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顾盼生辉-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这样念头的何止荀攸一人,钟繇与荀攸是多年的好友,面对曹盼这样摆明要大干一场的女帝,一大把年纪的人,小心谨慎惯了,自然有些跟不上曹盼步伐,所以,他也在想是不是要给曹盼的人让位?
两个至交好友凑在了一块,什么都不用说,对视上一眼,钟繇道:“我意致仕。”
“我亦然。”荀攸也跟钟繇作一揖而道,钟繇一笑道:“还是文和先生聪明。”
荀攸道:“陛下初初登基,总要与陛下撑一撑,如今大局已定,陛下是要做大干一场的,我们年纪大了,有些跟不上陛下要做的事了,也是时候该退了。”
这么一想,两人就在政事堂议事之时提起,曹盼看了荀攸与钟繇一眼道:“军师与钟公这是?”
荀攸道:“陛下,臣年事已高,朝中大事层出,臣等恐是心有余而力不从了,故与陛下请辞。”
另一边的钟繇也跟着道:“臣已年迈,因着国事繁重,臣已经许久没有好好写写字了。”
能与曹盼说这句话的钟繇,曹盼笑了,看着荀攸与钟繇道:“两位为大魏做得够多了,朕心里有数。朕亦知两位今日因而提致仕,朕,谢两位。”
说谢,曹盼站了起来与他们作揖,两人赶紧岂敢受之,连忙避开了。
他们确实无甚精力了,今日所言,亦自肺腑。人贵自知,曹盼将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他们并非都能认同曹盼的做法,因那其中,有损于世族之利,虽比天下大利而言,一族之利过于轻薄,但,总为世族之衰落而悲。
“臣还想回荀家,多教出几个好的弟子来。”荀攸这般说了一句,曹盼立刻顺口接上道:“军师若好为师,太学,武校,都是极好的去处。”
朝着荀攸一通挤眉弄眼的,本来还有些伤感的荀攸面对这样的曹盼,半天接不上话来。最后才道:“听闻陛下未定太学主事之人。”
曹盼什么人呐,闻弦而知雅意,立刻地道:“军师为长,太学的校长。”
荀攸点了点头,“也罢,与陛下教书育人,给大魏培养几个可用之人,不负陛下对臣的器重。”
朝事太耗人心力了,不如去当太学的校长,反正也能把荀氏的子弟弄进去。
曹盼一听那叫一个高兴,“多谢军师了。”
“既然公达去太学,臣也可以去太学教教太学的学生书法。”一听荀攸找好了退休后的去处,钟繇也赶紧的表示自己要插上一脚。
“那自然是极好。”曹盼巴不得去太学授课的人更多一点,故而钟繇要去,她是高兴都来不及。
然,一日之内,随着曹盼要推行科举之制而引得荀攸与钟繇致仕的消息传出,君臣坦荡,但于旁人看来,却是荀攸与钟繇被逼无奈而不得不辞官。也让人看明白了,曹盼对于开科举一事的态度,这,恰恰就是荀攸与钟繇一道致仕所要达到的目的。
为了开科举,曹盼竟然一口气让两个宰相致仕,如此强硬的态度,本来还打算进言一场,此时一个个都变得乖极了。
开科举之事,昭告天下,令天下寒门士子皆是一阵欢呼雀跃。早些年上过私塾的人,或是如今还有在私塾中读书的人,听闻这样的消息,似是看到了希望。
诸葛亮在听闻这样的消息时,面上露出了沉思,曹盼布局布得实在是早,如今曹盼要开始收获了。
私塾设了那么多,曹盼甚至还用免束脩的办法来引得寒门子弟去读书。
但是,经过了那么多年,一开始读书的人已经培养出来了,但却面临一个问题,若以先前的察举制而言,这些读书的人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故而,曹盼也是时候让天下的读书人看到出头的机会。科举之制,大魏虽未真正的实施,然曹盼早在多年前于所掌的州郡里,早已采取了科考取人的方式。
只是那只限于她带兵平定的各州,并没有在大魏全面的推广,而今,曹盼却是在推广。
这个时候准备实施科举制,不仅是因为天下的读书人都想要看到出头的机会,从而令更多的人愿意去读书,以此而打破世族之垄断,也是想将世族的注意力从曹盼腹中的孩子身上转移。
如果能够取曹盼的性命他们愿意,然而不能,最重要的,还是要保住世族的荣光。
洛阳的消息,诸葛亮一直都让人注意,也知道了曹盼如此用着血腥强势的手段把控整个洛阳。
诸葛亮眺望着洛阳的方向,久久没有动。
诸葛瑾在这个时候走来,“我听说曹盼有孕了?”
“是又如何?”诸葛亮沉着的回答,诸葛瑾看着诸葛亮道:“瞧瞧你还在坚持什么,她却要为了天下,为了大魏的江山,背弃了你。”
对此,诸葛亮没有说话,他与曹盼之间的事,哪怕是诸葛瑾,诸葛亮也不会与他提起半句。
“你为什么那么平静?”诸葛瑾一脸为诸葛亮不平,但面对诸葛亮那样的平静的神色,皱着眉头直问,诸葛亮道:“她只是做了她该做的事。我也只需要做我该做的事。”
诸葛瑾道:“你该做的是什么?你都做到了?”
“是。”诸葛亮坦荡地回答,“亮,此生只求无愧于心。”
无愧于心,四个字,人之一生想要做到无愧于心有多难,诸葛瑾满腹的话都被这四个字给堵了。
洛阳之内,随着曹盼要开科举,荀攸与钟繇致仕,曹盼依然给了他们太子太傅的头衔,肚子里孩子都没出生,曹盼已经给他找了三个先生了,一个个,都不由自主地看了曹盼那肚子,最终还是什么话都不说。毕竟,哪怕太子太傅没有实权了,那也是正一品的官位。
与之而来的是接替荀攸与钟繇的人选 ,荀攸给曹盼推了两个人,曹盼也同样给了他两个人,最后荀攸还是同意了曹盼所说的人选。
所有人都明白,三省六部的客吏,曹盼是一定会牢牢的捉住,人选只能是她定,而且必然是她的人。
然而在如今的六部尚书里,崔申,虽然也是姓崔,与崔琰算是同出一族,但关系有点远,勉强算他半个世族。他这刚为刑部尚书不久,哪怕一直以查案了得而闻名于朝,资历还是太少了点。
司马末就更甚了,作为一个被家族除名的人,若非有曹操的论才不论德在前,他是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的,更别说作为一部要吏。
他们两个的资历都不够,其他人就更不够了。照曹盼立周不疑和墨问的模样,她选的人必是要心腹口服的。眼下的人他们都过了一圈,然而却都想不到究竟曹盼会让谁进为相位。
没让他们等久,两道诏书下达,一道是给杨修的,一道是给毛玠的。两人皆入中门省为中书令,也就是接替荀攸与钟繇的位子。
杨修是最让人意外的,而说起毛玠此人,那是曹操在时就与崔琰一道担任选拔官吏的人了,曹盼后,虽不以之为相,也同样以礼相待。
此人与崔琰交好,为人严肃,敢于直谏,且不徇私情。原本是因崔琰之死而死,曹盼救下了崔琰,毛玠也就好好的。
收到曹盼封其为中门省中书令时,毛玠那惊叹的表情实在是说不出话了。
一片道贺之事不绝于耳,毛玠真心是傻住了啊,曹盼登基之后用人做事,虽然比之曹操要宽容,却也显得更强势。
她要做的事,桩桩件件,没有一样没有做到的。他本来只在朝上看着曹盼与底下的世族斗智斗勇,只做好份内的事,当然该提的意见也会提,但是吵架的事他从不参与。
荀攸与钟繇一道致仕,毛玠也以为那是给曹盼的人腾位,还在想曹盼过于心急了,实在是,若是居于相位之人,都是一群年轻人,着实的不好看。
没想到,他竟然有缘入中书省,这,实在是惊得他不轻。
崔琰与毛玠相交多年,即是同朝为官的好搭档,私下也是好友。今日前来道贺之,“你可知你这中书令是何人所提及的?”
“是何人?”毛玠也是好奇极了,谁会举荐他入中书省?
“是陛下自己。原本公达致仕前,陛下问他可有替补人选,公达提了两个人,却都叫陛下否了。最后是陛下亲定你与杨德祖。”崔琰这般地与毛玠提起,毛玠动了动唇,“咱们这位女帝陛下,着实是了不起。”
“可不是,有周元直与墨无知在前,任谁都会觉得此次公达与元常致仕,陛下一定会让她早先追随她的人接替他们,从而掌控三省六部。没想到,陛下竟然会让你与杨德祖进中书省。”崔琰听说这道诏令的时候也是满腹的吃惊。
“若只存私心,任人唯亲,她也当不了这个女帝。”毛玠这般地跟崔琰说。崔琰道:“无论如何,陛下越是公正,你我也能更尽心的为国办事,为民办事。”
“然也!”毛玠很是认同地说来。
至于杨修,对于这天下掉馅饼的事,那是几乎都懵了,但是,诏书在手,新官服也一并送来了,这事假不了。
等着周不疑他们几个都来杨府与之道贺时,杨修才相信,他,他真的成为了六相之一,中书省的中书令!
倒是杨彪对于做了宰相的杨修,却没有多少的喜色,阴着一张脸盯着杨修,杨修实在是忍不住了,“父亲是不是想要孩儿死?或者父亲觉得,儿子该随着汉亡而逝,而不该像这样,受陛下的器重,位极人臣?”
杨彪没有作声,杨修也实在是烦了杨彪了,这样一个一次又一次坑他的父亲,得亏他碰到的皇帝是曹盼,要是曹操,他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作者有话要说: 隔壁新书开更了,从此,双开模式被逼上演,作者渣只能死扛,往死里码字……
那个,打个滚给新书求支持!
第356章 有女名恒
杨修看着不作声的杨彪,走了过去抄起一边挂着的剑,递到杨彪的面前,杨彪总算是有反应地问道:“你这是做甚?”
“既然父亲觉得我不该活着,不若持剑将孩儿杀了。不仅是孩儿,这杨府上下的人父亲若不念及,那就把他们都一块杀了,免得父亲看不顺眼。”杨修彪悍的一番话,惊得杨彪大愣,“岂有如此。”
“非如此,父亲为何苦着一张脸?我当了大魏的中书令,父亲不高兴?那你还会为什么而高兴?”杨修咄咄逼人地问。
杨彪道:“我不甘,不甘呐!”
“不甘又如何,不甘父亲有回天之力?不甘,父亲能改变如今的局面?父亲不能,既然不能,那你就把这份不甘收起来,老老实实的在家里好好养老,不要害了我们,害了杨氏满门。”杨修咬牙切齿地与杨彪提醒,他是极致克制着,只怕自己一个忍不住犯下大错。
“大汉,大汉真的亡了。”杨彪听着杨修的话痛苦了起来。
“父亲,你想哭便哭吧。但陛下说得对,你们这一辈忠于汉室,但自我之始,我忠于的是大魏。我没有看到汉室如何安定天下,自我生来,我看到大汉天下是分崩离析的,为帝王者无用,你的汉室,你的汉帝,皆是无用之人,那样的人,不值得我去忠,更不值得我去拥护。”
“你可以留在你的大汉里,但你不能阻止我走向大魏,否则,你便将我们一家都杀了,与你的大汉一道死去。”
杨修坚定而果决地表露他的态度。早些年他便想成为曹操手中的一颗棋子,只要能将这分崩离析的天下一统,他愿意以身饲虎。
最终,曹操用他,但却不如曹盼这般的用他,互惠互利,这是曹盼做事的态度,比起应对曹操时的胆颤心惊,杨修是真心真意的想为曹盼所用,尤其,曹盼今让他为中书令。
曹盼开兴科举,荀攸与钟繇致仕,杨修与所有人一般,都以为曹盼是要与司马末或是崔申开路,当时还思及曹盼过于心急,毕竟他们的年轻太轻了,又刚为一部之尚书不久,若入三省,朝臣必有不服。
初时,杨修还在为此而忧心,没想到,曹盼竟然会让他与毛玠为出任中书令。
从这收到诏书的那一刻起,杨修就已经决定了,他这一辈子,纵万死亦报曹盼的知遇之恩。
那么,首先第一步,杨修就不允许杨彪再与旁人勾结,祸及曹盼。
“你就那认定了曹盼这个女贼?”杨彪是怎么也想不到,杨修竟然会是第一个反对他的人。
杨修听着女贼这个词,冷冷地笑了,“于你们这些汉臣的眼里,陛下是贼,在我们眼里,陛下是带领我们平定天下,开创一代盛世的明主。比起你们抱着一个早就已经名存实亡的汉室,汉帝,谁比谁更可笑?”
一句可笑,气得杨彪险此翻白眼,杨修却嫌不够。“能力不够,又无与陛下抗衡的余地,父亲的不甘,不服有何用?做得更多,你以为还能复兴汉室?你以为这天下,还有多少人愿意与你一般?汉亡了,无论你怎么看,汉早已亡了,永远都不可能再复。”
亡了,的的确确的亡,杨彪岂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过是不甘,不甘罢了。
这一夜,杨修升为中书令,杨彪却在府中痛哭不矣,消息传到宫中,曹盼却只是一笑置之,哭了,证明杨彪已经接受了这个结局。
改地方官制,重新划分州县,安定江东,大魏朝上下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曹盼的肚子越来越大,那跟吹了气一样长大的肚子,朝中的臣子每每见着曹盼一步一步地踏上,跽坐于帝位上时,那被他们下意识想要忽视的事不断地捅着他们的心。
女帝,他们的陛下是一位女帝,一个位真价实的女帝。
曹盼掐算着日子,戴图已经做好了全部的准备。六月底,起身的曹盼感觉到腹部一阵阵的坠痛,燕舞是生过孩子的人,一见曹盼捂着肚子连忙地问道:“陛下?”
“怕是日子到了。”曹盼说了一句,燕舞道:“那让胡本去宣布今日不早朝?”
“不成,这会儿才开始痛,等到生下来还不知道要多久,让戴图进来与朕把脉。”曹盼这般吩咐,燕舞心惊地唤道:“陛下。”
“你知道,朕能在他们没有察觉之前平平安安的生下肚子里的孩子,那比什么都好。”曹盼如此地与燕舞说,孩子生下来了,想要对曹盼动手的人就更不容易了。
静姝早就已经去找戴图了,戴图整着衣冠走了进来,燕舞也与平娘给曹盼穿好了朝服。曹盼忍着那一波一波没有规律的痛,让戴图给她号脉,戴图道:“陛下,如今才开始阵痛,怕是没有那么快。”
曹盼道:“如此,你准备着,朕去上朝。”
戴图见曹盼艰难地站了起来,让人与她整理衣冠,挺起头,一步一步地往外走去,心里莫名的发酸,为帝王者不易,为女帝者更不易。
下面的朝臣在奏着事,曹盼正襟而坐听着,哪怕后背渗了一层一层的汗,面上依然不露半点声色,将近一个时辰的朝会,曹盼如常一般地决定,将他们争执不下的事情拍定。
最后朝臣退去,曹盼腿已经发麻了,周不疑敏锐地察觉而停下,唤了一声陛下。
“元直去与阿无说一声,紧闭城门,从现在开始,不许任何人出入洛阳城,直到朕平安为止。”曹盼这会儿已经坚持不住,燕舞赶紧的过来扶住曹盼,静姝与胡本也连忙的帮忙。
“陛下放心!臣这就去安排。”周不疑近看才发觉曹盼的额头也渗着冷汗,但吩咐秦无之事关系重大,周不疑看了燕舞他们一眼,赶紧的出去安排。
燕舞与胡本赶紧的扶着曹盼往寢宫去,曹盼每迈出一步都宛如刀割,可是,曹盼依然走着,一步一步地走回寢宫去,不忘与燕舞吩咐道:“让阿会把宫中尽围在一块,百官从现在开始,不许他们走动,就让他们安安份份的呆在宫里。”
安安份份的,曹盼没事,他们自然都会没事,反之,要是他们敢耍什么手段要害曹盼,那就别怪曹盼手下不留情了。
“陛下放心,奴婢这就去安排。”燕舞也不敢迟疑,如今戴图在此,她要赶紧的去吩咐好。
“陛下,陛下快吃些东西,吃了才有力气。”平娘早就已经去给曹盼准备吃的了,端着进来喂着曹盼吃,曹盼道:“辛苦平娘了。”
平娘做的是粥,入口即化,曹盼将那一大碗都吃完了,戴图道:“陛下若是能动就多动动,臣观陛下的胎位有些不正,动一动,陛下好生些。”
因着曹盼是女帝,从她登基之后曹盼就让戴图研究妇科的事,戴图也不敢怠慢,毕竟曹盼是他老板,女子产子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大事,戴图是半点不敢松懈的研究了几年,这期间也曾为不少女子诊治,就是保证曹盼产子之时的安全。
吃了一大碗粥,平娘也道:“对,戴太医说得极好,陛下能动就多走走,走得多了好生些。夫人早年生陛下的时候也是这般。”
“好!与朕将这朝服脱了。”曹盼应了一声,让他们先将她身上那厚重的朝服给脱了,再扶着她在宫殿来回的走动,汗流了一头,燕舞回来了,跟着来的还有郭夫人与蔡琰。
“陛下如何?”郭夫人与蔡琰都看着曹盼面露关心,曹盼道:“还没到时候,这孩子看来是个稳重的。”
极稳的孩子,曹盼抚过小腹,并不见慌乱,看着郭夫人与蔡琰道:“余下诸事,要交给师娘了。”
郭夫人点头道:“陛下放心,陛下只要平平安安地诞下皇嗣,余下的有臣。”
前朝有周不疑,宫中有郭夫人与燕舞,曹盼还是放心的。
一波一波的痛楚袭来,曹盼咬住了唇,坚持不懈地来回走动着,戴图是每隔一刻钟便与曹盼号一次脉 ,半点不敢松懈。
但这孩子确实是稳,直到天黑了,宫口尽快,戴图催促着产婆赶紧的与曹盼接生。
至于朝臣被困在了宫中,面对守在外头黑压压如同乌云的部曲,无论是谁都不敢多言,只是乖乖的坐在殿中,静静地等着消息。
而益州内,诸葛亮抬头看那星空,一颗极其耀眼的星星慢慢地浮现,诸葛亮轻轻喃道:“帝星再现,大魏,后继有人。”
也在这个时候,洛阳宫殿中传出了一道响亮的婴儿声,那宏亮有力的声音,听在众人的耳中,那是比仙乐都要动听。
很快胡本急急地往看守朝臣的地方去,“陛下诞下皇嗣,母女平安。”
有人大松了一口气,但是也有注意到那一句母女平安。“陛下诞下的是公主?”
“是公主,却也是皇嗣。”胡本这般答来,有人想说一个公主而已,但是忆起曹盼这位女帝,那人又没声了。
“不知殿下的名讳是?”墨问出声而问。
郭夫人也同样在问曹盼这个问题,曹盼看着怀里那胖嘟嘟的小婴儿,性别女。除了刚出生吼了几声,倒是安静乖巧着,曹盼看了看道:“恒。恒者,恒心也,又通亘,取锦延,延续之意。我们如今要做的事,非我们一代可成,望她将来能继续完成我们未完成的事。”
“极好!”郭夫人素来不是喜形于色的人,听到曹盼取的这个名字,却是露出了笑容。
绵延,延续,不仅是大魏江山,更是曹盼的想法,曹盼此时所做的事,为女子,为百姓,为天下人,这个孩子若是承继者,必将又是一个曹盼。
很快,天下皆知,七月初一,昭宁女帝曹盼诞下一女,取名为恒,曹恒,恒之意,饱读诗书者皆知。
纵然这是一个公主,但有曹盼的女帝在前,公主,与皇子也就没什么两样了。大魏上下,依然为之而欢喜高兴。后继有人,再没有比这更叫他们看到希望的了。
至于戒严了几个月,甚至在曹盼生产之时,城中宫中皆以曹盼的手下最是厉害的部曲,利剑包围,如今曹盼平安诞下孩子,戒严总算是解除了,那被困在宫中一天的朝臣终于是可以回家。
但是,有些人,在出宫之前,回望了依然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守卫,便知,从一开始,曹盼就已经对所有心怀不轨者严防死守,根本不给他们一丝机会在她生产之时作乱。
遇上这样一个人,纵然是女人,败在她手里,不服也得服。
诸葛亮听闻这个消息是马谡送来的,看到诞下一女时,诸葛亮目光一闪而过一丝温柔,马谡道:“魏帝诞下一女,那不就是说,大魏的下一个皇帝还是女帝?”
“女帝,类今之魏帝者,女帝又如何?”诸葛亮听着马谡话中的笑意,这是要看大魏笑话。
马谡听到诸葛亮这么一问,一下子顿住了,“魏帝啊,文韬武略,比起曹操所有的儿子加起来都要厉害。”
诸葛亮动作一顿。“如此,何以性别而定人之能?”
这句话马谡更无从反驳了,好像也一下子想起来了诸葛亮与曹盼之间的关系,曹盼如今生下了女儿,这个孩子,总不会是他们丞相的,马谡捉了捉头,想着究竟该如何地避谈此事。
“公渊如何?”诸葛亮问起了蜀地之事,马谡不用费心想着转移话题自然是极高兴的。
“还是那样与人说陛下之不是,关将军之不是。”马谡把得来的消息告诉诸葛亮,诸葛亮目光一凝,“我这便与陛下上奏。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请陛下治其罪。”
“好。”马谡一听高兴地直说叫好,“那廖公渊也太过份了,连先帝也时常非议,早看他不顺眼了,只是丞相一直不许我们上折参他。”
“同殿为臣,皆思汉兴,便不必计较其他,而今,他已生外心。”诸葛亮所不能容于的便是这外心二字。
而洛阳城内,曹盼产后三日不上朝,朝中之事尽由政事堂诸公议之,但有不决者而与之再奏。
产后休养,平娘是卯足了劲给曹盼好好地补身子,幸好刚出炉的曹恒是个乖巧的小朋友,吃好了就睡,基本上从来不闹。
平娘还嘀咕道:“小殿下与陛下幼时一般,都是心疼娘亲的人,吃好喝好了就睡,从不叫人操心。”
曹盼这个伪儿童听着有些心虚,然而平娘的话也是给曹盼提了个醒,她这女儿乖成这样,难道也是跟她一般?
有了此念,曹盼闲时就开始观察这孩子了,一观察就是一个月,曹盼发现,这孩子是真孩子,绝对没有她的奇遇,只是人家是真乖,或者可以说,这人像诸葛亮……
对啊,曹盼悲剧地发现,哪怕这是她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这人的性子不像她,至少,就现在看来,人家比她这个伪儿童要省心得多了。
而且不爱笑,哪像曹盼打小见了人就是一张笑脸,笑得人恨不得把心都掏给她。
“小殿下长得真好,将来一准比陛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月的孩子那跟剥了洋葱一样,养得白白胖胖的,怎么看怎么粉雕玉琢的可爱。
平娘抱着那叫一个爱不释手的,曹盼道:“青出于蓝而胜而蓝自然是更好。你莫总抱着她,累人,让她躺这里。”
指了自己坐着的榻那一处,她这会儿正在批阅奏折,当皇帝的人就是那么可怜,哪怕是生产元气大伤,她还得在这儿理着朝事。
“才抱一下,不累。”平娘抱着曹恒笑盈盈地说,曹盼道:“你不累,那就让她在旁边看着我点,不是她将来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那就打小就跟我学着点。”
平娘听着嘴角抽抽,看了曹盼一眼道:“陛下说笑?”
曹盼摇了摇头,“不说笑。放过来。”
“这么小,小殿下怎么会学?”平娘嘀咕了一句,但还是听话地把人放到了曹盼的旁边。
一个月的孩子眼睛看不太远,只会听着动静。曹恒这脸上上下下,也就只有这一双眼睛像曹盼,其他的,七分像了诸葛亮,却又集合了两人的优点。不怪乎平娘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曹盼拿了毛笔戳了戳曹恒的小胖脸,“趁着这会儿能吃能睡能玩就好好吃你的,睡你的,玩你的,等你长大些了,这好日子就到头了。”
平娘听着不满地道:“瞧陛下说的是什么话。”
“实话。”曹盼笑着说,老大的一句实话了。当皇帝不容易,作为皇帝的唯一继承人,难道就容易了。曹盼看着曹恒透着一股悲悯,“当朕的女儿,大魏女帝的女儿,人人皆以为你会是下一任的女帝,朕会教你,别人也会教你,更会害你,你小,朕会护着你,可朕不会一直护着你。”
护得住一时,护不了一世。曹盼清楚地明白,曹恒将来的日子,那是会比她更不容易。生来就是女帝之嗣,纵为女郎,她也跟别的女郎不一样,朝臣看着她,天下人也在看着她,她的存在,她的所作所为,都将成为旁人的瞩目。
曹恒所承担的,远远比曹盼承担的还要多。尤其是,在她还没有长成之前。
人人都会羡慕曹恒,却不知,曹恒将要肩负的是什么。曹盼摸了摸曹恒的小脸,“不过,不用担心,朕会教你怎么护住自己的。”
平娘听着轻轻地一叹,“这样的日子,真不知道像什么样!”
“天下人,天下事,人皆有所思虑,平娘以为朕和阿恒难过,这天下人,又有谁不难?不过是多了些人盯着,多了些人要防着而已,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足够强大,谁皆不畏。”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痛苦难过,处在曹盼这样位子上的人,一些小痛苦已经不算痛,也不算苦,只要还活着,还有一口气在,路总要继续地走下去。
而随着一年的秋收而来,各地的得粮迅速地报了上来,一车一车的粮食运入各州县的粮仓,这一年的风调雨顺,更是促使了一年的丰收。因曹盼登基之后即减免赋税,如今朝中供应军中所需的粮草,皆是军中子弟开荒种植而有。
比起世族与百姓来,数以万计的将士开荒垦土,曹盼眼下有多少粮食,身为户部尚书的司马末最是清楚。
司马末拿着手上的帐本,他手中管的不仅仅是曹盼粮仓,更是曹盼的银库,盐利所得,每月一统计,除了各家的分红之外,曹盼手里的钱,哪怕是整个国库都不及其一。
所以,曹盼开私塾,建太学武校,更是资助赴洛阳赶考的学子,没有动过国库的一分钱,早先的那位户部尚书,每每瞧着国库那惨淡得连俸禄都拿着艰难的模样,那叫一个痛不欲生。
或许,前头那位麻利的辞官致仕,也是被国库没钱给逼的。
“秋收已毕,各州县的粮食都已经统计上来,请陛下过目。”司马末做好了账本不忘交到曹盼的手里,让曹盼亲自过目。
曹盼接过看看,笑了道:“风调雨顺,全懒老天爷给百姓们饭吃。”
“也是托陛下之洪福。”一众人拍马屁地说着,曹盼摇了摇头,“论起功劳来,朕是比不得夏侯叔叔,当初阿爹才将洛阳的荒地给朕时就与朕说,闲时让夏侯叔叔教朕如何兴修水利,灌溉养田。这些年征战不断,多赖夏侯叔叔带着将士百姓一路开荒一路兴修水利,方有朕今日坐收其利。”
夏侯惇被夸赞了一回,连忙恭手道:“陛下夸赞了,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