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荣耀-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到王侍尧和叶淙温离开之后。刘浩然又将头埋进了厚厚的卷宗之中。其实从内阁的正式卷宗和各种渠道反馈的消息来看,大明的财政和经济问题其实要严重得多。当然了,这是站在刘浩然的角度上而言。刘浩然不仅一手打下了大明江山,也一手参与制定了整个大明国策,二十余年当政的经验加上他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尽管没有穿越前没有多少财政经济知识,但是刘浩然还是敏锐地嗅出危险的气息。

大明建立之初,人口稀少,土地荒废,除了发展工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恢复农业生产。前者关系到是否有实力发起北伐,一统天下,后者则关系着大明能否维持下去。

刘浩然发展大明工商业无非就是那么几招,联合权贵官僚,勾连商人地主,投资办厂;“解放”工匠,集中发展;政策大力扶植等等。而恢复农业生产则是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均田制基础上鼓励扶植百姓开垦荒地,二是利用庞大的军队基数进行军屯。

刘浩然从打下江南之后就通过各种手段没收了大量原本属于元廷贵族官员、寺庙、铁杆地主豪强的良田,丈量清理无主的田地,以为官田。再分配给百姓为官赋公田和永业私田。而且这种分配带有一种强行迁徙的方式,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江浙地区向由于战乱人口减少的两湖、江淮地区。与此同时,在统一江南,准备北伐大肆扩军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军垦军屯,主要集中在南北交接地区和两广边疆地区,这里不是饱受战乱土地荒废就是一直比较落后,开垦不足。经过几年努力,江南逐渐恢复了生气,加上工商业迅速发展,大明北伐、统一战争也有了底气。

天下一统后,大明继续通过均田制从江南向北方迁徙百姓,逐步恢复北方的生产,更重要的是,为了稳定局势,大明在北方一直保持着数十万军队,这些军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军垦军屯,而且在这些军士复员退伍之后,一般也是就地安置,直接将军队开垦出来或荒置的良田分给这些军士,让其迁徙家小或就地成家。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大明人口没有迅速恢复,但是土地人口比例开始均衡,原本人口集中的江浙等地不再“地少人多”,加上十几年来以“皇恩浩荡”的名义从各地世家地主手里“赦放”附奴家仆,“解放”了大量人口用于农业生产恢复,因此在大明工商业迅速大发展的同时,大明农业也开始逐渐恢复。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明工商与农业的矛盾开始发生冲突。此前,用于大明工商业发展的人口多是前元的匠户、降军等等,与原本的农业人口并不冲突,此后的劳动力补充多是从城镇人口中培养出来的专业技工和普工,与农业人口也没有太多的冲突。但是到了目前,随着蒸汽机开始广泛为工厂提供动力,机械等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开始大爆发,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换句历史上的话,大明目前的工业已经开始进入大工业时代,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对棉麻丝等原材料的需求也是突飞猛进,这就造成了工业在劳动力和耕种等方面对大明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加上其它问题的积累,被掩盖在大明兴盛外衣下的矛盾越积越深,如果解决不好,极有可能出现大爆发。刘浩然为此头痛不已。

“陛下,弘文院经济研究所李道君奉旨觐见。”门口外面有侍卫武官禀报。

“宣进来。”

“是的陛下。”

“之明,陪朕走走,边走边聊。”刘浩然觉得头昏脑胀,便向行完礼的李道君说道。

走在后花园里,清新的空气让刘浩然混浊的脑袋为之一激。深吸几口气,刘浩然觉得整个身子也轻快不少。

“之明,说说你最近的调查结果。”

“是的陛下。”

“陛下,这两年随着蒸汽机技术成熟,已经逐渐在矿山、冶炼、纺织、印染、机械等方面广泛应用。太平第一机器厂从明历十三年开始,出产的各型号蒸汽机每年上升。明历十三年是五十六台,明历十四年是一百一十七台,今年已经出产两百二十六台,而明年的订单已经接下二百七十九台。”

“在此影响下,大明截止明历十五年,已经有了七百五十九家纺纱厂,其中六百十一家采用了蒸汽机动力的骡机,其效率是原本纺纱机子的八倍,是原本水力纺纱机的一点二倍;有织布厂一百六十七家,其中一百零一采用了蒸汽机织布机,效率是原本水力织布机的二点一倍,是原本织布机五十一倍。钢铁厂十一家,出铁由明历十二年的两万一千吨升至至明历十四年的十一万吨,今年预计可以达到十三万吨……”

李道君的资料非常详细,从纺织到钢铁再到陶瓷等等,都是用数字讲话。刘浩然默默地听着,这些数字在内阁的统计表格里也能看到,只是没有这么详细的对比。

“都是数倍的增加,工业对劳动力和原材料的需求应该也是数倍的增加。”

“是的陛下,尽管许多工厂采用了蒸汽机等先进技术以及各种管理手段,提高了效率,但是效率越高,利润越大,工商业者投资扩张得也越快。对劳动力和技工的需求也增多,尤其是原材料需求,更是凶猛如虎。以棉花为例,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目前种棉耕地面积已经比不上需求了,棉花从明历十三年开始,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了四成。今年要不是印度西部地区的大量棉花运至,价格估计要翻一番。”

“陛下,现在东南等地的工商业者要求扩大种植面积,而各地百姓看到棉价上升,有利可图,也是一涌而上,甚至有的地方少数百姓买粮完税,全力投入到种棉之中。这种趋势已经引起内阁和地方官员警惕,开始出台政策进行压制。”

“争得厉害吗?”

“争得很厉害,尤其是在江苏、浙江两省的奉议会上,两地奉议员多于工商业者有关联,又受劳工联合会的影响,极力要求两省布政使放开种棉面积,与布政司和其他反对的奉议员吵得不亦乐乎,几乎到了拳脚相加的地步。”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两省,工商业者势力庞大,尤其是代表世家地主势力的江南派受到打击之后。他们更是乘势而上,他们扶植的奉议员占了两省奉议会的很大部分,自然要为自己支持人的利益相争。但是在保守的世家地主和主流官员来看,农业仍然是大明的根基,削弱农业岂不是在动摇大明的根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所以两派斗得不亦乐乎。

不过令刘浩然欣慰的是,这两派相争不再是什么意气之争,不再是动不动举大义、扣帽子。他们也知道有理有据地相争,毕竟二十几年的熏陶下来,他们也知道适应新的斗争方式。

“之明,农业那边的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明历十四年统计的数字。全国良田面积为五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目前北方每亩麦产大约在三到四百斤,南方稻产大约在四到五百斤。除了普通百姓日常耕种外,也有一些地主采取了其它耕种方式,如苏南一户孙姓地主,手里有良田千亩,他从日本、安南雇用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将低洼处皆凿为池,四周围以高塍,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开挖出来的水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易肥。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且连鸟凫昆虫之属也不放过,悉罗取而售之,亦以千计。上述出卖鱼、果、蔬菜、鸟凫昆虫等的收入视田之入复三倍。”

刘浩然默然地点点头,过了一会才言道:“其实这矛盾是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工商业过于集中在江浙一带,为了运转便利,他们自然希望棉麻丝就出在江浙近地。如果将工商分布至湖广、江淮、山东、河南等地,自然这棉麻丝需求之地便会四处分散。而且湖广、江淮、山东、河南有长江、淮河、黄河水路之便,货品出产后可顺流而下,汇集几地便可贩卖。还是内阁那边思路不广啊。”

听到刘浩然提及内阁施政问题,李道君接着说道:“陛下,最近内阁出台几项措施,依臣之见都有些问题。正如陛下所言,工农矛盾出在分布不均衡,但是内阁出于安定便治之故,特意设定几个区域划管工商业,其余地区不准广设工商,与陛下之意反道而驰。”

刘浩然不由叹了一口气,李善长虽然颇有才干。但是思想还是保守了些,而且他这一届内阁本身就带有“维稳”的性质。看到工商业迅猛发展,工厂动辄数百上千人,内阁和地方又担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社会不安定问题”。

现在大明虽然采取了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制度,但是对人口流动管治不是很严格,尤其是在没有人头税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更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很多工厂在本地招不到足够的劳动力便到外省招募,一个厂聚集的劳动力一般都是数百上千。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在前朝历代都是不多见的,万一发生“聚啸山林”的事情怎么办?于是内阁就出台几项举措,例如江浙两省做为纺织重点扶植地区,而大部分工厂又多集中在某几处县府,这样形成一个个比较大的“工业区”,便于官府管理。

但是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工厂过于集中,由于这个时代运输能力的问题,自然是附近地区出产的原材料成本最低,所以才造成江浙等地原材料紧张,使得棉田与粮田相争。

“这些都是问题,百室他们出发点是没有错,关键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而是找到了一些眼前看来有效,但是后果却非常严重的方法。之明,你好好准备一下,过两天我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好好议一议。”

“是的陛下。”

“对了,银行和保险业情况如何?”

“回禀陛下,情况也不是很好,相比远洋海外贸易,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工厂等方面。而商家反应,保社的保率太高,使得他们无利可图。”

“这样可不行。大明海船扬帆更远,就更需要银行和保社的支持,否则是寸步难行。而海外商贸是大明赋税重点,大明一年的度支,四分之三从此出。它受影响,大明会产生连锁反应。百室他们,唉……”

刘浩然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李善长等人万般好,也曾经为大明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是思想过于保守了,接受新知识新潮流的能力太差,无法领悟到刘浩然新设的一系列金融保险、税收财政等手段和平台的精髓,更谈不上如何灵活运用其,在这一点,李善长甚至连胡惟庸都比不上。

看到刘浩然忧心重重,李道君不由劝言道:“陛下,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只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而已。”

“之明,时间不多了,国内调整不好,朕如何率军西征呀。朕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

听完刘浩然的叹息,李道君不再言语了。

过了几日,经过御前会议的一番激烈讨论,李善长终于接受了李道君等弘文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等“专业人士”的建议,对大明工商业政策采取了一些改变。与此同时,王侍尧改任计部尚书,叶淙温改任大明皇家银行总办,陆军部尚书由刘存礼接任,海军部尚书由薛祥接任。另由刘浩然提议,内阁附议,调胡惟庸为商部尚书。

*********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百一十三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第三百一十三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

“报告统制,前方就是玉深关。勘测队要求停下来进行勘测工作,统领叫我来向你请示。”中尉王金贵向一位大校敬礼道。

正举着望远镜看向远方的上校回过身来,点点头:“那好,告诉你们薛统领,全团就地休息,注意警戒。”这位大校正是王金贵的老上司…傅雍,不过他现在已经是一身大校服,而且已经是一师之长。

“是!”王金贵敬了个礼便转身离开了。

一阵热风吹过来,卷起来黄沙向傅雍袭来,傅雍连忙遮住眼睛,背过身去,待到风吹过后才吐了一口带沙的口水道:“这狗日的黄沙!”在军中待久了,原本斯文的他倒是满口的粗话了。

三千官兵动起手来非常地迅速,很快就在靠着丘陵的一处废墟安下了大营,其它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随行的三千多匹战马。现在大明陆军北方部队,尤其是西北两大卫戍区的陆军,正在努力实现“畜力”化,除去骑兵部队,步兵也开始大规模装备了马匹,用于平日的行军。以达到快速集结和快速转移的目的。以和宁卫戍区和西安卫戍区为例,和宁卫戍区五成以上、西安卫戍区四成以上的步兵团已经全数装备了战马和驮马,为此,和宁、西安卫戍区每年要向漠北、漠南和东北订购三万以上的良马,这极大地促进了三地的经济,也是北方陆军军费居高不下的原因。

畜力化的结果除了军费开支巨大之外,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后勤压力增大,不过还好北方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荒废,加上植林放草,牧场到处可见,驻军倒也不必担心马草的问题。而行军则可能需要讲究一下,需要向昔日的老对手蒙古军队学习。

过了一个时辰,忙完事情的甲五十五团统领薛定山带着几个军官走了过来。

“定山,都安置妥当了。”放下地图的傅雍问道。

“都安置妥当了。游骑探子都撒下去了,哨卡也到位了,营地里的防御工事也做好了,马匹放在了丘陵脚下安置。”薛定山摘下军帽,搽了一把汗说道。

“勘探队呢?”

“出去工作去了,我叫团直属骑兵队护卫着,他们出去的不远,不会有什么问题。”

“那就好,叫游骑和探子小心点,还有就是士兵也不准擅自离营。这里到处都是蒙古人和回回,一个是咱们的死敌,一个对咱不怀好意,落了单恐怕有不测。”

“我已经下令给各部队了。”薛定山并不觉得傅雍啰嗦。这里是哈刺火地区(吐鲁番地区),到处都是蒙古人和回回。蒙古人是大明死敌,老窝都被大明端了,肯定是不共戴天;而这里的回回原本与大明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自从大明对前元色目人进行大清算,大规模驱逐回回出境,数十万被驱逐至此的回回血泪控诉,让这里的回回对大明满是仇视,甚至有部分激进的穆斯林喧嚣要对大明发起圣战。而此前明军在也迷里河流域大开杀戒,摧毁也迷里城,等于给滚沸的油锅里加了一瓢水。因此除了大明商人与当地贵族有利益勾连,勉强受到保护外,其余大明军民在这里都讨不到好。尤其是全副武装的明军,那些激进的穆斯林和日夜想着复仇的蒙古人看见了也不得“热血沸腾”。

“咱们大明算是跟西域这一大帮子结下仇了,要是再发生点什么,只怕是不死不休。”薛定山感叹道。

“不结仇咱们怎么有借口跟他们开打?”

“统制,你的意思是咱大明早就想打这里了。”旁边的团参军长徐治胜不由插话道。

“当然了,不过老徐,按理说这打西域,别人可以三心二意,但你们北方人应当是一力向前。”

“统制。这话怎么说?”徐治胜不解地问道。

“陛下和内阁在北方广设工厂,就是要提高北方的经济,但是工厂货品满足北方百姓只是平利,要想暴利只有向外。可是海外贸易已经被南方垄断,北方就算是想插一手,所占份额也会少之可怜,因此不如另辟商路。”

“统制的意思是向西。”

“正是,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南方靠海,就算是两湖安徽也有大江便利,这些都是北方诸省所不能比的。但是北方不是靠着西域吗,这里此前可是有一条丝绸之路。上次我回南京休假,拜访在弘文院和大学任教的同窗时,曾听他们言及。”

说到这里,傅雍压低了声音,并倾前身子,头微微低下,显得很神秘,而薛定山和徐治胜也赶紧凑了过来。

“听说机器研究所、运转研究所正在研制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以蒸汽机为动力,在轨路上行驶,运力是马车的数百上千倍,风驰电骋且行途千里日夜不息。你们想,只要我们攻陷西域,南打通向河中、波斯、天竺之路,北打通经草原向泰西之路,再修上这么两条轨路,你们说。这日夜运输且不像海运那般受天气风向影响,该有多赚钱?你们北方诸省还不发了?”

薛定山和徐治胜不由地点点头,正是如此,如果大明真的研制出这样的交通工具,再打下西域,以此为中转站,修两条,一向南,一向西,尤其是这种工具运力惊人,受天气影响小,比起海运来便利不少。

从这方面来看,就算实力强劲的南方工商集团想插一手,也没有北方诸省这么便利,因此正如傅雍所言,这攻打西域其他地区的军民可以心不在焉,北方诸省却是要拼尽全力也要拿下来,因为这对于北方诸省来说是遗利后代千秋的大好事。

“不过听说内阁为了在北方广设工厂闹开了?”徐治胜突然开口道。打通西边商路是好事,但是工厂才是基础,如果北方诸省没有足够的工厂就一切白搭。而目前北方诸省的工业只是以重工业为主,但是这些工厂出产的钢铁、机器等货品国内需求都满足不了,怎么出口?只有轻工业工厂才是最来钱的,而这些工厂北方诸省却是最缺的。王侍尧和叶淙温上任计部尚书和大明皇家银行总办之后。开始推行大明工业均衡计划,向两湖和北方诸省地区广设轻工业工厂,结果引起了江浙派的反弹,从而引发了与江浙工商业利益密切联系的淮西派与太平派的明争暗斗。

徐治胜这话不由让傅雍和薛定山有点尴尬,傅雍的父亲是傅友德,虽然是淮西集团一员,但是在刘浩然的影响下偏向太平派。但是傅雍的上司和恩主冯国胜却是不折不扣的淮西派干将。傅雍从日本驻扎军调到西安卫戍区,一向严己宽人的傅友德暗中压制自己的儿子,一个团统制当了好几年,最后还是冯国胜看不过眼了,走了陆军部和刘浩然的门路。将傅雍调到了和宁卫戍区,结果很快便升任师统制。

傅雍对这位有提携之恩的上司是诚心悦服,言听计从,相比之下,他与父亲傅友德的关系倒是有点疏远。

薛定山则是新任海军部尚书薛祥之子,冯国胜为了让这些重臣之子互相帮助,特意安排在一起的。薛祥是安徽无为人,与海军主流巢湖系关系密切,又与合肥系关系不错,因此与太平派相处得挺好。

有这一层错综复杂的关系在里面,傅雍和薛定山都不好发表意见了,只是说了一句:“我等军人当谨守誓言,只管为大明征战,这朝堂上的纷争我们管不着,也不该去管。”

按照法理,大明陆海军上下都宣誓效忠于大明皇帝,不参与到任何国内政治纷争中。听到傅雍这么说,徐治胜只是山西一户普通农户的子弟,虽然从地域缘故和师承方面比较偏向北方学派,但是他也知道这种纷争对于自己军人的身份是需要谨慎,何况太平派推行工业均衡计划,对于两湖和北方来说却是好处多多,没看到江西学派和北方学派表面上表示中立,暗地里却是大力支持太平派。

正说着,旁边有卫兵架起了铁锅,点起了篝火,将锅里的水烧开,然后打开两听罐头,将羊肉倒进沸水中,一股香气迅速溢起,而与此同时,同样的香气在营地各处也悠悠飘起。

“好了,不多说了,咱们赶紧吃午饭。”傅雍拍拍手说道,他一边喝着热腾腾的羊肉汤,一边满头流汗地咬着干饼说道:“现在烈日当头,可要注意军士们防暑。到了晚上,这里又鬼冷鬼冷的,晚上放哨的军士们定量给酒。”

很快,午饭吃完了,整个营地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毒辣的太阳竭力吐着热浪,黄沙腾起的热气如同一层轻烟笼在了地面上,让你不由怀疑自己的视线是不是发生了曲折。两千多官兵躲在废墟和帐篷之内,躲避着无处不在的热浪,在满身是汗的情况下尽量不动作,避免流更多的汗,流失更多的水分。连三千多战马驮马也不愿意花费力气嘶叫,而是有气无力地躲在就着废墟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养神。

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了一个下午,临近黄昏时团直属骑兵队护卫着勘测队回来了,从他们疲惫的神情,脸上额头边白色盐末,可以看出在烈日下工作一下午的他们非常辛苦。

安置好勘测队,骑兵队正赶紧向傅雍、薛定山和徐治胜禀报一些情况。

“你说下午有数股不明骑兵在你们附近徘徊?”徐治胜诧异地问道。

“是的参军长,一下午总计有四股骑兵露面,每股人数在五人骑到十余骑不等,据我们的暗哨和探子回报,还有两股骑兵隐在远处暗暗观察我们。”

“统制,统领,根据我们撒出去的游骑和探子回报,营地附近也出现了六股不明骑兵,应该和勘测队的是一伙的。”徐治胜转过头向傅雍和薛定山说道。

“看来我们被盯上了。统制,该怎么办?”薛定山转向傅雍说道。他们这次来除了名义上护卫勘测队勘测这一带的地形之外,还有一个秘密任务,否则护卫着不到十人的勘测队,一营人马就够了,何必让整整一个精锐陆军步兵团出动,还劳动一位师统制亲自指挥。

傅雍沉吟一会说道:“你们说这些人有没有夜袭的可能性?”听到这话,薛定山和徐治胜就知道傅雍已经决定,继续留在此地完成任务。

“回统制,想来应该不会。”徐治胜想了想推测道,“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情报来看,这些人马应该是来自不同山头或部落的,单股人数不多,想独力吃下我们这三千人是不可能的,只有联手才有可能。但是要想让这数股人马联手,还要布置好任务,三四个时辰是不够的,待到他们部署好,天都快亮了,夜袭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让他们手下好好休息一夜,明日再强攻我们。”

“这里是他们的地盘,只要我们晚上没有动作,他们恐怕是有恃无恐。”薛定山补充道。

“我们有三千人马,他们人少肯定不会来轻犯,人多,自然就不会把我们放在眼里。定山,你好好安排下去,哨兵游骑都布置好,全团枕戈休息,随时待命,防止万一。今晚我们三人轮流值夜,以便处置突发事情。”

“是的统制。”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时间。金贵,你带一哨人马,乔装打扮好,趁夜潜伏在远处那个处丘陵下,先休息一夜,待到敌人发起强攻,你立即趁乱带队出去,向这个位置前进,接应一队人马。回来时如果我们获胜就正常归队,如果我们依然被围或是情况危险,你立即带队将接应的人护送回哈密,听明白了吗?”

王金贵立即双腿并拢朗声应道:“听明白了。”

傅雍看了一眼慢慢隐在黑夜中的黄沙古道,最后挥挥手道:“执行吧!”

**********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百一十四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二

第三百一十四章  黄沙漫漫掩古道二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一阵隐隐约约的声音从远处传了过来,就如同在乌云飘荡的海上之夜挣扎的星光一样。傅雍站在丘陵高处侧耳听了一会,越听脸色越严肃。最后当他走下丘陵时,薛定山和徐治胜都不由围了过来。

“统制,是不是有情况?”

“是回回们早礼拜的声音。”傅雍沉着脸回答道,“听声音只怕有三四千人,如果还有蒙古人,只怕总数有六七千人。”

“才六七千人而已,这么点人就想吃掉我们三千人,他们也不怕崩了牙。”薛定山恶狠狠地说道。

傅雍看了一眼薛定山,然后点点头道:“小心为上,这六七千人恐怕都是骑兵,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击退敌人的围攻,还要争取让损失最小。”

“知道了统制。”薛定山和徐治胜瓮声应道。

“这一仗的指挥是你们职责所在,我就不掺合了,尽早准备吧。”

“是!”

待到两人走远,在一旁带人负责傅雍安全的王金贵也侧耳倾听了声音似乎越来越响的声音,然后转过头来问道:“统制,为什么我们非得与回回不死不休?”

“怎么了?金贵,难道你喜欢上一个回回姑娘?”傅雍开玩笑道,尽管大明驱逐了数十万“生回回”。但是对留下的熟回回倒也没有歧视,只要他们遵守大明法度,便是一视同仁,并不禁止回汉通婚,而且回回姑娘以美貌著称,是不少小伙子们心仪的对象,故而傅雍开此玩笑。

“统制,你知道我婆娘和我是同乡,怎么会喜欢上回回姑娘?”王金贵脸有点红了,赶紧分辨道,不过话刚出口,王金贵便知道这其实是统制在开玩笑,去年请假回乡完婚,老熟人老上司傅雍是知道这件事情,还和十几位当年在日本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们备了贺礼。

“金贵,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是以大明法度为准绳,他们是以古兰经等教义为准,甚至他们认为我们的健康和安宁是他们祈祷真主才一并赐予下来的,这怎么谈到一块呢?”傅雍笑着说道。

“金贵,读过天演论吗?”

“回统制,属下在南京读军校时看过,但不是很明白。”王金贵回答道。当年傅雍看到王金贵还算是个人才,便给了他报考军校的机会,王金贵也很努力勤奋,一举考上了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

“大明和西边的大食回回都是草原上势力最强的两群狼,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群体争取更多的地盘,而这西域则是他们眼中最肥美的草原。”

“统制。那西域的百姓岂不是相持之下的羊群?”

傅雍没有立即开口答话,而是默然了许久才幽幽地叹息道:“扒开我们脚下的黄沙,可以看到千余年前的古道,在这条古道上不知走过多少人,匈奴人,丁零人,高车人,鲜卑人,突厥人,蒙古人,还有我们中原人,可是这一切都看不到了,连他们的白骨都看不到了。”

王金贵不再言语,而是顺着傅雍的目光看向远处的黄沙,似乎要透过厚厚的黄沙,看透上千年的一切。

当太阳完全升起时,一群群骑兵出现在远处,他们穿着布袍,头上包着头巾或带着帽子,脸上还围着一块布,正好遮住了口鼻。这不是他们想当蒙面大盗,而是在黄沙肆虐的环境中养成的习惯。

他们的阵形排得很散,三三两两地策动着坐骑,远远地吊在营地的远处,然后死死地盯着这里,就像找到食物目标的狼群派出的探子。

而在营地里,则四处回响着的是起伏的口令声,在军官的口令声中,三千军士端着步枪整齐地列队,然后迈着步子走向各自的阵地。军官配着腰刀,根据团部下达的指令,随着各自队伍的旁边,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口令。

不一会,三千明军步兵组成了一个方圆近五里的大方阵,士兵们排成了三排,怀里端着的步枪如同一排排胡杨。在他们的前面则是三三两两的木鹿拒马,几十个士兵背着筐从外往回走,并一路上撒着铁蒺藜。而十几个士官在两名军官的指挥,在阵地前做着距离标识和测量。

在士兵后面,三十门连环炮被一一推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