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举]嫌贫爱富-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思瑾能看到周墨江和黄文邦的忠诚度,自然是对忠诚度高的周墨江更为信任,因此将周墨江任命为应天府的钱粮师爷,管理最为重要的税收、粮库、钱库等部门。而黄文邦呢; 蔡思瑾将其任命为本县的刑名师爷,主要负责协助自己审案子。因为蔡思瑾自认为在审理民事、刑事案件的这一块还算是有特长; 也不怕这个忠诚度极低的黄文邦在此事项上糊自己。
  而第三个管理文书的师爷呢,因为蔡思瑾自己没有人; 同样也是为了培养一个本地投靠自己的眼线出来; 蔡思瑾已经在府衙之中放话了; 将会从现任的应天府文书之中提拔一人上来作为帮助自己管理公文的师爷。这样一来; 整个应天府的众文书们自然是要铆足了劲儿来巴结蔡思瑾、向他投诚了。    这不是明摆着吗,谁能多给蔡思瑾透露一些本地的消息,为蔡思瑾分忧; 蔡思瑾就会提拔他了啊!文书这样的职位是不入流的从九品至正九品的官员,基本上算是最最底层的人了,一般只有那些中了秀才的人才会愿意干这样的苦活累活养家糊口,便是个举人都不太看得上这样的职位。
  但是师爷这样的职位可是正八品的,若是做得好,就能升成从七品,随便到哪一个县就能任个有实权的通判或者是县丞,说不得苦熬十几年之后还能有机会补个正七品的官儿,也过过做县太爷主政一方瘾头!这对于他们这群秀才来说可已经是一步登天的机会了!要不然哪里能轮得到他们这样的秀才去做正七品的县太爷呢?
  所以蔡思瑾放出的这根骨头还是非常香的,很值得目前在应天府里的这些文书们争抢一番了。
  再说说衙役的事情。一个知府(知州)若是没有一支有武力的队伍,那么说话便很容易没有效果,不会让人害怕、没有执行力,所以衙役归一县(或一州)主官掌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朝廷让主官可以直接任命县衙衙役的两个副领班,若是原先的领班识趣,自然会倒向主官成为主官的助力、心腹。若是原先的领班不识趣,那么两个副领班也完全有能力架空了原先的领班,将衙门运行起来。
  因此蔡思瑾在此处没有任何客气的,直接将前世里自己就很看好的、经过培养和挑选之后认定的蔡振宇和蔡泽宇任命为衙役的两个副领班了。至于其他的六个人,有四个任命做了一般的衙役,他们虽然这样的职位只是“吏”,不是“官”,但是衙役这样的职位也是很有地位面子和实权的。所以跟着蔡思瑾从蔡家村里出来的这六个乡勇还是很兴奋的,尤其是被任命为副领班的蔡振宇和蔡泽宇,纷纷称自己一定要对蔡思瑾知恩图报。    至于最后被选中的两个功夫最出挑的、忠诚值最高人,一个叫做蔡玉安,一个叫作蔡春来,蔡思瑾让他们两个暂时充做自己的侍卫,以保证自己在应天府期间不会遇到刺客之类的意外情况,并且可以查探他们两个的忠诚度,不怕他们两个会在背后给自己捅刀子。
  至于蔡狗三,因为是有卖身契在自己手中的仆役,同时也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做事情还是很稳重的,就被蔡思瑾任命为自己的管家,处理后宅的各种事宜,同时暂代女主人为自己打理人际关系、人情往来。
  让蔡思瑾欣喜的是,蔡狗三对自己的忠诚度经过查探达到了93(死忠),让他非常的放心。
  至于蔡柳氏,自然是负责后宅的食物采买、衣物采买、缝制等等事宜,蔡思瑾已经和她说了,人手不够可以雇佣短工,但是暂时不要往府衙后院里面买丫鬟仆役,免得招来了其他势力的奸细之类的。蔡长生如今年纪也已经是十八岁了,被蔡思瑾送到书院启蒙之后一直不断地学习,虽然没有身份能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本身文化水平也已经很不错了,被蔡思瑾用作自己的书童,并且让他在未选出管理文书的师爷之前暂代此职位。
  蔡思瑾是很想将身契在自己手上、文化水平高、忠诚度还达到80的蔡长生好好培养一下的,别的不说,等到三年之后他成长起来,让他脱离贱籍之后给自己当个师爷之类的还是很不错的。
  安顿好自己人之后,蔡思瑾自然要开始思考怎么往外发展了。等着那些文书狗咬狗向自己投诚、提供一些应天府的内幕消息虽然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招数,但是毕竟那个太慢了,而且文书们地位太低,能够知道的消息肯定也不是什么重要的消息,作用有限。若是自己想要在应天府站稳脚跟,自然还是要主动走出去向外发展。    蔡思瑾自然记得自己的师兄沈子安对自己的忠告,让自己到了应天府之后首先就要去拜会许相,同时要得了许相的看重,否则将在应天府里面寸步难行。
  本来蔡思瑾也是这么打算的,一来应天府之后就去拜会许相,诚恳一点,同时发动自己的技能“舌灿莲花”,好好说服一下许相。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反正自己有这么强的技能在手,不怕许相不被自己说服啊!
  但是蔡思瑾在来到山北,见到了山北省的布政使竟然是老熟人卫绪宁之后,便改变了主意,准备先会会这个卫绪宁,走走卫绪宁的路子!
  说起卫绪宁,蔡思瑾印象极为深刻。当时他初到京城,为了增加技能熟练度,可没有少去京兆尹衙门看卫绪宁断案,对卫绪宁这个人也算是相当的熟说起卫绪宁,蔡思瑾印象极为深刻。当时他初到京城,为了增加技能熟练度,可没有少去京兆尹衙门看卫绪宁断案,对卫绪宁这个人也算是相当的熟悉了。当时蔡思瑾就觉得卫绪宁这个人为人处世段数非常的高,基本上是他此生以来见过的最会和稀泥的人了。没有想到他的职位升得这么快。
  虽然京官比地方官高一格,但是京兆尹也就是从四品的官而已,不算大官,在权贵满街走的京城里算得上是个芝麻绿豆官了。可是现在这个山北省布政使可是实打实的从三品啊,也就是说短短的这么几年里,卫绪宁也是连升了两级,这可以算是很快了。要知道,官位越高,越是难往上升啊。
  而且,京兆尹所在的京城是个什么地方?那可不是一个好混的地方。历年来多少京兆尹因为处理不好权贵之间的关系,碰了这个就得罪了那个,很容易因为得罪了人被捋下来。而卫绪宁不仅没有因为失误被捋下来,还节节高升,不能不承认他的手段高超。
  因此,蔡思瑾觉得这个卫绪宁是很识时务的人,认为不管他对自己是真心还是假意,现在既然知道自己到山北省应天府来做知府是根据谢首辅的授意来的,而谢首辅最近正是深得皇上信任、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也知道改革是谢首辅一定会推行的,是大势所趋,总归不会傻到和自己作对吧。
  因此,蔡思瑾将自己带来的十四个人基本上安排好之后,第一个去拜见的人不是传说中的沈相,而是山北省布政使卫绪宁,他希望能从比较容易下手的卫绪宁开始拉拢,减轻一下自己在山北省应天府推行改革的阻力。
  蔡思瑾带着礼物、带着仆役蔡长生,由管家蔡狗三赶着车带着二人去到了卫绪宁家拜会。    卫绪宁听闻蔡思瑾前来拜会,并未感到半点儿喜悦,反而是皱紧了眉头,郁闷地说道:“这个小愣头青,到了应天府之后不先去拜会许相,先来我家做什么?这不是给我出难题,让我为难吗?”于是他对着下人说道:“去,到门口告诉蔡大人,本官今日身体不适、不能会客,将蔡大人挡回去。”
  之后想了想,再补充交代道:“你和蔡大人说话的时候绝对要态度恭敬,千万不能得罪了他,他可是谢首辅的人。这样吧,你将他送来的礼物全部收下,就说我很喜欢,过段时间再卖贵一倍的礼物去给蔡思瑾回礼,万万不可失了礼数,让他心中对我不满。好了,就这样,下去吧。”
  卫绪宁家的下人自然遵照着卫绪宁的意思去做了。蔡思瑾初初闻言还有些一愣,急切地询问那个卫府的仆役,卫大人这是得了什么病,严不严重。待到后来发现那个仆役的面色尴尬,才反应过来可能是卫绪宁的托词,发动了“明察秋毫”技能测试了一番那个仆役,自然心中有数了。
  蔡思瑾知道自己这是吃了卫绪宁的一个闭门羹了,只能叹了口气转身回家了。他怎么忘了呢,卫绪宁卫大人这样的人精,便是不敢得罪谢首辅,难道就敢得罪许相了么?自己之前还是过于天真了,竟然把拉同盟的希望、把推行改革的希望放在这样油滑的人身上,这不是白日做梦吗?
  看来,便是觉得许相那边是个硬骨头,也不能想着走什么捷径,只能去硬啃了!若是啃不下许相这块硬骨头,自己在应天府的三年恐怕有可能会一无所获。
  自己决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决不能一事无成灰溜溜地回京城去!
  相反,若是自己能花点儿时间、花点儿心思、花点儿精力好好将许相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必定能很顺利地拉拢一众如卫绪宁一般油滑而又站在墙头的人,一定能在应天府甚至是整个山北省顺利推行改革,真正做到为民谋福祉。


第88章 殊途同归
  许相家虽然住在应天府; 但是并未在应天府的繁华地带,而是在郊外的一个庄子里。根据蔡思瑾打探来的消息; 得知许相他现在年岁较大、喜欢清静; 就将他居住的那个庄子侍弄得鸟语花香、假山流水,真真和人间仙境一般。
  而且因为许相的地位超脱,并不太管许氏族中之事,那个庄子虽然也靠近许氏族人的聚居地,但是居住在那里的许氏族人等闲不敢去打扰许相的清净。
  听说每年来应天府想要拜见许相的人不知凡几,但是能有幸见许相一面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便是以前到山北省任地方官、到应天府任地方官的人求见许相; 许相也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决定见还是不见。
  据说前些年有位应天府的知府大人未能入了许相的眼; 许相一直对他避而不见,结果他在应天府里三年间几乎是一事无成; 待到三年后吏部考核时得了一个“劣等”的评价; 差点儿被降了品阶,最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应天。
  蔡思瑾当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狠狠地皱了皱眉,虽然他极不情愿将自己的一身荣辱寄托在许相是否看重自己上,极不愿意改革的主动权被许相这样的外人抓在手里,而不是能自己做主,但是他心中也明白地知道,若是他这一关过不好,恐怕比传闻中的那位大人也好不了多少。
  蔡思瑾要想拜会许相,自然需要准备一些礼物了,于是他将自己的两个师爷和一些貌似“真心”投靠他的文书们召集在一起,大家群策群力; 商讨一下该给许相送什么礼。
  蔡思瑾本能地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自然是经年累月在应天府工作的那些文书们更有发言权,因为他们至少可以提供一下之前许相喜欢收的是什么东西,然后蔡思瑾可以送些类似的。
  那些文书们为了争取最后一个师爷的位置,自然想要在蔡思瑾的面前好好表现一番,蔡思瑾的问题才一问出来,争先恐他们就后地说了一些自己听说的“许相喜欢之物”。
  结果他们这么乱糟糟的一说,却让蔡思瑾傻了眼,有的说许相喜欢金银珠宝,有的说许相喜欢古玩字画,有的说许相喜欢锦绣文章,有的说许相喜欢角色美人。。。。。。
  简直就没有一个重样的!而且那个文书们互相之间还吵得不可开交,纷纷都赌咒发誓自己说的才是对的,是通过可靠的消息来源得知的,别人的都是道听途说,一派胡言!
  那种不顾一切就要撸起袖子和别人干一场的架势,让他们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是个读书人。
  蔡思瑾本来想从这些文书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资料或者是线索,哪里知道会是这么个情况,只能挥了挥手让这些人回去,然后自己与周墨江、黄文邦二人留在书房里面继续商议。
  蔡思瑾问自己这两个智囊:“你们说刚刚那个是什么情况?总不可能他们全都对我说谎吧?看起来那几个文书对自己说的话好像都挺深信不疑的。”
  周墨江有些纳闷地摇了摇头,他管钱算账是一把好手,但是论起猜测人心,就不是那么在行了,恐怕也就比蔡思瑾那种直肠子好上那么一丁点儿吧,与周水静那样敏锐又聪明的人是完全无法相比的。
  两人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黄文邦,在坐的人里面也就黄文邦看起来脑子比较好一些了。尤其是蔡思瑾,看着黄文邦的眼神就好像看着一个救星似的,自家娘子不在身边,也就是能指望师兄介绍给自己的这个黄师爷了,若是黄文邦都束手无策的话,自己就只能凭着本能去会一会许相了。
  黄文邦被蔡思瑾用这样的眼神看着,顿时觉得压力很大。好在他也算是经过了大风大浪的人,等闲不愿意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必然是先考虑后路的,沉吟许久之后,看了蔡思瑾一眼,说道:“蔡大人,黄某人倒是想了一些,但是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蔡思瑾好似一个看着肉骨头的小狗,对着黄文邦狂点头,说道:“黄先生请讲!没有什么不当讲的,我信你!”
  黄文邦这个人精平日里打交道的都是些肠子弯了不知道多少圈的人,和蔡思瑾这样直肠子的人打交道还真有些不习惯!他有些苦笑不得地说道:“蔡大人,黄某人不是怕不得您的信任。实在是我的两种想法前后矛盾,自己也不能确认到底哪一种是对的,怕说出来反而影响了蔡大人正确的思路,那就是黄某人的罪过了。”
  黄文邦虽然主要目的是要摆脱自己说这些话的责任,但是话总要说得漂亮些不是,哪里能直接明白了当地说:“我这些话可是很不负责任的哦,我就是这么随便一说,说错了你别怪我!”
  蔡思瑾完全没有听出来黄文邦的言外之意,很直白地说道:“黄先生不必多虑,请您说出来您的想法吧,我们三个人合计合计到底哪一种是事实的真相。”
  黄文邦得了蔡思瑾的保证之后才开口说道:“我估摸着方才的众位大人说的都是真话,他们确实是那么认为的,所以才在和大人你说许相的爱好的时候这么有底气,在您这儿直接就吵起来了,甚至还差点儿大打出手。”
  蔡思瑾和周墨江听得一愣一愣的,蔡思瑾问道:“许相难道就这么爱好广泛?他什么都爱,那不是相当于什么都不爱,我们还是不知道他的爱好么!”
  黄文邦摸着胡子沉吟道:“许相这个人幼时成长于前朝,在本朝刚建国的时候有着底气带着整个许氏族人投靠了皇族,也是一个魄力非凡的人,后来更是官居一品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说他这样的人没有一点儿心计,随随便便就能把爱好传得整个应天府人尽皆知恐怕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些风声都是他嘱咐自己的家人或者仆役或真或假地传出去的。因为传谣言的人都是他的亲近之人,而且是故作神秘地分别向不同的群体传的消息,所以就导致了应天府里面的人有些人坚信他喜欢古玩字画、有些人深信他喜欢金银珠宝。
  恐怕为了掩藏自己的喜好,许相还真的收过各种不同的礼物,以混淆视听,让那些送礼并拜见过他的人在外面现身说法,自然会惹得别人深信不疑。”
  蔡思瑾和周墨江听得连连点头,黄先生真是太聪明了。
  蔡思瑾和周墨江听得连连点头,黄先生真是太聪明了,这些事情他们两个刚刚就没有想到是许相故意为之的,脑袋就是比人家少了几个弯。
  可是没有想到黄文邦接下来又说道:“可是许相现在已经年过八十,在家中过清静的日子,好好地养老多年了,早已不复是之前那个心机深沉的一国之相了。他现在权势有过了,地位又过了,风光也风光过了。我其实并不知道人到了他这个地步,还会不会在意别人知道他的喜好,还需不需要花费那些心思布这样一个局来迷惑外人。
  说不准到了许相现在这个境界,就已经完全放开胸怀、随心所欲了呢?说不准他收礼或者接见访客就是完全看心情的,对那个人有兴趣就见,对这些礼物有兴趣就收,完全不在乎外物、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了。
  我的两个猜测其实就是这样的,但是得出来的结论其实南辕北辙,所以不知道该如何给蔡大人建议。
  其实我个人认为,后面这个猜测可能还更接近真相,毕竟许相现在确实已经远离朝堂很久了,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威望,有些事情早已不必在乎了,所做一切事情顺乎自己的心意其实是比较正常的,若是他没有这么洒脱,恐怕也得不了如今这个寿数。”
  蔡思瑾、周墨江:“。。。。。。”
  这不又绕回来了吗?这不就是他们两个人刚刚很直白的那种想法吗?
  之前两人还为黄先生的缜密思维和周密分析暗暗叫好,觉得自己真是拍马都追不上黄先生的,甚至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幼稚了,一点儿都想得不深刻、不长远、不绕弯,还自惭形秽了好久的。
  怎么说着说着黄先生的话又绕回来了?
  就好像蔡思瑾、周墨江这样没有心计的人想到的是甲,然后一般的聪明人会想得比他们遥远,多考虑一些事情,想到的其实是甲+乙,然后黄文邦这样非常非常聪明的人会考虑得更多、更全面,想到的其实是甲+乙+丙。
  但是说来说去,甲=甲+乙+丙。
  绕了一大圈之后,蔡思瑾、周墨江这样想问题直白的人,没有心计的直肠子,最后得出来的结论与黄文邦这样的聪明人其实差不了太多?这事情还有天理吗?
  可是黄文邦其实话也没有说死,并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只是将两种猜测都说出来之后,对其中一种猜测的评价更有倾向性一些,最后还是要蔡思瑾自己去选择。
  蔡思瑾觉得这个没有什么难选的,他直接就可以拍板了,既然许相更大的可能就是随着自己的心意来了,那自己也就随着自己的心意来呗!
  于是蔡思瑾想了想,带上了自己和娘子已经出版的三册《静思文集》,亲笔写了一个拜帖给许相,然后让蔡狗三准备了一些他们边西省的特产吃食备上,就这么准备出发了。
  周墨江有些愕然,问道:“瑾哥儿,你就拿这么些不值钱的东西去,行吗?人家是做过宰相的人,能看得上你带的这点儿东西吗?”
  蔡思瑾气得要跳脚了,说道:“二表兄,我的重点是送我和娘子写的书给许相看!重点是书!不是这些边西省的特产吃食,那些文书们不是说有些人喜欢将自己写的文章投于许相家中,说不准还会用自己的锦绣文章引得许相一见吗?我也是准备用自己的才学去打动他好不好?我靠的是我探花郎的才学!”
  周墨江见到自己的表弟跳脚,只能连连点头,称他已经明白蔡思瑾的意思了,让蔡思瑾快去吧,蔡思瑾此番去许家拜见许相一定能马到成功的。
  但是蔡思瑾明明就是从他的眼神里看出来了浓浓的不信任!    蔡思瑾再转头去看黄文邦,之间黄文邦也是愕然不已地看着这些他凭着自己的兴趣准备出来的礼物,忍不住挠了挠自己的头,一时之间深感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准备的这些礼物是不是太不合适了?
  于是他忍不住出言对黄文邦问道:“黄先生,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呢?您觉得我该送许相一些什么东西呢?”
  黄文邦赶紧摇了摇头,说道:“大人需得自信一些,既然我们已经同意了我的后一种分析方案,觉得沈相肯定是随性而为的,大人准备的这些礼物就挺随意、挺好的。”
  黄文邦便是有不同意见也不可能在现在说啊?他只会在蔡思瑾吃了闭门羹之后才说自己的意见的,毕竟他还对蔡思瑾没有那么忠心,不是很想如此深入的掺和进蔡思瑾的事情里去,凡事若是蔡思瑾自己能解决,他是绝不想沾手的。
  蔡思瑾、周墨江、黄文邦三人都隐隐觉得蔡思瑾第一次去许相约莫是会吃一个闭门羹的。甚至蔡思瑾都忍不住为自己打气:年轻人嘛,偶尔吃一吃闭门羹也没有什么的,都是锻炼嘛!闭门羹其实一点儿都不可怕,自己在卫绪宁那个老熟人那里不是还吃过一个闭门羹嘛,吃着吃着肯定就习惯了!    许相的门庭比卫绪宁之类的肯定高多了,自己便是吃几个闭门羹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大不了自己奉行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条,多去真诚地拜见许相几次不久结了?有什么困难的?
  就这样,蔡思瑾穿着自己的居家常服,也没有多刻意的打扮,就简单的带着几本书和一些特产吃食作为礼物,由蔡狗三赶着车到许相家门口求见去了,甚至连书童蔡长生都没有带着,把他留在应天府县衙里面帮着周墨江和黄文邦处理事情跑跑腿了。
  可是谁能想到,就这么简单的一试探之后,蔡思瑾就被许相府中的管家笑眯眯地请进门去了,称许相愿意与蔡思瑾一见。
  蔡思瑾:“。。。。。。”
  妈呀!惊喜来得太快我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好不好!


第89章 许蔡渊源
  蔡思瑾怀着忐忑的心情跟着管家走进了许相生活着的那个庄子,一点儿都没有心思欣赏庄子里面的那些景色,只是不住地在自己的脑海中设想着,要是许相和我说话,我该怎么回答他呢?怎么越想却越觉得自己的脑袋其实一片空白呢?
  思来想去半天,蔡思瑾索性豁出去了; 反正他也知道了; 他这样直肠子的人所思所虑; 想法做法虽然与那些一般般聪明的人有些不同; 但是与黄先生那样的极其聪明的人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或许这便是老话说的“大智若愚”吧。
  不不不,蔡思瑾顿时满脸黑线地想到了一个词——“大愚若智”。。。。。。
  不管是什么像什么吧; 反正结果就是一样的; 他还担心什么?直接不用想了呗; 就这么直直白白地去见许相,能聊得成自然是最好的; 聊不成也拉倒; 他又不是图着和许相成为什么“忘年之交”; 只求许相给他这个新任的应天知府一个脸面; 不要让他在应天府里面寸步难行就可以了。
  想开了之后,待到许相真的将他相约到一个花园的小花厅之中详谈的时候,蔡思瑾行礼、说话、做事都是落落大方的,丝毫也不觉得自己这个正五品的小官见到许相这样的大拿是不是应该有些诚惶诚恐。
  许相虽然已经年过八十,但是精神矍铄、身体也好得很; 他注重保养,也心思极为精神,自然是不想见人就”装病”,想要与人好好详谈就跳起来喝茶的。
  许相虽然没有居住在应天府的繁华地带,但是他却从未减少过自己对于世事的关心,否则他怎能筛选出哪些人可见、哪些人不可见呐?自然是蔡思瑾初到应天就已经将这个人所有的信息都摸清、摸透了。黄文邦有句话猜得对,现在的许相已经不是以前做官时候的那个许相了,他现在致仕在家,所作所为都能更加随心所欲,可以全凭兴趣做事,不用考虑更多的因素。
  但是这也要建立在他全面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啊!他可以将对方摸得透透的,然后相见对方就见一见,不想见自然就装病或者直白地挡了、推脱了。可是若是他识人不明,见了那种他不喜欢的人,或者是见了他没有摸透的人,岂不是还得被人在背地里暗骂一声“老糊涂”!
  许相这个人好华服、好美食、好美景、好美人。。。。。。兴趣爱好极为广泛,可是就是不爱吃亏!
  先前蔡思瑾初至应天的时候,他就摸清楚了蔡思瑾出身乃是举人之家,原籍是在边西省西林府平江县蔡家村,后远赴海西省粤秀书院求学,师从粤秀书院的山长沈家正,凭着一己之力通过科举晋身,还得中了探花郎。先后在翰林院、御史台供职,在御史台会审司的时候更是做过几件大事,很得谢正卿和皇上的青眼相看,这才有了机会外放到应天府做正五品的知府。
  许相在主政的那些年里面就知道沈家正这个人,当时沈家正考取举人的时候,还是他钦点的呐!他也算是沈家正的“座师”了,当时他就对沈家正的文章、人品都很喜欢,想要大力栽培这个后起之秀。只是后来沈家正考取进士之后,却并未成长起来,脑子简直是榆木疙瘩,一点儿都不开窍,处处与他作对,他才熄了培养沈家正的心思。
  他就不明白了,自己给沈家正那个小子做官难道是害了他吗?那都是人人求而不得的好职位啊,怎么沈家正这个小子还偏要推辞,最后竟然归隐山林了呢?难道自己主政的朝廷竟然是一个肮脏的大泥潭么?沈家正这朵白莲花就在不得?非得被自己给逼迫到山林里去了?
  所以,许相对于沈家正这个人的观感有些复杂。一方面对他极为欣赏,觉得他不管是文章还是人品都是上佳的。便是理想有些伟大、宏伟、不着边际,也不是什么坏事。许相也年轻过啊,哪个男子年轻的时候还能没有过什么“经天纬地”的大愿望么?
  另一方面对沈家正却是也有些不喜的,就凭他辞官归隐了山林这一条,显得自己主政的朝廷好似一滩污泥一般,实在是下自己面子啊!据说这沈家正后来还在士林里面得了个“眉山先生”的雅号,在士林之中极为有名气地位、隐隐有南方士林翘楚的地位。他就不明白了,他沈家正到底是想要做什么?不管你要做什么,不当官什么都做不了啊!既然当官,自然是要放下一些可笑的坚持的,否则哪里能玩得转啊!
  没有权势,不能做宰相。哦,当然,现在大晏朝也没有宰相了,基本上是首辅说了算。那好吧,没有权势就不能做首辅,不能做首辅就说了不算,说了不算话哪里能在全天下推行自己的想法,哪里能推动改革呢?
  别的不说,现在这个当朝的谢正卿谢首辅的所作所为就挺合他自己的意的。许相觉得他致仕之前,还能将世家与皇权的关系弄在一个比较平衡的位置,大晏朝因此政通人和、飞速发展。但是继任宰相的沈朝炎却是野心太大了,而且脑袋糊涂,没有想明白很多事情,上位之后过于膨胀了,导致世家的权力压过了皇权,自然被当今皇上找了各种理由清算了。
  在许相看来,沈朝炎的覆灭从他开始抬举世家、打压皇权的那一刻就早已注定了,绝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
  他佩服的是如今的首辅谢正卿。这个谢正卿不同于他和沈朝炎,身后并没有任何大世家的支持,硬是凭着他自己的学识考中了进士,更是凭着他的个人政治手段一步步在沈朝炎手底下隐忍不发、走到了今天。在他成为首辅推行改革之前,别人哪里能知道他心里的所思所想?
  但是他只要一当上首辅,自然能够推行自己的治国理政方略,无人可挡!
  因此,许相时不时在想到沈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