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农家日常-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想赵昶给她送的丰厚,她干脆又利用剩下的时间,写了三本,直到掌灯时分,这才停了下来,吃点东西洗漱睡觉。
  第二天一早她就起来跟着齐家人一块儿去送行。果然,拿到杜锦宁送的三本话本,赵昶比收到任何礼物都高兴。跟其他人说话的时候还端着,跟她说话的时候一直咧开嘴巴笑。
  这再一次证明了他对杜锦宁的另眼相看,把支撑着病体来给赵昶送行的祁元道气得差点又晕倒过去,祁思煜更是恨得牙痒痒。
  送走赵昶回到府里,陈氏和杜方苓才把江南的事详细告诉了杜锦宁。
  毕竟杜锦宁曾叮嘱家中善待江南、江北兄妹俩。现如今她只送在书院里写文章几日,江南就落到了去给杜哲新做妾的地步,陈氏和杜方苓颇感忐忑,心里不免有些自责。
  她们不禁跟杜锦宁解释道:“这件事发生得太快,等我们知道消息的时候,事情已尘埃落定了。江北想是怪罪咱们,知道江南的下落后,去了一趟那边后,就回了自己的住处,根本没跟咱们说一声。要不是齐少爷知会咱们,咱家的下人还四处打听江南的下落呢。唉,也是我们没做好。”
  “用不着为他们说抱歉。”杜锦宁说话的语气有些冲,当她从赵昶嘴里得知江南向赵昶冲过去的时候她就很想骂人。
  “江南想过好日子无可厚非,但她想过我们没有?她直接冲到赵公子面前的时候,可想过我们家会不会被连累?要是赵公子不是个好脾气的,要不是我前几日在他面前挣了点面子,今天咱们家是个什么下场还不知道呢。”
  陈氏和杜方苓吓了一跳:“这……不至于吧?”
  “知道赵公子是什么人吗?当今皇上第五子!现在京中局势紧张,五皇子身边防护森严,唯恐被人刺杀。江南就这样冲过去,要是被人当作刺客抓住,咱们是什么下场,你们想想吧。”
  杜锦宁真的很气。她知道江南是个定时炸弹,但还是防不胜防。


第516章 时光如梭
  杜锦宁这么一说,陈氏和杜方苓一阵后怕。
  还用说吗?刺杀皇子,那就是满门抄斩的下场。
  后怕完了,两人都气得要死。
  杜家对江北江南兄妹俩不说有恩吧,至少没亏待过。江南做事却丝毫不考虑别人如何。就算赵昶不是皇子,没有刺杀的罪名,她这样往一个男子身上扑,传扬出去,会不会影响杜方苓和杜方蕙的声誉呢?要知道,杜方蕙还没议亲呢。
  江南也不是傻子,不会这一点没想到。她只是一心只顾着自己而已。就跟她搬出去,妄顾自家兄长的为难一般,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行了,以后他们的事跟咱们再不相干了。就这样吧。”杜锦宁一摆手,不想再说这两个人。
  她正准备站起来,就见一个丫鬟急匆匆走了过来,禀道:“太太,少爷,小姐,有客来访,说是方太太,书院里少爷同窗方少华的母亲。”
  “什么?”杜锦宁和陈氏一愣,不过反应过后就高兴起来。
  他们实在没想到方少华的母亲竟然千里迢迢从贵省亲自过来提亲,以为方家最多派上几个体面的下人就不错了。毕竟路途遥远。
  杜锦宁却问:“姚书棋回来了么?情况怎么样?”
  “回来了,回来两天了,情况就跟方少华所说的一样,并没有半点出入。姚管家说,方家门风上佳,方大人为官清正廉洁,方太太为人也十分和善,方家兄弟姐妹关系和睦,是个好人家。”陈氏十分满意地道。
  关乎杜方蕙的终身大事,杜锦宁和陈氏不可能只听方少华的一面之辞,尽管杜锦宁跟方少华同窗两年,对他的为人十分了解,但还是派了姚书棋和几个下人去了贵省,从侧面打听方家的情况。
  方少华那日提起亲事后,姚书棋就出发了,去了那里呆了四五天的功夫,紧赶慢赶地打了一个来回,就这样,他也才回来两日。方太太一个妇道人家,车马劳顿的,脚程肯定慢,却是今日到了,可见方家人的诚心,一接到方少华的信就动身来桂省了。
  “快请,快快有请。”陈氏叫道,说着站起来就想亲自去迎接,可走了几步又问杜锦宁和杜方苓道,“我身上的衣服可得体?”
  “得体,得体。”杜锦宁笑道。
  陈氏这两年日子过得顺心,家中经济宽裕,为了儿女的面子,她即便再不追求享受奢华,也会注意保养,并精心打扮自己;再加上她姿容秀丽,平时跟邻居家太太在一起的时候,她一点也不比别家的贵夫人差。
  陈氏和杜方苓很快就走得没影了,杜锦宁也起身回了自己院子。
  来的是方太太,自是由陈氏和杜方苓接待。而且姚书棋既查过方家情况,那就只是议亲的事,杜锦宁也没啥好担心的。
  本来杜锦宁以为方太太很快就会离开,陈氏会派人来告诉唤她,告诉她她们议亲的内容,可没想到一直等到了掌灯时分,那边都没有动静。
  被杜锦宁派去打探消息的青木道:“听太太身边的丫鬟说,太太不光留了方太太吃饭,还想留她住在家里呢。”
  杜锦宁一听,提起的心就放了下来。陈氏跟那位方太太相谈甚欢,才想要留人住在家里,可见方太太这人很不错。
  不过方太太知道儿子掂记着亲事,最后没有留宿,告辞离开了。
  陈氏唤了杜锦宁过去,告诉她道:“我跟方太太商量过了,只等秋闱一过,九月份就成亲。”
  杜锦宁吃了一惊:“怎么这样急?”现在离十月,也就只有五个月的时间了。古人成亲十分麻烦,走礼都要走上半年,五个月就略显仓促了。
  陈氏含笑道:“方家愿意在这里让他们成亲,我自然在时间上不好再提什么要求。方太太这一来就打算不走了,等考完乡试,让他们拜堂成亲后再一起回贵省去。”
  杜锦宁点点头:“这样甚好。”
  刚才乍一听说这时间她有些吃惊,毕竟这还在商议订亲的事呢,直接就说成亲了。现在细想起来,她都觉得杜方苓出嫁后,直接让杜方蕙也出嫁才好。毕竟乡试对她而言也有一定的风险。两个姐姐都嫁出去她才放心。
  但方少华要参加乡试,乡试前成亲是不可能的,只能等到乡试之后了。
  不过她对于考试的风险,却已没有了当初参加县试时的忐忑了。
  一来她考了几次都没问题,乡试虽严格一些,却也差不了多少。而且作为府案首,还刚刚地讲学上出了风头的她而言,那些胥吏们自然意思意思就行了,不会对她搜查太严的。
  接下来的日子,陈氏就跟方太太走了一波礼,把亲事给订了下来。这一波礼之后,杜方苓的婚期就到了。
  陈氏做了两年的主母,又跟邻居家太太取了不少管家的经验,整个人也成长了不少。杜方苓的婚事她根本就不用杜锦宁操心,直接派了姚书棋和几个下人,带了礼物回漓水县,悄悄地把杜云翼夫妻俩给接了上来。
  杜云翼和张氏在杜锦宁考上秀才后没沾到多少光,心里自是不满的,但漓水县上到县太爷,下到衙门里的衙役,竟然都把他们当犯人一样的盯着,唯恐他们上府城去给杜锦宁添乱,这一架式简直让杜云翼和张氏胆颤心惊。杜锦宁的能量之大,超出他们的想像。
  于是他们就老实了,再不敢动什么歪心思。
  现在被姚书棋他们接上来,他们简直要喜极而泣了。至少这说明他们对杜锦宁还是有用的,这就已经够了。
  鲁小北和杜方苓的婚礼还算简单,毕竟鲁小北没有父母族人,只请了他在生意场上的几个朋友;杜家这边也就杜云翼夫妻两人,外加杜锦宁的同窗好友,另外就是葫芦巷的邻居们参加了观礼。
  婚礼过后杜云翼夫妻俩就被送走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姚书棋。他会带着礼物去给杜寅生和杜辰生,将杜方蕙成亲的消息告诉他们,并且向杜寅生赔罪。
  现如今杜家的财力与杜方菲成亲时大不一样了,给杜方苓的陪嫁自然也不好太寒酸。杜锦宁和陈氏便提前将杜方菲请了来,将他们如今住的小院和一百亩田地转到了杜方菲的名下,以贴补当年杜方菲出嫁时嫁妆的不足。
  “娘,宁哥儿,真不需要。”杜方菲却死活不肯收,“当年我出嫁,你们已尽了全力。我要还嫉妒苓姐儿,拿我的嫁妆跟她比,我就不是人。”
  “拿着吧,我拼命赚钱,就是为了让你们过得好。”杜锦宁道。
  陈氏也一再劝说杜方菲。
  最后杜方菲只收了那处小院的地契,理由也很充分:“我要是再收了田地,我婆婆和你姐夫压力会很大的,让他们感到不自在,倒不如现在这样好。反正我有你撑腰,你姐夫不敢对我不好。”
  杜锦宁只得作罢。
  不过看杜方菲这样子,她很欣慰。杜方菲再不像刚成亲时那般没主意了。大概是有了孩子,操持着一家生计,她的性子也泼辣强硬起来,凡事知道深想,不是一味地只顺从别人。
  杜方苓成亲之后,就到了科试的时间。这跟杜锦宁和齐慕远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是府试前三名,可以免考。但方少华、梁先宽、许成源他们却紧张起来,进到考号里去受了几天罪,这才作罢。
  好在科试就是乡试的资格考试,过了科试就有资格参加乡试,难度不大,凭着梁先宽他们几人的水平,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科试结束,陈氏和方太太走了几回礼之后,八月很快就到了,杜锦宁要参加乡试了。


第517章 解元争取者
  临近乡试,许多学子赶赴考场,有些提前一两个月就来了;路途遥远的,甚至提前半年到,考完科试后接着考乡试。
  往年这个时候,府城里都是最热闹的,这些学子呼朋唤友、高谈阔论,吟诗作词,不亦乐乎。
  但今年却有些不同,以前活跃在最前线的府学及南麓书院的学子们,都没有去凑热闹,而是埋头读书,默然不语。
  “咦,这是怎么一回事?怎么今年这些人都成了哑巴了?”某个县里来的考生道。
  这考生已经考了三次乡试了,对于每次乡试前的热闹都是十分熟悉的,今年府城学子的低调着实让他看不懂。
  当初祁元道讲学虽邀请了各地有名的学者参加,但规模不大,除了围观的府学学子,大多是举人以上的对儒学有研究的人,而且大多还是外地人。当地人即便有几个,但素来与祁元道交好,祁元道在讲学中被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驳倒气得吐血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那些人与他相交多年,并不想与他结怨,所以对于讲学上的事都保持缄默,没有往外传。
  也因此,赴考的秀才们对于四月份发生的事,知道的不多。
  但也不乏消息灵通的,压低声音把三月份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你的意思是说,南麓书院的杜锦宁把祁老先生的学说给驳倒了?”考生满脸不可置信。
  对方点了点头:“正是。”
  这样的对话不停地在各客栈或考生们的聚会上出现。
  祁府里,祁思煜正专心致志地看着书,在他的身上再也找不出两年前院试时的那股骄浮之气。
  被祖父关在家里两年,四月份又眼睁睁看着杜锦宁击败在他心目中高山仰止的祖父,祁思煜现在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乡试的时候夺得解元,把杜锦宁踩在脚下,以报祖父与他所受的耻辱。
  “少爷。”祁府管家走了进来,“主考官名单已经下来了。”说着,他将一张纸放到了祁思煜面前。
  乡试的考试官员,包括内帘官和外帘官。
  所谓内帘官,即在考场内的主考官和同考官;外帘官,即在考场外的提调官、监试官等官员。主考官负责出试题,审定考生答卷,决定考生的名次及录取与否。同考官辅助主考官出题、阅卷。
  朝庭规定,外帘官不许干预帘内之事。所以,对考生来说,内帘官是谁就十分重要了。
  而乡试的正副主考官,是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
  “潘义庭?”祁思煜拿起名单,第一个就看到这个名字,觉得有些耳熟,不由皱眉沉思。
  祁府的管家年纪跟祁元道一样大,在祁家做管家已三十几年。因祁元道广收弟子,许多弟子在朝庭里做官的缘故,祁管家对朝庭的事还是十分熟悉的。
  他提醒道:“潘义庭是前任知府周东平的老师。”
  “哦,原来是他。”祁思煜恍然大悟,旋即大喜,“这么说来,这一次考试要出八股文了?”
  他这两年,潜心向学,在八股文上花的心思尤多,写出来的八股文频频受到祁元道和一些老师的称赞。而杜锦宁却没有什么八股文章被传颂。如果比其他,受过许多次打击的祁思煜可能还没信心赢过杜锦宁,但八股文,他却是信心满满。
  “这位汪时彬呢,是什么人?学术倾向是什么?”他指着第二个名字问道。
  “这位汪时彬是吏部郎中,也是八股文的推崇者。”
  “哈哈,好,好。”祁思煜忍不住高声叫了起来。对于后面的四位同考官便没兴趣再问下去了。
  两位主副考官的学术倾向都是八股文,而出题向来是主副考官的事,可见这次八股文是考定了。
  看来他这次拿解元有望啊。
  “行了,你出去吧,这几日我要再写几篇八股文给先生们看,让他们再指点指点,争取这次乡试拿个好名次。”祁思煜把祁管家往门外赶。
  “是是,老奴不打扰少爷念书了。”祁府管家不光没有丝毫反感,反而十分欣慰。
  他们家少爷是长大了啊,越来越沉着冷静,知道努力上进了。
  齐府里,杜锦宁和齐慕远也拿着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的名单在看。
  齐伯昆则在旁边解释:“主考官潘义庭是东阁大学士,二皇子一派的支持者;副主考汪时彬是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大皇子一派的支持者。”
  说到这里,他看了杜锦宁一眼。
  杜锦宁这些年名声雀起,有多少人想收他做弟子,都被杜锦宁婉拒了,说此生只拜关乐和一个老师。齐伯昆知道杜锦宁主张中立,不愿意加入任何派系之争。所以说起这些主考官,他对杜锦宁是有遗憾的。
  屁股决定脑袋,不管杜锦宁的文章写得再花团锦簇,主考官都只会考虑自己派系的人,不会为他人做嫁衣裳,取不是自己阵营的人为解元。所以杜锦宁保持中立的话,想要争取解元,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齐慕远是齐伯昆的孙子,齐伯昆自然是希望孙子能拿解元。但杜锦宁十分优秀的政治表现和与齐慕远的浓厚情谊,让齐伯昆把他当成自己亲孙子一般看待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谁知道乡试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强有力的竞争者呢?有杜锦宁加入解元的角逐,就像加了双保险。杜锦宁得解元总比让别人得了强吧?不管这个解元落在他们两人哪一个头上,齐伯昆都会很高兴的。
  但杜锦宁这么一中立,优势尽失,双保险就没有了,这怎么不让齐伯昆遗憾?
  杜锦宁听到这话,脸上却没什么表情,似乎对于这些毫不在意。
  齐伯昆只得继续往下解说:“四位同考中,有两位是四皇子一派的人;一位是五皇子一派的,另有一位萧轶,是保皇派。”
  六位内帘官,就有五个政治阵营,可见政治斗争之激烈,这让杜锦宁忍不住摇头。
  齐伯昆问她道:“小宁儿,对此你怎么看?”
  “尽力去考就是,能中举人就成,我对解元没什么执念。”杜锦宁自然知道自己在乡试中取中解元的几率微乎其微,对此倒是无所谓。
  她转头看向齐慕远,笑道:“夺取解元的重担就交给你了。努力加油吧。”


第518章 入帘与入考
  从齐府回到家,姚书棋就担忧地问:“少爷,咱们真的没机会中解元了吗?如果齐少爷的文章写得不好,大皇子那一派的人会选你吧?”毕竟杜锦宁跟齐家相交甚密,即便她没有加入派系,别人也会把她归为大皇子一派。
  杜锦宁一笑,摇了摇头:“齐少爷的文章跟我就在伯仲之间,没有他考不中非得取我不可的情况。除非……”
  姚书棋眼睛一亮:“除非什么?”
  “除非老天开眼,否则没法。”
  “……”
  见姚书棋的眸子黯淡下去,满脸沮丧,杜锦宁笑道:“我都没执着于解元,你这样子做什么?”
  “唉,要是少爷您一路考上去,小三元再加大三元,那该多好。”姚书棋叹道。
  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者,谓之大三元。
  凭他家少爷的能力,姚书棋坚信如果平等竞争的话,拿个大三元回来还是很有可能的。可偏偏弄这么些党争出来,把好好一个科举搞得乌烟瘴气。
  杜锦宁一笑:“你想想,天底下有几个大三元呢?我能顺利通过乡试,再顺利通过会试、殿试,就已是老天眷顾了,哪里敢想什么解元、会元、状元?贪念太过可是要遭雷劈的。”
  “那倒也是。”姚书棋也转过弯来了。
  杜锦宁今年才十四岁,十四岁就中举人,这在整个大宋都是十分罕见的了。如果三年后再中进士,十七岁的进士,足以傲立群雄,是被老天眷顾的了。有多少人白发苍苍都还在乡试这一关挣扎呢。做人真不可太贪。
  这么一想,他整个人都松快起来。
  凭杜锦宁的能力,顺利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还是不难的。
  “少爷放心,这段时间我会好好打理家中事务,不让少爷操心的。少爷只管专心备考便是。”姚书棋说道。
  见杜锦宁没有别的吩咐,他行了一礼,退出了书房。
  担心科场舞弊,主副考官直到到达当地,朝庭才会颁下圣旨,公布他们的姓名;同考官却是隐而不露,不宣布姓名。齐伯昆他们之所以能拿到主考官名单,也是通过特殊渠道打听来的,也不过是比其他人提前知道几日。
  因此,杜锦宁得知主考官是谁后,不过才过了几日,考官们就到了府城,并于八月初六这一日举行“入帘”仪式,即考官入考场。
  考官们入了考场就不再允许出来,门外有官兵重重擂台赛。考官们在贡院里现场出题并刊刻印制,以免试题外泄。
  为了知道考官是谁,许多考生都会去观看入帘仪式。杜锦宁和齐慕远等人虽早已知道考官姓名,但担心别人生疑,还是去凑了一回热闹,到贡院门口挤了半个时辰,观看完“入帘”仪式后方才回来。
  分手之前,杜锦宁叮嘱道:“大家考试那日,穿得体面些,这些细布青衫就别穿了。”
  尽管府学和南麓书院并不在衣衫上规定一定要朴实,但杜锦宁他们一行人仍然保持着在博阅书院时的习惯,只要去书院,就穿着细布长衫,以此来表明他们的学习态度。因为这个,自打他们进入南麓书院后,南麓书院就兴起了身穿细布衣衫的风潮。谁要是浑身锦锻、衣着华丽,就会被人嘲笑是暴发户,追求享受,不认真学习。
  没想到这会子杜锦宁却提出这样的建议。
  “为什么?”方少华诧异地问道。
  “听我的就是。”杜锦宁却卖上了关子,“只是体面些,也不能太华贵。衣服也不要新的,六七成新就可以了。咱们要低调的奢华,展示的是清贵的气质,懂了吗?”
  方少华看齐慕远嘴角噙着笑,很显然知道杜锦宁此举的用意,他忍不住问齐慕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齐慕远道。
  大家也知道齐慕远跟杜锦宁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杜锦宁自己不说,想从齐慕远嘴里知道答案,那是不可能的,干脆也不再问了,各自回家。
  考官入帘之后,八月初八很快就到了。
  不光是杜锦宁,便是齐慕远、许成源他们都已算是身经百战的人了,为了适应考场,齐慕远还特意叫人在府中弄了个模拟考舍出来让大家进去尝尝那酸爽的味道。杜锦宁、梁先宽、方少华、许成源这一群好友都一起受了几天苦,大家对考舍的适应性增强了不少。
  乡试也是贡院提供饭菜、被褥及文房四宝,并不需要带太多东西。大家拿着杜锦宁特制的香,穿着几层衣服去了贡院,接受官兵搜查。
  搜查这一关是杜锦宁最担心的,她发现乡试的搜查要比童生试要严,以前可以穿中衣,现在要脱到只有一层亵衣亵裤为止。好在没要求脱光,官兵们也没有侮辱考生的举动。
  想想三年后的会试,她就暗暗叹了一口气。
  三年后她十七岁了,肯定是发育了,到时候想要蒙混过关,那就太难了。她不可能束着胸来接受检查。脱得只剩一层亵衣的话,一看就能看出里面是不是还穿了一层东西。
  不过以后的事以后再愁,她只想了一下这件事,就将之抛到了脑后。
  很快轮到他们这伙人受搜查。
  搜查的官兵看到他们一行五人,从杜锦宁的十四岁到许成源的二十岁,都是朝气蓬勃的;杜锦宁和齐慕远的出众容貌就不说了,便是梁先宽、方少华和许成源都是相貌端正、唇红齿白的。
  再加上大家今天穿的都是茧绸长衫,或是在腰上垂着玉佩,或是戴着玉冠,举手投足都是大家风范,一个个气宇轩昂,那些官兵的态度不自觉的就变好了许多,说话都是轻柔了一些,举止也放缓不少。拱手让几人宽衣解带,客客气气地搜查了一下,就挥手放了行。
  大家这时候才知道杜锦宁让大家做清贵打扮的用意。
  不过这不是说话的地方,大家悄悄对杜锦宁竖了个大拇指,便鱼贯着进了贡院,领了考号便各奔东西,各自去寻自己的考舍了。


第519章 奇葩的考题
  这一次杜锦宁没有抽到臭号,也没跟祁思煜这些看不顺眼的坐对面,虽说考舍的位置不是很好,但跟前两次比已算是不错的了。
  杜锦宁虽说在府城里上学,但原籍仍是漓水县的,要跟着漓水县的考生一起入考场。而漓水县这一次被排在后面入场,等她们进到贡院找到自己的考舍坐下时,天色已不早了。
  把考舍收拾一番,坐下歇息没多久,云板就被敲响,胥吏领着差役们开始分发试卷。
  拿到空白的试卷,杜锦宁就知道这一次又是当场出题,没有刻印试卷了。不过这也在她的意料之中。
  六个人,五个派系,出题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争执多少妥协多么平衡。
  虽说出题是主考官和副考官的事,但四个同考官想来也不是吃素的,肯定要防止主考和副主考出他们早已打定主意要出的题。两人虽然不敢泄露考题,但平时教导晚辈的时候偏向于哪些题型,偏向于四书五经中的那一本书,那都是有迹可寻的。如果任由他们出题,解元岂不是很容易就落到他们囊中了吗?
  所以出题时互相阻挠下绊子挑刺那是肯定的,不到考试的最后一刻,考试的题目就定不下来,哪里有时间去刻印呢?
  可饶是杜锦宁对于题目已很有心理准备了,等衙役举着写着题目的牌子在考舍里走动,看清楚牌子上写的题目时,杜锦宁的表情就变成了:⊙▂⊙
  其他考生则是满脸懵逼。
  这是什么鬼?
  衙役手里拿着的牌子,上面就画了个圈:“0”。
  这年头可没有英文,也没有阿拉伯数字,这么个圈圈,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有那胆子大一些的考生实在忍不住,拱手对衙役道:“这位差爷,请问您是不是拿错牌子了?”
  衙役能来贡院举牌子,那也是识字的,念过几年书。刚才他从副主考官手上接过牌子时,也是满心不解的,还僭越地问了副主考官一句,却被副主考官骂了个狗血淋头。
  此时他板着一张严肃脸,回道:“没错。”说着也不理会这些人,径直朝前面走去。
  没错?
  那个圈圈,就是今年乡试的策论题?
  要不要这么坑?
  众考生的心理是崩溃的。
  杜锦宁惊愕之后,倒是很快淡定下来。
  她纵横考场两辈子,什么奇葩的题目没见过?做个脑筋急转弯的现代人,思维天马行空,还怕跟这些读四书五经读得脑袋僵化了的古人比解题么?
  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圈圈,她都能扯出几千上万字的说法来。
  她提起笔,在草稿纸上端端正正地画了一个圈。
  有三天的时间,做两篇策论题,一首试帖诗,时间对她来说绰绰有余,她倒是不急着解题。一会儿等把题目抄完,再慢慢思考如何来写这道题。
  不一会儿,另一个举牌子的衙役走到了她面前。
  他举的是第二道策论题。
  “君夫人阳货欲。”
  看清楚牌子上的字,杜锦宁挑了一下眉,一脸淡定地把题目给抄了下来。
  隔壁考舍的考生看着这几个字,却是一脸懵逼。
  这是啥?
  这六个字他都认识,六个字凑在一起是什么个意思,他似乎、好像……怎么看不明白呢?
  说不明白,也不是。只是吧,这难道真是他理解的那个意思?
  如果真是那个意思,这些出题的主考官难道脑袋被门夹了吗?这种题也敢出?他们不怕回到京城去被皇上责怪吗?再者,这贡院里关着一千号男人,你叫大家洋洋洒洒写上几百上千字,对这位“君夫人”表现“阳货欲”,这是想干嘛?
  这个题目太过那啥,而且有了前面一个奇葩题目打底,这个题目他也不敢问是不是出题出错了,浑身颤抖地把题目给抄下来。
  为啥浑身颤抖?
  要知道这是科举考试啊。他这些年多少个日夜的寒窗苦读,多少个日夜的灯下发奋!家人省吃捡用地从牙缝中省出钱财来供他念书,就期盼着他能考上举人,过上好日子。况且三年一考的乡试,这是在熬生命啊。他都是四十几岁的人了,如果这一届能考上举人,就还有可能继续努力考中进士。可这次考试一耽搁,他可能一辈子就止步在秀才,再也没时间去参加会试、殿试了。他参加乡试的机会如此宝贵,这次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的脑袋却集体被门夹了,出这样坑爹的题目,不是夭拿他的希望,拿他的生命开玩笑吗?
  他颤抖着手抄完题目之后,就彻底崩溃了,坐在那里抹着眼泪,哽咽得难以自抑。


第520章 破题
  两个考舍之间就隔了一层薄木板,杜锦宁的听觉又敏锐,尽管隔壁考生尽量压低了自己的哭声,还是传到了杜锦宁耳里。
  杜锦宁轻轻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第一道题,对于古代这些习惯了循规蹈矩的书生来说,可能觉得考官故意为难他们。但杜锦宁觉得,这题目除了坑爹一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这题目不僵化,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考生的想象,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这比出一个固定的题目让大家写有意思多了。
  就像后面的高考作文,不再出全命题作文,而是通过一两则材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