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碧檀记-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庆堂每天从公司回来便会从谭央怀中接过女儿,谭央得空抽身就去楼上温书,在那时的上海滩,在这样阔绰的家庭里,尽量不用佣人自己带孩子,他们夫妇应当算是很称职的父母了。按照在同里乡下的风俗,谭央叫女儿“囡囡”,毕庆堂也就跟着叫,倒成了孩子的乳名了。

    有时夜半时分,毕庆堂一觉醒来现枕边无人,隔壁的房间还点着台灯,灯罩的玻璃坠子颤悠悠的映在走廊的红地毯上,莫可名状的华美冷清,谭央披着毯子坐在言覃的摇篮边,一手摇着刷了亮油的白漆摇篮,另一手拿着书,借着台灯的淡黄色微弱灯光读着书。

    谭央,这个小女子身上深藏的坚韧与顽强令毕庆堂都时时讶异。于是八月下旬的那个下雨的黄昏,当毕庆堂回家还来不及换脚上沾了雨水的皮鞋,谭央扑上来搂着他的脖子雀跃着说自己被圣约翰大学补招录取了的时候,毕庆堂也并不觉得十分意外。虽然对她学西医并不见得十分赞成,可毕庆堂还是笑着对谭央说,“小妹,这是你应得的,是老天有眼。”

    女人的自强独立不是喊在嘴上的,不是你要被尊重被重视嚷嚷着便能实现了。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人们所钦佩的,永远是懂勤勉知上进的人。

    有时候,男人愿意养你是一回事,而你心甘情愿的被养,又是另一回事。这样的道理,谭央不一定说得出,可她隐约能觉出那么个意思。

    八月底,眼看着就要开学了,三年同窗离别在即,毕公馆里谭央的电话倒是多了起来,一干同学约好这天晚饭后一起来看谭央。其实谭央的大多数同学的去向毕庆堂都知道,例如那个章湘凝考进了东吴大学,要去苏州上学,凡此种种吧,可是有一个人,他很想知道,又不想听到,还不愿问到,更不屑于去打听。这个人,这天也来了。

    二三十个男男女女里,徐治中走在后面,大家笑时他也跟着笑,大家称赞毕言覃时,他也跟着附和两句,可毕庆堂总是能一眼就看到他,人往往就是这样,你想表现的合群,太牵强往往就适得其反了。毕庆堂张罗着准备些点心水果招待这些同学,再来客厅时,现独独缺了徐治中和谭央,从窗子向外看,现他们坐在外面草地的藤椅上。客厅里的同学们见这情形倒是提心吊胆的替毕庆堂尴尬起来。

    在客厅里,毕庆堂还拍拍手,谈笑自如的对大家说,“他们贪玩的很,你们尽管先吃,不要给他们留。”可转身出了客厅门向外走去的毕庆堂却是阴沉着脸,也不知他们在说什么,看见毕庆堂走过来了,俩人都住了嘴,毕庆堂的心中更是不悦。倒是谭央看见毕庆堂走来了,开心的很,眼睛里亮晶晶的,满是期盼,“大哥,吃的都准备好了?”她含着笑,温温柔柔的问。毕庆堂心中有气也不好作,看似无心的问,“聊什么呢?这么开心?”谭央有些顽皮的笑了,抚了抚自己月白色碎花旗袍上的褶皱,心不在焉的说,“我有些饿了,这就回去吃。”说罢,紧走几步向房子走去,把毕庆堂和徐治中扔在了这里。

    两个人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可毕庆堂到底是场面上的人,热络的问徐治中,“怎么?快要开学了吧?”“是,明天就坐火车走了。”“不在上海读书吗?”“我叔父在北平,所以考了那里的国立北京大学。”“噢?北平?很远呦。”毕庆堂有些意味深长的说。“是的,很远。”徐治中无奈的重复着。

    晚间,他们走后,毕庆堂无意间翻着同学们拿来的礼物,其中有一本相册的扉页上这样写着“相信某日再相逢,一切返璞归真,心平气和的我们,赏雪吟诗、把酒言欢,活出生命的真谛,愿友谊地久天长。——徐治中”毕庆堂品咂着字里行间的意味,心中有些同情,是掺杂着喜悦的居高临下的胜利者的同情,“铁胎宝弓手中拿,满满搭上朱红扣……”他合上相册,咿咿呀呀的哼唱着。

    这天夜里,躺在床上,毕庆堂假装生气的问谭央,“你们都说什么了?”“什么说什么?”“你和我装糊涂对不对?”谭央笑着攀着他的臂膀说,“我不能告诉你,我怕你会骄傲。”毕庆堂扳着她的下巴,用暧昧的语气要挟着,“臭丫头,和我来这套,不想活了?”“不想活了又怎样?”谭央有恃无恐的和他抬着杠。毕庆堂一个翻身把谭央压到身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嘛,我是有办法的。”

    说着,他慢慢滑过谭央睡衣丝质的领口,手探进去抚摸着她柔软丰盈的部位,不经意间带过敏感的顶端,毫无防备的,谭央低吟一声,下意识的去抓他的胸膛,毕庆堂身体微微一颤,气息粗了起来,在她耳边吻着,低声说,“小妹,生了囡囡,你的身材,越的迷人了。”浑身瘫软的谭央嗯嗯呀呀的应着,那股压抑已久的火燃起来,毕庆堂也顾不得温柔了,扯开自己的衣服,挺身而入,几个贯穿后他强忍着停下,不安的问,“小妹,怎么样?不疼吧?”谭央紧紧搂着毕庆堂摇头轻喊着,“大哥,大哥”。这一刻,他与她是最契合的伴侣,最恩爱的夫妻……

    欢情过后,他们相拥在一起。“大哥!”毕庆堂闭着眼握着谭央的手答应着,“怎么了?”“我们,会不会再有孩子啊?”谭央忐忑的问。毕庆堂的手微微一僵,笑道,“那是老天爷说了算的。”“我不和你说笑,我是说真的!我害怕,这眼看又要上学了。”毕庆堂吻着她的鼻尖,漫不经心的说,“不想要就不要嘛,没什么大不了。”

    谭央有些哭笑不得的说,“哎呀,那又不是你说了算的事啊,我听方雅姐说啊,有种东西……”她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后来伏在毕庆堂的耳边说,末了,她又问,“大哥,你说好不好?”毕庆堂紧锁眉头,不悦的说,“你想让我那样?你知不知道,那东西戴起来,很不舒服!”谭央微微叹了口气,倚在毕庆堂的怀里,“我喜欢孩子大哥你是知道的,我就是怕不那样的话,又会很快怀孕,我想再为你生个儿子,可又不想这么快啊。”毕庆堂拍着谭央的肩,也不说话,就在谭央已经气馁的时候,他忽然开口道,“好,可能用习惯了,就不会觉得不舒服了吧。”

    谭央在圣约翰大学的学业进行的很顺利,西医学,需要天分,更需要勤奋,好在这两样谭央都多少有些。两个学期很快过去,在这一年里,言覃长牙了、会走了、会叫爸爸妈妈了;章湘凝的家中为她定了一门婚事;徐治中只是来过一份说自己一切安好的电报,寒暑假都没有回上海;赵绫和李赫明显的更忙了;方雅开了一家舞厅。大家都在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不大不小却多少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轨迹。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炸毁中国东北沈阳的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日军侵略中国的战争由此开始。9月28日,北平20万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要求对日宣战,收复失地。同日,南京、上海的二千多学生请愿,冲击国民政府外交部。

    一个民族的命运由此改变,铺天盖地的巨变却好像并不影响毕公馆里小家庭的幸福生活。傍晚,谭央往女儿的嘴里喂着苹果,毕庆堂坐在旁边瞄了一眼报纸对谭央说,“这些学生就是沉不住气,着急宣什么战?还真把东洋人当回事儿啊?日本屁大点儿地方,咱们一人一泡尿就能把他们淹没了!”谭央一向不关心时事,也不接话,毕庆堂接着喃喃自语,“对了,百货公司里的日本东西先不能卖了,省得麻烦,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再卖也不迟。”

    十月初,从北平来了一封信,信封上收信人的名字是毕庆堂先生及太太,写信人的署名是徐治中。信里面简短的说他通过蒋梦麟校长的举荐,南下去黄埔军校接受教育,信末了写着——慨尔赴国难,为四万万同胞而战,勿念。毕庆堂看罢,埋怨徐治中书生意气。谭央拿着信怔忡良久,她这一刻才惊觉,原来东北的日军侵略离自己离上海,并不远。

    十月末,有人从西边捎来一箱手工做出来的木头玩具,是老周给干女儿言覃做的,箱子里还有张便条,说他可能要去北边了,收拾小日本去。

    赵绫组织学生运动,风声紧的时候还带着孩子在毕公馆躲了两天。谭央不知道接下来她的生活中还会生什么变化,她开始注意报纸上的新闻了,为那些遥远而又迫近的人和事。


☆、41。(39)吗啡


    那本来就不是一个太平的时代,他国的侵略不过是对那个乱世的推波助澜罢了。上海是时代的中心,却又脱离于那个时代而单独存在,这里的男男女女习惯于用报纸了解时事的风云变幻,可最终回过头来,最关心的还是生意买卖、摩登潮流,以及自己的小日子,毕庆堂和谭央便是这些男男女女中的一员。

    对于学西医的医学生来说,解剖课是一个转折,从此迈过、由此开去便是另一番境界,是破茧成蝶的过程。

    这一年十一月,初冬的晚上,毕庆堂把睡着的女儿小心的放到床上,随即来到书房敲了敲门笑着倚在门框上,“大学士,该睡觉了,时候不早了!”伏案用功的谭央抬起头,愁眉苦脸的合上了书,靠在硕大的椅背上,“哎,下周一就开解剖实习课了?”“嗯?”毕庆堂投去问询的目光。“看真的死人的尸体,我,还是心里犯嘀咕的。”谭央有些难为情的说。毕庆堂哈哈一笑,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怕呀?怕就不要去了。”

    谭央没理他,泄了气似的低着头将书收好放到书包里。毕庆堂来到对面的沙上坐下,笑着轻声说,“没什么,有了第一次就好了,反正我是看惯了、不怕了,这世上根本就没鬼神,你记住就是了。”谭央点了点头,想问什么却欲言又止。毕庆堂狡猾的笑了,对她说,“你猜不到!”两个人相视而笑,相处久了,有些话不用问不用说便了然于心,这便是默契了。

    毕庆堂掏出香烟装上烟嘴,慢悠悠的点上烟,轻声说,“那一年腊月里,我十岁,喽啰说有笔大买卖,我父亲和几位叔叔就下山去了,我等了很久,后来趴在聚义厅的椅子上睡着了,再醒来就是大半夜了。四周黑漆漆的,喽啰们全都回屋睡觉了,从他们住的房子走过能听见高高低低的鼾声,唯独,不见我父亲和几位当家的叔叔。隐隐约约的,我能看见后山的林子里有松油火把的亮,我循着羊肠小道往那边走,都快冻僵了才走到跟前。”

    “我们的父亲、你表叔、陈叔、老马,还有许二叔,他们六个人在一个大坑前,谭叔叔坐在坑边喘着粗气,许二叔正往坑里泼着煤油,坑里有好些尸体,有人的、有马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死了的样子和睡着是不一样的,死于非命,真的很难看,他们都穿着绸缎的衣服,红的、绿的,被煤油泼湿了,松油火把照着,显得特别的鲜艳。我父亲把手里的火把扔到坑里,腾的一下子,火就烧起来了,一向温文尔雅的谭叔叔当时疯了似的喊,你们都不想活了吗?我被那情形吓哭了,大家才现我,谭叔叔回过身背起我,头也不回的走了。”

    “那个场景、那个味道、那种诡异的气氛,我这辈子都不会忘,我连着一个月做噩梦,总是那晚的情形。经了那次,再后来走南闯北我再也没被什么吓到过。”毕庆堂眯着眼,眼睛没了焦点,想着属于他的故事。谭央在他身边坐下,手放到他的手上,“那是哪一年的事?”“慈禧太后死的那年。”毕庆堂不假思索的回答。“噢?一九零八年?父亲说他就是那一年离开山东来到同里的。”

    一周后的一天,下了学,谭央捧着书走出校门,毕庆堂背着手站在校门口。“咦,大哥你怎么来了?”“怎么样,第一次见死人,怕不怕?”两个人相视一笑,毕庆堂伸手去拿她怀里的书,“走吧,”说罢挽起她的手,夕阳的金黄色余晖照到他深灰色的双排扣西服和她黑黄格子的棉布旗袍上,出奇的舒心熨帖。

    1932年国民政府为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计划改为由东向西以利长期作战,并将国际社会的视线引向中日冲突而在上海主动起了一场战役。1月28日,日军海军6战队沿上海租界占领淞沪铁路防线,中国驻军十九路军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

    1月31日,日本援军抵达上海。也就在这天清晨,毕庆堂将还在睡梦中的谭央叫起来,他们抱着女儿下了楼,家里的两辆小汽车等在楼下。毕庆堂和陈叔带着几箱金条银元坐在前面的车上,谭央带着女儿坐在后面放生活用品的车里。车灯在厚重的晨雾里打出柱形的光,弥散在上海这个并不安宁的清晨中。

    言覃盖着鸭绒被躺在谭央的腿上,匆忙中,她手边只拿了一本《西医药理学》打路上的时间,她不知道毕庆堂要带着她和女儿去哪里,大家都在议论当局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可有这样一个做惯了强者的强势丈夫,她的担心倒成了杞人忧天似的多余了。

    刚从上海出来的路上,就遇见了一排排装着军人的军用卡车,战前的公路是紧绷着的千钧一,一触即。巡逻的吉普车的将他们的车拦下来盘问,都是毕庆堂在前面应付着,坐在谭央前排的随从手中握着枪,丝毫不敢懈怠。车又开了一阵,路上逃难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还有一些因战乱天灾而无家可归的灾民。毕庆堂下了车,坐进了后面谭央的车里。

    谭央看着坐在她身边的丈夫,觉得心也跟着踏实了起来。“东西都在前面呢,你怎么跑到这个车里来了?”毕庆堂笔直的坐着,右手在衣兜里始终没拿出来,警觉的盯着车两边的人群,“这无法无天的年月,灾民起狂来,抢了钱倒是其次,”说着他踢了踢座位下面的箱子,“抢走了奶粉饼干,囡囡吃什么?兵荒马乱的,金条算个屁!一家人在一起,有口吃的就行了。”

    言覃在睡梦中吧唧着嘴,不识人间疾苦的酣睡,一岁半的孩子,粉雕玉琢的惹人怜爱。谭央紧握住毕庆堂的左手,下意识的将头轻倚在他肩上。“你也睡吧,”毕庆堂在她耳边温柔的说,谭央点了点头阖上眼,困倦袭来,兵荒马乱中,她在他的肩头沉沉睡去。

    腥风血雨中弃家而去,哪管关山万里,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醒来时已是中午,毕庆堂推醒她告诉她到了,随后抱着女儿下了车。那是无锡城内的一处院落,干干净净的安闲立在冬日的暖阳下,那是得天独厚的家的模样。

    3月3日,日军宣布停战。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这个局部战争用时不足五个月,国内一派欢腾,以为对日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谭央一家再回到上海时已是五月末,由于毕庆堂在上海的势力和斡旋,毕公馆在战争中没受到丝毫侵扰,简单打扫一下就能住了。

    那天晚上,谭央坐在床上翻着那本《西医药理学》,毕庆堂一边脱衣服一边对谭央絮絮的说着,“我觉得咱们囡囡真是聪明,像你啊,前两天告诉她外面的横幅上写的是‘胜利凯旋’,今天抱她出门她倒考起吴妈来了,吴妈不知道,她还有模有样的教呢。方雅看见她也说,半年没看到囡囡,这小丫头越长越好看了。”谭央将书合上,轻笑,“你不过是只听得进这样的话罢了,我说孩子越来越娇惯任性,你怎么不听?”

    毕庆堂只是笑,也不回答,掀开被子钻了进去,“你们学校什么时候复课啊?”“六月中旬。”“你快叫学校多几本书吧,这一本西医药理你翻了半年,都快翻烂了。”谭央将书放到床头柜上,淡淡的说,“我是独独对这个感兴趣罢了。”“噢?下次咱公馆里的人再有个头疼脑热的,你开药?”

    谭央不理毕庆堂的调笑,慢慢躺下,有一搭没一搭的说,“我表叔是鸦片中毒死的?”毕庆堂侧过脸看了谭央一眼,轻飘飘的说,“当初医生是这么说的,要是我没记错的话。”“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吗啡中毒期的表现是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病人昏睡、瞳孔缩小。我亲眼见过,也问过吴妈了,表叔临终前,却全不是这样。”

    啪的一声,毕庆堂回身关了台灯,屋里漆黑一片。沉默良久,毕庆堂终于开口,“西医进入上海的时间本来就不长,医生水平差次,难免有误判,而你初学不久,只会书本上的东西也未必都保准,你纠缠这些做什么?我想你学医学是为了解除世人的病痛,而不是联想你自身的不愉快经历吧?无论怎样冯四叔是死了,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的过好我们的日子,你过得好了,他自然能含笑九泉。”谭央想了想,叹了口气,很是信服的说,“大哥,许你说得才是对的吧,我实不该胡思乱想。”

    这一年夏天复课后,谭央忽然张罗着想学德语,毕庆堂便替她找了个德国老妇人教她德文。谭央学得极为用心,每天都学到半夜。毕庆堂问她原因,谭央说德国海德堡医学院的知名儿科专家赛德勒先生应邀将在这个冬季访问上海的圣约翰医学院。学校很需要既懂德文又懂医学的人做随行翻译,老师主张学生们抓住这次机会多学些东西,接触世界最顶尖的医学知识。

    “唔?你想做那个随行翻译?”

    “我努力争取吧。”

    “那个赛德勒先生,男的?”

    “是的。”

    “恩,那不许去了。”毕庆堂绷着脸,一本正经的说。

    “哎呀,看你啊,那位先生都六十多岁了,你净想些什么啊?”谭央嗔怪着。

    “好吧,他年龄大了,我不和他一般见识,你去吧。”毕庆堂翘起二郎腿,摆出了大度的模样。


☆、42。(40)翻译


    一九三二年的冬季,谭央顺利的成为了著名学者赛德勒先生访问上海期间的随行翻译,赛德勒在上海要待一个半月,赶在圣诞节前回家,日程安排的很满,光是在圣约翰大学的讲座就安排了二十多堂,堂堂爆满,除了圣约翰大学的医学生还有在沪的各大西医院的医生,那简直是西医界的节日。赛德勒先生用二十几堂讲座为大家讲述了当时最先进的关于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及小儿保健的知识。

    这样的情况,对于专业翻译李先生和作为随行翻译的谭央来说工作量都是巨大的,赛德勒先生在讲座前一天只是列出了个大纲,谭央回家就要彻夜查阅相关的医学词汇。第二天讲座,当李先生翻译出不那么道地的伪医学词汇时,大家听不懂,谭央就要拉过扩音器用医学表达的习惯再复述一遍。

    十一月,圣约翰大学的大礼堂很冷,坐在赛德勒先生左手边的谭央,齐肩的长,系着深棕色的带,靛蓝色的呢子大衣,里面穿着咖啡色缎子掐边的白色旗袍,旗袍上稀稀疏疏绣着几枝缃色的梅花,梅花小心翼翼的从大衣领口探出头来,清雅里带着娇俏。她握着笔,微微偏着头,认真聆听赛德勒先生讲课的内容。她是知识的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自己沉浸其中汲取学识的同时,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了。

    刚开始的两次讲座,要谭央对词句进一步解释时,李先生把扩音器送到她的跟前,还没说话,她的脸就红了,刚一开口,声音也是颤的。后来随着讲座的深入,谭央倒是大方从容了起来,她是极容易全身心投入的那一类人,全神贯注的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便能心无旁骛,连紧张都忘记了。

    一次毕庆堂做完自己的事,经过圣约翰大学顺便进去接谭央回家。讲座结束,和谭央坐在车里,毕庆堂叼着烟,侧过脸打量谭央,“小妹,你在讲台上,气派的很啊!”谭央笑着掐了毕庆堂的胳膊一下,“大惊小怪什么,我从前不气派吗?”毕庆堂揽过她的肩笑道,“不不不,今日格外的气派,气派得大哥都不认得了,”说着,他凑近谭央的耳边小声说,“你这样,很美,不一样的美。”谭央小声嗔怪,“油嘴滑舌。”“是真的,你看看那些在礼堂听课的人吧,他们是怎样看你的,害得我都想跳到台子上喊了。”

    “喊什么?”“我先喊,你们看这是我太太!我再喊,你们不要再看了,这已经是我太太了!”谭央捂着嘴吃吃的笑,“你今天来不是为了接我的吗?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啊!”毕庆堂神色一敛,“我就是为了接你的,顺便进去看看嘛,”顿了顿,他又耐不住的笑了,“我算见识到那个赛德勒先生了,脑瓜儿顶秃了就秃了嘛,还留长了旁边的头盖住做什么,滑稽死了……”毕庆堂话还没说完,谭央就用手使劲的捶了一下他。“我说,你打我做什么?”“你自己心里清楚!”谭央若无其事的回答。

    不是说得到了一份爱,你便能守着这份爱一生无虞。无所作为,爱也会坐吃山空的。想要爱的长久,就要努力不辍。爱永远是一门关于仰视的学问,你要对方的爱,其实就是要对方的欣赏,你只有时时努力、常常精彩,爱才会绵延不绝,经历岁月的婚姻才不会情松爱驰。

    讲座结束后,赛德勒先生在上海的后半段时间就是一头扎进医院,为很多有疑难疾病的患儿治病,甚至于进入大上海的贫民窟为无钱治病的孩子们免费诊治。一天谭央在手术室为做手术的赛德勒先生打下手,回家时已是深夜。毕庆堂还在客厅,一面听着留声机里的京剧唱片,一面等她。深夜里,一个人,一盏灯,还有留声机里缠缠绵绵的《牡丹亭》,迟归的谭央心中满溢着幸福。

    谭央坐到毕庆堂的身边,轻声问,“囡囡睡了?”“睡了。”“大哥,我今天……”“我知道,你不是下午就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个很复杂的手术吗?”“那你还等我做什么?”“我做什么不等你啊?不等你我还能做什么?”毕庆堂笑着戏谑道。谭央闻言脸上绯红一片,“你这人,才说几句就没了正经话。”

    毕庆堂抬手搂着她,她也紧倚在毕庆堂的怀中,“还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那洋和尚的把戏就那么好?”谭央笑着点了点头,“是呀,就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太有限了,要同他多学些才好。和赛德勒先生在穷人家里出诊就觉得,能用自己学的东西去帮助别人真是件很好的事,会的东西越多,对别人的帮助就越大,只是我自己还是太差了些。”毕庆堂听她的话,笑了,“你已经很好了,咱们不和别的有钱的太太比,单和你自己比,十年前,我在同里看见你时,你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个黄毛丫头啊,哈哈。”

    毕庆堂的话让他们沉浸在旧事中,忽然谭央开口,“大哥,若不是因为你,我恐怕连高小也读不下来,再后来的中学大学也是念不起的,就是我现在能做随行翻译,也是要你找人帮我补习德文的结果。多亏了你,若没有你,若不能遇见你,便没有今日的我。”毕庆堂听了谭央的话,目光从她脸上缓缓移开,幽幽的说,“我们有我们的渊源,是会遇到的,也多亏了你,不然我还在铤而走险的做商会买卖呢,也鼓捣不起这么大的生意。”

    十二月中旬,赛德勒先生回国,谭央和毕庆堂的生活又归回到原来的轨迹中,只是一九三三年的元旦,几年来音信全无的徐治中来了一封信,信上说他黄埔军校毕业后被送到美国西点军校学习了一年,如今在南京供职,改日回上海来府上拜望。

    信读完,谭央抬头看着毕庆堂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不禁哑然失笑。“笑,有什么好笑的?喝了洋墨水罢了,当官的、当兵的,外面威风,可这上海滩还是我毕庆堂的天下。”

    寒假结束了,没看见徐治中,倒是从德国来了封信。谭央读了信后,低头不语。陪女儿玩的毕庆堂看谭央半天没动静,就问,“那洋和尚说什么?”“他感谢我在上海时对他的帮助。”“嗯,这人倒是讲究嘛。”谭央低下头将信沿原来的痕迹折好,放回信封,思量良久才小心翼翼的开腔,“他还说,欢迎我去海德堡医学院继续深造,他给我争取到了一个读硕士的机会,带奖学金的,好像他争取这个,很不容易。”

    毕庆堂将女儿放到地上,不屑一顾的说,“他以为谁都稀罕去那么老远读书啊?他白费那个劲,你又不会去。”听谭央没有搭腔,毕庆堂又追了一句,“你说是不是?”谭央微微叹了口气,“哎,没办法。”毕庆堂闻言豁的转过身,面色严肃的高声反问,“怎么?难不成你还想去?”谭央掷气似的一语不,立时,屋里气氛一滞,夫妻俩就有了针锋相对的架势。

    早春的正午,户外的阳光透过客厅里落地的玻璃窗照进来,上海滩的春天被尘嚣与绵雨瓜分着,余下的晴朗是酝酿后的产物,既不直莽也不敷衍。言覃拖着一个粉纱裙的洋娃娃在厚厚的地毯上连蹦带跳的走着,春日的光照在言覃白生生的脸上,粉嘟嘟的,小姑娘眯着眼睛笑着,露出小虎牙,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簇新憨顽。谭央看着女儿,面色舒缓了许多,走了两步,蹲下身抱起言覃转身上了楼。

    这之后,夫妻俩闹了两天别扭,接着,毕庆堂买了一条珍珠项链送给谭央,谭央说自己一直想买一条这样的项链配衣服,道了谢,戴上后毕庆堂连声称赞好看。于是,夫妇二人又和好如初了。

    其实,谭央并不真的需要那么一件饰,毕庆堂也明白那玩意对不上谭央的心思,可这就是他们夫妇的相处之道。他明白,做男人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她明白,做女人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回应。居家过日子,哪有夫妻不吵架的,只不过情是真的,他们又在乎彼此,懂得珍惜,所以分歧争吵也不伤感情。但是自此,谁都没再提出国留学的事。

    不过,谭央就此有了心事,日子一天天的过,眼看这个学期结束谭央就医学院毕业了,她常常失神,心情也渐渐的烦乱起来。一天,毕庆堂忙生意,回家略晚了些,在女儿的房间,他看见哄孩子睡着后的谭央躺在女儿身边,手里拿着那封赛德勒先生的信,一脸的落寞迷惘。他就此明晰了,她是真的想去那个遥远的国度了。自娶她之后,毕庆堂是尽己所能事事叫她顺心遂意,如今有一桩她不能如愿,他便有了愧疚的感觉。

    那个周末,毕庆堂带着谭央去汇中饭店吃西餐。铺着格子台布的方桌,两个人面对面的坐着,侍者将牛排端了上来,毕庆堂便把烟在烟灰缸捻了捻,熄灭了。他看似无心的说,“十年前,咱们第一次出来吃饭,就是在这里吧?”谭央笑着点头,拿起叉子在牛排上轻轻划着,有点儿难为情的说,“十年了,我还是切不好牛排”。毕庆堂笑,也没搭话,拿起刀叉切起了牛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