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途-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京城所有人都知道顾家现在是大明第一商行,但很少有人知道,顾家和现在的大明相国李维正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顾家老东主是李维正亲舅,现在的东主顾英是他的表妹,正是有这层关系,顾家的真正发达便是从辽东开始,它一度成为辽东最大的代理商,辽东军工的巨大原料需求,有六成以上都是由顾记商行供应。
顾记商行虽然规模庞大,但它的总部却很低调,它位于府东最北面的三府巷口,是一个占地十亩的大宅,整日大门关闭,但实际上它的大宗钱物进入却是走后门,后门紧靠内河,有一个私人码头,从这个码头可以乘船入秦淮河,再进入长江,乃至到全国各地。这是江南商人的特点,以船代车,低调而不张扬。
中午时分,一辆马车在十几名随从的护卫下向府东街而去,马车里坐着两个年轻的女子,其中一女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这便是倩倩了,另一个皮肤稍黑,但眼睛却如宝石般明亮的年轻女子,自然就是顾记商行的大东主顾英了。
她二人关系最为密切。当年倩倩还是哑妹的时候便曾经住在苏州顾家大半年,当时的锦衣卫李百户跑到武昌去了,两人睡一张床,坐一张凳子,形影不离,后来又一起进京开店。
虽然中间倩倩去辽东住了几年,但这并不影响她们的友情,这次李维正把全家接过京城,倩倩便时常来找顾英说话。
顾英和倩倩同岁,今年已经二十二岁了,倩倩的女儿都快两岁了,可顾英却依然云英未嫁,孤身一人,二十二岁还不嫁人,这在大明是不可思议的事,就像现在三十四五岁的老姑娘一样,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顾家的生意都掌握在顾英的手上,她嫁了人也就意味着顾家商行改姓,所以她一直以这个为借口,始终不肯出嫁,而她弟弟顾俊,太过于憨厚老实,至今只守着顾家的祖业顾记糕饼店,他没有那个能力接过大商行。
本来依顾英父母的意思是招上门女婿入赘,也看中了几个精明能干的后生,怎奈女儿死活不肯,老两口也没有办法,只得随她自己去。
马车里,顾英异常疼爱地抱着倩倩的女儿李双儿,用一块小点心逗她,“小家伙,笑一笑啊!笑了小姨就给你吃。”
倩倩在一旁瞅着她,忽然她抿嘴笑道:“我还以为你是不喜欢孩子,所以才死活不肯嫁人,现在看来也不是这么回事啊!你给我说老实话,你干嘛一直不肯嫁人?”
顾英鄙夷地哼了一声道:“你这死丫头,给你说多少遍了。怎么就不相信呢?我要操心这么大一个商行,全国各地这么多伙计还有他们的家人,有几万人都要仰仗着我吃饭,你以为我像你一样,整天闲着没事干吗?”
“我看不是这个原因吧!前几天你去我们家吃饭,怎么听你表哥回家了,你就慌慌张张地要走,这是什么缘故呢?我倒不懂了。”
顾英脸一红,她立刻便掩饰住了,漫不经心道:“是吗?我倒没留意,或许只是一个巧合吧!我还想找表哥谈一谈和日本贸易的事情呢,怎么会不敢见他。”
倩倩向车窗外看了看,忽然压低声音笑道:“英姐,你就老实交代吧!是不是你一直在等他?”
“你胡说什么!我怎么会等表哥,我是做生意太忙…”
顾英的话还没有说完,倩倩便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死丫头,你笑什么?” 顾英狠狠地掐了她一下。
倩倩用一根玉葱般的手指刮了一下她的脸,向她眨眨眼笑道:“不打自招了吧!我只说你是不是在等他,可他是谁?我就不知道了。”
顾英终于掩饰不住了,她脸通红,扭着脸望着车窗外,可眼睛里却闪着一点泪花,倩倩的话勾起了她的伤感,七年了,自己等了他整整七年,他知道吗?
倩倩默默地看了她一眼,将她眼中的泪花深深地记在了心中。
……
马车缓缓在顾记藩货店后门停了下来,顾英已经恢复了常态,她对倩倩笑道:“是跟我进店看一看,还是你直接回府?”
倩倩看了看怀中已经睡着的女儿,便笑道:“时辰还早,那就跟你去看一看吧!”
两人走进了藩货店,所谓藩货店,就是专卖进口物品的店铺,这里有来自撒马尔罕的宝石,有南洋诸国的香料,有日本的珍珠、玳瑁、折扇和漆器,还有来自高丽的药材、水晶等等,这些都是顾记商行在辽东时采办的名贵物品,若是在朱元璋时代,买卖这些物品都是要被杀头的,虽然建文帝登基后,刑法宽容了许多,但始终没有放开海货入境,直至几个月前,朝廷彻底放开了海禁,这些物品终于可以公开买卖了。
但由于时间尚短,卖这些藩货的还只有顾记藩货店这一家,因此生意异常火爆。
她们刚进后门,便听见前店喧闹的声音传来,顾英一边走一边对倩倩道:“昨天马皇后派人来说,她想要一支上好的高丽参给皇上治病,我送进宫几支她都不太满意,她说最好要红参,我记得店里就有一支上品存货,便过来看看。”
说着,她们来到了大堂的隔壁,这里是掌柜房,从这里可以透过薄薄的轻纱看见大堂,由于今天生意火爆,大堂里挤满人,声音十分喧杂。
藩货房的掌柜是一个五十余岁的中年人,他听说东主要上品高丽参,连忙从库房里取来几支木匣,放在桌上,“东主,都在这里了。”
顾英挑了挑,眉头一皱问道:“那支红参在哪里去了?”
“对啊!我前天还见到的,怎么没有了?”
掌柜急忙找来帐本,翻了翻,忽然他找到了记录,“东主,那支红参昨天被人以三千两银子的价格买走了。”
“三千两银子!” 顾英一怔,她连忙问道:“是被谁买走的?”
“东主稍等,我去问一问。”说着掌柜开门出去了。
顾英轻叹一声,对倩倩道:“这种红参非常稀少,一般人都不知道,我店里只有这一支,已经摆了两年,从来就无人问津,却没想到居然在昨天被人买走了。”
倩倩笑道:“这么会这样巧,会不会是皇后另外派人来买的?”
“有可能,否则不会这么巧。”
这时大掌柜回来了,禀报道:“东主,我问过了,杨掌柜说是个中年男人,不肯透露姓名,不过听说有一名送货的伙计认识此人,不巧,伙计正好送货去了。”
“算了!”
顾英轻轻摆了摆手,“买走了就算了,不用再问了。”
……
李维正回到府中已经很晚了,这段时间他异常忙碌,有千头万绪的事情等着他做,他已经是相国了,不再只管军队的事情,六部的奏折都要先送到他那里,小事情便由他直接批准,而重大的军国要务则由政事堂的几名重臣商议,定下意见,然后交由五名中书舍人分别拟旨,称‘五花判事’,最后由他审定其中之一后再送进宫中让朱允炆批红,实际上圣旨已经拟好了,皇帝朱允炆只有一个同意权,但最后还要经过门下审议,门下省通不过,中书省还得重拟圣旨,皇帝还得再次批准同意,直至门下省审核通过为止,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政治,从来就没有什么君主专制,一直到满清才彻底被废除。
李维正回府后便直接去了书房,虽然军国大事不准带回家处理,但他要处理辽东的事务,李维正刚刚坐下,门却推开了,倩倩端着一只漆盘进来了,里面是他的晚饭。
“先吃饭再做事!”倩倩把饭放在他面前笑着命令道。
“哦!我还真饿了。”
李维正拍拍肚子便端起饭碗,一边吃一边含糊不清地问道:“双儿呢,怎么不带她来?”
“已经睡了,乳娘在照顾她。”
李维正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哎!早上走的时候孩子们没醒来,回来了他们又睡着了,我这个当父亲的不合格啊!”
“不仅是父亲不合格,表哥也当得不合格!”倩倩抿嘴一笑。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八十五章 红参案(二)
“你在说什么?”
李维正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叫表哥当得不合格?这和顾英有什么关系?”
倩倩忽然想起这件事应该给大姐说才行,给眼前这家伙说了反而会坏事,她连忙收住了话,笑道:“顾英的商行想做日本国的贸易,她找过你几次,你都没有时间,所以说你这个表哥当得不合格。”
李维正笑了笑道:“原来是这件事,这倒不是什么难事,现在朝廷鼓励进行海外贸易,她可以直接去找市舶监,不过我可以替她写一封信,你什么时候请她来家里吃饭。”
倩倩听他肯帮忙,不由心中高兴,便连忙道:“今天她本来要来我们家吃饭,但又急着满京城去找高丽红参,所以就没来,我明后天让她过来。”
李维正微微一怔,“她急着找高丽红参做什么?”
“听说是皇后娘娘找到了她,要买一支高丽红参做药引,她本来是有一支的,不料昨天被人买走了。可她又答应了皇后,只能到别的药铺去买了。”
李维正摇摇头笑道:“这种红参很少见的,一般药铺都不会有,我记得咱们家好像有一支,你去给大姐说说,让她找出来给顾英送去。”
“就是!”倩倩忿忿地道:“她那支红参在库房里摆了两年都无人问津,这会儿皇上急着用它治病,它就立刻被人买走了,这分明就是有人故意作对!”
“是被谁买走了?”李维正好奇地问道。
“不知道!买者不肯透露姓名。”
“你是说这红参是用来给皇上治病?”李维正忽然疑惑地问道。
“好像是的,是皇后娘娘找到了顾英。”
李维正的心中本能地生出了一丝警惕,前几天,吕思远秘密派人来禀报他,燕王要铤而走险了,但具体是姚广孝在操纵,他也不知道燕王会用什么手段,李维正便留了意,今天这件事情虽然很寻常,但它却和朱允炆的病挂上了钩,就使李维正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联想.但这种事情他不想让倩倩知道,便指着托盘若无其事笑道:“好了,我要开始处理政务了,你把它端出去吧!”
倩倩把碗筷端走了,李维正则走到窗前推开了窗,在窗上敲了三下,立刻有道黑影闪出,“请大人吩咐!”
“速去把方岚叫来!”
……
夜幕笼罩着京城,夜色中大街上行人稀少。几名骑士护卫着一辆马车疾驶而来,停在了徐寿辉的府门前,府门前早已有几个人在等候,只见从马车里走出一名灰衣老者,他身材高大,脸庞干瘦,目光中带着一种阴戾,几个人立刻迎了上去,为首管家恭恭敬敬问道:“可是忘忧先生?”
老者哼了一声,取出一块金牌晃了一下,“认识这个吗?”
管家立刻肃然起敬,连忙将他请进了府内,马车随即又驶远了,老者跟着管家一直走到了内院,来到一间屋前,管家道:“我家老爷已经等候先生多时了,请进!”
老者傲慢一笑,推门大步走进了房中,房中灯火通明,坐着两人,一人正是主人徐寿辉。而另一人却是被彻底罢黜的败军之将李景隆,他们见老者进来,一起站起身拱手笑道:“久闻忘忧先生之名,今天得一见,实在是荣幸。”
老者也拱手回礼道:“老朽不过是一名医士,辨识得几味药材,懂得几个方子罢了,当不起两位大人之礼。”
“哪里!哪里!忘忧先生过谦了,三十年前先生号称天下第一国手,先帝数次相请也不出,也只有燕王殿下才有这个面子,先生请坐!”
这名老者姓贾,三十几年前当过元朝宫廷御医,曾被元顺帝封为天下第一国手,自称忘忧山人,元朝灭亡前夕他便隐姓埋名了,朱元璋几次派人去找他,但找不到他的踪影,三年前姚广孝替燕王收罗民间奇人,在大名府找到了这个贾国手,成为燕王的金牌供奉,这个贾国手医术精湛倒是其次,他最厉害的是用毒,能在无形无味中下毒杀人,一般的辨毒器具根本就试验不出他的毒药。
贾国手也不客气,直接坐了下来,道:“我用毒不用计,道衍大师让我来听徐大人吩咐,其余我就不管了。”
“先生只管用毒便可。”
徐寿辉取出一只木匣。打开盖子,推到了贾国手的面前,灯光下,一支红参正静静地躺在木匣中,贾国手眼中一亮,“是红参!”
他拾起木匣仔细地看了看里面的红参,点点头笑道:“红参又叫血参,在固元培本上尤其有特效,用它做药引比一般人参的效果要好得多,能充分发挥药效,一般的药店里很少能看到它的身影,而这支红参至少有三百年,也就更加珍贵了。”
徐寿辉笑道:“忘忧先生果然高明,这支红参是我花三千两银子买来,宫中正四处寻找它,燕王殿下之事是否成功,关键就在它的身上,这件事就拜托先生了。”
贾国手捋须沉思了片刻便道:“仅仅靠一支红参是办不到,我还需要药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徐寿辉和李景隆对望一眼,李景隆道:“药方没有问题,先生就先在府中安心住下,明天药方便可奉上!”
“那好。我就等二位的消息了。”
……
一大早,位于府东街的顾记藩货店便开门营业了,和往常一样,十几个伙计先打扫一下大门前的街道,这是顾家的规矩,开门后先打扫店门前,以除去夜里积下的晦气,顾英也一早来到了店铺,昨天她派人四处去寻找红参,但都找不到,她已经答应了马皇后。这就让她有些难办了,她只能想办法把那支红参再买回来。
昨天听说有一个伙计认识买红参的人,顾英一早便过来询问,掌柜把伙计找来,伙计连忙道:“回东主的话,那个买走红参的男子应该是徐都督府上的管家,我从前送货时见过他。”
“是徐寿辉的府上吗?”
“正是!”
顾英点了点头,她准备登门去拜访了,就在这时,一辆马车从远方驰来,停在店铺门前,从马车上跳下一名男子道:“请问顾东主在这里吗?”
“我就是!”顾英认识这辆马车,马车上有李府的标志,她走上来问道:“你是李相国府上的吗?”
“小人正是,我家大夫人命我给顾东主送来一样东西。”
说着他从袋子里取出一只玉匣,递给她道:“大夫人说顾东主有急用,我不敢怠慢。”
顾英打开玉匣,见里面正是一支红参,她不由大喜,连忙谢道:“多谢你家夫人了,这正是我急需的。”
她把红参收好,又道:“请转告你家夫人,我一定会重谢于她。”
“我家夫人有交代,都是自己人,不用客气,夫人请顾东主晚上去吃饭。”
“好!我一定来。”
有了这支红参,她便可以交差了,顾英稍微收拾了一下,便立刻进宫去了。
顾英一走,藩货店又恢复了正常,几名负责送货的伙计纷纷到后院准备马匹,他们一早就要把一些事先订好的货物送到指定的地方去,伙计们取了货物出门了,大掌柜回到了掌柜房,却发现刚才送来红参的人竟坐在他的房内,他愣住了。
那男子站起身笑眯眯地道:“大夫人命我来送红参是一件事,另外还有一事。想问一问你们的那支红参究竟被谁买走了?”
……
自从被迫任命李维正为相国后,朱允炆的朝务压力明显地减少了,虽然每一项重大的军政事务都需要他批红后才能颁布,但大部份事情都被李维正做掉了,这在唐制中也是很正常的,一般皇帝对有疑问的旨意会找相国来询问,或者直接召见上奏者,若对相国所拟旨意不满意,会打回去要求重拟,若与相国的意见根本对立时,则会召开廷议重新磋商,实在不行就换相,一般而言,这些都是唐制中皇帝之权。
可到了朱允炆这里,李维正的唐制却似乎变了调,首先他根本没有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还有就是军权不在他手上,这是最要命的一点,没有军权,他就无法改变一切,另外对于李维正所报上来的拟旨,他只能同意,即使他不同意,李维正也绝不会改,如果超过十天不批准,也就是视同他批准了,这一条让他无法接受,实际上他就是傀儡了,朱允炆又气又急,一下子就病倒了,这次是真的病了,他不吃不喝,心中萌生了死意,也不说话,就静静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朱允炆已经心灰意冷了,他哪里还是什么皇帝,仅仅只是挂了一个皇帝之名罢了,他恨自己软弱,祖父把权力交给他时,他可以掌握天下一切,可才短短几年,所有的帝王之权便在他手上失去了。
让他伤心地还有他的重臣们,他们竟然不反对李维正架空皇帝之权的做法,确实,李维正的做法和一般篡权者大不一样,他并没有独揽大权,每一件军国大事都是政事堂商量的结果,在争执不下时,就用投票来决定,他李维正也只有一票,门下省也同样不是傀儡,一样有权驳回政事堂和李维正的决定,正因为这样,重臣们才个个精神焕发,根本就不在意他皇帝之权的失去。
朱允炆感到无比悲伤,他觉得自己被所有人抛弃了,他无权也没有能力改变一切,甚至他想召见大臣也办不到,李维正曾告诉他:‘臣为相国,当对陛下负责,臣又是百官之长,百官对臣负责,陛下有疑惑,臣当解惑。’
就这样,他的一切权力都失去了。
“陛下,该喝药了。”
马皇后端着药碗出现在他身旁,她轻柔地笑道:“我找到了一支红参,御医说每天用一片作药引,一个月后,陛下的身体将完全康复。”
朱允炆的头扭向一旁,这药,他不想喝!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八十六章 红参案(三)
好歹劝说皇上把药喝了。马皇后拿着一只空碗疲惫地回到了药室,炉子上的煎药尚有余温,她挥了挥手对两名煎药太监道:“今天皇上已经把药喝了,把它们都收了吧!”
“是!”
两名太监动作麻利地将药罐收走了,马皇后又将已经切成了片的红参锁进柜子里,这才离开了药室,她前脚刚走,一名灰衣太监便闪了进来,他动作异常迅速,从一只抽屉里取出了一包药,塞进怀中,他还想打开装有红参的柜子,但柜子锁得很严,这时药室外忽然传来了说话声,太监吓得一下子钻进了桌子。
“咱们皇上生的是心病,大家都知道,怎么皇后娘娘就不知道呢?”
“皇后娘娘应该知道,但她也没办法,哎!”
……
说话声渐渐远了,太监这才慢慢从桌子钻出来,他蹑手蹑脚走出房门。探头向走廊上看了看,见两边没人,这才迅速地离开了房间,消失在走廊尽头。
下午,几名太监和往常一样出去采办食材,出了西安门,过了玄津桥后便各自去办事了,一名负责采办蔬菜瓜果的太监上了一辆马车,马车迅速向北面驶去,几乎在城中绕了一个大圈,马车才来到了徐寿辉府的后宅,太监从马车上下来,见左右无人,便迅速走上台阶,敲了敲门,门开了一条缝,他一闪身进了门内。
徐寿辉的密室里此时坐着几人,一个是徐寿辉,另一个是李景隆,第三人却不是贾医士,而是刚刚抵达京城的姚广孝,事关重大,他亲自来指挥这次行动,在他身后则站着燕王在京城的情报头子纪纲。
“两位大人,看你们面有忧色,这是为了什么?”
徐寿辉叹了一口气,取出一份报纸给姚广孝道:“今天买了一份《天下事》。上面透露说朝廷军费开支太大,准备裁减广东和福建之军,共计二十万人,命其归田,可这些军士是刚刚才招募的军队,还没怎么开始训练,便被李维正以朝廷的名义裁减掉了,此人在军权上可一点也不含糊啊!”
旁边的李景隆也忿忿道:“这就是大奸者,一方面笼络朝臣,凡事都在政事堂共议,看似不恋权势,实际上他把军权牢牢抓在手中,待时机成熟,此人必篡大明社稷。”
姚广孝却对这报纸很感兴趣,他接过报纸惊讶地问道:“这种机密消息报纸也敢登吗?”
“有什么不敢登,那李维正定下了‘不以言获罪’的规矩,除了不准羞辱皇上外,其他一切皆可上报,皆可随意评论,不过军国大事都不会是官府发布,像今天登了这则裁军的消息。明天兵部肯定会发表申明否认此事,所以报纸上的消息可信,但也不能全信。”
姚广孝眉头一皱,这样让人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天下岂不是会大乱?他又翻了翻报纸,忽然,他发现竟在一个角落里刊登了新任扬州知府陆鸿简的家中财产一览:老家山阳县有祖宅一座,占地三亩,上田六十亩,家中有银一百六十两,存粮十四石,妻子首饰十四件,金银各七……,甚至连妻妾的父兄也一一罗列了,下面还有他的保证书,若任上私贪一两白银,将以家产十倍偿之。
姚广孝不由呆住了,“这、这是在做什么?”
徐寿辉无奈地苦笑了一声道:“这是他反贪腐的手段,他说太祖杀人太狠不可取,但让百姓监督官员却是良策,这不,他令所有官员都把自己的财产在报上公布了,让天下百姓来监督,我的财产也公布了,景隆因没有官职,所以不用公布,虽然我对此人是恨之入骨,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招确实狠毒。一年公布一次,想隐瞒也隐瞒不了,那些刁民的眼光毒着呢!”
“那他自己呢?他也公布了吗?” 姚广孝追问道。
“军师,他也公布了。”身后的纪纲接口道:“我看见过,就是在十天前的《京都日报》上,很详细,我有保存,回头我把它拿给军师看一看。”
这种反贪手段姚广孝闻所未闻,良久,他才叹口气道:“看来燕王殿下是对的,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大明就真的要变天了。”
这时,门外传来了亲信的禀报声,“老爷,王明禄来了。”
徐寿辉精神一振,连忙对姚广孝道:“大师,王明禄估计是带来了药方。”
“快请他进来,随便把无忧先生也一起请来。”
片刻,那名太监被领进了房内,贾医士也被请了过来,这名叫王明禄的太监在宫中是名小头目,负责食材的采办。是纪纲把他拉拢到燕王的旗下,他不认识姚广孝,纪纲刚要介绍,姚广孝却给他使了个眼色,意思让他不要泄露自己的身份,纪纲醒悟,不再多说什么。
王明禄是和徐寿辉联系,他从怀中取出一包被压扁了的药,放在桌上道:“药方被锁起来了,我弄不到,不过这是皇上每天要喝的药。我弄了一份。”
旁边的贾医士笑了笑道:“有这些药就足够了,半天之内,我便可以重新改造好那支红参,让燕王殿下如愿以偿。”
这时姚广孝忽然问道:“没有红参做药引,他便开始服药了吗?”
王明禄见姚广孝坐在首位,他不敢小视,连忙答道:“皇后娘娘今天上午已经得到了一支,属下亲眼看见皇后娘娘把它切成了许多片,放在一只玉盒里锁了起来,钥匙她自己保管。”
事情出乎意外,姚广孝背着手在房间里走了几步,他又问贾医士道:“先生看一看这药方,是否一根红参便足够了。”
“大师稍等。” 贾医士把药包打开,仔细辨认了片刻,便笑道:“莫说一支,恐怕三支也不够用,两支红参最多也就够用五六天。”
“这就好。”姚广孝又对王明禄道:“明天你再想法出来一趟,在延嗣药房把这支红参买回去,你明白吗?”
“属下明白了!那我先告辞。”
姚广孝对徐寿辉笑道:“徐大人,王公公这次立了大功,你可赏他一千两银子。”
“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王明禄千恩万谢地跟徐寿辉去了,姚广孝等他走了,这才冷哼一声,对纪纲道:“此人要及时把他杀掉,还有延嗣药房的掌柜,事后把他调走,不能再留在京城。”
“属下遵令!”
……
一刻钟后,王明禄拎着沉甸甸的一只包裹从徐寿辉府中出来了,他心花怒放,此刻他的手上足足有二百两黄金,连同他的积蓄,已足够他后半生养老了,他决定做完这件事后,他就恳请娘娘放他回家,去买田买宅,舒舒服服地安度后半生.王明禄当然不会拎着这么多黄金回宫,他要找一家银铺寄存起来。银铺也是这两年才兴起的新生事物,以前朱元璋时代严禁民间用银,天下百姓都拿着一堆废纸般的纸钞交易,但实际上早已经用银了,地下银庄也蕴育而生,朱允炆即位后,允许天下用银,银庄也就随之浮出了台面.现在还没有到发行银票的阶段,主要是用铜钱兑换金银,或者是寄存金银,王明禄一路兴冲冲地来到京城最大宝元银庄,他却不知到后面有一人一直就跟着他。
他来到柜台把黄金寄存起来,得到了一张存票,并约好了暗语,实际上这张存票就是银票的雏形了,这张存票可以在京城、武昌府、成都府和辽东四地的宝元银庄兑换现银。
存好了金子,王明禄便要回宫了,他刚要离开,忽然,有人重重地在他肩头拍了一下,王明禄一个激灵,回头见是两名彪形大汉,一左一右,拦住了他的去路。
“你们要干什么?”
一名大汉施一礼道:“这位先生,我们是宝元银庄的护卫,刚才里面传出消息,说你的黄金有问题,请你随我们进去再验一下成色。”
“刚才柜台上不都验过了吗?”王明禄怒道:“现在才说有问题,我怎么知道是不是被你们换了。”
“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有什么问题,你去给我们掌柜说。”
两名大汉半劝半架,几乎是把他拖进了银庄内室,一进房内,王明禄脸色大变,只见房内站在二十几名大汉,个个凶神恶煞,正中间的太师椅上坐着一个年轻的男子,他见王明禄进来,淡淡一笑道:“王公公,你可知这两百两黄金其实就是你的买命钱。”
……
这几天,李维正一直在忙碌着官员公布财产一事,这是他准备已久的事情,本来是准备在辽东先搞,不料形势剧变,他还没有来得及在辽东实施,便入京掌握了朝政。
李维正知道在明初实行官员财产公开是可行的,有朱元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朱元璋以一种残酷的手段推行廉政,连贪污一双袜子都要被杀头,正是因为他的吏治残酷,使明初的官员空前清廉,所以推行起来非常容易,几乎没有什么阻力。
但李维正也很清楚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官场的黑暗和贪污已经是一种常态,这并不是说朱元璋的法令被废除了,没有被废除,只不过成了一纸空文,他知道历史上的主要朝代,比如汉、唐、宋、明,刚开始时都是朝气蓬勃,经济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到了中期后就逐渐腐败,直至最后灭亡,就像人生老病死一样,仿佛一个逃不过去的规律。
但李维正知道其实也并不是如此,后世清廉的政府比比皆是,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制度,这种制度当然不是指财产公开化这么简单,而是人治和法治的问题。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先行者,秦以法家治天下,结果二世而亡,究其原因是法不上大夫,所以他李维正推行的制度,就是一种法上大夫,甚至包括他自己,是一种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