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望族权后-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铲除蜀王,圣上必定会与太后反目,太后当然不容圣上继续坐在龙椅之上,然则,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下看来,眼前虽唯有晋王子贺信适合将天子取而代之,太后必定不会放过晋王系,更不会容贺信随着年岁渐长,心生执政之念,虽看来晋王烨一无是处,毫无威胁,然则晋王妃之机智才干,更胜蜀王「椅首芄埽训勒嬉晕蹂缃穸蕴笏渲倚墓⒐ⅲ幢隳苎壅稣隹春匦挪降苯裉熳雍蟪径环纯梗俊
当然不可能!
“更不说贺澄台,论忠诚,尚且不如晋王妃,当贺信克承大统,贺澄台比若‘国舅’,迟早会成为另一个蜀王缃褡芄苋绱颂嵝谒刺笫欠窕够嵝湃巫芄苤倚奈薅刻笕舳宰芄芏桑芄艽呈欠窨坝牵俊
高玉祥这下连眉头也蹙了起来,显然把这番“远谋深算”听进了耳里。
“更不要说,晋王妃与贺澄台,也许一直暗怀居心,从未忠于太后!”徐修能加重语气。
“徐世子这话可有凭据?”高玉祥大惊。
“若有凭据,在下早便提醒太后小心提防了,这无非只是在下猜测,没有凭据,但却不能排除这一可能,在下从高内侍口中得知,太后实际已然掌握宇文盛暗通匪逆之罪证,之所以未撤其职,一来是因已然宽赦匪逆之罪,处治宇文盛名不正言不顺,再者也是想以宇文盛为诱饵,察明是否还有乱臣贼子,高总管,宇文盛可是与薛绚之有所来往,固然薛绚之可能是被瞒在鼓中,不知宇文盛为逆贼,但万一薛绚之早已暗通匪逆,晋王妃、贺澄台难道没有嫌疑?”
“可这仅仅只是猜测!”
“所以,在下只不过提醒总管需要提防而已。”徐修能倾身:“总管对太后原本忠心耿耿,倘若因为一时不察,被乱臣贼子利用,何其无辜?谨慎小心总归不错,再兼太后与晋王系反目,既迟早而已,高总管预留后路,让太后坚信总管不会见风使舵,这总是有利无害吧?”
见高玉祥仍在迟疑,徐修能再接再厉:“太后欲趁议和之机,铲除怀恩王,却隐而不揭,甚至隐瞒贺澄台,何故?说明太后对贺澄台,准确说是晋王妃,一直心存防范,而怀恩王一死,难道匪逆就当真无关要紧?十万虎狼之师,一度占据衡州、广州,连安宁伯都不能轻易攻灭,怀恩王大义之名,如今广为人知,若死于议和,叛军、逆民岂能罢休?故在下意欲献策,斩草除根,仅斩怀恩王万万不能彻底断绝隐患,太后大可利用此回时机,坐实宇文盛罪证,将乱臣贼子一网打尽!”
这才终于说服了高玉祥,虽眼底仍然透着阴冷,却举起酒盏来:“徐世子,高某相信你确然忠心不二,不过今后……徐世子还是杜绝急功近利为好,有些事不可为,再有下次……”
徐修能也立即举盏:“高总管若肯提携,徐某当然不会再因怅然若失行为不智之事。”
忠心耿耿?
韦太后所有党徒之中,论这四字,仅仅两人堪当,谢饶平、窦辅安是也,至于高玉祥,虽然比毛维、元得志要更加忠诚,可他对韦太后的忠心,远远不及对另一个人。
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因为贪生怕死,因为贪图富贵,才是高玉祥愿意效忠韦太后的第一基础,所以其实徐修能就算威逼,高玉祥暂时也只能妥协,因为高孝之所以能近身服侍太后,全靠他的举荐,要是让太后得知高孝被人收买泄露隐密,高玉祥难辞其咎,而他的老对手窦辅安必然趁机落井下石,这个失误,足以让高玉祥陷入危机。
当然,要是徐修能采取威逼的手段,事后必定也会遭至这宦官的阴谋报复,徐修能不狂妄,更不愚蠢,懂得与其树敌不如结盟的道理,尽管这样的结盟并不牢靠,但总不至于彻底翻脸。
徐修能的铤而走险大告功成。
征平二年十一月,突厥正式遣使,交递降书,同时,五部联盟从安北退军。
是否答应议和,朝廷尚无公论,突厥使臣却公然拜访蜀王,极尽阿谀之辞。
“大周如今由皇帝陛下亲政,蜀王殿下权倾朝野指日可待,此回议和,我国确有诚意,可汉千叮万嘱,务必尊重殿下见解,是以殿下提出条件,均有商榷余地。”
突厥使臣这样的态度,极大的满足了蜀王的虚荣心,当然他并不会因为这些甜言蜜语就答应和谈,但已然有了耐心倾听突厥口头上的妥协,而在突厥使臣说出其实源于贺湛提出的“一、再、更”三条之后,蜀王大为动意!
突厥若真有诚意屈服于大周,天子亲政不久即有平息干戈的莫大功绩,何愁不能让天下归心?太后还有什么借口质疑天子有失贤明,仍然需要她这母后辅政监权?!
蜀王党,果然力主议和。
第1096章 太后入瓮
议和从来不是一见简单的事,不是一次朝议,受降方列举一、二、三,称降者答应一、二、三,就能击掌相庆,皆大欢喜。甚至天子已然决定议和,也不会立即在朝议时宣告主张,甚至也没有急着为这一件事端召集重臣殿议,为了达到顺利通过的目的,天子先要与亲信们达成一致意见,朝堂上才能齐心协力。
但一国之君处理国政时先行“拉帮结派”,这当然有违规律,因为朝议殿议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皇帝谬见误国,所以要经臣僚讨论,指出谬误之处,杜绝祸患,自然也有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的皇帝,往往力排众议倒行逆施,大臣们虽然反对,却无法阻止,所以古往今来,常有发生朝堂死谏、挂冠请辞事件,这样说来皇帝既有独断专行的特权,事先“结党”私商显然就毫无必要。
可当今天子贺洱,显然不具有这样的特权,甚至连亲政都是暂时,随时可能被人质疑,让韦太后借口“德行有亏”,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再次成为朝会时才出场的摆设。
又比如韦太后,她其实也难以做到独断专行,虽然她已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但她爱重名利,倘若她的主张无人支持,必须靠特权才能实行,必定会造成诽议,所以在各种朝议、殿议之前,紫宸殿与篷莱殿都会召开自己的私议,内部先统一口径,纵然会商时产生争论,只要取得人数上的优势,那么便是“从谏如流”,与独断专行无干了。
总而一句,大周朝廷现今的议和,注定会更加复杂,起初的“斗争”,甚至基本与突厥无干,突厥使臣压根不需出面。
这样一来,无论是太后党,还是蜀王党,包括正统派,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知突厥方开出的条件,他们现在讨论的是是否应该议和,就更不提王淮准这样的中立派,暂时被排除在外,完全不清楚其中隐情。
而相比蜀王的积极,这回太后却显得大是惰懒,也不过是如今韦、谢、元三大相国开了个小会,示意自己的主张是化干戈为玉帛,关于谢莹先提主张,授意贺湛促成,包括突厥要求处死怀恩王一事,太后均未提起。
这也是韦太后一直以来的习惯,但凡不需兴师动众之事,自然也没必要闹得人尽皆知。
不过太后还是允见了突厥使臣。
而玲珑台里这番对话,显得要比蜀王府时直接了当许多。
“谢娘子十分挂念太后,臣奉令出使时,娘子千叮万嘱,一定代她拜问太后安康。”
因为谢莹说服了阿史那奇桑求和,多少打消太后对她的怨气,听这话,不由蹙眉:“六娘既和亲突厥,又听闻突厥可汉对六娘甚为敬爱,何故仍以娘子相称,难道突厥王廷未予封号品位?”
“吾国可汉早便想要赐封谢娘子可敦之位,奈何优鲁可敦坚持娘子并非和亲之公主,不应享有如此荣耀,故可汉这回也曾告嘱微臣,恳请贵国赐封谢娘子公主名号,如此一来,优鲁可敦无话可说,亦能向天下公示突厥与大周修好之诚。”
一个公主的虚名,韦太后自然不会铿吝,毫不犹豫允准。
突厥使眉开眼笑:“太后对谢娘子果然慈爱,也难怪娘子虽嫁异国,仍然忧虑太后处境。”
“她有何忧虑?”这话韦太后并不怎么爱听,天子虽然亲政,那也是先经她的允准,权力既然给了出去,她便有把握收回,何至于到处境堪忧的地步。
“谢娘子听闻贵国国君、蜀王均曾反对受降怀恩王,然太后不仅受降,宽赦逆犯罪行,甚至恩封王爵,然而倘若怀恩王称降只是权宜之计,日后又再掀生内乱……怀恩王虽说已然被太后控制,可太后是否确信怀恩王没有子嗣在外,隐姓埋名图谋不轨?”
这话正中太后的疑虑。
贺珝入京,未携妻小,据他声称妻子早逝,子女亦都早夭,可太后掌握那名急公会的叛徒,却坚称贺珝已经将妻小家眷妥善安置,只不知藏身何处而已,太后当然也不相信贺珝作为图谋帝位的人,会没有子嗣。
再听那突厥使说道:“今后贵国若再生内乱,太后岂不被质疑谬过,蜀王必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质疑太后妇人之仁,轻信奸逆,误国误民,发动党羽谏请太后退于内闱,交国政军权交还国君,故而谢娘子方才说服可汉,由突厥出面,相助太后剿灭匪寇,毕竟太后一直主和,为贵我修好,可汉当然更加希望太后主政。”
见韦太后神色虽然凝重,却并不见愠怒,突厥使再接再厉:“臣使贵国之前,谢娘子交代,务必提醒太后,仅只斩除怀恩王并不能彻底杜绝隐患,叛军十万之众,尽皆亡命之徒,务必剿灭方无后顾之忧,太后虽说已然宽赦前罪,然两国议和,便为断绝隐患最佳时机。”
敌国使者,竟然谏言韦太后杀害浴血奋战的将士,当然是居心叵测,固然太后对怀恩王及其旧部确怀忌惮,却并非没有察觉对方的企图,她冷笑,稍稍一抬手臂:“我国内政,就不劳使臣废心了,使臣口口声声奇桑可汉重视两国邦交,却又何故一再出尔反尔,还是言归正题,拟定这回和谈协议为重。”
突厥使微微一笑,也不懊恼:“太后应知,议和并非我国可汉心甘情愿,只战争若然持久,于贵我双方均无益处,我国复国不久,若非大亲王在贵境遭受刺杀身亡,众将士愤愤不平,力争讨回公道,可汉也不会亲征逼犯贵境,太后又怎能指责我国可汉出尔反尔?毕竟三大亲王遇刺,真凶仍未察明,贵国可一直未予我国交待,而贵国那三大条件,对我国而言实在苛刻,臣不瞒太后,可汉决无可能接受,故而,还望太后能好生斟酌。”
韦太后大怒:“这么看来,阿史那奇桑果然毫无诚意!”
“若无诚意,可汉便不会配合太后佯作称降,并下令撤军,但太后若坚持让我国称臣纳贡,那么议和之事不谈也罢,我国虽然一时不能攻入甘州,然而敢问太后,就当真有把握让突厥灭国?贵国数十万大军,能否长镇甘州?太后如今敌患,可并非我国,可汉欲助太后一臂之力,太后却存让我突厥灭国之心,太后议和之诚又如何体现呢?”
韦太后竟无言以对!
突厥谙知大周国情,大周却对突厥如今的困窘一无所知,韦太后哪里想到战争持续下去,突厥便会四分五裂?她听信了突厥使的狂言,因为她其实一直不想与突厥开战。
在韦太后看来,西疆,乃至安北,为大漠蛮荒,华夏是以农桑作为基础,不可能效仿蛮夷以游牧为生,纵然将突厥灭国,将其领域纳入版图实则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利益,这就好比大周建国,周武宗使得万国来朝,然而却仅是让蛮夷称臣,虽朝廷会下派官员负责治政,同时更多的是授予各部首领都督之职。
这就是武宗虽灭突厥,却不能杜防百年之后突厥再度复国的根本原因。
大周并不能将突厥这个种族彻底灭绝,那么便难以逃脱此消彼长的宿命,所以韦太后认为,大动干戈征服蛮夷并无必要,关键是要强国,大周强盛,蛮夷不敢来犯,而强盛的前提,便是灭绝内乱。
她的敌患是潘博,是贺踔潦呛孬崳⒉皇峭回省
所以对韦太后而言,议和的确迫切,当然倘若突厥没有这意愿,她也不可能主动求和,但突厥既然有了休战的意愿,已见曙光的韦太后,又怎么甘心半途而废?
“说吧,奇桑可汉有何要求?”
这句话让突厥使大喜过望,此时的他可谓对谢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受令出使之时,几乎以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经谢莹面授机宜,他依计而行,竟然当真逼迫得韦太后妥协。
“撤军是理所当然,可汉为示诚意,已经遵奉太后这首要条件,至于原属贵国安北都护治域,可汉也答应交归,甚至称臣纳贡等条件,可汉也愿意配合太后,不过……突厥不会向贵国纳贡,更不会逼迫天竺、大食等国给付赔金,待太后处治完备贵国内政,不可以此回议和要胁我国纳贡,故,可汉认为,需得太后书印一封,以防节外生枝。”
这就是让太后私写承诺保证,放弃经济补偿。
这当然与贺湛起初的设想背道而弛,因为贺湛认为最最重要的就是“纳贡”、“赔款”,此两条方能杜绝突厥卷土重来。
可韦太后显然不是那么在意。
她看重的是眼下,是立即休战,她才能专心致志整顿河山、大权在握,而只要休战,国库不至于告急,她养尊处优的生活仍然得以延续,没有天竺、大食的赔金也不至于捉襟见肘,这些是“小利”,在“大局”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就算突厥卷土重来,有姚潜,有安宁伯,也足以抵御!
突厥只要在表面上答应那几大条件,蜀王党便不会反对,待她彻底收拾了蜀王,朝堂内外尽听她的指令,突厥纳不纳贡,天竺赔不赔款,还有谁敢质疑?
就算质疑,接受议和乃天子主张,也无法质疑到她的头上。
但韦太后当然不会立即书写“保证”,只答应会考虑。
突厥使也没有逼迫。
可一直在旁的高玉祥当然明白太后已然动意,他想起徐修能的提议,计上心头。
第1097章 丽妃
“后续事由交给徐修能?”
当高玉祥提此建议,韦太后大觉奇异:“你不是更加看好贺澄台,为何又提出‘临战换将’?”
“促成议和,虽贺舍人更加适宜,针对蜀王党,亦离不开晋王妃、贺舍人从旁相助,然则奴婢以为,为防晋王一系坐大,太后还当早早掣肘,贺舍人,并不适宜知道过多隐情,太后难道不是因为这层顾虑,方嘱令奴婢隐瞒处死怀恩王一事?”
正如徐修能分析,当除蜀王,韦太后便会将晋王妃视为隐患,而串通突厥处死怀恩王的事当然大不光彩,严重有损声望名誉的事,韦太后从来便没想过交给贺湛实施,更不要说韦太后要说的人不仅仅是怀恩王,她已经被突厥使说服,决意借此机会将其旧部,十万士勇一网打尽,这样的行为更加卑鄙无耻,万一张扬,可谓遗臭万年,韦太后又岂肯授柄于人?
但韦太后纵然不考虑利用贺湛,也没想过用徐修能,如此关键机密之事,当然要交给可靠之人,她尚且还在窦辅安及谢饶平之间斟酌。
高玉祥当然不希望让窦辅安拣这便宜,可若然针对窦辅安,内斗的企图也太明显,故而高玉祥采用了更加聪明的说法:“谢相国虽对太后忠心耿子类,然想法有时候过于迂腐,行事有失果决,再者,谢相国之年岁……太后若想掣肘晋王妃及贺舍人,也应当在着力培养壮年一辈了,徐世子论智计才干,的确最最合适。”
太后已然年过花甲,因保养得宜,尚还不见老弱之态,但谢饶平原比太后年长,这些年忧劳于国事,身体大大不如从前,是以政事堂诸多事务,其实早就交由元得志主力担当,太后不得不考虑十年之后,或许谢饶平已经不在人世,他那独子,因为韦夫人亲生,太后自然不会信任不疑,指望京兆谢一系掣肘晋王妃大不妥当,而元得志……
人虽才干,亦为心腹,吃亏在门第出身,子嗣不堪大用,又无世族才干之士真心投靠,党羽无非一帮机巧之徒,同样难以真正掣肘晋王系。
倒是徐修能,虽为勋贵,难得的是进士及第,这些年的确也积累了不少声望人脉,他是韦元平的孙女婿,与贺湛、晋王系素来疏远,太后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徐修能果然是适合的人选。
故而诏见,私议玲珑台。
徐修能得知突厥果然另有居心,却并不提醒太后,因为他明白太后真正看重的是什么,诏见他也不是为了听他发表见地,他要促成的是斩除十万怀恩王旧部,而且必须名正言顺。
他若能成就此一“功勋”,日后就能成为太后真真正正的心腹,至少有了见风使舵的基础,十载苦心筹划,至此才算有了显见成绩,若能通过这个考核,才算真正迈上青云之途。
而在太后这一长串必死之人的名单上,宇文盛赫然“登榜”,徐修能又暗暗添上了晋王系,他其实并不情愿见风使舵,因为相比韦太后而言,晋王烨无疑更难讨好,徐修能当然不想青云之途凭添波折,如果顺利,他当然要趁这个难得的时机,彻底为晋王布下死亡陷井!
他甚至企图警醒韦太后,晋王烨比蜀王游O眨闷洳槐福毒∩本讲琶髦牵蛲虿荒苡牖⒛逼ぁ
——
天子终于在蜀王党的助力下,说服了支持他的正统派主张议和。
少年君主第一次在朝会时真真正正的主持大局,虽有那么些官员仍然持保留意见,然则绝大多数朝臣都附议和谈,贺洱大觉鼓舞。
这日傍晚,天子照旧临幸朱镜殿,这里是丽妃的居苑,相比含凉殿与篷莱殿,此处并没有修建得美轮美奂,布置得格外简雅,但内苑之中,也唯有这处对贺洱具备吸引力,他甚至在殿门前便已喊停肩舆,阻止了宦官入内通传,冒着纷纷扬扬的雪雨,撑着一把油伞缓步入内,轻车熟路径直就往正殿之后的暖阁,推开门,只见低低挽着发髻的女子,斜倚在软榻上,手里还握着一卷书,眼睛却闭了起来,烛火温柔,洒在薄施脂粉一张面容,小山眉轻蹙,连愁绪都如此可爱。
贺洱的笑容越发舒心,招招手让宫人除下木屐,轻手轻脚过去,正欲“大喝”一声,丽妃却忽然睁眼:“圣上可别再想惊吓妾身。”
少年夫妻亲近一番,相互调侃,甜言蜜语说得并不太多,丽妃便问议和之事,听说顺利,却不如贺洱那样乐观:“太后难道就没反驳,妾身怎么觉得此事透着蹊跷,突厥求和虽说于社稷有利,然而太后怎会如此轻易就赞同圣上主张?”
贺洱刮了刮丽妃的鼻梁,不无亲昵:“也别把母后想得那般独断专行,于社稷有利之事,反对有何益处?母后虽贪念权威,到底执政多年,军政事务上,确然比我更加熟谙。”
“太后若真心系社稷,怎么会放纵贪官法吏横行,若当初允准蜀王殿下治政太原,营州哪里至于久久不复?晋王妃在太原收买人心,掣肘圣上,这都是因为太后放纵。”
“晋王妃的确已为隐患,奈何鞭长莫及,再者新政试行以来,百姓的确称颂,太原被治理得繁荣昌盛,故而徐大夫力谏废除新政,王相国等等竟然驳回,就更不说韦、谢二相。”贺洱也蹙起眉头——经过杜渐宏事件,他这时已然知道了元得志暗中投诚父亲,故而此时已然将元得志从太后党的阵营剔除出来。
“王相国是只看太原百姓富足,可天下要想承平,前提便是圣上执政,晋王妃不除,对圣上而言确乃隐患,暂时罢止新政无非权宜之计,奈何王相国等太过迂腐。”丽妃叹道。
“这些事也不能急于一时,不过今日突厥使提出,称臣纳贡等等条件都能接受,但务必要处死怀恩王,因为突厥察明,大亲王遇害事件,原来是怀恩王主使,用意乃损毁两国同盟。”
丽妃大惊:“圣上可千万不能许可!”
“为何?蜀王叔一直反对受降怀恩王,为何不借此时机……”蜀王虽是天子生父,但贺洱乃过继为德宗之子,故而这时称蜀王,只能称王叔。
“当初确然不应受降,但既已受降,怎能凭借突厥信口开河之说质罪怀恩王?突厥可有实据证明大亲王为怀恩王谋刺?这事太过蹊跷,许为太后阴谋,圣上可别忘记,同安虽死,还有一个谢六娘在突厥王帐,谢六娘可是太后心腹,一如晋王妃!”
第1098章 处处树敌
自从天子亲政,小韦氏可谓舒心惬意,直到如今,她仍认为太后与蜀王之间完全可以避免刀戈相向,她希望亲生儿子能够号令天下,她也希望姐姐继续荣华富贵,在大周太后的位置上,做为她与贺洱的强有力的靠山支持,这时的小韦氏已经年过不惑,美貌不再,早已没了闲心与姬媵们争风吃醋,而用心于大业的贺比灰补瞬簧戏缌骺旎睿裢醺暮笳傥奕说ǜ姨粜菩∥な系娜ㄍ靥越匆膊豢赡茉偌坛惺裢醯木粑唬员蝗斫诰釉分校衬曛洌匆逊喊追Ⅶ蓿岳香俱驳貌怀裳樱堆硬写蝗缢馈
当然,小韦氏不再有第二个亲生儿子霸占世子之位,但她并不忧愁,先不提如今这位世子的生母早就成了一把枯骨,世子对她历来言听计从,单论她亲生儿子为天下至尊,难道还担心将来会受庶子苛薄?
小韦氏长久以来,唯一担心就是丈夫与姐姐之间的矛盾,她当然不愿丈夫一败涂地,也不愿意姐姐这辈子苦心谋算,落得个不得善终的凄凉下场,所以当姐姐允准天子专政,小韦氏如释重负。
她觉得这样一来,双方就能化解矛盾,握手言和。
她不年轻了,姐姐更加老迈,怎会不明白岁月不饶人的道理?军国大政这些事务繁重而乏味,姐姐终有一日会觉得厌烦,终有一日会放手交给圣上处理,姐姐将兴庆宫修缮得如此精美,正应迁居在此安享余生之乐,这样的一生,既有波澜壮阔,又得闲适喜乐,岂不美满?
就像她,到了这年岁,不是也将许多在意的事物看淡了,愿望也只不过是与丈夫白头携老,儿子能够成为一代明君。
是以蜀王妃竟然也能与后宅这些姬媵们饮宴玩笑,享受着她们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的讨好,要知就在三年之前,她可都是做不到的——蜀王曾有一姬媵年轻貌美,为了讨好王妃主动问安服侍,可俏丽的容颜却刺伤了王妃的眼睛,故而被杖责致死,死后还被挖去双眼,割下鼻梁!
有此前车之鉴,后宅这些莺莺燕燕能不对蜀王妃敬而远之?事实上也就是这些日子,蜀王妃因为天子顺利亲政兴奋雀跃,主动让她们作陪,无奈之下,姬媵们才敢应酬,可谁也不敢在蜀王妃面前露出美貌来,个个浓妆艳抹,显得俗艳非常。
小韦氏越发惬意。
可惜这场欢宴不到尽兴,便被蜀王打扰,男主人板着脸,岁月的痕迹体现在他眉心眼角,却并没有让曾经英俊的容貌显露任何不堪,反而因为增添了笔笔深刻,使得气度越发坚毅威严,小韦氏注视着自己的丈夫,仍然会恍神,她把很多事物都看淡了,唯有对这个男人的贪恋不曾减褪,所以她时常会觉得痛苦,因为到了这时,她不得不承认,之于容貌而言,他们两人从不般配,她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人老花黄,但她的矮郎似乎可以抵御这流年无情,所以她好像不能得到矮郎的爱慕了。
这世间,没有一个人般配矮郎的爱慕。
所以小韦氏其实不希望丈夫赢得更大的成功,因为她很清楚,如果没有姐姐,没有儿子,她就再也留不住丈夫,她会被弃之如履,坠入万劫不复。
她应该恨他的,无奈爱慕太深,早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小韦氏好一阵都没有听清贺档幕埃钡搅孬|的脸都看不清,她才惊觉眼睑里已经充满了泪水,她用指头拂去眼泪,视线再度清晰了,但看到的是男人紧蹙的眉头,越发不悦的神情,小韦氏格外懊恼,她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为何无端端的伤感,仿佛一切美好都将走向终局。
“你有没听清我在说什么?”贺艘夥怕锼伲坪跽庋湍苋每谖窍缘梦潞汀
“妾身惭愧……”
贺瓜卵垌醋抛约旱哪粗改λ笫持傅牡诙喂亟冢馐撬挂钟襞南肮咝远鳎馐庇醚劬Χ⒆趴矗岣行ЯΓ缓芸炱较⒘诵耐返母≡辏谎崞浞车亟霸偎狄槐椋骸耙楹鸵皇潞貌蝗菀淄ü幔裟艽锍桑猛回食瞥寄晒保杂谑ド贤笥幸娲Γ欢ド先捶炊源λ阑扯魍酰灾乱楹拖萑虢┚郑ド现苑炊源λ篮孬崳砸蚶鲥J显诤蠊苹螅裕枰蹂雒妫庠鹄鲥捣ド细谋渲饕狻!
“矮郎与圣上本为父子,何不交心?”
贺俣却瓜卵垌靡徽笥植潘档溃骸敖袢瘴仪肭竺媸ィド瞎讨醇杭宜湮谡洌床荒苤苯映庠鸷蠊慑灾荒馨萃型蹂鲥J希允训鄢瑁稍す舨换诟模幢匚肌!
小韦氏便不再推脱。
要说对丽妃,她原本就看不入眼,倒不是说丽妃有多大错处,只因小韦氏这个母亲,对霸占儿子爱宠的女人天生就有一种敌意,贺洱的婚事她完全插不上手,原就耿耿于怀,相比无宠的皇后与贵妃,小韦氏更加不满丽妃,早就想要针对打压,奈何宫里有天子护着,宫外蜀王也不允许小韦氏冲动妄为。
没错,蜀王原本对丽妃也甚维护。
常序虽为元得志党徒,但他之所以投靠元得志,根本原因是为了攀附太后,所以常序不算蜀王党,他的嫡女是太后择定的贵妃人选,容貌却与皇后一样乏善可陈,蜀王洞悉太后的企图,应是防备天子与后妃恩爱和谐,后妃非但失去耳目的作用,背后家族反而可能倒戈。
故而丽妃的入选,正是蜀王授意元得志促成,天子果然也为丽妃花容月貌、才学过人打动,对丽妃恩爱有加,这原本符合蜀王的设定,当然不会心生不满。
然而丽妃得宠之后,甚是急于求成,怂恿天子重用一母同胞所生的兄长常植。
常序本就不是蜀王党,更何况常植?此人当得天子重用,却对蜀王诸多党属排挤打压,甚至向天子进言,提醒天子警慎蜀王,常植主张的是孝敬太后,名正言顺亲政,必须提防蜀王党弄权,把控朝政。
这当然就不符合蜀王的起初设定了。
丽妃与常植,分明便是打算以外戚专权,然而韦太后这个巨大的敌患尚未搬除,太原还有晋王妃母子遥遥威胁,这对愚蠢的兄妹,便就开始打压蜀王,如此处处树敌,可谓将天子逼入绝境。
更让蜀王头痛的是天子的意愿,仿佛信任丽妃与常植,诸如徐加缜等正统派,更胜过他这生父。
这样一来,就算铲除韦太后、晋王系,天子一旦坐稳了帝位,还会对蜀王言听计从否?
丽妃一旦母仪天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