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末魏武帝-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取鄢郢矣。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一说客对韩王说:〃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地;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李斯入秦后;第一次与秦王政谈话也说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到;统一航船的桅杆已经露出地平线;已为人们的目力所及了。但是;秦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艰难性所造成的严酷的现实;使那些与上述论调持相反态度的游说之士;仍有活动的场所。例如;秦王政十年;齐王建入秦称臣;就遭到即墨大夫的反对;主张联合三晋及楚;〃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即使在秦灭亡六国的前夕;顿弱在向秦王政献离间六国之计时也还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事实上;东方六国也常常在重大战役上战胜秦军;使秦始终不敢等闲视之。例如;魏安厘王三十年;即秦王政即位的前一年;无忌回到魏国;率领五国兵攻秦;大败秦军于河外;秦大将蒙骜退走。秦王政即位的第六年;韩;赵;魏;卫;楚共击秦;取寿陵。赵王迁三年;即秦王政十四年;赵国大将李牧在肥垒今河北藁城一带大败秦军;第二年;李牧又打败秦军于番吾今河北灵寿县南。至于秦始皇对楚国的战争;就更加艰苦。你看;果子已经成熟了;然而想摘取它又是这样的艰难。这就说明;秦始皇必须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方能争取战争上胜利。否则;稍有大意;就会招致失败;甚至前功尽弃。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不时有漩涡出现的历史潮流;成为造就秦始皇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础。人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时势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说;要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即宜人之势和逼人之势。秦始皇善于在这样的风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势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势下善克其〃逼〃;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格。
第一;他敢于作出灭亡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秦始皇面临着两种抉择:有人建议他勿灭六国;免盛极而败;有的则建议他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过〃山东之建国;可兼与〃的疑问。历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时机而被决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历史性的错误;人们为此而长叹。例如长平之战后;秦本可以一举而灭赵;白起就曾这样主张过;但是由于秦昭王的犹豫;这个时机悄悄从秦国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即像李斯所说的那样:〃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我们决不能把李斯的话视为危言耸听之论;因为当时的确是胜负未卜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决策地位的人物决而不决或决而不当;常会使历史走一段或长或短的曲折之路;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秦始皇在进行统一这个问题上英明果断;当决而决;正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第二;军事进攻与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当。我们纵观秦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第三;善于和敢于竭尽全力进行决战。秦灭韩;赵;魏;燕;有过艰苦的战斗;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秦军是一种势如破竹的格局。可是在秦楚战场上;情况就迥然不同了。秦始皇在灭掉韩;赵;魏;燕之后;想一口吞下楚国。
序章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的一句“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将汉末三国中曹操的一身经历叙述的淋漓尽致,至起兵以来,大战五十一场,胜四十三次,负八次,胜率高达84。3%其中对刘备、孙权两雄之战均为两胜两负,对其余势力战绩皆超过70%,可谓战绩斐然。
放眼三国英豪,这三国第一军事家除曹操外,无他人争雄。
其用人之能更是让天下人津津乐道,曹操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提出一条挑战性的选人标准——唯才是举。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
曾在建安十五年发布的《求贤令》中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而后又颁布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在此文中曹操近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在曹操六十三岁,行将就木之时,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韩信、陈平负污辱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数十年来,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见识。使得曹魏人才济济,其中大才、将才数不胜数。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的超于吴蜀两国。
可惜,时不予待。曹操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唯独江东孙权、西蜀刘备依旧偏安一方,占地为王。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奇袭荆州,孙刘联盟正式破裂,蜀国动乱,如此正是破刘之天赐良机。奈何同年,曹操病故,无法完成毕生之心愿,死不瞑目。
可喜,上天垂帘,我们的故事由此开始。
第一章 魏武曹操
始皇帝三十五年,阿房宫和骊山工程正干得热火朝天。
此时,秦国正在修建万里长城,拒挡千百年来的胡人之祸,同时,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开发边郡,秦始皇多次将罪人、商人以及一些百姓大规模的进行迁移,移民实边,一路所需,开支浩大。
长城千古伟业,动工之大,古未有之,移民实边亦是劳民之举。此时,天下初定不久,百姓尚未归心。
长城、移民实边此举动为后世所思,为后世所虑,虽是劳民伤财,但情有可原。可修阿房宫,建筑骊山陵墓,完全出于享乐,实是不智之举。
但在赵高的劝说之下,秦始皇还是下了错误的决定。除工艺巧匠外,所有粗活苦工调各地方七十万百姓、犯人充任劳工,修建阿房宫以及骊山陵墓。
咸阳突然增加了七十万劳工,景观为之大为改变,运石挖土,装载木头,新解来的劳犯络绎于途。
地方上起先还是送来重刑犯,后来重刑犯不够,改用轻刑犯,最后轻刑犯也不够,得征集未犯法的普通百姓服徭役。这造成了地方官吏借机发财的好机会,他们超额征集,有钱人就出钱买脱,没有的人就只好上路。征集的都是负担主要家计的青壮男子,走了以后,一家人生活立即成了问题。
此外,两处工程始终要保持七十万人,但途中脱逃的和因营养不良、旅途劳累而病死的更多,十个人当中能真正送到施工处的,不到七、八人。
到了施工之处,生活条件恶劣,食物也差,工作更是吃力,再加上秦兵的虐待,一个
月下来又会病死、累死很多人。
蜀地、楚地多山林大泽,再怎样防范,每天都有大批逃亡的劳工。派出一千人,真正运木料回来的,有时还不到六百人。
于是工地又会向地方征求更多的劳工,地方官员为了满足上面的要求加倍的征集更多的善良普通百姓,造成更多的家庭破碎,陷于饥寒困境。
同时,再加上李斯和赵高的主意,为了表示天下百姓对始皇帝的爱戴和拥护,两处工程的经费全由盐税中捐出,盐税增加,向官方承包盐买卖的盐商借此机会高抬盐价,弄得很多穷人都吃不起盐,只能在背地里大骂嬴政昏庸无道。
秦国动乱,由此开始。
这一切,秦始皇豪不自知,在他的眼中所有劳工都是犯人,他如此做只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丝毫不知他最信任的李斯和赵高将他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暴君深渊。也使得秦国因此而灭亡。
在这群劳工中有一位了不得的英雄人物,他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人,生于东汉末年,凭借一身才学,建立了赫赫武勋,成就了一番伟业。
曹操身高八尺有余宽肩窄腰长腿,匀称坚实突起的肌肉,灵活多智的眼睛有着一丝不易觉察的深沉,高挺笔直的鼻梁,浑圆的颧骨,国字形的脸,配合着一种能使任何女性垂青的傲然气质,想起自己这副模样,曹操的嘴角不由的露出一丝微笑。
在他的记忆中自己模样属于矮、短、粗型,不说让女人垂青,即便见了自己的样子,绝大部分的女子都会退避三舍,望而生畏。如今有这么一副完美的身材,胸中实在充满了畅快,暗笑:“以往自己的女人不是贪权,便是贪财,要不就是被自己强娶而来,真心的却没有几个。现在有了这本钱,以自己的才学还怕没有女子垂青吗?”
曹操好色,这是他最大的一个缺点。为此,曹操也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爱将典韦和长子曹昂。虽然心中对于那一战很是后悔,但这好色的毛病却终究改变不了。说实话,其实压根就没有想改过。
突然间,背上被人狠狠的抽了一下,那火辣辣的疼痛感由背部直传心肺,一个踉跄,手中的巨石落地,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曹操几乎一下子被抽倒在地,地上的碎石割破了他的膝盖。
“快点走起来,别他娘的象没有吃饭一样装死!”监工怒喝着,显然曹操的心不在焉,引起了他的怒火。
曹操眼中杀机涌现,但瞬间消失无踪,起身拍了拍手,回头淡淡的横了监工以眼,似乎要将他的容貌印在脑中。他没有说话,也没有理会背上的伤口,更加没有抱怨,将地上的石头抗在肩上,继续向前走着。
成大事者,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
曹操一笑,暗忖,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所说怕是正是如此吧。
监工不知为何,曹操那淡淡的一眼,竟令他生出心寒的感觉。
当天夜里,曹操昂头望着苍天,心中想起了自己麾下的一干部下以及孩子:不知丕儿是否能够管理好一干臣民,有没有本事能够驾驭仲达。仲达此人有大才,能够大用,却不能重任,久必生患。不过,有文和在,应该能够震慑的住仲达。
想到贾诩,曹操不由一笑,这老狐狸最懂自己的心思,任何惹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他绝对不做。在自己高兴的时候,第一个出来奉承,赞美自己的他永远是第一个,与佞臣无意,可每每在关键的时候,最有主意的始终是他。
嘿嘿!干笑了两声,曹操暗忖:此时,想这些有什么用。老天爷竟然让曹某人来到了这个混乱的世界,曹某人在这里也不会让老天爷失望,管他什么汉朝,还是高祖刘邦,通通都滚到一边去,这天下除了我曹操之外,谁也没有资格成这天下之主!!!
第二章 充当劳工
念起前世,今生的种种,曹操只觉得天下在手胸中豪气万丈,万千思绪依次涌来: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中旬,自己到了洛阳,当时自己的病情愈发严重,无法乘车前行了,只好停驻在洛阳官邸中。转载 自
正月是北方的隆冬时节,黄河冻流,大地银装,西北风从寒冷肆无忌惮地刮着中原大地,鹅毛大雪在凛冽而雄劲的风中凌空飞舞。
那一夜,自己说完遗嘱后禀退了众人,用颤抖的双手从怀中捧出了由袁术那里夺来的传国玉玺,凝神观望起来。
想起自己的一生也不由暗叹世事无常,自己在刚刚出道之时,以拥立汉室江山为己任,以求青史留名,成就一生不逊色卫青、霍去病等人的丰功伟业。
岂料,随着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大,心也渐渐随之大了起来。为此,自己甚至损失了自己最得利的臂膀——荀彧。
自从称王以后,每每看到汉献帝,自己就会生出一种感觉,此人论才,不及自己之万一,为何他能够如此安稳的高坐在龙椅之上?难道就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做皇帝的老爹吗?
不只一次,自己有心取而代之,孙权那碧眼小儿也来劝说自己登基,但终究理智战胜了一切。在天下未平定之前,这朝代绝对不能乱改,否则,汉朝将会被分为三分,自己所占据的大义将会成为世人咒骂的笑柄。
一统大汉。
曹操的双眼湿润了,知道自己将死,曹操并无任何伤感。但想到这四个字却让曹操流下了英雄之泪。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死亡,而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曹操为了“一统大汉”这个理想,奋斗了一辈子,眼看这天下待定,确发觉自己以无生命在继续奋斗。
不甘心,曹操用尽最后一口气不甘心的大叫道:“如果老天在给孤王一个机会,孤王一定要成就一番超越秦皇、汉武的不世霸业。”
一世之雄,逝去了……
月儿悲伤地痛哭起来,曹洪、贾诩等人也大恸。
驻屯于周围的大将、士卒闻知曹操去世,如丧考妣,嚎啕大哭。
哭声传入凄厉的寒风中,震落了树枝上压着的大雪,簌簌而落的雪片,如苍天伤心的眼泪;远处寒风吹响天籁,那是大地的哀鸣。
在众人的痛苦声中,那被曹操紧握在手中的传国玉玺却正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将曹操笼罩其中。
此事说起来匪夷所思,听起来毛孔耸立。
曹操仿佛睡了一个很长很长的觉,大梦醒来之时,意外的发觉自己身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全身肌肤疼痛欲裂,骇然惊觉自己正被树枝高挂在树上。
一切都变了,除了记忆以外,曹操觉得自己就象是变了一个人一般,青年且孔武有力,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饶是曹操定力过人,泰山崩塌于眼前而面不改色,亦不禁为这匪夷所思之事呆立了许久,方才反应过来。
自己的身处大汉、天堂还是地狱,这是曹操第一个想弄明白的问题,沿着河流,来到了一个未知的山村,细问之下,曹操禁不住高喊起来,在众人骇然的目光中,曹操放声大笑,声震长空。
这不是天堂,当然也不是地狱,更不是大汉,而是始皇帝三十五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前三年,秦国末年。
曹操并没有因为来到异地而沮丧,更没有因为穿越时空而恐惧。他笑,他大笑,秦国末年,天下动荡,英雄辈出,这正是他曹操一展才华之时,建立不世霸业,继续为理想奋斗之时,他焉能不笑。
在小村住了半月,其间以打猎为生,将多余所得尽分给村民。村民对他好感大生,对于曹操的提问、请教无不耐心回答。也因此曹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学会了古秦语,并且学会了秦朝的生活方式,将余下的食物跟村里的铁匠换了一把佩剑后,这才外出闯荡。
曹操才智绝伦,知道若想成就大事,首先需要权,尤其是兵权,其次在是钱,最后才是名。曹操无权,无钱,因此打算以名入手,成名于天下,以名气结交当世之豪杰,为日后成就霸业之所需。
曹操出村以后,苦练武艺,凭借一身出众的体魄,以及前世记忆中的武艺,不断的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名声初显,备受关注。
一日,途经河东郡莫名其妙的被五十名官兵围住,诬蔑曹操犯了**大罪。原来,为了建造长城、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为了治理边邑,秦国所有罪民都以用尽,各地为了讨好宦官赵高,逮到陌生人就说有罪,发配至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充当苦力。
曹操人生地不熟,正好被当地的官府瞧中缉拿。面对五十名官兵,曹操理智的选择了弃剑,虽然他有信心杀出重围,但毕竟位于对方的城内。万一对方瓮中捉鳖,紧闭四门,逐一检查,那时自己又杀了官兵,依照秦国的严苛律法,绝对无一人敢收藏自己,那自己是非死不可了。
所以,曹操选择了弃剑。
官兵见曹操识趣也没有为难,将他与一干百姓、罪民捆绑在一起,押送到了骊山陵墓充当劳工。
说句心里话,这劳工确实不是人干的活,他们每顿吃的是两个黑硬得像石头一样的杂粮粗馍,喝一碗清得像水一样的狗都不愿意添的菜汤。住的是土洞,几十个人挤在一长排的草堆上,盖的是脏得发黑、又臭又硬的破棉被,上面布满了吸血的跳蚤。
第三章 逃将桓齮
此时此刻,曹操还依稀记得自己初次来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这个地方给曹操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人多。
将近三十万的百姓,集中住在这个方圆十多里的地区,人密集得就像是一窝子的蚂蚁。他们掘洞为居,生命中除了做苦工以外,似乎没有其它目的。
曹操心中冷笑,秦国律法严明,用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只蚂蚁一个洞,来形容是在合适不过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百姓放一个屁也要先考虑是否会触犯法纪,谁还敢胡乱犯法。这三十万的百姓中又有几人是真真正正犯了大秦律法的?想必大多都是由四地强行俘虏来的无辜百姓吧。
曹操没想过在这里久呆,对四周的情况看的异常仔细。
大约有两万多防护军在地区外围形成包围圈。他们设置路障,划定劳改犯的活动范围,超出范围就视为逃亡,格杀勿论。
以曹操的眼光不难看出这些守军竟是难得的精锐,虽然不见得比的了自己的青州兵,但也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毕竟他们仅仅只是防护军而已,并非蒙氏兄弟麾下的百战精锐。
曹操记得史记上记载这骊山陵墓是由丞相李斯设计,大将军章邯监工,想必这些兵都是章邯的部下吧。
曹操当时认可点了点头,对于章邯的才能还是有几分认可的。可惜的是此人命中犯煞,所面对的敌人不是霸王项羽就是淮阴侯韩信,成为了他们成名的垫脚基石。
此外,手执皮鞭、腰跨佩刀的是监工人员,他们的职责是督工,依勤情考核劳工,按职权给予赏罚或呈报上级,但多半时间是在用鞭子打人,或是辱骂咆哮之上,在劳工的眼中,他们都是毒蛇,比任何毒蛇都要毒。
此外还有来自各地的工艺名匠,或精土木,或精冶金,或通机关之学,或有其它一技之长。
余下的都是百姓,粗重、最危险的工作都是由他们担任。他们分组住在黄土洞里,碰到雨季,泥土松动,一个洞里几十个人被活埋乃是常事,根本不用觉得奇怪。
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那日,他分配到的被子不知有多少人盖过,上面各种气味都有,体臭、汗臭、脚臭,最恶心的还是上面的血迹,血淋淋的,可以挤出血来。据说,这张被子的上以主人因为忍受不住虐待,在山洞了割腕自杀了。
秦兵麻木的将尸体运走,被子连洗了没洗就分给了曹操。闻着被子上的血腥味,曹操几欲作呕,但毫无怨言的忍受了下来。
因为,在曹操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今日之苦,是为了后日之福,若这点苦都承受不住,还谈什么一统天下。
平常,押送的兵卒来回巡视,劳改犯之间几乎没有机会谈知心话,只有晚饭后到天黑前这段时间,兵卒放松了警戒,准许他们在警戒圈内自由活动。
这天,曹操独自一人坐在一旁躲在角落里,划地为阵,以石子为兵演练阵法,将胸中所学,逐一演练,尤其是那阵仗交锋之术更是反复演练。
“好阵法,这位小兄弟看来并非凡人。”就在曹操沉浸其中的时候,惊奇、赞许的声音由上方传来。
曹操虎躯大震,一手抹去阵图,抬头看着来人,一个年近四旬的男子一脸惊奇的望着自己,他长得非常普通,但却给人一种特别精干的味道,一身的囚服并没有丝毫的减损他的气度。
“你也不一般吗?”曹操笑了起来,见对方与自己相同,并非秦国兵将,心下也松了口气,但依然保持着因有的警惕。
自己方才演练的是较为深奥的阵仗交锋之术,若非精通阵仗指挥之道,常人根本不可能看出其中奥秘。
其实曹操这种身型,如此模样很容易引人注意,也有人好奇前来一探究竟,但除了发现曹操在玩石子以外,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异常。
久而久之,曹操也不防备,想不到今日却引出了一个好人物。
那人似乎有什么伤心的往事,略一愣神,坐在一旁,长叹了口气,默然不语。
“阁下似乎有什么伤心的往事?”曹操并非多事之人,但却是一个爱才之人,虽然此刻对面前此人多有疑心,但还是打算去了解他,看看是否能够为己所用。
那人犹豫了片刻,说道:“我本秦将,十余年前战败,十万大军为赵所灭,无颜面对始皇,躲入山林,隐姓埋名,却不想被当做逃民,擒至此地充当劳工。”
曹操神色一禀,沉吟片刻道:“你是桓齮将军?”
那人听得“桓齮”之名,身躯大震,意外的看着曹操,又叹了口气苦笑说道:“想不到世间还有人知道我桓齮。”语气有些自嘲。其实,桓齮并没有打算告诉曹操自己的一切,只是见曹操画地为阵,以石子为兵,来往之间攻守兼备,颇有大将之风,是为用兵之能手。以曹操如此人才,不但不能被重用,却囚在骊山充当苦力,对于此刻的大秦失望之极,颇有感慨,遂说出自己的经历。但关键的地方却一笔隐去,不想透露自己的身份。岂料,曹操最好读书,其中关于秦末的典籍也看了不少,对于桓齮的经历亦颇为感慨,故而一言猜中桓齮的真实身份。
曹操笑道:“李牧乃当世之名将,即便王翦也不能耐之如何,将军败于李牧之手,并非战之过也。以始皇之能,若将军回到秦地也断然不会怪罪将军。”
桓齮年少天才,少年之时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赵,取邺九城。赵王迁二年,桓齮攻取赵的平阳,武城,赵将扈辄率兵十万赴救。桓齮在武遂破之,赵首十万被斩。
桓齮年青气盛,当时之表现比之王翦并未不如,深的秦始皇信赖,委以重任。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无法接受自己败于李牧的事实,不敢回见秦始皇,躲入深山,隐姓埋名。
第四章 结交
回想往事,桓齮不甚吹嘘,听得曹操安慰,为之一笑,道:“这么多年过去,我也早已看开。当时,是我无法接受失败的事实,与陛下并无任何关系。只是……”桓齮惆然长叹:“陛下英明神武,所行之事,常常高人一等,我等对之服气万分。此时此刻,却不知为何会做出如此劳民伤财之举,大秦处境实在堪忧啊!”
桓齮身在山中却无时无刻不关注大秦的动向,一片忠心也是天地可鉴。修长城,建渠道,移民边境都是长远的为国为民之举,无不表现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高人一等,算他人所不能算之事。可这建造阿房宫、修建骊山陵墓实是大大的不明智之举。
天下刚定,正是需要安民、发展、休养生息的时候,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此刻建造并无不可,但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却万万不应该于此时修建。
桓齮下山听得百姓抱怨,心中焦虑,为了秦国大业不顾生死前来咸阳劝说秦始皇,暂停阿房宫和骊山陵墓这两大工程,等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的时候再行建造不晚。
可是秦始皇并未见到,在路上他就被秦兵抓来充当劳工。桓齮报出了自己的姓名,奈何“桓齮”二字在十年后的秦国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
擒住他的秦兵听得“桓齮”二字,更是大笑:“桓齮乃秦国逃兵,逃兵依照秦律理当诛灭三族,如此更因该去骊山赎罪了。”二话不说,强压着他来骊山充当劳工。
桓齮与曹操的任务都是搬运巨石,有过多次碰面。桓齮见曹操面相英伟,不管监工如何刁难都默默承受,丝毫没有怨言,心知此人不是胆小如鼠的懦夫,不敢反抗;就是心计深沉,喜怒不形于色是真豪杰。不动则以,一动必将势如雷霆,给予致命一击。显然通过种种的表现,曹操是属于后者。
今日见曹操又在一人坐在角落严肃的摆弄石子,忍不住上前观望。这一看,着实让桓齮大吃一惊,曹操那是在摆弄石子,分明是在演练临阵对敌之道,而是还是一种深奥的,自己见过未见的对战办法。
桓齮那里知道经过四百年的人事变迁,这阵仗之术,日新月异,汉末年间所用的兵法,战术无论是质量还是大气上都胜秦末许多。而曹操又是知名的军事家,他所演练的阵法战术又其是轻易能看的通透的?
两人话夹子打开,也相互说明的来意。曹操胡编了自己的身世,将自己说成了魏国邺人,自幼喜欢读书,研习兵法,本想到咸阳谋取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最后被无缘无故当成了淫贼抓了起来。
之所以说意图想到咸阳谋取一官半职完全是为了讨好桓齮,从桓齮曹操听出了一些猫腻。这桓齮对于秦始皇那时无比的敬重,可以用敬若神明来形容,对于秦长子扶苏也是很是钦佩,但对于秦二世胡亥确异常的鄙视,对于李斯、赵高更是恨入骨髓,巴不得喝其血,啃其骨。
曹操对于秦末之事,了若指掌,当然知道秦始皇出游在沙丘辞世一事。而后,赵高、李斯修改诏书,除扶苏,灭忠良,秦二世胡亥即位。
如此,秦朝上下均无桓齮值得效命之人,自己收复这位人才将容易的多。此时此刻,与其打好关系才是当务之急。
曹操心思沉稳,对桓齮另有所图,但却不露任何声色,真心诚意,直令桓齮认为对方是全心与自己相交,开怀畅谈,关系融洽。
言谈之间,两人将话题说道了行军布阵之上,两人划地为阵,以石子代兵,相互切磋。桓齮许久不通军事,一些地方略有生疏,几番习惯才露出本来水平。桓齮擅攻每每抢先进攻,咄咄逼人,下子布阵十分凛厉。而曹操更是身经百战,用兵大胆,却又恰到好处,端坐如钟,不急不躁,以严密布防,步步为营。
杀至中局,二人势均力敌。曹操看透局势,弃子而诱敌。桓齮求胜心切,贪吃两营,占了优势。自觉的将对方逼人危谷,脸上微露得意之色。
曹操似乎浑然不觉,一意孤行。
双方你来我往,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曹操盘旋进逼,竟是妙着迭现。及至桓齮兵占优势而不能得手,眼见对方的两营士卒直逼主帅而不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