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荣耀-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非常喜欢这些歌曲,可是文士们却不太喜这种太直白没有韵律的歌词,他们也一直担心刘浩然届时不要把国歌也弄成军歌那番模样,届时就头疼。想不到刘浩然还识“大体”,居然从儒学经典…《尚书》取了这么一首诗来做国歌。

“丞相此举,真是令臣敬佩,卿云烂兮,虬缦缦兮,正合我朝国旗颜色,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正合我朝国号之名。”李善长摇头晃脑地说道。

宋濂和刘基相对一视,也在那里点头,他们都是学问大家,自然明白这首诗的出处和含义。这首诗据说是舜禹帝即位时,百官相和而唱,其中的意思是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舜禹一直是历朝历代皇帝的“楷模”,刘浩然愿意以此为榜样当然不错,而且诗中意思非常吉祥,正好可以谕示大明国运昌盛,千秋万代。拿来做国歌最好不过了,至于那旋律,没有军歌那么杀气腾腾,反而大气端和,正好符合儒生文人们的要求。

看到众人无异,刘浩然便将这首卿云歌定为大明国的国歌。

*********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明帝国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明帝国

龙凤十一年二月初二,身穿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配的衮服、头戴通天冠的刘浩然在南郊设置好的祭坛上正式拜祭天地,而李善长、冯国用为首的文武大臣站立在坛下,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站满了数百人。

李善长身穿冠帽和官服,神采奕奕。按照礼部年初颂布的本朝文官官服条例,全国官服禁蒙古人喜穿的“胡服”,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分为祭服、公服和常服。祭服一般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时,为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和白袜黑履。梁冠其中以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并废除笏。

公服是日常办公所用官服,为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一至四品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司政等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团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小团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散排的写生形摘枝花),径二寸。四、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

而冯国用等武官将领则身穿军装礼服,这些军服和平常军装类似,只是加了许多流穗金花等装饰,显得更加精美了,不过和文官们站在一起,就显得太泾渭分明了。

刘浩然站在祭坛上,先是感谢上天有好生之德,给了他一个率领天下百姓走向富强的机会,又历数了元廷的残暴,并发誓要光复中原,解救众多百姓。

接着便宣布定天下之号为。明,建元明历元年。在年号上刘浩然一反任由宋濂等人制定官服、官礼等制度的态度,坚持不用所谓的年号,只用明历元年这个年号,以后他的子子孙孙也不必费心想年号,顺着往下数就行了,想来应该是他读史书被那些年号搞晕头的后遗症吧。

刘浩然接着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考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祖考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考曰淳皇帝,庙号仁祖,妣皆皇后。立吴王妃薛氏为皇后,嫡长子焕章为皇太子。以李善长为内阁大学士,总理政务,汪广洋、陈遇、周祯同列内阁大学士,襄理政务;冯国用为枢密院知院,各为文武百官之首。并设东宫,以宋濂为太子太傅,领东宫官署。

刘浩然读完由宋濂“捉刀”的祭。祀诏书后,又向天地献上五谷、五牲等祭品,最后是拜谢天地。

祭祀完毕后,刘浩然为首,带着一帮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回到城中原中书省官署,在不宽的空地里接受了百官们的朝拜,下午出现在广场上接受百姓军民们的朝拜,并由李善长诵读了即位诏书,正式向天下宣布大明帝国正式成立。当夜江宁灯火通明,满城皆挂红色灯笼,并大放烟火,将江宁城照耀得犹如白昼。

第二日上午,刘浩然带着文武官员到文庙拜祭孔。圣人,并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封孔圣人为至圣先师,孟子为亚圣贤师,朱子为先贤明师。下午,刘浩然带着文武官员到武庙拜祭武圣人,并封孙武为镇国神武王,岳飞为保国武穆王,关公为定国武安王。

忙碌了一天,刘浩然累得手软脚软,不过总算是。把文武六位圣人给配齐了。孔子不用说了,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人,而刘浩然抬高孟子则是费了一番心思,按道理说与孟子齐名的还有颜回、子思、曾参等哲人,单单把孟子拔高出来,某些人的确有些意见,不过刘浩然看重孟子的民本思想,所以坚持将其列为亚圣,成为文圣人的第二位。至于颜回等儒家先人则与老子、庄子、韩非子、程颐兄弟等十四人被列为先哲,与三位圣人配亨文庙,不过前汉大儒董仲舒由于刘浩然的个人喜恶被从先哲队伍里给踢了出来。

朱子被列为文。圣第三位,则是刘浩然与理学妥协的产物。江南理学经过刘浩然一番打压后幡然醒悟,在以胡从宪、刘基、宋濂为首的众多理学名士的带领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释义,并按照江南新兴的标点符号进行断句,经过刘浩然与朱升、秦从龙、陶安等心腹文人审阅后正式颂布,定为官本。这些举措引起了北方理学派的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江南注释的程朱理学与自己理解的有区别,而文人都自负的很,总是认为自己坚持的是真理,于是就跟合流的江南理学派掐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浩然把朱子抬上神位,就是为“忠于”自己的江南理学派抢占大义优势。得知刘浩然准备将朱子封为文圣之一,程颐兄弟为先哲配亨文庙,江南理学学子们无不欢呼雀跃,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传播程朱理学取得的重大胜利。

至于武圣,按照传统一般都是指关公,但是刘浩然却将兵家第一人孙武封为武圣第一人,精忠报国、抗击外寇的岳飞封为武圣第二人,就是要在军人中更着重地提倡智、忠,而不仅仅是义、勇、武、威等方面,因此在民间有着巨大声望的关二爷屈居第三位。同文庙一样,刘浩然选定了吴起、孙膑、李牧、蒙恬、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援、班超、李靖、李绩、狄青、韩世忠为护国宣武公,配亨武庙。

第三日是内阁大学士、直学士、各部尚书侍郎、各省府县文武官吏上表朝贺,其实这只是一种表忠心的形式而已,路远的广西省官员的贺表一个月前就由广西布政使带着上路了,通过海路碾转前几日才到。

刘浩然接下中枢地方官员的贺表和一片忠心后下了一道诏书:“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安息,惟廉勤者能约己而利人,勉之。”对手下甚是勉励了一番。

按照礼部的建议在这次称帝时准备对文武重臣们封爵的,但是考虑到驱逐鞑虏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因此刘浩然提议北伐成功一同犒封。

下午便是各国驻江南使节上表朝贺,并按照大明这个新国号递交了新国书,正式确定与大明的两国关系。自然是该称臣的称臣,计有日本、高丽、占城、真腊等十二国。外务部为这事从去年开始忙起,终于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

晚上,刘浩然设国宴,邀请上贺表和到京朝贺的地方官员、外国使节和地方宿老代表三千余人,当晚继续有烟花照耀夜空。

第四日,刘浩然带着皇后薛氏、后妃萧氏、秦氏、耿氏、武氏、皇太子刘焕章及众皇子公主十几人来到西郊的宗庙,祭祀祖先。终于当上皇后的薛如云满脸喜色,身穿穿深青底、配画红加五色翟(雉鸟)十二行的袆衣,并配素纱中单,黻领、朱罗、彀(绉纱)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深青色地镶酱红色边绣三对翟鸟纹蔽膝,深青色上镶朱锦边、下镶绿锦边的大带,青丝带作纽约,腰系玉革带,头戴配以翡翠的圆框帽,上饰九龙四凤,大、小花树各十二,两博鬓和十二钿(短头大花的花簪)。

她紧跟在刘浩然的身后,后面依次跟着皇太子,被封为皇贵妃的秦罗、封为贵妃的萧氏、封为贤妃的耿氏、淑妃的武氏及按年纪大小排序的皇子和公主。

看着宗庙里密密麻麻的金字牌位,刘浩然哭笑不得,自己的一帮子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活得好好的,到了这里却被一个个追尊为皇帝和皇后,就连从小痛爱自己的叔叔和姑姑也一并被追尊为王和长公主,真是一笔算不清楚的糊涂账。

按照内阁的上表,刘浩然在龙凤十年新设了一个宗室府,专门掌管皇族宗室的玉蝶名录以及宗庙、祖陵的管理,设都司一名,由刘浩然老师朱升兼任,而原负责看守正在修建的合肥祖陵的中都留守就成了宗室府副都司。

下午,回到江宁的刘浩然颂布诏书,改江宁为南京,官府依然称为应天府,暂定为京师。以南京为京城一直以来纷争不断。虽然这里是刘浩然发家的地方,而且工商交通便利,可是依然有不少缺点。首先这里太偏东和偏北了,在交通非常不便利的当时无法顾及到西南和更遥远的西北。还有一点让许多文人名士对南京颇有微词,看史书在南京建都的历朝历代都是短命王朝,也没有真正统一天下,这“兆头“不太好。

于是有人建议沿前宋制,以中原的汴梁为都,再不然以洛阳为都也行,还有人提议以汉唐古都长安为京城或以九省通衢的武昌为都,反正是意见不一。但是刘浩然考虑来考虑去,还是舍不得离开南京。

现在不比汉唐和前宋,经过数百年的开化,长江流域已经逐渐取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尤其是刘浩然入主江南以来,江浙、安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工业都集中在这里,而且这三省贡献的赋税也占了江南历年的税收的一多半。于是刘浩然最后决定还是暂定南京为京师,以后看情况再说。

到了第五日,也就是二月初六,终于轮到刘浩然规定下来的庆典仪式了。

这一日,刘浩然身穿陆海军大元帅服,站在广场的正中间,数万陆海军的将领、军官和士兵们穿着华丽的军服列队站在广场上。

首先是升国旗,当军乐队奏响《卿云歌》时,所有的人都瞩目在旗杆上那徐徐升起的五色龙凤旗上,军人行军礼,其余人等则右手捂心口,齐声高唱着正在大明推行的国歌《卿云歌》。

歌声嘹亮,直冲云霄,许多人在庄严肃穆的歌声中感觉到大明这个名字的含义,它是自己的国家,它意味上万里不可侵犯的国土和数以千万计团结的军民百姓,它的代表则是这首正在齐唱的国歌,正在升起的国旗还有那站立在正中间的皇帝陛下。

升旗仪式后,陆军中将常遇春站在最前面,面向着刘浩然神情肃穆地领头念道:“我以祖先、家族和个人的名誉宣誓,吾效忠国家、皇帝陛下和他的合法继承人!吾拥护国家的律法,捍卫国家的一切利益,守护国家臣民及其合法财产!吾肩负重任,必让国旗飘扬天下!吾愿将自己生命与荣耀献给国家和军队,并愿为此信念不惧牺牲,此刻如此,时刻皆然。”

数万人齐声跟着宣读着誓言,整齐坚定的声音震撼着旁边观礼的文官和外国使节们,他们觉得这声音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在念的、在听的所有的人牢牢记住了这些誓言,他们在向自己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代表…皇帝陛下宣誓,宣誓要誓死捍卫这个国家和皇帝陛下的荣誉和利益。

刘浩然高昂着头,神情肃穆地听着这些人的宣誓。在他当丞相时,上面还有一个傀儡君主小明王,所以这种宣誓不好明目张胆地搞,毕竟不好直接说宣誓效忠丞相。现在他当上了皇帝,自然要大力推行这种对国家和自己的效忠宣誓。今天宣誓的是所有的将领和军官、士兵代表,而各地诸部也会在同时向国旗和自己的画像宣誓效忠。刘浩然知道,这种宣誓效忠实际意义并不大,有异心的野心家宣誓一百遍还是会造反的,他要的只是一种大势…所有的军队都向国家和朕宣誓了,如果谁有异心就是违背了誓言,人神皆可诛之。

而且刘浩然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向天下人宣布,自己这个皇帝就代表着整个大明帝国,文官前日已经用上贺表的形式向自己宣誓效忠,现在也该军人向自己宣誓效忠了,刘浩然更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形式让大明所有的文武百官、军民百姓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宣誓完毕后,冯国用代表刘浩然颂布诏书,鉴于大明陆海军对国家和刘浩然的忠诚以及过去的赫赫战功,以此特许授予大明陆军为大明皇家陆军,大明海军为大明皇家海军。

常遇春和俞通海各自代表大明皇家陆海军从刘浩然手里接过新的陆海军军旗,陆军军旗是那只浴火凤凰,只是凤凰的胸口上多了一个代表大明皇室的龙凤徽章,海军军旗则是一条黑色的长龙,嘴里叼着一颗龙凤徽章组成的“珠子”。

授旗仪式完结后,数万将士们散开,将广场让给了开始游行的数十万百姓。走在最前面的是天之骄子…已经改名为南京大学的学子们,接下来是杭州大学、武昌大学、广州大学、各省大学的学子代表和南京众大学、专学的学子们,足有数万人。

接着是太平大工业区的劳工代表、江浙棉布、丝绸厂的劳工代表、海船水手代表、商人代表、各省农民代表等等又是数万人。他们穿着各自的衣服,有的举着花,有的举着标有自己学校和工厂名字的旗子、有的敲着鼓、有的推着花车,林林总总,喜气洋洋地从广场、从一直在挥手微笑地刘浩然跟前走过。他们近距离看到皇帝陛下,无不欢呼雀跃,挥手向皇帝陛下致敬。

游行连绵不断,一直到入夜。而到了天黑,南京的百姓们家家户户挂上大红灯笼,手里提着小灯笼,在被官府挂们灯笼的街道走来走去,远远望去,只见整个南京城到处都是繁星点点。随着礼炮被一发发打到空中,绽放出无比灿烂的烟花时,南京城的气氛一下子达到了最高点。

庆典一时延续了十天,而足足过了一个多月,南京百姓们那颗激动的心才慢慢平复下来,而恢复平静的大明和其它地方的人都在暗暗猜测,称帝的刘浩然应该要北伐了吧。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一百五十四章 准备北伐一

第一百五十四章  准备北伐一

明历元年(公元1366年,元至正)三月,被称帝即位典礼仪式搞得沸沸扬扬的江南终于慢慢平息下来,不过军民平时议论最多的还是上月这次空前的仪式以及皇帝陛下准备什么时候北伐。

“田六,你说咱大明啥时北伐啊,听说北边的鞑子们内乱不止,打得是一塌糊涂。”

南京城东一家茶馆里,一个瘦高的男子问着旁边的同伴道。

“啥时北伐,那是迟早的事,咱们大明的皇家陆海军不是摆设,是一刀一炮打出来的,届时王旗所指,定当所向披靡。”

“嘿,田六,你小子还拽起文来?”邻桌的一个中年男子笑言道。

“陛下都说过,人总是要多读。些书,这样才知道礼义廉耻、忠孝仁智。”田六对邻桌的奚落不以为然,反而得意扬扬地说道,“我在坊间的补习班学习了两个月,识得了不少字,也读了三字经、千字文和论语,这才明白读书的好处。”

从龙凤八年开始,刘浩然让内阁。制定了一个扫盲规划,利用各地官学、私学每年的学假和每旬假日等空余时间,在各坊各村组织扫盲班。由于有官府补贴,官学、私学的教师们则多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而自愿前来学习的百姓则是分文不少,并有明文规定,扫盲学习完毕后考试合格会发给结业证书,凭此证书在找工、申请农业津贴等各方面都会有优先照顾,算是一种鼓励,所以有不少人参加了这些扫盲班。

旁边的人不说话了,他们几个。人原本对这种扫盲班不以为然,都几十岁的大老爷们了,还去读书,真是丢死人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扫盲班的好处慢慢地浮现出来了,就拿田六来说,前几年还和他们一样大字不识一个,同样在城中做些小商小贩的买卖,可自从去年咬牙参加了扫盲班,拿到了结业证书,居然凭借这张轻飘飘的文书在东市找到了一个伙计的活干。

田六工作的是正规商社,严格按照原江南的劳工。律法来执行。每旬有两天休假,每天工作不超过五个时辰,逢年过节有犒赏,假日上班还有什么加班津贴,年终还有奖金红利,都他娘的赶上官老爷了。

而平日休假的田六则像今日一般,到茶馆坐坐,悠。悠哉哉,并给众人说说邸报上看来的新闻,买弄一下自己的“学问”,搞得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挣得却还没有田六多的邻居街坊们嫉妒不已。

旁桌的几个人听到田六的感叹吹嘘,心里郁闷。不已,自己几个人不比田六,自己是空闲一天少挣一天钱,人家坐在这里还有钱粮“俸禄”领。娘的,不就是参加了扫盲班吗,赶明儿咱也去报个名。

与田六同桌却。更关心时事。现在江南的老百姓充分继承了前宋百姓“好热闹”、“喜议事”的传统,全然没有另一个世界明清百姓“莫谈国事”的忌讳,只要你不出言侮及国体和皇室,不进行人身攻击,就算是内阁制定了什么国策你得不满也可以在大街上大声嚷嚷几句,旁边的治安巡捕都不爱搭理你。

“田六哥,你赶紧给我说说北边到底出了什么事?”田六同桌张才是个大文盲,自然看不懂邸报,但是却异常关心时事,这也是他遇到田六就赶紧凑上来的缘故。

田六得意洋洋地喝了一口茶,然后慢里斯条地开始讲起来:“这话还要从龙凤八年(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说起,元廷大将张良弼和李思齐在陕西为争夺地盘而开战,孛罗帖木儿支持张良弼,扩廓帖木儿则支持父亲好友李思齐,两人从那时便结下了梁子。龙凤九年,在冀宁路设行省,扩廓帖木儿举兵据之。孛罗帖木儿没有占到便宜,便更加深恨扩廓帖木儿。去年三月元太子迫使元帝解除孛罗帖木儿职位,四月以孛罗帖木儿不受命,元太子亲征并命扩廓帖木儿出兵,五月扩廓帖木儿派三路大军十二万攻打孛罗帖木儿,双方在皇后店一场激战,不分胜负。六月扩廓帖木儿逼近大都,与孛罗帖木儿军激战,元将也速归附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军失利,便拥元太子退奔冀宁,孛罗帖木儿入大都。七月元帝以孛罗帖木儿为右丞相,主持元廷。十月,扩廓帖木儿从冀宁再次出兵,北上攻陷了大同。孛罗帖木儿遣也速带兵迎战,结果被扩廓帖木儿招降。也速一降,大都震惊,随着扩廓帖木儿大军日益逼近,元帝和近臣合谋,于十二月刺杀了孛罗帖木儿,迎元太子和扩廓帖木儿入都。”

听到这里,众人不由一片唏嘘,想不到元廷内斗居然如此激烈,不仅臣与臣相斗,就是元帝父子也是刺刀见红,如同仇人。大家也对田六的“演义”表示了由衷的敬佩,认为他讲的比得上那些大学的学子。

田六激动地满脸微红,刚才他一番话有一半也是听来的,否则就凭他扫盲班出来的学识再如何看邸报又怎能将这件事的原委弄明白呢?不过自从他扫盲班结业以后便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人”了,平时里与那些学子等学问人交谈也没有那么胆怯了,所以也听到了不少典故和东西。

受到大家赞扬的刺激,田六越发地卖弄起来,大谈扩廓帖木儿的野史,说其母是色目人(察罕帖木儿一脉不算正宗蒙古人),父亲是汉人,打仗如何神勇等等,接着又谈孛罗帖木儿的野史,说他同察罕帖木儿一样,是元廷少有的几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曾随同父亲跟武烈王所部作战过,曾经在父亲落马时救助父亲,步战至深夜三更回营云云。听得众人又是感叹连连,周围五六桌人都被吸引地围了过来。

“应该说一山难容二虎,元帝父子相争,君权旁落,下面的大将们自然也不甘示弱。”田六最后发表了一番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总结。

众人回味了一番,张才砸吧着嘴巴说道:“鞑子们内乱起来了,咱大明不是正好举兵北伐吗?怎么还不见动静啊?”

“怎么没有动静?”隔着一张桌子的一个人忍不住出言,他一口湖广口音,一看就知道是那边过来的商人。

“我在武昌坐船下来时,只看到一船船的军队在过江,好家伙,起码得有五六万。”

自从刘浩然平定湖广、福建、两广之后,便开始迅速对这些地方进行恢复,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都基本上安定下来,而在剿灭各地残余叛军的同时,这五省也开始征召青壮入伍,编练守备军和常备军,尤其是各地的苗军。

刘浩然借着诸地初平的时机,于龙凤八年开始进行改土归流,也就是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制是从元廷开始施行的,上百年沉积了不少弊病: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而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

为了铲除这些弊病,保证大明边疆和偏远地区的安宁,刘浩然采用了强硬手段进行整治,而十几万平定湖广、两广的军队正好还留在地方,正好派上用场。根据刘浩然的命令,主持这件事的傅友德先颂布王令,劝服那些土司自动投献,凡响应者不仅财产人口皆保,还能获得一笔不小的封赏,而愿意离开偏远之地,官府还为帮他们迁居到繁华城镇,做个富足翁。

接着是勒令纳土,凡响应者除了没有犒赏,财产人口也能皆保。这两步走完,如果土司还是不识时务,等待他们的则是大军进剿。

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刘浩然采用了以前电影中看到了“剿匪经验”,提出只惩首恶,不办胁从,并派遣了大量军政人员和官吏,每收复一地便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然后按照江南经验给治内百姓分配土地和土司的钱粮,尽可能地将百姓与土司势力分割开,并修葺建城池,设学校,扼据险要,开化民智。

与云贵广西接界的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的土司由于靠近内地,汉化较高,又势力有限,纷纷自愿或被迫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江南。至于广西省和随后平定的贵州省由于长期远离中央政权,山中猴子当惯了,丝毫不把傅友德的命令当成一回事。

于是傅友德指挥十几万大军先挥师杀入广西,凡是负隅顽抗者一律斩杀,连根拔起,凡是战败投降者则是没收其土地和大部分财产,将其与族人分散迁入江西、安徽等内地,另给田房安居。龙凤九年,傅友德又率军杀入贵州,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扫平了这里顽抗的主要土司,初步平定了贵州。

虽然有不少土司和追随者不甘心失败,时时策划反抗,甚至一度曾经威胁到贵阳,但是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军事力量平定下来了。

傅友德取得成功,除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明的军纪外,强大的支持和配合也功不可没。为了支持傅友德,刘浩然要求陆军部对参战部队进行轮战,编练出几支步兵团便调上去替换磨练出来的老部队,这样既可以保持军队的士气和数量,又让那些土司叛军成了磨刀石,用实战帮江南训练军队。

根据刘浩然的命令,广西省、贵州省全部按照例制设府县,设知府、知县和守备县尉,完善基层行政和军事体制。在分配土地后,内阁决定给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广东五省改土归流的府县免除五年的赋税,而五年之后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赋税也会比内地少上一部分,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慢慢争取到了民心。

由于江南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压力,而进剿的诸军又严格执行军纪,对当地百姓秋毫未犯,没有激发军队与百姓的矛盾,反而因为自定远军传下来的帮民、爱民的传统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不少好感。加上分配土地和一系列的免税政策,终于使得这些地区的民心慢慢地向江南政权倾斜,愿意跟着土司作乱的人也越来越少。

为了长远打算,刘浩然与内阁还制定了将来的移民政策。为了北伐和驱逐鞑虏,江南少不得要大肆招兵买马,军队至少要招编到两百万之上。而一旦北伐成功,大明的军事压力将小很多,也必将开始裁减一部分军队。按照刘浩然的想法,在完善民兵这一预备役制度的基础上,大明应该对常备军和守备军采用不同的策略,守备军采用义务制,凡是十八岁健康男丁必须在守备军中异地服役三年,期间家中可以免除一部分赋税,本人可以领到算是“微薄”的津贴。退伍后还回原地或者继续读书上学,而且全部编入民兵预备役制,每年必须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免得荒废了军事技能。当然为了避免守备军人数过多,义务服兵役时需要经过挑选,身家清白、身体健康或学子都优先考虑,而且为了吸引服兵役,内阁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例如服完兵役后入学考试、招工考试甚至司政考试都能得到“加分”。

常备军采用精兵制和招募制,守备军中优秀者可以“自愿”加入常备军,而常备军的待遇就优厚多了,不仅军饷津贴高,而且家里还可以因此长期免除一部分赋税。常备军一般服役十年左右,服役期满直接转为巡检或其他公职。

不过这些都是设想,在大明即将北伐的现在是不可能执行的,否则光是那些费用就能叫大明政府破产不可。

而至于那些招降收编的十几万土司军队,刘浩然下令将他们全部进入到守备军制中,悉数拉到内地进行军事训练,优秀者编入常备军,准备好好在北伐中好好历练一下他们。

湖广商人在武昌看到的大军渡江,估计就是这些编练一年多的“新军”。听到这个消息,另外有人言道:“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了,上月我在扬州也看到运河上的船全是兵,还有堆积如山的粮食,听我家掌柜的说,那些粮食全是这几年从占城等南洋地方购进的。看来真的要北伐了。”

“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