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荣耀-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到新臂助的丁德兴和冯国胜就顺利多了,四团兵力汇集在一起,齐心协力,迅速地击破了兵力单薄的守军。
杀得兴起的丁德兴脱去衣甲,赤露着上身,手持一把长柄大刀,率先登上长梯,身后紧跟着几十个同样光着上身的率先队勇士。丁德兴东挑西挡,避开上面飞下来的箭矢,几步就冲上了墙头。面对涌上来的守军,他手里的长刀如同一把镰刀,无情地收割着性命和残肢断臂,不一会,他的身上淌满了鲜血,远远看去像是刚从血池子里捞出的一样。守军看到他凶狠的样子,苦胆就要被吓破了,畏畏缩缩地不敢上前。
紧跟其后的数十名率先队勇士很快就控制住了这段城墙,接应上来更多的军士,并开始向城楼攻去。丁德兴和常遇春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城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数千定远军军士涌入了徐徐打开了城门,滁州城破。
达花也先早就做好了准备,城破时刻就化装逃跑,但是却被早有准备的定远军堵在了城门口,并被识破,最后被斩于城门前。
挟此胜势,刘浩然一不做二不休,遣常遇春攻取了来安,遣丁德兴攻取了全椒,遣傅友德、冯国胜配合调头回师的缪大亨部攻取了乌江、含山、和州,兵锋横扫兵力空虚的滁和一带。
刘浩然率定远军全胜滁和两州,并饮马长江的讯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接到噩耗的镇南王孛罗不花当即气得两眼发黑,差点昏死过去。相对于彭大、赵均用的淮东攻势,刘浩然这是在他的软肋上狠狠地插上一刀,从此,定远军不但可以虎视扬州,还能直趋兵力空虚的江浙行省。而在庐州的宣让王贴木儿不花则是一日三惊,生怕定远军挟势西进,一口吃掉自己。
而庐州路、太平路、集庆路、宁国路闻讯沸腾,各地义军纷纷或杀官举旗,响应定远军,或举军投奔。
远在濠州的郭子兴和朱元璋接到讯息后,不由一时哑然,声北击南,声西击东,不到月余,定远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滁和两州,占据了一大块地盘,真是好手段,看来自己已经难追其势。
第一卷 江北风云 第二十一章 风云突变
时间很快就到了至正十四年春,刘浩然在滁州一直忙碌着。首先是内政,地盘虽然大了不少,但是四处有强敌环视,丝毫大意不得,所以巩固地盘是第一首要任务。不过有李善长帮手,刘浩然也轻松不少。李善长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处理这些事情倒是挺熟练的,安抚流民,吊孤助贫,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官吏帖服,居民安堵。
而刘浩然却忙着两件事情,一是接纳各地投奔的义军。定远军在滁和打出了名号,使得各地的义军都看到了希望,纷纷举军投奔。
首先归附的是巢湖的俞廷玉和廖永安。俞廷玉原是濠州人,后徒居巢县,有子三人,通海、通源、通渊,而廖永安字彦敬,原是黄梅人,因战乱四起,便举家徒居巢县,后来彭莹玉、徐寿辉在薪黄起事,于是就和弟弟廖永忠连通俞廷玉一家,结寨自保。后来彭徐两人在元军的打击下失利,其部将赵普胜率水师一部并入寨中,一时有水舟千艘。但是这支巢湖水军却不为庐州路此时最大的义军-左君弼部所容,累累排挤欺压,苦不堪言。后来听得刘浩然攻克滁和,俞廷玉和廖永安一商量,准备投奔定远军,于是就派俞通海前来通诚。
正苦于手里没有水师,被元廷江浙行省中书右丞蛮子海牙率元军水师累累侵扰的刘浩然不由大喜,亲自前往和州面见俞通海。两人会面后相谈甚欢,接到俞通海传回来的刘浩然诚意,俞廷玉和廖永安当即下了决心,立即拔寨投奔。
谁知赵普胜却依然心向徐寿辉,听说水寨要改投定远军,立即准备把队伍拉出去,回附徐寿辉麾下。他的异心被部将桑世杰知道了,秘密通报了俞廷玉和廖永安。见事情败露,赵普胜只得率少部分水师仓惶别走。
在和州接到投奔的俞廷玉和廖永安,刘浩然立即拜两人为定远军水师正副统领,水师改编为前中左右四营,以俞通海、廖永忠、张德胜、桑世杰四人为都营。
巢湖最大的“水寇”俞、廖两家归了定远军,几股小“水寇”也闻风而动,尽数归附,巢县人金朝兴便是其中最大一股,被拜为水师后营都营。
接着来投奔的是虹县人邓友德(邓愈)。其父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练总,结兵自保。后与元军作战,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权。不久,友隆病故,十六岁的邓友德继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邓友德足智多谋,身高体壮,武艺高强,每战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力拼杀,元兵多不敢与之交锋。泗州、灵璧、盱眙等地百姓闻风归附,求其保护。后彭大、赵均用率军攻略泗州,邓友德不齿其部军纪涣散,贪图女子金帛,听得仁义满江淮的定远军在滁和大胜,又接到父兄旧友王弼的书信,于是率部从盱眙归附投奔。
刘浩然感其勇武赤诚,委其为都营,所部择出青壮编入其营。
还有濠州人赵德胜,原本是元廷义军百夫长,隶属滁州元将王忙哥麾下,善长马槊,每战先登。后来其部奉镇南王孛罗不花当之命北上,在途中听说定远军攻取了滁州,而其母正好留在城中,于是就丢弃了王忙哥赏赐的女子,潜回滁州城。他看到定远军只惩首恶,斩了一些作恶多端的蒙古、色目贵人,而对城中元军将士的家眷却秋毫未犯,家中老母更是因为孤苦一人反而受到照顾。感念刘浩然的仁义,赵德胜便改投了定远军。在军官训练营里,李善长看他刚直沉鸷,驭下严肃,虽未尝读书,但临机应变,动合古法,平居笃孝友如修士,于是就推荐给了刘浩然。
刘浩然与他相谈良久,确信他是一个将才,于是就逾级提拔,委为都营。
虹县人胡大海,原本想去投奔邓友德,结果听说邓友德拔军投了滁州,于是也跟着南下投了定远军。新兵团统领胡海见他长身铁面,颇有勇力,而且智力过人,很快就在新兵中树立了威信,于是就向刘浩然重点推荐了他,被委为队正。
定远人茅成,一直在外游荡,闻知定远军仁义,便起了投奔之心,然后一直追到和州从了军,在新兵营里也是出类拔萃,被委为队正。
合肥人叶升,原在乡中结兵自保,因左君弼据庐州,累加排挤,故拔军来归,被委为队正。
李善长以邓友德、赵德胜、胡大海、茅成、叶升五人为一时英杰,素有大才,仅授营官队正,恐难收其心,故私语于刘浩然,请他多加擢升,以示恩德。
刘浩然对答道:“此五人有智有勇,皆为将才,堪能重用,从我内心来说是非常喜爱看重他们。可是定远军赏罚分明,职以授能,爵以授功,不能以主将的喜恶随意迁职。五人都是人才,他们缺的不是官职,而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李善长深以为然,并以此言转述五人,邓赵五人不由感叹幸遇明主。
刘浩然新增两个步兵团,以胡海和王弼为统领。在虎头山老兄弟中,两人才干稍差一些,碾转于新兵团、刀术教习、副统领等职位,又也立了不少战功,总算是锻炼出来了。挑选出来的青壮近两万余被编入新兵预备营,继续操练,其余投军的青壮男丁则被编入辎重营。
刘浩然也着手对水师进行了整编,淘汰旧船,购造新船。水师以营为作战单位,并根据实际情况,以两种船只为主,一是六桨课船,此船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汉水流域,专门转运盐粮课税,所以称为课船。其船身狭长,分十余舱,每舱仅能卧一人,首尾两侧共有木桨六只,有小蓬帆一杆,顺风顺水一昼夜可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可行百余里。每船设哨官一名,桨手六人,弓箭手六人,刀手四人,舵工一人,总计十八人。
二是十桨快船,此船原本是元廷官府的定制船,比六桨课船长上一半,有木桨十只,蓬帆两杆,设哨官一名,桨手十人,弓箭手十人,刀手六人,舵工一人,总计二十八人。
水师每营下辖六桨课船六十余艘不等,十桨快船十五余艘不等,共一千五百余人。还有十二桨、十六桨大船少量,都是营官统领的座船。改编后全军共大小船只四百五十余艘,军士八千余人。
刘浩然把定远军军纪完全照搬到了水师,并根据水师的情况,与俞廷玉、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人制定了详细的水师操练准则,把操舟、接舷作战、施用弓弩火箭等基本操作和战术都明确下来,着重训练军官、士官,要求他们通力合作,将侦查、设伏、诱敌、歼灭等一系列作战程序有条不紊地完成,并培养凶悍绝伦、狡诈灵活的作战风格,增强凝聚力。
经过两月的训练,定远军水师盯上了蛮子海牙的元廷水军,以实战为实践。定远军水师设伏于马场河,元军驾楼船气势汹汹而来,却被定远水师从四面包围。元军船只庞大,进退转向不便,而俞通海、廖永安等人率领的水师操舟如飞,灵活机动,骤聚骤散,轮番出击,不管三七二十一,围住几艘大船只管放火箭,点着后再转向其它船只。
两个多时辰激战下来,元廷损失船只数十艘,只得退走。过了几日,蛮子海牙不服,又率军前来挑衅,依然被大败,从此不敢再轻犯和州一带江境。
刘浩然忙的第二件事就是收集滁和两地的工匠郎中,并四处寻访儒生名士。滁州、和州原本有元廷的杂造局,有铁、木等匠户千余户,全部被刘浩然收入定远军,编为工匠营,以士官待遇从优。而郎中更是定远军中迫切需要的,不过这些郎中只能算是内科,却没有几个真正懂外科的,但是刘浩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合适的统统请进军中,并择机灵少年跟随左右,学习医术。
寻访儒生名士更是刘浩然的重要工作,虽然冯国用和李善长是他的左右谋士,但却在书生士人中上不了档次,因此定远军急需“供养”几位名士文人来撑场面,提高档次。
忙到至正十四年夏天,刘浩然接到了刘福通传回的书信。在书信中,刘福通对自己这位同姓颇是赞赏了一番,并给了他一个滁和总管的官职。
不是刘浩然急着跳槽,而是随着定远军不断壮大,濠州这座庙就显得太小了,就濠州那帮人,刘浩然要不是看在郭子兴、朱元璋的份上,根本就不鸟他们。在至正十四年初,彭大突然暴毙,其部由其子彭早住统领,归在赵均用麾下。彭大是郭子兴最大的庇护和靠山,他一死,老对头孙德崖等人就联合正得势的赵均用,对郭子兴的迫害更甚,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要不是刘浩然这个实力派力挺郭子兴,加上朱元璋又在其中斡旋,郭子兴恐怕早就遭了毒手。
郭子兴已经罩不住了,必须找新的靠山。在刘浩然心目中,靠山最大的作用就是帮自己和定远军遮风挡雨,扛住来自元廷的压力。于是刘浩然就把目标直接定在了刘福通的头上,刘福通是江北红巾军第一人,这座靠山够大。
有了这个正式“官职”,刘浩然不忘旧情,向刘福通推荐了郭子兴和朱元璋,并把怀远这块地盘让给了他。刘福通见刘浩然如此上路,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正式封郭子兴为元帅,命他移驻怀远,协助经略淮北。孙德崖等人在刘福通、刘浩然南北两面的压力下,加上朱元璋使人收买他们的心腹,大说好话,终于放过了郭子兴。
逃出生天的郭子兴慌忙带着一家老小和朱元璋等人,以及本部一万余人,直奔怀远,在那里暂时安下了脚。
忙完这些,刘浩然考虑该实行下一步的战略。全胜滁和两州,为刘浩然和定远军挣下不小的名声,但是刘浩然等人却非常的清楚,滁和地盘狭长,回旋余地太小,必须向四周发展。
向东是扬州路,那里有元军重兵,恐怕不好啃。向西原本是徐寿辉的地盘,现在这位天完帝还在黄梅山上打游击,汇集几个行省的元军正聚在武昌一带未散,刘浩然可不愿意去触这个霉头了;向北就是定远、濠州和刘福通的地盘,已经被刘浩然等人放弃了。那只有向南了,攻占太平、宁国、集庆诸路。
现在元军的水军已经被打怕了,渡江应该不是问题了,也该着手渡江南攻了。
正当刘浩然与众将协商如何渡江南下的事宜时,元军却打上门了。
按理说定远军原本应当由就近的镇南王孛罗不花和宣让王贴木儿不花率兵剿灭,但是贴木儿不花已经是自身难保,元廷是指望不上他了,而镇南王孛罗不花在定远军攻取滁和两州后不久就做好了收复失地的准备,谁知一件大事爆发,使得他也自身难保,无暇他顾了
因为猛人张士诚在高邮称王了。
第一卷 江北风云 第二十二章 生猛的张士诚
张士诚,小字九四,乃泰州人。他自年轻时代起,就做当地盐场的帮闲记账一类杂差,很能损公肥私,并凭关系也让三个弟弟干上操舟运盐的营生,顺便走私贩盐。
由于张氏兄弟向泰州附近诸富人家卖盐期间多受凌侮,不少大户还欠钱不给,加上负责盐场保安的一个弓手丘义没事就辱骂张士诚,惹得张氏兄弟杀心顿起。至正十三年春天,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联合刚刚被招安的泰州州判李华甫、千夫长面张四等人起兵。
张士诚等人先杀弓兵丘义及所仇富商,焚富家庐舍,并引兵进入附近盐场。由于当时盐场生活极其艰辛,盐工们苦大仇深,见有人带头挑事,纷纷报名加入,共推张士诚为主,数百多人聚集一起,并开始向泰州进军。行至丁溪,当地土豪刘子仁集义兵抗拒,张士义中矢死。张士诚率部奋击,刘子仁溃逃入海,张士诚乘胜攻克泰州。虽然中间遇到一点小挫折,但是张士诚“攻克”泰州的行动还算顺利,至少比刘浩然攻克滁州轻松多了。
张士诚攻占泰州后,元廷河南江北行省遣高邮县令李齐前往招降,此人原本就是招安李华甫、面张四的主,谁想张士诚不买账,将李齐拘留。觉得李齐有恩于自己的李华甫等人不干了,与张士诚争吵起来,最后发生了火并,李华甫等人被杀,其众亦被张士诚兼并,李齐乘机逃走。
河南江北行省随即派兵镇压,被张士诚打败,只好再派李齐前往泰州说降。这次张士诚见好就收,向元廷请降,行省便授以民职。这时元廷河南江北行省参政赵琏驻军泰州附近,命张士诚治战船,准备随军赴濠、泗镇压彭大、赵均用部。张士诚那肯上这当,疑惮不肯发,又见赵琏毫无防备,半夜发兵击杀赵琏等人,并大掠官库,随后进入得胜湖结寨。过了几日又继而进克兴化县。
元廷江北行省左丞偰哲笃与亲王完者秃驻守高邮,遣李齐守甓社湖,抵挡张士诚。至正十三年五月,张士诚派兵突袭高邮,城内官员闻风逃遁。李齐急忙率军回救高邮城,谁知张士诚已经占据高邮,并紧闭城门,只好让城别走。
此时,张士诚兵势大盛,自泰州至兴化,舟舰四塞,北至宝应县,锐不可挡。元廷下诏至高邮,再次招降张士诚,可诏使连高邮城都进不去,行省只好命李齐再次前往,谁知这次没有那么好彩,直接被张士诚杀死。其后,元廷又遣盛昭等先后赴高邮招降,均未成功。六月,元廷见屡次招降张士诚不成,决定发兵镇压。于是命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贴睦迩于各处召募壮丁,并总领汉军、蒙古军守御淮安。同月,亲王完者秃进攻泰州时阵亡,元廷再命也先不花为淮西宣慰副使,领军续攻泰州;命江北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寿攻兴化。
有枢密院都事石普,向元廷建言,只要有兵马三万,定能攻克高邮。于是元廷命其为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五千余人南下,先占领宝应,随之乘胜攻高邮。在他猛烈攻势下,高邮城几乎被攻克,因同行诸将忌其功不予配合,使之孤军作战,而卒于阵。其余诸将领及阿速军见势不好,临阵逃遁,调头就跑。元廷淮东宣慰司掾纳速剌丁与其三子宝童、海鲁丁、西山驴逃跑不及,全部陷于阵中,死于非命。
就这样,元廷先后搭上了亲王完者秃、淮东宣慰司掾纳速剌丁、枢密院都事石普等大大小小十几位显贵大将,依然对张士诚无可奈何。看到周围没有威胁,张士诚一时心热,便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年号天佑。他先下令放出元廷官府时入狱的囚犯,免去民逋,征用儒士。秋七月,下务农桑令;八月,下州县兴学校令。还真有那么一回事。
接到消息的刘浩然也吓了一跳,看来这位张士诚还挺猛的,这个时候元廷虽然在濠州“小小”失利,但是他的大军已经先后把东西两路最大的两股红巾军打压下去了,迫使刘福通、徐寿辉或转入防御或上山打游击去。
在这万马齐喑的形势下,张士诚却挺身而出,接过抗元的大旗,而且一举占据运河要道。这岂不是要了元廷的老命。要知道高邮正处于南北运河的要道上,张士诚这么一闹,严重影响江南财富和粮食通过运河北运大都,等于掐断了元廷的财源,元廷怎么不会找他拼命,而且他居然还敢称王了。
看东西两路红巾军,刘福通虽然受到重创,但是还多少还在河南保住了一块地盘,而天完帝徐寿辉则直接被赶到山上去了,被打得奄奄一息,为什么?就是徐寿辉胆敢称帝,元廷不优先照顾他还照顾谁?现在张士诚也称王,还公布国号,改元年号,这不是正中元廷最忌讳的要害吗?估计用不了多久,元廷会效仿剿灭徐寿辉,举几省大军围攻高邮。
猛人就是猛人,刘浩然甚至都在想,以后有机会见到张士诚,一定要叫他一声猛将兄。
但是张士诚这么一闹,却对刘浩然来说是好处多多。
刘浩然率定远军南攻滁和,相比起张士诚的动静来说简直是小儿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讲。而且刘浩然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元末历史知识,清楚越是招摇的起义军越容易受到重点打击,谁低调谁就能坚持到最后。现在刘福通在北面给定远军遮风挡雨,张士诚又在东面万众瞩目,定远军就可以安安心心向南发展了。
虽然设想不错,但是元廷还是不会放过滁和的定远军,毕竟这里的位置太显眼了,很容易蔓延到一直还算太平的江浙行省。
不过既然镇南王孛罗不花要盯住北面的张士诚,那么剿灭定远军的重任就只好交给武昌的威顺王宽彻不花。威顺王宽彻不花在至正十二年因为徐寿辉军攻陷武昌,自己弃城而逃,被元帝下诏夺其王印,失了王位。至正十三年,元廷大军收复武昌汉阳,元帝见宽彻不花屡战有功,于是在十四年下诏还其王印,又让他复位了。由于这个典故,宽彻不花对剿灭定远军很是心热,希望“将功赎罪”,再立功勋。但是元廷做事拖拉,终于到了六月,大都传下诏书,从武昌调集十万人马,由威顺王宽彻不花和湖广行省中书行省左丞速该木儿花统领,水路并进,挥师东进,务必收复和、滁两州,剿灭定远军。
**********
第一卷 江北风云 第二十三章 和州之战一
至正十四年七月,元廷大军赶到了和州,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宽彻不花率领,驻扎在和州不远的鸡笼山,另一路由速该木儿花率领,围攻和州。而元廷水军滞留在当涂一带,试图与蛮子海牙的水师汇合,封锁和州一带的江面。
针对这一情况,刘浩然与众人商议后,决定固守和州,主力直扑鸡笼山,只要击破宽彻不花的主力,并夺取元军的辎重,和州城之围不战自解。而水师以蛮子海牙的水师为主要目标,采取袭扰等灵活战术,把他拖在和州以北,不让他和当涂的水军会合。
李善长自告奋勇要求守和州,刘浩然也觉得守城不能光靠勇武,更重要的是坚韧和缜密,于是也就放心地把和州交给了李善长,并调拨了一万余从新兵预备营出来,还没有正式编练成团的军士交由他统领。而自己亲率常遇春、傅友德、丁德兴、冯国胜、陈德、杨璟、胡海、王弼八个步兵团向鸡笼山行进,留缪大亨、华云龙守滁州。
七月十五日,经过一路急行军的两万余定远军出现在鸡笼山前,正与几名女子在修身养性的宽彻不花接报后甚是诧异,速该木儿花不是率领三万大军把和州团团围住了吧,怎么定远军不去解围,还敢跑来送死。
宽彻不花只是诧异了一会,随即下令全军迎战。当他骑着马,在三百怯薛歹、一千宿卫护卫下来到阵前时,发现定远军早就已经布好阵了。只见三个巨大的方阵陈列在旷野中,无数的长矛如林如海,闪光的矛尖几乎要刺破长空。数不清的红旗和红巾,看上去是一片红色的海洋。相对元军布阵时的一点慌乱,定远军显得沉寂如山。
宽彻不花是个识货的人,看到定远军这个阵势,顿时知道对手不一般。他与之交过手的徐寿辉军就没有这种气势。
刘浩然策马站在中营,身边只有冯国用一人。
“参军,你说元军会怎么应战?”刘浩然盯着前方问道。
“护军,我军在布阵上已经压倒了元军的气势,依我看,元军一定会拿出精锐军队,猛击我军前阵,以图击溃一点,抢回气势,然后再凭借兵力优势,全线进攻,大败我军。”
“先生所料应该不错,元军士气不高,军纪涣散,只要他突击不成,定会气衰,到时我们再进行反击,定能破敌。”刘浩然非常自信地说道。这几个月,定远军上下都没有闲着,除了军屯时的春耕秋收,全军都在刻苦操练,现在的定远军绝对比攻取滁和时要成熟多了。
“那我们拭目以待。”冯国用也是自信满满地答道。
宽彻不花观察了一会,看到己军已经布好阵,便使人唤来阿速军的达鲁花赤-秃赫赤满。阿速军是由蒙古军西征时带回的说波斯语的绿眼回回组成,原本素称骠悍,善于骑射,是元廷的一支精锐军队,谁知近百年过去,这支军队和元廷的其他军队一样,都腐败堕落了。刘福通在颍州起事时,元廷曾经调派了六千阿速军去镇压,结果还没有开战,只知饮酒享乐的主将扬起鞭子就大叫:“阿卜,阿卜(走的意思)”,调头就跑,而只知四处抢劫的阿速军士们也跟着就跑,结果全军溃散。
虽然阿速军总是不争气,但是元廷四处用兵,兵力见拙,而且在蒙古人眼里,绿眼回回总比那些汉人、南人们更靠得住,因此剿灭徐寿辉时,元廷从西域、大都等地调拨了四千绿眼回回,组成一支阿速军,这次也随军东进讨伐定远军。
“秃赫赤满,你率军给我突破贼军的前阵,我随即率全军接应,一举攻溃这些乱贼。”宽彻不花下令道。
秃赫赤满听完命令,然后又看了看对面的定远军阵,心里总是觉得没有底。
看到秃赫赤满没有答话,宽彻不花知道这位阿速军的达鲁花赤想讨价还价,于是就继续说道:“破了贼军后,我会向大汗表你首功。”
秃赫赤满依然不答话,宽彻不花只好继续加码:“和州、滁州城破,阿速军可以最先进入,不禁军纪三日。”
秃赫赤满这才露出笑容来,首功有个屁用,朝廷的封赏那有实打实的的金银女子来得痛快,他痛快地应了一声:“得令!”转身便去布置去了。
过了一会,阿速军爆发出一阵欢呼声,纷纷策动坐骑,扬起环刀,奔出阵来,向定远军前阵冲去。
定远军前阵正是傅友德、丁德兴、胡海、陈德、杨璟、王弼六个步兵团组成的三个大方阵,而总指挥是傅友德。他看到阿速军四千骑兵凶猛冲来,立即传下军令,准备迎战。
方阵最前一排是率先队,他们听到敲响的鼓声,立即左脚前踏,左手将长矛放斜,右脚踩住矛尾,右手握剑。而后面的三排长矛手也按同样的姿势将长矛放斜,从率先队的肩上挺出,其余长矛手双手持矛,凝神注视,准备随时上去补缺。
而两翼拖后的弓弩营在营官的喝令下也开始动作起来,强弩手拉上弩弦,搭上箭矢,然后弩机朝下,准备待发。弓箭手只是把箭矢搭在弦上,并不张弓,也是弓身朝下,准备待发。
阿速军的狂呼乱叫响遍了整个战场,过了一半的路程,他们纷纷取下角弓,准备乱射。阿速军虽然军纪涣散,但是老底子还在,骑射功夫还是他们吃饭的本钱。
越来越近了,接到命令的弓弩营都营们纷纷号令,弓弩手举起手里的弓弩,斜斜向上,张弓的张弓,握住扳机的握住扳机。
“射!”看到负责目测距离的士官长一摇旗子,都营们毫不犹豫地暴喝一声,数千箭矢嗡的一声飞向空中,然后纷纷扬扬地落向正在疾驶的阿速军。噼里啪啦一阵乱响后,箭矢只射中了不到数十人,其余的都直插入地上。有经验的阿速军是不会形成密集冲锋队形去挨箭雨的。
但是定远军前阵的弓弩营却不管这些,他们只管按照作战流程继续张弓搭弩,然后又是一阵齐射。
到了射程之内,阿速军也开始张弓回击,上千箭矢纷纷落在定远军前阵里,前面的率先队因为身穿铁甲,稍微好一些,只要不被射中面部等处,箭矢在他们的铁甲上咣当响一声便滑落了。后面的轻甲长矛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飞落的箭矢有的射中了他们的胳膊,有的射中他们的脚,有的直接射中了他们的胸膛和脖子。伤轻的长矛手咬着牙坚持站在那里,伤重倒地的长矛手被旁边的士官连忙拖出军阵中,后面的长矛手赶紧走上前去补位。
幸好阿速军的速度极快,没有射出两轮箭就冲到了定远军跟前。看着越来越近,闪着寒光的长矛,不少阿速军心里都有了一点怯意。几轮骑射丝毫没有动摇定远军的前阵,密集长矛依然如林的挺立在那里,这让阿速军士们叫苦不已。他们原本以为定远军会像其他红巾军一样,挨上一阵箭雨,再面对气势汹汹的骑兵突击,多少都会有点慌乱,然后他们可以乘隙突进,直入军阵之中。
但是定远军前阵依然如山岳一般屹立不动,急速奔来的阿速军只好迎面冲向那如林的长矛。一阵马嘶长叫中,数十匹战马被锋利的长矛贯穿了马身,鲜血顺着矛尖的血槽飞喷出来。受此剧痛的战马有的扬蹄,有的昂首长嘶,都在拼命地挣扎着。而坐在马背上的阿速军已经控制不住坐骑,随着战马的扭动在空中摇摆着。
而率先队勇士左手加右脚拼命地控制住被战马甩动着的长矛,但是有的战马挣扎的力量太大,率先队勇士们只好放弃手里的长矛,接过后面同袍递过来长矛,继续斜举在前面,迎击冲过来的阿速军。
冲锋的阿速军就像是遇到礁石的海浪,凶猛的攻势被击得粉碎。在如林的长矛面前,他们只好跳下马来,挥舞着环刀向前冲去,但是却遇上了从率先队勇士肩上递出的长矛。长矛的矛尖锋利,而且有两尺多长,任凭阿速军军士如何劈砍,却无法砍断这铁制的矛尖。
后面的阿速军继续往前涌,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