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宫门权冠:绝色乱世悍女-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过王羲之吟罢的这首诗后,沈幼香首先带头鼓起掌来。说道:“到底是书圣,吟出的诗也与众不同。诗中充满了对农人的同情与怜悯,对富豪公子哥们的痛斥与谴责;这也难怪,那些每日里只知吃喝玩乐,只知挥霍与享受的寄生虫们,怎么会体会到农夫的辛苦与劳累?还是你王伯父有这份爱心。侄女不明白,伯父家也是名门望族,不知伯父你哪来的这份仁爱之心呢?”
王羲之回答:“什么仁爱不仁爱的,性情使然,本性使然也。我现在肚皮饿了,我要吃饭了!”
王羲之说着,就抄起餐桌上的一个大饭碗来,将碗中的面条一股劲的往自己的嘴里扒拉。一边吃,还一边夸说道:“这是哪位女子做的鸡蛋河洛面条?她做饭的技术,可比我家那位强多了!好吃!好吃!”
沈安回答说:“府上因为刚刚迁居来到建康,家中还未物色好做饭的厨师,故而,全家人的饭食,就暂时由我大嫂张瑞云和我的夫人吴宇娜来轮换承担。香儿,这河洛面条是由谁做的呢?”
沈幼香一挺胸脯,骄傲的回答说:“如此合口又如此好吃的面食,除了俺娘,谁还能做得出来呢?”
这时,王羲之的一碗面条早已被他吃完了。他说:“有其女,必有其母,有这样一位聪明伶俐的好闺女,我想必定是她母亲教导有方,她也方能出类拔萃矣。吃罢了早饭,逸少一定去面唔拜访我这位弟妹去!”
沈安说道:“逸少兄言之有理。你来一趟建康也不容易,哪有入家门而不识女主人面的道理?”
王羲之好像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他对沈幼香说道:“方才,伯父已应你三叔的要求,班门弄斧了一回,为给伯父助兴,你是不是也赋诗一首,来给伯父我壮壮行色呢?”
还未等沈幼香开口,沈安就插话说道:“逸少兄,你也忒抬举香儿这孩子了,班门弄斧一说,哪是你这位德高望重的伯父,在孩子们面前说的话?只有她在对你说话的时候,方有如此谦恭之说,你就不必再宠她了!”
……
正文 第九十章
因为有了太皇太后的允准与支持,王蕴说起话来也就更加有了底气,他清了一下喉咙,说道:“目前,我朝军队,充其量人数也不超过十万,要战胜实力数倍于我的前秦军队,唯有先精而后强,方可拒强敌于国门之外;倘若统帅用兵得当,指挥有方,能够以少胜多,也不是没有可能!”
司马曜此时才终于明白了岳父的良苦用心,他不禁击掌称赞道:“国丈大人,你的话也言之有理。朕来问你,如你所说,你认为当下谁能担此重任呢?”
王蕴毫不隐晦的回答道:“当下来说,唯一能担当此重任的人,就只有大将军沈安和他的沈家军了!”
司马曜继续追问道:“泰山老大人,那你再说说看,这南迁一事,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王蕴回答:“我之所以会提出让朝廷南迁,其意义不外乎有二。一者,可避免因分散兵力而牵扯沈将军的精力,可让其集中全力来对付苻坚;这二者嘛,由于皇帝远离战场,也免去了国人的一份担忧。如此上利朝廷,下利庶民之举,皇帝又何乐而不为呢?”
太皇太后小声对司马曜说道:“皇上,王爱卿之言,言简意赅,句句属实,我看,皇帝就不妨采纳了吧!”
于是,司马曜大声说道:“王国丈真忠臣也。朕准你所奏,从即日起,朕命沈安为三军统帅,一切迎战事宜,全有沈将军去准备张罗;朝廷立即迁往浙江会稽,具体事务,盖有太守王蕴负责,望一体尽心,不得有误。钦此!”
说了半天,读者诸君可能还不明白这王蕴是何许人也。那就不妨让我们稍费笔墨,简单的来介绍一番好了。
王蕴,字叔仁,他性情平和,与人和善,虽然官至太守之职,却从不以势欺人,在东晋官吏中有不错的口碑。王蕴有一爱女,名曰王法慧,人生的天生丽质,风韵楚楚,不意被孝武帝司马曜看中,即被册封为皇后。虽然王法慧比司马曜大三岁,但是由于王法慧温柔体贴,还是很受司马曜的恩宠。王蕴唯一的缺点,就是嗜好饮酒,常因醉酒而误事;王法慧因受父亲影响,每日也嗜酒如命,醉酒后即骄奢悍妒,行为粗鲁,举止失端,甚至还借酒装疯,把司马曜的后宫闹得鸡犬难宁,令司马曜十分苦恼。司马曜无奈,只好向岳父王蕴告状,恳请岳父大人的同情与支持。王蕴也觉得自己的女儿太无礼,便当面予以训斥。王法慧自知自己有错在先,心中惶恐,从此稍有收敛,再也不敢肆意妄为了。
司马曜是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子,由于司马昱在未当皇帝前,曾被封为会稽王,此次司马曜提出将皇宫临时迁往会稽城,其中就包含有怀念他父亲的意思在内。
散朝过后,沈安一回到兵营,便将自己的两个侄子沈石沈玄和自己的儿子沈琰,召集到身边,向他们传达此次早朝孝武帝部署的使命。
沈安说道:“目前,朝廷所依仗者,就唯有我们沈家军了。为了迎战前秦皇帝苻坚有可能发动的进攻,从朝廷到到军队,乃至普通黎民,都要做好迎战的准备。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皇帝已下达谕旨,从即日起,即将皇宫南迁至浙江会稽。我也做出决定,为确保家人的安全,我决定将所有眷属随朝廷一起南迁。这样,也好去掉我们的后顾之忧。护送家眷的任务,就交由石奴侄儿负责,待将家眷们安顿好之后,你再立即赶回建康,准备参加迎击苻坚军队的作战!”
石奴,是沈石的字,他是沈安大哥沈奕的长子,当时只有二十出头年纪;沈玄是沈石的弟弟,表字幼度,他们皆是沈奕与张瑞云所生,是沈幼香的一母同胞兄长。
沈石对沈安说道:“叔父,军情紧急,时不我待,苻坚随时都会来袭,为了减少拖累,这遣送眷属一事,必须闻风而动,马上行动,侄儿这就去安排家眷们的转移工作!”
沈安说道:“如此甚好!你就抓紧去处理这件事好了!”
沈石领命而去,不必赘述。
沈安对沈琰沈玄说道:“目前在建康能归我调动的军队,总计也不到十万之众,除去老弱病残,能够亲临前线作战的不过八万余众,与苻坚的近百万军队比较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相差悬殊。怎样才能以少胜多,战胜苻坚,很值得我们细心研究研究!”
沈玄说道:“以区区八万之众,来与苻坚的百万大军相对抗,在某些人眼里,可能认为这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我想,就是在苻坚眼中,他肯定也会如此认为。我们不妨抓住敌人此一弱点,来他一个以少胜多,攻其不备,来夺取战争胜利,不知叔父以为如何?”
沈安说道:“幼度我侄所说甚有道理,不过此事还要上奏朝廷,待皇上允准之后,方可大胆实施。”
于是,叔侄三人商议过后,立即责成秘书官写成奏折,上报朝廷。三天过后,孝武帝的批文即传了回来。
批文上说:“朕得知沈安奏报筹划劲旅一事,实乃为朕分忧之计,为了战胜入寇之敌,朕何乐而不为之?从接到谕旨之日起,即责成该将军放手筹措,不必再上奏朝廷,可一切便宜行事。钦此!”
有了皇帝的懿旨,沈安即有了训练兵士的依据。在组建自己的队伍时,他的侄尓沈石沈玄和自己的儿子沈琰,无疑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和骨干力量。当时沈安的指挥部设在扬州,侄子沈玄的指挥部则设在离建康城不远的京口地方。京口,即是现在的镇江市,京口与建康近在咫尺,当时被人们习惯的称之为北府,沈玄练兵在此,因此也就有了北府兵一说。
此时的沈玄,又被孝武帝任命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管江北诸军事。于是,沈玄便在北至徐州兖州两地,广泛招募劲勇,霎时之间,闻讯赶来报名的人数以万计,沈玄又任命刘牢之为参军之职,开始了对新建军队进行艰苦训练的过程。
说到刘牢之这个人,不得不稍费笔墨来加以介绍。
刘牢之,字道坚,古彭城(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人士,自幼出身将门,武术世家,他身高近丈,体态微胖,面赤如枣,膂力超人,须冉垂胸,双目炯炯,且计谋满腹。手中使一把八棱铁甲铜锤,腰挂一把青铜佩剑,身背弯弓,箭袋中装有二十只禽羽利箭。这样的人骑在一匹红棕烈马身上,真是八面威风,威武雄壮。倘若遇上胆小的敌人,早已被吓得失魂落魄,不敢与战,落荒逃窜了。
这一天,沈玄偕同刘牢之在武场席棚下观看士兵们训练,这是他们新近招收来的一批新兵,其中既有抱有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也有因家境贫寒,衣食无着而闻讯赶来投奔的社会流浪者。可说是参差不齐,良莠混杂,要将这样一些人训练成一支部伍整齐,纪律严明,且又能打胜仗的军队,的确是困难重重。
沈玄眼望着训练场中呼声杂乱,动作不整的兵士们,无奈的对刘牢之说道:“道坚将军,面对这样一批如同散沙般的兵士,要想把他们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并非易事,利用这样的军队去和数倍于我的敌人作战,我取胜的信心实在不大!”
刘牢之对沈玄说道:“训练才刚刚开始,幼度将军何以就断定,我们的军队就无法战胜数倍与我的苻坚呢?我刘牢之自小出身军事世家,当年我的祖父刘羲老人家就是一员武将,他老人家精骑善射,曾经跟随武帝一同打天下,曾历任漠北守卫,并任雁门太守之职;如将军所知,我的父亲刘建,也是一位武术超群的猛将,他曾历任征虏将军等职,在保卫和维护大晋朝的疆土安全方面,也是屡立战功,功不可没。我父亲曾经教导过我,在训练兵士方面,一定要掌握一个严字,否则,不可能训练出勇猛善战的士兵来!”
沈玄说道:“道坚兄,你们刘氏家族,可谓满门忠勇,将帅世家,我之所以会提出来让你担任参军一职,看中的也就是你这种忠心耿耿,一丝不苟的精神,但愿你的承诺不会是一句空话!”
刘牢之对沈玄说道:“我刘牢之说话,句句都是板上钉钉。你只需给我半年时间,我一定会交给你一支训练有素,部伍整齐,且又敢打敢冲的军队给你!”
沈玄听完刘牢之的表态后,说道:“道坚兄此言既出,就算是对朝廷的一个宣誓了,半年后,我再亲临校场,来看望你这些如虎添翼的勇士们!”
与此同时,在沈琰与沈石的练兵场上,训练新兵的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中。在沈安的指挥中枢扬州城,一支亲兵卫队也在紧张的训练之中。设都在古城西安的前秦政权,也早已磨刀霍霍,亟不可待。已经吞并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苻坚大帝,胃口大开,尚不满足已有的地域与城池,他要调动前秦国的全部兵力,指日南下,发誓要把东晋王朝灭亡。
正文 第九十一章
一日,苻坚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择日对东晋起兵的问题。
苻坚对众大臣说道:“如诸位爱卿所知道的那样,一向以来,朕一直都在重用汉将王猛,对此,不少大臣还多有微词。现在,王猛公不幸病故,我又开始重用他的后人。我来问大家,尔等可知道,朕这样做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
降将慕容垂说道:“多年以来,我也不停的在踹度陛下提出的这个问题,但是到底也未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来。如果下臣没有猜错的话,陛下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来实现陛下的统一大业吧?”
老臣孙苌也说道:“一直以来,陛下就立下鸿鹄之志,虽然已占有了黄河以北以及大西南的大片疆土,但是陛下并未因此而满足,您之所以重用汉将王猛,无非是因为王猛从小生在汉地,长在汉土,熟悉和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为将来光复汉地打下基础。可惜的是,尚未等到这一天的到来,王猛就过早的撒手而去,这实乃我前秦国的重大损失也!”
苻坚听完二位大臣的话后,长长的哀叹一声,说道:“尔等作为我的近臣,虽然话说了不少,但终究未把问题的实质述说明白。朕之所以器重王猛,一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二是由于他对朕无比忠心,毫无二心,有王猛这样的人在朕的身边,朕睡觉都感到踏实!遗憾的是,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我的景略兄竟然阖然长逝,离朕而去,这无论是对朕还是对整个社稷来说,都是一种无可估量的损失啊!”
苻坚说到这里,众大臣仰面而视,见他扯起袍袖,竟然在偷偷地擦拭眼泪呢。
过了好大一会,苻坚待情绪稳定下来之后,这才又对众大臣说道:“朕得王猛,也实属天意,冥冥之中,不知是何原因,一位世外高人就把王猛送到了我的身边来了。朕初见到王猛时,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手臂和和脖颈上的黑灰,就像是经年不去的蚕茧,只要晃动一下手臂,就要脱落下来似的;满头的长发,杂乱如柴,虮子泛白,虱子爬滚,全身散发出阵阵恶臭,使人见而生厌,躲避还犹嫌不及。我实在不明白,这位世外高人,为什么向我推荐这样一位相貌不端,衣着不整,不修边幅,且又如此浑身散发着恶臭气的人给朕!”
苻坚说到这里,只听众大臣不约而同的发出阵阵叽叽的笑声。
苻坚不顾大臣们的讥笑,继续说道:“可是,那位世外高人劝朕说道,想当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谁又料想到,他日后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呢?凡是想成大事者,必不会以貌取人,往往在丑陋外貌掩盖之下的,是一个能做出惊天动地大事来的灵魂呢!”
那位不知姓名的高人,说到这里,便拂袖而去,留给苻坚的就只有沉思而已。
当时,看不起王猛,且又对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可是大有人在,都劝苻坚,如果为了表示仁慈,不妨就施舍一些银子,打发他走路不就完了,何必与他纠缠不休呢?
但是,苻坚仔细品味那位世外高人的话,觉得他的话也不无道理,于是就责成专人,将王猛留在宫中,为他沐浴修饰,盥洗更衣,经过如此这般这么一收拾,未承想原先那个蓬头垢面的王猛,刹那之间,就变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俊俏少年!此时的苻坚,又猛然想起了那位世外高人,赶忙派人四处去打探寻访,但终究未找到那位高人的踪影。
冷静下来的苻坚,这时才想起来去问王猛。但是从王猛口中,得到的仍然是一番糊涂的回答。
书中代言:既然话已说到这里,苻坚又如此看重王猛,咱们也就不得不费一点功夫,来说说王猛的事情了。
王猛,字景略,生于晋明帝司马绍太宁三年,也即是公元325年,是青州北海郡剧县(即今之山东省寿光县)人。在王猛出生前二年,青州即被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所攻占,东晋投降士兵三万余人惨遭屠杀。到王猛出生时,后赵政权已占领中原所有领土,为了扩张,又兴兵南向,与东晋政权夹淮水而治,形成长期对峙局面。
继石勒称帝的是他的侄子石虎,这个人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与他的叔父比起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他嗜杀成性,穷兵黩武,是一个出了名的暴君。自从石虎当上后赵皇帝后,不但后赵国从此再无宁日,就连邻近的东晋,也时时遭受侵害,百姓惨遭蹂躏。于是乎,人民哭喊连天,家家终日惶恐,石虎带给人们的就是苦难与死亡!
出生在这样一个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尚在幼年时期的王猛,因为生活无着,被穷困所逼,不得不跟随穷困潦倒的父母亲,到处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来到了魏郡属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与河北省交界的地方,居住了下来。
王猛一家一贫如洗,无地无房,无亲无故,为了生存,年幼的王猛也不得不过早的肩起了生活的重担。这是王猛走向生活的开始。
第二十五:到达华山之后,王猛将自己拜会桓温的经过从头至尾,对自己的师傅广博道人学说了一遍。
广博对王猛说道:“真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徒儿长大了,自己会动脑筋,也学会处理复杂事物的本领了。如此,待百年过后,当师傅离开人世的时候,我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就会闭目安歇,高枕无忧了!”
转眼之间,桓温离开关中,又是与王猛分别一年的光阴过去了。穆帝司马聃永和十一年,亦即是公元355年,前秦的第二代君主苻健继父之位,成为前秦的第二代郡王。
提到苻健,必须首先介绍苻洪。苻洪,字广世,本名蒲洪,祖籍略阳临渭人,亦即现在甘肃秦安陇城人,生于氏族,是部落小帅蒲怀归的儿子,前秦景明皇帝苻健的父亲,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的奠基者。苻洪这个人心地善良,又乐善好施,且又机谋善断,极富谋略,他勇猛威武,善于骑射。在他力量尚小时,为保部落安全,苻洪亦曾委曲求全,屈尊依附于前赵与后赵篱下。当后赵发生内乱时,苻洪见有机可乘,试图发兵谋取中原,不幸被降将麻秋投毒杀害,死时已是85岁高龄矣。
苻洪死后,他的儿子苻健继承其位,这就是史书所称,死后被后赵追谥为惠武皇帝称号的前秦第二代霸主。庙号太祖。
苻健,字建业,生于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亦即是公元317年,祖籍略阳临渭,氏族,世代为西戎酋帅。起初,苻健家水池中生出一簇蒲草,植株茂盛,生长茁壮,每当夏季来临,便绽出黄色花朵,一股淡淡的幽香随风飘扬,使人嗅之而感到心旷神怡。
苻健母亲眼望着绽放的黄色花朵,对全家人说道:“蒲草生在池塘中,还有淡淡的清香释放出来,视之赏心悦目,嗅之沁人心脾,这是吉祥之兆,看来我们家就要时来运转了!”
古人相信命运主宰一切,也相信迷信,由于受到老妇人这番话的启示,苻家从此便改苻姓为蒲姓,图的就是个吉利。
后来,苻健父亲苻洪在道路旁找到一个谶人抽签算卦,所抽挂签中有“草付应王”四个字,苻洪不知其中含意,便向算卦人请教。
算挂人告诉苻洪:“从挂面上来看,你将来必有君王之命,必然就应验在一个草字上。敢问壮士姓字名谁?”
苻洪回答:“本人原先是苻姓,因家中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棵蒲草来,株高过人,花香刺鼻,宅院内处处飘散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我当时认为是吉祥之兆,于是经过与家人商量,便将苻姓改成了蒲姓。听先生说,这草字就是吉祥之兆,可在下不明白,苻和蒲字头上,都有草字存在,我该姓苻还是该姓蒲呢?”
算挂人回答:“我已说过,你将来的发达,必然要应验在这个草字上。至于你该姓苻还是姓蒲,我看啥事都应该有个先来后到,因为苻字在先,蒲字在后,当然应该还是姓苻为好了!”
因此,自此以后,苻洪又改蒲姓为苻姓,恢复了原先姓氏。晋元帝司马睿建武二年,也即是公元318年,新兴匈奴人刘曜自立为帝。新兴,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忻州市。苻洪率领本族人马归顺了刘曜。刘曜死后,刘曜的地盘连同兵马又都归后赵国石勒所有。石勒既无能又腐败,因连年发动战争,搞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使自己处于岌岌可危之中。
苻洪见石氏也不是自己所依托之人,为谋发展与自保,无奈之中,他只好脱离石勒,另起炉灶,在枋头竖起大旗,称自己为三秦王,这即是前秦政权的起始。枋头,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其故地在今河南省浚县的东枋城和西枋城。
正文 第九十二章
苻洪是一个胸怀大度,能容人之人。他在与石勒作战时,收抚石勒的一名降将,名字叫麻秋,他哪里想到,他的宽容大度换来的,却是一场阴谋。原来,麻秋是受了石勒的指示,以假投降来换取苻洪的信任,待时机成熟时,再将苻洪杀死,并夺取他的军队。可是苻洪虽然死于他杀,但是麻秋的阴谋也并未得逞,这要归功于苻洪的儿子苻健的功劳。
原来,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阴谋即使隐蔽的再深,也总有露出蛛丝马脚的时候。自打麻秋一进入苻洪的军队中起,苻健就对他的行动产生了怀疑。麻秋本是羯族人,出生于现在的太原市。羯人,是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被称为胡人。时人把生活在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少数民族,统称为北方“五胡”,本是当时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力量。
麻秋所处的年代,正是东晋逐渐走向衰弱,十六国相继并存的混乱年代,他所追随并效忠的后赵国,就是由石勒首先在晋元帝司马睿大兴二年,也即是公元319年建立的。它的都城先是设在襄国,即现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之后又迁于邺城,即现在的河北省临漳县。
后赵国国势强盛时,几乎占有了中国北方的所有疆土,今之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省,皆归其所有。就连西部边陲的甘肃和安徽江苏湖北辽宁省的一部分,也在后赵国的管辖之内。由于石勒的继任者腐朽堕落,失去人心民心,在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亦即公元350年时,又被汉族人冉闵所推翻,结束了后赵国长达32年的统治。
长久的社会动荡,连年不断的战争,从客观上造就了麻秋暴烈凶残的性格,他既有夺关斩将的功劳,也有斩关夺隘的辉煌,当然也少不了败走麦城的经历,这样一位暴虐成性,嗜杀无度的赫赫战将,怎么会良心发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呢?如果说他会背叛和他具有同样性格的石虎,到使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因此,当麻秋在暗中实施他的阴谋诡计时,早已被苻洪的儿子苻健有所觉察,苻健及时将麻秋缉捕,并且斩首示众,从而挫败了麻秋更大的阴谋,即不但杀害苻洪,还要把他的军队据为己有打算。可是,苻健到底还是晚了一步,苻洪由于中毒太深,他的生命最终也未被挽救回来。
苻健怀着悲痛的心情,埋葬了父亲,料理完了父亲的后事之后,统领着苻洪的旧部,遵照父亲临终时的遗言,帅兵西进,西取关中。
此时,守卫长安的是后赵车骑将军杜洪。听说苻健有密图长安之意,杜洪知自己不是苻健敌手,即产生西遁之意。但是,狡猾的杜洪,却在表面装作没事人一样,明里对部下说,他要死守长安,并无西逃之意,暗地里却在积极做准备,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要溜之乎也了。果不出众人所料,后赵末年,杜洪闻知苻健要进攻长安的消息后,便与他的司马张琚一起,逃亡了西域;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八年,亦即是公元352年正月,张琚在宜秋将杜洪杀害。宜秋即是现在的陕西省泾阳县。这正是:
作恶甭想得平安,孽债索还尔命短;
旧账新账都得偿,蹦跳何能得永年!
为人莫做亏心事,忠厚老实保康全;
聪明耍尽反害己,诡计用尽命玩完!
其实,纵观中国古今历史,善于玩弄阴谋诡计和耍小聪的人,何止冉闵麻秋杜洪三人,他们只不过是众多人中的“典型”代表罢咧。聪明的人如果把他们当做一面镜子,经常照照自己,也许不再会步入歧途;假如有人不听良言相劝,还要一味的去依法效仿,那最终的结局,恐怕比起他们三个“长辈“来,最终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我在此奉劝那些善于耍小聪明的伪君子们,崖边止步,迷途勒缰,不去肆意害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方为聪明之举。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亦即公元350年,苻健开始对潼关发动进攻,冀图通过潼关来夺取关中。苻健兵分三路,自己统率主力,居中调度指挥,遣派其弟弟苻雄统领一路大军,在攻取潼关后,然后长驱直入,再夺取关中;遣派儿子苻菁,统领另一路大军,自轵关前进,直入河东。轵关是个古代关隘,早在战国时期,轵关就已经设立,它的关址,就在河南省济源城西22千米处的封门口村东。史书上说,此关当轵道之险,因此才叫轵关,它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一陉,可谓险要无比,具有极关重要的军事价值。无论谁占据了轵关,就等于切断了关中与太行山以东的通道,所以说,苻健欲取关中,必先派兵攻克和占据轵关。
书中所说的“大河东“,指的是山西永济一带。因为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时,就形成了山西省在黄河以东的局面,故此,这块地方就习惯的被称之为河东。在秦汉时期,曾设有河东郡地,所以,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所称的河东,就是指山西省。“日知录”上说:“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侧河,故谓之河东。”不过,这些都是题外之言,无需多说。
苻健大军所向,如秋风扫落叶,势如破竹,勇不可挡,很快就把西都长安攻破;守将杜洪带领残兵败将,亡命败北,一路逃往司竹。司竹,是陕西省周至县的一个乡,距离西安市仅70公里。杜洪想借司竹临时停足,整顿兵马,意欲再战。然而苻健也急不可耐,甫一进入长安城,就慌忙建都,自立称帝,国号秦,史书上称之为前秦。这就是前秦国的源起。
苻健在西安建都称帝以后,不断扩充实力,不断出兵骚扰河东,欲和晋朝一分高下。他先是在河南许昌打败晋军,同时又派兵进攻西凉,把前秦疆土扩展至陇东地区。苻健一系列不寻常的军事行动,使时年刚满十一岁的穆帝司马聃,不免焦虑万分。
司马聃问母亲褚蒜子道:“母后,前秦在长安迅速崛起,苻健不断派兵骚扰我大晋疆土,掳我子民,杀我同胞,这可如之奈何呢?”
褚蒜子也焦虑的说道:“皇儿不必焦心,更不要恐惧。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朝忠臣良将多矣,陛下可发一道谕旨,派他们领兵去抵挡就是了!”
穆帝司马聃再问:“母后既然是垂帘听政,何不对孩儿明说,孩儿该派何人何将,领兵出征?”
褚蒜子说道:“孩儿你既为皇帝,难道对身边的大臣将军也不熟悉?别人你记不住,难道你连自己的亲姑父也给忘记了?”
褚蒜子所说的“亲姑父“,指的就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儿南康公主司马兴男的丈夫桓温。他是东晋的权臣,大将军,又是前任皇帝的女婿,可谓权倾一时,是位炙手可热的人物。
司马聃对母亲说道:“可是孩儿听说,俺这位姑父,近来身体欠佳,孩儿怕派这样一位人出去,会不会误了大事?”
褚蒜子哀叹一声,说道:“自八王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