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帝直播攻略-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家豪族通过垄断知识教育,从而垄断了朝廷官位和权势。
  为何总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
  难道是因为寒门出来的孩子全是智障?
  非也!
  寒门的孩子想读书,连书都找不到。
  大字不识的文盲,哪里敌得过饱读诗书的贵子?
  姜芃姬此举,无疑是扛着狼牙棒给士族豪强当头一棒槌!
  世家豪族为何这么强大?
  因为他们手里捏着最重要的知识,每个世家都藏了无数珍贵的典籍书册。
  他们生来便拥有普通人无法拥有的条件。
  多年发展之后,豪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势力根深蒂固,再以血亲为纽带抱成一团,绝了天下寒门士子晋升的道路。寒门庶子想要出人头地,往往要依附豪族,伏低做小、忍辱负重。
  说得难听一些,这是个扭曲而畸形的势力阶层。
  若说天底下有什么财富是全天下共有的,无疑——那绝对是文字。
  姜芃姬知道,自己这么做会惹来多少反抗的声音,也许还会让恼羞成怒的世家抱团攻讦她。
  不过这不重要。
  杨思想起这档子事情,心下一滞。
  他迟疑地道,“主公,此事可要缓一缓?若骤然传了出去,怕会惹来天下士子争议……”
  杨思不希望姜芃姬因此受到伤害,若是她倒了,寒门更看不到希望。
  姜芃姬冷笑道,“那便让他们说去吧,会咬人的狗不叫,会叫的狗不咬人。你家主公有的是钱,我愿意当冤大头给人出书,他们眼红个什么劲?这桩事情,我与程丞先生多番商议,已经定了大致的章程。除了前面这两步,我还有第三步,成立一间免费对外开放的书社。”
  说是书社,其实就是最古老的图书馆,一个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在姜芃姬记忆里,这是个很古老的名词,在她的时代,图书馆已经丧失原有的价值,成为一个供游客瞻仰、游览、玩耍的景点,姜芃姬以前还跟着军校组织的活动去参观过。


第876章 北方霸主(十三)
  “关于书社,我与程丞先生仔细商议之后,打算做到真正对外开放,天下学子皆可进入。”
  姜芃姬这么说,那是因为前朝也有类似的“图书馆”,名曰——金鳞阁。
  金鳞阁是前朝丞相皇甫修提议建造,最初目的是为了造福天下寒门士子。
  不过,自从皇甫丞相身死,被人分尸烹煮,金鳞阁也成了士族才有资格进入的地方。
  姜芃姬如今提议修建类似金鳞阁的书社,想来天下寒门士子都会纷纷响应。
  “先前我说帮人著书立作,若是征得当事人同意,他们留下来的样本也会加入书社。亦或者,可以专门开辟这么一块地方,供人交流探讨。”姜芃姬可以肯定,若这三件事情办好了,丸州将会成为天下士子心中的圣地,届时,她再慢慢挑选,不愁没有可用的人才。
  说完了这些,姜芃姬开始点人。
  亓官让、丰真去崇州,杨思去浒郡,徐轲和风瑾留守治理丸州。
  柳佘答应退居幕后,将一切权利交给姜芃姬,但能不能彻底收服崇州,还要看她本事。
  亓官让是崇州人士,他对那边的情况很熟悉,丰真看着不靠谱,实际上心眼贼多。
  这两个人联手,旁人很难在他们手里占到便宜。
  浒郡当地的士族都被柳佘敲打过了,收复难度相对较小,杨思一个人可以应付。
  徐轲和风瑾配合默契,让他们留守大本营,姜芃姬很放心。
  说完了【治理】,再说说【屯田】。
  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有了充足的粮草,打仗才有底气。
  姜芃姬道,“屯田已经初见成效,子孝去上京前给我留了不少建议,我觉得可行。我打算在崇州开荒良田,大规模屯田。如此一来,既能缓解粮草压力,同时也能缩短粮线的长度。”
  关于崇州屯田的事情,亓官让和丰真已经听卫慈讲过了,自然没什么意见。
  其他人暗中算了一笔账,同样赞成这个提议。
  如果不屯田,他们根本养不起那么大规模的军队。
  经过多次招募,丸州已经有六万兵马,女营规模也扩展至七千人。
  这还是姜芃姬有意提高了门槛的结果。
  如果来者不拒,兵力可以达到十万以上。
  东庆境内,姜芃姬算是当之无愧的北方霸主。
  李赟问,“不知崇州哪里有无主的荒田可供开垦?”
  因为过度的土地兼并,不少土地都是豪族私产。
  这次屯田的规模应该相当大,若是土地不够,怕是不行。
  姜芃姬轻蔑地笑了笑,“届时再说。”
  屯田的地点,这要等实地考察之后才能决定。
  如果当地豪强聪明一些,她不介意合作共赢,若是不识相,她只能“巧取豪夺”了。
  屯田这块,原本是卫慈负责的。
  不过卫慈已经去了上京,督造州府,如今分身乏术。
  姜芃姬想了想,点名李赟,让他兼职崇州典农校尉,专门料理这件事情。
  李赟开开心心地应下。
  屯田的细节就这么多,姜芃姬将话题转移到了【练兵】这块。
  说起练兵,一众恹恹的武将活像是打了鸡血,一个一个精神抖擞起来。
  姜芃姬挨个询问了他们训练新兵的进度,得到的回复令人满意。
  “最迟五年,我们便要和北疆开战。”姜芃姬开了话匣子,武将们不由得支长了耳朵,聚精会神地细听,生怕错漏一个字,“北疆骑兵的强势,想来大家也是清楚的。他们动作快、调兵灵活,但也有明显的劣势。我打算针对这一劣势,专门训练克制骑兵的军伍。先前我也曾提议过,不过训练规模太小,成效并不大。如今要真正贯彻实处,正式分化兵种!”
  北疆太过依赖骑兵,兵种十分单一。
  他们的速度的确很迅捷,但并非无敌,他们也有着致命的弱点。
  其一,防御性不强。
  其二,兵种太过单一,一旦碰见专门克制的兵种,几乎没有翻身之地。
  姜芃姬打算正式分化兵种,增加军中兵种的多样化,这也能让战场调度和指挥更加灵活。
  为了克制骑兵,姜芃姬设想了不少针对性方案。
  既有军阵、军种、防御器械还有更加阴损的陷阱。
  众人将手中的小册子往后翻了一页,顿时脊背一凉,心中仅有一个念头——
  自家主公和骑兵是有多过不去?
  看着姜芃姬写的内容,他们稍稍设想一番,忍不住为北疆骑兵捏一把冷汗。
  先说军阵,册子上画了简易的鱼鳞阵,令重装步兵手持盾牌以及长矛,结阵组成类似鱼鳞的方阵。姜芃姬之前带着百余兵卒潜入嘉门关朝外突围,用的军阵可以算是小型鱼鳞阵。
  不过,北疆骑兵多为布衣或者身穿藤甲的轻骑兵,机动性极强。
  若是没有将敌方包围,这种鱼鳞阵效用不大。
  还有众人比较熟悉的长枪阵。
  长枪阵的优点很明显,弱点同样显著。
  不过,姜芃姬先前提议兵种分化,再让不同兵种之间配合,互相弥补短处。
  如此一来,这个长枪阵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说了军阵,还有凶残的弓弩兵,用的还是姜芃姬先前数次改良的改良弩。
  姜芃姬最初的部曲全是用改良弩,这么多年来也研究出不少配合作战的方式,相当犀利。
  除了改良弩,军中还有床弩。
  射程远,威力大,杀伤力强,可以对冲锋的北疆骑兵造成巨大损伤。
  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小玩意儿”,诸如拒马枪、铁蒺藜。
  拒马枪可以列阵挡在大军面前,将冲锋的马儿刺得血肉模糊,阻挡骑兵冲锋。
  铁蒺藜共有四面,无论怎么拜访都会有一头刺朝上。大规模洒在敌军冲锋的路上,再稍稍用草木掩盖。马儿若是踩中了,铁蒺藜的刺便会扎入马蹄,几乎是废掉了这匹马。
  在册子上面,众人还看到两把造型新颖的武器。
  一把形似镰刀,专门用于砍马腿,一把厚重威武,取名斩马刀。
  姜芃姬打算专门训练特种作战部队,数量五千左右,专门训练他们针对北疆的战马。
  相较于马上作战能力,北疆骑兵步战并不强。
  没了马,他们便是拔了牙的猛虎,不足为惧。


第877章 北方霸主(十四)
  时局震荡,乱象频起。
  中诏野心勃勃,本想趁着南盛和东庆战乱不休的良机,出兵占便宜,扩大领土。
  奈何他们自己也有一脑门子的官司,国内斗争空前激烈,百姓的日子越发不好过。
  许是气数将近,步了南盛和中诏的后尘,中诏已经出现好几拨试图反抗的农民军队。
  奈何起义军的规模太小,还未来得及掀起什么风浪,便被官方用兵残忍镇压。
  民间团体躁动不安,那些拥兵自重的士族豪强也各有心事,隐隐有诸侯分裂的架势。
  在这个敏感的时节,中诏皇宫传出一个骇人的消息——
  杜皇后是木人成精的妖孽!
  野心勃勃的诸侯按捺不住,干脆以此为借口,叱骂如今的皇帝倒行逆施,竟然纵容一介妖孽祸害宫闱,还将这些消息传出去。谁知道如今皇宫内的皇帝、皇子、皇女还是不是人?
  这个谣言迅速传开,原本就被削弱的皇权更是摇摇欲坠。
  当然,皇室哪里会承认这个谣言,绝口否认。
  只是杜皇后薨了,皇室的作态惹人生疑,百姓对那个木头妖的传闻越发深信不疑。
  皇帝下令杜皇后薨后,不得入皇陵、不得享供奉,还将杜皇后册封时的金册宝印逐一收回。
  虽没有直接说废后,但这个待遇已经和废后别无二致。
  中诏国内,哪个百姓不知道杜皇后深受皇宠?。
  若非盛宠优渥,杜皇后写的《女四书》如何会在中诏大行其道?
  现在杜皇后薨了,要说里头没点儿猫腻,皇帝怎么会如此残忍地对待曾经深爱的女人?
  一番脑补之下,百姓的猜测竟然无比接近事实。
  杜皇后倒霉,杜氏首当其冲。
  杜氏本来开始落寞了,谁知出个贤德无双的杜皇后,她写下的《女四书》被天下名士追捧盛赞、还被树立为女性标杆楷模,连带杜氏也沾了光,不由得飘飘然,连骨头都轻了好几斤。
  如今靠山倒了,他们又得罪了不少手握重兵的世家豪族,迟早要被旁人清算。
  因此,杜氏这一支的日子并不好过。
  风光的时候,谁都想来沾个光,落魄的时候,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对他们落井下石。
  面对落差巨大的境地,不少杜氏族人对杜皇后有了怨言。
  奈何杜皇后人都死了,尸体不知去向,他们怨气无处发泄,只能将愤怒发泄在杜五娘身上。
  杜五娘,便是风瑾的长兄——风珪的原配妻子,原先的风杜氏。
  她与风珪和离之后被安全送回了中诏。
  按照中诏越来越畸形的风气,她作为被夫家赶出来的妇人,应该被抓过去沉塘。
  不过,她手中有风珪给的放妻书,送她回来的人也是风珪精心挑选的心腹。
  一番周旋之后,杜五娘勉强保住了小命,被杜氏随意打发到了一间佛堂,出家为尼。
  杜五娘心中恨着风珪,一直想着如何借助娘家的势力向风珪施加压力,让他再将自己跪着迎回去。不过,残酷的现实却给她迎头痛击,莫说借助娘家势力,若非风珪派来的心腹和杜氏周旋,她早被人绑着抓去沉塘了。饶是如此,她也不曾有过一丝丝的感恩或者忏悔之情。
  杜五娘学了杜皇后的做派,踩着对方上位,这才赢了贤德美名。
  如今杜皇后薨逝,杜氏被人牵连,身处佛堂的杜五娘自然也不好过。
  没有要她的性命,但日日派遣仆妇过来羞辱她,还让相貌丑陋的男仆围观她受辱的场景。
  按照《女四书》的内容,此时的杜五娘应该羞愤自杀,以保清誉。
  不过正如风珪嘲讽的那样,她一向是严以待人、宽以待己,自己的性命那么重要,哪里会轻易舍弃?她可以用《女四书》约束旁人、打压对手,但绝对不会用这玩意儿惩戒自己。
  杜五娘过得水深火热,她的前夫风珪却是意外幸福。
  自从上阳郡被姜芃姬接手,郡内百姓的生命有了保障,风珪终于不用忙得常年不着家。
  空闲时间多了,他便潜心读书,偶尔外出访友、参加雅集诗会,手把手教导两个孩子读书。
  有了杜五娘的前车之鉴,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风珪都要亲自过问一番。
  这一日,他刚从外头回来,府外已经有人等着他了。
  风珪内心暗暗诧异,跟着那人去见父亲风仁。
  “怀璋,你过来看看这个。”
  刚一入内,风珪便看到父亲风仁坐在席垫上,身边仔细拜访着一摞书籍。
  不同于平日里熟悉的卷轴装书籍,这些书竟然是用白线固定的。
  “父亲……这是?”
  风珪上前,捡起其中一本,入手的触感细腻冰凉,他刚一打开扉页,便看到熟悉的名讳。
  再一翻,里头的微言大义,惹人深省。
  风珪出自清贵世家,传承近千年,经年累积之后,家中藏书不下十数万卷。
  风珪不敢说自己都看过,但大致都有点印象,可他对手中这些书全然陌生。
  换而言之,这些书极有可能是新出的。
  新出的书,还用了昂贵无比的纸张,简直奢侈到不行。
  “前不久从丸州那边送来的。”风仁道。
  “二弟送的?”风珪头一个想到了自家弟弟。
  风仁摇头,他道,“并非如此,这是丸州牧柳羲赠予的。不止为父有,其他名士也有。”
  风珪听后,面部表情有些开裂。
  不说书中内容如何,光是这些纸张便不下二十万贯。
  哪怕柳羲拥有造纸作坊,家中富有得很,也经不起这么败家吧?
  送一套还不够,还送了其他名士?
  风仁道,“你看看其中的内容。”
  风珪依言细看,没多一会儿便看得入迷了。
  风仁嗤了一声,他道,“柳羲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丢出的诱饵也太勾人了。”
  风珪深以为然,他也看清楚了,这套书的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风仁又丢了一颗大雷,将风珪炸得六神无主。
  “丸州牧柳羲,不仅大方送书,她还更大方地表明愿意为天下学子著书立作。”风仁道,“还记得前朝的金鳞阁吧?柳羲在信中提及,她想重建一间金鳞阁,免费供给天下寒士……这封信,目前只有为父收到,其他人只收到了书册。”
  风珪垂眸道,“柳羲这是……”
  风仁笑道,“她惦记风氏的藏书呢。”


第878章 北方霸主(十五)
  风氏能传承千年,除了严谨家规和清贵家风之外,还要得益于他们的远见卓识。
  例如前朝皇甫丞相修建的金鳞阁,号称藏书百万。
  这百万藏书都是哪里来的?
  除了皇甫丞相自己捐赠的三万藏书,其他都是各个士族豪强捐赠的,风氏便捐了十万卷。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正是这十万卷藏书,为风氏保驾护航,让他们再度获得两百余年的繁荣鼎盛。
  相较于其他士族豪强,风氏的画风显得与众不同。
  若将那些拥兵自重的士族豪强比喻为八块腹肌的壮汉,风氏便是巍冠博带的儒雅书生。
  不仅仅是外貌不同,战斗力都不是一个阶层的。
  若非豢养部曲极少,风氏也不需要为了上阳郡的安危,咬牙将它拱手让给姜芃姬。
  如今,风氏又面临同样的选择。
  “柳羲是想让我们捐书?”
  风珪隐隐有些怒气。
  倒不是他敝帚自珍,不想赠书,关键是柳羲有这个资格?
  大夏朝那会儿,风氏愿意捐赠十万册书籍,那是为了响应皇甫丞相的号召,更是为了家族长远的未来考虑。十万册书籍换取风氏两百余年的繁荣鼎盛,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大夏朝一统中原,柳羲如今才占了东庆半数之地。
  皇甫丞相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相较之下,柳羲现在才哪到哪儿?
  要是捐赠给柳羲,充实金鳞阁,风氏能有什么好处?
  风珪这个想法,正是风仁最初的想法。
  不过怒气消逝之后,这只老狐狸深思熟虑一番,他觉得这桩买卖未必不能行。
  “怀璋,你觉得东庆境内,除了柳羲,还有谁能挡得住北疆之祸?”
  风珪闻言沉默,半响才道,“除她之外,唯有柳佘。”
  风仁说,“日前接到消息,柳佘那只老狐狸选择退隐了,他将崇州和浒郡全部交给了柳羲。”
  风珪这下不说话了。
  “北疆已成气候,虽有马瘟拖延,但不出三五年,估计就能恢复生息,再度挥兵东庆。你瞧瞧如今的情势,皇室苟延残喘,其他诸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北疆若是趁势打了上来,内有兵乱,外有敌患,还有谁能阻挡北疆铁骑?风氏祖祖辈辈扎根上阳郡,北疆若是打进来了,风氏也难以保全自身。除非举家迁徙,逃难到别处。”说到这里,话中添了几分凄凉。
  如今正逢天下大乱,到处都在打仗。
  逃出上阳郡,他们又能迁徙到什么地方?
  相较之下,柳羲如今将丸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了东庆不可多得的安宁乐土。
  风氏倒不如向她示好,帮她一把又如何?
  风珪听出父亲画中的意思,面色不由得一改,“父亲是想帮助柳羲去……”
  “并非如此!”
  风仁可没想现在站队。
  这种关系整个家族生死存亡的决定,他怎么会胡乱下决定?
  “那父亲此话的意思是?”
  风仁道,“不过是稍微示好罢了。”
  示好并不意味着站队。
  仔细来说,风氏和姜芃姬有共同的利益。姜芃姬的势力发展越强劲,风氏全族上下的安全也更有保障,更别说风瑾还是姜芃姬信任的心腹,有这么一层关系,二者算是天然同盟。
  “为父想先带一万卷藏书去寻柳羲。”说完,风仁用手指了指那一套启蒙教材,“这些书很适合给小孩儿启蒙。语言看似精简,实则蕴含无穷道理。若能彻底施行,兴许真能开启民智。”
  风氏不是没有野心,不过他们的野心与其他家族不同。
  作为罕有的千年世家,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延续家族。
  当其他世家豪强拼命聚集财富、压榨百姓、搜罗珍宝的时候,风氏秉持祖制,不争不抢、不沾兵权、不四处树敌、不巧取豪夺惹来民怨,一心守着祖先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
  大夏朝建立之前,曾有过维持数百年的十六国乱世。
  那时候,多少显赫家族覆灭?
  唯独上阳风氏,纵然上阳郡几经易主,可他们仍旧屹立不倒。
  追根究底,古老千年世家和新贵暴发户,二者从思想境界上就不一样。
  风珪道,“为父去看看,这般好事,错过了可惜。”
  别的不说,光是眼前这一套书,足以将程丞推到顶尖名士行列。
  在此之前,听说过程丞名讳的人有几个?
  蛋糕就只有这么大,风氏怎么说也要去啃两口。
  如果柳羲是最后的胜者,这笔投资绝对是风仁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与此同时,东庆不少名士也受到了这套启蒙教材。
  有些人嗤之以鼻,但看到扉页上的名讳,内心也是酸溜溜的。
  有些人惊为天人,恨不得天天捧着这些书睡觉,一边还动用人脉打听柳羲等人的消息。
  话题议论度高了,热度也水涨船高,程丞等人的名讳时常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名士聚会。
  一夕之间,天下扬名。
  舆论发酵了一阵,另一个重磅消息狠狠砸了下来。
  著书立作!
  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
  这更是无数名士进一步宣扬自己文名的捷径!
  古代可不是现代,花费万把来块钱就能自费出书,古代想要出书,万贯家财都兜不住。
  姜芃姬的热度已经炒得很高了,此时又爆出这么个猛料,人才对丸州都生出了向往之心。
  这还不算完。
  当丸州斥资重建金鳞阁的消息传开,不少世家贵胄冷眼看笑话,寒门子弟激动得难以自抑。
  姜芃姬知道这一手动作会给她招来不少人才,但从未想过,她会钓到这么大的鱼。
  那已经不是河鱼了,分明是鲸鱼!
  “学生见过先生。”
  听到外头传信有古人拜访,姜芃姬还懵了一下,旋即让人请去了正厅。
  瞧见来人,饶是姜芃姬这样定力十足的人,她也忍不住惊了一下。
  回过神,她连忙对来人行了礼。
  精神矍铄的渊镜先生笑着将她扶起,温和道,“今时不同往日,柳州牧太客气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对先生执礼,本就是应当的。”
  姜芃姬快速调整好情绪,内心余波未停。
  她从未想过自己能钓来渊镜这条大鱼。
  这人不是无心插手诸侯之争,一心只想守着书院好好教书育人?
  如今竟然出现在她面前,她能不意外?
  惊喜!
  意外!
  刺激!


第879章 北方霸主(十六)
  事实证明,姜芃姬的眼光还是没问题的。
  渊镜先生此次过来并不是为了襄助她,对方只是对那套启蒙教材十分感兴趣。
  她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渊镜是东庆德高望重的名师,数十年来教出不少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有此人的加入,这套启蒙教材的含金量将会跨上另一个台阶,能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可。
  如果将渊镜先生来丸州的事情宣扬出去,届时便能吸引更多的学子齐聚丸州。
  不过,姜芃姬为了不引起渊镜先生的反感,只能将这个诱人的念头强行压下。
  对方不愿意插手诸侯之间的斗争,她便不能擅作主张。
  “先生舟车劳顿,学生先派人将您的行礼安顿好。”寒暄过后,姜芃姬见渊镜眉宇间带着几缕疲倦,主动关切道,“先生从琅琊郡赶来,路程遥远,身边怎么不多带几个伺候的人?”
  “老头子生活不讲究那些,哪里需要这么多人伺候?”渊镜先生笑了笑,他道,“若是再年轻个十几岁,独自一人上路也是可以的。如今年纪大了,反而成了拖累人的包袱。”
  还别说,渊镜先生年轻游学的时候,那也是走一路打一路的狠人。
  别看他现在和蔼可亲,年轻时候,他手上也有几条土匪人命。
  正说着,外头有陌生脚步靠近,姜芃姬寻声望去,只见一名容貌略显富态的青年立在外头。
  见姜芃姬看他,这青年怔在原地,旋即恭恭敬敬行礼。
  姜芃姬笑道,“祖德师兄,许久不见,怎么如此生分了?”
  青年姓唐,单名一个耀字,表字祖德。
  此人与姜芃姬也有几分孽缘。
  想当年,二人在上京的嵇山汤泉有点儿矛盾,唐耀为两个得罪过姜芃姬的纨绔士子出头。
  当然,那次摩擦以姜芃姬大获全胜告终,渊镜先生还小小训斥了唐耀。
  后来姜芃姬去琅琊求学,唐耀始终看她不顺眼,虽没有刻意找麻烦,但总是冷面以待。
  姜芃姬发现他没什么恶意,所以也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在姜芃姬记忆里,唐耀是一个有着士族出身的青年,他为自己的出身和血统感到骄傲,努力维护这份殊荣。以唐耀的视角来看,姜芃姬便是士族圈子里的奇葩,离经叛道之人。
  如此一看,唐耀不喜欢姜芃姬也说得过去。
  唐耀立在外头,踌躇地不敢进来,面上的表情略显僵硬,视线更不敢和姜芃姬对视。
  渊镜先生瞧了觉得好笑,唤道,“祖德,过来。”
  唐耀迟疑一下,不敢违抗师命,步履稳健地来到渊镜先生身旁,端坐下来。
  “老师……”唐耀对着渊镜行礼,又转向姜芃姬,憋出三个字,“柳州牧……”
  姜芃姬笑着道,“几年不见,祖德师兄稳重了不少。”
  说罢,唐耀的表情略微一抽,但他没胆反驳。
  渊镜先生笑道,“莫怪祖德,他也是惊到了。”
  “惊到了?”
  不是吧,她这张脸真的有这么丑?
  渊镜先生笑了笑,解释说道,“数月之前收到消息,世人纷传兰亭是女儿身。祖德不肯信,非说是旁人谣传污蔑。如今瞧见兰亭真身,他可不被吓到?虽是女娥,犹胜万千男儿。”
  “原来是这样,如此说来倒是学生的过错。”
  姜芃姬回想自己在琅琊郡求学的三年时光,不由得失笑。
  估计和唐耀一般懵逼的,还大有人在。
  她在琅琊求学三年,自认为是认真读书,但搁在旁人眼中,她仍是不学无术的典范。
  甚至还有人说她是眠花宿柳的浪荡子,暗地里疯传她将不知名的青楼姐儿的肚子弄大。
  虽说是捕风捉影的绯闻,并没有实锤,但也能从侧面应证,姜芃姬在琅琊的名声并不好。
  哪怕姜芃姬离开琅琊了,不少地方依旧流传着她的传说。
  直到姜芃姬的身份天下大白,那些人的脸蛋都要被扇肿了。
  柳羲是个女子,她再怎么眠花宿柳,也不可能将人肚子弄大,至于那些负心汉抛弃良家女的传闻更是子虚乌有。倒是那几个喜欢抹黑她名声的人,一时间噤若寒蝉,纷纷闭门谢客。
  渊镜先生道,“你也有难言之隐,怎么能怪你呢?”
  若是没有苦衷,谁愿意隐瞒真实身份生活十数年?
  姜芃姬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为了方便渊镜先生和程丞进行学术交流,姜芃姬把渊镜先生的住所挪到了后者附近。
  正如姜芃姬猜测的那样,渊镜先生根本没有沾手丸州的政务。连先生身边的唐耀也安分守己,每日陪着渊镜先生出门拜访程丞。两个学术教育狂人一碰面,顿时天雷勾动地火,思想碰撞的场景,又如火花带闪电,二人每每谈得兴起,总能废寝忘食,大有相逢恨晚的架势。
  姜芃姬送的启蒙教材,一套就有二十一本,但在渊镜看来,仍旧少了什么。
  程丞对这位教育界大拿十分尊崇,渊镜说缺了什么,那肯定存在缺憾。
  不过,二人探讨数日,始终没有抓住那丝灵感。
  直到姜芃姬偶然上门。
  她听了渊镜和程丞的疑惑,斟酌着说,“君子六艺分为礼、乐、御、数、书、射,军营兵卒各有分化,诸如步兵、骑兵、弓兵、弩兵……以此类推,启蒙教材自然也要仔细分类,区分难度,由浅入深。若是将所有内容都混在一起,一股脑儿教给学生,一来学得太杂,二来……纵然是老师也区分不了哪个学生更擅长什么。连这个都区分不出,如何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渊镜二人茅塞顿开,似乎冲破了某个瓶颈,无数灵感在脑海迸发。
  两个人又凑到一起忙活,一时间沉迷得忘我,直接把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