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途-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这八百石大米进价多少?”
陈万里低下头,不敢说话,半晌才低声道:“大人,安南一石米只要一两银子。”
“哼!十倍的暴利,难怪你们连命都不想要了。”李维正冷哼了一声道:“依照大明律,走私者一律杀头,你还有什么话说。”
陈万里叹了一口气,垂首道:“我已触犯了大明刑律,愿受一死,船和稻米也愿意交给大人处置,只求大人饶他们一命。”
李维正盯着他,良久,他忽然笑了,转身对众手下道:“到此为止,我们下船回去。”
“大人,你要是放了他们?”罗广才急道:“他们可是触犯了大明的刑律,怎能轻饶。”
李维正瞥了他一眼,冷冷道:“我的命令你再敢多言,立斩不赦!”
……
卷四 锦衣千里 第一百一十一章 风吹草动
新安县城离海边约一里,城池不大,但修筑得十分坚固,能抗住狂风暴雨的肆虐,而且是修筑在一座高地上,易守难攻,也是为了便于附近的百姓躲避倭寇的袭击。
一名锦衣卫校尉向城头射上了一封信,过了一会儿,城门开了,跑出来一名四十余岁官员,他在李维正面前跪下,毕恭毕敬道:“卑职新安县知县王琳,参见千户大人。”
李维正点点头便道:“我们是来广东公干,路过贵县,准备在此休整两日,你切忌不可把消息传出去。”
“是!卑职绝不敢乱传。”说完,王知县将锦衣卫们请进了县中。
县城内显得很破旧,一眼望去都是平房,看不见一栋两层的房子,密密麻麻,颇有点像后世的贫民窟,但大部分房子都从外面上了锁,显示人去屋空,其余有人住的房里黑洞洞的,让人感觉屋内有人正向外偷偷张望。
“王知县,不知县里的百姓靠什么过活?”李维正问得很漫不经心,但他的目光却将这个知县脸上的一丝一毫都收入眼中。
果然,王知县的脸上露出一丝惊慌之色,立刻又消失了,他叹口气道:“本县原有百姓数万人,禁海令下,大部分被内迁到泗州,另一些逃亡海外,还有去广州种田,现在只剩下不足八百户,青壮几乎都在南海卫从军,剩下的一千余老弱在山边种几亩薄田为生,生活十分贫苦。”
李维正暗暗点了点头,难怪这里走私猖獗,原来南海卫就有他们的子弟,他笑着又问道:“那王大人在这里做了几年知县?”
王知县神情十分萧索,低声道:“我没有什么政绩,升迁无望,别人也不愿到这里来,从洪武十三年我便在此做知县,已经整整十年了,福州老家也快八年未回去了。”
李维正笑了笑,却语带双关道:“王知县在这里也可保一方百姓,未必是坏事,对吧!”
王知县一下子呆住了,他脸色大变,眼中惊慌之极,李维正却哈哈一笑道:“王知县放心,休整两日我们便北上,仅仅路过此地而已,新安县的事情我什么都不知道。”
县中空屋颇多,三百锦衣卫很容易便找到了宿处,王知县又让人送来草料和一点米,三百锦衣卫随即住了下来,他们在新安县内休整了两天,才慢慢从近一个月的大海颠簸中恢复过来。
这天上午,三百锦衣卫休整完毕,带一名向导离开了新安县,向北而去,王知县一直将他们送出十里外,确认他们真的走了,才长长松了一口气,返回了县中。
……
新安县也就是今天深圳一带,在新安县西南二十里外有大鹏守御千户所,主要是防倭寇,从新安县北上一路都是丘陵地带,林木茂盛,野兽出没,原本这一带渔村众多,但海禁后后渔民失去生活来源,被迫离开了家乡。
海边不远随处可见被废弃的渔村,到处是渔船的残骸,已经没有了人的生息,众锦衣卫在一名向导的指引下,沿着一条几乎被野草覆盖的官道疾行,一路翻山越岭,过河涉水,第三天中午抵达了东莞县。
这里紧靠东江入海口,是广东南海卫的驻地,南海卫负责拱卫整个广州府地区的安全,也包括打击零丁洋上的海盗和走私者,防御倭寇,有驻军五千余人,大小船只三百余艘,指挥使叫虞光清,也是一个跟随朱元璋夺取江山的老兵,只是他极善寻找靠山,最早他的靠山是坐镇广东的永嘉侯朱亮祖,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千户,道同案后,朱亮祖父子被朱元璋抓进京中鞭死,虞光清失去了后台,但没几年,他在一次回乡探亲时,偶然得知一个同村人竟是秦王府的管家,他便花了大血本,通过他靠上了秦王这棵大树。
五年前,秦王通过兵部的关系使他升为了南海卫指挥使,成为正三品高官,连广东都指挥使都给他几分面子,与他称兄道弟,加之广东地方偏僻,远离朝廷,手握重兵的虞光清几乎就成了独霸一方的诸侯。
当然,秦王这棵大树也不是那么容易靠的,从三年前开始,秦王便秘密派人来广州做海外贸易,尤其是和日本贸易,赚取超额利润,而从去年起,秦王也发现了大明和日本之间的金价差失衡,便用黄金去日本兑银,牟取暴利,然后又用骡马队走四川将白银运回西安,已经成功赚取两票,但今年的第三票却似乎出了一点问题,从年初到现在海船始终未返,虞光清也是忧心忡忡,生怕在他的地界内出事被秦王责罚。
五天前,秦王的幕僚赵无忌从京中赶到广东,带来了秦王的手令,银船将在一个月内抵达广州府,命他小心接船,就在虞光清刚刚松一口气时,广东都指挥使张大人忽然派人来密报,锦衣卫从海里已经抵达广州,已经在半路上岸了,极可能会经过东莞。
虞光清当即被吓出一身冷汗,不过他很快便反应过来,锦衣卫不是冲他来的,而是风传地方官府贪污赈灾粮一案,应该与秦王无关,否则秦王会派人来警告,这天下午,就在虞光清忐忑不安时,一名斥候来禀报,三十里外发现了一支奇怪的队伍,像军队可又和军队不大一样。
虞光清立刻明白过来,锦衣卫到了,他立刻身着官服,率人到十里外迎接李维正一行。
从荒无人烟的南方一路过来,东莞县附近已经略略恢复了生机,而且今年的台风对东莞的影响也不大,到处是绿油油的大片大片的稻田,一座座村落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随处可以看见在田间劳作的农夫,官道宽阔平坦,不时有往来的马车辚辚驶过,三百名锦衣卫列队在官道上缓缓而行,两边农田的农夫们纷纷拄着锄头,惊讶地望着他们。
前方飞驰来了一队官兵,在李维正面前停了下来,为首军官在马上拱手施礼道:“大人,我家指挥使大人已经在五里之外等候,欢迎大人的到来。”
李维正的表情就仿佛事出突然、事先没有想到一般,他有些吃惊地问道:“可是南海卫的虞指挥使?”
“正是!”
李维正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他立刻回头对众人高道:“弟兄们加快速度,不要让主人久等我们。”
众锦衣卫纷纷吆喝战马,加快速度向北方驰去。
……
“在下南海卫虞光清,欢迎各位锦衣卫兄弟的到来!” 虞光清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老远便大笑着迎了上来。
李维正翻身下马,拱手笑道:“在下是锦衣卫三所千户李维正,要烦劳指挥使大人了。”
“哦!你就是李维正?”虞光清一脸惊讶,慌忙拱手道:“久仰李千户龙门所壮举,今日一见,不胜荣幸。”
李维正笑道:“指挥使大人消息很快啊!”
虞光清眼睛眯拢了,“广东虽蔽塞,但有的消息还是很快的!”两人对望一眼,一起心领神会地大笑起来。
“李千户,请!”
“虞大人请!”
三百锦衣卫来到了军营,自有人安排他们的住宿,李维正随虞光清坐下,两名亲兵给他们上了茶,李维正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舒心地叹道:“好茶,我已经快一个月没喝这种好茶了。”
“千户大人这次南下,可是为了查赈济粮之事吧!” 虞光清不露声色地问道。
李维正有些感慨道:“正是,这件事已经闹得很大,连京城都有所耳闻了。”
“皇上震怒那是当然。” 虞光清冷笑一声道:“千户大人从水路过来是不知道,这件事早已在广东闹得沸沸扬扬,三天前,灾民聚集的番禹县,三万百姓聚众冲击县衙,广州知府恳求我派兵镇压暴乱,我怎么会出兵镇压灾民。”
李维正缓缓点了点头,“大人说得不错,皇上接到广东快报,说有地方官贪污赈灾粮,要激起民变,皇上为之震怒,特命我前来调查此案,不过我想问一问,这件事可是真的?”
“无风不起浪,贪污赈灾粮的事情固然是有,但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地方官府赈灾迟缓,饿死不少人,激起老百姓对官府的不信任导致,听说增城那边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说到这里虞光清的脸上出现了愤忿之色,极为不满地说道:“这些地方官老爷平时风花雪月,享乐在前,可一旦遇灾便个个推诿,都不肯到灾区去,生怕染了疫病,什么事情都要请示上面,有的县官粮满仓也不敢拿出一粒米给要饿死的百姓,这种赈灾不出事才怪,我是灾后立刻就将粮米送到军户家中去,才不等那帮官老爷慢慢打官腔。”
“原来如此。”李维正笑了笑又问道:“皇上不是派了宣抚使来吗?他们怎么不协调此事?”
“大人说的户部侍郎罗大人吧!不是我说他,毕竟是文官,搭建粥棚、四处安抚灾民是做的不错,可他没有魄力,老好人一个,总是体谅地方官的难处,至今没有任何官员因灾被免职,好像还有个十七王子,但毕竟年少,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李维正大致了解了情况,便起身拱拱手笑道:“多谢指挥使大人给我介绍了现状,我心里有数了,等会儿弟兄们吃完饭,我就要出发前往广州,这次我奉皇上之命来办案,若有需要,可能还要烦请大人派兵协助。”
“李千户放心,只要不离开广州府,千人以下的士兵我是有权力调动,一定会帮忙。”
……
休息了一个时辰后,李维正率锦衣卫离开了南海卫军营,搭乘虞光清提供的军船前往广州,码头上,虞光清望着大船远走,他忽然回头命令亲兵道:“立刻发鸽信到广州,通知赵无忌,李维正将于后天抵达广州,他是来调查赈灾粮一案,与秦王无关。”
……
夜幕悄然降临广州,热闹的街市也渐渐冷清下来,从隋唐时开始,广州就是中国与波斯、大食、天竺及南洋等地进行海外贸易的据点,尤其宋朝时,万船云集、遮天蔽日,天下物资财富皆汇于广州,广州繁华盛极一时,但到了明朝建立,禁海令当即便给了广州沉重的打击,尽管它是广东行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但随着海外贸易的禁绝,民生凋敝,昔日繁华不再。
今年夏天,广东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台风袭击,东西江洪水泛滥,各地损失惨重,灾民遍野,数十万难民涌入了广州,使广州再一次成为了大明朝廷关注的焦点。
在广州城南有一座大宅,大门紧闭,这里是广东大乡绅罗氏家族的一处宅子,此刻,房间里灯火通明,几个人正在商议银船一事,坐在上首便是秦王幕僚赵无忌,他于六天前抵达广州,银船抵达后他将负责将第一批银押运回西安,当然,银子不会光明正大的押运,它将在随后的半年内分批跟随在广东采办的货物北上,而这些货物的主人就坐在左首,是两名大商人,一人六十余岁,须发皆白,姓马,西安府人,依附秦王而发达,他拥有一支庞大的骡马商队,长期在福建、广东一带做生意,从去年开始他负责将秦王的银子运回西安。
在他旁边一个男子约三十岁出头,长得眼睛深凹,颧骨突出,祖籍广州府清远县人,本地巨商,也就是这栋宅子的主人,姓罗,从元朝时起,他的祖父、父亲就是广东有名的大商人,他的家族原本依附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死后,又靠上了南海卫指挥使虞光清,罗氏家族一直靠海外贸易而发财,而大明禁海后,罗氏家族便投资于土地,成为了广东数一数二的大乡绅,虽然洗脚上岸,但罗家对海外贸易依然念念不忘,私下里仍和日本有贸易往来,并在零丁洋的一个小岛上修建有秘密仓库,这次秦王从日本贩银,罗氏家族便担任了海外运输的责任,由长子罗宋全面负责此事,此刻罗宋悠闲地半躺在宽椅上,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对面的菊池风雅。
作为日本银船的合作方,菊池兄妹也在座,在京城杀死北朝使臣,身份已经暴露,为了平安离开大明,菊池兄妹便随赵无忌南下广东,准备从这里乘走私船返回日本,当然,在日本银船没到之前,赵无忌是不会放他们离去。
菊池秀二象睡着一样,闭眼盘腿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而菊池风雅却拎着一只酒壶,自顾自地细斟慢饮,不时将一个个秋波抛给主人罗宋,这个男人虽是岭南人,但长得很清秀,身体强壮,很合她口味,就不知道在床上能不能忍受得住她的花样。
赵无忌见他们二人眉目调情,忍不住哼了一声,提高声音道:“各位,我要再次提醒你们,这批银子数量庞大,殿下极为重视,昨天又发加急快报给我,命我们不得有半点大意。”
“赵先生,我们当然知道事关重大,但就为这句话把大家召来,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吧!”罗宋一耸肩,摊着手对菊池风雅笑道:“菊池小姐,你说我说得对吗?”
菊池风雅展开折扇了遮住脸,眉毛轻轻一挑,露出一个迷人的笑容道:“听说广州夜里有很多地方都颇为热闹,罗公子是此中行家,要不就带我去逛逛?”
罗宋呵呵地笑了,“菊池小姐既有兴趣,我今晚就带你去三元赌馆,那里可有最好的美酒,你可以放开手玩,放开肚子喝,一切费用都由我来承担。”
说到这,他的目光又瞟向菊池秀二,微笑道:“那里也有最漂亮最香艳的女人,菊池先生可愿意一同前去?”
菊池秀二就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眼皮也没有抬一下,罗宋有些尴尬,他又要说话,赵无忌却冷冷打断了他,“我召集大家前来,当然不会没有事情,殿下传来紧急情报,锦衣卫奉命南下调查赈灾粮一案,我刚刚又收到虞大人的紧急鸽信,锦衣卫已经抵达东莞县,后日将至广州,诸位可知道,这次锦衣卫的头,就是千户李维正。”
‘李维正’三个字如一阵狂风吹过大堂,菊池兄妹赫然动容,菊池秀二的眼睛蓦地睁开了,眼睛里闪过一道激动之色,杀机迸现,而菊池风雅的眼睛也亮了,她慢慢喝了一杯酒,显得悠然向往。
对面的罗宋见菊池风雅的眼睛露出了他从未见过的期望之色,他心中不由一阵嫉妒,恶狠狠道:“不过是只鹰犬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
菊池秀二却不屑地冷笑了一声,用生涩的汉语道:“他是只鹰犬,可你连给他擦屁股都不配。”
“你!”罗宋腾地站起来,胀红了脸怒道:“这里可是我的宅子,有对主人这么说话的吗?”
说罢,他一甩袍袖,怒气冲冲而去,菊池风雅眼珠一转,便站起身对赵无忌笑道:“我大哥不会说话,得罪了人家,我去赔个礼。”
说罢,她也追了出去,走过一个回廊,只见罗宋满脸怒气地站在那里,菊池风雅上前温柔地低声道:“对不起,罗大哥,我哥哥就是那个脾气。”
“没什么,我不会放在心上。”性感而漂亮的菊池小姐向他道了歉,罗宋的怒火便立刻烟消云散了,他瞥了一眼她高耸的胸脯,咽了口唾沫道:“要不我现在就带你去赌馆。”
“对不起,我没有心情了。”菊池风雅声音有点哽咽,她低下头慢慢走向假山,罗宋望着她娇弱的身子似乎在微微颤抖,他两步走上前,略带粗暴地一把扳过她的肩膀,却惊呆了,只见菊池风雅的眼中蓄满泪水,凄婉绝伦,他慌忙问道:“究竟出了什么事?”
“罗大哥!”菊池风雅扑进他的怀中哀哀地哭了起来。
怀中颤抖而娇弱的身躯和肩头上的泪水使罗宋燃起了男人的爱护之心,他轻轻抚摸她的肩头,沉声道:“告诉我,我能帮助你什么?”
菊池风雅摇了摇头,“不!你帮不了我。”
“你至少要告诉我,你为什么悲伤?”
哭泣声中,菊池风雅终于断断续续说出了她不幸的往事。
“你知道吗?我从前的丈夫就是死在这个李维正的手上,他只是想冒险做点小生意,却被锦衣卫抓住,那年我才十八岁,只做了三天的新娘丈夫就被杀了,我去找他报仇,却被他强暴,还险些死去,从此我就沉溺于酒中,我为自己无法为丈夫报仇而痛苦,我曾经立下誓言,有谁替我杀死这个李维正,我愿意以身相许,可是没有,我这几年在走遍了大明,从来没有哪个男人有这个勇气去挑战锦衣卫。”
菊池风雅的哭声渐渐消失了,她抹去眼泪,低低声道:“谢谢你罗大哥,谢谢你听我的述说,我感觉好多了。”
说完,她转身便向自己房间走去,只走了两步,罗宋却一把拉住了她,盯着她的眼睛道:“你说的都是真的吗?我是说,若有人替你杀死李维正,你就会嫁给他。”
“当然是真的。” 菊池风雅忽然停住了话语,她不可置信地看着罗宋,“罗大哥,你不会是?”
罗宋郑重地点了点头,尽管刺杀锦衣卫要冒点风险,但他是男人,他喜欢眼前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人,菊池风雅慌忙摆手,“不!不!罗大哥,我不能让你去为我冒险,他是锦衣卫,你斗不过他的。”
罗宋哼了一声,冷冷道:“在京城或许不行,可这里是广东,这是我罗家的地盘,只要我想杀他,就不会办不到!”
菊池风雅呆呆地看着他,忽然搂住了他脖子,重重地亲吻了他一下,将脸贴在他胸膛上喃喃道:“你是个英雄,是个真正的男人,这才是我甘心想嫁的男人。”
她扬起头,泪眼婆娑地望着他,“罗大哥,我等着你!”
罗宋心中的热血沸腾了,他仰天无声地长啸一声,转身便大步离去,菊池风雅一直望着他雄赳赳的背影离去,她的眼睛里渐渐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低声自言自语道:“李维正,我们来玩一玩!”
……
卷四 锦衣千里 第一百一十二章 广州立威
这天中午,满载着三百锦衣卫和他们马匹的十艘军船终于出现在广州府城外东江的江面上,锦衣卫到来没有任何官方文书事先通知,尽管如此,广东官场还是从各种渠道得到了这个消息,一时人心惶惶,前段时间户部侍郎罗子齐是来安抚广东的灾情,而锦衣卫却是来杀人的。
这半个月,广东各地官府都乱了套,广东布政使、广东提刑按察使、广东都指挥使等军政大员都在各自的体系内下达命令自查,查找赈灾粮中稻麸的来源,究竟出在哪一个环节。
大船陆陆续续靠岸了,船板放下,锦衣卫们牵着马走上了驳岸,驳岸上已经等候了几个官员,见身着金飞鱼服的李维正走下来,广州知府连忙上前施礼道:“在下广州知府许延宗,千户大人一路辛苦了。”
“原来是知府大人!”李维正拱拱手笑道:“朝廷有文书下来了吗?”
许延宗有些紧张地摇了摇头,“还没有,但我听说有锦衣卫到了,所以特来迎接大人。”
“这倒怪了,许大人怎么知道我是千户。”李维正似笑非笑地望着他问道。
“这个…” 许延宗张口结舌,半天才道:“我是看大人的官服猜测,若是猜错了,请大人见谅!”
“我只是随便问问罢了,你猜得不错,我姓李,是锦衣卫三所千户。”李维正笑了笑道:“人已到齐,要不我们就进城吧!”
“请!李千户请!” 许延宗慌忙摆手,带着他们向城内而去。
广州城由南海、番禹二县组成,城池极大,人口众多,广州至顺德一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虽然实行海禁后远不如昔,但发达的农业还是支撑起了广州的社会经济,加上广州府是广东的政治中心,故而还是让人感觉到商业繁华,店铺林立,大街上人流如织。
或许是老天凑趣,李维正一行人刚刚进了城门,便忽然见大街对面来了一群人,足有千人之多,看衣着都是普通乡民,他们群情激动,大声叫骂,在他们中间似乎用绳子缚着一人,被押解着走来,在这群人后面跟着数以万计的广州百姓。
许延宗一看,不由暗暗叫苦,前几日的闹事好容易才抚平,怎么又来了?待走近了他的脸色不禁大变,他认出了被绑缚之人,竟然是南海县张知县,他不是一早去放粮了吗?怎么会被乡民抓住?
这时一名衙役跑来禀报道:“禀报大人,这些乡民说张知县用小斗放粮,他们便将他捆住,说要送到京里去告皇上。”
许延宗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恨这些刁民之极,锦衣卫可就在自己身旁,这不是给自己穿小鞋吗?他连忙对李维正解释道:“大人,此事我确实不知,我这就派人去调查清楚情况,一定据实禀报,绝不姑息。”
李维正却十分感兴趣,准许乡民绑缚贪官进京是朱元璋向天下发布的旨意,虽然朱元璋动员百姓来反腐,但事实上真正把贪官抓进京的地方却少之又少,毕竟几千年的民畏官已经成为思维定势,这道旨意也就成了一种摆设,不料居然在广东看到了这一幕,可见广东民风彪悍,他见许延宗要接管案子,便冷冷道:“许大人就不必费心了,此案就算是我们锦衣卫入广东第一案。”
他回头厉声喝道:“立牌办案!”
罗广才一纵马,率领上百名锦衣卫迎了上去,他拱手道:“各位乡民,我们是从京里来的锦衣卫,奉皇上之命来杀抄贪官污吏,我们千户有令,当街办案!”
听说是锦衣卫,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了一片欢呼声,被绑缚的知县竟吓得大小便失禁,当场晕了过去,几名为首的乡民把人犯交给锦衣卫,锦衣卫立刻取出各种刑具,又钉下了一个十字形的木桩,在大街上开辟出一块审案场所,这时,闻讯赶来的百姓越来越多,把整条大街堵塞得水泄不通,足有数万人之多。
许延宗吓得脸色苍白,想走也走不了了,只得硬着头皮站在一旁,腿微微发颤,李维正坐在椅上,当即命道:“开始吧!”
几名锦衣卫校尉如狼似虎地将张知县抓起来,呈十字形绑在木桩上,这时,几名乡民代表被带过来,他们跪下道:“草民参见大人!”
李维正当即问道:“你们是原告,我先问你们,你们说知县克扣赈灾粮,可有证据?”
“有!”一名老者拿出一个量米用的小斗,放在李维正面前,跪下道:“大人,这就是这个贪官命人给我放粮用的斗,用它来量,一斗米实际只有七升,三升就被他们贪掉了。”
又一个老者取出一叠纸道:“这是我们神安乡五百农户按下手印的万民书,大家可以证明此事是真。”
李维正又瞥了张知县一眼,给手下使了一个眼色,几名校尉立刻用冷水将他泼醒,这张知县约四十岁,长得十分肥胖,他慢慢醒来,绝望地叹了一口气,又垂下了头。
“按照规矩,我也要给你一个说话的机会。”李维正背着手走到他面前,冷冷问道:“证据已经确凿,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此事是县丞和衙役们擅自所为,我不知情。”张县令颤抖着声音道。
“胡说八道!”几名乡农同时跳了起来,冲上前指着张知县骂道:“放粮的时候你明明在场,还说上面只规定每户三斗米,却没规定用什么斗。”
李维正眼一瞪,怒道:“放肆!给我打下去。”
十几名锦衣卫立刻上前用棍子将乡民重新打跪在地上,所有人皆战战兢兢,不敢再多说话,这时李维正才道:“既然张知县说是县丞和下面人所为,那好,我就给你当面对质,来人!”
他一声厉喝,对手下令道:“速去南海县,将县城和衙役一概给我抓来!另外给我搜知县的府第,每一个角落都不可放过。”
张知县脸色惨白,颤声道:“我确实下令用小斗放粮,是因为粮食不够,而并非我私贪,大人派人去抄我家,应只查粮食,其余事情和此案无关。”
李维正看了他一眼,忽然森然笑道:“心虚了吗?看来你还有别的问题,若你有贪渎之事,只要落在锦衣卫手中,我一样当街剥你皮!”
他立刻命令罗广才率一百多名弟兄火速去县衙抓人并搜查,他本人坐回椅子,又问乡民道:“若你们知县有贪赃枉法之事,我当街杀之,你们可满意?”
几个老者面面相视,他们抓知县只是一时激愤,只想要挟上面把粮食补发了,并不敢真的闹出人命,否则锦衣卫一走,哪还有他们的好果子吃,大家都慌了神,一名老者道:“回禀大人,张知县其实平时还算不错,这次受灾到处传闻有人私贪赈灾粮,我们见他小斗放粮,大家便愤怒了,只要补发粮食,我们就不再追究,希望大人从轻发落。”
李维正听他们软了,不由冷笑一声,他正要找人立威,偏好送来门来了,从轻发落?哪有那么容易的事,他阴沉着脸,不再理会他们。
这时,人群处一阵混乱,大家纷纷闪开一条路,有人喊道:“布政使大人到了。”
只见数十名侍卫簇拥着一顶官轿而来,停在了空地上,轿帘拉开,从轿子里走出一名中年男子,约五十余岁,面目清瘦,三缕长须飘然于胸,他正是广东承宣左布政使洪知凡,也就相当于后世的省长。
许延宗连忙上前低声介绍了情况,洪知凡便上前对李维正拱手笑道:“李千户到了广东,我却未能远迎,失礼!失礼!”
虽然李维正是锦衣卫千户,权力极大,但他毕竟只是五品官,而布政使却是从二品大员,高了他数级,他也并不傲慢,上前见礼道:“洪大人过谦了,在下奉陛下之命秘密调查赈灾粮贪污案,并未通报地方,故洪大人不知道也是情理之中。”
洪知凡看了一眼张知县,便叹了口气道:“我来也不是想给他说情,更不会妨碍李千户办案,我只想说一件事,希望大人能慎重对待此案。”
“洪大人请讲!”
洪知凡苦笑一声便道:“不瞒李千户,早在半个月前我便得到消息,锦衣卫要下来查案,所以我给下面的官员都打了招呼,如果说之前他们有贪污,或许是有可能,但知道锦衣卫要下来查案后再贪污,我以为没有人会蠢到这个地步,自己不想活了,所以从常理推断,这个张知县应该有隐情,请千户慎重查案,我想只要李千户秉公办理,无论官民都会心服口服。”
洪知凡其实是担心李维正为了立威,拿这个张知县下手,死个知县他并不太在意,他担心的是以后赈灾粮一案地方官府就会陷入其中了,所以他委婉地告诉李维正,这里面其实另有隐情,希望李维正卖他一个面子。
旁边的乡民们见布政使大人亲自来了,心中更是惶恐,也一起应和道:“无论大人怎么处置,我们都心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