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荣耀-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着丁德兴也站了起来,拱手道:“陛下,臣受陛下重托。代掌枢密院,然军中出现逆贼,臣其罪难咎,故附议孙大人所言,向陛下请辞。”

丁德兴担任武节阁大学士,按律来说算是内阁一员,但是由于传统,大明军方一向比较独立于内阁,所以他必须也站出来说句话。

“朕准了。”刘浩然淡然地说道,内阁请辞是不需要经过资政院投票通过的,只要他点头同意了,按律就算通过了,孙炎等人从即刻起就不算正式内阁成员,而是“留守内阁”,维持中枢的运行,等待新内阁确定后进行交接。

“在推举新的大学士、直学士名单前,朕想对内阁架构进行一些调整,再送递资政院通过,以成修订案。”

根据新修订的《大明立法基本律》,刘浩然这位大明皇帝陛下已经交出直接立法权,只拥有立法建议权和立法批准权,也就是说除了批准律法之外,刘浩然就算是想制定律法,也必须提出草案,交由资政院投票通过,再由自己批准颂行。这虽然有装13和作秀之嫌,目前的资政院谁敢不同意皇帝陛下的律法草案?但是这好歹算完善了大明的立法程序,也算是确定了法律和资政院的权威性。连皇帝陛下立法都要通过资政院通过这道程序,其他人自然要掂量一下。不过刘浩然已经做好打算。在制定《大明宪章》前,他打算将自己手里的立法建议权也交出去,只保留一个立法批准权,毕竟皇帝手里握有立法建议权,实在是个大弊端。

“首先朕想裁减内政部。”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哑然,朱元璋的神情最是难堪,他可是内政部尚书,这内阁刚一请辞,皇帝陛下就说要裁减内政部,这等于在众人面前狠狠打了他一耳光。不过他知道,自己在六一一事件中表现太差,难怪皇帝陛下会揪出来当典型。六一一事件平息后,朱元璋就要求觐见面圣,向陛下认罪,被晾了几天才获准接见。朱元璋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的皇帝陛下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朱元璋在这种无声的压抑下后背全湿,最后刘浩然一句:“你还是去安曼吧。”才算让他从深渊冰窟中回转过来。

刘浩然看了一眼朱元璋,心里不由叹了一口气,这个朱重八的表现太令他失望了。原本刘浩然已经好好敲打了他一番,但是朱元璋的野心依然让他阴持两端。梦想着能够投机取巧。但是刘浩然还是不愿意放弃他,毕竟朱元璋在历史上能够当上皇帝,除了运气和机缘,本身的才能也是不错的。此人出身贫寒,嫉恶如仇,尤其是痛恨贪官污吏,要不然也不会在当了洪武帝后能够发明将贪官剥皮这样狠毒的招数。而且刘浩然相信,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教训,将他发配到即将成立的安曼省去,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至于在事件中朱元璋能够在内阁严令下还能调动两营巡防营。这让刘浩然也无可奈何。官大一级压死人,这种传统的思维在大明依然还存在着,尤其是朱元璋是内政部尚书,巡防营的最高长官,一个小小的统领怎么敢抗命呢?就算是大明陆海军也是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才能够勉强达到认令不认人的地步,你奢求刚成立数年的巡防营也能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

不过裁减内政部这一举措在李善长、冯国用、刘基这些高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现在看来,很明显当初设立内政部就是刘浩然为这次事件准备的,因为他们都清楚,按照皇帝陛下的理念,国家军队是用来保卫大明,而不是被用于对国内民众的“镇压”,而内政部和巡防营就不同了,它们就是被用来稳定国内社会秩序的执法机构。刘浩然为了这此事件准备了这么久,连自己的亲儿子都拿出来当诱饵,在这方面不可能不注意。现在内政部已经完成使命,自然要裁撤掉,因为这个部门太强权了,对于讲究制衡的皇帝陛下来说是不允许它长期存在的。

“陛下,如果裁撤内政部,其职责和巡防营该如何处置?”李善长出言问道,他知道,皇帝陛下应该早有定计,自己只是出来搭个话头。

“内政部职责中分治安、刑事、户管、理计、庶务、消防和边境,治安、刑事交由地方巡检局管理,巡检局分为县、府、省三极,其主官由知县、知府和布政使任命,由他们直接管理。县巡检局负责辖区内城镇和乡村治安巡逻、道路治安巡逻、调查一般性刑事案件;府巡检局则负责县与县交界处治安和道路巡逻、调查恶性刑事和一般经济案件,对下属县巡检局提供支持和培训;省巡检局负责省治边境偏远地区的治安和道路巡逻、调查重大刑事案件和重要经济案件,为下属各府县巡检局提供支持和培训。”

“户籍管理交由户部管理,理计除地方经济案件归由各地巡检局办理外,特大或者跨省经济案件交由法务部调查局办理。消防职责则由单独的消防局负责,内阁设消防总署,挂在户部名下,其主官为消防总署专员,衔同侍郎。各省、府、县设消防局,负责各地城镇、乡村、山林草原预防、灭火、火因调查和消防研究工作,县消防局下属消防队。由职业消防员组成。”

随着大明经济发展,消防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一个工厂或商铺起火,损失不小,而且随着大明封山保林等措施,森林和草原面积也是逐年增加,所以防止山林和草原大火也变得重要起来。内阁前年就开始建立专业和终身的职业消防员制度,并在几所大学开始与消防研究有关的学科,并在业学学校中设立消防员这个职业培训技能。现在刘浩然要做的就是将其归一统一。

“边境局的出入境管理交由法务部新设的出入境管理局管理,至于巡防营,取消。”刘浩然斩钉截铁地说道,“巡防营原本就和守备部队重叠,现在归在一起,改为武备军,以一省为单位,下设团、营、队、哨、什和中队、分队、支队编制,同于陆海军。武备军归各省都督管理指挥,内阁陆海军部只有管理权和指导权,指挥权由各省布政使通过各省都督下达,以调集武备军维护本省的安全和防务,维持社会安定和参加抢险救灾;只有进入战时,陆海军部才有权调动武备军出省或参战。”

这又是一次重大改革,原本守备部队被内阁陆海军两部掌握着,属于大明陆海军一部分,现在却被改成武备军分出来了,归在地方上管理,加上巡检局的管辖权,这样地方上的权力获得极大的增强,这是刘浩然的一种尝试。通过上次出巡和多次遣人到地方上调查,刘浩然发现地方对于中枢来说权力太小,这不利于制衡。内阁虽然现在有资政院在做制衡,但是内阁可以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和资源来控制地方,与资政院抗衡,尤其在刘浩然准备实行奉议院的时候,他必须要将内阁在地方上的权力削弱,因为奉议院与资政院不同,它是以地方为区域进行选举上来的,要是内阁在地方权力过大,遥控着地方的奉议员选举,那么由各地奉议员组成的奉议院就达不到制衡的目的,反而成了内阁的帮凶。

从另外一个方面,在这种资讯和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各省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万一发生什么天灾、暴*或外敌入侵之类的突发事件,事事都要等到内阁发号施令才能调动资源,那损失就大了。

但是刘浩然也要考虑不能让地方权柄过大,造成“独立王国”的分裂趋势,于是也留了后手。首先是各省主政官和副政官…布政使和参政的任命就非常复杂,按照刘浩然的设想,布政使和参政应该由内阁提名,资政院通过即可,但是必须接受各省奉议会的监督和信任案。这是地方与中枢两者之间的制衡,直接实现选举目前看来还不现实。而武备军的指挥权虽然说由布政使领有,但是具体的指挥官却是各省的都督,他是由内阁会议提名,皇帝陛下批准任命,并不需要在资政院通过。这就意味着,你布政使的指挥命令是合法合理的,都督不得不听,因为不听就得吃弹劾,被免职罢官,要是不合法不合理,都督鸟都不鸟他,因为两者是平级的。

当然了,还要防止布政使和都督会勾连在一起,不过目前大明文武官职分得很清楚,将领和文官大部分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只要制定合理的制度,还是可以预防的。

其余还有征兵、陆海军如何从武备军选拔士兵等等问题,这些可以在原本守备部队体制的基础上改进便可。

刘浩然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削弱淮西派对军队的掌控。他很早已经意识到淮西派在军中的势力太大,弊大于利。因此提携童子营系、学院派是一种举措,虚化枢密院,将陆海军归于内阁之下又是一种举措。接着刘浩然又发现,利用枢密院将大明陆海军过于独立弊端很多,因为越是独立,淮西派在军中的势力就越难以动摇,因此干脆刘浩然就将陆海军归在内阁陆海军部管辖之下,引入其他派系与淮西派抗衡。

现在刘浩然又将守备部队和巡防营合为武备军,从陆海军中分出来,归到地方上管理,也是对淮西系的一种削弱,因为武备军归到地方上了,虽然都督还有可能出自淮西系,但是领有指挥权的各省布政使,那是各派争夺的重点,淮西系的优势在军方和中枢,这一块反而比较弱。

李善长和冯国用对视一眼,他们应该看出刘浩然这招的用意,他们没有出声,而是给陆军指挥使薛显使了个眼色。薛显当即开口道:“陛下,陈耀逆案陆军镇抚署已经结案,判处绞刑,其余同犯、从犯六十一人判刑不等。另有涉案或牵连人员一百一十四人,其中少将以上人员二十六人,部分受镇抚署审理判决,大部分不足罪,但因失职、失察等需受军法处置,当勒令退役。”

这个报告刘浩然已经看过,但是薛显在会议上公开这么提出来,就有点深意了。不过刘浩然心中琢磨了一下,明白李善长和冯国用等淮西系中坚人物的意思,恐怕这也是他们动陈耀这步棋的目的之一。利用陈耀事件牵连一批淮西派将领,但是牵涉又不太深,够退役就行了。这就明白地向刘浩然示意,咱给陛下你送上一个借口了,你只管变相的杯酒释兵权就行了。淮西系实力被削弱了,陛下你安心,不用太担心我们实力太大,是否有异心,我们也安心,免得陛下你时时牵挂。看名单刘浩然就知道被这次被淮西系推出来退役的多半是那些桀骜不驯,容易冲动犯错误的“刺头”。

刘浩然当即点点头,收下淮西系的这份厚礼,至于李善长、冯国用走陈耀这步棋的其它用意,他还得慢慢去琢磨和体会。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百零二章 事后四

第三百零二章  事后四

接着刘浩然宣布对各省布政使、参政任命的“提议”。按理说这种任命需由内阁提名,资政院投票通过,但是现在孙炎内阁成了留守内阁,已经失去提名权。而且在新内阁成立前刘浩然行使“建议权”,大家也明白,皇帝陛下这是在给各派势力划分势力范围,尤其是抢夺江南学派倒下后的江浙两省。

果不出所料,原皇帝陛下的国务秘书、太平学派中坚分子陈志远被提名为江苏省布政使,另一位曾经的国务秘书、现在同样是太平学派中坚分子的曾国宪被任命为浙江省布政使。看来皇帝陛下是将这两块肥肉分给了太平派,不过人家是嫡系,你没有办法抢,再说了,太平派的分支…永嘉学派根源在浙东,这些年江浙工商大发展,经过发展和改进的永嘉学派在江浙两省大受欢迎,因此太平派入主江浙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太平学派除了老根据地…安徽,又多了两块地盘。

江西、湖南、湖北被江西学派囊入袋中,河南、陕西、甘肃被淮西派归于旗下,总算迈出走向地方势力的一大步。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西域将是大明陆军用兵的主要方向。现在大明陆军超过四十万的重兵和傅友德、冯国胜、邓友德等几位淮西大将坐镇在那里,地方上让淮西系去配合也说得过去。河北、山西、山东、北京顺天府和辽宁被北方派系“笑纳”,算是一种重大突破。北方学派入伙太晚,势力原本不大,但是经过刘承志等人的苦心经营和刘浩然的刻意扶植,现在算是大有进步,隐隐占有一席之地。

至于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则是各派势均力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占了布政使,我占几个参政,谁也不占优势。而东海、安南、吕宋、海峡、三江、漠北三省和即将成立的安曼省,都是边疆地区,是需要出大力的地方,去那里的人都是被派去磨炼的,有被贬的意思。胡惟庸还在安南蹲着,朱元璋即将去安曼履职,杨宪在吕宋当岛主,夏煜在东海省跟日本人做邻居,孙炎要去漠北放羊了,章溢看来要去开垦黑土地了。

接着刘浩然又宣布了大学士、直学士的提名,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被提名为首相和中和殿大学士,宋思颜、刘承志、罗复仁、陈修被提名文渊阁大学士,其余王侍尧、叶淙温、薛祥、端复初留任直学士,安然、沈溍被补为直学士,而徐达成为唯一的军方直学士。李善长复任首相是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江南学派有人谋逆,皇帝陛下自然会转而信任老臣子是理所当然的,再说了,淮西派受陈耀牵连,一下子退役了那么多中坚力量,算是给皇帝陛下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机会,也该有点补偿。不过淮西派已经表现出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人才不继,这些年来淮西系在政坛上没有培养出什么领军人物,唯独一个胡惟庸还勉强拿得出手,不像太平派、江西派和北方派,底蕴足得很,要不然也不会是这种淮西、江西、太平、北方势均力敌的局面。这与淮西派下一代大部分进入到军界有关系。

江南学派算是颗粒无收,不过这在众人预料之中,江南学派犯了这么大的事,皇帝陛下没给你连根拔起算是客气的。不过出人意料的辞去大学士的刘基被任命为银紫光禄资政大夫,与接替李善长为金紫光禄资政大夫的冯国用一起出掌资政院。不过大家都知道,经过六一一事件,江南学派不少人因为受到牵连纷纷被夺职和取消封号,也失去了资政大夫的封号,现在江南学派在资政院势力只剩下五分之一。刘基这个银紫光禄资政大夫估计和升任知枢密院事却没有了大学士衔的丁德兴一样,都是个摆设。

刘浩然接着宣布,准备在南京、东京、北京三京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试行奉议会制度,三京好说,原本行政机构就只有两级,三省虽然有省、府、县三极,但是奉议会制度只在县和省两级实现,每县先选出奉议员组成县奉议会,然后再各县按户籍人口多少配额直接选举出省奉议员,组成省奉议会。按照刘浩然提交的草案,试行的三京三省将取消参议会等行政合议机构,只设行政主官和副官,如布政使配三名参政,知府配三名同知,知县配三名县丞,他们虽然暂且由上一级任命,但是必须接受奉议会的监督和信任案。主要通过每年各地度支预算审核和终算审核,对官员职责的谘问和弹劾,以及最终大杀器…“信任案”。

刘浩然接着给出一份厚厚的文卷,言道:“这是李之明跟踪上海三地县奉议会试点的调查报告,大家可以读一读,有何建议可呈内阁,也可通过通政司转呈给朕。奉议会势在必行,将来还会在省奉议会的基础上组建奉议院。大家用心体会一二。”

李善长、冯国用、罗复仁、刘承志等人不由心中苦笑,皇帝陛下除了内阁、资政院,现在又给各派系开辟了第三处战场…奉议会和奉议院,以后大家就有得争了。但是大家又不得不去争。从草案上来看,省奉议会是牵制省布政司最好的力量,谁要是在一省奉议会里占据优势。就可以让己派的布政使当得舒舒服服,让他派的布政使如坐针毡。而县奉议会又是最基层,直接影响到己派在地方上对百姓的影响力,影响选举省奉议员的成败。至于准备筹建的奉议院,大家都知道又是一处必争之地。根据皇帝陛下的草案设想,奉议院虽然在立法、行政监督上不及资政院,但是它握有赋税和财政大权。你内阁年度度支预算没有通过奉议院的审核通过,你一个铜板也不要想花;你年度度支终算没有让奉议院满意,明年的预算你自己掂量着办;没有奉议院的通过同意,你内阁不能增收和多开一个铜板的税。这等于看住了内阁的钱袋子,卡住了内阁脖子,这一招有时候比资政院扯皮还要“狠毒”。

但是这奉议会又有点让各派感觉无从下手,奉议会的奉议员是选举上来再得到皇帝陛下的授权,“奉旨”参议地方财政和预算,监督官吏。可是这选举该如何选举?是不是获得民心就可以了?以前读圣贤书口口声声必称“民心所向”,现在要让他们实际去操作,这些饱学之士和高才们都心里没底了。看来这李道君写的调查报告必须得仔细研究一二。不过相对其他派系,太平派倒是有点跃跃欲试,李道君也算是太平派系里的人,调查时也拉了一票太平派同僚去帮手,因此太平派算是对这种“选举”新方式最了解的一派,也算是抢了先机。

接着是皇帝陛下各项提议在资政院通过,自然是顺利通过。于是新内阁和各地方官上任,律法修改案开始实行,三京三省奉议会开始试行,邸报上接连的报道让大明百姓很快从对六一一大案中转移开来。

刘浩然看着邸报,心里暗叹道,希望自己这样的“提议”在将来越来越少,可是他明白,现阶段这种提议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明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幼童,必须有人引导和扶植。

九月二十九日,刘浩然下诏封旧太子刘焕章为安王。并改封刘焕诚为诚王,刘焕瑥为信王,改封忠武王常遇春为忠王。正式对大明爵制进行改革,改成了一个字的亲王爵、两个字的郡王爵和以下不变的公、侯、伯、子、男和勋爵。

九月三十日,在江南学派上万学子文人的哭声中,刘浩然下诏将朱子 “请出”了文庙,虽然诏书上只是说“朱子品行不端,难配亨先贤之祭”,但是天下人都知道,这是皇帝陛下在秋后算账,正式给理学判了死刑。十月十日,下诏改封孔子为“大成先师”,孟子为“昌明先师”,荀子为“明道先师”,商鞅为“国衡先师”,其余墨子、颜回、韩非子、老子、程颐兄弟为先贤,配亨文庙。

此诏一出,天下震惊,比请出朱子还要让文人学子们接受不了。朱子是理学的“教主”,皇帝陛下借机发飙,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程颐兄弟不是还留在文庙里享受香火吗?多少也给理学留了点面子。但是皇帝陛下一口气封出四个先师,个个都是平起平坐,这怎么让独尊孔圣的儒生们受得了。最关键的孟子、荀子好歹还算是儒家,捏着鼻子也就算了,可商鞅这个天资刻薄之人不要说与孔圣人平起平坐,就连入文庙也让儒生接受不了。可皇帝就这么干了,天下儒生一时群情汹涌。

对于淮西派来说,皇帝陛下就是封十个八个先师,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他们老一辈不是草莽出身的豪杰,就是不算正统的杂家出身,新一辈又受刘浩然的影响和国民教育缘故,受儒学影响的少,所以也不在乎;太平学派原本就是激进派,不仅抨击理学,连儒学也捎带着被抨击了几回。所以皇帝陛下的行动,他们支持的多;北方学派早就与理学划清界线,打出了“复兴古儒、兼容百家”的旗号,皇帝陛下的行动虽然有些难受,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主流勉强能够接受,除了孔圣人,孟子和荀子不是也被封为先师成圣了吗?这正中他们复兴古儒的套路;大有意见的当属江西学派,可是他们与理学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六一一事件没有多久的当下,他们也不敢太反弹,万一惹恼了皇帝陛下,顺便找个借口一块收拾了,好容易打下的基业岂不是白费了,于是出来嚷嚷了几句,不过声音倒不是太大。

反倒是江南学派,破罐子破摔,反弹最是激烈,现在我们都这样了,有本事你皇帝陛下把我们全剁了。宋濂带着一帮老夫子和学子到通政司门口一顿哭诉,哭了一天也没见皇帝陛下出来安慰几句,看来皇帝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不仅理学收拾,连带着儒学也要打压一番。无奈之下,宋濂老夫子只好带着这些人又跑去南城的文庙,不过他们连门都没得进,因为内阁知道皇帝的诏书会引起波动,早就下谕各地巡检局调派人手,看管好加了“圣人”的文庙。

宋濂等人只好在文庙又是一顿大哭,真是闻着落泪,听者伤心,不过有一伙旁观的学子发出了不“和谐”音:“要我说,陛下应该将孔子也请出文庙去。”不用说,这是一帮为数极少的接受新思潮,比太平学派还要激进的“新新学子”。

宋濂年纪虽然大,耳朵却不背,听到这里不由怒发冲冠,红着眼睛要教训那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小子,可是人家年纪轻,腿脚快,一溜烟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最后还是皇帝陛下派安王殿下以学生之礼将宋濂请到了皇宫,刘浩然不知和宋濂谈了些什么,反正一个时辰后宋老夫子出宫时是老泪纵横,脚步蹒跚,最后他转过头默默地看着皇宫许久,彷佛是下了一种决心,这才缓缓离开宫门。第二日宋老夫子便辞去南京大学教授一职,隐居乡里,倒是安王奉皇帝陛下之旨,将其护送至乡,而且一座由皇帝陛下自己掏钱修建的山野别墅已经立在宋濂家乡。宋老夫子将这座钦赐的别墅一封,在一旁老宅原址上搭了个草屋住下了。刘浩然听了之后,只是苦笑一声,然后写信给浙江和浦江的地方官,托他照拂这位老夫子,便不再过问了。

至于大明百姓,虽然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儒生“哭庙”,“请愿”等各种反弹情况,但是此时的大明邸报和舆论是一边倒,皇帝陛下的“御用文人”在各种邸报上妙笔生花,阐述皇帝陛下这次行为的深远意义,或用通俗的笔法告诉百姓们,这四位先师为何可配圣人,少数冒出不同意见的邸报很快被各省布政司和礼部勒令整顿。

刘浩然密切地关注着大明各处的一举一动,他明白,自己必须趁着六一一事件的余波趁热打铁,改变大明主流思想中独尊儒家的局面。否则等局势稳定下,就不是这种反弹了。而且这个时候正是内阁、各省大调整和奉议会开始试行阶段,有实力的各派都忙着接受果实、谋划争奉议员席位,没有太多精力放在这种与政治没有太多关系的思想学术之争。

于是刘浩然狠下心来,除了要求礼部和各省严密监控舆论,还暗地传令各地驻军进入战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刘浩然决心不管花什么代价也要把这一步迈过去,自己丢下的成本这么高,花了这么久的时间,一定要收回足够的收益。经过一个多月,文庙风波开始慢慢减弱下来,这是由于刘浩然这二十年来做的准备工作太足了,国民教育、国考司法考、文化宣传、舆论导向,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让大明百姓不再遵从儒生的一言一行,新一代学子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新学术,不再抱有独尊一学的思想,甚至在舆论和教育暗示下,对于儒学独尊排它生出反感。

所以当江南学派反弹时,他们惊异地发现,那些原本可以一呼百应的乡民村夫们表现得非常淡然,他们只是扬起头看了一眼正在口吐白沫揭发皇帝陛下“倒行逆施”的理学儒生们,然后又继续低下头去考虑今年该多种几亩棉花或桑树,来年好多些收入,又或者考虑读国中的二小子是考业学呢还是继续读下去好考个大学。好容易有乡民响应了,谁知几个在乡中同样享有声望的退伍老兵眼睛一瞪道:“这是皇帝陛下旨意,尔等敢去抗旨吗?”

一句话让这些鼓动得“热血沸腾”的乡民们迅速冷静下来,两边都得罪不起,最关键的是退伍老兵说得好,这可是抗旨,反对皇帝陛下。六一一事件没过去多久,通过邸报这些乡民早就知道这件事,他们除了受到法律宣传之外,还深刻感受到,干啥也不能干出谋逆的事情来。于是这些乡民借口“家中还有事”,“地里还要收拾”纷纷溜号。气得儒生们只跺脚却无可奈何。

江西学派和北方学派看到这种情景,自然明白什么叫民心所向,于是便更加低调地去忙于扩张本派势力和如何争夺奉议员席位。

看到这一切,刘浩然不由舒了一口气,虽然隐藏的暗潮汹涌无比,但主流看上去还是安定的,看来这一步算是勉强迈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再接再厉,消除隐患,扩大战果。至于理学文人或者其他儒生如何在暗地里咬牙切齿,卖弄文笔,将自己描写成残暴过秦始皇,荒淫胜隋炀帝,就不是自己能管得了。

不知不觉,明历十三年即将过去。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百零三章 南掌

第三百零三章  南掌

明历十四年正月二十日。在资政院里,首相李善长正在向三百多位资政大夫发言:“南掌,即称澜沧国,前唐大中年间立国,其先主法昂王于数年前吞并万象、川圹、占巴塞等小国,疆域东接我安南,南至真腊与占城,西连暹罗,北通我云南,自持兵盛,屡犯安南,烧杀抢掠,伤我军民,更有甚趁我大明讨伐安曼,肆意侵扰云南,兵乱边境。而今其如卧榻之敌,心腹之患,此敌患不除,云南难安,安南难定,故而内阁呈意。请资政院议决,大明向南掌宣战!”

李善长声音慷慨激昂,他在资政院当了几年金紫光禄资政大夫,类似于另一个世界的上院议长或人大委员长,经常在这里讲话,所以这资政院等于他的主场。而且李善长当了十几年国相,身上早就养出一种威势,所以今天发挥得相当出色,这让李善长自己很满意。

李善长扫了一眼在座的资政大夫,在座的近一半都是与淮西系有关联,可以说而今的资政院声音最响亮就是以李善长为首的资政院。当初刘浩然提名李善长为首先组阁的提议在资政院通过时,热烈的掌声响了足足近一刻钟。

造成这种局面与资政院资政大夫产生条件有关系。在《资政院法》基础上修订的《明历十三年资政行职律》做出新规定,但凡授爵者一律有资政大夫的资格,只是这相当于“大人常务委员”的荣禄资政大夫和“人大委员长和副委员长”的金紫光禄大夫和银紫光禄大夫需要由皇帝陛下任命。而大明分为亲王(一般就只是称之x王)、郡王(一般称之为xx王,一字之差便有了两级区别)、公、侯、伯、子、男和一个很特殊的勋爵。

而获得封爵最好的机会自然是军功,尤其是在这开国立朝之际,所以集中大量开国重臣的淮西系自然也拥有了大量有爵位的亲贵。此外也有不少因为治政、治学、科研等方面立功封爵的新贵,如一些文臣和格物、弘文、国史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