杜锦宁一眼,见她含笑望着这边,低下头又对上齐自蹊那双纯澈的眼眸,他赶紧点头道:“好,蹊哥儿。”
  齐自蹊的小胖脸上展开了一个笑容。
  “那你怎么看《物理》书呢?”章鸿文又好奇地问道。
  对齐自蹊的聪明,他倒是不吃惊。杜锦宁和齐慕远都是妖孽,过目不忘,所以齐自蹊认字快也没甚希奇。


第896章 工业革命的伊始
  他只是觉得齐自蹊的爱好奇怪。这么丁点小朋友,不都是喜欢故事书的吗?《物理》那种书,深奥难懂,便是像他们这种读了十几年的士子都要头痛,三岁多的小朋友怎么会以这种书感兴趣?
  “因为那本书是我还在娘的肚子里的时候,我跟我娘两人一起写的,所以我很喜欢那本书。”齐自蹊十分得意地道,“除了这本,还有《化学》也是。”
  原因自然不仅如此。而是他觉得上面写的东西十分有意思。比如两个球球同时落地,或是不同液体倒在一起可以变颜色,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他很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会这样。爹和娘说,那两本书讲的就是这其中的道理,所以那两本书如今比故事书更吸引他。
  章鸿文却被他话里的意思惊呆了。
  先前齐自蹊那句“娘您书上说”,章鸿文理解为了“娘您书架上那本书上说”,并没往心里去。可这会子听了齐自蹊的话,他张着嘴看向了杜锦宁,问道:“那《物理》、《化学》,是你写的?”
  杜锦宁笑道:“不过是总结归纳前人格物学的理论罢了,我可不敢居功。”
  章鸿文的《物理》、《化学》能得“优”,那是他真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这两本书给他打开了一扇门,他学了这两本书后,也去翻找了不少前人在这方面的理论,最后却发现,前人的理论往往有些想当然,或是只知道两种物质在一起会产生反应,却不知为什么会产生反应。物理方面的知识也是如此。
  杜锦宁这两本书,却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他们知其然,还知所以然。
  当时他们就无比感慨,觉得写这两本书的人真不知是什么样的天纵奇才,怎么会知道这么多。
  现在却发现这两本书是杜锦宁写的,章鸿文觉得越发玄幻了。
  这还是他以前认识的那个杜锦宁吗?以前的杜锦宁,只不过比别人记性好一点,更聪明一点,却也还没聪明到跟他们完全不同的程度。可现在,不过这短短几年的时间,杜锦宁就聪明成这样了吗?不光种出了高产水稻,还能写出这样两本神奇的书来。
  京城这个地方真有这么牛逼?一个人来这里生活几年,就能脱胎换骨,脱离凡人境界?
  此时,章鸿文想来京城生活的心越发迫切了。
  齐慕远要是知道章鸿文此时的脑补,定然会告诉他,你想太多。
  这时,秋禾走了进来,站在门口行礼。
  杜锦宁便知道她有要紧的公事禀告,否则不会明知有客人在此,还会来此。
  她问道:“什么事?”
  “工部的徐大人过来了,在前面小厅里等着。他说他们将公主的指点过的地方又改进了一遍,现在自行车已经好用多了。问公主什么时候有时间过去看看。”
  “我这里有客人。你告诉他,等我有时间了过去看看。”杜锦宁道。
  一听杜锦宁拒绝的是工部的官员,而且还提到改进了什么自行车,章鸿文就坐不住了。
  他站了起来:“公主,驸马,你们有事就先忙着。我既来京城赴考,在这里呆的时间也不短,以后见面的机会多的是,你们不必为了我耽误公事。”
  在他说话的当口,齐自蹊已蹭到母亲身边了,此时又伸出小胖手,悄悄扯了扯杜锦宁的衣服。
  杜锦宁知道他对自行车感兴趣,某次她去指导的时候,他跟着去了一次,就很是掂记着这东西。
  她便也不推辞,站起来道:“也好,咱们打小的交情,我就不跟你客气了。”又问,“你住在哪里?”
  “桂省会馆。”章鸿文道。
  话已说到这里,顺理成章的,他接下来就该告辞了。可章鸿文犹豫着欲言又止。
  齐自蹊急着去看自行车,见状忍不住插嘴问道:“章叔父,您还有什么事吗?”
  “蹊哥儿,这样没礼貌。”杜锦宁低下头瞪他。
  齐自蹊无辜地眨了眨大眼睛。
  章鸿文不好意思地道:“我、我是想问,我能不能跟你们一起去看那什么自行车?”说着赶紧又补充,“不过想来不方便,还是算了。”说着对杜锦宁行礼,“那我先告辞了。”拱拱手便打算往外走。
  “没什么不方便的,一起去吧。”杜锦宁笑道。
  章鸿文停住了脚步,转过身来一脸惊喜地看向杜锦宁:“真的可以?”
  杜锦宁点点头,转头看向齐慕远:“你有空去吗?”
  齐慕远点点头,温声道:“一起去吧。”拉起齐自蹊的手,一起往外走。
  到了工部,就见一群人站在院子里,正围观一个年轻官员蹬着个三轮的车在空地上打转。
  见得杜锦宁一行人进来,大家立刻迎了上来,给她和齐慕远行礼:“公主,驸马。”还给齐自蹊小朋友也行了一礼,“小郡王,下官有礼了。”
  齐自蹊一本正经地作揖回礼:“幸会幸会。”看得大家都忍不住想去逗他。
  在院子里蹬车的那个官员也赶紧把车停了过来。
  看到工部的官员对杜锦宁发自内心的尊敬,她一进来就跟众星捧月一般,章鸿文心里受到的震动比知道《物理》、《化学》是杜锦宁所著还要大。
  杜锦宁给大家介绍了章鸿文,便向骑车的官员问道:“感觉如何?”
  “比原先好骑很多。”那官员一脸佩服地看着杜锦宁,“要不是有公主,这车我们根本造不出来。”
  “是啊是啊。”大家连声附和。
  “我就动动嘴皮子,这车能造出来,全靠你们。”杜锦宁笑道。
  她这话发自肺腑。
  原先她是真的不想改造车子。因为三叶橡胶这会儿还在亚马逊,还没被人发现并开采出来,更不用说传到中国了。现在的冶铁技术也差劲得很,想在车里加个弹簧避震都很困难。
  这是原材料和科技上的差距,差的还不是一星半点,想要改造,太费功夫了。
  但大宋财政日渐丰盈,赵晤在看了她弄出来的蒸汽动力后又大力支持她革新,她干脆主持了几个项目,抽调了一些官员搞起了工业革命。
  钢铁是一切机械的基础。杜锦宁知道钢铁是铁与碳、硅、锰、磷、硫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所组成的合金。因此让工部的铁匠和官员用这几种矿石反复试验,历经一年半,终于炼出了钢。
  有了钢,可以做弹簧。杜锦宁就打上了改进车子的主意。
  她派人去秦岭山中的略阳县寻找杜仲树,找到后在当地大量种植,并在现有的杜仲树上提取杜仲胶,让官员们反复试验,制成能做车子轮胎的弹性体。
  给马车的车轮装上钢铁的轴承和钢丝,在轮子上装上杜仲胶做的轮胎,马车立刻鸟枪换炮,比原先舒适了不知多少倍。
  杜锦宁对于马车牛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其实是很不喜欢的,她怀念现代没有马粪、牛粪的整洁的大街。
  反正有钢材,她干脆就组了一个项目组,专门研制自行车。现在这个三轮自行车,就是小组研制出来的结果。


第897章 第一可爱
  之所以研制三轮自行车而不是两轮,是这个时代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两个轮子的车子怎么骑。三轮车跟马车相像,只是畜力改成了人力蹬车而已,大家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了。
  而且在官员们家家户户都有奴仆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骑车是不可能的,两轮自行车也比较难掌握平衡。所以杜锦宁打算先把三轮黄包车弄出来,再循序渐进地造两轮自行车。
  不过,具体研制动手的都是这群官员,杜锦宁只是引领大方向,所以自行车能造出来,这些官员的功劳真的很大。
  杜锦宁看那个官员又骑了一回,便跃跃欲试地想上去自己也体验一把,齐慕远赶紧将她拦下:“我替你看看。”
  “我我我,还有我。”齐自蹊高高举起小胖手,生怕别人看不见他。
  没办法啊,身高劣势,让人忧伤。
  这自行车改进了许多回,现在已经很安全了,只在于舒适度的问题,而且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杜锦宁就设计了后座,后面搭两个人没问题。于是齐慕远长臂一捞,就把齐自蹊小朋友放到了后座上。
  “坐好了,不许乱动。手抓住这里,别掉下去。”齐慕远严肃地道。
  齐自蹊乖乖地点头,也一脸严肃地保证:“我一定抓紧,爹爹你放心吧。”
  说得杜锦宁在一旁忍不住好笑。
  齐自蹊为了体验自行车,也是很拼的了。
  章鸿文在那里看着,忽然十分感慨。
  以前齐慕远总是满身清冷,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现在在外人面前虽仍不苟言笑,但面对妻儿时眼眸里的暖意与柔情却是遮都遮不住。不过有杜锦宁这样的奇女子为妻,有齐自蹊这样聪明伶俐的孩子,不管什么样的男人,都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吧?
  齐慕远骑了一圈,也不说话,只看向齐自蹊。
  齐自蹊会意,赶紧跟杜锦宁汇报自己的骑行体验:“娘,车车很舒服。不像上次,摇摇晃晃的,晃得我头晕,还特别响。”
  这时候齐慕远才道:“比上次更省力,踩踏更顺滑。”
  这群人刚造车的时候,直接就用一个铁圈做轴承,后来慢慢改为两个套圈,最后在杜锦宁的引导下,加入钢珠,做成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这次就是试验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效果。
  效果自然是十分显著的。
  “公主,下官觉得,这车已经成功了。”前面那个骑车的官员激动地道。
  杜锦宁很想亲自体验一下。毕竟她有现代骑自行车的经验,能比较得出现代自行车与这古代自行车之间的差异。这群古人没有比较的标准,自然觉得什么都是好的。
  但她看了看齐慕远,打消了这个念头。她不想让齐慕远担心。
  再说,这完全可以是第一代自行车嘛。以后还能生产第二代、第三代,利润就是在更新换代中创造出来的。
  “就按这个做三百辆出来吧。”杜锦宁道,“价格你们自己定了之后,报皇上定夺。”
  官员们被三百这个数字吓了一跳。
  “公主,三百辆是不是太多了?这东西可不便宜,又是新事物,大家不一定能接受。下官觉得五十辆就差不多了。”
  研究杜仲胶,研究钢材,研究轴承,花费可不低。做到一半时,户部尚书可没少去赵晤那里哭穷,朝臣们的意见也挺大。
  后来杜锦宁烦了,决定不要朝庭出钱,自己掏腰包,把户部原先掏的钱还回去,项目组这些官员的俸禄由她来补给户部。
  这下不光赵晤不愿意,户部也不愿意了。这东西真造出来,那可跟杜锦宁的独家炒茶秘方一样,完全是印钱机器。朝庭一点利润都不能沾,全被杜锦宁给独占,那怎么行?
  杜锦宁便对赵晤道:“又不想出成本去研制,又希望出成果,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反正我是不想跟个叫化子似的,天天去户部讨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户部尚书被杜锦宁说得脸红一阵白一阵。
  最后这场争执以杜锦宁出三万两银子,占项目的三成利润为结局。这个项目不仅包括自行车,还包括杜仲胶制品。
  当然,杜锦宁从不吃独食。她从这三成股份里拿出两成,分给项目组的官员,由他们自愿购买。不愿意买的可以让给其他同僚。如果没人要,她就包圆。
  而在杜锦宁给大家分析了“钱”景之后,项目组的官员或多或少都买了些股份。
  十万两银子能让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长皱眉,这在古代不是一个小数目。这里面包括雇人去寻找杜仲树、买山头种植杜仲树、采收杜仲胶,研fā lún胎,从钢材项目组购买昂贵的钢材,以及各个部件的研发与生产。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做这些事费老鼻子劲儿了,所以特别花钱。
  项目组的官员可是知道成本的,他们自己还参了股,因此就觉得一辆自行车至少要卖几千两银子,方才不亏本。所以十分不赞成杜锦宁冒然生产三百辆。
  “自行车的成本高,是把研发成本算进去了。以后量产,一辆车的成本要不了多少钱。生产越多,利润越大。”
  杜锦宁知道他们顾虑什么,给他们分析:“这车我打算就卖一辆马车加一匹马的钱。你们想想,马买了之后,要专人伺养,会老会生病,成本高,使用期短。咱们的自行车,能一直用十几年,平时就费些力气,不用花精力去伺候它。两厢一比较,换了是你,你愿意买自行车呢,还是愿意买马车?”
  “自行车。”齐自蹊小朋友抢答道。
  大家都禁不住笑了起来,附和道:“小郡王说的对,肯定选自行车。”
  杜锦宁也笑了,给了齐自蹊一个赞赏的眼神,又道:“再者,我打算送两辆给皇上,三卿六部的尚书们也半价售卖一辆。有了他们的带领,再加上自行车不算贵,你们想想朝庭的官员们是不是也会卖上一辆呢?大家都乘自行车,某个官员还乘马车,马儿把粪便拉得满街都是,大家嫌不嫌弃他呢,他有没有面子呢。”
  见大家都点头赞同,她又道:“一旦官员都乘自行车上朝了,京城有钱的富户们是不是也得赶潮流买上一辆?要是咱们再给京城府尹提建议,让他倡导百姓都乘自行车出行,还京城一个洁净的街道,打造一个整洁的京城。中等人家是不是也要把马车换成自行车呢?少用马,朝庭完全可以不去跟夏金贸易,看他们的脸色了,皇上肯定支持。这么说起来,大家还觉得三百辆自行车多吗?”
  “不多。不光不多,还少了。这样说起来,我觉得三千辆都不止哩。”一个上了年纪的官员道。
  大家都点头。
  “楚王好细腰,全国皆饿死”。皇帝和领导们的倡导力可不是盖的。流行风尚是怎么一回事,想想宁国长公主的茶道就知道了。现在不光整个大宋,便是日苯和高丽都在兴茶道。茶叶和茶具赚的钱真是海了去了。
  “三千辆不必。先造三百辆,看看卖得好,再叫人加紧造嘛。而且供不应求,咱们自行车的名声才算是打出去了。”杜锦宁道。
  这些现代的营销手段,官员们哪里见过,顿时觉得公主做生意也是极厉害。
  反正一切听宁国长公主的,准没错就是了。
  “当然,这不过是我的建议。具体售价如何,还得请皇上定夺。”杜锦宁道。
  “如此,就劳烦公主进宫一趟,请示皇上。”
  杜锦宁却摆手:“不急,我既来了,自然得到隔壁院子看看。”
  说着,她跟齐慕远、齐自蹊和章鸿文,又去了隔壁院子。
  这是另一个项目组,研制的是蒸汽织布机。
  因为共享单车的关系,杜锦宁对于自行车还比较了解。可对于织布机,就不熟悉了。所以这个项目组更多的是官员和工匠们自行摸索。好在不用像自行车那样连原材料都得研究,即便困难,经过两三年的研制,大家终于在最近制造出了大宋第一台蒸汽织布机。不过效果不是很好,还得继续改进。
  “公主您来了。”负责这块的官员见了杜锦宁来,眼睛一亮,也不等杜锦宁说什么,直接就吩咐,“把机器开动起来,让公主看看。”
  不一会儿,蒸汽带动机器运转起来。
  齐慕远父子俩还没怎么样,毕竟他们陪着杜锦宁来看过不少遍了。可章鸿文的眼珠子差点瞪了出来。
  不用人,机器上的梭子竟然自己就动了起来,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虽然动作不快,织的布也不怎么好,但好歹是真的在织布。
  这太神奇了。
  杜锦宁饶是不精于此道,好歹见识过后世的机器,比古代的这些官员和工匠要强一些。所以看了一会儿,她便跟官员和工匠讨论起来。
  趁着他们在说自己听不懂的话,章鸿文问齐慕远:“这也是公主研制的?”
  齐慕远点点头,表情有些复杂:“正是。”一个又一个超时代的东西被杜锦宁研制出来,他除了感到自豪,压力也骤增。
  齐自蹊小朋友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十分得意地道:“这些伯父叔父们都夸我娘呢,说要是没有我娘指点他们,他们根本造不出来。”
  章鸿文抬起眼凝视着杜锦宁,久久不语。
  待杜锦宁领着他们离开工部,章鸿文问道:“公主,我们这些人中考得好被朝庭录用的,是不是就会跟这些官员一样,创制机器?”
  “没错。”杜锦宁道,“你也看到了,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改革。这些机器被制造出来了之后,还需要有人去管理、维护,这些都需要人手。同时,我们还会研制更多的机器,这也很需要你们这些喜欢格物学的人。”
  章鸿文两眼放光,兴奋道:“我一定好好考,争取考上,做您的手下。”想想这些机器会从自己手里诞生,他就迫不及待地想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
  “不,是皇上的手下,朝庭的一员。”杜锦宁道。
  他们这批人,出身会比正经科举考试考进来的人要差一些,相当于同进士,但仍是朝庭官员,是技术官员。
  章鸿文急着回去复习,跟几人告辞,径直回了会馆。
  齐自蹊被爹爹牵着小胖手,蹦蹦跳跳地抬头道:“娘,我也要好好念书,也要造这种机器。”
  “好。蹊哥儿加油!”杜锦宁冲着儿子挥了挥拳头。
  “回家还是去哪儿?”上了马车,齐慕远问道。
  “进宫吧。”杜锦宁道,“要跟皇上商量一下自行车的定价问题。”
  “我想五皇子哥哥了。”齐自蹊道。
  杜锦宁摸摸他的小脸:“等你六岁,就要进宫去做五皇子哥哥的伴读了。到时候每天都能跟五皇子哥哥玩。”
  齐自蹊惊恐:“那我不是见不到爹爹和娘亲了?”
  “不,早上去,晚上回。回家还是可以看到爹娘的。”杜锦宁道。
  齐自蹊大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伸出小胖手拍了拍他胖嘟嘟的肚皮,“那我就放心了。”
  杜锦宁忍俊不禁:“你的心是在肚子里的吗?”
  “对啊。”齐自蹊点点头,“娘您写的那本《种田记》里不是说吗——他悬着的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可见心是在肚子里的。”
  “哈哈哈……”杜锦宁大笑起来,伸手去捏他的小胖脸,“蹊哥儿你咋这么可爱呢。”
  “是吧?我也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