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情赊美人心-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承祖见檀婉清看向那些孩童,他不动声色的开口道:“卫安城看似繁华,却是空壳之城,我虽是掌管一城的守备,如今连这两百连家内小的军户也无法安顿周全,后来的几十户过完这一冬,不是还能留下几户。”讲到这里,他目光看着那一排排单薄的草房,这里已经是尽量将御寒的茅草盖的厚实些,但对严寒冬日来说,隔着区区茅草,外在大风,里面小风,又有何区别。
  檀婉清抿了抿嘴,也凝起神问道:“既然如此,大人又何必急于修建外城?”留下些余银安顿好灾民岂不是更好。
  “边境鞑子残忍凶狠,实力强横,若带兵再攻城一次,内城难以保全,筑外城之事迫在眉睫。”
  “那便要修筑城郭,设兵堡,暗哨,护城炮等。”檀婉清看向已修建好大半,将整片城地圈起来的绵延高丈的墙体,心知这绝不是一万两万银两可做到的,“城墙既未完工,大人也知两者不能兼顾,又何必非要硬着头皮收留?”收留了,却又让他们面临随时冻死饿死的境地,岂不更残忍?
  谢承祖不言,而是骑马出了外城,远远有几个小兵见到自家大人的马,跑了过来,都被他挥手赶走,他并没有走正门,而是策马从离最近断工的地方绕出去,外城的景象更是萧瑟。
  檀婉清从庵寺坐了一日马车赶到这里时,那时刚刚才入秋,秋景怡然,还能有稍许绿意,可如今却是黄沙满天,枯草衰败萧条至极。
  连这里的风都更大了些,檀婉清本是手脚发冷,但一路,靠着个现成的暖炉,倒是不那么难捱,只是腿却是冻的有些麻木,策马绕过了零碎未建的墙体,向外城门处行了段距离,接着檀婉清便看到了眼前震惊的一幕。
  放眼望去,四五丈高的外城墙外,靠近城门的两边,有着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坑洞,坑里坑外皆住满了衣衫褴褛的难民,不少人正在城外周围在四处走动,那一片黑压压的身影,绝不止四五百人,拖家带口,男女老少,蓬头垢面,脸黄肌瘦,有的人甚至一边咳嗽,一边在不远处荒地里掘挖。
  檀婉清有一瞬间的惊讶失神,随即侧头看向身后那个一城守备。
  这个角度,只能堪堪看到他的下巴,下巴上一层淡淡的青色胡渣,以示这个人忙的没什么时间打理自己,是啊,不要说是承担着一座城池责任的官员,就是自己见着这般情景,也是震惊至极,带着此许同情。
  见好几侧过脸,谢承祖也垂下目光,两人离得如此之近,目光对视的那一刻,一阵寒风轻轻的吹过衣衫,她能感觉到他的手不着痕迹的扶着她的肩膀,微微挡了挡,心里轻轻叹一声,他也似乎并没有口中言语的那般冷酷。
  并没有看他多久,檀婉清视线便慢慢落了下来,然后侧过头又看向那些拥挤的,无处可去又无家可归的人,透过那些,想到了当初走投无路的自己与瑞珠,那时候来到这座城池,也是无处可去惊惶不安的。
  天下之大,却无一容身之地,那样的感觉是多么凄楚,她也是经历过了的。
  冷酷的寒冬,无法想象,会有近千人围聚城下,里面有多少益州城填的灾民?有多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途中听闻谢大人的名头,投奔而来的难民,又有多少是因瓦刺袭扰痛失家园的流民,或许还有着因嫉妒马上这位年轻的一城守备,故意而从中作梗驱赶大量民众聚于城下。
  可以预见,若几百难民同时冻死于城门,被有心人借机参上一本,他这一城守备不仅不用做了,连人头也难保。
  她能想到的事,这位进退两难身处其中的谢大人,又如何不清楚。
  他带自己过来,便是在回复她刚才问的话,因强加之事,无论兼不兼顾,都无用,对他而言已经没有内外城的区别了。
  黑炭头并没有靠进密麻的人群,只是远远甩着尾巴,喷着鼻气,在城墙边阳光足的地方,四蹄悠闲的转圈走动,各方位无死角的晒着它的一身油皮黑亮的毛发,平日吃的都是梳理好的柔软草叶与香甜的碎豆,地上偶尔遇到丛枯草,它也只是瞄一眼,已被宠的无美味不吃,这便也是只臭美又挑嘴的马,真不知它如何上得了战场。
  就算这位谢大人陷入这般进退两难的境地,却仍然做的很好。
  已有不少军兵在靠城墙外三丈处,相继的挖出坑洞来,也有部分兵士帮着搭建,还有专门去野外砍下的木柴,用以给这些难民取暖之用。
  檀婉清借着高高的地势,细细打量着离得近已挖好的那些深深浅浅的坑洞,看着似乎确实能起到避风取暖的作用,约有两米深的深坑,上面只简单的半搭着树木的梁与一些茅草及树枝,抹上泥,洒上了土,只等其干透,简单的一个地屋便做了出来,即可遮风挡雪,又有保暖作用,檀婉清没有看到里面,但想必是有火炉或着烧木的膛子,若是降下大雪,被雪覆盖的地底下,烧上几块炭头,想必极是暖和。
  这方法倒是真的好,难怪之前见到那片简陋草屋旁便有着这样的坑。
  似看出檀婉清的疑惑,谢大人解释道:“跟野战时的鞑子学的。”他又道:“只能驱寒,却不能饱腹。”这样的驱寒方法十分简单,不必花银子,只需出些兵力,可是,近千人的食物,却是一笔极大的耗费,不能相提并论。
  远处城门外架着几口锅,恐怕这些时日都是靠着城内米粮发放供给,虽然可解决一时,可离明年春天还有三到四个月,这样的有出无入,不知这位守城大人还能坚持多久?听其语气,应已是弹尽粮绝,城库空空了。
  谢承祖看着那些忙碌的,无论是兵士,还是在严冬四处挖掘食物想要活下去的人,脸上的表情却是无比冷肃凝重,他道:“别人弃之不要,我谢承祖却求之不得,只要让他们熬过了寒冬,待地水开化,这一千人便可开垦出大片的荒田。”
  有了田便有粮草,粮草之都胜过金银。
  他看向远处那片未建造完的外城墙,有力的道:“不仅要在此建外城,设暗哨壁垒,还要挖出一条十丈宽的护城河,自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出,引出源上河水围城,城内遍挖河渠,城外深沟高垒,任那鞑靼瓦刺如何猖獗,也休想攻得城中。”
  他说完,看向坐在身前,似正思量他的话的檀婉清,低声道:“这里本是河水便利的肥饶之地,是主要的纳粮重地,距离边境如此之近,却兵少城破,税银每年增加,良田却一片荒芜,官员只知张口闭口高淡阔论,鲜衣美食,自饱钱囊,穷奢极侈,城外的农户小民饥寒交迫,被杀被掳,却不管不顾,待鞑靼攻进城来,只知卷了银财逃走,城内六百军兵,连放一晌炮之兵都无,简直是耻辱。”
  两人离得如此之近,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字字句句清清楚楚的传到耳中,能感觉到声音中压抑的愤怒与失望。
  有些从地屋里爬出来找食物的难民,三三两两的往他们这边而来,见到有人骑着高头大马,有些好奇的远远看着,都是些十来岁的孩童,衣服破烂,灰头土脸,手脚细瘦,却又难掩眼晴里见到马儿的新鲜感,眼底还留有未被苦难生活压垮的童真。
  谢大人平复了语气,望着这些人口中淡淡道:“灾荒之年,上奏京师,半年之久仍拨不下几分粮草衣物安顿灾民,名门贵府却是顿顿美味珍馐,炊金馔玉。”他看向檀婉清,慢慢的道:“就连大臣府中抄家所得,便有万金之数,传到这边境之地,如何平复民愤?你父亲正因舍了财银奉上朝廷救援灾民,抄家又只有区区六十万两,方才免去了死罪,降了檀家流放之刑。”
  “可若有朝一日,檀府推倒重建,被发现了藏有的大量财物,圣怒之下,不知会不会即刻补旨下令处死檀承济,亦或满门抄斩?”
  他道:“人人皆爱财欲得之,但有金银可救万民于水火,有些却藏有灭门之祸,只看人如此选择。”
  檀婉清听得此话,微微一震,竟觉得他此话也有道理,确实不无这样的可能。
  但却被头上那目光,盯得全身不自在,但又避无可避,只能侧过脸,不愿被他瞧见神情。
  眉尖却是轻轻蹙了起来,她也确实有些疑虑,因檀府一向银钱充足。
  听到库中空荡,合起只有六十万两,便是她也起了疑心,因在她记忆里,生母在世时,曾偶然听她说过檀府三代积下的地契,绝对不止百来顷之数。
  后来随着檀父官职平云直上,钱财越来越丰厚,光是各官员送来的礼金礼品,恐就要塞满整个库房,可最后怎会落得空荡荡?
  檀婉清想到了继母董氏,有点疑心,却也只是疑心而已。
  檀婉清垂着眼眸在想,谢大人也不急的慢慢策马而行。
  直到檀婉清沉吟片刻,才苦笑的低声道:“大人的心思我已明了,软硬兼施以情动之,为民之心可谓用心良苦,可是大人。”她将手重放回到自己腿上。
  “我在檀府说好听些是嫡女,不好听的便是无母庇佑的丧母之女罢了,檀府的财物我又能接触多少?便是生母留与我的嫁妆,年幼不知事时,也没有保住,被人贪没了大半。”
  “而谢大人说的财物之事,我确实不知情。”
  檀婉清目光遥遥看向天边,天色如此之好,可却难逢心情上佳时,便觉得再美好的景儿,看在眼里也透不出喜欢了。
  她道:“不过早年,生母留与我一份嫁妆,虽然费尽心力拿到手,已不足一半,但经过几年的经营,也算小有积存,买下了一叠价值八千两的私有田契,藏在了一只银罐里,埋在府里东侧玉清院卧室,墙角床尾柱压的那块青石板下。
  我一个罪臣之女,落的这般境地,恐怕也再无回京城的机会,留着那些不能用的,土里埋的,也没什么用?若未被人抄走,大人也需要,便自行拿去吧。”
  檀婉清说完,便紧抿着唇,再也不想言语。
  谢承祖听完这番话,在背后一直未出声,静寂的周围,只听着黑炭头慢慢向前行走哒哒的马蹄声。
  渐渐的它开始快了起来,待绕过了城墙,就像突然要回温暖的马厩般,向来时的路飞快的驰骋起来,耳边呼呼的声音,仿佛要冲刺于战场杀敌一般。
  这样的颠簸速度下,使得她实在有几分头目森然的不安,放在腿上的手,又下意识的紧张的抓住那只身前一直握着缰绳的手臂。
  她回头刚要让他停下马,却见身后之人面无表情,目看前方,再无刚才见到流民时的动容神情,反而有几分冷意与深沉难测。
  檀婉清一愣,那一刻突然恍然,这便是软硬兼施,成功从她口中套出了银钱,再一脚踹开的意思吗?她忍不住想笑,何必这么麻烦,都不必打她板子,只要再填把火吓上一吓,她便会全说出来,半点不留。
  跑起来的寒风,卷的人几乎说不出话来,檀婉清刚刚才缓过来的体温,又散的一干二净,这样的疾速之下,马背上实在难以躲避与他贴在一起。
  看着身前女子半靠在他怀里,因畏寒而不得不将脸转向他胸口,以遮挡寒凉之风,他不由握紧了她的腰侧,用力带进了怀里,手中却是松了松缰绳,两腿一夹马腹,黑炭头嘶鸣一声,奔腾得越加的快速起来,这要在马身插,上对翅膀,就要顺风飞到天际了。
  檀婉清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城内。
  只知马停与宅子门口的时候,正在门口六神无主转圈的瑞珠,在看到青天白日朗朗乾坤,自家小姐在马上竟被一个男人紧紧搂在怀里,瑞珠大惊之下,差点都要脱口尖叫出来。
  男子翻身下马,然后朝马上的人伸出手。
  檀婉清看着那只手,强忍了半天,才将手指放在他手里,谢承祖紧紧的握住了几根白嫩滑腴的雪指,将她自马上抱了下来,一踩到地面,缓和了腿下的麻木,她便用力甩开他的手,头也不回的与奔过来的瑞珠,进入了宅院,用力的关上了门。


第25章 
  冬日寒冷,最好的驱寒之物,莫过于吃上一碗羊肉杂碎,再灌上一口烧刀子。
  此时,守备府里院子一角,正有几人围坐在那儿,山上拖下来大块的干柴疙瘩,将锅底烧个通红,火舌不断舔着临时搭起可挡风的土坯墙,火堆发出一阵阵沉闷的响声,本就是有些阴寒的院子一角,因着火旺,围地而坐的几个人周身都荡漾着融融暖意。
  个个瞪大了眼盯着架起的锅里,里面煮着翻滚沸腾的羊肉汤,闻着热乎乎香喷喷的香味儿,都忍不住咽着口水,动起手来,几人分别是校尉王骥,郭兴,杜和与土司官张献及他手下的两个百夫长。
  “娘的,闻着肉香味儿,老子口水都哒哒的,吃了一个月的黑面饼,嘴巴都快淡出鸟来了。”郭兴急不可耐抢过锅里的勺子,将里面的肉搅了搅,从锅底抄出了一大勺倒入碗里。
  马骥盘坐在地上,喝了一口热汤,随手倒了碗烈酒,举起来哈哈一笑,对张献与他手下两个百夫长道:“这次还得多谢张献老哥,还有那两小兄弟,否则我们几个可喝不上这么舒坦的羊汤。”
  张献手下的两个百夫长立即红光满面,不敢当的举碗,大家都是军伍出身,早年也是一起打过鞑子的,嘻嘻哈哈倒没那么多讲究。
  张献干了一碗道:“也是运道,没想到一个小山丘,也能撞到只野羊,冯小山好身手,当即一个猛虎扑兔,扯着了它的后腿,要不这般,还抓不住它咧,就是可惜,野羊瘦了点。”剖皮剔骨最后也只得这么一锅,随即他又看了看院门口,低声问道:“我们在谢大人的院子里这般,大人不会怪罪吧?”
  马骥抹了把嘴,浑不在意的挥手,“放心,这等小事值当个什么,早年追山贼,深山老林都进去过,论打猎的手段,我们十个不顶大人一个。”
  几人哈哈一笑,那是没有不服的,谢大人的一手精湛的枪术,不说百里穿杨,遇到那等山毛野兽,都不必近身,一枪一个准,郭兴与杜和在旁也不住点头,跟过谢承祖的都是领教过,那时他们最痛快的就是跟着大人钻山林探鞑子,出来时总能肥上一圈。
  枪术的出神入化自是不提,否则这几个也是战场青刀白刃里爬出来好汉,怎会甘心服从于比自己小的同伍出身,跟着大人久了,好像也快忘记大人今年未满二十这事儿,几人里最年轻,刚满二十二岁的杜和,也同样觉得不可思夷。
  两个百夫长滋溜了一口酒水,想到什么,突然道:“诶,谢大人一早是要去哪儿?属于听着刚回营的两个小兵念叨着,说是大人早上驾着黑炭头出城时,马上带了个人,还是个颜色俊俏的美人,也不知是真是假。”
  这话儿一出,本来乐呵的王骥张献等人,居然停顿了下,面面相视,便连抢勺狂人郭兴也不急着填汤了。
  见气氛突的冷了下,两个百夫长有些惴惴,心下不知自己刚才是哪句话说错了。
  结果便听张献道了句:“也不知大人是怎么想的?”
  锅底的火舌发出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
  随意围坐的几人皆是一路跟着谢承祖打拼到如今的心腹,也是同生共死的伙伴,那日大人打算半道劫囚之事,自然瞒不过几人。
  王骥仰头喝了口酒,笑了笑道:“怎么想的?”随即摇了摇头,只道一句,“若那俊俏的美人,家中未遭此祸事,那等鲜枝玉叶,岂会落到大人这等小小的五品守备官手里,许是送到人面前,人也不正眼瞧的吧。”当有一件以前求而不得的事物,突然意外落于自己掌心,是要珍惜宠着好,还是百般折磨才好呢,这般一想,还有什么想不通的?
  说完之后,他也不再开口,只挟起一块羊肥入口,兀自有滋有味的慢慢嚼着。
  “大人他虽勇猛无畏,足智多谋,可一直无妻不妾,平日连个妓都不召,酒也很少沾,营里的不少兵蛋子还常私下说起此事,本以为大人早年年纪小,还未开窍,如此看来,却是早有意中人啊?如今老夫人已过三个忌日,大人是否要娶妻了呢。”其中一个百夫长道。
  大人娶妻那是喜事儿,另一个百夫长听罢,也跟着凑热闹笑道:“只是不知道大人中意的是城里的哪一户?莫非真是曲家的那位?”毕竟城中这些官员富户,也只有曲家与谢大人关系不错,曲家有意将女嫁于大人,这事儿可是无人不晓的。
  “哼,大人乃堂堂朝廷官员,怎么会娶一个商户之女,也不怕人耻笑。”郭兴哼了一声,倒了碗酒,咕咚了一下喝了进去。
  “不是曲家,那是哪位文吏的千金?”百夫长想了想,实在想不出什么哪个官员手下有待嫁之女,手下的几个小兵早上跟他说起,他也有些好奇,借着酒劲儿便套了套话儿。
  “那当然是……”
  “大人!”门口突然走进一个人,王骥与张献最先看到,直接站起身打断了郭兴的话,其它几个也是赶紧闭口站了起来。
  谢承祖阴沉着脸,扫了眼院子那口不伦不类的锅,也不理这几人,直接进入到府邸。
  原守备无德无能,偏爱奢侈享受,将这府建的是富丽堂皇,谢承祖进入卫安城,直接便将此私人府改成了守备府,可即便如此,这后院里仍是环抱池沿,白石为栏,一片松木假山泻于石隙,即使寒冬之中,也是满树的绿意,颇为逼真精致。
  几个武官一向粗鲁惯了,不懂什么风花水月,在此院角支起了锅,抱了柴来,干起了焚琴煮鹤,十足刹风景之事。
  踏过庭道院落,谢承祖一路进入前厅,迈入书房。
  坐于一张花梨大理石案前,微微蹙眉,沉默不语,稍许,才唤了人召了张献进来。
  “大人!”张献一进书房,便拱手道,心中还有些忐忑。
  “你的手下兵士中,是否有善掘,椎埋之人。”谢承祖抬眼看他问道。
  张献一愣,掘冢,椎埋那是盗墓的小贼干的事儿,不过大人还真问对了人,校尉,副尉,铳兵之中,他手下的兵是最乱的,何为乱?就是并非出身行伍,而是半道自愿加入讨伐鞑子的壮士,当初本都是跟在大人手下,但肯定有些刺头不服管教,为防一块臭肉带来满锅汤,就将这些扎手的刺头编入一军,其中既有身轻如燕的飞贼,又有打过家劫过舍的大盗,三教九流倒是全了一半。
  难道大人无山匪可劫,打算盗前朝的什么主公皇陵了?这倒不失为一个来钱道儿,只可惜,这种能弄到钱的皇陵不好找。
  张献心知,大人现在为银子的事发愁,见此一问,细细一想,便道:“正有一人,名李朝,他不仅善于掘冢椎埋,开天窗,过窑口,钻墙取物都极是擅长。”不过听说他的家人皆被鞑子所杀,恨不得饮鞑子的血,难得有这样的血性,正好也是缺人之际,便被招入军中,可惜此人难免手痒,总是惹出诸多事端,让张献烦不胜烦。
  “可有开锁匠?”
  开锁?这墓地也有锁吗?
  张献忙道,“锁匠没有,不过有一毛头小兵,未入军时人称踏早青。”踏草青,那是天未亮时撬门偷东西的。
  “想必撬个门锁是不在话下的,若大人想找开锁的,这个踏草青他爹倒是擅长……”
  连谢承祖的眉头都挑了一挑,这张献手下的兵都是从哪个三教九流之地挑了出来,倒也多才多艺。
  可再不入眼的技艺,关键时候也能派出大用场。
  “你将两人带到书房,我有事吩咐。”说完又道:“你与郭兴也一同过来。”
  “是!”张献出去后,谢承祖取出几张纸,翻看了半晌,放在了桌上。
  无人知道四个人进了书房说了什么,直从中午,说到晌下,书房门打开的时候,还隐约听到几人带着兴奋又铿锵有力的话。
  “……属下愿为大人效犬马之劳!”
  ……
  回到宅院的檀婉清,此时躺在软垫之上,手里拿着半块小枣糙米糕,半晌也未往嘴里送一块,不言不语的也不知在想什么,脸色也不像往日那么舒坦。
  旁边的瑞珠却是一脸天要塌了的表情,急得快要哭出来,“小姐……”
  檀婉清还在愣神,未回应。
  瑞珠却忍不住了,她坐在檀晚清身边,声音有点抖的道,“小姐,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我走的时候明明锁好了大门,怎么回来时,门是敞开的,锁也没有坏,还有,小姐回来的时候,怎么会跟一个男人共乘一骑?那,那人是谁?瞧着样子,莫不是真的是那个,谢大人吧?他一个守备怎么会……
  他是五品官,怎么会做出这等事来……小姐,自,自古男女授受不亲,他这般不合礼数,是,是要被人垢病的,他要这般,小姐也要被人说三道四,他要是……”
  檀婉清回过神来,简直要被这一串话轰的脑子都快炸了,她将手里的米糕放回到盘子里,用手揉揉额头,才无奈道:“瑞珠,我现在很累,你让我缓一缓,好不好?”
  瑞珠立即闭上嘴,但却坐在那里嘴巴憋一了憋,眼晴里的泪珠转了又转。
  心里满都是慌张,脑子里都是,那男人把小姐带去了哪里?对小姐做了什么?该不会,该不会是……
  越想瑞珠越是发抖。
  以前在檀府,有谁敢这般对小姐这般无理,早便乱棍打死,可现在却要生受这样的磨难,之前路上的几个解差对着小姐一路垂涎,得不着手时的嘴脸更是丑陋不堪。
  接着又想哀哀的想到,她家小姐在檀府二十年,郑家的大公子那么喜欢她,就算已定婚,也未让他拉一下手,如今却被那么一个小小的守备官占了天大的便宜。
  她甚至有些惊恐的想,小姐之所以这般,是不是因为自己走时没有锁好门,被人破门而入,恐怕是她害的小姐,害的小姐……
  瑞珠这下不说话了,却是跪坐在自己旁边,一个劲儿的哽咽,吵的檀婉清长长的叹了口气。
  “什么事都没有,你不要瞎想,钥匙是我给的。”
  “可是小姐,为什么……”
  说了一句后面就要解释无数句,檀婉清现在真的满腹的心事,却无从说起,看着瑞珠半晌,不过才十五岁的小姑娘,只得放柔声音安抚道:“瑞珠,我饿了,给我做碗粥吧。”让我好好想一想,待吃完了粥再与你解释罢。
  瑞珠只能擦了擦眼泪,下地穿鞋,去了厨房。
  屋里终于恢复了平静,她侧倚着垫子,翻了个身,衣袖滑下来,露出了手腕发红的指印,她的皮肤自小比旁人薄嫩,也来的娇贵,不过是微微用力了一点,就留下了痕迹,腕间的雪肌露出有些狰狞的指痕。
  她将衣袖放了下来,却是想到回程时,马那般快,几乎让她惊慌之余忽略了身后人,现在想来,马停的时候,他下马,也不无端倪。
  冬衣便是衣衫也做的略厚,所以想来其实并不明显,若是寻常女子或许无什么经验,但她却是十分清楚那般状况,她为何下马时忍之又忍。
  便是知道,年少的男子,热情而冲动,便是怀着那般的目光去看你,毫无遮挡。
  遇到这种事,大概都会脸色酡红,羞愤欲死吧?
  可檀婉清却是想到了,那年寒冬,血色淋漓,那个挡在母亲身前眼神倔强的少年郎。


第26章 
  但喜书画,大多较有耐心,性子极少有火爆的人,便是有,也在作画的漫漫过程中,将脾气消磨怡尽,檀婉清本身便是个不喜动怒的性子,更不提用鞭子将别人抽打见血,这样的激烈举止,在她的生命里,实属凤毛麟角。
  那是唯有的一次。
  便是如今回想,也能清晰的记起那日街道上的情形。
  寒冷的天气,陈旧的街道,血色染红了鞭子,这些都是深刻的记忆点。
  当再次想起来的时候,她不得不承认,那件事,是自己做错了的。
  尽管她口中一直不肯承认,可心里却清楚的知道,那几鞭里,她是存着怎样的心思,怎样一腔自私的泄愤意图。
  她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没有控制住自己,大概是以往所有的事情堆积起来,实在无处宣泄吧。
  当无人在身旁,静寂一片的时候,自己能够面对着内心坦诚,也不再试图为自己找什么解口,确实是有些愧欠的,可又会下意识的为自己的错误找一个必须理由,从而,想起那些不太想记的事。
  那些年,在檀府,外表看着虽是繁花似锦,可当真是如别人所见的那般风光吗?
  也不见得。
  是苦是乐只有自己知道的吧,心里也是满倒苦水,半分不容易。
  没有生母庇佑的不懂事儿的三岁女童,便是连府里做饭的厨子,都要暗地里掂一掂,欺一欺的。
  都道檀父对旧妻难忘,疼极了先妻骨血,可真到了檀婉清心里,却唯有四个字,人走茶凉,新鲜的继母,帷帐里的温香软玉,便是记着几分又如何,有时也是顾不得的。
  檀父后来对她的疼爱不假,可是那么喜爱,不会自己平空而来,不若她天生的便让人爱不释手的雪粉可爱,不若她每日跟在檀父后童言讨喜,不若她花费的心思,对父亲的种种体贴孝敬,再看,必也是无什么差别待遇。
  好在董氏虽是爱财,对檀婉清却也未有什么阴狠手段,想她也不过是个女儿罢了,既已定下了婚事,耍什么手段也不值当,除去早年拿着生母礼单时那般的眼红,私下贪墨了些,后来檀府充裕,差的部分,倒是主动以檀府的物件顶替,只不过都是些只能存放入库的大件儿,金银软玉却是难以追究了。
  何况,那时的檀婉清,心思并没放在这些内宅鸡毛蒜皮的事物之上。
  她日日提心吊胆的,是串在一条绳上的蚂蚱,一直晃晃悠悠的悬在半空里,是连带着自己与檀府的命运罢了。
  便是有些事,偏偏你明明清楚的知道,明明隐晦的提示,可就是无法朝你预期的方向进展。
  比如,习惯被众官逢迎巴结,难掩一脸矜骄之色而不自知的父亲。
  再比如,上无主母,董氏娇惯,她所出的一子二女,才十来岁的年纪,便养出了一副天王老子都不能忍的嚣张跋扈的性情。
  连皇帝都要听我爹的,除了我爹,谁敢动我,这是何等的气焰嚣张。
  若不是当时檀明瑜仅六岁,尚不懂白眼见人,惹不出什么天大祸事,恐也是极大的麻烦。
  可即便如此,仍是被人奏上一本,提及檀承济之女枉顾人命,当街策马冲撞,踏死百姓数人之事。
  最后被檀父悄悄压了下来,回到府里大发雷霆。
  可小女儿眼泪的软磨硬泡,也不过坚持了半月之久,便又解了禁,再度出门,更是风光无限,不仅有更多的小厮陪同,便是连檀婉清也要随其左右,美名为出游,实则看护。
  她与谢大人的芥蒂,便是那一日了。
  异常寒冷早晨,已到了吐口成冰的程度,天刚亮,檀婉清便被迫出了府。
  本就嗜睡又畏冷的她,那一日,还记得心情是极度糟糕的。
  可文怡兰瑾,被关了半月有余,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