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晴儿的田园生活(千年)-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哥,此情此景,你背一首月亮的诗来听听。”子晴说。
“好,大哥想想背哪一首。”子福想了一会,说:“就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吧,我最喜欢的,咱镇上就有一条小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子福的声音抑扬顿挫的,极富乐感。
“大哥,真好听,我长大也要读书,也要背诗。”子寿说。
“是吗?那大哥现在就教你背吧。床前明月光…”
子晴想,这是唐朝的诗啊,历史究竟在哪拐的弯呢?也没法找到地图看看版图是否差不多。
回到家中,曾瑞祥和沈氏坐在房门口等他们,沈氏在房门口摆了一个方桌,上面供着两个大柚子,两个大石榴,一碟月饼,一碟花生,子晴正好有点饿了,伸手就去够月饼,被沈氏一巴掌拍了,原来这是给月亮婆婆上供,不可以偷吃的,要到第二天早上才可以收起来。
沈氏说大家还没吃月饼,也没吃柑子,就陪月亮婆婆一起吃一点吧,说完进屋里取了些出来,子晴发现这月饼很好吃,薄薄的,里面有枣泥馅,有红豆的,还有一种咸的,有一层猪油,特薄,不像子晴以前吃的月饼都厚厚的,柚子也不错,子晴把所有的水果籽都留下来,准备全都埋到土里去,尤其是子晴前两天埋梨子籽时,发现原来埋的四个桃核居然出来了三棵小芽苗,子晴甭提有多兴奋,立马告诉了家里的人,本来是不想说的,可是子晴怕他们当杂草拔了。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曾瑞祥说,该准备盖房的事宜了,明天先找几个堂弟去伐点木头,这季节干得快,把地里的黄豆收了,就可以着手了。图纸他已经画好了,子晴一听,就要看看,因为太晚才作罢。
第四十三章、盖房
次日,曾瑞祥刚要出去,秋玉就过来送信,说夏玉定在八月十八日下定,沈氏问怎么这么着急,也没有提前给个信。
“周家八月十四日过来送节礼时商量的,说是找人算过了,本来以为昨天你们会过来,谁知没来,爹就让我今日过来说一声,让你们都过去。”秋玉说道。
田氏的意思本想让儿子请一天假,可是瑞祥说没有提前说好,就没法通知别的先生代课,所以还是走了,田氏很是不喜,却也是没办法。
子晴一家到的时候,发现春玉一家也都来了,沈氏赶紧进灶房和周氏一起准备饭菜,子禄抱着子喜放到夏玉的床上,春玉也抱着四毛在床上坐着。没过多久,周家来人了,周家老娘带着她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媒婆也陪着。
子晴见周家老二老三分别挑了一对红色的礼盒,各色点心和四块布料,其中有一块红色的缎面,还有一捆棉花,一套可能是镀银头面,还真是简单。
子晴听他们说什么换庚贴,也没大明白,倒是听明白了一样,成亲的日子就放到二月二。这时,听见说摆饭了,子晴他们自然就没机会上桌,老爷子和燕仁达陪着男客坐了一桌,田氏、周氏和沈氏、陪着周家女眷坐了一桌,孩子们就是等大人吃完后再上的桌子,子晴对付着吃了一口,没敢往前凑,她大姑家的孩子实在是太强悍了。
子晴见燕仁达酒足饭饱之后,坐在那里指手画脚,觉得厌烦,便想回家。谁知沈氏说等送完客人有事和老爷子商量。
原来沈氏琢磨着盖房的时候,家里没个男的也着实不方便,而自己丈夫又实在抽不开身,想请老爷子每天都去工地看着点。
这话正好让燕仁达听见了,说道:“二嫂,正好我也没什么事情,二哥不在家,要不我去帮你打理?盖房的事我懂,买砖买瓦买木头什么的都在行。不知二嫂打算盖什么样的房子?准备花多少银子?”
“那怎么好意思,妹夫家里也一大家子人,又赶上秋收,他大姑刚生孩子没几天,妹夫还是先顾着自己家吧。”沈氏回绝了。
燕仁达还想再说什么,老爷子说:“你嫂子说的对,还是回家管好你自己家吧。”
又问沈氏哪天开始,沈氏说现在已经把木头准备好了,明天就可以去定青砖和青瓦,盖房的工人就是上次盖院墙的那十个。
从老房出来,沈氏带着子晴去了三婆婆家,说了自家盖房的事情,请她家的五个儿子来帮忙。三婆婆很是为沈氏高兴,拍着沈氏的手说道:“玉梅,三娘真为你高兴,你也算熬出来了,三娘啥也不说了,你放心,我这几个儿子肯定会去的。我常跟他们说,咱们曾家在村子里是小姓,人少,人少一家人更应该团结,有事就要互相帮忙,外人才不敢随意欺负,有事靠边躲,还叫什么一家人?你且放心吧。只是有一样,你不许再花钱了,上次你给他们买布的事,我都知道了,三娘知道你刚安家,都不易。分家时,三娘也没帮到你。”说到最后还抹扯上了。
子晴觉得三婆婆特别会说话,真说得人心里热乎乎的,沈氏又陪坐了半天才回家。
第二天,老爷子找了村里常给人盖房子的头头罗师傅,一起看了曾瑞祥留下的图纸,关键地方都有文字说明,可惜,罗师傅不识字,子晴接过图纸详细解说了一遍,曾瑞祥画的正是北方的四合院,正房五间,坐北朝南,主屋是长六十尺,宽十五尺,中间的屋子用做客厅,长度一边占多一尺,因为是在南方,要考虑夏热的问题,房子的举架定了九尺,中间房顶最高处是十尺,用木板吊顶,子晴知道,这边的房子都是用木板吊顶,整成一个小阁楼,堆放柴火、稻草等。
东西厢房各盖四间,大小和正房一样,东边住人,西边是灶房,一边连着餐厅,一边连着净房,三间通着,净房专有一个独立的灶烧热水,沈氏嫌炒菜锅怎么洗也有油味,紧挨着正房的一间用做书房。倒座和正房一样四间大房,一边两间,中间是一个院门,本来整个房子就是一个凹字,沈氏说不好看,瑞祥后来又改了,院门那添个门房,成一个完整的口字。大窗户全朝里开,都有房檐和三尺宽的走廊,中间还有一块空地,水井就在灶房门口的走廊外。
子晴换算了一下,整个建筑占地约为六百平米,建筑面积三百四平米,院子有二百平米的空地,当然没有包括走廊,罗师傅看完图纸听完解说,只说了一句话:“我的乖乖的,这得花多少银子?”
这时三婆婆家的三儿子曾瑞玉过来了,老爷子和曾瑞玉、罗师傅三个一起去了镇里唯一的一家烧砖窑,先把青砖青瓦定下来,让先送过去一部分,货到付款。
当日下午,子晴的几个堂叔又拉来了好几车的大石头,说是买来筑地基的,石头比青砖耐用还便宜,曾瑞祥交代他们从附近的村子寻来的,沈氏赶忙问价付了银子,几位堂叔说这些还不够,明天接着再拉去。
次日一早,十个工人来上工了,先划线打地基,这次沈氏征求他们的意见,还是愿意拿四十文一天的工钱不管饭,不过,沈氏一般会在中午时蒸上一锅馒头,炖上一锅骨头汤给他们送去,他们干活就更尽心尽力了。今年收的小麦一直没有卖,这会正好派上用场。
曾老爷子每日都会过来,做些力所能及的琐事,一般都会留下来吃顿中饭。沈氏抽空带着子禄去收了地里的黄豆,一直忙了五六天才算都弄回家来,毛豆杆毛豆夹晒干了做柴火,倒是和油菜一样,一点也没浪费。
子晴觉得这次比收油菜小麦都轻松,因为豆荚晒干了就自己爆开,不用怎么拿木槌捶了,自己省了不少力。
月底曾瑞祥回家时,所有的地基都已垒好,净房的斜坡也做好了,老爷子偷偷地问曾瑞祥哪来那么多的银子,得知是卖西瓜挣得,夸了一句,“还是你媳妇有算计。”就没再说别的了。
地基垒好了,往上垒墙就快多了,毕竟青砖是平整的,不像石头还要对平整了才能糊上,所以用了半个月,厢房和倒座房基本完工,地面也铺上了整齐的青砖,正房还差房顶,这时,应该要办酒席,叫上梁,这算一件大事,
第四十四章、上梁
上梁酒沈氏说等曾瑞祥九月二十八日放秋收假回家再办,日子就定在二十八日,子晴才知道那天居然是她这一世的生日,搞半天自己居然还没满五周岁,童工中的童工啊,种菜、看孩子、做饭、打扫院子、喂鸡等等,居然比上世二十二年做的事还多,老妈如果知道不知是欣慰还是心酸。
二十八日一早,亲戚们逐渐来了,进门先放一挂鞭炮,算是恭贺。何氏他们来的最早,连沈建山家的沈大福和沈小福居然也来了,帮着沈氏准备饭菜。
桌椅碗筷是前一天从村里借好的,原来为了各家办酒席方便,里正动员村民凑钱置办了一套桌椅碗筷酒杯酒壶等。平时放在周姓的大祠堂里,且村子里还有十个专门负责村里红白喜事的各项事宜的村民。子晴觉得村子里的事务安排的还是比较合理,比如还有十个专管挖地盖房的,分工明确。
沈氏为了这次酒席买了半扇猪,以及猪肝、猪肚、猪蹄、猪头、猪尾,从墟市买了二十尾二斤大小的鲤鱼,若干的干笋、豆腐、干蘑菇等等。沈氏的意思是分家后第一次请村民吃饭,自家又盖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如果吃食上太苛刻了怕村民们笑话。
等家里的亲戚都来的差不多了,村民们也基本进门了,村民一般是一家来一个,无论男女,近支的族人则是全家都来。子晴看到所有人的羡慕的眼光,纷纷说这是全村最好的房子,尤其是周氏和春玉、燕仁达三人,眼珠子都拔不出来了,田氏的眼里是气愤不平,觉得曾瑞祥和沈氏又欺骗了她,不过她也知道,此时不是发作的时机。
老爷子领着一个风水先生来主持仪式,子晴和萧秀水赶紧窜到前面找个好地方,只听风水先生一喊:“吉时已到。”就听见外面鞭炮响了,曾瑞祥和老爷子抬起主梁的木头,木头上还缠了一块红布,从楼梯攀上去,放到早就准备好的位置,然后曾瑞祥给了木工一个红包。
门外已摆好供桌,蜡烛、香炉、还有一个猪头、猪尾、酒壶、酒杯、都摆好了,院子中间还挖了一个三尺见方的坑,罗师傅抱着个红布包着的大物件放进坑里,打开红布,原来是一个大铜镜,比罗师傅高多了,有二米长吧。
这时应该要见血,杀三牲,因为家里没有喂猪,只好用三禽中的鸡公代替了,曾瑞祥抓着鸡先对着东南西北四面作揖,杀了鸡公,装了一碗鸡血,跪下来,磕了三个头,把鸡血倒在地上,风水先生站在一旁指点,教他抓起备好的米粒、麦粒和铜板,撒放于坑里面四方,边撒边念吉语:一散东方甲乙木,代代子孙食皇禄;
二散西方庚辛金,代代子孙斗量金;
三散南方丙丁火,代代子孙早登科;
四散北方壬癸水,代代子孙大富贵;
五散中央戊己土,代代子孙寿比彭祖。
做完这些,曾瑞祥给了罗师傅一个红包,沈建山兄弟三个合买了一个二尺来高的铜镜,风水先生让挂在厅堂左边的墙壁上面,还有一副对联,贴在正房大门两边,子晴一看是“上联:紫微高照勤劳宅地,下联:福气长凝俭朴人家。”横批:“方寸福地。”
春玉家买了巴掌大小的铜镜挂在正房厅堂大门上方的墙壁上,沈建仁还送了一对半米高的花瓶,是放在厅堂的长桌上的,寓意一生平安,本该是乔迁时送的,不过他说了下次没时间再过来了,提前送了。摆在厅堂,客人看过了之后,沈氏就收起来了。
仪式结束后,放了一挂鞭炮,把东西撤走,安放桌椅,一共十五桌,酒席开始。村民们和族人、家人都是白吃不随礼的,子晴发现几乎每个妇人自带一个碗,不知何意。
周氏、秋玉和萧秀英、萧秀水帮忙上菜,田氏、夏玉和春玉一家满当当的占了一桌,菜刚一上桌,几乎就被扫光,子晴拉着子禄偷笑。
一时间觥筹交错,把酒言笑,都赞主家今日的酒席丰盛,子晴看见一种一寸见方的肉,染成红色,酒席上的女人一般都不舍得吃,分了带家去给孩子解馋,子晴数了有十碗菜,荤菜有红肉、土豆烧肉、黄瓜溜肝片、辣炒肚丝、笋干炒肉、干蘑菇土豆烧鸡块、每桌还有一盘红烧整鲤鱼,一碗蒸鸡蛋羹,素菜是素炒豆腐、豆芽菜,分量都挺足。红肉是按一桌八人每人一块上桌的,其它的菜都是满碗,令子晴没有想到的是,女客们一上桌就把荤菜分了,就着荤菜汤和素菜吃着白米饭。难怪几乎每个女人都带了只碗过来,敢情自己不舍得吃,把菜节省下来端回家,真是伟大可敬的女性。
饭后,男人们满足地剔着牙打着饱嗝走了,女人们则急急忙忙地端了满满一碗菜往家赶,趁着热乎正好给孩子解馋。近支的几个堂婶帮忙打扫院子、清理和归还桌椅碗筷,连周氏和子萍都在帮忙,田氏带了夏玉、秋玉和春玉一家都走了,夏玉倒想留下来,沈氏说她身体不好还是让她早些走了。
忙了快一个时辰,才算清理完,周氏并近支的几个媳妇也告辞了,就剩何氏一大家人坐在院子歇歇,何氏见天还早,就问家里的晚稻收了吗?
沈氏说道:“娘,您别担心,反正就一亩水田,怎么也来得及。”
何氏寻思了一下才说:“那就让下月初二万福来帮一天吧,你这也够你收拾一阵的了。我们还是早些回去,你哥他们田里地里还都有活要做,等你搬家时我们再来。”
“那也行,等搬家了,娘就可以在我这住一阵子,这些年总想接娘来住,都没有条件,这回可是如愿了。”沈氏说。
“好,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你也算熬出了头,看到你过得这么好了,娘也放心了,我女儿真本事,分家不到一年就能盖起这大的房子和院子,娘今天真的高兴。”何氏说完还抓着沈氏的手不放。沈氏给打点了些剩下的肉,还有几个猪蹄,把他们送走了。
第四十五章、小帐房
回到木房里,一家人坐在一起,沈氏细细盘算盖房的花费,说:“还没算工钱,光青砖、青瓦、石头、木头等,还有今日酒席的花费,差不多八十两了,我预备了一百两出来,还剩二十两,应该够付工钱吧。今年西瓜的收入是二百二十两,中秋前卖的黄瓜豆角毛豆差不多七八吊钱,对了,还有那十几只阉鸡和鸡蛋也差不多一吊钱,我记住的就这些,我要是识字就好了,会记个账,这时间一长就忘了也乱了。”
“没关系,都是你当家,多了少了也没人来质问你,怕什么。”曾瑞祥说。
“话不是那么说,为的是心里有个数,才能有个盘算。”
“娘,我会识字,我还会写不少字呢,我帮你记账,不会的让哥哥帮我。”子晴毛遂自荐了,事实上这半年也基本是子晴打理家务,这下接过了账本,今后家里的经济状况自己一清二楚的,正好规划自己的挣钱方案。
曾瑞祥和沈氏“扑哧“乐了,沈氏说:“我说你是个小管家婆你还不愿意听,从小就是个爱操心的命。行,你就管吧,早晚也要学的,早学会了好。”
“这不胡闹吗?这么点大的孩子会记什么账?”曾瑞祥制止了。
“爹,娘,你们放心,我跟哥哥学了不少字,也学了算学,正好可以练习,你们也可以省不少事。我要做不好,横竖还有哥哥呢。”子晴央求道。
“就让妹妹试试吧,咱家的账本,自己明白就行,又不需要拿到外头去给别人评判。”子福说道。
“妹妹可厉害了,学什么都比我快。而且妹妹说了一定会挣钱送我去念书,妹妹也做到了。我相信妹妹。”子禄说道。
“说起来咱家能有今天还真是亏了晴儿。就让她试试呗。今天还是我们晴儿六岁的生日呢,娘最近忙的都没有时间给我的乖女儿做一身新衣服,娘一会就给你们做点好吃的。”沈氏这是同意了子晴管账。
子晴兴冲冲地拉了子福去裁纸,没有厚的牛皮纸,只好找了一张以前用剩的红纸做封皮,用沈氏纳鞋底的钻子扎了三个眼缝起来,央子福在封面写下账簿、年头。
子晴自己在第一页提笔写下九月二十八日,又问沈氏盖房前有多少银子,沈氏说她只会数,只是数目一大要加加减减就会混乱,说完沈氏打开大箱子上的锁,拿出里面几个大银锭,子晴一看还剩一百五十两,沈氏搬出床底的木匣子,里面有几个碎银和些零碎的铜板,又从墙角柴火堆里拖出来两个箩筐的铜板,说是中秋以来卖菜攒的,为了给工钱方便就没有换成银子,正好让大家数数分成一百一串。
于是,沈氏、瑞祥、子福、三个人数起铜板,子禄、子晴在一旁用细麻绳串起来,最后连带匣子里的一块算清了是九两八串,零头子晴就不计了,子晴写下总银二百三十九两八钱,房子花银子八十两,子福凑过来一看,疑惑地问道:“妹妹你怎么横着写的,不是从右到左吗?你怎么从左到右,再说了,你的字实在是难看,哥哥撕了重新帮你写吧。”
“不要,我要练习写字,我不喜欢看竖写的,眼晕,哎呀,反正娘交给我了,我自己看的明白,以后能给你们说明白就可以了。哥你就不要挑剔了,我第一次做,很不错了,也不看看我才几岁?”子晴撒赖道。
“这倒也是。哥夸夸你,我小妹真聪明能干。”子福笑道。
子晴依照现代的记账格式做好了账本,每笔钱都注明用途,可惜不能用阿拉伯的数字,加加减减的很是有些不适应。
算完帐,一家人商量家具的事,曾瑞祥的意思还是去城里直接看看有没有现成的,早些买了早些搬进去,沈氏的意思还是找人来家做,再说木头家里还有不少,不够的话可以再去伐些跟别人换,可着家里房子尺寸大小做出来的东西也比较顺眼。
“再说了,可以让木匠打好一张床先漆了,咱们选好日子就先搬,剩下的慢慢打,年前能做好就行。咱就一庄户人家,也不用什么花哨的家什,结实耐用就行。”沈氏这么一说,曾瑞祥也就同意了。
其实子晴倒是很想出去看看外面这时代的家具,家里就母亲的床和衣柜勉强算的上是一件家具,床头雕刻的是缠枝莲花,粉绿相间,连连生子。以前从电视里看古代的大户人家都雕梁画栋的,什么红木、楠木家具都精美异常,还有电视里古董鉴宝的花梨木家具,很是羡慕,这次家里有银子了,房子也不错,子晴想有机会还是鼓动沈氏做几件好东西,就不知乡下的木匠水平怎么样?
正想着只听曾瑞祥说是镇里木匠铺子的老板手艺还行,带了好几个徒弟,自己一般就专做大件家具,镇里的大户人家也是找他做。
曾瑞祥次日一早出去联系木匠师傅,跟他说好五天后等他手头的活完结了再过来。
回来曾瑞祥就急忙牵了牛去翻地,大豆收了还没有翻地,沈氏则带着子福子禄去割晚稻,沈氏说先割着,等初二沈万福来了再和曾瑞祥一起打谷。
有了沈万福的帮忙,第二天天擦黑总算忙完了。曾瑞祥又急忙把地翻了,晒晒,过几天就该撒油菜籽了。那边的旱地该种小麦了。子晴觉得家里的地说多不多,要佃给别人还嫌少,说不多也够累人的,主要是家里缺男劳动力。
干完这些,沈氏说正好现在这季节没什么叶子菜,原来的花生地早撒了萝卜种子,现在都长出来了,需要间苗。沈氏把萝卜苗拔了当菜炒,味道也不错。
新屋的工作罗师傅他们花了两天做完了扫尾,连净房外的大坑都给挖好了,小院里铺了一条十字的鹅卵石甬路,曾瑞祥给他们算清工钱,一共花了十五两六钱,十个人接了钱欢天喜地地走了。
沈氏带着其他人收拾家里的垃圾,子晴看着崭新的大院和青砖瓦房,感觉似在梦里一般,这可是自己挣来的,要是有一套完美的家具就好了,自己也能布置一个古代小姐的闺房了。
第四十六章、制作家具(一)
木匠徐师傅来的时候带了一个徒弟,看了家里需要做的木窗、木门、四张床,衣柜、碗柜、书架、博古架、八仙桌、厅堂的长桌、方桌,还有餐桌、各色椅子、矮几、屏风等等,子晴也没记住,总之,曾瑞祥交代他看房子的需要配上全套的家具,做精致点,其实子晴很想问问有没有花梨木,想想又算了,左右自己也是不认识。
谁知徐师傅看完房子又看木头,说这些木头做门窗做碗柜什么的还行,做别的就略嫌粗糙些,他那还有几根好木头,做书架、衣柜可以用榉木再添点樟木,榉木里掺杂有樟木的香味,不会生虫子,不过,也不能放多了,总共有一根就足够了。至于博古架、床等其它大家具就用榉木吧,结实耐用还美观,几架屏风就用楠木,反正用料不多。
楠木啊楠木,子晴激动了,真想说,都用楠木吧,看来自己的运气简直太好了。这在上世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曾瑞祥一听有些迟疑,这要全下来家里的银子还不知够不够呢,于是问道:“这些全下来大概要多少银子。”
“原料大概要五十两吧,剩下的是工钱。老爷,我也是看你家的房子盖的好,我才打算好好给你做全套的,好马也得配好鞍那,您说是不是?您就放心吧,你的屋子里摆上我做好的家具,整个村子也找不出第二家。说实话,这些好木头是我和徒弟们这几年从深山里寻来的,这价给你绝对便宜,看着这些好木头我也手痒,可一般的人家哪里用得起,我把这些年寻摸的家底子都拿出来,再把我看家的本领也使出来。这样吧,明天先让我徒弟再带个人过来,把窗户框什么的先做着,我呢,也去一趟安州,看看如今城里最时新的家具样式,您呢,有什么要求也再琢磨琢磨,我后天再来。”
徐师傅这么一说,曾瑞祥有些动心了,家里其他人都有些动心了。子晴想搞了半天这还是楠木的产地啊,樟树她倒是见过不少,老房那边姑婆家的铺子开门就对着一棵大樟树,要两三个人才能围上。
等徐师傅他们一走,曾瑞祥问还有多少银子,子晴说了一百四十四两二钱。一家子坐在一起商量,基本全票通过,尤其是那个樟木,连虫子也没有,最好在床头床尾也配一点樟木就更保险了,不过曾瑞祥说那会睡不好觉的,味道太大。“看来这家一搬,咱家又穷了,原本还想买几亩水田的,看来还得等到明年了。”沈氏说。
“娘,咱家这些地都做不了,我看田地里的重活咱家还是雇一个短工吧,爹爹每次回家都很累,爹爹原本也不常做这些体力活的,咱家目前也不差这几个钱。你看村里有谁家困难些又老实本分的,就找他吧。”子晴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说实在的,要不是怕阿公骂,她都想劝爹娘佃出去算了。
沈氏一听这话,说:“其实我也想过这个,原先是家里困难,你爹又不愿意,我也就没再提。现在村里人都知道咱家盖新房了,也不用藏着掖着了。”又问曾瑞祥可有熟识的人选。
“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三娘家的老三还行,两口子都老实本分,家里也有三个孩子了。三娘生了五个儿子,分到每个儿子手里也没多少东西。”瑞祥说。
“何止三个,第四个也有了。那我先跟三娘商量商量。”沈氏说。
徐师傅再来的时候,他的两个徒弟已经把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做工场所就在东厢房南边的通间里,白天基本在院子里忙活,两个徒弟负责门窗,徐师傅先做床,因为曾瑞祥说想早点搬进去,工钱是师傅一天六十文,徒弟三十文,一日二餐,做完门窗就留一个徒弟打杂。
子晴说了害怕蚊虫,让徐师傅每张床都配点樟木,谁知徐师傅说:“到时我刨樟木的时候,你把所有的碎屑和刨花都收起来,用处大着呢。不光床头,你在灶房的碗柜里放上一点,连屎壳郎都不来。”
子晴一听可真是意外的惊喜,又央徐师傅在床头和床尾做一个活动的暗格,好放樟木屑进去。徐师傅倒也没为难,痛快地答应了。曾瑞祥和徐师傅商量好之后,下午就回县城了。
曾瑞祥一走,沈氏还是把曾老爷子请来了,老爷子帮着跑点琐事还是方便一些。沈氏也没时间去地里了,当墟的日子都要去买菜,每天还要多准备四个大男人的饭菜,晚饭还要准备些薄酒好菜。
沈氏抽空去了一趟三婆婆家,原本三婆婆是不想要钱的,只说让自己儿子帮忙。
沈氏忙说:“又不是一天两天,时间长着呢,三娘要是不收钱,我只能去找别人。只是没得看见自家兄弟不帮衬倒便宜了外人的理。”这才说服了三婆婆和曾瑞玉。
沈氏请曾瑞玉把水田和旱地都重新深耕平整,曾瑞玉用了两天就干完了,沈氏给他八十文钱,曾瑞玉非要退回二十文,说在外做工工钱都是三十文一天。
沈氏也只好作罢,吩咐子晴记账,子晴嫌每日记账太罗嗦,还是在小木匣子里放好五串铜板,然后五天检查一下剩多少,就知道沈氏买菜花了多少,有别的花销就单记,这样一来就不用每天都去记账了。子晴还让子福找了点红墨汁来,以后有收益了就用红笔,一看就了然。其实要不是怕别人翻看的话,子晴都想用阿拉伯数字了,多简单。
自从地里的活有曾瑞玉之后,沈氏每天有时间就去翻翻菜地,子晴让沈氏只种上自家够吃的各种青菜就行,每样一畦,剩下的地全种上大蒜和香芹,子晴记得前世过年前家家都要准备一大堆做菜的香料,因为家家都要来客人,初八之前基本没有卖菜的,所以这大蒜和香芹还卖的很贵。子晴觉得这里应该是差不多的。
沈氏听了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可不正月里家里来客人都要去地里拔青蒜香芹什么的炒肉或腊肉,平常都不大舍得吃,过年招待客人不能不吃,尤其是城里的人家。想通了这些,沈氏抱着子晴亲了好几口才喜滋滋地干活去了。
十天后,徐师傅才做完第一张床,子晴看跟沈氏那张床也差不了多少,都是四根柱子,所不同的是细节,雕花啊,床头、床尾的造型,还别说,徐师傅还真有两把刷子,活很细致,图案也很精致。这张床是准备给子晴爹娘用的,床头是并蒂莲花开,床沿是婴戏图,神态逼真。
子晴看了真是喜欢,沈氏也很是欢喜,
第四十七章、制作家具(二)
沈氏麻烦老爷子去请了漆匠来,漆匠的工资是计件的,因为漆料也只有他家有,好的家具要漆五六遍,所以一张床的价钱是八百钱,家里的窗户框都做好了,门也做好了几个,房顶的木板也应该刷二遍清漆,这些都没有家具费事,所有的做下来要三两银子。
时间一晃又到月底,曾瑞祥进家时,徐师傅已经做好两张完整的床,现在正在做餐桌餐椅,八仙桌配八个小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