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归朝-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件事太蹊跷了,自从皇帝亲政之后,无锡米市的生意便冷落许多,也不知芜湖和长沙米市生意如何。
漕粮也要在无锡汇集,再运往京城,也就是说除去漕粮之外,余下的才是真正在米市交易的,那么这三年以来,无锡能赚到钱的商户并不多。
难怪展怀在街上走一走,便被人盯上了,也难怪宋家要把两个十五六岁的子侄送过来。
无锡米商们看着风光,实则日子并不好过。
展怀在宁波时便是借着米粮之事,把宁波卫和宁波衙门闹得鸡犬不宁。
而那件事的起因,则是有人想借军粮之事整治展家。
无锡并非闽国公的地盘,也没有听说这边有闽国公的人,展怀假扮商户子弟来到这里,十有八、九就是为了米市。
这块肥肉,展家想要分割一块了。
霍柔风越想越来精神,她忽然发现,她对这种事情很感兴趣。
以前姐姐让她打算盘,让她看帐本,她全都没有兴趣。
而正在此时,梅树岭的老村长黄华三正带着二十多个村民,跪在无锡县衙门前。
当年的暴雨下了几天几夜,梅树岭有很多人家受灾,担心房子倒了砸到人,无奈,黄华三指挥村民离开村子,想到离梅树岭不远的老洞子去避一避。
可就在这个时候,县衙里来人,让梅树岭的青壮男丁去给衙门干活。
这些青壮男丁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时候,他们若是不在,家里的老幼妇孺可怎么办?
黄华三好话说尽,最终衙门的人松口,只带了三十人离开了村子。
没想到刚隔半日,知县陈焕便来到村子里查看灾情。黄华三说起那三十个人的事,陈知县居然一无所知。
他们这才知道,先前来的人并不是县衙的。
而那三十个人,从此便一去不返,而陈焕也在回去的路上遇难。
黄华三带来的村民都是那三十人的家人。
第六十三章 逢僧话未归
听说梅树岭的人在外面击鼓鸣冤,胡泗在屋里转了两圈,这些日子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儿,看看,果然来了吧。
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梅树岭的那些人失踪的时候,他还在安徽,这件事和他没有关系,如果真要查,也是陈焕的责任。
他看过案宗,梅树岭的人一口咬定是县衙来人,把人带走的,而陈焕却说没有此事,可是陈焕在回来的路上就死了,他究竟有没有说过,谁也不知道。
所以,这件事还是要算到陈焕头上。
想到这里,胡泗浮燥的心终于平复下来,他整整官服,叫来了现任县丞董晋。
一刻钟后,黄华三便被带进衙门,而跟着他一起来的人却被挡在了外面。
这里是县衙,听说有人击鼓鸣冤,便吸引了很多看热闹的,此时县衙外面早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黄华三一只脚刚刚跨进去,围观的人群里便走出来两个人:“阿弥陀佛,县丞大人,贫僧是万华寺的僧人,愿为黄施主做证,请县丞大人准贫僧一起进去。”
人群里顿时一片喧嚣,万华寺是方圆百里香火最盛的寺院。相传万华寺的祖师坐化后,舍利晶白如玉,每年的观音诞都会闪闪发光,光芒聚于舍利塔顶端,久久不散。
先帝南巡时,听闻此事,还曾为万华寺题了牌匾。之后无论大小官员,只要到了无锡,便都会到万华寺参拜一番,万华寺的香火,不逊于金陵的栖霞寺。
听说这是万华寺的僧人,董县丞吃了一惊。万华寺的和尚们素来自持甚高,胡知县身为父母官,在无锡三年,甚至没有见过万华寺方丈,每次去万华寺,也只是知客僧接待他。
而这两位僧人,神情举止绝非知客僧可比,这应是在万华寺有身份的。
这样的人,竟然要给梅树岭的村民做证?
董晋心里一凛,难道梅树岭失踪的那些村民真的事有蹊跷?
到了现在,他已经无法拒绝了,只能请了两位僧人进了衙门。
衙门外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万华寺的僧人居然也来了,顿时一传十、十传百,待到两位僧人与黄华三从衙门里出来的时候,大半个无锡城的人都听说此事了。
黄华三五十多岁,干干瘪瘪,像只风干的桃核。他冲着围观的人团团行礼,这才大声对自己带来的村民们说:“这两位高僧见过他们!”
只是短短的九个字,却如一声惊雷,四周一片寂静,良久,才暴发出一个女人的哭声,紧接着,这哭声越来越大,从一个变成一片。
见过,见过!
三年了,他们找遍了梅树岭附近的山山水水,也没有找到他们的亲人,甚至连一双鞋一件衣裳也没有。
失去的亲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不在了,家也就撑不住了,有的老母亲至死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有的年轻媳妇熬不住了,悄悄跑了,只留下年幼的孩子。
村民们冲着两个僧人连连磕头,却再也说不出话来。
黄华三连忙向僧人们拱手:“两位大师,乡下人不懂礼数,您二位莫要见怪。”
其中一位三十多岁的僧人双手合什,向众人回礼,朗声说道:“贫僧玄空,这位是我师弟玄静。三年前暴雨成灾,贫僧和师弟奉了主持方丈之命,带着十几位僧众去加固河堤,却从河里救出一人,他从上游飘下来,已是奄奄一息,抬回寺院后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只是可能是被山石撞伤了脑子,他不记得自己是哪里人氏,姓甚名谁,听他说话是四川口音,监寺大师还曾写信给四川云霄寺,代为打听。”
“可惜却一直未果,这人便留在寺中做些杂活,直到前不久,有位香客来寺中,无意中见到此人……”
玄空的话还没有说完,跪在地上的一名中年女子便惊呼道:“我弟弟小时候曾跟着我爹在四川住过几年,就是说的一口四川话,村子里的人都知道,玄空师傅,你说的这人一定是他!”
玄空面色平静:“女施主说得对,那位香客曾经在梅树岭见过他,说他是个篾匠。”
“对,对,我弟叫大德子,他是我们村子里最好的篾匠!他在哪儿,他在哪儿啊?”
那妇人扑到玄空面前,又要跪下磕头,黄华三一把将她拦住。
“王柱家的,你不要冲撞了师傅,听师傅把话说完。”
妇人如梦方醒,硬生生地跪下不动,却用一只手捂住了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玄空继续说道:“女施主请放心,他就在寺内,而且也已经记起前尘往事,只是事关重大,方丈大师为了安全起见,暂时不让他回去,女施主若是担心,稍后随贫僧到寺里见他便是。”
方才黄华三与玄空玄静一起进了衙门,这番话已经听玄空对董县丞说过一遍,他有心理准备,但是在场的村民们却不一样,听说大德子就在离梅树岭五十里的万华寺,他们激动不已,大德子是和他们的亲人一起走的,大德子还活着,那他们的亲人呢?
“王柱家的,我们和你一起去万华寺!”
“对对,我们都去!”
一直没有说话的玄静和尚高声颂了一声佛号,黄华三忙向众人做了个噤声的动作,这些人原本就对万华寺的僧们们敬若神明,此时连忙闭上嘴,屏声凝气听玄静说话。
玄静道:“贫僧师兄已向县丞大人说了,方丈大师认为事关重大,今日派贫僧和师兄来的时候,还给无锡城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大人、名流雅士送了帖子,明日请知县大人一同到寺内,听大德子施主把当年的事情一一道来。”
围观的人们全都瞪大了眼睛,万华寺方丈竟然对这件事情如此重视,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乡民而已。
无锡是江南名城,文风鼎盛,不但在朝为官者众多,就连致仕后移居此地的也不少,万华寺方丈要请的老大人,想来就是这些人了。
第六十四章 寺忆新游处
县衙门前发生的事情,霍柔风很快便知晓了。
“是郎青带着村民们去的?那么万华寺的和尚呢?也和展,不对,和杨公子有关系?”霍柔风问道。
张升平摇摇头:“我之前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把万华寺牵扯进来,以往万华寺从不参与这等俗事,当年老爷……”
他说到这里时,忽然意识到不应再提,便止住了话头。
霍柔风蹙眉:“我爹认识万华寺的人?”
张升平道:“老爷在世时,每年都给万华寺送银子,有一年便是我去送的。”
“你说我们家每年向万华寺布施银子,咦,我怎么不知道,我来的时候,姐姐也没有说过啊。”霍家是杭州灵隐寺的大香客,这不是秘密,杭州人都知晓,可是万华寺远在江苏,偶尔布施一笔香火钱也就罢了,为何还要每年都让人专程送过来呢?
张升平道:“这个我也不清楚,先前是老爷身边的顾头儿来送的,后来顾头儿回乡养老,老爷便让我来了,可也只有那一次。”
他说到这里,语气里来了一丝悲凉。
顾头儿是霍老爷身边的护卫,前几年患了眼病,虽然没有大碍,但却不能再做护卫了,霍老爷给了他二百亩良田,让他回乡养老。
霍柔风记起来了,顾头儿走后的第二年,父亲便过世了。
也就是说,张升平是在父亲去世之前去万华寺的,之后并非是换了人,而是父亲不在了。
“我爹让你给万华寺送了多少银子?”霍柔风问道。
张升平:“我记得很清楚,二百两一张的银票,足足五十张,共计一万两。”
一万两?霍柔风眉头动了动,一万两银子虽然对于霍家是九牛一毛,但是却是会一定登记上帐的,姐姐接手生意后,即使以前不知道有这笔开销,帐房和管事们也会告诉她,帐簿上也会记录得清清楚楚。
依着姐姐的性子,对于给寺院捐银子的事,她一定是会按照父亲在时的先例,继续让人去办的。
可是姐姐没有,霍柔风也没有听人提起过。
莫非连帐房也不知道?
“我爹让你来万华寺时,你是到哪里领的银子?和你同来的还有谁?”霍柔风问道。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三四年,但是张升平记得很清楚,他道:“霍老爷是让褚庆和我一起来的,先前顾头儿来的时候,也是褚庆跟着。银子不是去领的,是霍老爷亲手交给褚庆和我的。”
褚庆原是霍老爷的长随,后来霍家的商队想与云南的马帮合作,霍老爷派了褚庆去云南考察。褚庆走后不久,霍老爷便去了陕西,客死异乡。
这些年来,褚庆一直在云南,霍柔风最后一次见到褚庆,还是他回来奔丧的时候。
“你是说,这一万两银子是我爹亲手交给你的?”霍柔风问道。
张升平点点头:“是啊,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还有些感动,霍老爷担心我是第一次办这样的差事,怕帐上为难我,亲自拿了银子交给我。”
站在张升平的角度,他是会这样想的。
但是霍柔风却不这样认为。
这笔银子没在帐上,帐房的人也不知道,张升平拿到的银子,并非是霍老爷从帐房拿出来的,而是本来就是霍老爷的私己银子。
难怪姐姐不知道,原来父亲给万华寺的香火钱,竟然是自己的私己。
父亲掌管着整个霍家二房,掌管着永丰号,他是人称江南活财神的霍沛然霍老爷。
他想从帐上拿多少银子就能拿多少银子,他想把这些银子给谁就能给谁。
可他为何要动用自己的私己,还要做得悄没声息呢?
霍柔风一头雾水,她开始对万华寺产生了兴趣。
“那和尚既然说,明天请知县大人前往万华寺,那你去准备一下,明天爷要到万华寺上香。”
张升平道:“九爷,那和尚说了,被邀请前去的都是送过帖子的,您这样贸然而去,恐怕也只能在寺里上上香了。”
也就是说,关于梅树岭的事,是不会让他们看到的。
霍柔风挥挥手:“我不管,你去想办法,即使爷拿不到帖子,也要让有帖子的人带着一起去。”
好吧,张升平领会了九爷的意图。
九爷所谓的“我不管,你去想办法”,当然就是花钱了。
霍大娘子常常说,只要是能用银子摆平的事,那就都不是大事。
张升平找了林文盛,林文盛又陪着他去找了崔大掌柜,到了晚上,张升平风尘仆仆从城里赶回来时,已经把这件事办得妥妥当当。
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致仕官宦,总会有缺银子的,而且这些人素负盛名,在外面还要摆出一副不缺钱的样子,因此,生财有道这种事,和他们不沾边,大多数人都是坐吃山空,即使收点润笔银子,也要偷偷摸摸。
崔大掌柜在无锡几十年,对各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不到半日,张升平便用五百两银子的价格,拿到了张举人手里的那份请帖。
张举人要准备明年的会试,无暇琐事,让一位素来仰慕他诗文的小友,代他前来。
至于这位小友有多么仰慕他的诗文,张举人懒得多想,那五百两可并非银票,而是白花花的现银。
有了这五百两,明年进京应考的花用就足够了。
霍柔风对于张升平的办事能力越来越满意了,区区五百两,太便宜了,太划算了。
次日天还没有亮,她便被采芹叫起来了,迷迷糊糊地被丫鬟们服侍着洗脸梳头换衣裳,又被喂着吃了半碗素馅馄饨,便上了马车,跟着众人上路了。
走出十多里,她醒过盹来,才发现她靠着睡觉的迎枕是采芹的肩膀。
“采芹,你怎么跟着一起来了?”她问道。
采芹哼了一声:“奴婢听张升平说了,那个杨公子可能也要去,奴婢就是要去盯着他的,他没安好心。”
“嗝”,霍柔风打个嗝儿,冲着采芹竖起大拇指,“采芹,这都让你看出来了,你真是高人也。”
第六十五章 古刹嚣尘外
采芹穿了一身小厮的衣裳,可是霍柔风怎么看她都觉得好笑。
“采芹,爷要是男的,就收了你。”她真诚地说道。
采芹用一块柿饼堵住了她的嘴。
霍柔风三两口把柿饼吃掉,涎着脸讨好地说:“等你嫁人的时候,爷给你置办一座庄子,让你嫁过去就当地主婆,好吧?”
采芹叹了口气:“爷,上次您还说赏给奴婢一套杭州城里的三进大宅子呢。”
“是啊,我给忘了”,霍柔风一拍脑门,“那爷给你一座三进宅子,再给你一座庄子,你放心,不用在帐上拿钱,爷自己有钱。”
说到这里,她猛的想起父亲在世时每年给万华寺的那一万两银子。
父亲动用的也是私己钱。
她要用自己的私己钱给采芹置办嫁妆,是觉得采芹是她的自己人,所以她要用自己的钱。
那么父亲呢?难道他老人家也是这样想的,认为万华寺是自己人?
万华寺当然不会是父亲的自己人,但是如果是万华寺里的某个人呢?
这笔银子其实并非是给万华寺的香火钱,而是因为那个人而给万华寺的?
就像这次她来无锡,姐姐便给庄子里拨了一笔银子,一来是她在庄子里的花用;二来也是给庄子里上上下下的辛苦钱。
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在万华寺里的人是谁?
父亲去世后,这笔银子也就停了,那人在万华寺过得如何?
霍柔风想得出神,采芹用手指在她眼前笔划了几下,她才如梦方醒。
自己真是多想了,前世时母亲说过,除非是亲眼所见,否则什么都不能相信,当然更不能像她这样毫无根据地臆想了。
霍柔风狠狠鄙视了自己一番,拿过心爱的笛子,给采芹吹奏了一曲。
前面一半是柳师傅教的,后面一半是霍九爷自由发挥。
谁让柳师傅教得慢呢。
一曲终了,她渴求地问采芹:“好听吗?”
采芹白着脸点点头:“好听,是那个什么绕着房梁。”
霍柔风高兴了,笑得眉眼弯弯:“我知道你在哄我玩儿,可我喜欢。”
活了两世,她都是被人哄着的,她如果还不能看得通透,那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了。
重活一世,她的宗旨,对自己和所有对她好的人都要更好更好。
她伸个懒腰,重又靠在采芹肩膀上:“采芹啊,你嫁人以后我会想你的,让我隔三差五就到你家吃饭好不好?”
“不好,奴婢家里小门小户,可招待不起您。”采芹没好气地说。
“没事没事,我让人到秦镇给你寻个卖米皮的当婆家,到时你家就做米皮招待我,爷喜欢吃那个。”她想起秦镇的米皮,咽了咽口水。
采芹哼了一声:“您让奴婢嫁个卖米皮的,是想让奴婢推一辈子石磨吗?”
“你不想嫁给卖米皮的啊,那就嫁给卖肉夹馍的……”
这次没等她说完,采芹便把一颗蜜枣塞进她的嘴里。
车厢里终于安静了。
采芹叹了口气,九爷自幼在江南长大,也不知为何,就是喜欢北方的口味,尤其是独爱陕西的吃食。小时候,九爷喊着要吃米皮,灶上的人都不知道是啥,还是老爷见多识广,让人请了一位陕西秦镇嫁过来的媳妇子,教给厨子做米皮。
霍柔风再次开口说话时,马车已经停在了万华寺山门外面。
山门外停了几辆马车,这些马车大多朴实无华,但却足够宽大,一看就是出自有底蕴的人家。
霍柔风对张升平道:“我们等一等,先不要进去,给马车上的灯笼摘下来。”
霍家的马车上,挂着两只银丝玻璃灯,上面写着硕大的“霍”字。
车把式把马车赶到离山门稍远的地方,从这里能清清楚楚看到出入山门的人。
金豆温顺地靠在霍柔风的腿边,时不时地用爪子挠挠耳朵,霍柔风便把它抱过来,让采芹拧了湿帕子,仔仔细细给金豆擦耳朵。
张亭和张轩在车门张望,约莫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张轩凑到车窗前:“九爷,杨公子进山门了,他身边的五个人全都来了。”
“有没有看到傅明扬?”霍柔风问道。
张轩道:“没有啊……不对,杨公子身边怎么有两个瘦子,耿锁或者耿义没有来!”
耿锁和耿义魁梧英伟,郎青和傅明扬才是消瘦的身材。
霍柔风笑道:“他果然不嫌事大,不但要把无锡城搅成一锅粥,还要铁证如山。走吧,跟着爷去看看热闹,我看他的这出戏要怎么演下去。”
说完,扔下手里的湿帕子,霍柔风跳下马车,金豆儿蹦蹦跳跳地跟上,采芹想拿根链子拴上金豆儿,可这一人一狗跑得太快,她只能小跑着跟在后面。
看了张升平手里的请帖和张举人盖了印章的手书,便有僧人带着霍家一众人去了后山。
霍柔风环顾寺院,这才发现万华寺果然名不虚传,并不比杭州的灵隐寺小。
张升平低声告诉她,后山有座万佛殿,建这座大殿时,先帝让人从京城送来九九八十一块御砖。先帝殡天后,太后娘娘还派了庆亲王和御前太监来到万华寺,代替她老人家在万佛殿为先帝做了一场法事。
因此,这万佛殿的殿门是用栅栏隔开的,除了寺内有身份的僧人,只有王室宗亲来了,才能进殿,寻常人等只能在殿外的空地上参拜。
霍柔风听了直撇嘴,京城里有大相国寺,也有潭柘寺,这位赵太后却舍近求远,专门派了自己的小儿子,千里迢迢到万华寺里给先帝做法事,倒也不嫌麻烦。
赵太后有四个儿子,长子三岁便夭折了,当今天子是次子,另外还有荣王和庆王,荣王早在先帝孝期刚过,便去陕西就藩了,时年九岁。而当时庆王只有五岁,便留在了京城,赵太后很疼这个小儿子,之后朝臣多次奏请让庆王就藩,太后全都没有答应。
据说荣王就藩时还出过一件趣事,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把荣亲王改封秦亲王,朝堂大哗,赵太后便顺水推舟,说皇帝年轻,还不能处理朝政,借着这件事垂帘听政,直到三年前,才让年已二十多岁的皇帝亲政。
第六十六章 陌上谁家年少
霍柔风想着心事,脚下不由得慢了下来,张升平等人不敢催她,只好冲着带路的僧人歉意地笑笑,示意他等等自家九爷。
年轻僧人并不介意,好脾气地缓下脚步,来万华寺的达官显贵太多了,看这位小公子的模样,想来也是哪家大户娇宠着的宝贝,这样的孩子他自是见怪不怪。
正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小师傅,请问这条路是通往万佛殿的吗?”
年轻僧人转过身去,见说话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者。僧人双手合什,道:“正是,施主也是受方丈大师相邀吗?”
老者正欲回答,他的身后又响起一个声音,年轻僧人这才看到,老者身后还有一个人,只是大半个身子都被老者挡住,僧人只能看到那人穿着件玄青色的衣裳。
“我等只是来此上香,并非受方丈大师相邀。”
简简单单的十几个字,如同穿过林梢的风,清清淡淡,却又字字清晰。
正在神游太虚的霍柔风猛的惊醒,这个声音有些耳熟,她似是听过。
她抬起头来,从她的角度刚好看到那人的背影,那件玄青色的斗篷啊!
已是五月,霍柔风已经换上了轻|薄的衫子,采芹看不到的时候,她还会挽起袖口,露出一截雪白的小臂。
而这个人还和一个月前一样,头被斗篷的风帽遮得严严实实,不像是在五月天,倒像是站在风沙吹过的狂风里。
霍柔风这才想起来,她想要的玄青色衣裳,也不知道做好了没有?
衣裳的事,她早就忘了,但是穿着这件衣裳的人,她记忆犹新。
有些人就是这样,只是一个背影,一个声音,便能让人永远难忘。
等等,声音?她什么时候听到过他的声音,她只是听过他的笛音。
那是她听过的最好的笛声,柳无醉的笛子吹得好,但是毕竟是靠着这个吃饭的,因而不免多了几分匠气。
而这位玉笛公子的笛声,便如山间轻淌的溪流,清新恬畅。
可是她却觉得他的声音也很熟悉,依稀仿佛……是了,这是在宁波时,那条乌蓬小船上,如月光般神圣不可方物的那位公子。
小孩子的记性都很好,何况霍柔风比起一般小孩还要聪明几分。
她见过这人三次,第一次是在宁波,第二次是在浮玉楼,第三次是在撷文堂。
那么和这人在一起的老者,便是在浮玉楼遇到的那个。
霍柔风不动声色地藏到采芹身后,她自认方才低头想事情,这主仆二人应该没有看到她。
她从采芹身后露出一只眼睛,看到主仆二人从僧人身边走过,衣袂摆动之间,她看到一管莹白的玉笛。
霍柔风看看自己腰间,也别着一支笛子,不过是支竹笛。好在没把三千两买的玉笛带出来。
她决定以后也不带那只玉笛了。
直到那主仆二人走远,她才对采芹说:“你回去就把爷那支玉笛交给林文盛,让他找个铺子寄卖出去。”
采芹并没有看到方才那人腰间的玉笛,她只是奇怪九爷为何忽发奇想。
九爷先前是很喜欢那支玉笛的。
“卖了?真要卖吗?”她问道。别说是九爷屋里了,就是霍家的库房里,像这种值钱又没用的东西也是足足装了上百个箱子,不喜欢的就放起来,没有必要卖了吧。
“卖,一定要卖了,爷看着碍眼,嗯,花个几百两找位名士题个字刻在上面,少说也能卖……五千两吧,多出来的银子,爷用来给你置办嫁妆。”
霍柔风小手一挥,带着金豆儿,潇潇洒洒地走了,留下采芹在风里发怔。
她的嫁妆要着落在那支玉笛上了。
难怪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说不定当初买这支玉笛时,九爷就是冲着给她办嫁妆才买的呢。
天啊,有钱人可真会省钱。
霍柔风走了几十步,忽然又停下脚步,对张升平道:“看到方才那主仆二人了吗?盯着他们。”
今天来万华寺看热闹,张升平不敢怠慢,他带了二十来人,有五个人跟着他们去后山,还有五个则扮成普通香客,在前面,另外还有十人在寺外候着。
张升平不动声色,招手叫过张轩和张亭,耳语几句,小哥俩便走开了。
霍柔风对张轩和张亭已经观察了一阵子,也听林文盛夸奖过他们,压低声音对张升平道:“别小看了那主仆二人,说不定他们和太平会有关系。”
太平会三个字像是一道惊雷,张升平吃了一惊,在宁波时,他是深深领会了太平会的厉害。
他这才感觉自己掉以轻心了,张轩和张亭虽然机灵,可是毕竟年幼,缺乏经验,再说真若是被太平会的人发现了,这也太危险了。
“九爷,我……”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霍柔风摇摇头:“不用小题大做,就让他们去吧,如果这次的差事办得好,回杭州后让他们跟着我吧,我姐那里我去说。”
张升平大喜过望,他在霍大娘子面前明里暗里提过两回,想让自己的两个侄儿调到九爷身边,霍大娘子全都不动声色地岔开了话题。
张升平一直都很奇怪,别人家的公子哥儿,到了九爷这个年纪,出来进去的都是小厮,可是九爷却还是养在胭脂堆里,虽然也有几个小厮,但是要么是七八岁的小孩儿,要么就是在外面采办的,能在九爷近身服侍的,里里外外全是丫鬟婆子。
但是这也足能说明霍大娘子有多么宝贝这个弟弟了,担心小厮们粗手笨脚不会服侍。
现在九爷开了金口,张轩和张亭前程有望了。
当着寺里的僧人,张升平不敢当声谢过,只好强忍欢喜,亦步亦趋地跟在霍柔风身后,倒是把方才担忧的事情放下了。
众人拾级而上,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采芹已是香汗淋漓,这些日子霍柔风每天游水,身子壮实不少,反倒一点儿也没有觉得累,她的心早就被好奇填得满满的。
万万没有想到,来了一趟万华寺,竟然能够偶遇那位神仙般的玉笛公子。
不过这种偶遇邂逅,她很喜欢。
第六十七章 那时年少
霍柔风的心怦怦直跳,她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有点心慌,又有点期待。
其实早已看不到“玉笛公子”的影子了,可是她还是拔着脖子不住张望。
采芹只好问她:“九爷,您看什么呢?”
“没,我没看什么”,霍柔风把脑袋摇得像拨郎鼓,“我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好看的人。”
采芹立刻拉长了脸:“九爷,那个杨公子不是好人,他是图霍家的钱才和您一起玩的,我娘说过,小白脸都不可靠。”
“噗!”霍柔风笑了出来,“我又没有想看他,再说,他的脸白吗?”
海边长大的人,没有晒成黑炭头就万幸了,说展怀是小白脸?采芹一定是眼瞎了。
一想到过会儿就能看到展怀了,霍柔风握住拳头,展怀在无锡城里是打着霍家的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