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望族权后-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韦元平此言一出,文武百官恍然大悟,原来并非谢相瞒奏,而是没有上奏机会。
可还是有不少朝臣品度出韦、谢等人奸狂企图——就算圣人不曾诏见,从胡悦上本至今,也有两次朝会,众相国何不当面奏明?事关灾民生死,岂是一句不得诏见就能轻松带过?便有人挺身而出——参知政事薛谦!
这位在朝堂之上,已经当了三年摆设,可在今日,却直指韦元平话中疏误。
“圣人抱疾,令三省长官佐证,牵涉国政民生,更有祸乱之危,纵然不得诏见,三省长官亦当及时处置,拖延至今,实为失职!”
韦元平一怔,毛维却急躁起来:“胡悦虽则上本,然却未举实证,事情不曾察明,三省怎能在朝会上奏?”
薛谦沉声反驳:“并非草断黑白,不过奏知事态,有何不可?”
毛维正欲再辩,御座之上,天子总算开口:“尚书令,你有何话说?”
谢饶平今日本来就是内定要担当大梁——一来,察明御史劾举本是他职责范围,再者,韦元平与太后为同胞兄妹,由韦元平谏言太后听政有私心之嫌;毛维因为刘玄清一案惹得满身议论,这时不能太过高调;李子沅虽然也为国相之一,但声望根底还有不足;虽则谢饶平论来也与太后有亲戚关系,但世人皆知谢相妻室与太后并不算和睦,更关键是,涉及天子交权太后听政这类大事,除韦元平外,也只有谢饶平才有资格上谏。
可他并没有预料“锯嘴葫芦”薛谦会在这时跳将出来,一时愣神,结果就被天子点了名。
这才出列,持笏,却当堂跪下:“圣人,臣有一谏,不得不禀!”
“说罢。”天子很平静。
“汉州一事臣确有延误,甘当失职之罪,然,圣人因龙体违和而不设常朝,诸多国政要务实在难免耽搁,故,臣谏言,圣人康复之前,莫如暂允太后临朝!”
这话一出,即使有朝仪限制,宣政殿也难免大哗!
柳少卿冷笑,果然如此,太后那些野心暂时不提,就说单为夺政所行何事?汉州刺史贪桩枉法一事势必早被察知,然而拖延至今却不处断,为的就是今日借这由头证明天子耽误政事!这半月之间,也不知添了多少灾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太后视百姓生命贱如草芥,中枢三省长官尚还助纣为虐,大周江山交到这帮人手中,只怕离亡国不远!
“尚书令,你之所言何其荒谬……”哗议之中,薛谦的质问尚还掷地有声。
然而他话未说完,却被天子打断!
“薛卿不需多言……”
第146章 情势急转
大周官制中,实际并无名为宰相之职,世人遁例将入主政事堂诸位高官称为国相,除三省长官外,又包括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薛谦既为参知政事,当然也算国相之一,只这三年之间,他被谢、韦等有意排挤,往常又不受天子诏见,即便在朔望朝会,天子也坚持只走过场而不询问国政,事实上薛谦这国相一直就是摆设,就算自己不做锯嘴葫芦,说的话也没人理会就是了。
而三年以来,御史在朔望朝会上蹦跶出来弹劾之事,也仅就今日一桩。
薛谦明知若再沉默,太后极有可能得偿所愿,因而才再难隐忍。
可是他的据理力争却被天子温温弱弱一句“不需多言”打断,心灰意冷便可想而知。
三年隐忍,仍然一无是处,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太后夺政奸侫当道?薛谦心潮起伏,不免湿红了眼眶,执笏之手颤抖不停,几乎下定决心死谏,宁愿血溅宣政殿,也要拼力一搏!
可是朝堂百官,这时却连关注薛谦者都没有几个,有一部分是早得谢、韦等人知会,有一部分盘算着坐壁上观,固然还有一部分是真觉震惊,然而三年以来几乎已经养成缄默的习惯,一时没反应过来应不应当谏阻。
大约也只有柳氏三个兄弟心跳如擂——看来薛家果然如同柳家一般,忍辱负重以图后策,可眼看天子已生卸权决心,薛家却在这个时候暴露意图,只怕……会被太后清算。
谢饶平与韦元平一众听天子打断薛谦,一时如释重负,虽然出了一些预料之外的波折,好在情势依然有利。
只要天子自认过失,甘愿交权,一个薛谦又哪能力挽狂澜?
谢饶平甚至舒展唇角,准备好匍匐叩拜称颂圣明了。
却听一问——
“尚书令,上月望日之前,你还曾久侯紫宸殿外,只为圣母兴周这一谣传上谏朕顺应天意,怎么当时并未将胡悦奏本上呈?还是说,在你眼中,罪人刘氏胡诌之辞更重国政民生?”
谢饶平呆若木鸡,猛地抬眼瞪视天子。
“你也不用为朕粉饰,三载以来,朕因沉湎酒乐而不理国政,自知有失贤德,却也信重尔等能当辅政之职,不曾想,尚书令竟如此昏聩,轻重不分,早前你自称知罪,倒还尚有自知之明。”
谢饶平只觉耳畔轰鸣。
宣政殿又是一片吸气之声,便连薛谦在内,这时也都只是呆愕。
“朕为国君,自知荒疏政务有负社稷,不察奸侫贪宦导致百姓受难,甘下罪己诏请求万民宽恕,于今朝会,宣告恢复常朝,由百官督朕莫忘勤政。”
这话更如晴天霹雳!
然而贺衍的话还未说完,他微蹙着眉,冷冷俯视阶下仍旧膝跪当地的堂堂相国。
“谢饶平身为尚书令,却置御史弹劾不顾,疏误显见,何当重职?汉州刺史贪墨一案是要严察,故,即日免职待审,谢卿,既然你刚才声称自知罪责,朕便予你改过机会,汉州灾民急待安抚,匪乱亦需平定,朕便令你为刺史,立即前往汉州,不得滞留……倘若不能平息民愤,依律重惩!”
一句话,竟然就罢相,将谢饶平一杆子支去剑南道!
满朝文武尚未回过神来,天子已然拂袖离坐。
顾怀恩喜气洋洋拉长细嗓:退朝——
依照惯例,但凡朝会,会有御赐廊下食,当然不允交头接耳,然而今日文武百官因为宣政殿内的滔天巨浪,个个都是满腹议论几乎不能忍耐,是以这餐廊下食吃得那叫一个波涛暗涌,眼神交流间,全是消息。
含象殿中,原本胸有成竹的太后当然也很快得到消息,一时之间这处有若风雷密布,宫人内宦如临大祸,连喘息都不敢大声。
太后这回却没有大发雷霆。
不过脸上的冰霜几乎就要胜过长年覆雪。
“太后,一定是贵妃在后挑拨……”灵药壮着胆子说出这句,被太后一个斜睨僵冻在场。
贵妃,很好。
太后微微一笑。
“去紫宸殿。”只她才刚令下,便听禀报——天子驾临。
太后脸上笑容更加有若如沐春风。
于是接下来的交谈……
“圣人总算不再沉湎哀痛,我甚感安慰。”
“儿子荒谬数载,实在羞愧。”
“谢卿虽当责罚,然则尚书令一职至关重要不可空缺,圣人可有打算任用何人?”
“以我所见,薛谦公正严明可堪重任。”
“若为其父薛子瞻必能胜任,然薛谦任职参知政事以来无所建树,资历又显不足,只怕不能服众,只惜薛子瞻已然因疾致仕……我倒认为,王尚书王淮准更比薛谦合适。”
天子一怔,犹疑半响后,到底还是听从太后举荐。
太后笑意更深:“源平郡公可接王淮准之职,衍儿以为如何?”
那到底是贵妃兄长……天子再度默准。
“汉州情况紧急,莫若再令柳均宜为汉州长史,佐谢卿治政。”
天子呆怔。
柳均宜才是贵妃同胞兄长,本是四品之职,若为汉州长史,岂不成了贬迁?更何况天子本来打算揪着谢饶平不放,但有疏失便能重重治罪,可太后却将柳均宜与之捆绑……
“虽降均宜职官,但可升散官弥补,便不算贬迁,再者,均宜本身意愿也在地方实政,不久之前,你姨母还曾在我面前为均宜讨情,圣人既然不放心谢卿,为民生大计,也当遣信任之人辅佐左右。”
天子再次妥协。
太后颔首:“圣人既已决定恢复常朝,便不可再纵酒无度,龙体为重,千万不可轻疏。”
“儿子遵令。”
太后一副老怀安慰的神色:“如此,圣人便归紫宸殿理断政务罢。”
天子本是心怀忐忑前来,不想这么轻易就过了太后这道关隘,居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完全没有意识到,太后仍然涉政!
目送天子离开,太后脸上笑容才倏忽淡去。
多年筹谋,功亏一篑,如何心甘?
不过暂时也只能这样,日子还长,只要把紧天子脉门,逐渐铲除那些心存叵测之辈,大权仍然还在手中。
太后两眼有若幽寒深渊,却始终没有怒形于面。
甚至当韦元平与毛维求见时,她大手一挥:“不见,转告两位相国,近期警慎行事,莫再来含象殿,该忠于职守,尽心辅佐圣人。”
又说柳少卿,本就游手好闲的他吃完那顿索然无味的廊下食,往太常寺签了个道,便匆匆赶回家中,将今日这件意料之外禀明太夫人。
十一娘自然也就晓得了结果。
贺衍居然摆了太后一道,当着满朝文武面前嘲损谢饶平不说,甚至雷厉风行将其罢相贬黜?!这事委实出乎十一娘意料,然而她却没有像太夫人母子一般欣喜若狂。
太后决不会就此偃旗息鼓,三载以来,这女人独掌大权,在要害位置上当然已经密布心腹,天子虽然不知受何刺激这回公然违逆,然而是否太后对手彻底摆脱操纵仍不好说。
谢饶平虽遭贬黜,但是朝中仍有韦元平、毛维等霸占相位,天子又经三载消沉而毫无根底,拿什么与太后一党搏弈?
想到这些隐患,十一娘不得不硬着头皮提醒太夫人:“情势虽然扭转,却不能疏忽大意,还当维持中立才更稳妥。”
好在韦太夫人也没有被这突然的胜利冲昏头脑,尤其当知晓长子升任户部尚书,亲子却与谢饶平捆绑一起,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之后。
“这应是太后手段。”太夫人毫不怀疑,唇角抿得紧肃:“看来圣人虽然有所悔悟,却始终硬不下心肠反对太后涉政。”
柳均宜却并不为贬迁懊恼,甚至不在意与谢饶平捆绑,只为能摆脱眼下尸位素餐而惊喜不已,尤其在得太夫人叮嘱——“切莫因为谢饶平之故便只图勾心斗角而疏误民政,汉州情势紧急,还当以抚民安政为重”之后,柳均宜更加意气风发,很有挽着袖子大干一场的决心。
不过因为柳均宜要立即与圣令不得滞留的长官谢饶平前往蜀地,萧氏却不得不留在长安打理中馈,夫妻俩只能暂时分别。
白姬得准,随柳均宜赴蜀。
至于姚姬……这人已经被均宜夫妇遗忘到了爪洼国,压根就没想起来。
倒是柳瑾,因为萧氏实在无睱顾及,只好让她随白姬一同赴蜀,十一娘也就罢了,却让柳七娘与柳九娘姐妹两人不无羡慕。
而已经称疾避祸多日的灵沼公在得天子亲书诏令之后,当然也立即痊愈,走马上任。
不用侍疾,新妇柳蓁才有空闲回了一趟娘家,代表王家与太夫人交流一番这场意外之喜后,对于娘家继续中立的态度表示肯定,实际上灵沼公也并不认为天子恢复常朝就意味天下从此清平,更何况灵沼公上任之时,便被韦元平意味深长暗示——这回升职,位及国相,实为太后举荐!
以灵沼公的城府,当然不会立即示诚,或者对太后提携嗤之以鼻。
倒与太夫人不谋而合,不偏不倚,尽职尽责才是人臣之本。
天子都未曾与太后刀剑相向,为臣者倘若挑是生非,便是自取灭亡。
不过柳蓁在回府之前,却向太夫人提出邀请十一娘去王家小住——
“十一妹既有书画天份,孙女想着,从前毕竟受过皇后指教,或者能助十一妹更加精进,再者,祖母听闻十一妹聪颖强记,也甚为惊异,便连阿家,耐不住两位小姑缠磨,也嘱咐孙女务必将十一妹请去小住。”
韦太夫人当然不会拒绝。
十一娘却知道这其中必然有贺湛与四姐夫的主意。
“朝中有此变故,确是出人预料,十四郎与七郎着急与你协商,再有,薛相国当日宣政殿那番言行,似乎也证明薛家并非传言那般。”还在途中,十一娘果然就听阿蓁说道。
“我本打算与六哥袒诚一谈。”十一娘这时当然也听说了薛谦力驳谢饶平一事,虽则已经料到薛家不曾当真投诚太后,然而却并未如释重负。
因为薛家经此一事,已经暴露意图,尽管看似有天子庇护,今后福祸却难以预料。
“我会让七郎邀约六哥过府一会。”柳蓁这时显然再无担忧。
十一娘微微一笑,也是该与陆哥一会了。
第147章 故见
窗内青竹帘,因为车马前行的颠簸荡开小小缝隙,炙光入内,在男子一袭纯白衣角闪烁。
车厢内铺着一方竹席,不画时兴的花鸟鱼虫,质朴如洗。
男子盘膝而坐,指掌安安静静扶在膝上,轻阖着眼眸。
面前矮案上,只有一张手帖静卧着,缥色纸笺,一角印画墨兰,笺上几行行书风骨洒落。
这一辆车,缓缓驶离市坊,待那喧吵声不再蕴绕耳畔,薛陆离才睁开眼睛,与苍白的脸色显然区别,他眸色深如漆墨。
修长的手指,再一次执起那张虽然雅致看上去并不如何奇特的手帖,陆离的眉心却轻轻蹙敛。
——绚之台鉴,旧时曾友,别长数载,初归又多繁琐,不得邀见。虽已过春和,无芳色取次共赏,又不至雪季,失红炉醅酒之趣。但有凉亭新建,兰竹乃旧,备茶相待,愿邀君共饮,三日后隅中,王七恭候。
陆离字绚之,这手帖显然是王七郎邀他过府一聚,又提及旧日情谊,仿佛是为这突然的邀约找了个不那么突兀的缘由。
自从裴郑灭族,陆离之妻裴八娘随之逝亡,薛家卷入是非议论中,但凡与裴郑二族曾有交谊者,无不视薛家有负信义,尽管事后,传出薛家没有行为逼害八娘之恶,裴八娘逝亡是因得知娘家遇祸,夫婿薛陆离又暗养外室致使早生庶子,在这双重打击下,八娘哀恸过度导致生子时难产而亡。
薛家声誉纵然有所挽回,可薛陆离却成了众矢之的。
更有不少旧友,压根不信这所谓解释,薛裴两族世代姻亲,原本最是亲近交密,然裴氏遇祸,薛氏却毫无损伤,薛谦兄弟二人一个入政事堂,一个入职吏部,别管他们是否摆设,在世人眼中,却显然大受天家恩宠,竟然一点没有猜忌。
若非薛家示诚,主动与裴家划清界限,何至如此?
虽然裴郑定罪,世人不敢公然议论蒙冤之说,然而疏远一下薛家这等“背信弃义”之辈的行为还不至于引来祸患,更有那些原本就眼红京兆薛显贵的家族,更是不遗余力抹黑,压根不想他们自身,其实当裴郑遇难时也没有挺身而出。
当然,王家坚决不是后者。
可薛陆离与王宁致的旧谊完全建立在以裴十一郎为联系的基础上,王宁致当然也会误解陆离,自从返京,井水不犯河水,摆明疏远冷淡,但这回竟然主动相邀,薛陆离当然率先想到是世父薛谦在宣政殿那番表现,多多少少让一些经过这段时日诸多风波的人醒悟过来。
当年裴郑谋逆案是谢、毛等挑当大梁,连韦元平都没过多参与,眼下谢饶平力主太后临朝,背后靠山显然,不管太后与天子是否决裂,朝臣显望们也都明白了天家母子之间显而易见的争斗。
谢饶平既是太后党,薛谦势必就为天子忠臣。
实际上自从朔日朝会后,不少家族已经与薛家恢复来往,可是让薛陆离百思不解则是,即便薛家声誉恢复如昔,可他这个“宠妾灭妻”的罪名反而更加落实,王家即便要与薛家来往,也当是与世父建交,何故王七郎却对他示好?
难道是说,王七郎仅凭世父行为,就猜测到他的无辜清白?
陆离不由苦笑,事实上他并不打算洗清恶名,反而还别有意图……那么就算王七郎直言相询,他也不能将真相诉诸。
“这回怕是得让七郎趁兴相邀,败兴逐客了。”陆离喃喃自语,这才放下那张手帖,又再闭目养神。
然而收到这封邀帖固然让薛陆离不无惊诧,可当他抵达王府,经仆从引路迈进一方僻静小院时,才知道早前的惊诧根本不值一提,这时所见情境,才真正称得上悬疑。
此处本是王七郎书房所在,因其已然成婚,王家干脆将书房相邻之处建成前后两重居院,这里便成为七郎与柳蓁夫妇的新居,前院用作七郎待客,后院则是起居之地,不过交好者直接被带去有矮墙相隔的书房也不奇怪,让薛陆离惊诧则是他根本没有看见主人王七郎。
引路的仆从只将他领至角门处便停住脚步,微躬着身解释:“郎君在内恭候,薛郎君请入。”
见主家仆从都不入内,跟着陆离来的薛家仆从自然也只能在外等候。
要论礼数,王七郎这时理应迎出,然而别说七郎,薛陆离一路往内竟连仆从都不见一个。
好在这处偏院并非宽敞幽深之地,往内数步,绕过挡道的一丛青竹,便见北向一间白墙瓦房,房前数步台阶,微泛苔青,颇显朴拙。
拾阶入内,仍然不见人影,两壁是书架,书案靠着窗台,案前一张窄榻,空空如也。
薛陆离在这间书房站了数息,困惑不解地蹙起眉头。
他的目光终于落在书房东北角,原来那处还有一扇小门。
掀起竹帘,步出廊下,就见屋后又有一处院落,比前边更小,却挖有一方小池,池中蓄水,数尾锦鲤悠游其中,池畔卧有青石,青石再往后,竟果然有间凉亭,亭中坐着个小小女孩,正用竹则入茶。
姿态神韵,恍若故旧。
薛陆离只觉胸腔被无形之物重重击撞,一阵气血翻涌。
他知道这个孩子,两回偶遇,应为柳氏闺秀。
可这时陆离却对这“认识”深深怀疑起来。
女孩穿着窄袖短襦,无需罗裙轻挽,然则无论那入茶时指扣纤腕防止颤微的姿势,抑或入茶后将竹则搁置竹碟之上轻转朝向的小习惯,就连一应茶具摆放位置,包括正襟端坐屏息静待三沸的静好姿态,丝丝入微的熟悉。
煮茶,需在水畔——是故人不知因何而生的小小固执。
之于坐向,之于心境,甚至之于神态,都是那人特有的小小固执。
薛陆离不知不觉中,人便已经缓缓走向亭内,站定在女孩身边。
茶汤有如奔涛溅沫,已经是三沸了。
二沸之沫饽入釜育华,乌瓢别于则、碟、口盏等浅色茶具,又与筛、釜等近类,也是那人的小小固执。
清华均匀、汤花细轻。
她一直不喜薄沫与厚饽,曾经钻研许久,才能顺利煮成细而轻的汤花。
薛陆离自己没有醒悟过来,他呼吸已渐沉缓,手掌紧握成拳。
十一娘微微仰面,莞尔一笑。
“刚好赶得及,请君分酌。”
当年故人,每当分酌茶汤便称遗憾,抱怨始终不如他分得汤花均匀,故回回煮茶,这最后一道工序都坚持“让贤”。
女孩已经起身让座,绕去茶案另侧,待陆离轻卷衣袖分茶入盏时,轻声慢语:“虽无惠山石泉水,然今日茶为蒙顶石花,故托七郎,颇废心思寻其友讨得一瓮雅州名山泉。”
曾有名士,将煮茶用水分为二十等,首屈一指便为惠山石泉,然薛陆离还记得他曾经对此不以为然,提说用水不必拘于名泉,用产茶之地之水煎烹,亦得水土之宜。于是故人为鉴真伪,便尝试一回,果然信服,因而之后,但凡两人品茶,用水又拘限起产茶之地来。
蒙顶石花正是产至雅州。
陆离端而跽坐,双眼直视面前稚童,仿佛要从那并不熟悉的眉目之间确定让他魂牵梦萦的端倪,紧握的拳头置于那刑窑白瓷茶盏毫离之处,从入亭中,始终不发一辞。
十一娘却丝毫不受这沉寂影响,先说茶色:“其色缃也,君何不品鉴可是旧时滋味?”
她笑意一直不曾减退,这时更加深浓几分,微微仰面,如当年一般带着小小的炫耀。
陆离持盏,轻抿茶汤。
却再也不能摁捺心头震动,重重放下茶盏,汤面晃动不停,一如他这时心情。
是原本的茶香,未加前人素喜之葱、姜、枣、桔,便连那位名士强调的盐花也未加入,却不带刺苦,微涩回甘,这大别与普通的味息,原本以为今生今世再无机会品尝。
仿佛一切已经不需要更多解释了,十一娘轻叹一声:“陆哥……”
然而她话未说完,陆离却起身离去,从来都是沉着冷静的人,这回却颇显仓促甚至趄趔,转眼背影已经隐入书房那角小门的竹帘之后,竹帘掀开又垂落,微微晃动着。
十一娘愣怔当场,然而并没有追去。
这事实在太过荒谬奇特,也难怪他一时不能接受。
但她明白陆离不会就此回避,应是需要时间平息心情。
她慢慢品茶,虽然于她而言,三载时光仅为睁眼闭眼间,然则也是许久未曾亲手煮茶了,仿佛最后一次……是陆哥曾祖父过世之前,在她的浪中小馆里,她甚至记得那时已经听母亲提过将来姻缘,只待及笄便就落定,不过当面对陆离,她并没有闺秀女子得知面前人是将来夫婿的羞涩感觉,他们实在太熟悉了,如此亲密无间的相处不会受旁杂干扰。
然而……未待她及笄,薛翁却因疾过世,两家议亲只好延迟,不想未过多久,先帝突然赐婚。
想来也是不无遗憾的。
不过为情之一字执迷伤感的前例她看得太多,也不知是从何时起就有敬而远之心态,认为太过重情反受其伤实为不智,世间多少美好,何必执着其一,当初她甚至认为,就算无缘与陆离结为夫妻,知己之谊始终不变,人生得一知己即能无撼,又何必执迷于朝夕相守。
所以就算被迫嫁予陌生人,她也不曾为此抱怨,任何人生都不能完美无撼,更何况家族给予了她富贵荣华衣食无忧,为家族付出承担也是理所当然。
世间又有多少的婚姻能够自主呢?就像生老病死本为注定一样。
因而知晓八妹会嫁给陆离之后,她也只觉欣喜,陆离是良配,她从不怀疑。
如今事过境迁,与故人相见,十一娘倒是觉得前所未有的伤感起来。
很多人,已经不在世上了。
而就算重逢,她与陆离之间,也再不能回归当年的岁月静好。
太多必需承担的责任,更不容得她分心于风花雪月,曾经短暂萌生那与君携手同游逍遥渡日的愿景,早已飞灰烟灭,就算得以新生,也不能改变。
十一娘放下茶盏,眼中那淡薄的怅惘已经消散。
这时陆离却又返回亭中,在她身边半蹲下来,两手扶紧她的肩膀:“五妹,果然是你?”
十一娘眸色清亮:“陆哥,是我。”
第148章 真相
死别重逢,本应有千言万语,然而两人之间,在一句询问一句肯定后,却陷入微长的沉寂。该从何说起呢?前尘往事已经不堪回望,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压在心头更加重如千钧,提及即触悲恸,甚至询问是否安好,也成了多余。
薛陆离甚至压根没想追问关于死后重生,魂魄寄于他人身体这一闻所未闻,震惊耸听之事是如何发生,什么都不重要,本以为泉下才能相见之人,竟然回归今生,即使眼前之人面貌全非,可那熟悉莫名的感觉这时更显浓烈。
她还活着!
对此从不敢存饶幸之想,因而眼下只觉惊喜若狂,可狂喜之余又生怕此时经历只不过一场荒诞的白日梦。
沉寂是沉寂,可他的指掌一直生硬地放在她的肩头。
多想重重将人拥入怀中,也许这样才能更加安心与踏实。
可是最终,他也只是轻轻握了一下女孩的手。
不得不别开面孔,生怕情难自禁。
万般留念,也不得不放开,于是归坐隔案之处,用她亲手煮成的茶汤,无比怀念的滋味,平息心头五味杂呈。
听她如今其实并不熟悉的音色,别外简短又平铺直叙地说起新生以来的经历,被庶母推跌坠水,为王七郎所救,被贺十四郎洞悉身份,以及韦太夫人与柳氏众人的关爱,计杀刘玄清,诸多种种。
柳十一娘,这是她的崭新身份。
等她说完这些,陆离却始终拿不准合适的姿态开始他的言谈,他很想捧着额头好好镇静,但尽管因为复杂的心绪僵硬失措,他的目光,依然不舍得离开面前这张陌生稚气的脸上那双唯一熟悉的眼神。
十一娘却终于提起裴八娘:“陆哥,我起初怀疑过薛家长辈们,因为自保不得不舍弃八妹,然而,经朔日朝会后,我再无猜忌,可是陆哥,八妹之死……当年究竟发生何事?”
她没有明说,陆离却听得明白。
就算猜忌,也从来不信谣传,怀疑过他。
可是他这时却完全不觉庆幸,心脏反而像是坠了铅块,沉沉落下,悔愧以及更为复杂的情绪有如洪涝来袭,以致他根本不能斟词酌句:“是我失信……我没有善待八娘。”
说出这句后,却更觉难以启齿。
他是男子,家中对于他将来姻缘之事本就不似女儿家尚多顾忌,已经记不得准确年岁了,大约刚刚知事时,眼看他与渥丹如此相投,父亲就曾与母亲感慨——姑母之后,因两族嫡宗子女阴差阳错竟无缘联姻,到下一辈,两家嫡宗可巧又都是男儿。好在有了五娘,简直是两族之庆,只不过,五娘虽与陆儿相投,终究是姑父嫡长孙女,又自幼聪慧,可为望族宗妇,我本是嫡次子,陆儿更非嫡长,倘若联姻,未免委屈五娘。
陆离祖父薛子瞻,为渥丹祖母嫡亲兄长,亦是京兆薛族长,然到薛谦这辈,因薛氏嫡宗无女,裴氏嫡宗也唯有柳蓁之母一个嫡出,比薛谦小了十岁,比陆离之父薛诩也小着七岁,故而嫡宗不能联姻,虽有嫡支弥补,两族都觉有所遗憾,到陆离与渥丹这辈,薛氏嫡宗仍然“急缺”女儿,裴氏嫡宗也好不到哪去,渥丹族中虽然行五,但上头四个姐姐全是庶支甚至其中两个还是庶支庶出,她为嫡宗嫡长女,然而陆离却不是嫡宗嫡长子。
陆离之父薛诩本为嫡次子,陆离更是薛诩嫡次子……
本来两人都是出自显贵,却因为排序问题,显出“贵贱”有别……
陆离也说不清是不是因为这点原因,自幼就刻苦勤奋,他实在是太喜欢五表妹的聪颖独特,直觉“贵贱”有别可用才华弥补。
所以无论书法,抑或绘画,甚至于五妹起初并不擅长的琴艺,他都研习精进,当然六艺之中射、御也不曾轻疏,早早争获才名,薛家六郎曾经也名动京华。
那时她还懵懂未知,他却已经将她看作未婚妻对待了。
两人曾经如此相投,喜恶无一分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